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围绕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特征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将思维方式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思维水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呢?
一、明确数学思维训练目的
数学思维训练,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选择适当的数学材料,围绕一个项目进行训练。训练不是为了求出一个结果,引出一个结论,而是为了突出训练中的思维过程,即分析过程、概况过程、推理和化归的过程。这样,明确了数学思维训练目的之后,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深刻理解迁移规律,运用好迁移规律,让学生有效运用先前学习的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影响和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二、努力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什么是动机?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林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1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林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1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三、启迪语言,发展思维
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的结果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促进思维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并用语言材料巩固思维活动的成果的,没有语言,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心理学家邵瑞珍提出:“由于言语表达具有重要的提炼功能,因此思想经过语言精确表达以后,就增加了意义和迁移的可能性。据此,我们应该把言语表达看做整个思维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刚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认数开始,通过看***、摆学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意用语言完整地叙述出来。实践表明,学生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突破学生思维转折障碍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五、突破定势,发展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常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机智和聪明。司马光就是把一般思维中的“人离开水”变换成“水离开人”,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思考。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达到“制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两车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2/5,乙车5小时行完全程,甲车需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这一相向问题时,若从一般思路引导学生,显得很麻烦,且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相遇时(同样多的时间里),甲行了全程的2/5,可知道甲乙的路程比是多少?(2∶3)速度比又是多少呢?(2∶3)再过来想一想,在同一路程(指全程)里甲与乙的时间比又是多少呢?(3∶2)这一引导使学生突然醒悟,思想一转立即想出解题的方法:5×3÷2=7.5(时)。由此可见,若能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就可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荣.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吉林音像出版社,2007.7.
[2]张天孝.现代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解题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