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古典名剧”。其有如下艺术特色:
1.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全剧安排了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写得波澜起伏。
2.手法多样,人物个性鲜明。《西厢记》的人物并不多,但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又具有多重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多角度的刻画。首先,作者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现其性格特点,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从而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其次,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烘托人物个性。譬如《长亭送别》一折写莺莺、张生离别之情,没有就情写情,而是把这种令人伤感的离情别绪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加以渲染;作品写景物,也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给客观景物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让景物为表现主人公的郁闷心理和离愁别恨服务,真正达到了情与景交融合一。
3.雅俗相济,语言功力深厚。综观《西厢记》语言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文学语言与白描性的白话口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了一种既文采斐然,又朴实淡雅的风格。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翻出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二是借助夸张、对比,刻画人物心理。三是用比喻来形容“愁”,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饶有新意,独具特色。四是语言尚俗,大量方言俗语入曲。如果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富有浓郁的文学语言色彩,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则显然是典型的白话口语,二者熔为一炉,正是《西厢记》的语言风格。
人物形象
红 娘
红娘不仅具备了小丫头的乖巧、能说会道、性格爽朗、讨人喜欢的特征,而且她有坚定的立场、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敢于斗争、智勇双全。在这场由自由观念左右的婚姻中,红娘自始至终是主导斗争进行的重要人物。
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莺莺、张生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个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发,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几次三番周旋于莺莺、张生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在《西厢记》中,红娘形象的塑造具有其真实性。红娘的热心肠,也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制约。如当张生提到跟莺莺的姻缘时,红娘说:“姻缘非人力所为,天意尔。”这句话一方面表现了最初红娘对崔、张婚姻的成功不抱绝对的希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然要面临重重困难,说明红娘是务实的。另一方面,也透露了红娘的宿命观。这种观念在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不仅红娘有,哪怕是作者王实甫也不可能突破这一思想的禁锢。然而,正因为红娘有这种想法,才体现了她的时代真实性。
精彩片段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赏析
这里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莺莺送别张生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这段文字以心理刻画为主,写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文中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了浓重的抒情氛围。而红娘在情节安排上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情节串联起来,推动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