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食事作家,上海作协会员,海派雕刻多面巧手。
天台山一带出产上品糯米、粳米和小麦,当地人逢年过节喜欢自制些美味,有水浸糕、米面、豆面、猪肉麦饼、光饼、鱼面、豆腐圆、蛋清羊尾、五味粥、糟羹、青团、乌饭麻糍、漾糕、灰青糕、重阳糕、十景糕、花糕、浸糖糕、糯米圆、麦饼筒,许多美食都是黏黏糊糊的。
先说一糊,前年元宵节我在天台山附近的台州市度过,吃到“山粉糊”,朋友说这是当地元宵节的传统美食。它又称“糊糟羹”、“粉菜羹”、“绺糟羹”、“元宵羹”,非要我尝一尝。说来也奇怪,江南的“山粉糊”是甜的,里面的货色真不少,有葡萄干、莲子、红枣、红糖、小汤圆、荸荠、冬瓜糖、桂花等,做羹的原料以红薯、藕粉为主;江北的元宵“糊糟羹”却是咸的,里面放的是冬笋丝、咸肉丝、香菇丝、香干丝、蛏子肉、牡蛎、年糕粒等,做羹的主体是米粉。朋友说,台州江南岸正月十四吃甜羹,正月十五吃咸羹。看来台州人吃的花头真多呀!其实呢,这羹里面也躲藏着几只小小的糯米圆子,只不过是阵容扩大了!我感觉咸的“糊糟羹”味道好,鲜、香、滑、咸,很是爽口!
再说第二糊,天台山人喜欢吃的“糊拉汰”,这个“汰”字,就是上海人所说的“汰面衣饼”的“汰”字,就是把面粉调成稀薄而不失黏性的糊状,放在略擦薄油的热锅里拖汰成圆形的薄饼。因制作过程会用到“糊”“拉”“拖”三个动作,天台人“汰”和“拖”同音,所以天台人叫“糊拉汰”或“糊拉拖”。临海朋友李方彬兄告诉我,“糊拉汰”的面粉、水、锅里的油、火候都有讲究,油放多了,面太稀了,火候太小了,弄不好真的会变成一滩面糊糊了。好的“糊拉汰”皮薄如纸、圆如镜、透光亮,放点盐、葱,香脆可口,还可根据个人口味撒上土豆丝、豆腐、青菜等辅食,即成“天台式比萨”,美味又有营养,是天台人最拿手的风味佳肴,吃起来香味四溢……还有一种同类小吃叫“饺饼筒”,在一种专用的平底锅上“糊”成,皮软而薄,放上粉丝、猪肝、五花肉、海鲜、鳝肉、萝卜、芹菜、豆腐、洋芋、腌菜、菜干、苔菜、肉酱等佐料,卷成筒形(类似于肯德基的老北京鸡肉卷),可即食也可敷油放在平底锅里烤至焦黄,香脆美味,更是好吃。做“饺饼筒”的水平数临海、仙居、天台最高,各地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但叫法却不同,临海和仙居叫“麦油子”,椒江、黄岩叫“食饼筒”,三门叫“麦焦”。天台山还有一种粉食就是麦饼,有用土豆泥做馅儿也有用野菜做馅儿,好吃又养生,制作过程也十分讲究,摊饼时要两面多翻身,翻身时敷油;饼快熟时,手提饼缘至锅沿,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直至熟为止。蘸一蘸酱油、醋、麻油、辣酱等,品尝一番,那才叫惬意呢!
第三糊“苦槠豆腐”,有点糊带点黏,苦槠树(山毛榉目,壳斗科)的种子做成豆腐,有点像上海人吃的“麻腐”,不过苦槠豆腐是棕褐色。冬天,高高的苦槠树掉下一粒粒褐色苦槠子,农民捡得,晒干,壳裂,取果仁,浸泡,石磨上磨成苦槠浆,过滤去杂质后放在铁锅里烧,苦槠淀粉凝结成豆腐样子,冷却,切块,再用山泉水浸泡至漂净涩味,才可做菜,有山野的清香,糯软。苦槠豆腐有点像我在江西新余插队时自己做过的橡子豆腐的形状,味道也大同小异,天台山一带的农贸市场有卖苦槠豆腐、橡子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