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赣州市南康区西南部的横寨乡的寨坑村,这里本是一片净土,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平静而充实。但每到大年初一至十六,因为《木根源》,这块土地就要沸腾起来,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慕名而来,聆听《木根源》的歌声,观看《木根源》的表演,领悟《木根源》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洛阳桥上花似锦,洛阳桥下好划船”,每当诵唱《木根源》唱到此处时,《木根源》的传承人,横寨乡寨坑村村民彭冬富都稍有停顿,带有几份沉思,思绪早已飞回了中原故土。赣南是我国客家人主要聚集地之一,是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客家区。所谓“客家”,血缘之根在中原,是来自北方的汉族人与南方土著人同化后形成的一个民系。大型长篇组诗《木根源》就是客家先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亦是客家方言地区“耕读传家”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演绎客家人民自己的“百科全书”。
《木根源》主要分布于赣州市南康区的大坪、横寨、唐江、横市、镜坝、龙岭、潭口、凤岗、浮石、赤土、龙回等乡镇,其他地区如吉安万安、福建泉州、龙岩、广东梅州也有流传。诗词简约、通俗易懂、语言铺陈、对仗整齐、简洁明快,它的个性,是由民间社会的特殊环境决定的。客家人喜欢诗,并与诗有不解之缘。长期的颠沛流离、艰难困苦、开拓创业;远大的志向,丰富的情感,要借助于诗歌抒发和宣泄,牢固的耕读传统,崇文重教为“以诗明志”,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作为“客家族群”历史的“根谱”,《木根源》所体现的集体意识和美好的愿景,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浸润了客家的历史、文化,许多都是历史的注脚和古代社会的剪影,诸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浪头滚滚流。”抒发了古代先民对朝代更迭的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现了士子在科举胜出的欢欣;“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展示的是传统礼仪的侧面;“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描述的是古代战争……三五个字,一两联句,几千年的朝代知识沿革、典章制度、文化科技、外交***事点点滴滴在其中。每次提起《木根源》,南康区文化馆馆长钟春雨都能非常流利地介绍并有声有色地诵唱几句《木根源》。
大型长篇组诗《木根源》结合春节的民俗节庆活动,以纪念屈原为主体,弘扬屈原爱国、忠君精神,教育后人学习屈原,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推崇特善积德、重礼崇学、忍辱负重、勤俭持家等优良品格,摒弃背信弃义,为富不仁,好逸恶劳、恶毒奸诈等丑恶,激励青年男子悉心读书,发奋向上,顽强拼搏,教导女子贤惠节俭,坚贞不屈,相夫教子,孝敬公婆。通过集体诵读,结合祭神、祭祖唱九方神灵,保合坊安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每年的腊月(月小)二十七,(月大)二十八,在总祠堂内举行隆重的宗祭,然后请下龙舟(木雕塑,金装龙头凤尾),称之为下神,并挂大神画(清嘉庆二十九年前挂内画十二船的半江大神画。清嘉庆二十九年后挂内画二十四船的全江大神画,同时,另配龙虎、八仙画各贰幅,神座在锦账内,大福画二十四船,上面的第一艘是“都天圣驾”,内立《忠烈祠》有三闾大夫,义释春秋,精忠报国等旗帜,船过洛阳桥高喊“划船”、“划船”)。
每年正月初一上午“起神”,由德高望重的宗族长老组织召开船会、铳会、旗会、神烛会、花会、讨论研究各项经费支出等事宜。起神后在祠堂内举行,先放置好香炉、焚香、点燃神灯,而后,呜锣击鼓,燃放爆竹,再将珍藏于祠堂屋顶的大神画“迎下来”,展挂于堂前由宗族长主持,尊卑有序前来祭拜。参与者为各户代表,均为男性、持三牲、宝烛及各种献品。所有参与者参拜前须沐浴更衣,已婚男子参拜前一周内忌同,叩拜时要五体投地以表对神的虔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扎制龙头凤尾彩船的时间,初一大清早由船会组织扎制彩船开工仪式。参与者须沐浴净身,保持洁净。尔后由村中扎制彩船的师傅带领徒弟开始破篾,并扎制彩船。彩船长约3米,分上、中、下三层,亭台楼阁好生气派,上有风、雨、雷、电,中有八仙,里有108位神佩(上有天神,下有地神及行业神)。各管一方,各行其是。
农历正月初六12点将扎制好的龙头凤尾彩船进行开光,开光由道士持毛笔醮鸡血先为龙头点睛,尔后在龙的各重要部位分别点化,再将108位神仙脸部点红并诵祝诰词。
自初六龙头凤尾彩船开光后,开始唱(读)《木根源》闹赛,每日换一厅堂、轮翻作东,俗称“移神”。移神多在每日的下午3―4点进行,移神时族人抬着彩船,举族老幼为先,沿途鼓乐欢歌鞭炮不断。彩船所到之处,各家虔诚相迎,香案祭拜……
彩船移至厅堂后,族人各家各户备足三牲、鞭炮、香烛全体参拜。是夜,傍晚生火,用上好的片柴,烤火取暖。前来者结队成行,起初互相道喜,谈天说地,讲古论今,沟通信息,传播新闻,而后架鼓悬锣,伴唱《木根源》,老少咸宜,主宾均可,自由参加,随来随唱,不拘一格,唱完一则就喊:“划船”。唱完一阵划船锣鼓,就在神前开赞(歌后有赞语十多篇由歌手自选)。赞完第一篇,鸣铳爆,喊“划船”。煞锣后接着赞节第二赞,赞完一句,众人应声“好勒”。第二赞结束,划船锣鼓一阵紧煞,一阵缓慢到紧急而煞鼓,告第一夜唱木根源唱完,而后开台摆桌上酒菜歌鼓手同饮,主宾同饮,划拳助兴好生热闹。
而后各夜,一切如前,诵唱者多为男性。也不泛有些族(姓)由文化较高首领带读,其余人跟读,为正月十五闹塞、盘歌、盘诗、盘典故、盘出处作准备。唱(读)《木根源》组诗,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起元宵当天(即初六夜)必须先唱《木根源》第一则,上元佳节十五晚要唱《木根源》最后一则,要唱《行船参拜》,其余元宵日则凭歌手随翻随唱,也有元宵户指定唱第几则歌(篇章),气氛热烈祥和。
正月十五晚上的闹赛以及正月十六上午的祭“大神”和送“大神”最为热闹。横寨乡寨坑村委会彭书记跟记者说,每到此时,来村里的车子都要排到几公里之外。闹赛大都在总祠进行,各厅、各房,邻村均有代表参加,参加者均是男丁。是夜烤起元宵火(古代长篝火的延续)、围炉取暖。届时,在龙灯、火树银花的伴随下诵唱《木根源》组诗,从入夜闹到天亮,彻夜不眠。祭神是在河边举行,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乡邻都会拎着鞭炮以及祭品虔诚地来到大神前祭拜,祈祷来年万事如意。祭神完毕后,大神就在众人的簇拥下,由八名壮年抬着送到河里,然后点燃,众人目送。
《木根源》是客家先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客家人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禅。诗歌创作也是客家方言地区亦耕亦读、平日诵唱,并在每年元宵期间扎起龙头凤尾彩船合族(或合村)聚于祠堂集体诵读,结合祭神、祭祖,气势十分壮观。将传统文化表现得最纯碎、最典型、最鲜明、最健康。其所体现的爱国、爱乡、耕读传家、勤劳俭朴、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千百年来薪火相传,世代相袭,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客家族群”历史的根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