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东北重镇曲靖,藏有宋代爨氏碑文两块,俗称大爨碑和小爨碑。爨,是东汉末年至唐代中叶统治南中地区的世家大姓,由于两块碑年代相近,碑文字体也被书法界称为“爨体”。范寿铭《爨龙颜碑跋》说:“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
爨氏作为南中大姓、豪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三国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称为“南中”,是蜀国的一部分。南中地区的豪族大姓主要集中在朱提(今昭通)、建宁(今曲靖)两郡。
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乱后,“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就有“建宁爨习”,官至领***;诸葛亮又“移南中劲卒”,充实蜀汉***队,“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
当时,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为霍、爨(cuan四声)、孟三姓,公元399年,霍、孟二姓火拼同归于尽后,爨姓成为最强大的势力。至南北朝,爨氏已称雄南中。
今爨氏后人已不可考,然两碑的记载,足以说明爨氏一族数百年的繁华显赫,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见证汉族移民带进南中的汉文化,在豪强大姓统治者中部分地被长期保存下来,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珠江正源南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是多元的复合体。“两爨碑”无论是行文风格、职官提名,还是碑的形制,以及大爨碑碑额的饰物朱雀、玄武、穿耳等都有明显的汉文化特征。不过从“两爨碑”的艺术风格讲,它又带有南方民族特有的野、蛮、怪的气质风格,既含有农耕民族严谨务实的文化心理,又有游牧民族粗犷奔放的蛮夷之气。
1961年3月,大爨小爨碑同时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爨龙颜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称“宋故龙骧将***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俗称大爨碑。位于曲靖市陆良县薛官堡村。立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高3.38米,宽1.46米,为同族爨道庆撰文。碑阳正文24行,行字数不等,共存904字;碑阴题名3列,行字数不等,共312字;圆首,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其下有穿,穿左右分刻日月纹,日中有Z乌,月中有蟾蜍,穿上部正中刻题额。
此碑早在元代李京《云南志略》中就已著录,明清云南志书均有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云贵总督阮元访获时已倒卧荒阜,后命知州张浩建亭保护并题跋。
碑文记述了爨氏家族的远祖世系,墓主爨龙颜祖孙三代的职官仕历及本人的显赫功勋,虽充满溢美之辞,但为研究爨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
碑阴职官题名3列,反映了当时职官组织的详细情况。因其系统完整,而成为举世罕见的关于南朝***治制度的实物佐证,也为研究爨氏***权组织结构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爨龙颜碑》书法雄强茂美,笔力遒劲,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汉文字由隶书向楷书递变过程的实物佐证。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刘宋二年,此碑用笔以方整为主又兼有圆转笔法,结体雄强茂美,大气磅礴,书家对它多有推崇。范寿铭:《爨龙颜碑跋》说:“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康有为对此碑推崇备至,说此碑“与灵庙碑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锺繇)实承中朗之正统。”他在《碑品》中将爨龙颜列为“古今中外楷书第一”,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弃,当为隶楷极。”
在碑文的最后,这样记录:宁州刺史爨龙颜的长子鳞弘早逝,次弟鳞绍,三弟鳞暄,四弟鳞崇等建立此碑,大明二年九月初一,嗣孙硕子硕某硕端硕万硕思硕闾硕罗硕闼硕俗等敬立,督造石碑的是爨府主簿益州杜长子,碑文是建宁爨道庆作。
爨龙颜碑,词采富丽,文笔凝炼,富于感情,反映出南中知识分子爨道庆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就书法而言,笔力雄强,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意,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兴酣趣足,意态奇逸。有人将它与嵩高灵庙碑相比,认为“淳朴之气则灵庙为胜,隽逸之姿则爨碑为长”,“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范寿铭:《爨龙颜碑跋》)康有为说此碑“与灵庙碑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锺繇)实承中朗之正统。”足见书家对它的推崇。
由于书法精美,常有千里之外觅拓本学书者,道光年间曾有人为诗纪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虎卧跳有深嗜。远来万里求此碑,桂阮颇详王未备。千钱买寄汝一观,朴散风神同北魏。”民国年间,有人伪作“元丰二年(1079年)春社祭祀日十二世孙吉如手拓”的“古本”,以“五百金”高价出售。有人受骗,还自以为得“宋拓最初之本”呢。
爨宝子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晋碑碣。全称“晋故振威将***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位于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因与现存于陆良的“爨龙颜碑”相比,因碑体较小,文字较少,而称为小爨碑。
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405),此碑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出土,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的石板。
咸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豆腐上有字迹,大为惊异,急忙派人找到卖豆腐之人。将碑石运回府中,后置于城中武侯祠。当时,正是碑学大兴而帖学告退的时代。所以,它一经发现,其怪诞的用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朴味道,立刻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珍异宝,阮元称它为“滇中第一石”,康有为誉为“已冠古今”。
1937年在曲靖第一中学校园内建“爨碑亭”保存至今。
碑青石质,碑体长方形,方首。碑身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额题衔15字,碑文凡13行,每行7~30字不等,下列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全碑计403字。碑左下方刻有清咸丰二年(1852)曲靖知府邓尔恒跋,记碑出土及移置经过。
墓主爨宝子不见史籍记载,从碑文得知,爨宝子是东晋宁州郡(今曲靖市)同乐县(今陆良县)人,官至“振威将***”“建宁太守”,23岁去世。因墓主去世较早,碑文内容大多为对爨宝子的谀颂之辞,事迹记载甚少。
碑文记述爨宝子生平,系爨部族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滇人袁嘉谷曾为碑亭撰书一联“奉东晋大亨,宝子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这里的“三百”、“二千”,是为了语言对仗,取其约数。实际上立碑,已有将近1600年历史,碑文共有388字。大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地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关于爨氏,在陆良多有记载。1971年陆良县曾出土石刻一方,上书“泰(太)和五年岁在亲(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龙骧之墓”。“龙骧”是晋将***名,地位略低于三公,晋南北朝在南中的统治者,多加封“龙骧”。这碑石虽仅寥寥数语,但证明在“爨宝子碑”之前80余年,爨氏就有人做龙骧将***。其家族早已赫一时,称霸一方了。
此碑书法颇具特色,碑文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结构古朴,用笔逋峭,周钟岳赞之为“南碑瑰宝”,康有为认之为“正书古石第一本”,李根源评价它“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碑文提供了不少当时社会的***治、文化等信息,是研究东晋南北朝时期云南地方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