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现代社会人们的婚恋观念相比以前的含蓄婚恋观而言,比较开放,价值多元化。然而,生活的压力,交往半径的缩小,性别比例的失调,价值观的多元化,这些都使得单身男女在择偶方面都遇到一些障碍。各种各样的结婚活动(即婚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为单身男女搭建了一个相互交往的很好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也加入到婚活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关键词】 婚活;择偶;社会变迁
中***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08-02
“婚活”一词由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在面对日本社会日益增多的剩男剩女现象而在其畅销书《婚活时代》中提出的,它指和结婚相关活动的总称。意指单身者积极参与各种与结婚有关的活动,例如对内积极武装自己,学习化妆、健身或沟通等课程;对外积极相亲、参加约会式交友等活动。日本一个人口小国都面临如此严重的婚姻失调问题,何况13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呢?从2010年1月,江苏卫视的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面世,收视率在3 月成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婚活”节目的市场有多大。
一、“婚活”兴起的背景
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就一直保持在高比例运行状态。改革开放至今,男多女少的性别倾斜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扭转,反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升高态势,而这一趋势所长期延续、累积的后果,造成了当下中国适龄婚嫁人口愈积愈多。我国男女比例呈失调趋势愈加明显,目前全国处于婚期的男性已多于女1800万人,预计到2020年,20岁至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人。这意味着庞大数量的男性将无法组建家庭,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人口问题。在男女婚嫁人口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择偶问题自然形成,这也就是当前“婚活”异常繁荣的根本前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伴随而来的是年轻人的婚恋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注意追求自由和平等,不愿接受与自己有差异的任何价值观。什么“忘年恋”、“同性恋”、“师生恋”等各种形式的恋爱也被大众所接受。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年轻人一有时间就泡在网上,社交范围越来越小,这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婚恋网、电视相亲节目等媒介来扩展自己交际范围,寻找自己另一半的原因之一。
现在,大部分未婚男女都是80后群体,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能有个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大多数人只能是选择没日没夜的工作,生活的重心就是挣钱,结果导致许多男女错过了择偶的最佳时期。
生活的压力,交往圈子的狭小,人生观,婚恋观的改变使得无论男女找配偶都成了问题。最后,不得不求助于越来越繁荣的各种以婚恋为目的的交友活动。
二、“婚活”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
(一)择偶途径从“强关系”到“弱关系”的变化
格兰诺维特在其《弱关系的力量》一文,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他将关系分为强、弱两种类型。他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他用了4个指标来测量关系的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二是情感密度;三是熟识或相互信任的程度;四是互惠交换的程度。根据这4个指标我们可以看出,强关系是指交往的频率高,情感投入多,彼此信任且具有持久的互惠互利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按照这4个指标来分析中国社会的话,中国的亲属关系就是强关系,亲属关系之外的一般为弱关系。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受伦理纲常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婚姻当事人并不曾拥有择偶的自,婚姻的选择权掌握在父母的手中,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女只能被迫接受父母对自己婚姻的安排。父母为儿女择偶的网络基本限于血缘、地缘。这是通过强关系的择偶方式,但是这种强关系结成的择偶网络是比较狭窄和刚性的。“婚活”现象在传统社会当然也是不会存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更加民主开放,社会流动频繁化,表现在择偶上就是婚姻当事人择偶的自主性大大增强,父母“一锤定音”的婚姻早已过时,亲属这种强关系在择偶中扮演的角色在减弱,择偶的网络开始向业缘、学缘扩展,择偶的空间越来越大。各种“婚活”如,各种学习班,交友节目等就适时出现了,使得彼此陌生的男女有机会去了解彼此。这种通过“婚活”相识的机会相比之前的血缘、地缘为媒介的相识,可以说是弱关系在发挥作用。这种运用“弱关系”来择偶的途径比起“强关系”来说灵活自由,它更适合现代社会流动频繁的适婚青年。
(二)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是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作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之一,择偶标准的变化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变迁。费孝通认为“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这就是我们普通所谓婚姻。婚姻是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妇,在社会公认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担负抚育子女的责任。”“为夫妇合作事业的成功和感情的融洽,人们需要择偶。”在传统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择偶的主动权在于男性一方,择偶时注重门当户对,家庭背景之类的先赋因素是择偶的关键因素。现代社会,从表面上看家庭背景之类的先赋因素在择偶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受教育程度、职业等自制因素在择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家庭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又决定了个体的职业、受教育程度之类的自制因素。所以,“门当户对”的择偶模式依然在今天的社会起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各种婚恋活动大行其道看出,积极参加婚恋活动,如,世纪佳缘,公园相亲等活动的男女基本都是城市的白领阶层,有着体面的工作,高额的收入,良好的受教育背景,他们在择偶时都趋向于与自己学历、社会背景等条件相似的人做配偶,这说明择偶中的“同类婚”,即门当户对在今天的社会依然不过时。美国社会学家古德也曾这样描述“同类婚”这一社会现象:“人们确实可以相信两个家庭所接受的联姻的条件,往往是双方在经济上或社会上门当户对”。
随着文明化进程的加快,女权主义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女性的地位虽然有了显著的提高,女性在婚姻市场上开始拥有比较大的主动权。越来越多的女性积极参加婚恋活动,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虽然如此,但是看看作为“婚活族(为结婚而活的群体)”的高知女性们,为了找到合适的配偶,参加各种化妆课,健身课等来改善自己的外部特征,以获得异性的青睐。希望通过自己的美貌来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倾向于找一个阶层、收入、身高等各方面较高与自己的男性。而作为“婚活族”的男性在择偶时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与自己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这说明“择偶梯度”原则,即“男高女低”模式在现代社会仍起主导作用,女性在婚姻市场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虽然择偶从表面上看是个人行为,其实质是社会行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在择偶时不可能完全按自己的愿望寻找自己的配偶,择偶时的各种行为仍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所以,处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单身男女通过各种婚恋活动,扩大了自己的交际范围,增多了彼此了解的机会,为单身男女择偶增加了准确性。美国社会学家彼特·布劳认为,同一群体成员相互之间进行同质交往的可能性比不同群体的成员之间发生异质交往的可能性更大。异质性越大,妨碍社会交往的群体障碍越多。由此可见,有针对性的参加适合自己的婚恋活动,可以促进了同类群体之间的交往,增加了交往的可能性,所以,它的确对于适婚青年来说是种比较好的方法。
三、小结
婚恋活动在当今社会异常繁荣和参差不齐,中国当代的庞大单身青年群体已开始运用婚恋活动来择偶, 意味着人们在择偶时更加的理性,自主的来掌握自己的婚姻,运用一切媒介资源来解决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婚恋活动在为解决越来越多剩男剩女这一社会问题方面的确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中国现在处在高速运转的转型期,观念变化比较大,很多婚恋节目,如《非诚勿扰》之类的媒体上屡屡出现“富二代”、“拜金女”之类的现象,这是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在媒体传播的巨大作用下,反而使婚恋活动最初的目的发生质变,对解决剩男剩女问题并不会起到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