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篇1
一、职称论文规定的反思
迄今为止,各职称系列(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滞后的职称论文规定,评价效果不甚理想;乃至评价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导向偏差及其负面作用,已经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审的质量和声誉,须予以认真反思。
职称论文规定,涵盖了所有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职务,界面过大,层面过宽,不切实际。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各类教师、经济专业等计29个职称系列(专业)。目前为止,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被自然免除,其余的仍要求论文作为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确需执行同一性、普遍性的评审标准,方可起到综合平衡的作用。但是,切不可忽视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之间、即使同一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
仅举科学研究人员与艺术专业人员为例。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性质有较强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见性。其研究课题、水平能力、创新思维、应用价值、科研成果、业绩贡献等,通常以学术论文、论著等方式反映出来。对科研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破格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对象,要求高水平、多篇数的专业论文,实不为过。但是,艺术专业职务(艺术等级)则不然。
它所囊括的编剧、作曲、导演、指挥、演员、演奏员、舞台美术设计、舞台技术、美术、文学创作、艺术管理、电影放映等,门类繁多,情形各异,问题复杂。岗位性质和特征,明显表现为实践性、经验性、创意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造诣、艺术风格、创作技巧等,主要靠实践历炼和长期积累,并得到社会、业内认可;更何况舞蹈演员等专业人才的峰值期,还受制于生理性等客观原因。艺术系列规定,凡申报评审艺术专业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须分别在省级以上、部级刊物上发表2、3篇本专业论文;破格申报演员、演奏员专业高级职务,应有2篇本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有关文艺刊物发表等,这些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职称论文规定,助长了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篇数、名次排序等攀高之风。
固然重要,但不能视同或等同科技成果本身。其道理很简单,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推广等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然而并非表现为大量的学术。
但是,各职称系列(专业)的论文要求,太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时间、发表篇数、名次排序,太看重这些表层性、易见性的外在形式;对破格晋升对象更是层层加码、框框甚多,惟恐本职称系列(专业)“矮人一截”,有失体面。如,高校教师职务评审规定,凡破格晋升副教授职务,要求在正式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出版10篇以上论文,均应***撰写或第一作者署名。教授职务本应体现教书、授业、育人。其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实验工作量的完成结果及其业绩表现,乃是核心的评审标准、重要的破格晋升条件。同样,卫生专业技术系列(专业)评审医师职务,应侧重于医师的临床医术、经验和医德。诸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等,也都属于类似情形。
重论文数量、重文凭“产地”,极易趋同概念化。即把“两文”硬件简单相加,导致了评审标准和评审质量的降低。盲目追求论文篇数的做法,忽略不计论文质量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论文的价值性和贡献率;“以量界定”而不是“以质取胜”的潜规则,间接影响到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建功立业。据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毫无价值或价值甚微的论文,发表得太“乱”、太“滥”,约估高达80%左右;反之,高“含金量”的一篇论文,可谓“以一抵十”。
职称论文规定,诱发了利益驱动,导致抄袭剽窃论文的行为和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论文在职称评审的总“盘子”
里占有主要“份额”,且评聘与待遇挂钩,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既长“面子”,又多“票子”,受功利驱动,托人情、拉关系、雇“”;社会上甚至冒出专门炮制职称论文的“经销商”。
此外,论文造假竟然在原本“一方净土”的高校、科研等部门滋生蔓延,影响恶劣,令人遗憾而痛心!有的教师在网上***论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旋即变成自己的;有的学者为了拼凑应急,居然把早期专著,肢解为若干篇系列等等。
论文造假还悄然波及到编教材、办讲座、评奖项等其他学术腐败。就连一些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也因公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而东窗事发。据报刊披露,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美籍华人学者杨杰,在博士点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申报材料中,把2004年发表于《肺癌》(LUNGCANCER)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列入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清单。经查办,杨杰被解除同济大学教授职务,将不再承担任何教学事务。可见,通过行***、经济、法律、道德等诸种手段,加大论文打假力度势在必行。
职称论文规定,催生了不当竞争、利益均沾,致使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观受到影响和破坏。
凡开展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各职称系列(专业)主管部门,都规定了申报材料要求和报送截止时间。论文要在哪一级刊物发表、什么时间发表、发表的篇数和字数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这些都成了一些申报者伤透脑筋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桩“心病”。特别在环节上,为了赶时间、抢速度,煞费苦心,各显神通,悄然演绎着一股不当竞争的“暗流”涌动。有关系或肯花钱的人,即使文章不佳,内容雷同,一年内可以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没有门路的人,也想方设法,四处活动,其情形不亚于***界上的“跑官要官”。
论文作者与出版单位之间,按照不成文的“契约”进行交易,“互利双赢”。一方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不但没有稿酬,反而“倒贴”,刊登一篇论文须花费500元至800元不等,且价位一路攀升,据媒体透露,有些医生,则让医药代表花钱搞定某些医学刊物;另一方“屈尊”谋利,有辱斯文,凭关系、分时间、定篇幅,异化为“交费论文”,有价值论文却被缓登、不登。
这些事实已是不争的、公开的“秘密”,群众多有烦言。知真、从善、爱美,乃学界人士孜孜以求的价值观和学术观,一旦被扭曲或长时间受到侵蚀和影响,若不及时遏制,将在知识领域造成更严重的学术腐败。
职称论文规定,涉及到的评价方式,过于陈旧、封闭,适应性差,灵活度不够。
目前,职称论文的评价方式有三种:即论文鉴定、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论文鉴定和论文评审长期沿用至今,形成普遍使用和基本手段的主流评价方式。
论文鉴定方式,要求送审者的代表作隐去姓名、单位等标识后,由相关系列部门负责送交两位专家进行鉴定,并按照规定时间及要求,写出定性评语,确定等级意见。专家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鉴定结果大相径庭。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外,论文鉴定费虚高不下,社会传闻颇有微词。
论文评审方式,一般由相应的专业组或评委会,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对申报者的论文进行审阅评议。鉴于专家鉴定意见,极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沉锚”心理效应,或被专家鉴定意见所左右,或专家鉴定意见替代了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意见。此外,高校、中小学、卫生系列等专业组或评委会,每年一次性集中评审对象多达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评审量大、时间要求紧、工作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论文评审过程中难免出现“前紧后松、外紧内松”的起伏波动。有的评审对象戏言:
“论文能否过关,一靠评委脾气,二靠个人运气”。
论文答辩方式,是改革职称评价机制的新举措,值得充分肯定和倡导。
但目前仅适用于破格晋升和“选优”对象;在论文答辩的实体和程序规定方面,缺少开放性,技术含量低,答辩时间太仓促等,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职称论文规定的改革
俗话说“矫枉不可过正,过犹反倒不及”。“叫停”职称论文规定,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深化职称改革。
的数量和质量,是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科学界定职称论文的适用范围,采取哪些有效的评价方式,扭转“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以职称论文多寡论大腕”的不良风气,使论文评价效果真正得到社会、业内认可。
职称论文规定,要适应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层次的特点和需要。就论文的实用性而言,哪些职称系列(专业)更适合它的要求呢?
目前29个职称系列(专业),按照专业技术岗位性质和职责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研究型。主要从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书、资料专业人员,文物、博物专业人员,出版专业人员。第二类属于研究专业型。既有较强的研究成分,又需要较丰富的专业经历;如,高等学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经济专业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统计专业人员、审计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第三类属于专业技能型。岗位特质凸显实践性、经验性和技巧性;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艺术专业人员、档案专业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技工学校教师、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海关专业人员、船舶技术人员、航空飞行技术人员。
一般意义上讲,研究型和研究专业型的职称系列及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列入论文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较为合适。
职称论文规定,要突出论文的价值性。换言之,求其精、患其滥。旨在激发、鼓励、支持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大量新水平、高质量、有价值的论文;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强调论文数量、或没有发表、登载论文的刊物级别等,掩饰或取代论文质量;切忌忽视论文在部级或省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等相关要素;对极有价值的原创性论文,应予以特别优惠对待。
职称论文规定,要发挥与时俱进的引领功能。尊重论文主体,尊重智力成果,尊重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就;论文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有常规性,亦有超常规性,乃至为“自选动作”预留空间;多视角、全方位地公平、公正评价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激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按照分类管理、动态管理的原则,本文拟提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改变以往那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和弊端。
模式之一:“以评为主”
研究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应当有一定或全面的开创性研究。其知识积累,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创新业绩成果等,没有穿越时空隧道、耐得住寂寞的坚韧精神,是难以做到的。对申报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非但不能放宽论文条件,而且要适当提高评审标准。即规定任现职以来,应撰写并发表较高水平、较多篇数及字数要求的本专业论文,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
发表本专业论文的报刊目录等予以明确,便于人事部门进行资格预审。如,申报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须在《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报刊目录》之列。
长期以来,部分系列主管部门要求论文代表作送审,此举事倍功半,不仅程序繁琐,费时耗资,且封闭性强,弊多利少。其做法应逐步淡出,适时取消。解决论文代表作的实用性、价值性的途经和方法之一,可以由若干名同行专家组成的论文鉴定小组,对论文进行梳理分类,集中审阅,形成合议性意见,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此外,有分正高的系列(专业),申报正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对象数量少,评审标准高,作用影响大,论文质量仍以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为主。
模式之二:“以考代评”
研究专业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专业性强,适用性广,分布面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且系列排序多居较突出位置。
如果评价方式能贴近实际,针对性强,公信度高,解决好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问题,将对职称评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前述提及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已自然免除;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实行“考评结合”机制。
由此推及,可以试行论文“以考代评”模式。即由省职改办会商有关系列主管部门,委托省人事考试机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论文或类似论文科目考试办法。如为应试者提供相关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以进行论证和提出对策为主要内容,检测、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字写作水平。适用对象为高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高级经济师、副主任医师(药、技、护),以及工程系列的建设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等技术性、通用性较强的部分专业申报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论文考试成绩合格,作为评审条件之一;、论文代表作送审等相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免除。
模式之三:“以辩代评”
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重在实践经验、业务技能、艺术造诣、传艺带徒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特有的风格、影响和威望被同行认可程度。从岗位特质和人才特点看,申报评审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宜设置的门槛。
不作为必备条件,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对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逻辑思维和写作水平的要求,而是寻求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校教师培养了质量高、数量多的优秀生、特长生,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案分析报告、教研成果总结、有关素质教育或德育教育的经验总结;工艺美术人员结合设计、创作、参评作品,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创作体会等凝结智慧与经验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虽已发表但毫无价值的论文相比,“此地无声胜有声”。有关业务工作报告和经验总结,只须经所在单位或部门确认系本人***撰写,即可作为专题答辩材料。
答辩工作由同行专家小组承担。
根据申报人所提供的专题答辩材料,以业绩成果、创新潜能、文章价值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互动式答辩和量化式测评,由同行专家小组讨论,形成答辩结果的书面意见,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优劣取舍,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不再进行论文评审。
对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以辩代评”模式,既能发现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人才,又能爱护、稳定和凝聚一大批真才实学、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骨干。
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现阶段,“以辩代评”模式同样适合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卫生系列(专业)申报评审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临床医师的病例分析报告,药、技、护人员的业务工作总结等,都可以作为专题答辩材料,由同行专家小组进行答辩认定。
模式之四:“辩评结合”
论文答辩反映动态性、直观性的特征;论文评审具有静态性、间接性的属性。因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同,评价效果各有利弊。两者之间如何兼并包容,优势互补,值得探索与尝试。
“辩评结合”模式,即采取论文答辩与论文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从具体措施和优惠***策上,发现和选拔各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适用于极有价值的论文和特定的评审对象。
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创新是分层次的,改进和完善是一种创新,原始创新才称得上高层次创新。各职称系列(专业),凡申报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任现职以来撰写有创见性、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在省(部)级以上CN刊物发表;或在省(部)级以上专业技术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经同行专家小组专题论文答辩,达到高水平等级评价标准,即可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确属极有价值的论文,可作为正常晋升或破格晋升的重要依据,论文数量不作硬性规定。
为了推动行业建设,适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发展的特殊需要,对特定的评审对象,也可以采取“辩评结合”模式。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是我国经济领域的5个重点行业。目前,致力于提高重点行业的运用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头戏”。
凡重点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明显经济效益;申报评审中、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本专业在省级部门准印证的专业刊物,或在省级学术会议上交流;申报评审正高职务任职资格,需有一篇本专业论文在CN刊物发表。但是,特定对象的论文答辩,须有一整套较严格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答辩内容以专门知识理论、运用研究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同行专家小组的答辩鉴定意见,送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通过重点行业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待时机和条件成熟,可以逐步扩大适用“辩评结合”模式的范围和对象。
职称论文篇2
卫生局职称论文:运用现代行***管理理念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水平
内容提要:在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今天,县级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学会运用现代行***管理理念,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水平。结合现代行***管理理念的要求,具体做到:采用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决策水平;以人为本,帮助大众和经营单位提高卫生安全与健康意识,提升卫生***服务水平,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完善监管机制,健全各行各业管理制度,提高行***管理效率。
关键词:现代行***管理 卫生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热点问题,卫生监督成为***府的一项非常重要职能部门。近几年来的三鹿奶粉事件、食品中毒事件、苏丹红事件、非法行医非法采血事件、化妆品危害健康事件等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也对县级卫生监督所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县级卫生监督所承担着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的日常监督的责任,对于确保全县公共卫生安全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在卫生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提高基层卫生监督管理***水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宋光周教授的《行***管理学》理念先进,对于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基层卫生监督所应主动运用现代行***管理理念,强化卫生监督,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卫生监督工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采用各种方式,提高决策水平。现代行***管理学非常重视行***决策行为的科学化。决策是管理环节的中心问题,关系到工作的方向,因此卫生监督所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决策水平。一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策。***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仍然是科学决策的先决条件,不过现代行***管理中的调查研究更加注重用数字说活,因为数字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查研究需要深入实际,比如在对餐饮业和单位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督中,就需要深入现场勘察,仔细观察餐饮业熟食与生食制作用具是否彻底分开,观察其生产制作食品的流程对否符合国家卫生的相关标准,观察其原材料进货的渠道是否正规,结合实际情况并作详细的数据统计,以备决策分析使用;调查研究要发扬民主,现实调查中往往一人一个看法,根据工作经验和个人专业素质的不同,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观察同一事物,得出的结论往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决策有必要吸纳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做到群策群力,汇集民力民智,参考各方面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调查研究需要重视数字统计与分析,传统的行***管理往往根据调查情况做出定性判断,而现代行***管理理念更加重视用数字证明决策的科学程度,比如对于同一品牌化妆品,在全县区域不同销售点如果抽取100个样品,抽检合格率只有52%,那么意味着此品牌的整体卫生条件完全不符合国家标准,应对其禁止销售和生产。
二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同志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新理念为行***管理提供的新思路,为***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发展方向。新形势下,县级卫生监督所的职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卫生监督和管理突破原有的框架,突出强调服务意识,建设“执***为民”的服务性***府机关。从某种意义来讲,管理就是服务,监督也是服务,只有服务好食品生产销售、医疗从业等单位等才能更好开展行***管理与行******。因此县级卫生监督所应转变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基层单位和企业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提升工作水平。以人为本就是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为出发点,通过服务好基层单位,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的身体安康。所以,县级卫生监督所应提高服务意识,大力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开展《食品卫生法》宣传,开展食品添加剂与饮用水安全标准宣传等,提高广大群众和经营企业健康安全意识;同时,针对薄弱环节,为食品经营机构等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导工作,促进其管理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此外,在办理餐饮、供水等行***许可证时,也应当强化服务意识,把办证与教育相结合,把监督与宣传相融合,切实为一线经营单位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完善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现代管理强调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行***管理机制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县级卫生管理所应结合全县卫生监督实际情况,健全相关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科。比如,针对某地区上市豆腐等豆制品污染现状,需要出台相关措施加以治理;针对食品添加剂过多的行业,需要制定行业管理规范;针对众多学校食堂及其周边餐饮点存在的安全隐患,行业标准与要求等,确保有规可依,长期监督,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成效,建设高效、勤***的卫生***机关。
总之,现代行***管理理念为卫生监督所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最关键的是需要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水平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宋光周,行***管理学(M),华东大学出版社,20__
【2】 李冬梅,基层卫生监督所管理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__,(3)
【3】 黄子良,现代管理理念在卫生监督中的运用(M),中国***书出版社,20__(编辑:圆圆)
职称论文篇3
***工师职称论文:高校***务信息化建设刍议
摘要: 信息技术在推动高校科研、教学运作模式转变的同时,也对高校***务工作提出新要求。充分利用、整合各类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加快高校***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高校***务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务信息化建设深入思考,总结了高校***务信息化的基本目标要求和重大意义,并指出高校***务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五大问题”:注重安全保密,提高运行效率;注重软件开发,扩展设计功能;注重部门协调,完善硬件设施体系;注重素质提升,培养专业队伍;注重交流互动,突出民主***务特色。
关键词: 高校 ***务工作 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技术和互联网已经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着人们办公、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给高校***务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推动高校科研、教学运作模式转变的同时,也对高校***的建设提出新要求,迅速推进***务工作信息化进程。目前我国高校在***务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利用网络平台宣传***的路线方针***策,以及办理一些具体***务工作,但多数高校未建成完整的***务工作信息化体系,信息技术功能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着***的执***能力建设。加强高校***务工作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值得研究思考的课题。
一、 高校***务信息化建设的概念。
传统的观点认为,“信息化是指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较高的程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物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使社会经济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高校***务信息化建设是指引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务管理的过程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使高校***务在工作方式、***务公开、***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诸多方面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运转;同时建立健全***务信息化的配套制度,比如保密制度、软件硬件维护制度等,使***务信息化管理成为科学完整的体系。***务信息化建设包涵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开发并应用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计算机软件;(2)配置电脑、音视频等先进设备;(3)建立***务工作网上办公平台或者网站;(3)结合***务工作特点,合理设置网站栏目,发挥宣传、教育培训、传递沟通等功能;(4)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务工作在电脑互联网上安全健康运行。也就是说,高校***务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涵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务办公平台的日程维护与管理。
二、高校***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网络技术具有极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和快速传输功能,能够有效地整合高校***务工作的各类资源,降低***务工作成本,提高高校***务工作的效率,推进***务公开进程,促进***内民主,推动的***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健康发展。
1、高校***的建设新形势的内在要求。
中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的领导,提高***的执***能力与水平是我***一贯的方针。***建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的***组织的领导与服务能力。在***的思想建设方面,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思想***治教育,开阔***员的视野,促进思想***,确保教育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巩固主流意识的地位;有利于及时传达***的方针***策,快速传递高校各级***组织的文件和***务工作信息,帮助***员学生接受先进思想,引导***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灵活地利用电子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速的特点,推动***务工作方式的创新,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教育成效。在***的组织建设方面,高校***务信息化建设,能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有利于增进基层***组织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各级***组织、普通***员与***之间直接沟通,降低***务工作成本,提高***务工作效率。在***的作风建设方面,有利于***务公开和***内民主监督,催进***员干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推进廉***建设。自高校扩招和合并组建以来,各高校***员数量激增,加强***的建设,促进***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迫切,***务信息化成为提高新形势下***建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2、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迫切要求
***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情、国情、***情的深刻变化对***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的执***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要管***、从严治***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当前,***治多檄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日渐成熟,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外部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建工作,高校***务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领域,也是各类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的阵地,西方网络信息对青年一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从未间断,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着教职工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不占领思想教育的阵地,就会让西方势力趁虚而入。“让思想***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先进的思想文化抢占网络阵地,努力使网络成为思想***治工作和素质教育高地”,加强高校思想***治教育,成为高校***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要。
3、高校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必然要求
随着电脑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应用和用户达到了相当规模,信息网络已经在教学、科研、管理和 后勤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为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高校基本实现了网上管理、办公与后勤服务。高校校园网络化、教育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建设已经颇具成效。用户不仅涵盖了高校内部教师、学生、职工,而且还包括家长、继续教育者等各类社会群体。高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进程,也培养一[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文秘网!]批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和使用人才。高校良好的网络设施、广泛的用户群体、专业的技术素养,为高校***务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高校***务工作完全可以依托校园网或者***建设信息化平台,实现***务工作网络化和信息化。实际上,互联网已经成全国各级***组织重要的宣传阵地和学习平台,在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务工作,在高校扩招、人数激增、校园分散的背景下,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推动***务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建工作水平。
三、高校***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高校***务信息化建设,必然引起***务工作方式、***务管理方式、***务管理制度的变化,对于***务工作产生明显、深远的影响。如果目标不明确,可能反而造成***务工作复杂繁琐,影响***建工作顺利进行。合理规划高校***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搞好***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1、实现***务日常办公信息化
***务日常工作与有关材料、数据密不可分。要充分利用电脑文字记录功能和互联网传输功能,将入***积极分子培养记录、***组织重大决策文件、***组织活动方案与总结等内容,形成电子文档,进行上传下达、审批、汇总与上报,有利于提高***务日常工作效率。这是***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目前高校***务最常见、最基础的工作方式。
2、实现思想教育工作信息化
依托互联网构***的***治理论、方针***策宣传平台,开展网上***课、网上***校、***建日记、***建动态、网上***建理论研究等活动,及时相关信息资源,把网站建设成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各***支部开展的***建活动、***员的心得体会与思想汇报等及时到网上,实现信息共享,为***员之间、***组织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方便。加强信息提供硬件设施建设,配置激光打印机、音视频等先进设备等,外地参加学习的进修***员可以通过视频参与***的组织生活;建立数据交换、业务协同工作模式,完善集成环境和应用支撑体系,为快速信息交流提供到位服务。
3、实现***务信息管理一体化
对软件使用、硬件建设管理建立统一标准,对高校内部***务信息网络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环节紧凑的管理体系,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各类***务信息能够互相连通,各级***组织能够实现交流互动。注重建立统一的***务信息管理平台,对网站实行统一的维护管理,对登录***员建立统一的操作标准,确保***务信息管理的高效和信息网络运行的安全。
4、实现***务信息管理网络化
学校建立专门的***务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设立专门负责人领导全校***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学校***、***务管理的职能部门、二级***组织和各教工学生***支部设置专门工作人员,建立***务信息管理的网络,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网络。信息管理专业人员要既熟悉高校***务工作内容、流程,又能够熟练应用网络软件进行信息更换、整合、加工和处理,在实践中创新信息化管理方法,摸索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切实为***务工作提供管理技术和网络技术服务。同时,制订***务信息化建设制度,建立强化***务网络管理制度、机构职责与岗位分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网站栏目责任到人,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报送审批和上传,及时更新内容。
5、优化高校***务信息审批程序
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务工作信息网上联系制度和网上审批制度。目前组织发展工作人数多,任务重,资料数据报备审批工作量大,建立高校***务信息化网站,优化高校***务信息化审批程度,提高组织建设有关***务工作的效率。
四、高校***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校***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制定周密计划,分步推进,注重实效,关注关键环节。高校***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做到“五个注重”。
1、注重安全保密,提高运行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信息传递与交流带来极大方便,也对信息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在信息时代通过电脑或互联网泄密的事件比比皆是。***章中明确规定:保守***的秘密是所有***组织和***员的应尽义务。因此,安全保密是高校***务信息化建设首要原则,必须适应***务工作***治性、组织性等特点。其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将信息化建设置于***直接领导之下,严格按照***建工作的原则、性质、保密规则和具体操作,避免马虎大意造成失密。其二,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保证信息查阅过程安全运行。设置并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常规防范系统,防止计算机病毒侵蚀和网络黑客的攻击而导致系统瘫痪;对数据库实行分级管理,设定不同保密等级和查阅权限,将无权查阅的访问者拒之门外;高度机密内容和敏感信息,采用密码登录和人工认证,确保万无一失。其三,建立安全保密制度和泄密问责制度,完善***务信息保密细则,明确***务公开内容和***务保密范围,对进入系统的信息材料,实行审查制,查明信息来源,保证信息准确,密级设置符合规定。其四,加强广大***员的教育和***务信息化专业人员的教育,落实***员实名登录制和保密责任,不断提高广大***员保密意识,避免出现人为泄密事故。
2、注重软件开发,扩展设计功能。
组织专门力量对软件设计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信息平台的多元化、综合化功能。软件要具备以下功能:(1)各类信息数据储存、整理、智能组合查询功能。(2)资源共享、信息整合与立体化显示功能。将文字、数字***表、***片、动画、动态窗口、声音、视频融为一体,针对不同内容对展示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以栩栩如生表现相关内容。比如对于***务会议文件和***建活动资料,除了文字与***表介绍外,还要展示会议的录像资料和声音资料,实现***播放。(3)教育培训与理论研讨功能。设置教育培训和理论研讨子系统,开设网上课堂、理论论坛、***务工作大家谈、音视频会议、***建***书馆查询、智能试题库等栏目,为***员干部学习、培训、考试、课题研究提供服务,利于***员干部随时学习新***策、新法规、时事***治,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4)评价考核功能。结合深化干部体制改革和加强执***能力建设的需要,研究开发干部评价考核系统,对***员干的伍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进行自动量化处理,形成科学直观的数字化***表,推动干部评价考核向标准化、正规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5)辅助决策功能。设置数据分析比较系统,便于帅选有用信息,生成调查研究报告,满足***务组织工作的需要。
3、注重部门协调,完善硬件设施体系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视软件开发、轻视硬件设施的思想,多数高校设备陈旧,很多办公电脑多年没有更新,运行较慢。***建信息化涉及各个部门,领导应转变思想,深刻认识电子***务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注重协调,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陈旧,电脑配置过低,就会无法满足多功能软件运行的需要,特别是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服务器系统,需要大量投资资金,更应当予以经费支持。完善硬件设施体系,应对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类硬件设备每隔2—3年更新一次,不断改进设备装置,适应软件革新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的需要,主动推进经验型、内务型***务向开放型、科技型转变。同时,应树立“实用第一”的思想,以***务工作需要为导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提高各级***组织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切实能够提高***务工作的效率。
4、注重素质提升,培养专业队伍
当前各高校的信息技术建设开发人员往往缺乏***务工作经验,不精通***务工作内容与程序,致使在***务软件设计和硬件配置方面与***务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工作思路不开阔,影响***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与进程;而***务工作者往往又缺乏专业技术,对软件硬件技术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也影响了***务信息化的快速实现。因此培养一批既精通信息技术,又了解***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实现***务信息化的基本保证。要选择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创新强的专业人才放在***务管理岗位进行实战锻炼培养,促使其切实掌握***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内容,了解***务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便于在信息化建设中设计综合功能的软件,选择符合需求的硬件,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要强化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务工作者的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水平,培养一支能够承担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和日常维护管理能力的***务工作队伍,对***务管理队伍进行优化,形成擅长软件设计、硬件维护、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务管理团队。先进的***务信息系统建成,广大***员干部不了解功能,不会操作,系统也不会发挥实际作用,因此还应对校园内使用者和基层***组织***务工作专职群体进行系统培训,重点培养其应用能力、保密意识,切实将信息系统的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5、注重交流互动,突出民主***务特色
充分发扬***内民主、实行***务公开是***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广大***员干部的需要。***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务公开、各级***组织之间与***员干部之间的交流等诸多因素,构建民主沟通的平台。首先,要注重高校***与各级***组织之间的纵向沟通,开设民主信箱、网上调查、网上信访、热点讨论、留言与答复专栏等项目,畅通上级与下级、***员干部与***的各级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鼓励基层***组织和***员提建议,积极推进民主参与决策和***风廉***建设,实现普通***员群众与***的直接沟通。其次,信息系统要注重***员干部之间、基层***组织之间的横向沟通,设计相关子系统,便于平级组织之间相互交流,促进相互间的学习和工作。另外,注重高校***组织与外部的沟通互动,实现与***网站、各大高校、地方***府、人才交流市场、高新技术网站、与高校专业相关网站等部门和单位的系统连接,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同时,建设好网上***务公开平台,及时将干部选拔录用情况、评优情况、新***策法规、办事程序、***务服务承诺、重大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实施结果等内容及时网上,利用网络系统,建设公开、公正、民主、阳光的***务工作机制。
四、结语
高校***务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加强高校***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的建设新形势的内在要求,是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高校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必然要求。高校***务信息化建设内容丰富,关键是要结合高校***务工作的实际,突出***务工作特点,注重实用,形成特色,实现***务日常办公信息化,实现思想教育工作信息化,实现***务信息管理一体化,实现***务信息管理网络化,优化高校***务信息审批程序。高校***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务信息化健康工作健康发展,要注重安全保密,注重软件开发,完善硬件设施,注重培养专业队伍,注重交流互动,努力推动高校***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邱思开,发展电子***务增强执***能力[J].中央***校学报,20__,(01).
[2]蒋录全,谈高校电子***务的意义[J].******论坛,20__,(03).
[3]马德秀.高校电子***务的初步实践和探索[M].北京:中共***史出版社,20__.
[4]冯仿娅,电子***务:加强高校***的建设的重要平台[J].半月谈,20__,(01).
[5]洪小潞,推进高校电子***务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信息界,20__,(9)(编辑: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