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布克奖”是当今俄罗斯文坛最具权威性、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一个俄语文学年度奖项,对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代表着当下俄罗斯文学发展之倾向,从中可以管窥当代俄罗斯文学演进、嬗变的轨迹。有学者认为,俄语布克奖与新俄罗斯文学同步发展,记录下了当代文学进程的风雨和足迹,是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历史的一个缩影。因此,俄语布克奖每年的评奖和颁奖活动遂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上的一次盛事,倍受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青睐和关注。
一
2013年3月5日,第22届俄语布克奖评选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评委会委员分别是:散文家、编剧、2012年俄语布克奖得主安德烈·德米特里耶夫,散文家、哲学家弗拉基米尔·康托尔,批评家、诗人、《文学问题》杂志执行秘书叶烈娜·波格列拉娅,批评家、《乌拉尔》杂志副主编谢尔盖·别利亚科夫,以及音乐家、摇滚乐手叶甫盖尼·马尔古里斯。其中,安德烈·德米特里耶夫为评委会***。
此次由58家出版社、10家杂志、5所大学和10家***书馆共同推荐了87部小说,其中有82部符合入选要求,评委会从中选出了24部作为初选作品,初选结果于2013年 7月10日公布。进入初选的不少是当代俄罗斯中青年实力派作家及其作品,如亚历山大·阿尔汉格尔斯基的《***博物馆》,叶甫盖尼·沃多拉兹金的小说《拉夫尔》,迈亚·库切尔斯卡娅的《莫佳阿姨》,尼古拉·拜托夫的《穆拉的爱》,亚历山大·卡巴科夫的《老人与天使》,阿那托里·库尔恰特金的《水上漫游奇遇》 等,这些作品主题多样、风格不同、手法迥异。
10月3日,产生进入决赛的六人短名单。他们分别是:叶甫盖尼·沃多拉兹金的小说《拉夫尔》,安德烈·沃洛斯的历史小说《返回潘吉鲁德》,杰尼斯·古茨科的心理小说《贝塔男》,爱沙尼亚作家安德烈·伊万诺夫关于俄罗斯侨民生活的《哈尔滨飞蛾》,玛格丽特·赫姆林的《调查员》和弗拉基米尔·沙普科的《在无边世界的脚下》。
叶甫盖尼·沃多拉兹金的小说《拉夫尔》故事情节发生在15世纪的古代俄罗斯,但作者称这部小说是“非历史小说”,因为,作品描述的不是历史事件,而是讲述主人公医生兼修士阿尔谢尼的个人命运。阿尔谢尼似乎同时度过了四个人生:他当过医生、圣愚、耶路撒冷的朝圣者,最终当了隐修士。作者称,这是一部“关于慈悲、爱和忠诚的小说,这在我们当今非常必需”。
杰尼斯·古茨科的《贝塔男》讲述的是一个生意上很成功的40岁单身男子的故事。他的朋友和生意上的搭档是部长的儿子。主人公同意扮演次要角色,他是典型的贝塔男。但是,在他的搭档死命地整人之后,他被迫奋起打理一切。
安德烈·伊万诺夫的《哈尔滨飞蛾》讲述的是爱沙尼亚资产阶级侨民的故事,但是,作者指出,这是一部非历史小说。主人公鲍里斯·列布罗夫是一个孤儿,屡遭失败的人,流亡者、穷人、浪子、吸食可卡因的人、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小说运用了20世纪20—30年代流行的俄语。
玛格丽特·赫姆林的《调查员》是冒险侦探情节,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50年代,乌克兰一外省城市,一位年轻女性被打死。随之流传出各种不同的说法:到底是刑事犯罪抑或是***治阴谋的一部分?大家都在怀疑。
诗体小说《在无边世界的脚下》,作者弗拉基米尔·沙普科写了20年。第一部分于1991年完成,之后受国内动荡局势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作者未从事写作,直至2012年才最终完稿。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维季卡·伊利因的小男孩,他的童年是在外贝加尔地区的一座小城度过的,他汲取了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包括成年人之间的交谈、战后的日常生活、回忆、简易木屋中的争吵等等。
2013年12月4日,俄语布克奖评委会***安德烈·德米特里耶夫宣布,2013年度俄语布克奖得主为安德烈·沃洛斯,其获奖作品《返回潘吉鲁德》同时还荣获本年度的“大学生布克奖”,并进入“大书奖”的短名单。安德烈·德米特里耶夫在颁奖时指出,参赛作品大都是“对历史或神话的过去予以现实化的详尽尝试。过去时代的意义对于今天来说是需要的和迫切的。供批评家们评判的都是高质量的睿智的小说”。
二
安德烈·盖尔曼诺维奇·沃洛斯于1955年8月4日出生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一个地质学家家庭,1977年毕业于莫斯科油气工业学院,毕业后回到故乡,从事塔吉克诗歌的翻译工作;后来,在莫斯科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及程序设计员工作,并经营房地产生意。现定居莫斯科,是莫斯科作家协会会员、《新世界》杂志社科部成员。1979年在《帕米尔》杂志发表诗歌处女作,1988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旧公路》,1986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在 《新世界》《旗》《十月》《民族友谊》等杂志上发表多部中短篇及长篇小说作品等。其短篇小说集《胡尔拉马巴德》曾荣获包括国家奖在内多个奖项,该书与其后来的中篇小说《不动产》一样,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写照,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体小说。2006年安德烈·沃洛斯因长篇小说 《制作动画片的画家》而获得“大书奖”的提名,该作被批评界评价为一部“综合现实与幻想、心理小说与反乌托邦小说等元素”的小说,认为安德烈·沃洛斯“在情节尖锐的虚构小说和严肃文学之间找到了一条中庸之道,创造了一种继承了俄罗斯经典散文传统的真正的当代小说”。
安德烈·沃洛斯不但是著名的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位诗人。他认为,诗人和小说家不可分离:“诗人——这是一种心灵状态,在此意义上说,诗人也可能是散文家;而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不可能不是一位诗人。无论如何,诗人不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如果说社会地位的话,那么,诗人的社会地位甚至连一个能吃的鸡蛋都不如。无疑,他可能会一贫如洗、一无所有……”
其获奖作品《返回潘吉鲁德》凝聚了作家二十余年的心血,小说主人公是 9世纪塔吉克-波斯著名诗人阿布·阿卜杜拉·贾法尔·本··鲁达基(858—941),波斯语诗歌之父,现代波斯(塔吉克)诗歌的奠基人。他天生聪慧,博学多识,长大后前往当时的名城撒马尔罕求师问教,学习作诗法,逐渐名声大振,被自己同时代的人称为“诗人之王”,后应萨曼王朝统治者纳萨尔二世(914—943在位)之邀前往首都布哈拉,成为一名宫廷诗人,极尽显赫,倍受尊崇。由于宫廷内乱,鲁达基不幸成为当权者***治阴谋的牺牲品,937年失势,被挖去双眼,驱逐出宫,贬回他的故乡小村潘吉鲁德(塔吉克语 “五条小溪”)。晚境凄惨,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余生。
书中关于诗人鲁达基的性格和生平故事大多是作家的虚构,作者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真实地描写,而是与人的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小说有三条情节线索相互交织。第一条线索,主要叙述老诗人鲁达基失势被贬,放逐返乡,一个16岁的少年舍拉夫康一路陪伴老人,充当向导。老人教他识字读书,并向他讲述人生的真谛。这是小说的显***索,也是作品的主导性情节;第二条线索,追溯诗人从童年时起到长大成人,从师学习,到达生命事业的顶峰,乃至后来从巅峰的坠落等生命发展的整个历程。这是以诗人自己回忆的形式进行讲述的;最后,第三条线索,主要讲述萨曼王朝的形成、各诸侯国之间的家族集团内部的战争以及***教不同派别之间的纷争等等,规模宏大,事件纷繁,内容庞杂,惊险生动。
一开始,少年并不知道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诗人之王”,他极不情愿地带着老人上路了。途中,少年随同老人目睹了许多令他怦然心动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舍拉夫康愈益折服于老人感知事物的细腻敏锐和富于洞见的睿智言谈,并深深陶醉于老人所讲述的关于古代王朝兴衰的传奇故事……老人向他娓娓讲述光荣的诗人和伟大的战士们的故事,追忆往昔并预言未来。不知不觉中,在少年的心目中,老人早已经成为他心灵的启蒙者和精神上的导师。睿智的盲人鲁达基引领着少年舍拉夫康,逐步向他揭示人生的奥秘,并预先防备了路途中可能出现的许多意外危险事件。在安德烈·沃洛斯笔下,诗人形象被塑造得生动鲜明、血肉丰满、独具个性、富有魅力。
评委会***安德烈·德米特里耶夫认为,这“与其说是一部关于诗人的作品,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诗歌——对于诗歌现在没有人会冒险去写——的作品,关于残酷世界——在各个时代都是既残酷又美好的世界——的诗歌的作品。此外,作品中鲁达基是一个典型的有智慧的人,他非常了解自己的时代,了解所有时代的人。”进入2013年俄语布克奖决赛名单的作品大都以过去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试***以个性鲜明的个体生命历程为叙事对象,寻觅并揭示某种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重要内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度俄语布克奖评选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