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蔓菁,是在唐代诗人元稹的《村花晚》里:“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儿争摘将,插刺头鬓相夸张。”起初不知蔓菁为何物,也不知村妇采摘它用来干什么,后来上网查询,才恍然大悟。原来,蔓菁就是我们经常吃到的大头菜,又称九英菘、合掌菜、结头菜、蓝、芥蓝、擘蓝、茄连、撤蓝、玉蔓青、诸葛菜等。不禁哑然失笑,没想到大头菜竟有这么多文雅的名字。
蔓菁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蔬菜,早在商周之前就已经有了,那时人们称作葑、芜和大芥等。《尚书・禹贡》中载:“包菁茅。”其注曰:“菁,蔓菁也。”北魏《齐民要术》中亦有记载:“蒸干芜青根法,作汤净洗芜青根,融着一解瓮子中,以苇获塞瓮里以蔽口,合著釜上,系都带,以干牛粪燃火,竟夜蒸之,粗细均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蔓菁根长而白,其味立苦而短,茎粗,叶大而厚广阔。”
由于蔓菁模样可人,根细无筋,肉质脆嫩,入口无渣,鲜香浓郁,古时人们也常常把它当做一种主食来吃。《后汉书・桓帝纪》载:“永兴二年六月,蝗灾为害,诏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广群芳谱・蔬谱》云:“人久食蔬,无谷气即有菜色,食蔓菁者独否。四时皆有,四时可食。春食苗;初夏食心,亦谓之台;秋食茎;秋冬食根。”可见,从古到今,蔓菁都是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食物。不仅可以做蔬菜,也可以做充饥的粮食;不仅苗和果实可以吃,茎和根也同样可食。
宋朝美食家坡更是对蔓菁情有独钟。他在《东坡羹颂》中写道:“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随后,他又在《春菜》中盛赞:“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蔓菁虽为普通家常菜,但它那种清香,那种朴实,那种来自泥土的本真,给人以宁静、舒适、恬淡之美,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众多食客和无数的文人雅士。
在南方,蔓菁可以做出许多美味可口的菜肴,如:蔓菁菜粥、凉拌蔓菁、腌蔓菁、辣酱卤蔓菁、蔓菁炖排骨、火爆蔓菁、蔓菁蒸鲩鱼腩等。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川菜的做法,尤其是做成五香麻辣榨菜。每逢秋冬,蔓菁成熟后,人们将青嫩的蔓菁采摘回家,去掉茎叶和根须,用清水洗净,晾干后切成丝,腌上盐,然后储存到坛子里,密封好,等一两个月后再取出食用。根据各人的喜好,可以佐以辣椒面、花椒粉等调料拌着吃,也可以与蒜苗、五花肉等炒着吃,还可以用来炖排骨汤。不管采取哪种吃法,蔓菁皆香脆嫩滑,味美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