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世界知名的《自然》杂志网络版发表了一个观点:由于一些未知的原因,一些恐龙的幼崽在体型长成之前就进入了成熟期,并在此基础上进化成了鸟类!这一观点非常新奇,身躯庞大的恐龙怎么和鸟扯上关系了呢?
细微处成就新发现
事情起因于哈佛大学生物进化专家阿普扎诺夫和他的学生对鸟类和恐龙头骨的研究。他们搜集了数十个分别属于鸟类和各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恐龙的头盖骨,并用CT扫描技术对它们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恐龙在发育过程中除了体型急剧变大外,身体结构变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幼年恐龙的头骨更加接近椭圆形,眼眶的比例很大,近似幼年鸟类的骨头。但是恐龙在成熟的过程中,头骨变扁、拉长,眼眶的比例也缩小了。不仅如此,鳄鱼等其他爬行动物在发育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变化。
但令人惊奇的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成的鸟类,其头骨在发育过程中却没有明显变化。成年鸟类的头骨,仅仅是变扁了一点点而已。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鸟类在进化过程中改变了头骨的发育方式?抑或是……一个想法如同黑暗山洞中闪烁着的一缕微光,之后豁然开朗——也许是鸟类根本就没有改变头骨的发育方式,而是在头骨变扁之前就提前终止了发育,进入了成熟期。接着,另一个证据使这一推测变得很有说服力:鸟类发育成熟所需的时间很短,只有大约12周,而很多爬行动物则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发育。阿普扎诺夫等人根据恐龙幼体和鸟的相似性推测,鸟类起源自那些提前终止了发育的恐龙幼体!
历史锤炼真理
与阿普扎诺夫等人的观点遥相呼应的是:2012年4月4日,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等在《自然》杂志上的另一重要成果:一种长羽毛的大型恐龙在我国辽宁省被发现,这种恐龙属于暴龙家族,被命名为华丽羽暴龙,是我们最熟悉的霸王(暴)龙的近亲。而霸王龙家族的成员在例如《侏罗纪公园》等各类影视中频频上镜,都是一副光溜溜的肉身模样。现在看来,羽毛极有可能至少在霸王龙的幼体上存在。以后再请它们上镜的时候,这形象是要变一变了,它们得“穿衣服”啦。
实际上,羽毛并非第一次在恐龙化石上被发现,先前已经有数量不少的小型肉食恐龙化石被发现有羽毛的痕迹。而目前已知长羽毛的动物也只有鸟类,再加上阿普扎诺夫等人如今的发现,直指一个观点——恐龙并未完全灭绝,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后裔以鸟类的形式生存了下来!
其实早在19世纪中叶,达尔文的好友生物学家赫胥黎,在比较了恐龙和鸟类骨骼之后,就曾经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只是因缺乏有力的证据,这个观点便迅速被淹没在众多质疑的声音之中。时至今日,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发现,恐龙和鸟类的血亲关系正逐渐被人们接受。甚至,曾经公认的始祖鸟的鸟类身份也受到了冲击。2009年,徐星命名了赫氏近鸟,这种小恐龙羽毛印痕清晰,不仅在其前、后肢和尾部布满飞羽,而且趾骨上也长有羽毛。这种完全被羽的特征在已灭绝的动物中是首次出现的,它生活在1.6亿年前,比著名的始祖鸟早了1 000万年,特征也比始祖鸟原始,是介于始祖鸟和一般长羽毛恐龙之间的物种。沉寂百余年的观点终于在近十几年再次聚集了古生物学家的目光,当然,这一假说是否完全被承认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因为毕竟只有真理才经得住历史的锤炼。
“恐龙”归来?
故事到此还远未结束,分子生物学家们也插上了一脚,他们在偶然的机会中获得了一小块没有完全腐坏的霸王龙组织,并把里面的成分提取出来。经过对比,居然发现霸王龙的成分和鸡十分类似,也说明霸王龙和鸡之间可能有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更有人由此推断,一碗鸡汤和一碗霸王龙汤的味道说不定差不多呢。
而在2009年,62岁的美国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指出,即使不再是恐龙,可鸡的体内依然存在着恐龙的基因,只要把它们激活,鸡就能表现出一部分恐龙的特征。就如同现代人中,偶尔有人会表现出祖先的特征,变成毛孩一样。于是,霍纳开始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打算利用“逆向基因工程”技术,唤醒鸡体内沉睡的这些基因,让鸡“退化”成一半像恐龙、一半像鸡的“恐龙鸡”……
于是,霍纳斥巨资赞助世界多国科学家联手展开计划,北美洲的科学家已研发出所必备的基因技术,而亚洲的实验室正着手造出活生生的“恐龙鸡”。霍纳称,“恐龙鸡”的上半身和普通家禽鸡类似,不同的是,它将有恐龙的尖利牙齿、长长的尾巴和长有3~5根脚趾的利爪,但是没有可以飞起来的翅膀,不过却可能长满羽毛。据称,第一只“恐龙鸡”有望在5~10年内诞生。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年,《侏罗纪公园》中的情节即将在现实中上演,或许,“恐龙”即将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