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眼小绿叶蝉(Empoasea Vitis Gothe),是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它的分布地区甚广。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多年来对茶小绿叶蝉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包括假眼小绿叶蝉捕食性天敌、寄生蜂天敌、病原微生物、植物源杀虫剂及化学信息素等方面,指出了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生物防治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茶小绿叶蝉;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和食品健康问题认识地不断深入,植保科学工作者在积极探索有效且环保的茶假眼小绿叶蝉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蜘蛛等捕食性天敌、寄生蜂等寄生性天敌、病原微生物、化学信息素等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本文就上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捕食性天敌蜘蛛
茶小绿叶蝉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蜘蛛类、步甲类、虎甲类、隐翅虫类、食蚜蝇类、花蝽类、盲蝽类、宽黾蝽类、长蝽类、瓢虫类、草蛉类、螳螂类、蚁类、捕食螨类、蝎子类、鸟类等。其中蜘蛛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衔接,是控制茶园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类群。因此对蜘蛛的研究也相对较多。
蜘蛛对小绿叶蝉若虫及成虫有较大捕食控制潜能,在叶蝉较大密度范围内,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捕食功能反应属Ⅰ型反应,可用圆盘方程模拟,随着捕食者密度增大,相互干扰明显,对猎物的捕食率下降。温度对功能反应的影响有一个峰值。随着空间复杂度的增加,功能反应仍属Ⅰ型反应,但表现出典型性下降的趋势。
2寄生性天敌寄生蜂
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赤眼蜂类、缨小蜂类、金小蜂类、螯蜂类、跳小蜂类、栉类、恙螨类等。茶小绿叶蝉整个生育期受各种寄生性天敌的制约。其中以红恙螨的发生量较大,寄生于小绿叶蝉体外,盛发于6~7月,恰与茶小绿叶蝉的全年发生高峰期相吻合。邝炳乾发现广西茶树上普遍发生的茶小绿叶蝉有3种寄生赘蜂,分别为中华赘蜂、茶栖赘蜂和炎黄赘蜂。3种赘蜂的自然寄生率一般为10.5%~25%,最高达35%。以茶栖赘蜂的发生量最多,占寄生赘蜂种群的41%,中华赘蜂占34.2%,炎黄赘蜂占23.8%,其他赘蜂占1%。并观察了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劳有德对茶小绿叶蝉成虫体外寄生蜂――螯蜂的种类、形态特征和历期、、寄生小绿叶蝉虫态及部位等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
3病原性天敌
病原性天敌主要有虫霉、白僵菌、拟青霉等,病原性天敌往往在茶小绿叶蝉种群密度达最高点时,才发挥作用。梅雨季节(6~7月),温湿度适宜,茶小绿叶蝉常发生以圆子虫霉为主、白僵菌为辅的流行病,致使茶小绿叶蝉大量死亡。王朝禺等从茶假眼小绿叶蝉病虫尸上分离出茶假眼小绿叶蝉致病菌株并研制出E5465-3菌剂,室内防效在85%以上。濮小英等于2002年盛夏在浙江遂昌一高山茶园采用菌剂为球抱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flo roselS)的纯抱子悬***剂及其与吡虫琳10%可湿剂的混配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进行了真菌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混配剂的最高防效达83.4%,而玫烟色拟青霉的最高防效为71.3%,球孢白僵菌混配剂平均防效达66.8%,玫烟色拟青霉混配剂平均防效为62.1%,显然在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综合治理和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具有相当的应用潜力㈣。
Bt制剂在茶树上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茶树害虫的发生。张灵玲等通过对茶叶主要害虫的生物测定筛选得到LL27为同翅目高效菌株,该菌株在初筛浓度下死亡率达78.4%,稀释100倍液时死亡率为76.6%,稀释500倍液时为46.6%,是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良好野生菌株。
4天然植物源杀虫剂
王庆森等研究了植物源农药苦参素防治茶树主要害虫的效果。结果表明:苦参素500~1000倍液防治茶尺蠖、茶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效果良好,其速效性较强,但持效性稍差。何青元等研究表明:0.3%苦参碱水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在使用产品9天内,可显著减轻茶假眼小绿叶蝉对茶树造成的危害,其9天平均防效达51.46%,使用剂量以1000倍液为宜。
吴光远等研究表明,3%除虫菊素水剂400~800倍液防治荼假假眼小绿叶蝉效果良好。刘明炎采用武大绿洲丫丫(新一代植物源烟碱杀虫剂)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害虫有特效,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叶的首选农药和可靠保证。1.1%百部・楝・烟***油(绿浪)是从3种作物中提炼出来的植物杀虫索,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生产上使用以1.1%绿浪750~1000倍液,每666.7m2用液量50kg为宜。
林雄毅试验表明0.3%印楝素EC的使用浓度只要在400~600倍液,就可以达到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且试验期间各处理对茶叶均安全,未产生药害。赵冬香等研究结果认为,印楝种子提取物内吸处理茶梢,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种内声通讯及交尾行为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而且,随着处理用印楝种子提取物浓度的升高,影响程度增加。处理雄虫产生异常呜声,由异常鸣声引发的雌雄虫问的求偶声也发生变异,交尾前雌雄相遇所需时间延长,交尾持续时间缩短。印楝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活性作用以及对其声通讯的干扰作用等都揭示出植物性杀虫剂印楝应用于茶园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应用特异的化学物质干扰害虫的振动声通讯,进而达到减少害虫种群的目的,是害虫综合防治的又一途径。
5化学信息素
寄主一害虫一天敌间的化学信息联系是食物链中成员赖以生存的基础。寄主植物在遭到害虫为害后,可通过代谢改变释放出特异性化合物以引诱天敌、保护自己。用TenaxTA吸附法捕集正常茶梢、机械损伤茶梢和茶树一茶假眼小绿叶蝉取食复合体挥发物,经GC,Ms鉴定各处理挥发物的组成和含量,并就茶梢挥发物及其单组分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天敌蜘蛛优势种之一――白斑猎蛛的生物活性鉴定。研究表明,捕食性天敌白斑猎蛛对正常茶梢挥发物和机械损伤茶梢挥发物的趋性明显弱于受茶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后茶梢的挥发物,在供试挥发物组分中,2,6一二甲基-3,7一辛二烯-2,6一二醇和引哚2种成分是茶梢被害所形成的特异性化合物,并对白斑猎蛛具有明显的引诱活性,认为是白斑猎蛛受引诱的主要活性化合物。上述的研究结果对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挥发互利素研究启发人们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机制使得害虫无法找到寄主,使天敌能高效率地寻觅到寄主害虫以提高其生物防治的效率。
6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的重点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发展,同生物防治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
第一,从事茶假眼小绿叶蝉生物防治起步较晚,科研力量薄弱;第二,国内利用生物介质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植物杀虫剂,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生物农药科技前沿脱节;第三,对于茶假眼小绿叶蝉病原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田间药效试验阶段,未开出商品化制剂投入农药市场;第四,生物农药使用成本较高,应用技术复杂不易掌握,加上生产者生态意识薄弱,很大程度上都阻碍了生物防治的发展;第五,生物防治方法与茶园科学管理(如分批及时采茶或轻修、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未有机地结合起来。
针对上述生物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问题,今后研究的重点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弄清真菌制剂与微量化学杀虫剂协同作用的机理,注重筛选与杀虫真菌孢子生物学相容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杀虫剂作为其增效剂,在亚致死剂量或次亚致死剂量下与真菌孢子协同作用于靶标害虫,以达到既增强杀虫真菌制剂作用,又大幅减少化学杀虫剂用量;第二,完善菌剂及其田间应用配套技术,使真菌杀虫剂成为茶园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选择措施;第三。改造筛选出的高效菌株,使其有更好的使用效果;第四,强化栽培管理措施,人为调控天敌的种群和数量,充分发挥天敌在茶园害虫治理中的作用;第五,加快化学信息索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第六,怎样使生物农药比化学农药更为经济实用,更稳定地发挥其生态作用,促进有机茶业的持续发展。
7研究总结和展望
茶小绿叶蝉的生物防治在近10多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天敌、植物源农药方面。以植物源农药的药效试验研究较多,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研究主要是基础性的研究,病原性天敌的研究还不多,也不够深入,因此,今后应加强天敌应用方面的研究,为茶叶生产的虫害防治实践服务。生物防治具有化学防治无可比拟的优点,即对环境的友好性,成为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理想的防治措施。但是生物防治也有其不足之处,即生物农药尤其是微生物农药的抗逆性差、见效慢、杀虫谱窄、造价高等,影响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将来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生物农药的抗逆性、速效性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如在提高抗逆性方面。可以采用微胶囊技术来提高生物农药对环境的抗逆性。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和对生物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防治将会在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假眼小绿叶蝉生物防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