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拍成为近年来我国影视界一股愈演愈烈的热潮,尤其是2011年我国的经典翻拍已进入井喷时期。本文以电影《倩女幽魂》的翻拍为例,用解释学领域的“效果历史”和“视界融合”两大经典理论,来探索当下的翻拍热现象背后的文化动因,得出翻拍实质就是个人对同一文本不同理解的表明过程的结论。本文试分析比较1960年李翰祥版、1987年徐克、程小东版和2011年叶伟信版这三个版本在对原著关键情节上处理的异同,看新版《倩女幽魂》是否能延续或创造影坛历史新的经典。
[关键词]翻拍;《倩女幽魂》;理解
在影视艺术范畴内,翻拍泛指对已有的电影或电视剧进行重新演绎的一种特殊的创作方式。在2011年公映的众多影片中,新版《倩女幽魂》无疑是一部颇受关注的电影。自4月19日上映以来,当月累计票房10 184.72(万元),高居首位,也是4月首部过亿的国产影片。说它令人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1987年由张国荣和王祖贤共同演绎的那段缠绵悱恻的人鬼之恋。如今,当“倩女幽魂”这四个字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对于经典的翻拍、怀疑与期待似乎成了人们对这部电影普遍的态度。一部名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创作者那里,会有不同的解读,包括编剧、导演以及受众。如何将经典的影视作品转化为时代的产物,与时代结合,与观众贴近,这就是要讨论翻拍的前提:由谁来“解”。
一、聂小倩与宁采臣的相遇
1960年版的影片一开始,书生宁采臣走进了破败的金华寺。他投宿古寺,思及家国故园夜不能寐。正在此时,窗外悠悠传来《满江红》的琴声,循着琴声,宁采臣来到了古寺后面一处僻静之所,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恋情。在讲述女鬼小倩的故事时,无论是兰若寺还是金华寺,都成了一个永恒的意象,夜晚,这里是温柔之乡、如梦如幻,而到了白天,这里尸骨累累、阴森恐怖。破败的古寺、借宿的书生、温柔潋滟的女鬼,这是构成中国鬼故事必不可少的绝好素材。不过,书生与女鬼相遇场面的处理手法,则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导演李翰祥的身上有着那一代电影人成熟、稳重、练达的特点,在通过电影将这一部伟大的中国古典小说进行诠释时,他体现出了对于古代典籍极强的把握能力。宁采臣夜遇聂小倩的这场戏,人物造型、场面调度和音乐音效的运用,无不渗透出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
27年之后徐克和程小东重拍这部《倩女幽魂》。张国荣饰演的宁采臣也再次走进了一座阴森的破庙——兰若寺,在一片雾蒙蒙的水边,宁采臣也遇到了那个弹琴的女鬼,薄雾轻纱、长发红唇,同样的相遇却有着更多的缥缈与诱惑,让这个懵懂少年心慌意乱。相较于1960年版典雅庄重的相遇,徐、程二人的版本则显得暧昧得多。小倩的魅力是她的娇柔与风情,而宁采臣面对聂小倩的引诱,多少有些半推半就、欲拒还迎的意思。
从解释学理论看来,翻拍实际是个人对同一文本不同理解的表明过程。我们现在的人在看待过去时,必然是从已有的处境中,或者说,从现在的视界中,去看待过去。时间来到了2011年,在新版《倩女幽魂》中,编导更愿意用新的视角来演绎和讲述这个古老的故事。我们在理解时,总有自己的视界,人不可能离开现在的视界去看待过去。余少群扮演的宁采臣在造型上与张国荣版极为相似,尤其是典型的书生帽和背在身后的行囊。不过他的身份却发生了变化,由一个乱世中自身难保、替人收账的落魄书生变成了朝廷派来的水利专家。为了解决当地缺水问题而上山寻找水源,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兰若寺,痴迷于水利工作的宁采臣抬头猛然看见聂小倩,惊吓之余差点跌落水中,而眼疾手快的小倩伸手拉住了他。在这里,二人的相遇由一种表演式的诱惑、观赏式的吸引变成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现代人似乎更喜欢出其不意和一见钟情,对此,新版《倩女幽魂》编剧张炭先生接受采访时说:“现代的爱情是突然而来的,它来的时候会让人措手不及。我是基于这种心态,来写小倩和宁采臣的相遇,某次不经意的一转身、一回头碰到的那个人就可能是你一生的最爱。”
二、聂小倩的爱恨情仇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小说的主角宁采臣既不贪***美色,也不贪***金钱,因而被野鬼聂小倩看中,避免了灾祸,还中了举人,得到了美妻娇妾。源自小说中的人鬼情缘在各改编版里不约而同被发扬光大,因其凄美哀怨的格调和刻骨铭心的绝恋,成为观众心中永远的感伤。
在最得原著精髓的1960年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里,聂、宁二人的爱情被塑造得中规中矩,纯洁高尚。导演李翰祥对于古代知识分子的理解是典雅和庄重,所以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在特定的历史年代,这种独善其身的态度无疑代表着那个时代中知识分子特有的尊严和良知。1960年版本的《倩女幽魂》现在看来,特别突出的是李翰祥的美学体系以及古代文人的价值观以及质感的捕捉,在电影特效的不成熟的情况下,流畅完整地叙述了一个书生经历一段奇遇,突破自我的故事,接近原著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沉重的道德感被人性的善良所代替,张国荣版的宁采臣拒绝小倩并非由于人言可畏、名节不保的潜在危险,而是小书生人性中的善良和单纯,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儿不解风情。1987年版里宁、聂二人的爱情,原是聊斋故事里常见的人鬼恋,经传统港产奇幻片的再造显得凄美香艳,完美呈现了一段“黎明不要来”的悲情绝恋。当时港产古装片遍地开花,徐克选择将聂、宁二人的爱情浓重笔墨铺陈,某次采访时他说起自己的拍摄初衷,“这不是一个古装时装的问题,而是个心态问题。现在人们需要一种浪漫情感的东西,我觉得聊斋是一个可以好好利用的故事”。实践证明,影片之所以成功,也在于对小倩和宁采臣浪漫爱情的深入刻画,那种人鬼殊途宿命难违的悲剧美久久涤荡心底。
2011年叶伟信版的《倩女幽魂》中道德教化的痕迹已基本上被消解殆尽,影片的主题真正转变为一场唯美浪漫而波澜壮阔的爱情。编剧张炭说:“对我们而言,倩女幽魂这四个字更像是一个题目,我只不过是通过这个题目来写一段现代观众会懂的、会觉得好看的另外一种不能被成全的爱情。”新版《倩女幽魂》从人鬼情未了到人妖隔界情,爱情仍然是电影的主题。以“前传”的方式令燕赤霞反客为主,并增加了捉妖师的人数,原来单一的爱情线分了叉,尽管最终和1987版一样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但燕赤霞和聂小倩为爱牺牲的颠覆性结局让人不胜唏嘘,而在故事表现方面,新版不再如1987年版那样香艳,反而与时俱进紧跟潮流地扮萌,如小倩的小狐狸真身、糖果成爱情信物等。正如伽达默尔说:“理解是将自己置于传统的过程中,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不断融合。”理解者和他要理解的东西都有各自的视界。理解者的任务不在于抛弃自己的视界,而在于把现在的视界与过去的视界有机结合在一起。视界是不断运动的,当这一视界与其他视界相遇、交融时,就形成了新的理解。
三、燕赤霞的角色塑造
燕赤霞,聊斋原著称其为“剑客”,能诛杀鬼怪。原著中对其外貌性格描写不多,只是借小倩之口说“彼奇人也,固不敢近”,但无论是李翰祥还是徐克、程小东,都对燕赤霞这一角色偏爱有加。
这个人物真正立起来,是在李翰祥的1960年版《倩女幽魂》中。影片坐实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那是明清交际,异象纷呈,华夷混淆的乱世。这里的燕赤霞被塑造成一个武艺超群,但因身处乱世,空有一身武艺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归隐田林的世外高人。李翰祥还为他安排了一段吟诗舞剑的表演场面,其内心的情感和抱负展露无遗,可以说在燕赤霞身上,承载了李翰祥深厚的家国情怀。
徐克和程小东版本中,燕赤霞和前一版本造型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一脸更为粗犷的胡子上,与民间传说的捉鬼大师钟馗的形象相近。饰演这一角色是香港著名的配角演员午马,燕赤霞作为正面人物是与鬼怪抗衡的主要力量,也正是他捍卫了小倩与宁采臣的爱情和自由。燕赤霞在片中说过“我躲在鬼地方只是为了躲开江湖上的恩怨”,还说“人的世界太复杂,难以分辨是非,跟鬼灵在一起反而黑白分明,清清楚楚”。通过这个落寞大侠的角色,带出了原著所没有的江湖情怀以及世道沧桑。徐克能够在保留古典韵味的基础上发掘出这样一个大情大性、豪放不羁的理想人物,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突破,由此不难看出他本人的喻世情怀。
2011年版的《倩女幽魂》中,燕赤霞已经是另外一种面目了。这其实既和不同导演的创作志趣和理念有关,也和时代特征有关。在李翰祥、徐克时代,正是香港新武侠的昌盛之时,新派武侠中的“侠义为先泽被苍生”都是为世人追捧的通俗娱乐话题。而最近20年的“武侠”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了新的变化。相比前两版,新版《倩女幽魂》里的燕赤霞的身份发生了重要改变,在这里,他变成了一名出色的猎妖师。他除了法力高强外,内心情感也非常丰富,与小倩产生了一段真挚凄婉的爱情。影片对于燕赤霞这一角色的改编可以说是新版中最大的颠覆,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影片的爱情框架和故事走向,燕赤霞与小倩的爱恨情仇,这样的故事颠覆可以说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用全新的视角解读经典故事,新版《倩女幽魂》并非首开先河。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版对燕赤霞的这一重新解读不但为经典加入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烙印,也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入和深刻的理解。
四、结语
“一件艺术品得以被传递和被更多的手分享只有两条途径:一是自身的重复展示;二是复制品的替代展示。”翻拍显然是作为替代展示经典作品的复制品出现的,但这种复制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承载着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创作者的理解和诠释,带有全新的创作痕迹,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的作品。面对同一个剧本,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阐释,故事线索的编排、语言动作的设计、人物的心理分析、镜头画面的选择等诸多方面都可以显示出导演个人对剧本的理解。每个编剧、导演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他们对原始母题做出的解读和剖析也不同。把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所处的时代特点投射到作品中,再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刻画、画面剪辑、语言处理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就是翻拍的完成过程。这种再创造,只要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与心理需求,就会有成功的可能。所以,我们应允许创作者以新的解读方式去重塑经典,而人类的文化正是在不断的重复解读中,得到创新和传承的。
[参考文献]
[1]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楠.电影翻拍: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解构和重建——以好莱坞对亚洲电影的翻拍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 姚文平,窦新颖.影视剧翻拍,有多少经典能够重来?[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07-16.
[4] 康婕.从《倩女幽魂》看东方新魔幻类型电影再探索[N].中国电影报,2011-04-28.
[5] 李琳琳.翻拍怪象连连看——解读电视剧翻拍热潮[J].新闻爱好者,2009(11).
[作者简介] 高静(1974—),女,河北保定人,硕士,河北大学教务处讲师,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学艺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电影《倩女幽魂》看当下影视翻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