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认知、路径依赖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要更深刻地理解制度的产生、运行特征及其影响,应该从分析认知过程开始。要充分理解路径依赖现象,应该从对认知层面的分析开始,要充分理解制度演化,应该从认知的路径依赖特征进行。认知路径依赖是制度路径依赖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认知 路径依赖 制度
中***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30—02
一、引言
制度是重要的并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Smith和Mill
(Acemolgu,2005)认为,人们自身组织社会的方式决定了他们所处社会的繁荣程度。迄今为止我们对制度知之不多,对制度演化则了解更少。若要深刻地理解制度是如何型构人类行为又为人类行为所型构,那么一套关于制度演化的理论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无论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还是现在的改革,都是在特定的路径依赖之下进行的,带有非常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Douglass C.North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四次转折,第四次转折是切入主观认知的因素,将制度方法等同于认知方法,认为制度只是认知的外在表现,而人类的认知才是理解制度变迁的钥匙。North意识到认知问题才是整个制度理论的根本和本质问题,弄明白这个问题,那么其它的一切关于制度的问题都迎刃而解。现有对制度的形成与变迁的研究缺乏一个从内部微观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的视角。路径依赖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涉及到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过程。目前有关制度研究中对认知的认识仍然是零散的,更缺乏将微观层面的变化与宏观层次演化联系起来的分析机制,并且,以往对认知的研究缺乏一种演化的观点。
二、集体心智模式和认知路径依赖的形成
认知学还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因此关于认知和,心智模式等概念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这一点也不奇怪。而对于我们的目的——理解制度演化——而言,我们不必涉及认知学中某些争议性的问题。人的行为未必总是与他们所拥有的理论一致,但他们的行为必定与其所使用的心智模式一致。所以,为了理解制度演化的驱动力,必须关注心智过程。
“心智模式”概念最早由苏格兰心理学家克莱克(Craik)于1943年提出。他认为人对世界表征的认识是通过心理模式这一机制来实现的,人类能自动把外部事件转化为内在模式。Iohnson—Laird认为,心智模式的主要作用是使得人们能够形成推论或作出预测,理解所发生现象,并采取行动或控制措施。Cannon—Bowers和Salas将心智模式的概念从个体扩展到团队水平,提出共享心智模型(shared mental models)的概念。这一概念有时也被称为交互式记、认知一致性等。心智模式的形成用以解决环境中的问题,当环境反馈多次确认同一个心智模式时,那么这个心智模式就以某种方式“固定化”了。我们将这种相对稳固的心智模式理解为一种“信念”;将相互关联的信念理解为“信念体系”。信念体系使个体能够顺应环境,这样信念体系就与动机体系联系在了一起。换言之,信念体系日益受到相应的情感适应过程的影响,因而它就为所有的刺激过程安装了一个“过滤器”,这样我们或许可以放心地说信念体系相对说来不会发生急剧变化。心智模式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模式化和相对稳定的思维定势与思维框架,它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形式外化在制度中。心智模式使得认知主体强化和巩固了自己已有的看法和观点,进一步形成了认知的路径依赖。Rizzell(1997)从人类心理认知的角度阐述了路径依赖的微观基础,认为先前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成为进一步选择的评价工具,对外部环境的响应仅选择与已有思维模式相一致的信号,伴随着这一认知形成过程制度也被强化,这样认知的强化以至于固化会形成制度。
路径依赖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归功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缘由解释”(CausalExplanation)方法,“缘由”被认为是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最初由生物学家古尔德在分析物种的演化中提出,其显著特征是某物种以一种相关方式影响未来的发展。受生物学理念的启发,一些学者相信,人类历史上同样存在路径依赖。诺思创立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认为“路径依赖是理解制度变迁的关键”。
社会成员必须在统一和多样化之间维持一种均衡的态势,他们既要保持足够的重合域,从而保证一定的协调,又要有足够的认知空间和宽度,尽可能覆盖环境的各个方面。由于人的异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需要达成的一致性结论,相对于已经产生的认知和观点,必然是相对保守的,体现出一种惰性,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则是一种一致的可以协调行动的共识。在集体学习的内容长期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集体心智模式就会变得相对僵化,集体信念体系从而得以形成。反过来讲,这就是认知性路径依赖形成的根源。
三、认知路径依赖是制度路径依赖的深层次原因
路径依赖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当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报酬递增时,制度的变迁不仅得到了支持和巩固,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沿着良性循环的轨迹发展,但是,如果这一规模递增不是普遍产生而是产生于某一特殊团体时,便会产生制度的“锁定”,沿无效率的轨迹发展下去。
认知路径依赖是有限理性认知模式下的必然结果,既然我们接受有限理性对人的认知能力的解释,那么基于有限理性的认知路径依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合理的现象。认知路径依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认知路径依赖降低了社会对改革的压力,使改革可以渐进的进行。当新的认知与原有认知产生不一致和不协调时,就会对当事人形成压力。而认知的这种惰性,是基于原有认知基础上的,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对于改革措施的不安和压力,在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的整体环境中,这一做法对于降低改革成本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对于认知路径依赖要辩证的看待,既要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和意义。也要避免它影响制度变迁的进步。
制度是社会中的博弈规则,是人们设计的、用以规范人们之间互动的一系列约束。制度包括正式的规则(宪法、法令、普通法以及规章)和非正式的规则(习俗、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当对制度进行研究时,从制度内部和外部区分它是很有益的。从外部看,制度就是特定人群中的共同行为准则;从内部看,它是一种集体的心智模式或集体解决问题的方式,以解决社会互动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制度深藏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所以它们才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理解制度的内部诸方面是我们充分理解制度产生、演变以及制度效用的关键一步,正是它决定了从认知角度理解制度与其他角度存在本质的区别。在诺思看来,制度实际上是人们认知活动的交流的产物,制度的研究不能一开始就假定存在各种不同的制度,然后通过比较各种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的大小来进行制度的选择。制度研究必须要解释制度起源及其演化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要引入人们的认知模型。心智模式愈僵化,就愈难改变。由于认知性路径依赖的存在,所以制度的形成也会形成路径依赖。一旦所有的行为体形成相似的心智模式,那么制度体系就可以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一旦行为体习得了某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它运用于其他出现相似问题的情境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性路径依赖或许会以一种标准化的方式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
四、结论
认知结构是人类长期演化的结果,它既与人类长期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基因结构有关,又与人类有意识创造的以规范社会环境的文化结构相关。人类对现实环境的感知是以已有的认识结构为基础的。由个人认知形成的社会性认知,即共享的心智模式,形成了制度的基础。认知与制度的联系是紧密的,制度是认知的外在表现,人类减少不确定性的不竭动力是理解信念体系如何演进的钥匙。认知也有路径依赖的特性,而且它是制度路径依赖的深层次原因。在制度演化的过程中,应该客观的看待认知的路径依赖特征,历史的看待制度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认知的意义和作用。认知问题才是整个制度理论的根本和本质问题,弄明白这个问题,那么其它的一切关于制度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责编:李雪)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基于认知路径依赖的制度演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