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是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关键。但随着社会各层面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的观念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文章通过分析归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新观念,从网络行为及消费行为两个方面对高职学生的代表行为方式特点进行了剖析,并对其管理对策及引导措施作了表述。教育,只有了解了他们的行为特点,才能行之有效的展开。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新观念;网络行为;消费行为;管理措施
【中***分类号】G640
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源于时代背景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念。而学生主体的变化,无疑使我们教育者对其的管理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鉴于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以及新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也不再局限于***治、理念、道德、心理等方面上,而是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
作为在校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他们希望能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走,渴望自己能通过大学的深造,能较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他们在追求的同时,自我感觉是积极上进,奋发向上的,无疑使其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例如:他们希望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能在毕业之时找到一份稳定的、收入丰厚的“铁饭碗”,能在工作后创出一番事业来。这种追求的学生在校园内不在于少数。但恰恰是这种追求,使他们的缺点凸现。在他们只看重要个人的利益的同时,社会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地日趋弱化。
二、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
作为大学生,能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能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走,能对时事具有的清晰的分辨能力;但是缺少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亲身体验。所以,尽管他们在思想上是在积极地要求进步,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和矛盾时,却往往缺乏一种应有的应变是非的能力,他们会显得犹豫不决,显得彷徨失措。
三、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
追求与付出是两码事情!这种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屡见不鲜。他们的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民主自由有着十分强烈的参与意识以及参与欲望,可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又缺乏必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这样的表现,便使当代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奉献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比。所以,在他们希望得到社会以及他们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同时,必须要对他们的现实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
四、主题意识强,集体观念弱
据调查,当代在校大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主流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强化了学生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敢于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学识、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和热情。然而,在认同感凸显的同时,践行能力薄弱的问题却也凸现了出来。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同自己目前的学习生活与追求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一样,行动却是另一样,从而使他们的认同感与实践行动发生了严重脱节的问题。
五、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
据相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初中期,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而且85%以上的在读学生为独生子女。所以他们在个性上有着较为强的的自我***意识。他们希望可以脱离家庭,希望不再需要依附于他人,他们迫切希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很多事物敢于持批评态度。当然,这些是他们这一时代青少年的特性,但是当在实际中,遇到难题出现的时候,他们便会造成心理失去平衡,导致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新观念,就以下两个方面对高职学生的代表行为方式特点稍作阐述。
1.1网络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
网络行为,是指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信息、交往、商务和娱乐等所有网上活动,既包括像一般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使用等活动,也包括学习、研究和创新网络知识和技术等专业活动,还包括利用网络学习、研究、传播和服务社会等活动。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游戏,尤其大部分男生对这些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极易陷入其中,长期沉迷网络游戏,把自己孤立起来,脱离了同学,对周围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必会导致心理不健康,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沉迷于网络,必然会导致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减少。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面能高谈阔论,然而当真正地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时,表现却是自闭少语。
1.2网络行为管理的对策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范和治理网络行为问题,是保障大学生顺利成才,维护和实现网络社会和谐运行的现实需要。通过探讨科学可行的教育对策,以期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以引导和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探寻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现实原因,保障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学生的自我管理
大学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自控能力。一要学会自我思考,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不正确错在哪里,怎么改正;二要学会自我评价,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贬低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2)学校的正确指引
由于学生更多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以双重标准对待网络空间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活动,由此导致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冲突给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技术、教育、管理和法律途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解决道德冲突,是保障网络业和网络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解决方案”;要善于借助Internet,使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治工作的新载体、新手段和新阵地。积极建设、严格管理并充分利用思想***治工作网络,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牢牢把握导向。
(3)家长的协助
首先,幸福美满的家庭才会带给孩子温暖,出现变故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所以,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经常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其次,对那些已出现变故的家庭,家长有必要对起进行思想教育,给予更多关怀,让孩子还感觉到有家的温暖。
2.1消费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
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劳务消费等)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根据其收入条件,取得消费资料并进行消费活动的总合。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观念也在逐年改变,有着其特有的消费行为。而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了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他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2.2消费行为引导的措施
大学生消费观上的成熟是其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一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学校和家长的努力起主要作用
(1)学校的正确引导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大学生消费习惯培养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倡导科学消费,则大学生在这种消费氛围中耳濡目染,必然会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把消费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范畴。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院校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坚持以德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和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内容包括:(1)***优良传统教育。要求大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提倡“量人为出”的消费意识,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和超前消费。(2)价值观念教育。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清什么是理性消费,什么非理性消费。开展以科学消费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校园文化氛围,如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感恩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对父母、社会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另外,可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如宣传栏、校园网、校报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宣传,树立正确的消费舆论和导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2)家长的合理配合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和家庭的实际状况有节制的供给生活费用,还可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兼职,让他们亲身体会到赚钱的不易,培养他们的经济***能力,从而更加理性的消费,让他们懂得赚钱的辛苦,知道“钱,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使他们在消费上更加理性。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也跟着发生变化。所以每个教育者也要跟着时代的进步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并对之加以分析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教育管理。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作为管理者应该义不容辞把管理工作做好,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1]刘穗燕.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中华医学教育.2006(1).
[2]王少华武玉鹏.网络行为现状:一个文献综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2期,2007年3月.
[3]高博.透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4):229―23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当代高职生的思想新观念下的两大行为方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