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化礼堂的建设是农村基层文化生活中“礼”的重建基础。作者对主持设计的三个特色型文化礼堂做了典型案例探讨。通过对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文化策略、空间策略、功能策略、形制策略和转化策略,挖掘“礼”在社会理念和国人伦理中的基础,并且发展出“现代之礼”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特色型 文化礼堂 建设思考
荀子说:“国之命在于礼”。一个国家的兴衰是构建在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之上的,文化根源和道德品质观念直接影响着这一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而民族文化根基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却受到撕裂。因此,急需我们重新挖掘“礼”在社会理念和国人伦理中的基础,并且发展出“现代之礼”。由此层面上看,文化礼堂的建设不仅仅是建造一个空间场所,也是重寻农村基层文化生活精神内涵的过程。
建设文化礼堂是要给村庄建设一个精神文化地标。要实现社会关系的认知、挖掘和重塑,传承民族文化脉络的根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任重道远。如何建造文化礼堂这一精神家园的守望地,塑造出不同特征的、活态的文化记忆,本文作者将对主持设计的三个文化礼堂做典型案例分析。
一、 温岭市大溪镇桥里村文化礼堂建设案例――弃用村部的转型再生
在这一案例里,采用了创新演绎,梳理发展“现代之礼”的地域性的文化策略。在空间上恢复传统民居的院落格局,形成一院三楼的空间组织方式。将现有菜场改造成一个院式,内有文化小广场、文化长廊。三楼分别为现有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的礼堂、改造的陈列馆和农家书屋。在建筑形制上巧借传统元素,营造乡土特色,使弃用村部转型再生,形成开放式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大溪镇桥里村文化礼堂建设原场地由三幢***建筑、两面围墙构成。这三幢建筑分别建造于上世纪60、70、80年代。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旁边有一处弃用的村委老楼和戏台。正对大门的是一处木构戏台,后面是一座两层楼的木构建筑,同时兼做后台。改造后戏台及后台的功能不变,并且配备灯光和演出设备,使其不仅满足传统戏曲演出的功能,同时还能具备放映电影、举办各种仪式等功能。后台的两层木构建筑,原来除了演出时做后台,平时是被闲置的。修缮改造后,一层为桥里村历史陈列馆,二层为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就安置在东北角的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建筑二层。文化长廊是文化礼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南侧墙面就成了最佳展示面。结合长廊展示点增设休闲景观长廊,丰富了该场所的服务层次,为村民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二、温岭市新河镇下张村文化礼堂建设案例――提炼产业文化符号和元素
在这一案例里,项目的优势是新河镇下张村文化礼堂利用新建村部大楼的六层空间改造,建筑新基础条件较好,内部空间可塑性大。但是该村经济发达,历史的乡土风貌特色遗存甚少。设计者采用了活化市场文化历史,梳理发展“现代之礼”的产业文化背景的文化策略。把空间主要分为四个功能区:文化序廊、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下张钢材市场陈列馆。
钢铁市场是下张村的支柱产业,也是台州地区市场文化的发源地。将钢材市场的历史与发展搬入礼堂边的陈列馆,让人们了解市场的发展历史,也为钢材市场未来的发展提供展陈空间。“敲糖换铁”的记录片在展厅内播放,还原了台州地区市场文化相成的历史原貌。把仅存的一位仍从事“敲糖换铁”职业的老人请到展厅内演示“敲糖换铁”的传统吆喝,活化这段快要被人遗忘的传统民间文化。为突出文化礼堂的重要性,在户外设置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文化序廊,廊内展示下张村的历史概况、文化阵地分布***、文化礼堂建设概况及文化礼堂空间分布示意***。展墙、展架、展台、座椅,展厅空间的这些构成部分全部使用钢铁市场中常见的钢板、钢构件、旧油桶组合设计,并用废旧钢材创作出独特的公共艺术雕塑。通过提炼产业文化符号和元素,打造开放式的市场文化。农家书屋兼作书法习堂,发扬耕读精神,让文化传播到基层大众中去。
三、温岭市横峰街道后洋村文化礼堂建设案例――融合乡土文化与历史空间遗存
横峰街道后洋村村庄人口规模较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基础好,村干部建设文化活动场所愿望强烈。但是传统淡化,传统礼仪消逝,宗法制度、族群文化缺失,使得文化拾遗任务艰巨。设计者通过梳理、恢复、营造中国传统礼制,着力反映村民崇尚德、艺、孝,挖掘“现代之礼”的传统性。空间上合理利用现有条件,整合已建文化项目差异性定位,保护和改建乡土建筑“关庙堂”,突出“蔡氏宗祠”传统文化。
位于村口的关庙堂建于建国初期,屋顶和建筑结构都是传统工艺做法,是村民过年祭拜关帝的地方。在村民的极力保护下,免于被拆除的命运。此次设计通过重新定义“关庙堂”的功能属性,使其可以再生成为“关庙堂德艺馆”。以“义”字为缘起,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以“百善孝为先”为灵魂,将关庙堂大殿改造为“道德讲堂”,不定期开设道德宣讲会。“看戏”是乡土休闲文化不可缺少的活动,关庙堂内的“永乐青台”一直承担这个功能,并会延续和扩大,例如增设放电影、新人仪式等功能。
文保单位“蔡家祠堂”再生利用为“蔡氏民俗馆――宗族文化教育基地”。该祠堂为清代建筑,也是宗族礼制的活化石。此处建筑的规划保留了正厅明间的蔡氏先贤泥像,并在东西墙壁展示蔡氏宗族谱系;东侧明次间和厢房改成莞渭民俗展厅,展示该地区农耕记忆,内容包括种子、农具、传统食品、传统制作蓑衣的技艺、乡风民俗等;西侧明次间保留原有居住功能;西厢房改为蔡氏人文纪念展厅;台门东侧房间改为接待室;台门西侧房间改为管理用房;入口对面一侧增设照壁,将蔡氏祖训刻写在照壁上。突出本地古村落的宗族文化竞争力,提倡“百事孝为先”,形成文化工程示范点。恢复记忆、恢复乡愁,尊重并保留原有生活态,为注入“现代之礼”留足空间,达到“融合乡土文化与历史空间遗存、再现中国传统礼制”的场所设计目的。
四、结语
如今农村的文化活动非常丰富,有的村庄还有自己的节日,比如“荷花节”“红糖节”“花灯节”等。农民群众需要一所精神家园,文化礼堂就自然成为乡村生活的文化地标。本文中介绍的三个案例都是整合行***村现有文化阵地,建成一个农村文化综合体的特色型文化礼堂。乡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发展“现代之礼”,打造新时期农民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责任。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现代之礼”――特色型文化礼堂的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