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镇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了大量的客观物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犍为清溪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现状、街巷格局、建筑的形式及特征、建筑装饰几个方面的解读分析其建筑的个性特色,对进一步挖掘其独特的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清溪古镇独特的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清溪古镇;街巷格局;建筑特色;建筑装饰
前言
犍为清溪镇已申报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相对于四川其他古镇的空间结构形态,犍为清溪古镇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出一方山水的孕育,更体现出不同的古镇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元素。历史上,这里一直是西南边陲的重要驿站,是古代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繁华已逝,但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当时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犹存,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化遗存。
1犍为清溪古镇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清溪古镇位于四川省犍为县县城西南10公里处马边河畔,北距乐山60公里、成都180公里。据《清溪镇志》记载,清溪古为蛮夷之地,自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清溪已成为人口聚居地,民居建筑不断扩展。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正式置镇,名为惩非镇。宋元明三代作为犍为县县治所在地共360年,同时城池规模得到了很大发展。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更名清溪镇至今。
自西汉初成为人口聚居地至今,犍为清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唐永徽元年置惩非镇至今,犍为清溪已是1357年的历史。两千多年中清溪镇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在近现代进程中,曾经忽视了历史遗产的保护,部分历史建筑、街区遭到破坏,部分建筑经历了几番改造扩建,幸所增新区大部分在原旧城的北部,而古镇仍保留着大量的传统街巷特色的街区和传统的建筑风貌,在街巷和建筑的名称、肌理及历史功能上有鲜明特色。
2街巷格局
犍为清溪古镇依马边河河岸而建,整个镇的边际线像是一把张开的弓,马边河绕过马蹄形的犀牛沱流至这座古镇,整座城池建在冲积平坝上,地势平坦,因而街道的平面布局比较规整。据《清溪镇志》记载,清末时清溪镇已有街道24条,幅员面积0.48平方公里,街面多为青石板,房屋多为木结构,兼有砖木结构,沿河均为吊脚楼,河街和新正二街等主要街道均为亮一柱式的凉厅街。民国期间将主要街道的亮一柱全部拆除,将原3米宽的街道拓为6米宽,青石板路面改筑为“三合土”路面。现今基本保存了清溪古镇两横八纵的原有主要街道的格局,它们也是迄今保留的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区,另外在临河街道的适当位置有巷道通向河边设有码头。
3建筑的形式及特征
3.1住宅类建筑
犍为清溪古镇给人最大的视觉冲击就是大量的留存下来的古民居均为青一色的小青瓦,构成了深灰色的主色调。古镇的民居各个朝代都有,如位于建华街的向家院,该住宅坐北朝南,木质抬梁穿斗结构,横梁重叠,云凳支撑,梁柱用材硕大,均为楠木,整个房屋低矮,屋面为小青瓦,门厅两侧青砖围墙,砖已风化剥蚀,具有宋代建筑特征。还有近代几处中西结合的建筑,如“愚庐”、“智园”。
在建筑的用材上多为就地取材,木、竹、泥、石相结合,墙壁多数为木板,也有部分为青砖空心墙,还有部分为竹壁糊泥墙,少数为纯土墙。住宅建筑的形制多为四合院落,由门厅、正厅、左右厢房和天井构成,在天井的四角均有排水设施,称为四水归一,有的住宅为二进式、三进式,呈现为多个天井。民居均用条石筑台基,青石板材铺天井,木质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单檐悬山式小青瓦屋面。
3.2商业类建筑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形成前店后住的格局,主要街区几乎全部如此,商住两用的多为一楼一底,下店上住。临街民居商铺相连成片,构成商业街区,是带着古镇印记的标志性建筑。
屋面的造型均为两面坡,而且出檐宽。尤其是在当年的主要街道上的“亮一柱”出檐,既能遮阳又能避雨,形成了典型的“凉厅街”,使整个商贸活动在烈日或暴雨下都能正常进行。另外这种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布局,既具有居住功能,又具有生产、经营等多种功能,有效地安排了生活空间和商业空间,既有利于经商,又有效隔离了街道上的吵闹,保证了居室的安静,几进式庭院尤为如此。
3.1会馆类建筑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人口流动增快,尤其是在因其祖籍不同,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异乡人聚集的同乡聚会场所和工商业协商议事的机构――会馆。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大量的湖广人口涌向四川,在当时商业行会较为集中的清溪镇也不例外。
这个镇上的“九宫”,就是他们各自的会馆。如湖南的会馆叫禹王宫,广东的会馆叫南华宫,福建的会馆叫天后宫,陕西的会馆叫三圣宫,贵州的会馆叫荣禄宫等等。宫之众多,说明移民之多,祖籍各异,因此这些会馆的建筑形制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这些会馆的构架多为抬梁式结构,外墙立面造型多是飞檐翘角,墙壁则是青砖空心墙,有些青砖还是专门烧制,砖上不仅刻有该建筑名称,有的还刻有捐款数目和姓名,如南华宫。在平面布局上讲究对称中又有变化,在空间序列上形成逐渐递进的层次关系。
3.2宗祠类建筑
宗祠建筑是一种礼制建筑,执“家礼”之处,也即家庙[1],此类建筑规模尺度比住宅大,比会馆小,通常也采用四合院落式,前为大门,中为祖堂,后为寝栖神灵,两侧为食宿厢房。这些民居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黄家坡的黄氏民居,最早的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称为老房子,之后又建大房子,新房子,规模越来越大,房子越修越高,格局也越来越壮观,这不仅见证了黄氏家族的发家史,也见证了犍为清溪古镇经济繁荣发展的轨迹。
4建筑装饰
犍为清溪古镇建筑的装饰艺术的工艺通常包括木石砖“三雕”、灰陶泥“三塑”、“瓷贴”和油漆彩画等诸项。这些装饰的题材和内容广泛,有福禄寿喜字样、吉祥如意***案、历史故事、戏剧人物、花草动物等。大多是当时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中华传统的文化精神。
木石砖“三雕”的的手法种类很多,如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空雕等,这些技法的工艺要求较高,如在在门窗、撑弓上雕刻镂空文字或深浮雕为龙凤花鸟虫鱼瑞兽***案,或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智园”门墙顶上白菜的石雕又寓意着传统文化的“清白传家”。灰陶泥“三塑”也是常用的传统装饰手法,如灰塑装饰常用于壁塑,在墙壁上塑出有浅浮雕一样的装饰画。“瓷贴”,采用瓷器碎片作为主要装饰材料的一种手法,亦称瓷片贴或嵌瓷,这种手法广泛用于民居的许多部位,如影壁的***案或文字的拼贴装饰上潜入各色瓷片,颜色多为青、白、蓝等,具有青花瓷裂纹的装饰风格。
5结语
古代犍为清溪的经济实力、宗族传统和文化造就了一个精美而有神韵的古镇,现代的研究者通过长时间的实地调研与现场测绘形成了各种基础资料,同时为古镇的建筑特色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从建筑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清溪古镇的建筑特色,以期进一步深入了解清溪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探究其更具吸引力的建筑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先逵.四川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万民等.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丛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清溪镇志.2006
[4]郑海晨.榆中青城古镇建筑风格刍议.中外建筑.2009.9
[5]罗长安.犍为文化旅游资源考察报告.2009.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犍为清溪古镇建筑特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