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中原农区向高原牧区、中温带气候向寒带气候的“三过渡”地带,西南部广袤的藏区牧场,与东面的中原腹地,两者在经济类型、民族背景、文化特征、生产生活方式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尤其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在历史上形成了以中原农产品与牧区畜产品相互交换为主的“茶马互市”。除这种区域间的民族贸易之外,临夏在历史上还曾扮演了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的国际贸易角色,当时的商道自东北渡黄河入境,沿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西出河西走廊,直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促使临夏成为黄河上游重要商埠的外在条件。探究临夏千百年来商贸流通持续繁荣的根本原因,应当说是独特的人文环境使然。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其中东乡、保安两个民族为国内独有。少数民族中回族为主体民族,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善于经商,精于谋利是其突出特点。从回族和东乡族形成的渊源来看,与东西亚之间频繁的经贸、文化交流和***事碰撞密不可分。元明时期,***教从陆上向东传播,***传教士自西亚、中亚来到临夏设坛传教,使临夏成为中国传播***教的重要基地。***教在传播过程中,同时也输入和传播了阿拉伯商业思想和文化,对***聚居的临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崇尚商业,倡导贸易的思想观念,对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固有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虔诚信奉***教的回、东乡等民族秉承***文化崇尚经商的思想观念及经商方式,与本民族传统相濡以沫,逐步形成了以回藏贸易为主,以阿拉伯式长途贩运为特点的区域性商业文化。“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一分钱投入贸易才会用之不竭。”对这一真理的普遍认同,已成为临夏广大***固化的观念。当你听到悠扬而凄厉的花儿歌唱着“脚户哥下四川”的时候,你应该知道那就是临夏传统的商业文化自历史深处传来的天籁之声。
有一个典型事例很能反映临夏回族善于经商,思路开阔,脑子灵活的特点。有回、汉两人同到集市上去买羊,买了羊后赶着回家,半路上有人出价买羊。汉族羊倌认为自己大老远上集市买回的羊,挑来捡去好不容易选定了中意的,没有道理再卖与别人,因此决计不卖;回族羊倌则不然,他看到有人出的价钱比买进的价高,有钱可赚,于是就立刻成交,然后回到集市上再买了一只赶回家。两个羊倌买羊回家,目的都是为了饲养繁殖,然后出售赚钱,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但当出现赚钱机会的时候,两个人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归根到底,就是商业意识的差别。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推进到20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临夏大地的时候,临夏人的商业意识和经商才能开始迸发,大批临夏人凭借传统优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四面出击,全面开拓贸易市场,向东采购纺织品等日用工业品,运至甘肃南部、青海、、***等地销售;把西部畜产品大量运销至东部地区,为东部轻工业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料;三甲集的皮毛交易量大面广,成为全国重点集市。临夏市作为东西部贸易的重要枢纽,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物资集散地。敢闯敢干的临夏人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开拓了广大藏区市场,临夏商人的足迹不但踏遍西北各地,而且扩展到东南沿海和国内各大城市,部分人已跨出国门,做起了边境贸易。在商贸业迅速起飞的那一段时间,首先造就了成千上万的私营老板,民营经济如火如荼发展起来,从事商贸业的人口比例之高,民营经济比重之大,城镇居民自主就业率之高,成为国内罕见的经济现象。著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考察临夏后由衷地赞叹:“东有温州,西有河州。”
临夏民营经济的资本积累,几乎全部从商贸流通的收益转化而来,各类商业企业在全部经济实体的总数中占到了九成以上。商业是现代化特征比较突出的产业,临夏的商业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漫步在城市街道,昔日杂乱的地摊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环境优雅、富丽堂皇的大型商场、专业市场和特色商品街,电子商务、大型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不断涌现。在风味小吃的吆喝声中,在传统文化的映照之下,临夏人正悄然地更新着商业观念,临夏的商贸业正追逐现代化的浪潮而健步如飞。
有人说,如果没有发达的商贸业,临夏就不称其为临夏。又有人说,如果临夏人没有那么多的人经商,没人会送一个“河州鬼”的浑名。没有商业就没有今天的临夏,商业文化已浸润到临夏的每一寸土地,浸润到每个人的思想深处。你褒也罢,贬也罢,这就是中国西部的旱码头―――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