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国电影《教父》中,不仅两位教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与他们相关的女性形象也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她们在影片之中显得卑微弱小,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能参与男人的话题,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当我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时,却发现这些处于男权社会中的卑微女性并没有远离火拼和战争,她们根本无法躲避笼罩在自己身边的血腥与暴力。本文以《教父》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展示了她们对塑造主人公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影片主题所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父》;女性形象;男权社会
在美国电影《教父》(Godfather)中,老态龙钟的老教父伸展双手展现野心的样貌及迈克尔如何从稚嫩蜕变为冷酷无情的过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充斥的暴力和火拼也在强烈地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人们通常认为女人应该远离战争,而《教父》所展现的恰恰是身权社会中女性的卑微、悲惨、孤独与无奈。
一、集罪恶和救赎于一身的康妮
从表面来看,康妮的角色可有可无,但是影片中的罪恶与救赎都是围绕她来进行的。影片一开始为观众展现的是康妮的婚礼,非常自然地使观众了解了婚礼时刻最好要同意别人的请求,而这一点为后来的教父身份与威信的展现铺平了道路。另外,影片的整体基调被确立下来,即教父拥有无上的权力与威望,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
当然,婚礼中的请求很自然地与女人产生了关联。第一个请求是基于女儿被坏人所;第二个请求是生产蛋糕的店主希望Enzo能够娶自己的女儿为妻;第三个请求是Fontane和Jonny没有得到非常喜欢的电影角色而向教父倾诉,从表面来看似乎与女人没有关联,可是后来才得知正是由于他将Woltz喜欢的女明星夺走而使导演恼羞成怒。从影片来看,剧中的三个请求无不与女人的贞洁、生命和幸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又怎么能说这只是一种巧合呢?当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出现在观众面前时,观众才更深刻地感悟到女性的弱小与教父势力的强大。
康妮在影片中再次出场时仍然处于弱势地位――遭到了丈夫的暴力殴打。尽管遍体鳞伤,她却希望不要惩罚自己的丈夫。观众对她的不幸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也惊讶于她的坚强与隐忍,继而在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暴力的情绪。于是,她的大哥对施暴者进行了殴打。当观众觉得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的时候,更大的暴力出现了――***击发生了。短短的时间内,观众的心由松弛到紧张,仇恨和复仇的气氛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就像是有一把锤子在不断地敲击自己的内心。很明显,这里的康妮既是暴力的受害者,也是仇恨和复仇的导火索。
康妮第三次的出场既能够体现救赎,也能够体现罪恶――她请自己的三哥迈克尔当孩子的教父。在表面充满了平和与神圣氛围的仪式上,导演以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杀穿插其中,加上那充满悲痛的背景音乐,影片在宁静美好与暴力死亡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牧师的一再追问,迈克尔紧闭良心的大门,显得若无其事。当康妮歇斯底里地责问这个无情而冷酷的教父时,观众终于透过人性的面纱看到了新教父的真实面目,那就是不惜牺牲一切来换取家族的兴旺,新教父的冷酷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剧情发展到这里,康妮救赎与罪恶的身份一一展现出来,她是暴力的受害者,也体现了***成员之间的仇恨和斗争。
为了取悦父亲,康妮使用自己不是很喜欢的老式家具;面对丈夫的背叛和暴力,骄纵的她保持沉默;当无法忍受暴力求助于娘家反而遭到父亲的责骂时,她只能再次沉默不语;害怕因为大哥的被杀而受到他人的责怪,她选择了三哥做孩子的教父以寻求长期的保护。丈夫死后,她曾经歇斯底里地质问自己的三哥,也就是残酷的新教父,可是时间不长就失去了斗志而撤销了一切指控。通过康妮这个形象,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处于男权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惨,她们在不同男人之间的周转过程中逐渐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二、见证迈克尔蜕变的凯
在影片中,凯出现的频率最高,她的出场直接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淳朴善良的年轻人变成心狠手辣的***教父的过程即是以她的视角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在笔者看来,凯的形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影片开始到迈克尔父亲去世阶段;老教父离世,冷漠的迈克尔离开,凯对爱情的追求阶段;迈克尔与凯结婚至影片结束阶段。
凯在第一阶段中主要负责交代故事背景,把观众想问的问题表达出来。她曾经向迈克尔询问“那人是谁”以及“Jonny Fontane的故事”,她也曾经问道“为什么Tom不是同一姓氏”,通过迈克尔的一一回答使观众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虽然她对迈克尔的家族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她一直相信自己的爱人善良、聪明,与他的家族截然不同。然而在婚礼上,由于迈克尔不在场,老教父不同意拍全家福,这暗示迈克尔与其家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剧中的另一个细节也向观众暗示了凯未来的结局。当拍摄全家福的时候,迈克尔要求摄影师停下来,将凯拉到身边再拍照。这个简单的动作从表面来看是对凯的认可,然而仔细分析,这体现出凯已经进入到家族的内部,开始与家族的兴衰密切相关。
凯在第二阶段中仍然丝毫不怀疑与迈克尔的深厚感情。她希望用自己的爱来挽救因遭受家庭不幸而悲观无望的爱人,然而迈克尔非但不敢向她承诺爱情,甚至选择了冷酷与沉默。这时候的迈克尔已经非常清楚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他的沉默与冷酷恰恰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爱人远离暴力与纷争。在迈克尔离家的几年时间里,凯一直在不间断地寻找,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换来在暴力与仇恨的夹缝中存在的真爱。然而,这一切又是谈何容易。
凯的形象在第三阶段中出现了新的含义。当她看到成熟的迈克尔重新出现在她眼前的时候,她认为他依然保持着从前的善良与天真,他与他的父亲差别很大。然而,迈克尔直接反问道:“谁天真?”在凯的心目中,眼前的迈克尔依然是她一直深爱的善良的男人,他与他的家族没有丝毫的联系。她的纯真使她很快融入其家族中。她认为作为妻子就要为丈夫生儿育女,不能多问。在凯的衬托之下,迈克尔的角色成功实现了蜕变。在这一阶段,凯对迈克尔进行了多次的询问。她问他是否依然保留着从前的天真,是否要成为康妮孩子的教父,报纸上有关迈克尔的报道是否属实。
面对这个自己一直深爱的男人,她询问的语气开始增强。她质问丈夫是否残酷和暴力才是他最真实的一面。一连串的追问既是妻子对丈夫的追问,也是观众对道德的追问。面对妻子,迈克尔表现得非常镇定,就如他镇定地答应牧师要远离罪恶一样,他坚定地对妻子说:“不。”这时凯的内心开始放松,因为深爱的迈克尔的否认,她选择了对报道及康妮指责的怀疑。当她为迈克尔倒上酒向屋外走去的时候,观众却看到迈克尔的属下在亲吻他的手背来宣告新教父的确立。最终,一堵厚厚的墙隔开了凯与迈克尔,墙外的她孤独、绝望,与墙内的他彻底分开了。
凯的出现使观众从另外一个角度感受到了迈克尔的蜕变过程。如果说暴力情节能够充分展现教父的冷酷无情,那么凯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体会一个善良单纯的年轻***官如何蜕变为残酷无情的教父的过程,使得他的善良与残酷、稳重与虚伪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正是因为凯,才使迈克尔的形象充满了血和肉。
三、走在美好与邪恶路上的阿波罗尼亚
阿波罗尼亚是影片中的另一位女性形象,尽管出现次数有限,却绝对不能忽视。在迈克尔的心中,她是他的幻想,同时也是他的痛苦。西西里小镇有着幽深的小巷和古朴的小屋,这里宁静而美丽。迈克尔在这里躲避灾祸,每天他都能看到太阳的升起与落下,在这里他找到了心的平静和家的感觉。在单纯而善良的阿波罗尼亚的影响下,他萌生了成家的想法。尽管影片的节奏是那样的舒缓而优美,观众还是能够感觉到那掩盖在平静之下的汹涌澎湃。当暴力再一次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阿波罗尼亚成为直接的受害者。面对妻子的死亡,他发怒了,重新回到了充满冷酷与杀戮的现实之中。阿波罗尼亚是他对宁静生活的幻想,也成为他不惜一切代价要进行报复的力量。人在爱的渲染下会更加美丽,也会因为爱的离去而变得残酷无情。因此,阿波罗尼亚既是爱的象征,也是引发仇恨的源泉。
四、无奈的“旁观者”――维托的妻子
在《教父》中,老教父的妻子是影片中的母亲,她承担着为家族传宗接代、延续丈夫事业的使命。影片对她的直接描绘微乎其微,观众所能了解的关于她的信息无非是老教父维托对自己发迹过程的回忆。她是一位意大利姑娘,16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维托。她能做出可口的菜肴,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影片中,她没有名字,人们对她的称呼总是“教父维托的妻子”“柯里昂太太”,有的时候也被称为“年长的妇女”。观众从侧面也能了解有关她的一些基本信息:她信奉天主教,每天都会亲自为自己的丈夫祈祷,希望主能够原谅丈夫的罪恶行为;她十分清楚自己的丈夫在从事着杀戮与抢夺,然而她根本没有能力过问,也不可能对丈夫的行为进行干涉,更没有办法使自己的孩子重蹈丈夫的覆辙;面对大儿子的惨死、二儿子的隔离以及三儿子的躲避灾祸,她只能怀着一颗悲痛的心,对儿子进行无尽的思念;当她看到女儿康妮的不幸婚姻时,虽然内心很痛,却只能选择把女儿接回娘家,陪伴在女儿的左右,因为她没有丝毫能力能够改变女儿所遭受的暴力婚姻。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母亲无法改变自己孩子的婚姻和命运,她的话语权被完全剥夺,成为一个被孤立起来的“旁观者”。
影片中的每一个女人,哪怕是寥寥几个画面,也是导演精心安排的结果,绝对不能忽视。当医院里的老教父奄奄一息时,身边的保护人全部被警察赶走,只有迈克尔一个人在保护老教父。就在他内心充满了恐惧的时候,一个没有透露姓名的女护士出现了,与他一起将老教父送到了安全的病房。在这里,导演并没有安排身强力壮的男性角色来完成这一工作,恰恰相反,却选择了一个外表十分柔弱的女护士,这充分表明了柔弱的女性往往在最紧要的关头能够表现出强大的力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中教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这些女性角色。她们被要求远离暴力和杀戮,不准对男人的事业进行过问。然而,她们根本不能完全脱离暴力和杀戮,她们才是暴力的实际受害者。在《教父》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性角色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几条线索,有力地衬托了主人公的一步步蜕变。假如男性一定要女性远离战争,那么女性只能说她们永远无法远离战争。
[参考文献]
[1] 未必.战争中的人性和女人[J].电影世界,2008(11).
[2] 舟自横.争斗・阴谋・妥协 《教父》的诞生[J].电影世界,2009(04).
[作者简介] 孙玉兰(1972―),女,山东临清人,硕士,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英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国电影《教父》中的女性形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