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杂志》2015年第八期
新加坡莲山双林寺位于大巴窑区一带。1898年,贤慧法师等一行人自缅甸弘法返回中国,途经新加坡。当地信众愿布施50英亩土地建寺,恳请法师留驻新加坡,法师深受感动,遂在此筹建莲山双林寺。一百多年来,由于长时间的风雨剥损,双林寺原有的闽粤建筑风格逐渐消失,寺中建筑更遭受白蚁严重蛀蚀,木构殿堂迫切需要重修。1991年,双林寺开始复原计划,历时二十余载,至今仍在进行第六期法堂维修工程。维修后的双林寺庄严大气,重现禅宗寺院的完整格局、重现闽粤的建筑风格,成为新加坡多元文化互鉴的结晶。
一、重现禅宗寺院的完整格局
唐代以来,禅宗寺院建在名山大川居多,其格局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必须利用天然地形布置寺院建筑;寺前大多有水池或放生池;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布置;方丈室及禅堂在寺内占据重要地位等。双林寺作为一座丛林寺院,也深深地体现了这些特点。莲山双林寺的地势前低后高,后枕山坡,前环玉带溪流,寺院参考福建福州怡山西禅寺之丛林建筑格局兴建,不仅是新加坡的百年佛教古刹,也是中国以外难得一见格局完整的丛林建筑群。双林寺以中轴线的朝圣区为中心,宗教区、教育区、生活区、接待服务区和庭园等分置两侧前后,主体建筑包括了山门回廊、天王殿及东西配殿、钟鼓楼、客堂、祖堂、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礼堂等,布局合理、规模宏大、主从有别、气势磅礴。龙光宝塔位于庭园区的东侧,是一座中国楼阁式的八角石砌建筑,共7层,每层外有回廊,护以石栏。塔身的中央有楼梯,但梯级不从底层直通塔顶,各层楼开辟两个门,登塔时必须环行回廊而上,塔上每层供奉佛像。龙光宝塔依据福建长乐市三峰寺塔而兴建,其建于北宋年间,曾是明朝郑和俯瞰船队停泊太平港的瞭望塔,对南洋地区华人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重现闽粤的建筑风格
双林寺占地面积之大,殿堂之多,在新加坡的国家古迹中位居第一。过去虽有多次修整,却未留下任何的记录档案。到了20世纪80年代,木构殿堂受到白蚁的严重侵蚀。1990年,香港志莲净苑监院宏勋法师前来弘法,法师见双林寺丛林布局完整,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建筑艺术之精妙,在中国以外罕见,惊喜赞叹。唯二殿年久失修,必须从速按原来风格重修,使其极具历史及艺术价值的重点文物得以传世,其他殿堂则配合风格规则重建,发扬中华佛教建筑精粹。1991年,寺院成立双林寺复原委员会,负责双林寺建筑群的修复,进行实况绘测,整体规划,并积极在多方面尽量复原丛林的原貌。双林寺在建造之初融合福建、广东等地建筑风格,要保存古建筑原来的风格,无疑加重修复的困难。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新加坡的建筑专业人士的协助下,双林寺建筑很好地保留了原有的闽粤建筑风格,使巍峨古刹再现新姿。双林寺除了建筑格局宏伟、样式丰富之外,从屋顶、屋架、墙体到地面,处处都蕴含着闽粤两地精致的装饰艺术,如墙体上的石雕、屋架上的木雕、墙堵上的交趾陶、屋顶上的脊饰。而殿内的碑匾联文及各式文物,今天已经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物,展现着双林寺独特的中华文化与艺术精华。
三、为四众弟子提供一个修学空间
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大要素,分别体现了信仰、思想、制度等三大层面。信仰表达是以大雄宝殿为核心,表现佛教的神圣性;思想体现是以法堂为核心,表现佛教的智慧性,与此相关联的殿堂有圆满殿、藏经楼等;制度运作是以方丈为核心,表现佛教的制度性;丛林中,方丈之下有四堂口,即禅堂、客堂、库房及衣钵寮。莲山双林寺作为新加坡国家文物古迹,在中轴线上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复原早期建筑物的格局和风格;但是,其两翼在与主体风格协调的基础上,如宗教区、教育区、生活区、接待服务区等,则体现弘法、教育、文化、宗教共修等功能,为四众弟子提供了一个清净的修学空间。宗教区是新规划的区域,将性质相似的佛事活动集中于此,宣扬西方净土的弥陀法门,为一切修行功德之依归,用以举办结七念佛、八关斋会,偶有超荐法事,也供信众自修,阅经礼佛、持念弥陀圣号等。教育区主要有藏经楼、***书室。生活区是僧侣作息禅净之区域,与其他区有所间隔,使僧侣得以清净修行、精进菩提。接待服务区是为前来礼佛、参观的信众,提供讯息和服务之处。
目前,双林寺正在进行第六期复原工程法堂的修建,这对于寺院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法堂、藏经楼、圆满殿(多功能厅)、禅堂、方丈室等建筑的完成,将使双林寺成为一座功能齐全、格局完整的禅宗寺院,这也是一百多年来历代双林寺四众弟子的梦想。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修复双林寺,对双林寺以及新加坡佛教界,乃至整个新加坡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双林寺的建筑,保留着早期华人移民历史的重要线索,保存着这些华人移民的信念、期望与憧憬。所以通过双林寺,可以看到新加坡的历史,了解到新加坡多元文化与种族和谐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今天,双林寺已经承载着新加坡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依恋,成为海外华人的心灵归宿。
作者:传超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