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前辈、同道、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与大家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太极文化,探寻锻炼养生之道。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太极拳与养生文化》的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众所周知,练习太极拳能够保养、养护生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养生文化一直以来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它不是简单的健身,是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延年益寿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早在尧舜时期的彭祖就注重养生,发明了彭祖气功健身法――导引术,赢得了八百长寿之美誉。时至今日,社会压力、生活不规律,生态污染等大环境,精神抑郁、信仰迷失、身体亚健康及各种疾患普遍存在,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峻考验。要改变这种现状,使人们达到身心健康,就应进一步加强对养生文化的认识。
近些年,我国在学术界,商业界,医药保健行业等领域的养生文化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传统武术界,随着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广泛传播,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传统武术在人类养生方面所具有的魅力和特殊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习练传统内家拳的行列,尤其是练习太极拳,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使人身心得到愉悦。
太极拳蕴涵着丰富和深邃的道家文化,道家以柔克刚思想是传统内家拳的灵魂,太极拳养生是一条无负作用、见效快的实践路线。有人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练武”,我很赞同。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养生作用非常好,所以,在现代社会习练太极拳必须重视养生的功效,内家拳的拳理论述中也都有重视养生的观点。《太极拳论》中明确指出:“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做技击之末也。”《太极拳十三势歌诀》也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综上所述,习练太极拳首要功用就是养生健身。那么,太极拳究竟是如何做到养生的呢?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犹如一个小宇宙,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脏腑与外肢节相连,人身体的疾病都与脏腑相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激烈或过于持久,破坏了五脏之间平衡,破坏了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使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就会生病。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有利于通经活络,以我比较了解的杨氏太极拳为例:杨氏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能够使身心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我习练形意太极拳多年,略有体悟,太极拳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全身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使周身暖意融融,促进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全身经络畅通透达,以致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达到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气催血、血润筋、筋走气,也就是说,通过练习太极拳,能使人平心静气,气贯周身,气会催动血的流动,促进血液循环,血液畅通会润养筋,筋的柔润会使气脉畅通,气顺筋缝走,气、血、筋相辅相成协调有序,不断调整自身的神经系统、提高呼吸质量、增强脏腑功能、改善新陈代谢、疏通经络隧道,人的全身之病多来自于脏腑,脏腑健康,身体才真正健康。所以,坚持习练太极拳会使病者康复、弱者变强、健康者更健康。
既然太极拳有的这么好的养生作用,那么怎样习练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循序渐进,边练边悟,持之以恒。
首先,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套路,太极拳门派众多,各具特色,套路有长有短,有难有易。套路太长,或含有高难度动作,会给中老年初学者造成畏难情绪或学习困难。我个人建议中老年初学者,可以先学习传统套路中的一些好掌握的基本动作,熟练后,再系统学习套路。也可以先选学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这是中国国家体委1956年,为了更好地开展太极拳运动编成的一个套路。这一套路,结构合理,由易到难,运行流畅,兼顾左右,其中也含括了杨式太极拳的动作。可以作为单练套路,长期坚持练习,也可以作为进一步学习传统杨氏套路的基础,进而提高自己演练水准。
不论学练哪种太极拳套路,首先要盘好架子,也就是逐步学习每个基本动作,记住每个动作名称,方向基本准确,动作衔接有序,清楚身体重心的转换,明白脚下动作是摆扣,初步掌握进退步、跟步、倒插步等基本要求,能够***地把全套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依次按要求练完。由于中老年初学者的生理特点,开始练拳要缓慢,动作不宜太高太急,做不到位时,不要着急,保持平和的心态,循序渐进即可。举措切忌失当,若手足无措,顾此失彼,导致拉伤肌肉或扭伤关节,就反而违背学练太极拳以养生的意义了。
待到有了一定基础后,要逐个校正每个动作,尽量使每一个姿势都能符合拳法拳理,这就需要师父或指导员言传身教,具体点拨。尤其是练传统太极拳,没有师父的言传身教,很难明白其中奥妙。有了正确的传授,才能起到更好地健身养生作用。在天津,魏保仲先生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杨氏太极拳爱好者,并且时常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中老年习练者带来健康快乐,令人尊敬。通过接触魏保仲先生这样的太极拳师傅们,使我受益匪浅,从而进一步了解了杨氏太极拳延绵舒展优美、立身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动作松柔缓慢、行动速度均匀、周身圆活连贯、腰身使动四肢、换位逢转必沉、体用效果突出等诸多特点。以我的水平是不能深入道出杨氏太极拳奥秘的,练习杨氏太极拳大家都比我内行。当然,我所练习的形意太极拳中也吸收了杨氏太极拳的法理。下面,我班门弄斧,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粗浅理解:
练习太极拳自始至终强调松背正腰,保持自身中正。正才能大,所有大道都是正道,练拳如做人,心中有中正的思想,拳法才能流淌出中正之气。如野马分鬃、揽雀尾等姿势上体都不能前倾后仰、缩脖耸肩、弓腰翘臀,这些动作都涉及腰部松活(提胸才能下腰)竖直的旋转,对脊柱神经有良好的刺激作用,防止腰椎和颈椎增生及腰酸背痛。同时由于腰肌和腹肌的反复扭转,形成对腹腔脏腑的多方向按摩,因而有效增强肝脾胃肾的活力,改善肠道蠕动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使脏腑阴阳平衡。所以,日常练拳中可以选一些经典动作进行单独练习,增加效果。
套路中的海底针、手挥琵琶等动作都是虚步,后腿承重多于前腿,以后腿承重为主,上体与承重腿的大腿基本保持九十到一百三十度的角度,手挥琵琶承重腿下蹲越深,非承重腿前伸越远。不论上身怎样动,上体依然要保持中正,松背正腰、松肩沉肘,肩松肘自沉。病者和弱者要注意动作不要太低,日久天长,逐步下蹲。这些动作在套路中,都是右腿承重。日常可以尝试左右动作单独练习。
套路中的分脚(即踢腿)和蹬脚动作都是单腿支撑。初练时,不要要求太高,先到膝盖的高度,身体条件允许的可以逐步练到腰部以上。如做不到也不要勉强自己,慢慢练习,量力而行。像这样的***式动作,对训练人们的平衡能力,有良好的作用,应谨慎耐心。
两个单鞭下式,人体重心上下起落较大,对腰腿柔韧性和力量要求较高。外伸腿要尽量外伸,下蹲腿,不要脚跟抬起,要全脚落地,且上身不要前伏,腰要挺起。这样,不但姿势好看,而且可以刺激下肢经络的流畅,有利于摩五脏六腹,促进新陈代谢,祛病增寿。在此基础上,如有名师指教,勤奋练习,日久必有所成。
总之,杨式太极拳拳架没有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主要练法由松入柔,运柔成刚,体现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是老少咸宜的养生健体之法。所以,习练杨氏太极拳要注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这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有位太极拳前辈曾经以一首小诗来形容太极拳之妙境,愿与大家共勉:“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
最后,祝大家太极相伴,身强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