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求合浦千斛珠,难觅锦江双鲤鱼。
洛鲤伊鲂,贵似牛羊。
无鲤不成席。 ――民谚
鲤鱼之名,从何而来?
李时珍考据:“鲤鳞有十字纹理,故为鲤。虽困死,鳞不反白。”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另有解释:鲤鱼侧线有36片鳞,上有像十字的黑纹,古代一里为360步,36乘10恰好是一里。“鱼”与 “里”合为一个“鲤”字。
中国民间自古有“鲤为鱼王”的说法,它的嘴两边生有两条细须,脊背有鳞36片,这是别的鱼所没有的,均象征传说中的龙。强者能跳过龙门,因此被人们称为龙鱼。元代伊世珍在《琅鬟记》中称为稚龙,《随息居饮食谱》亦云:“鲤脊上有两筋,故能神变而飞越江湖,为诸鱼之长。”传说中仙家乘鲤鱼化成的龙,遨游过海,飞越湖山,故又有神鱼之称。
鲤是鱼类中之珍品,赞誉者代不绝书,其雅号、美名亦为它鱼之冠。《河***》:“黄帝游于洛,见鲤鱼长三丈,青身无鳞,赤文成字。”宋代陶谷《清异录》也载:鲤鱼是龙的化身,额上有真书王字名“王字鲤”。民间传说,黄河上游有龙门,鲤鱼游至此,如能奋身跃过化成龙。宝应元年(762),杜甫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作《观打鱼歌》就有“赤鲤腾出如有神”佳句。李白曾有“一登龙门,则身价百倍”之句流传,至今仍有人用“跳龙门”来祝贺一朝得意之人。跳不过龙门的鱼额上都有一颗红点,俗称是“点额而回”,至此,白居易曾有“五度龙门点额回”之名句。意即读书人,十年寒窗苦,五番赶考,名落孙山而归。李白赠崔侍卿的诗句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幸上之物
鲤鱼为诸鱼之长,“是以压倒鳞类”, 故为食品上味。鲤鱼入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诗经》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要妻,必宋之子”之句,把黄河鲤鱼与宋国贵族小姐并提,可见其身价之高。成语“脍炙人口”,脍,最早时指的是鲤鱼脍,秦汉时便以细切的鲤鱼片为脍;炙,指的是烤猪里脊肉。先秦即以鲤治,《羽林郎》亦云:“就我求珍肴,金盘烩利于鲤鱼”。宋代《***经本草》中则将鲤鱼列为“食品上味”。
唐代大臣初拜官或士子登第,必须请客献食,或盛宴欢聚,甚至向皇帝进献宴席,尊称“烧尾”或“烧尾宴”。据史书记载,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执***时,尚书韦巨源晋升左仆射,掌管帝王奏章,总揽朝廷***令,为感激皇上恩宠,他向唐中宗进献了一席烧尾宴,共58味珍馐名点,咸甜酸辣苦之味,嫩酥细软脆之质,丰腴舒适爽之感,寒热温凉平之性,应用尽有,皇帝吃了一整天才吃完。
“烧尾”一词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三秦记》“鲤鱼跳龙门”的典故。说的是黄河鲤鱼化龙跃过龙门,唯有尾巴未变,于是由天火从后面烧掉才能化龙飞去;二是说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三是说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纳。
烧尾宴本来只是有心计的人为着加官进爵,想讨皇上欢喜的一种献媚之举,并无多少稀罕。但韦巨源却借用了“鱼跃龙门”典故而大有新意。皇上一向被尊为真龙天子,只有邀宠皇上才有可能青云直上,给皇上献美食珍馐正好也是一种“烧尾”之举。对于“烧尾”因李姓唐皇有“禁鲤”说,所以有烧鱼尾、虎尾、羊尾三说。不管是什么说,只要真龙天子满意,进贡者岂有不登龙门而升官的道理呢!
至南宋,鲤鱼为席上好菜。在《枫窗小牍》中记录了一位叫宋五嫂的女厨善做鲤鱼,得到宋高宗赵构赞赏。宋五嫂本居汴京,自宋高宗“泥马渡江”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后,宋嫂亦南渡。一天高宗游西湖,听到有东京人语音,便派人打听。有太监认出老妪就是当年汴京樊楼下擅做鲤鱼羹的宋五嫂,命她制鱼羹来献。此羹配料精美,色泽黄亮,鲜嫩滑润,味胜蟹羹。宋高宗念其烹饪技艺高超,且年老,便赐予金钱一百文,绢十匹。宋嫂鱼羹流传了六七百年,又易名为“赛蟹羹”,孙中山、、曾先后在杭州品尝过。曾先后9次陪同外宾在西湖楼外楼品尝这道菜,可见其佳誉不凡。
墨客华章
鲤鱼肥美之极,乃鱼中之冠,被定为 “八珍”之一,自古就有“洛鲤伊鲂,贵似牛羊”之说。鲤鱼肉细腻,鲜美肥腴,寓意吉祥,因此,赋予各种传说。
人们都有这样感受,亲手钓的鱼总比买的鱼吃起来味香。唐末发生安史之乱后,官民食鲤解禁,白居易《渭上偶钓》记述了钓鲤之乐:“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偶持一竿行,悬钓在其傍。”《舟行》诗称:“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他又在《松江携乐观渔宴宿》诗云:“朝盘红鲤,夜独舞青娥。”一边品尝鲜美鲤鱼,一边观赏女姬翩翩起舞,不啻神仙般的快乐。
黄庭坚生动介绍了脍制鲤鱼的妙趣:“燕人脍鲤方寸,切其腴以新贵。”宋都御园有个金明池,每年开春时节,有许多人前往垂钓取乐。他们钓此新鲜鲤鱼,就地煮了吃,特别富有情趣。更有见了羡慕不已的人士,用高价向钓鱼人购买鲜活的鲤鱼,请人就地现烹现吃,当作最大快乐。《东京梦华录》便记述了这种时尚趣事。
元代戏剧家食鲤各领。关汉卿《望江亭》曰:“这鲤鱼不宜那水煮油煎,则是那薄批细切。”同时代腾斌《食脍》云:“金刀利,锦鲤肥,更哪堪玉葱(美人手指)纤细,添得醋来风韵美,试尝 道甚生滋味?”
1917年,康有为应张勋之邀,秘密离京南下徐州。张勋的亲戚、徐州杨渐记南货栈经理杨鸿斌,在西园菜馆为康有为接风。康有为吃到鲤鱼制作的鱼丸“银珠鱼”,赞语连声,赋诗一首:“元明庖膳无宗法,今人学古有清风;彭城李翟祖铿,异***突起吐彩虹。”另书对联一副:“彭城鱼丸闻遐迩,声誉久驰越南北。”
金受中著《老北京的生活》谈及“胡适之鱼”:“王府井大街的安福楼前辈是承华园,当其鼎盛时许多文人常去这里诗酒流连。哲学博士胡适之曾到这里大嚼,发明用鲤鱼切成丁,加一些三鲜细丁,稀汁清鱼成羹,名‘胡适之鱼’。胡博士不饮酒,胡适之鱼自然也只能是下饭佳肴了。”
当然贬抑鲤鱼的作家大有人在。老作家高晓声在《鲫鱼篇》一文中为了突出鲫鱼的秀美,跟鲤鱼作了对比:“鲤鱼同它一比,就显得老气横秋,而且像个大烟鬼,烟熏得通身泛黄,……”大概江南一带的人不太喜爱吃鲤鱼,这才有高先生不恭的描绘。
鲤 俗
民间有视鲤鱼为喜庆有余之意,大年三十必食鲤鱼,“鱼”与“余、裕”谐音,意即年年有余,连年富裕,这一风俗延续至今,仍相当盛行。鲤鱼向来是喜宴筵席上必备的佳肴,故有流传“无鲤不成席”之说。此外,在湖北鄂州市涂镇,婚宴必上鲤鱼,每条鱼的尾部贴一张红纸,嘴巴上安一些菜须,象征祥龙;鲤鱼多子,寓有新婚夫妇多生贵子。旧时,儿童入学、学子进考必烹制鲤鱼使其食之,喻其“成龙”之意。
鲤鱼向来是勤劳、善良、坚贞、吉祥的象征。俗谚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据说是因孔子七十三岁死,孟子八十四岁亡而成为寿数之大忌。河南一带,逢到老人到了这两个关口时,须给老人买条活鲤鱼吃。乡俗认为,吃了活鲤猛一蹿,就能蹿过这难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