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年)生于德国南部乌尔姆,小时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有些鲁钝,到了3岁也不会说话,好不容易会说话了,却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发呆,极不喜欢活动。他没有一个朋友。即使偶尔去玩,伙伴也只是比他小两岁的妹妹。
上小学后他也总是不声不响,反应迟钝,一些古怪的习性丝毫没有得到改善。爱因斯坦在学业方面并不起眼,除了他喜欢的数学以外,因厌学其他各门功课都很差,尤其不擅长背诵,上课时即使被老师点名,也如石头一般一声不吭。
“爱因斯坦,这样简单的题你也记不住吗?”教师责问道。这时,整个教室便会响起轻蔑的窃笑声。
驽顽不敏的学生―――被誉为本世纪最富创造性头脑的爱因斯坦的学校生活,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开始的。
孩子成绩不好,父母就会担忧,普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但担忧的方式却有天壤之别。虚荣心强的父母会拼命努力想要将孩子的水准拉到与他人相同的程度。有的父母更会在孩子的人生道路刚开始时,就为孩子设想好发展的前景。愚顽的父母也许还会为孩子像谁而相互指责并大吵大闹。
爱因斯坦的父母怎么样呢?父亲霍尔曼・阿尔伯特是一个快活的小实业家。他作为实业家并不算聪慧,而且因事业失败不得不经常搬家(据说每次创办新的实业都是妻子的娘家出资的),但他性格豪爽乐观,家庭里总是充满着快乐的气氛,一家人生活得无忧无虑。母亲包里娜是宫廷商人的女儿,知足常乐,擅长弹钢琴,每有客人光临,便弹起拿手的奏鸣曲招待客人。她与丈夫非常默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很快适应,从不抱怨或发牢骚,尽情地享受着人生。他俩都是犹太人。
儿子如此古怪,父亲虽也请了家庭教师,但他们丝毫没有流露出沮丧或烦恼的神情,相反还经常相互鼓励,给对方打气。
“包里娜,用不着那么担心啊!爱因斯坦现在只是还不能习惯学校里的规矩,不适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等到再长大一些后,了解了社会,就会发挥得很好的。”“是啊!我们不能着急。这次周末,你准备怎么过呢?”“我们全家一起去郊游吧。尽管有的事情需要尽快地办,但休息也很重要。就是孩子们,也需要快乐啊!”对鲁钝的爱因斯坦来说,这样的环境,是他最大的幸运。如果父母是昏昧的,按世俗之见强求孩子,如此喜欢孤独、爱好梦想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将来呢?也许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甚至使孩子离家出走,流落街头。
在儿子五岁时,霍尔曼给了他一个罗盘。夸大地说,这个罗盘决定了爱因斯坦的一生。后来,爱因斯坦在自传中如此写道:“指针以一成不变的方式摇晃着,这与常理相悖,属于无意识的领域。我至今还能回忆起来,这种现象给了我非常深刻的、无法磨灭的印象。”靠一个罗盘,爱因斯坦得知这个世界存在着一种伟大的力量,与人的力量和社会的约定全然无关。从此以后,爱因斯坦连连发问“为什么”,令父母无法招架。
能够满足爱因斯坦好奇心的,是他的伯父亚科布。亚科布是一名颇有才能的技师,事业惨败,举家来到慕尼黑和弟弟霍尔曼一起开办工厂,制作发电机和弧型灯。这位伯父还带来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理》,给年幼的爱因斯坦大开了数学的眼界。
后来,爱因斯坦考进苏黎士联邦工科大学,毕业后在柏林当公务员,在这期间形成相对性理论的构想。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之一。
在爱因斯坦的丰功伟绩中,父母起到的作用,就是不给孩子的气质和性格造成负面的影响。当不知道孩子具有什么样的才能时,做父母的能为孩子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而快乐的家庭环境。
***/钱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