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态动词在很多语言中是比较特殊的词类,语言学家们对它的名称、范围、归属、分类等历来莫衷一是,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情态动词的分类做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情态;情态动词;分类
情态动词是表达情态意义最主要的载体。因为情态动词固有的复杂性,在情态研究中,情态动词引起了语言学家最多的注意,研究过程中也存在最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一、情态及情态动词
西方对情态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研究。而现在情态研究中动力情态、义务情态等概念可以在 Von Wright那里找到源头。Lyons(1977)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学的角度比较系地论述了语言中的情态,现在的情态分析都受到他的理论框架的影响。目前大家比较接受的看法是语言中有三种基本的情态:第一种是动力情态,表达的是真实世界的能力、意愿问题;第二种是义务情态,义务情态与逻辑上的义务与允许有关;第三种是认识情态,它断定或蕴含相关命题是已知的或信念中的。语言学家倾向于认为,情态动词在语言里是一个表达情态意义的封闭的功能类。原因是,这一类动词表达了一个可以形成自然的语义类的语义;而且,这个封闭类(或相对封闭类)的成员,具有相同的句法特征。但是,情态动词,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情态动词,它的名称、分类、归类,它与其他词类的关系,它在句中的功能,甚至这个类的成员的数量,某些成员的身份等问题,都还存在着很多争议。
因为对这类词的观察角度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冠以不同的名称。这在语言学史上是一个并不罕见的现象,而情态动词大概是被给予较多名称的一个范畴。但名称的不同,“这似乎是名词术语之争,无关宏旨,其实不然,它关系到如何准确地描写语言现实的问题”。这一类对象在汉语语法学者的研究历史上曾冠以如下不同的名称,当然从不同的名称中也可以窥见命名人对这一类词的某些认识。主要使用过的名称有:助动词、助动字(使用这两种名称的如:黎锦熙和熙等。)、能愿动词(如王力就使用这一说法)、衡词(由如陈望道、陈光磊使用这个术语)、能词(由高名凯提出)、情态动词(使用这一名称的有许和平、朱冠明等)。
对同一认识对象,冠以不同的名称,反映了学者们对该认识对象不同的认识,虽然如此,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认为情态动词是一个可以用某些标准与其他词类相区别的类,而且是一个具有封闭性的类。
二、情态动词的分类
情态动词的分类,在学者们的研究过程中也出现过不同的方法,大量的文献都采取了比较概括的义类分类法。
(一)王力和丁声树的分类
王力(1943)把这类词分成两大类:可能式与意志式。在可能式之下分出可能性、必然性、必要性。但他的“可能性”包括“能、能够、可、可以、得、会、善、配”;而意志式也包括“敢”,原因是“有了意志,有时候还要有胆量,所以‘敢’是帮助意志的”。
丁声树(1961:89-93)则把“助动词”分为三类,即表示可能的、表示意志的和表示情理上、习惯上或事实上的需要。而再从下面分小类,则比以往的文献要细致一些,如表示可能的“细分起来,有三种意思。第一‘能、能够、会、可以’表示力量上做得到做不到”;“第二,‘能、会、可能’表示事实上有没有可能”;“第三,‘能、能够、可以’表示环境或情理上许可不许可”。后来的许多文献都基本上循着这个思路来对情态动词进行分类,应该说有的己经做得很细致,对这类词的表义功能也已经描写得很深入。丁声树对“表示可能的”这一类的下位类,从具体的操作上看,己经能看到情态动词的多义性特征。
但是,也有学者批评这样的分类存在问题,因为这个分类方法“没有注意到情态动词语义特征的层次性,用处于不同层级的语义特征作为划分义类的标准,造成了分类上的混乱,分出的类也缺乏一致性”,而“这样划分出的义类在句法上的差异性必然超过一致性”。
(二)Tiee和朱冠明的分类
Tiee(1985)从情态语义类出发,把汉语的情态动词分到三个情态意义类,即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每个类又分成“可能性”和“必然性”两个等级 等级
情态类型可能性 必然性 认识情态 会 该、应该、应当 道义情态 能、能够、可以、准、许 得、必得、必须、要、需要 动力情态 能、要、肯、敢、愿意 得、必得 以上是Tiee(1985)汉语情态动词分类表。
可以看出,这个分类表虽然很整齐,但并不是很详备,比如,有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语义是情态动词的成员并未列入,而只囿于逻辑上的等级分出“可能”与“必然”两个等级,很难说真正符合语言事实。
朱冠明(2005)对情态动词的分类与Tiee的分类有一定的相似点。他以Palmer对英语情态动词的分类为参照,并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对汉语情态动词作出如下分类②:
朱冠明在分类上参照Palmer对英语情态动词的分类。 Palmer不仅深入地分析了英语的情态动词,而且在掌握大量的不同类型语言(包括汉语)中有关情态的材料的基础上,对人类语言中的情态进行了类型学的研究,他的结论具有较强的普遍意义。尽管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谱系的语言,但在情态这一语法范畴上,二者却有很强的共性,都是以情态动词作为主要表达方式和范畴的主要成员。
(三)其他分类
也有的学者尝试从其他角度对情态动词进行分类。
曹逢甫(1990:382-387)根据主句主语是否由包孕句主语提升③而来,情态词可分为:提升情态词、控制情态词和认识情态词。提升情态词、控制情态词的分类与认识情态、道义情态之间的分类存在大体上的对应关系。这样,就把语义与语法功能联系了起来,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但是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属于道义情态的“应该”和“可以”就是他所说的“义务情态”,本不应该是提升情态词。但是在句法表现上却都具有主语提升功能,这大概又是一个属于边界模糊的问题。
于康(l996)把助动词分为命题内成分和命题外成分,也是联系语义与语法来对情态动词进行分类的做法。虽然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要解决的问题,但对深化情态动词的语义系统的认识很有意义。
彭利贞(2005)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考虑到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多义性,把情态动词又分为单义情态动词和多义情态动词,在多义情态动词中又区分了典型、较典型和***型多义情态动词。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情态动词的研究已经很多,对于情态动词的名称和分类还是有不一致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情态动词就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名称和分类。
注解:
① 转引于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68页。
② 朱冠明《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第2期,第19页。
③ 曹逢甫《汉语的提升动词》中国语文,1996(3):172-182。
参考文献:
[1] 曹逢甫.国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
[2]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 高名凯.汉语语***[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4]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 许和平.汉语情态助动词语义和句法初探[A].见: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G].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8] 朱冠明.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J].山东外语教学,2005(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汉语情态动词的分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