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认为这是践行新闻工作基本规律和责任担当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深入开展“走转改”,是造就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必由之路,是改进新闻报道的必由之路,是践行媒体责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深入实际 新闻工作 规律 责任
凡事皆有“道”,新闻工作也是如此。
关于“道”,老子用四个字概括它的特点:大、逝、远、反。“大”和“远”是指“道”对于万事万物的主导具有绝对的全时空性;“逝”是指事物及“道”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与时俱化”。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又不能离其宗、背其道,一旦离宗背道,就必须加以校正,使之回归正道,回归本原,这就是“反”。
“道”并不神秘。明代哲学家王艮说过一句话:“百姓日用即道。”因此可以说,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道”往往表现为一种常识。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常识往往也会被遮蔽、扭曲和背离,在这样的时候,重提常识、回归常识就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是常识,所以关于真理标准的那场讨论本质上是回归常识。同样,新闻工作必须深入社会、深入群众也是常识,也是必须坚守之道。所以“走转改”的真谛也是要求新闻工作回归常识,站在新的时代的原点上重新出发。
今年是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反对***八股》发表70周年。在这两篇文章中,同志对当时文化工作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作风以及八股文风提出了尖锐甚至是尖刻的批评。但如果把这两篇文章做面镜子,照一照一个时期以来新闻工作和新闻报道的现实,就会发现这种作风与文风具有多么强的劣根性、顽疾性。
可喜的是,自从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不仅从基层群众中送来了新闻报道的一股清新之风,而且从一个方面践行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与责任担当。
一、深入社会实际是造就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必由之路
宋代大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此言极是。无论是屈原的《离騒》、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成就其千古名句而让我们感铭至深的,其实是作者的情怀、情操、境界与气节,即他们的忧民之情、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这才是这些名诗、名赋的灵与魂。同样,一个新闻记者如果没有***治、思想、情操、境界、品德、作风、敬业精神等综合素养的支撑,一只妙笔再生花,也难写出动人之作。
卢梭曾经说:“我的第一位哲学老师是我的双腿。”新闻工作更是如此。要写出好的新闻,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迈开双腿,走到群众中去感知生活、发现生活。即便作为新闻大家的范长江、斯诺,如果当年他们不去大西北,不去延安,不深入***民中去,也一定写不出《中国西北角》和《西行漫记》。因此,衡量一个记者专业精神、敬业精神的一个起码的尺度,首先也是看他肯不肯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
但仅仅善跑是不够的。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确,一个对人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真爱的人,一个永远不会被感动的人,也永远不会感动别人。因此,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对生活、对群众充满热爱与真感实情。感情不仅是记者感知生活的第一味觉,而且是成就动人之作的第一基因。因为感情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态度,态度则决定取向、决定作品。如果当年穆青同志对兰考人民的生存状态缺乏同情,对焦裕录立志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的忘我工作精神缺乏感动与敬意,他就不会发现焦裕录,即便发现了,也不会写出那样的经典之作。
同志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王朔则在他的《新狂人日记》语录里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媒体自己,其次才是人民。”此话虽不失王朔一向的调侃风格,却不无道理。的确,要做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即必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老老实实地向人民群众学习。新闻工作者不会个个都是完人,但新闻工作这个职业又要求新闻记者具有完备的人格,如此他才能通过其作品引导人们走向高尚。新闻工作者如何完善自己呢?方法之一便是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因为“人只有在人们中间才能认识自己”(歌德语),“人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休谟语)。的确,当我们的记者走进山区简陋的课堂,面对那些拿着微薄的薪酬,甚至每天凌晨先磨豆腐、卖豆腐,以便赚点钱为学生添补文具的山村教师时,当我们面对拒收残疾人的车钱,并淡淡地说:“我并不伟大,我只是赚钱比你容易”的出租司机时,我们都会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洗礼。读书自然会使人完善,“读***治书,以养大气;读业务书,以养才气;读文学书,以陶冶情操;读史书,以明己智;读诸子百家,以思圆行方”。但不容否认,社会既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又是一部百科全书,而群众则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群众当老师来请教、当英雄来敬畏、当主人来敬重、当亲人来对待,我们才会在群众有形无形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完善起来,从而成为或接近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二、深入社会实际是改进新闻报道的必由之路
当今信息时代,媒体增多,受众分散。一方面新媒体以其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触角,对生活做着近乎全景性、全天候的信息传播和言论,以致“想看新闻就上网,想听观点看微博”成了不少年轻人的触媒选择,从而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力的市场挤压。与此同时,由于民众视野的开阔和主体意识的增强,其对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鉴别力、要求度、挑剔度越来越高。你献给受众的究竟是一棵带着泥土芬芳的真诚的小草,还是一支看似枝繁叶茂的假花,人们一看便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如果不提高新闻报道的品质,就会被受众边缘化。而没有受众,何谈引导?没有市场,何谈阵地?
新闻报道被群众边缘化,根源在于媒体首先把人民群众及丰富的社会生活边缘化。因为生活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生活永远会比新闻更丰富、更精彩和更动人。但如果新闻和生活的反差太大,比如过于单调、过于空乏、过于模版化,当不是生活的问题,而是新闻和新闻工作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