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空中一轮明月总是能引发人类的无限遐想和探索欲望。从嫦娥奔月的东方神话到西方“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名作《从地球到月球》,都把月亮想象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
人类与这个梦想的距离在首次登月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又近了一步。6月18日,随着两个月球探测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与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LCROSS)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腾空而起,美国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大幕拉开,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在2020年重新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建立永久基地。
事实上近几年,月球一直吸引着许多关注的目光,美国两个探测器的奔月之路显然并不孤单――
2003年9月,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顺利升空;2007年9月,日本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发射升空并取得多项成果;同年10月,中国“嫦娥一号”卫星踏上“奔月”之路,并在一年多后成功撞月;2008年10月,印度月球探测器“月船一号”发射……
不管在欧洲、美洲还是亚洲,意欲重新征服月球的研究计划“扎堆”似的越来越多,以致《华尔街日报》略带夸张地惊呼:当年肯尼迪总统宣布登月计划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40年后月球会出现“交通拥堵”现象!也有媒体无限感慨地说:人类终于迈出了“重返月球”漫长征程的第一步!
从“褪色勋章”到“第陆”
这样的感慨倒也不是凭空而发。人类首次探月高潮还是伴随美苏争霸出现的。1962年,肯尼迪的一番煽情演讲,让美国乃至世界对月球趋之若鹜。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人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登上月球的人类。1970年9月20日,苏联发射的“月球16号”第一次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品带回地球。
不过,从一开始月球就沦为美苏较量的工具,这种较量实在是太“烧钱”,像美国登月的“阿波罗计划”每公斤发射成本约两万美元,发射重量往往是数千吨,这还不包括科研费用。1972年“阿波罗”完成第六次登月任务后,美国人发现登月实在太劳民伤财,此后30多年美国把航天探索目光转向火星和国际空间站,月球这枚曾给它带来荣光的“褪色勋章”被打入冷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上世纪90年代还爆出“登月是骗局”的传言,让美国宇航局(NASA)十分难堪,狂花银子以正视听。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对于月球的兴趣被重新点燃。40年前“探月”还是一项对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要求极高的项目,并非谁都“玩”得起。而这一次月球探测高潮是随着航天技术“玩家”的增多而骤然掀起的。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乌克兰、奥地利、中国等国都宣布了各自的探月计划。按照《联合国月球条约》“谁有能力谁先占”的原则,一场月球争夺“大战”在所难免。今天登月当然不再具有两超争霸的背景,那么月球这块大“蛋糕”究竟有什么好吃呢? 用分析人士的话来说,月球丰富的资源使它成为地球七大洲外的“第八块大陆”。
“无疑,21世纪将掀起月球上的一股新的‘淘金热潮’,那里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和资源。”去年:西班牙《趣味》月刊这样预言。“美丽的月光不仅照亮黑夜,更点亮人类共同寻找新能源与资源的希望”,月球这个我们惟一的卫星的确有许多东西值得去开发和利用,月球上有大量的钛、铱等贵金属和氦-3,月表5厘米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铁,便于开采。尤其是氦-3,可以说是人类未来可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的新型核聚变燃料,10吨氦-3所发的电,就能满足中国一年的用电量。然而,它在整个地球的储量只有20吨,而据专家初步估计,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达100万至500万吨。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认为,重返月球的热潮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第二太空时代,这一时代与战争无关,更多地闪现出科技之光,从单纯的***事领域逐渐走向了民用、商用方向,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可观的经挤效益。
“阿波罗”辐射下的信息时代
重返月球前景固然美妙,但一碰到花钱(而且是巨资)的事,就难免受质疑,尤其是在眼下金融危机的时候。据美国***府反映,“星座”计划需要在今后20年花费2300亿美元,目前已经用掉30亿,80亿支付了合同。这让很多人感到不爽。6月17日,美国前宇航员、参议员纳尔逊就表示,美国宇航局根本完成不了交给它的重返月球计划。美国行星学会会长弗里德曼甚至称,“星座”计划只是“服用了类固醇的阿波罗”,而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方向!这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怀疑心理: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用它来消灭世界上的饥饿与贫困?
的确,在一些人眼里,当年耗资255亿美元的“阿波罗计划”华而不实,除了“为国争光”之外没有带来什么好处。其实,就像《纽约时报》最近说的,登月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无数人的生存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纪念阿波罗登月35周年时,耐克公司发表文章说,现在畅销世界的气垫运动鞋得益于公司当年为美国宇航局研制登月靴积累的技术。像耐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阿波罗计划”带动了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出现,促进了整个科技发展与工业繁荣,其效益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花费。据美国宇航局测算,“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项大的专利,一些技术带动了民用技术的快速升级,大约每投入1美元就有4至5美元的回报。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甚至认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就是“在阿波罗计划的辐射之下”进行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也从登月技术转化的民用产品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西班牙《时代》周刊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太空家庭”的美妙***景:许多人爱喝的果珍原本是为宇航员早餐研制的饮料,微波炉的诞生是因为在太空中需要加热食物但又必须避免明火,宇航员穿的能控制温度的“空调服”如今穿在了消防队员和撒农药的人身上,而纸尿裤是为了解决宇航员太空行走时内急问题而发明的……
美国宇航局官员沃勒尔・海兰称,现在就对“阿波罗计划”的回报作任何定论还为时尚早,有的技术要经过几十年才能商品化。而可以预期的是,眼下新一轮的探月潮所催生的各种新技术,在未来也将不断地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
走向深空的“踏脚石”
当然,月球探索对人类的意义绝不是仅仅用钱或在短期为我们创造福祉可以衡量的。我们还需要把目光放得更远。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霍金教授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只要人类被困在地球上,小行星撞击等威胁迟早会将我们消灭殆尽,但一旦向太空扩展建立聚居地,我们的未来应该是安全的。”
而人类的探测器频频造访月球,除了进一步了解月球之外,还肩负着为人类未来在月球长期生活勘测环境的使命。建造月球基地和建造太空城市一样,对普通入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神奇事儿,但这件神奇事儿早已明确摆在各国科学家面前,他们不仅进行了长期探索,而且正在准备具体实施。美国是最先决定创建月球基地的国家,2006年美国宇航局“重返月球”计划时就提出核心目标是在月球南极附近建立永久基地。不过,建立基地不是件小事,需要解决食物、氧气、防辐射等诸多问题,尤其是水。科学家们推测月球两极可能存在水冰,而此次美国的两个月球探测器的主要任务就是奔着“水”去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配备被称为“七种武器”的先进勘测设备,主要是寻找未来载人飞船的合适登月地点,提供一份“登陆指南”。而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则将在四个月后与连接的火箭分离,先后撞击月球,将月面物质激起数十公里高空,供科学家寻找水、矿资源痕迹。找水只是重返月球的重要一步,其他工作也在进行之中。例如,月面尘土很厚,美国宇航局目前还在设计一些小型机器人,并准备把它们运送到月球,在航天器起降点附近修筑高2.5米的围墙,以解决起降时尘埃飞散埋没人类在月球上建造的设施问题。
“我们需要重返月球,以便继续向前探索。月球就是一个港口,从这里我们可以向火星进发。”欧洲航天局发言人佛朗哥・博纳齐纳这样说。月球基地只是人类走向太空旅程中的一块重要“踏脚石”。美国的“新太空探索计划”也设想保障宇航员在月球上持续居住180天,为载人探索火星作准备。就像俄国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说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留在这个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