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走,我也走,
我送阿哥到田头……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许多人会唱的民歌,而这首民歌就是来自传统的中秋“走月亮”风俗。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转动;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不过,距地球也有38万公里。明月当空,如你仰望着一轮明月,迎着她走时,你一定会感觉到――月亮始终在你的前面,引领你前进,而中秋日迎着明月走被叫做“走月亮”,并被赋予了特殊的风俗意义。
“走月亮”也讲做“踏月”。宋朝诗人朱之纯《三山亭》诗注中讲:
华亭每中秋之夜,有仙鹤下。妇女夜游,谓“踏月”。
“华亭”即后来的松江府,县治即今上海松江区城厢镇。华亭也以产鹤而闻名天下,西晋文学家陆机就是华亭人,他被处极刑时还“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这是多么浪漫的中秋之月,皓月当空,仙鹤起舞,妇女们结伴迎着月亮行走,她们在向月亮女神许愿和祈祷。
蔡云《吴觎》写得更明白和精彩:
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姊妹行。
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木犀”就是桂树,张先《桂花》诗:“此木玉中犀,更贮万斛香。”《墨庄漫录》:“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纹理如犀也。”原来桂树的木纹像犀牛角而被叫做“木犀”,后人不知,就在犀旁加木,而被写作“木樨”。北京有个叫“木樨地”的地方,当年那里一定广植桂树。北方人把鸡蛋、肉片、黑木耳合在一起炒成小菜,叫做“木樨肉”,这“木樨”是指蛋,因为蛋的黄色与桂花相近。中秋时节,桂花盛开,妇女们用桂花编成头饰戴在头上,三三两两结伴在月夜行走,初秋的寒风轻轻袭来,拖地的长裙已被秋露浸湿,但都挡不住妇女们“走月亮”的兴致。
《清嘉录・走月亮》中讲:
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中秋是月亮满圆之日,也是妇女们的节日,她们可以打破传统的约束,结伴深夜外出,至鸡啼而归。
清光绪宝山人周兆鱼《潜溪杂咏》:
芋魁大豆瓣香烧,玩月相邀夜漏分。
走过三桥风露重,凉痕怕藉丝裙。
作者原注:“中秋食芋艿、豆荚。妇女玩月,以走过三桥为例。”“走三桥”是江南元宵风俗,中秋“走三桥”倒是一特例。
上海的中秋“走月亮”风俗也是颇盛行的,她们必须迎着月夜赶到庙里去“烧斗香”(“烧斗香”已在2006年第10期作过介绍)。
清道光张春华《沪城岁时衢歌》中讲:
斗坛向晚篆烟笼,玉镜澄澄炯碧空。
巷口夜阑喧士女,三更犹到蕊珠宫。
作者也有一段注:
斗香之盛,蕊珠宫为第一。八月十五,竟日夜未辍也。然夜间踪迹易淆,良莠不辨,苟有门户者,往往以此为妇女戒。道光十六年,黄邑侯冕禁止夜游,数年来,此风稍息矣。
上海妇女中秋“走月亮”是通宵达旦的,以前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城,社会治安比较稳定。但是到了嘉庆、道光以后,上海已是一个“移民城市”,南来北往的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社会治安也相对差了,不法之徒趁妇女们中秋“走月亮”之际作奸犯科的案件越来越多。道光十六年(1836年),上海知县黄冕就下令取缔中秋“走月亮”活动,从此以后,上海的中秋“走月亮”风俗也渐渐消失。我童年的时候,每到中秋之夜,祖母就会叫我们迎着月亮走,她还神秘兮兮地对我们讲,你们跟着月亮走,月亮会给你们指引方向;还说,你们可以向月亮许愿,月亮也会帮你们实现愿望,不过,你们千万不能用手指点月亮,否则,月亮一生气,会把你们的耳朵割下来。我的祖母离开我已经30多年了,她的这些话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尽管我已经懂得,这些话是一种传说或风俗。
太阳代表的是阳刚,而月亮则代表了阴柔。在月亮里住着一位漂亮而孤独、寂寞的女神――嫦娥,于是到了中秋月圆之夜,江南和上海地区的妇女们还有拜祭月亮的风俗――斋月宫。《沪城岁时衢歌》中讲:
月盈良夜坐凭楼,无限明辉霁远眸。
庭院开尊延赏处,二分秋色到中秋。
“斋月宫”与中国的许多祭祀节日活动一样,人们必须准备相应的食品作供品,祭祀活动结束后,这些供品又“返璞归真”而成了人们的食品。所以,“斋月宫”也有两层意义,其一就是拜祭月亮女神,其二就是赏月,吃一顿团圆饭。
“斋月宫”并不备“猪头三牲”,也没有规定的礼节和供品,一般仅一支清香,顶礼膜拜而已,不过有几样食品似乎是应该和必须准备的,那就是《潜溪杂咏》中讲的“芋魁大豆瓣香烧,玩月相邀夜漏分”,所谓“芋魁”就是上海人讲的“芋艿头”,而“大豆”即是“毛豆子”。
清人《淞南乐府》中讲:
淞南好,蔬果赛荤腥。芋香殊羊眼豆,莲心鲜匹狗头菱,美味饱园丁。
词中讲到的一些食品,现代人似乎已拎勿清了,好在作者加了注文:
芋之大者曰“魁”,小者曰“”。羊眼豆,黄黑相间,层层圆晕,中如羊睛。莲子,盛于南汇,白花更佳。菱四角者,名“狗头”,取形似,即菱也。
“”是“”的古字,见《集韵・蟹韵》:“,古作。”而“”又是“奶”的古字,这在任何一本字典里都能查到。“芋”就是“芋奶”,今写作“芋艿”。芋艿是块茎植物,成熟后,地下的芋艿一般是一只芋艿头(即芋魁)四周附生许多芋艿(即芋奶)。“羊眼豆”是扁豆的一个品种;“狗头菱”即长有四只角的菱,即上海人讲的“红菱”或“嫩菱”,可生食。中秋时节,正是芋艿和毛豆新上市的季节,犹如民谚所讲的“立夏尝三鲜”是指立夏到了,人们可以品尝到新上市的蔬果一样,中秋节到了,人们也可以品尝到新上市的芋艿和毛豆了。但是,中秋节是一个很特别的节日,中秋节吃芋艿、毛豆就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风俗意义。芋艿是块茎植物,长成的芋艿一般是中间一只很大的“芋艿头”,四周围着许多的“芋艿仔”,芋艿头犹如一位伟大的母亲,而芋艿仔则象征母亲养育的众多儿女,这不就是寄寓着一种多子多孙、阖家团聚的意义吗?!“毛豆”又与“毛头”谐音,在沪方言中把男孩叫作“毛头”,更小的叫作“小毛头”,妇女们中秋吃毛豆,就是一种祈子风俗,希望能生育很多很多的“小毛头”。
中秋也是新鸭上市的季节,中秋节吃鸭子芋艿汤也是一种“尝鲜”的习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走月亮”和“斋月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