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研究生论文篇1
【关 键 词】词块 议论文写作 书面语语料库
词块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Miller在研究短时记忆时提出,随着心理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进一步发展,词块逐渐成为词汇法的研究重心。同时,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研究(CIA)也为近年计算机辅助应用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运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研究方法探讨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词块使用特点,对比分析他们在词块的使用频率、句法特征、功能上与本族语者存在的差异以及在限时和非限时条件下,议论文3-4词词块使用情况。
一、词块的界定及分类
根据心理语言学和构式语法,语言使用者通过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忆5-9个信息单位,但人们可以将单个的信息进行组合,成为更大的意义单位,从而提高记忆量,这一过程被称为词汇的组块过程[1]。而这些词串或词汇化的句干实际上就是Nattinger[2](P3)所界定的词块,一种“经常在一起使用的具有常规性的结构和惯用语意义的词的组合”。对于词块的界定还有待进一步统一,相关术语多达有40多个。由于本研究基于WECCL语料库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词块进行分析,因此,采纳王立非、张岩[3](P36)对语块的界定,即:词块为计算机可自动检索出以相同形式反复出现的2词或多词的有意义连续词组单位。
Biber和Burges[4]从句法结构上将词块分为:名词词组+of 以及其它名词词块、介词词组+of以及其它介词词块、被动式词块、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词块。从功能上,可以分为:指示词块、语篇组织词块、立场词块、人际互动词块。指示词块(referential chunks)起到概念形成的作用,帮助语言表达者组织表达时间、地点、语篇标记等概念;语篇组织词块(text orginazers)用以衔接上下文;立场词块(stance chunks)用以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立场和态度;人际互动词块(interactional chunks)主要用于会话中说话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本研究采用Biber 和Burges[4]词块句法结构和功能的分类方式,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词块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与本族语语料库相对比,英语专业学生3-4词词块的运用是否存在差异,其使用特点是什么?
2.英语专业学生在限时和非限时写作条件下,英语专业学生3-4词词块的使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学习者语料库为“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中的书面作文子库(WECCL)中的议论文部分,语料分为整体作文样本、限时作文(1713篇)和非限时作文(1346篇)样本。同时,使用英国大学生书面语语料库(BAWEC)作为对比语料库。本研究根据Biber et al.[5](P183)提取词块的标准,运用WordSmith 5.0和AncConc 3.2语料检索软件,将提取标准设为大于等于10次/每百万词,标准词频为百万分率,运用log-likehood进行差异性比较。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使用上与本族语者存在的差异
1)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的差异
经过词块的提取与LL值差异性比较,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3-4词词块的使用频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学习者常用词块中,大部分为3词词块,而对4词词块的使用率较低,其中“with the development of”由3词词块扩展而来,印证了Cortes[6](P396)的观点:许多4-5词词块都由相同的3词词束发展而来。根据log-likehood值,英语专业学生在3-4词词块的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相比,80%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00001),其中英语专业学生对“the development of,the most important of,with each other,to deal with”的使用频率与本族语者相比没有差异性(P≥0.000001),除出现一些反映写作内容的词块如parents and children、degree and certificates、high education is、the generation gap外,英语专业学生基本都过度使用上述词块。一方面反映出学习者受中文议论文的迁移,例如对“in my opinion”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二语学习者在对词块种类掌握贫乏的情况下,经常重复使用某些固定表达方式如the development of、with the development of、is more important、the most important is,以显示在词块使用中的自信。
同时,虽然英语专业学生在少数词块上的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没有差异性,但在词块的搭配上有较大差异。
2)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使用功能上与本族语者的差异
根据Biber和Burges[4](P21-37)对词块功能的分类,词块可以分为指示词块、语篇组织词块和立场词块。在此方面,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使用词块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使用语篇组织词块上,例如:in terms of,as a result of等。
3)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句法结构上与本族语者的差异
根据Biber和Burges[4](P21-37)对词块句法结构的分类,本研究分别从名词词组+of、其它名词词组、介词词组+of、其它介词词组、被动式、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词块、be+名词/形容词以及其它结构几个方面对比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和本族语者在词块上的使用差异。本族语者在词块句法结构的使用上种类较多,而英语专业学生过度使用名词结构词块,且词块结尾词多以名词和形容词为主,这与王立非、张岩[3](P39)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的研究发现本族语者4词语块中85%以功能词结尾,而中国学生4词语块41%是以名词结尾,名词的数量超过功能词。同时,Biber et al.[5](P935-943)也认为本族语者在书面语中多使用介词词组+of和被动式词块,而在最常用词块中英语专业学生则没有使用被动式结构和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词块,其主要原因为中文里被动式使用较少,并且缺失先行词it+动词/形容词结构,造成学生在这两项句法结构的学习与使用上的困难。
2.英语专业学生在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情况下,词块使用的对比分析。
Krashen[5](P144-158)在语言监控模式中首先提出了时间因素与英语写作水平的关系。这一模式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学习者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法和语言知识提高写作的准确性,时间条件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充足的时间安排有利于学习者完善语篇结构和连贯性。但是,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限时作文中(共1,713篇),3-4词词块的使用数量为4,996个,非限时作文中(共1,346篇),词块的使用数量为3,697个,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在两种时间条件下,英语专业学生在词块选择种类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00001)),大多使用与作文内容相关的词块。在两种情况下,学习者都倾向于使用名词性的词块。但是,在限时条件下,最常用的10个词块中缺少4词词块,而在非限时条件下,4词词块和动词词块出现在最常用的词块中,这一细微的差异反映出在非限时状态下,学习者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措词和句法的变换。
三、结论
本研究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从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在3-4词词块使用上的差异来看,最常用的词及词的组合应是英语写作教学的基础。同时,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语篇组织词块、介词词块以及被动式词块的训练与学习,促进他们写作的流利性和地道性。
参考文献:
[1]Carro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Nattinger,J.Lexical phrases,functions,and vocabulary acquisition [J].The ORTESOL Journal,1986(7).
[3]王立非、张岩.基于语料库的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的语块使用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4).
[4]Biber,D.& J.Burges.Historical change in the language use of women and men:Gender differences in dramatic dialogue[J].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2000:28(1).
英语研究生论文篇2
[关键词]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摘要 时态 语态 摘要结构
[中***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30-02
一、绪论
摘要,无论是期刊摘要还是学位论文摘要都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简明概述论文重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发现研究等重要内容。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好的摘要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兴趣。因此,英文摘要作为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们的关注。作为文章在网络上,尤其是各大网络文献库中首先展现给读者的重要部分,对于读者是否会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纵观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不难发现,许多摘要存在语法错误、时态混用以及摘要内容不完整等诸多现象。本文通过抽样数据重点分析硕士研究生论文摘要存在的问题,为硕士研究生英文摘要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现状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摘要以提供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属于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论文作者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让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对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通过我们对长春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并非真正的英文写作,而是基于汉语摘要的翻译,而且大多数翻译均有他人或使用百度翻译以及有道翻译等网络工具完成,因此其撰写的摘要存在大量的语言问题以及结构问题,语言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大量语法形态错用,文不达意,意思表达不完整甚至错误。为了调查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尤其是摘要部分的英文写作情况,本文随机抽取CNKI数据库博硕论文子库的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领域各40篇,共200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摘要进行摘要写作研究,主要分析英文摘要的时态使用、语态使用以及摘要中各语步的出现情况,以求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对策。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对于上文提及的200篇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数据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期刊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时态和语态问题以及内容结构的问题。
(一)时态的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明显出现滥用一般现在时态的现象。由于硕士研究生缺乏摘要语篇中时态的相应知识,在进行摘要英文写作时,大多数学生们不考虑摘要的不同部分的作用,一味使用他们最为熟悉的一般现在时进行英文摘要写作。
摘要写作通过英语时态体现出其简洁的语言特点。时态方面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将来时和其他复合时态。John Swales和Christine Feak撰写的《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是一本专门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撰写的写作教科书,此书经多次再版,现已多次再版,书中指出一般现在时通常在背景和讨论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低;而一般过去时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学术论文摘要概括作者就本学科领域里的热点研究。研究背景是现已存在的事实,因此多应使用现在时态,通常包括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的使用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一般过去时态多出现在对于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的描述之中。而研究结果部分通常应使用一般现在时进行说明。总之,摘要是以经济客观、准确严密的语言表明论文作者的主题大意或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正文轮廓,突出正文的重点信息,因而不能一味地使用一般现在时,当然也没有必要用大量过去时态回顾过去事实或用将来时态预测未来。
(二)语态使用情况
由于受到汉语摘要表达方式的影响,样本英文摘要中的主动语态频率远高于被动语态的使用。为了避免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we,our和us的使用,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使用了大量的非施动主语,例如this paper,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及其人称代词it作为主语进行摘要写作,甚至一些论文根据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对英文句子进行无主语处理和翻译。非施动主语大量使用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86年开始提倡的“使用第三人称作为主语”,而且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过多强调尽量避免第一人称的使用。但是纵观国际重要SCI, SSCI, EI期刊论文的摘要不难发现“We+verb”和“our+noun+verb”等主动形式的出现比例并不低。第一人称主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突出和强调作者的观点,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Hyland和 Milton(1997)曾指出被动语态是学术写作的特点之一。由于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施动者和执行者,可以用于表达作者的客观态度,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青睐。但是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并不高。对比其中文摘要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论文写作中较少使用“被”字句以及“把”字句,从而导致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低出现频率,而非硕士研究生主动语态意识的提升。
(三)摘要内容结构
认为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的语篇,其范式、结构、体裁大都遵循英美学术界通行准则,自成一格。Bhatia Swales(1993)提出论文摘要的四个语步:Introduction- Method-Result-Discussion,即IMRD结构模式。后来,Santos(1996)提出定位研究―引入研究―描述方法―陈述结果―呈现结论的五个语步模式。Hyland(2000)提出了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语步结构模式,这个摘要语步模式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以及期刊编辑部的认可。
我们对于收集的200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的各学科领域的摘要语步数量以及百分比: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医药卫生科技类的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各语步占比较高,人文社科类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语步是五个学科领域中出现比例最小的;背景语步和方法语步的整体比例较大,结论语步的占比较小。大多数抽样的硕士论文的背景语步过于冗长,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方法语步多为论文研究内容的概述,其展现形式多为首先……,其次……,最后……等,这一结论和人文科学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体现出了人文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描述的忽视。
四、对于英文摘要写作的教学启示
综上所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存在着时态、语态使用不规范,摘要内容结构不完整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英文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不重视英文论文写作;一些学校开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但是教师并不强调有关英文论文的语法特点以及结构特点,鲜有教师在教学中基于SCI,EI期刊论文进行英文论文写作教学,而且也不强调学生写作中的摘要语步意识,现有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往往忽略论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语篇特点。
作为重要的衔接手段,科技语篇中时态的选择,以及语态选择都是语篇连贯的重要体现。同时,语步模式决定了文的层次结构,以简练的形式浓缩了论文的重要信息。因此时态、语态等语法特点以及语篇结构都应成为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课堂的重点部分,进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英语谋篇能力。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中应加强学生的英文摘要的语言规范性意识,教授给学生分析科技或专业性文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英文行文特点。教师应结合国际通行的摘要写作规范以及影响因子较高的SCI,SSCI和EI期刊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范例对于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进行规范,进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提高研究生正确的语言输出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行之有效地提高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
【参考文献】
[1]Bhatia,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2]Dos Santo,M.B.1996.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Text.16(04):481-499.
[3]Hyland,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
[4]Swales,J.M.and Feak,C.2012.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3rd ed.[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57-158.
英语研究生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英语教育
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形成语言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对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英语学习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认识英语,而应兼及文化意识。从文化意识出发去认识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的实质。
一、英语文化意识
1.文化
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耕种”(cuhura),这也是为什么英语中至今仍然保留ag.ricuhure,hotriculture等词汇的原因:经过发展,这一词汇出现了转义。《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下了以下定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先后被众多学者所定义,顾嘉祖、王斌华提出如下几种分类:
第一,功能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现象的系统表现。英语教学中对文化的掌握和了解是指让学生有意识地习得英语本族人无意识中掌握的文化知识;第二,行为主义认为,”文化”指的是行为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习得者主要学习的是各种表现的行为及模式。第三,符号学认为,”文化”是符号和意义的动态系统。英语教学要考虑学习者当前的知识水平以及目的文化的当前状态。
2.英语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是指英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语言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英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东西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良好的英语文化意识意味着英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英语本族人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有效性。
二、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把文化意识纳人大学生语言教学的框架,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文化知识倾斜,使两者从分走向合,这是以大学生语言教学的整体目标为依据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在一定的文化规约指导下的语言交际。因此我们必须把语言和文化作一个整体看待。我们所说的整体性原则就是从宏观着眼,微观人手,做到纵横结合、点面结合。
2.差异原则
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长的,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其一言一行必然带有此种文化的印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障碍,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种文化完全一样。因为有差异,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对于来自异域文化的人来说可能感很奇特,甚至很难理解,这是因为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为了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将不同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才能知道它们的差异。
3.实用性原则
文化学习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只能有选择的传授给学生。具体地说,应着眼于英语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优先传授给学生的应当是对学生交际作用较大的现代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因为人们的交际是与现代的、占主流地位的普通人的交际。
4.层次性原则
在大学生文化意识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区别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而这两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又有交叉的层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区分层次,理清主次,对与学生英语学习有较大积极方面进行重点教授。
5.阶段性原则
我们的语言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文化教学也应相应地分阶段进行,根据不同阶段的英语水平,按照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原则适应地进行文化教学,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如果不分阶段,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文化教学,如在学生英语水平还处在基础阶段时就涉及文体、修辞等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内容,对英语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三、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
1.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第一。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死板的教学形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抹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变得思想呆板,懒于创新,影响了教学效果。大学生英语文化交际的培养目的,就必须把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换成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课堂形式更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例如在《交际英语教程》中学习unitone”gettingtoplaces”这个单元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英国的地理情祝,紧接着介绍他们的城乡公路、铁路、飞机、地铁情况,最后介绍他们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并把英国人的交通工具与中国人的交通工具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些工作完成之后,组织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whichwayisthebestoneforpeoplegtransportation9.”,启发学生根据己有的认识,列举出各自的理由,让他集思广义,每人都参加到讨论中来,最后老师作总结。学生既对英国国情有了初步认识,又对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情况以及关于”transportation”的各种表达进行了实际练习,课堂形式非常活跃,基本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二。讲解过程贯穿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给学生讲解语言意义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以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讲解需与学生的英语发展水平相一致,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用英语讲,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始主要用母语讲,逐步加大英语讲授比重,例如:以《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第一册第五课为例,在做文化背景介绍时,可以把西方的chirstmas和中国的春节作一番比较,使学生对于西方圣诞节和我国传统佳节都能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第三。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英语文化的角色,有意引导学习运用目的语的文化规则。如:”见面寒暄谈论天气””aloveday,isniit?”;使用有别于汉语的询问或寒暄语,如”howareyou?””howareyoudoing?””howiseve—rythinggoing?”等。在扮演角色的过程要尽量创设和利用真实情景,如:一组学生去进行社会实践,学生扮演者去采访他们,询问”whatgyourname?””whichschoolareyoufrom””whereareyougoing””whatareyou doingfor?”等,又如见到某学生打扮的很漂亮,使用恭维语”youlookbeautifulinyourdress”,这样既练习了语言形式,又使得学生身临其境,一举两得。
第四。反复练习
除了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教授外,还应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反复的练习。因为文化是呈自然的,本族对民族的文化往往习而不察。这种文化已根植于它们的潜意识中,因此在学习英语时,人们往往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干扰。所以,在使学生熟悉、了解英美文化并意识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可以让学习编写对话,或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设想自己的角色,设想自己充当的角色应该说什么话、谈什么事以及怎么说,从而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2.英语课堂外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第一,举办文化知识讲座
大学生对英语文化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可以不定期的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文化背景知识讲座,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文化规则及其文化内涵,不仅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例如可以邀请着名的英语专家为大学生进行系统讲座,选取《西方语言的宗教特色》、《中西行为语言学比较》和《外语中的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因素问题举办讲座,可以增加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们理解力。
第二。语言实践
给学生创造运用英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的机会。建立英语学习角;与本校外教多交谈;与来华英美友人亲身进行交流、交际;寻找作向导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从而道出中西方文化差异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不断提高交际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利用msn,icq等工具与英国人或美国人进行语音谈话;利用wiki,google搜索等工具查阅文化背景知识;***英文电影、美剧、英剧(例如:{friends}、(pirsonbreak})等电视节目以了解当今欧美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另外,还可以浏览《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英文网站,以便于学生从西方的视角看世界、看中国,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积累人文、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能够弥补课上积累的不足。
3.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调整课程设置
大学的英语课程设置,除了开设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系统地传授知识文化外,还应增设语用学、国情语言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并且大学教师应带领学生适当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搜集大量例证,作系统的文化对比,并将这些学科和我国的实际结合,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第二。使用原版教材
使用一些较为系统的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的原版教材,原版报刊杂志,特别是一些音像材料,如:《读者》(readergdigest),《泰唔士报》(times),《听力人门》(stepbystep),《新概念英语》(newconcepteng—lish),《走遍美国》(familyalbumusa),《捷进英语》(directenglish)等脍炙人口的英文教材配合多种英文原版电影,dvd等,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场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英语使用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
第三。阅读与讨论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习俗等内容的书籍,通过阅读自己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如谈到西方的教育问题时,先让学生阅读英美概况中英美教育的内容,在学生们对英美国家的教育状况,教育体制及学校设置有了大致概念后,再分组进行教育问题的讨论并且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讨论”高考现象”在中西国家的异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4.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应具备很强的英语文化意识,这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丰富自己的英语文化知识,不能只限于熟知所教的课本,应大量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以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能力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教的每一堂课中,都无不包含着文化意识内容,应在备课时精心准备,除了教授正常的单词、句子、章节外,要着意挖掘每节课内容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意识,对此应着重介绍,渗透于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巧妙而又不失趣味地培养学生对这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而要做到以上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对自身的知识系统、职业技能和专业信念进行不断提升。
第一,大学教师知识系统的提升
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系统的提升在于提高英语文化知识。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教师英语文化意识的培训,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短期的出国访问,为教师提供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可以请相关学者利用假期时间举办一些培训班,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本身而言,想有效地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就要厚积薄发。平时要多做积累,利用互联网、电视、书籍等媒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化敏感程度,并结合与同事的探讨研究,这样才能完成对自身知识技能系统的有效提升。
第二,大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
传统的功能语法限制大学教师对文化意识相关知识的讲授,教师对相应的文化意识培养方法也不是特别了解。建议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自己学习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文化讲授法、文化旁白法、文学作品分析法、文化对比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展课上与课下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的方法。
第三。大学教师专业信念的提升
作为英语综合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意识目标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目标,由于高考和学校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教师没有文化教学的激励。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信念,明确教书育人的态度,认识到英语文化意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学生英语学习有用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励自己在课堂上有效地落实文化意识目标,才能更好地把文化意识目标与平时英语授课时的”听、说、读、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任务。
英语研究生论文篇4
一、师生关系的涵义
“关系”从词议上分析,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也表示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联系,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人际关系”。人们在协同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和稳定程度。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的评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到达这种“移情”心理效应,教师应注意做到:
1、用“爱、勤、博、范”要求自己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爱”字,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学科、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美德。于漪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一字“勤”字。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再次,知识上要追求一个“博”字,教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的发展,以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为显著标志,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最后,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周礼》中称:“师者,人之模范也。”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表,而且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教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凭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智慧、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并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望,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2、用“真诚、理解”对待学生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首先,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交流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
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尊师爱生的新型人际关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际关系,但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从组织关系看,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从教学关系看,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从心理关系来看,教师是师生之间心灵桥梁的精心架设者,学生是积极响应者。由此可见,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要方面,其行为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只有和他人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才能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的价值,展现健康的精神风貌。学校中,和谐、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中学英语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轨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开展英语教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着学生前进的同时,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学生自觉性发挥程度而定。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英语教学基本形成了一个以“教师灌、学生装”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全面、认真、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能使学生终身“享用不尽”,即所谓的“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要达到教师的最高教学境界━━授人以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坚实的基础,它能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当一名学生害怕或厌烦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就会无精打彩,他们的情绪仿佛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当一位受学生尊敬、在学生中有威信的教师走进教室上课时,学生们顿时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心理需求。这样,学生才能保持住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参与英语实践活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发挥学习的潜能。
英语研究生论文篇5
一、任务设疑,训练学生的探索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在触题时就布置任务,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训练探索性思维。如教“打电话“这一话题时,我出示了课题Atelephonecall以后,就引发激疑:课文中的两位同学在电话里谈了些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思维很活跃;我又因势利导:听了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你能学会用英语打电话吗?又如,教“购物”这一话题时,我一上来就出示了一张ShoppingList(购物单),布置学生学会用英语完成“购物”的任务……通过任务设疑,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性地训练,学生思维会更活跃,设疑和释疑会更积极。
二、插***求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我们的英语教材都配有插***(教学挂***),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仅将这些***作为一个创设情景的辅助手段,很少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上的内容。我在使用教学挂***时,常常要求学生看***提问,对***中的疑点主动发问,如:Whatcanyouseeinthepicture?Whocanyousee?Howmany?Wherearethey?Whose…等。引导学生仔细看***,当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谁?什么?在哪里?”等问题时,他们对课文的难点、疑点也就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学习。坚持巧用插***,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三、想象解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现有教材的课文都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我常常根据大部分课文语言材料言尽而意未尽的特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说对话的多种结果(即续说课文),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比如第三册第一课课文的最后一句是:Goandgethimplease.即高老师让林涛去办公室找李磊。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疑问:林涛和李磊会说些什么?他们一起回教室时,高老师又会说些什么?通过这些想象性质的疑问,扩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按各自的理解去续编对话,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变序释疑,训练学生的跳跃思维
教材中有些课文较长,如果按对话序逐句教学,费时较多,且不易突出重难点。我们可以采用变序教学,打破对话的顺序、框架,把话题中的重点部分提前,形成悬念,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疑问。如教第三册第13课时,可先提问:Whocanyouseeinthephoto?通过这样设疑,帮助学生抓住对话的中心话题,去枝留干,变序学习。再如第四册的ALetter一课,内容繁杂,生词较多。我设计了一张“方明”的个人资料卡,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填写卡中的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学校、班级、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信箱等栏目,通过这个设计,引导学生变序阅读这封长信,一发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他们的跳跃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五、扩展激疑,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英语研究生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教学方法,切实解决研究生英语教学与专业相脱节、和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为研究生个人专业发展,发表高层次的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奠定基础,为研究生英语教学提供有效地教学新方法。
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英语是在校研究生重要的公共学位课程,因此得到各高校研究生培养部门和教师、研究生的普遍关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新的形势对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来讲,能够阅读医学专业英文文献,撰写医学英语专业论文和摘要尤为重要。这对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然而,作者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学以及学术交流中发现,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①研究生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基础英语教学上,几乎完全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脱节,不能起到有效地促进研究生专业发展的辅助作用。
②研究生英语教学忽略了高层次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医学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写作有着迫切的需求,却茫然无从着手。
这些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得到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学部门及教师的广泛关注。有些高校已采取各种方式努力加以解决。如:和专业教师合作修改研究生专业论文,或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等等。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研究生或者仅仅学到了写作方法,而对于如何遣词造句仍然无从着手,或者仅仅某一两篇论文得到了修改,却不能持续性地发展专业论文写作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针对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作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作者在此对其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实践意义做一详细介绍。
1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由外部到内部的转移和传递,真正有效的教学是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Vygotsky,1962)。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其中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基本内容
2.1 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原因分析
据作者多年的研究生教学发现,研究生的医学专业术语、词汇量并不小,但进行医学专业英语写作却相当困难。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医学研究生的亟待解决的难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方面:
2.1.1 学生的原因
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中,医学专业术语只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着。由于对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和句式结构的缺乏,使他们不能搭建句式框架,也就无法将已知的医学专业术语运用于专业英语写作中,因此也就无从完成专业英语写作。
2.1.2 教学的原因
目前的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相脱节,研究生教学仍局限于基础英语,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其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为其专业发展起到有效地辅助作用。
2.2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教学内容
此教学方法实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带领下,研究生自主探索医学研究生自主检索医学专业文献、探寻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发掘医学英语句式结构,并以其为框架进行自主医学专业英语的写作实践,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积累,逐步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2.2.1 教师指导
专业英语写作方法;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步骤、方法。
2.2.2 学生分组
将学生按照专业或相近专业分成研究小组。
2.2.3 学生自主检索文献
以小组为单位,检索、搜集本专业权威文献,并上传到小组公用电子邮箱,作为搜集句式语料的文献资料。
2.2.4 学生自主搜集语料
从专业文献中探索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发掘医学英语的句式结构,并以句式结构为框架,将医学术语、词汇灵活地运用于其中,以句子、段落为单位进行写作训练。
2.2.5 小组讨论
学生互评句式语料,提出修改意见。
2.2.6 教师指导
学生将预料和句子以PPT形式在课上展示,教师予以点评、指导、修改、储存。
2.2.7 创建句式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存储的语料整理成句式库。
3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教学的实践意义
3.1 此教学方法解决了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相脱节的问题,以及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的难题,使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同时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个人专业发展,发表高层次的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奠定基础。将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紧密相连,解决了两者之间相脱节的现状,促进研究生的个人专业发展。
3.2 在培养在校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同时,为广大医学研究生和医务工作者撰写专业英语论文和摘要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源。
3.3 此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医学研究生教学,也同样适用于高校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当中,切实将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紧密相连,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为研究生的专业发展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并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松林.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检讨及其教学原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一期.
[2]姜晖,王凌云.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础探究与外语教学,《外语艺术教育与研究》2010年第三期.
[3]杨小菊.支架理论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4]Bruner,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英语研究生论文篇7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课程设置
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高校力求把本校建设和发展成为国际型和研究型的大学,这就要求理工科学生在英文期刊中发表更多的学术论文。因此,理工科公共英语教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在注重对研究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应该突出培养研究生掌握用英语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阅读、翻译英语专业文献以及用英语撰写、陈述学术论文。
1 研究生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1.1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
“国际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对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上述目标,2010年,我们对5所理工科高校公共硕士研究生英语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进行了调研。其中研究生英语课时最多达到128学时,最少60学时,3所高校采取了两学期英语课程设置,第一学期为英语必修课, 第二学期为英语选修课。从调研结果看出60学时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处在末端。但是,从2013年开始,很多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做了重大改革,有的学校研究生英语课学时从原来的60学时压缩至32学时。这种课时剧减的形势迫使未来的英语教学模式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更具有针对性,即强调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
1.2硕士研究生招生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不断连续扩招,扩招比例曾经达到20%~30%。即便在最近3年,扩招比例还保持着2%~5%的增长。硕士研究生现状是人数多,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硕士研究生每年入学人数基本保持在3 000人左右,这给英语教学带来极大问题,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2011级硕士入学英语分级水平测试中,最高分数和最低分数相差55分。因此,单一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英语听说读写基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所有研究生的要求,这就须要我们探索出一种新的多元化的英语课程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所以,不论是从理工科高校“国际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还是从硕士研究生人数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硕士英语课程学时剧减的现状,开设具有实用性的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已经势在必行。可见,突出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不再是博士研究生的要求。目前,我们急须探索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来满足理工科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即用指定选修课程的形式建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学位课课程模式。
2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英语教学改革这个话题,教师不断与学生探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对3所理工科院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反馈调查中,我们发现:95.2%的学生认为无论在英语学习方法还是在内容方面,硕士阶段应该与本科阶段存在不同;89.5%的学生认为对于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其主旨是提升学术交流(包括但不限于)方面的言语、书面表达;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进行一些与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会议等比较相关的、并且对研究生来说比较实用的英语教学;测试方面,应着重加强口语报告和学术论文写作两方面的考核。
而且,近年来我国高校根据自身特点,针对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各高校明确自己的定位,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出各自的分层次教学要求,并且按照学生的需求设置多元化的学位课程。很多理工类高校把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为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的课程。其中研究生英语必修课包括听说、读写等综合型基础类课程和英语实用口语等语言交流类课程;研究生英语选修课程包括英语技能型和学术英语运用型选修课程。技能型选修课程包括英文写作和翻译、英语口语、英文阅读和翻译等课程;学术英语运用型选修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课程、国际会议英语、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高级口语与交流等。通过上述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应有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根据理工类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可以把上述学校多元化的研究生英语选修课的这种教学形式应用到理工科高校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的课程模式建设中,增加英语课程的多样性。针对绝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理工科学生这一特点,我们的重点应放在增设一系列和学术英语相关的硕士英语课程上,从而使学生经过该阶段有的放矢的英语学习,能用英语撰写研究报告或实验报告、学术论文及摘要,甚至能在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英语宣读自己的论文以及与其他专家交流。
3 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分析
3.1《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早在1992年,《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提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探索设置出一套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在之后2005年制定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也提到:各所高校应开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生英语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平台。这个等同于教学大纲的、具有指导性的《要求》为全国各地高校其中包括理工类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依据,使理工类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改革和创建适合自己学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模式和教学内容。
3.2学习者为中心课程设置理论
David Nunan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中提到诊断学习者的外部需求,即客观需求,是课程设置的重点。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就成为这种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另外,理工类院校是培养国家科技人才的重要机构,该类院校应该把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定位为利用外语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把学习内容制定为与理工科相关的学术英语交流与写作等,以适应理工类研究生未来工作的需要。
3.3***式理论
***式理论为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的可行性提供了认知学和心理学基础。***式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示不是各个部分简单机械相加,而是在以往经历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化”而形成的,是对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因此,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使研究生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在听、说、读、写、译与其专业有关的英文学术文章时,感觉到实用和自如。
终上所述,无论从我国研究生英语教育背景、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还是从《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式理论等方面,我国理工科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上述理论和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了“用指定选修的课程形式建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学位课课程模式”,这是对课程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利用目前有限的英语课时,把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针对理工科高校英语必修课是一种大胆的实验;同时,对以后理工科高校硕士英语选修课的设立是一种初步尝试。从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这种课程模式的改革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既保持了原有的对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可以在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模式下,强调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从我国理工科高校未来发展的视角,这种课程模式正符合很多高校“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这种课程模式必将推动部分理工科高校“国际化、学术型、研究性大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福胜.清华大学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C].大学英语创新与发展――首届四大名校大学英语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12.
[2]***.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 (试行稿)[OL],1992.
[3]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研究生英语教学基本要求[OL],2005.
英语研究生论文篇8
关键词: 英语写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必要性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是否还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硕士阶段的英语教学与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学到底有何异同?作为语言输出性技能之一的英语写作在这两个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又如何?笔者主要从英语写作的角度探讨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议,以期对改进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1.研究生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对比
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和写作能力上各有不同的要求。根据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其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分基础英语部分和专业英语部分。基础英语部分,即公共英语部分对写作能力的描述为: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结构、段落展开和起承转合等);能按具体要求,在一小时内写出250词左右的短文(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1992)。
根据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高等教育司2007)。并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对英语写作能力的描述分别为: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感、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能在一般或应用写作中使用恰当的写作技能;能写日常应用文,能写自己专业论文的英语摘要,能借助参考资料写出与专业相关、结构基本清晰、内容较为丰富的报告和论文,能描写各种***表,能就一定的话题在半小时内写出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文理通顺;能就一般性主题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做到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逻辑性强,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技术报告、论文,能在半小时内写出200词的说明文或议论文,内容完整,文理通顺,思想表达清楚。
由教学大纲的对比可以看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目标和本科生的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仍然把阅读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后者则更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精、尖专门人才,对英语特别是写作上要求必然要高”(杨平,1997:99)。王景惠(2002)也认为,研究生的英语学习不同于本科生英语学习,后者侧重外语知识建构,前者注重外语能力培养,特别是说和写的能力培养。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研究生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和“能用英文书写论文摘要”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描述有些重合。虽然在两个大纲中都提到了“常用应用文”这个写作体裁,但具体包括哪些应用文的类型并没有详尽的描述。即使是英文书信,包含的类型也很宽泛,如邀请信、求职信、推荐信、感谢信、道歉信、咨询信、辞职信等。因此,研究生教学大纲中的规定显然已经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相比存在滞后的现象,“制定符合新形势的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势在必行”(何莲珍等,2005:4)。
2.改进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建议
2.1开展需求调查。
“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要以需为本,对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何莲珍等,2005:5)。为此,教师在学期初可以设计问卷,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可把主题写作、广告、告示、通知、海报、标示语、外贸信函、个人简历、留学申请信、论文摘要、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写作列入教学内容,增加练习机会,使学生得以全面的锻炼。
2.2注重研究生与本科生英语教学的衔接。
教师有必要了解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英语教学的异同。通过对比教学大纲、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掌握两者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学生需求等方面的不同,避免教学内容的雷同,使衔接教学自然顺畅。何莲珍等也认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应该首先考虑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除了开设帮助学生巩固其在大学英语阶段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的课程之外,还应该根据各类研究生的需求开设出大量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2005:5)。
2.3运用原汁原味的英文阅读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感谢信的写作时,笔者有意识地挑选了林肯总统在1864年写给一位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五个儿子的比克斯比夫人(Mrs.Bixby)的信。这封信兼有感谢信和慰问信的特点,且语言简练,句子精美,篇幅短小,非常适合用来作为学生的经典背诵材料,从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感谢信的书写格式,还可以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4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写作是应用语言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融词汇、语法、篇章、修辞于一体,是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最好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网上查找资料、网络英语写作、主题讨论、学生习文分享、大脑风暴、同伴互评互改、研读范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他们用英语进行***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2.5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新时期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研究学习理论、学习需求和学习策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国外文献阅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学术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杨平.关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的一些刍议[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1):97-103.
英语研究生论文篇9
【关键词】英语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构建
一、我国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在一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依托英语研究英语学科的教学。
二、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范围
英语教学是本专业的研究中心,但其外延远远超越了英语教学之上。笔者认为: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是对英语教学各个要素的研究,包含教师、课程、语言本身、教学法、学生等诸多因素。从这个层面来讲,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是个上义词,下设不同的研究方向。
(一)教师发展
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学科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对教学其他要素研究的心理准备。教师的发展主要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包括道德、知识、教学实践、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教师自身,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
实际上,教师发展分为三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教师的心理发展以及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对于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研究也就是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的积累,作为英语教师要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丰富的英语国家人文积累,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语言,而且是感受语言,感受语言的形式美,感受语言背后的文化美,进而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陶冶情操,培养文化审美能力,最终达到学会生活的课程目标。
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把自己定位在简单的“教书匠”,这样的教师生活是乏味的。苏霍姆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二)英语语言本体研究
英语语言本体的研究属于哲学的基础层次,研究内容主要是语言的本质,语言系统,以及语言使用的规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中个体与社会,偶然与必然的主线贯穿其中。简言之,就是个体的实体言语和社会的抽象语言的关系。将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也就是解决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之间的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三、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中的科研方法
英语课程与教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只有实践中“量”的积累,“质”的理论才有可能产生。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十分推崇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者平衡发展,其核心是行动。
(一)行动研究的定义
目前,在国内外讨论行动研究的专著、文章中,有关行动研究的定义并未统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David Nunan论述了“教学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即把“行动”和“研究”二者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就体现了这一研究思想的基本特征,即在实践中探讨新观点和新方法,从而提高和改进教学,提高对大纲、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其结果是教学的改进和教学实践的更深入的发展。
王蔷在其著作《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中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倡导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的方式,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探究方式,它的结果是改进实践。
(二)行动研究的步骤
王蔷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两种类型:开放型和定向型研究过程。开放型研究过程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调查研究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根据教师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它的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定向型研究的课题的确定来自于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或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并把这些想法或方法实施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实施的过程中观察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评估效果,最后撰写研究报告,讨论成功及不成功的原因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四、结束语
英语课程与教学硕士专业与本科英语专业师范类方向是有很大区别的。英语专业师范类方向视语言教学为一门艺术,更注重教学中的手段、技巧,注重教学实践。而课程与教学专业更加注重科研,把语言教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也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科学,它以真正的教学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汪霞.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Steven McDonough. 2009.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Education[M]. 北京:世界***书出版公司.
[3]Jack C. Richards & 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英语研究生论文篇10
[关键词] 英文电影;翻译理论;英语语境;译法
一、英文电影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英文电影翻译介入到英文电影领域能够促进英语语境文化与汉语语境文化互相交融。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术界单纯语言本体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语言哲学、语法学、修辞学等领域都获得长足的发展,语言翻译研究因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以及外部环境综合因素致使翻译领域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语言翻译研究的众多研究对象中,电影语言翻译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首先,电影市场异常火爆为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课题、新现象,为了提升英文电影的整体质量,尤其是英文电影的翻译水平,英文电影语言翻译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和电影人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来。目前,语言研究者由于传统语言研究领域出成果难,尤其是无法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让很多语言研究者开始关注新的研究领域和新课题,英文电影语言翻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催生的新的研究方向。
其次,电影艺术作为一门***的艺术范式,在历经百年后,电影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中成就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形式。英文电影艺术的成就要远胜于中国,无论从电影发展的历史,还是影响度、规模上,都让中国电影界虚心学习,正因为如此,从动力学的角度,就会发现电影艺术发达地区会向电影艺术相对落后地区流动,也就是常说的优秀电影生产国家会向其他国家出口大量的电影作品,而且随着国家***策的松动,外国电影,尤其是美国的英文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为畅销的电影类型,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放宽了外国电影进口的数量,并在利益分成上给予更多的照顾,这让英文电影更加迫切提高产量和质量,因此,英文电影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在英文电影翻译过程中片商和放映商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翻译领域,聘请专家学者,包括文化专家参与到英文电影翻译领域中来,尽可能让英文电影翻译能够切合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语言进行衔接,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家要懂得翻译技巧、翻译理论,同时,更要懂得不同文化之间融合的技巧。
最后,英文电影翻译研究作为新的研究热点,还没有形成***的研究范式,作为全新的研究领域,英文电影翻译需要借鉴语言学、影视学、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这就为英文电影翻译研究增加了难度。从范式理论视角来看,英文电影翻译还不具备***研究视野、方法、体系,但是,英文电影翻译研究带给学术界的全新研究视角以及对文化研究领域的触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英文电影翻译需要借鉴的理论
英文电影翻译研究成果少对于学术界还是电影界既是研究的迫切性,也是研究理论的缺失,英文电影翻译有三个领域需要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的成果,一是英文研究领域,二是翻译研究领域,三是方法问题。这三个问题对英文电影翻译研究至关重要。
英文电影翻译研究中的英文研究注重的是英语本体研究、英语语法研究、英语文化研究,其中英语文化研究在英文电影翻译领域比较重要,英语文化是英文电影拍摄的大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语言文化心理,语言影响下的民族文化特征等。汉语、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心理特征,汉语是象形文字,注重语意,英语是字母文字,注重构成,而英文电影翻译就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换。电影史研究表明,我国英文电影翻译研究多是由文本翻译专家进行翻译,然后翻译家与配音演员共同研究,最后定的翻译稿。在这个过程中,老一辈翻译家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对英语语境文化了解有限的情况下,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影片。同时,也给当今英文电影翻译留下很多课题,这些课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有的还需要进一步去挖掘。
英文电影翻译中翻译研究需要借鉴翻译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文化翻译理论引入到英文电影翻译研究领域。英文电影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衔接。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过程出现频率较高,也是英文电影翻译主要借鉴的翻译理论之一。还是以英国电影《红菱艳》为例,红菱在中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染,高贵而纯洁,红菱的品格也是中国社会比较推崇的品格,多用来形容中国女人的品格,但是这里的品格也存在人性的缺陷,高贵而纯洁,必然要限制女性的社会地位,让女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难以发挥自己的才干,这和《红菱艳》电影的主题也存在某种契合。英文电影要想真正打动中国观众,深入到中国观众的内心深处,就必须在文化中与中国对接,就必须要通过翻译实现两种不同文化的共鸣。无论是英文电影的片名,还是电影中的对话,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都要做出适当的中国化阐释,同时,也不能颠覆英文电影里英语文化的主旨。
英文电影翻译不可或缺的是翻译方法,英文电影翻译与文本翻译具有相同的地方,但是电影翻译因为具有影音效果,翻译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不是所有翻译理论都适用。一是音译翻译法。该方法就是根据发音将电影称谓和电影人物对话翻译成中文。如获得第16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奖并被誉为最伟大的爱情电影的Casablanca译作《卡萨布兰卡》,就是采用了音译的方法。还有电影Tess译为《苔丝》以及Harry Potter翻译成《哈利·波特》,在英文电影的对话中会有一些地名、专有名词都需要用音译法来翻译。二是直译法。直译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一一对应的方法来翻译。中国早期电影翻译家主要依靠的就是直译法,之所以选择直译法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早期中国翻译家应用的翻译理论主要来源于英语本体研究和文本翻译研究成果,第二个原因是中国早期英文电影市场还没有成熟,观众都是以好奇的心理来观看影片,当今观众更多的是见多识广,以挑剔的眼光来看电影的。由此,直译法在中国早期电影翻译中比较受欢迎。当代电影继承了直译法在英文电影翻译中的应用,很多电影依然运用直译法来翻译。如好莱坞著名电影The Pearl Harbor,该片以地方名作为电影的名字,该名字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二战中重要转折点的开始就是以珍珠港战役为开端,译者把此名直译为《珍珠港》符合历史。三是意译法。英语与汉语在构成、语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内在含义上更是相差甚远,单纯的音译和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出两种不同文化背后的深层次含义。意译方法是纽马克所称的交际翻译。意译方法是指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没有保存言语上的特色。不保存原文的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词有增减、重复、词性和句型有转换、语序有颠倒、句子有拆、有合、正说和反说互变等译法,应该视为意译。我们把改换法、变通法都归为意译。
Her mothers pride in the girls appearance led her to step back.
她母亲看看她女儿,非常得意,所以特地倒退了几步。
另外,由于中英(说英语的国家)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治体制,也经历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这必然造成中英文化在价值取向、审美心理、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把英文电影中的对白直译过来,有时候会造成信息的失真,在理解同一语言中,中英之间有着不同的阐释意义。因此,有必要针对英文电影中的对白进行意译。意译不但给了译者创造的天地,也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译者应使意译的影片通顺上口,让中国观众明白。
三、英文电影翻译研究的建议
1.英文电影翻译是电影发展的重要构成,要提高对英文电影翻译研究的重视程度。英文电影翻译的重要性来源于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成功,英文电影已经成功地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但是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中国观众对影片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英文电影要想在中国进一步打开市场,就必须要提高影片的翻译质量,影片的配音质量,影片翻译质量的提升除了需要优秀的译者能够深刻领会影片的精髓之外,还要有科学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还需要学贯中西,这些需要中国影视界和翻译界重视英文电影翻译工作,并把该项研究作为电影翻译研究的一个起点,加快推进外来电影翻译理论的成熟。
2.英文电影翻译人才培养上要加大投入。英文电影翻译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懂得电影艺术的特征,同时,又要懂得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最为重要的是懂得两种语境中文化的差异,并且通过语言能够把这种差异度降到最低。高校是培养英文电影翻译的摇篮,一些高校开设了英文电影课程,但是几乎没有开设电影翻译课程,该领域培养,还仅仅处于个人爱好或者生活所迫,使得一些英语系学生转行做电影翻译工作。英文电影翻译随着英文电影进口力度的增加,英文电影翻译需要的翻译人才也需要增加,高校要适当开设电影翻译课程,引导学生进入该领域学习和研究。
3.英文电影翻译的成果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要建立健全英文电影翻译审查制度,很多英文电影翻译完成后直接进入院线,这样做不能保障翻译的质量,更不能保障翻译后的影片与原来的影片存在的差异。英文电影翻译是英文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前提,尽管现在原版影片也允许在院线放映,但是英文电影翻译成中文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也是一种审查的手段,通过对英文电影的翻译能够剔除糟粕,留下精华,让英语文化得到正面的传播。
4.要加大电影翻译领域研究的投入,增加电影翻译相关课题研究经费。目前,电影翻译研究领域,尤其是英文电影翻译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少,能够应用的就更少了,很多研究课题并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同,这就需要电影翻译研究的相关课题能够得到通过和认可,让该领域研究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后,都要进入中国的翻译片厂,进行翻译和配音,为保障影片的质量,要增加翻译过程中相关的投入,包括在配音方面的成本,提高影片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
[2] 刘靖之,主编.翻译论集[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1.
[3] 刘重德,主编.三湘译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4]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柳耀辉.影视文化论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英语研究生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