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创新成为教育教学事业中的重中之重,汉语文是学习一切的基础,语言能力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为此,小学汉语文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学生开展创新教学,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主要创新教学出发,探索小学汉语文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创新素质教育
小学汉语文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学中实现创新,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加别开生趣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创新化的表现。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快乐和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中成长。因此,在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永远探索的课题,教师教学应该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用于素质教学中。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汉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四)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汉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由于这是书本上没有考虑的,学生一时间会对这个问题回答出千奇百怪的答案,如向老山羊学习,问妈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小学汉语文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学中实现创新,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加别开生趣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创新化的表现。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快乐和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中成长。因此,在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永远探索的课题,教师教学应该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用于素质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贺素琴.浅谈小学汉语文创新教学的类型[J].学科教学.2011(4).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2
一、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
在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学逐渐向探究式转变,应用探究式教学,关键是要以问题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但如果课堂中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兴趣,不能主动参与,问题也就失去了意义。故而教学中就需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而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中。
首先,问题不能太突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来引出问题。如《感受社会变化》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社会的变化,先通过课件展示我国百姓生活的十大巨变,问“从百姓的生活巨变能得出什么结论”而引导学生交流,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片及内容,对比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如过去人们居住土房茅屋,现在怎样),讨论周边人们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如此,以情境为依托引出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兴趣更浓厚。
其次,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问题的难易度要恰当。如《关心社会发展》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两个小故事,此时,针对基础稍弱的学生,可问“读了故事后有什么收获?”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在此基础上针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可问“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发展与我们是否有关系?”如此,不同难易度的问题针对的学生群体不同,更利于学生参与问题探究。
二、问题要能利于目标达成,逐层提出问题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问,目的是要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在问题分析和解决中更好地达成目标。如《学会亲近社会》的“不能做‘看客’”的环节中,以某小孩落水时某人视而不见的案例引导学生先说说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现象(如在街上看见小偷偷东西却视而不见),并思考自己对这种“看客”现象的感想,讨论亲近社会的要求,由此让学生懂得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不仅不能做“看客”,还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果问题脱离了目标,哪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也没有效果,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因为问题的讨论而占用课堂时间。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更好地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达成目标,不仅要在课前做好预设,课堂中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涉及探究环节,逐层提出问题。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探究环节及问题的设计为例,导入环节以“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材料而让学生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说名字,谈文化”环节先交流谈到中华文化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福娃”的含义和由来,以媒体展播中华文化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交流自己姓名的用意、列举我国不同的语言文字、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教师拓展简介文化的三种含义;在“中华文化知多少”环节,先组织学生阅读“感悟”栏目的***,思考“我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小组交流完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追问“中华文化的其他代表还有哪些?”并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再过渡到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探究中。
三、问题要能突出重点难点,促进知识构建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以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对目标达成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即并不是任何问题都需要组织学生讨论,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不是面面俱到,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否则,若是很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自己学习就能理解,那再用问题组织学生交流,不仅占用课堂时间,也会让学生被问题所累。
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问,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交流,再结合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可让学生更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人生难免有挫折》为例,该课时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挫折对人的影响,难点则是要让学生感悟挫折也是财富,教学中呈现刘某的案例,以问题“导致刘某挫折的因素有哪些?”来组织学生交流并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说明你是怎样看待和对待所遇挫折的,教师对导致挫折的原因进行归纳后,结合独臂泳将王小福残奥会勇夺金牌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谈感受,感悟挫折对自己的意义。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3
高中语文问题意识语言自主探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能够形成自己的问题,促进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进行思考和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有了学生的探究和思考,学生才能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师创设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形成问题,产生疑问,从而认真地探究,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和阅读中就会认真探究,积极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发现问题,用于质疑。
教学《辛德勒名单(节选)》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电影《辛德勒名单》。电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都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开始关注课堂,从而认真思考,积极学习文章中的内容。教师把学生带入到了这个情境中,学生融入情境自然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学生会考虑在这样冷酷、灰暗、人性泯灭的世界里,辛德勒“人性复苏”的过程及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纳粹的暴行没有唤醒高斯的人性?为什么没有唤醒其他人的人性?此情此景让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样的问题,促进了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
二、学生自主探究教材,积极思考形成质疑
在对语文教材的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只有学生亲历了思考过程,学生才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教材进行探究,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促进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提高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会在不断地探究中逐步地深化理解,形成自己的思维和问题。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了对于文章的认真阅读和分析,促进了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本质和故事,促进了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在阅读中也会形成自己的问题。如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为什么要轻描淡写呢?随着学生的不断探究,学生的认识也变得越来越深刻,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学生的自主思考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对文章故事了解得更加深刻了,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增加,让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分析形成问题意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分享与合作,鼓励开展多种活动进行阅读成果的交流,在交流、碰撞中,激发思想火花,提高阅读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要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积极地讨论。学生的讨论和合作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学习。例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讨论中学生会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他们的观点自然也是不同,学生会在合作中分享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和问题,在交流中不断地完善认识,提升理解,从而在不断地辩论和质疑中总结出完整的观点。了解到她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对于文章内涵和本质的探究,促进了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让学生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四、任务驱动鼓励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和思考,形成自己的问题,从而积极地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方式来驱动学生的探究,让学生一边完成任务,一边进行积极地思考。任务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对任务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问题意识。在突破一个个的问题中,学生的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也就增强了。
五、妙用情感因素引导,促进学生思考质疑
斯宾塞曾经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平易近人的语气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产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或孩子自然会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探究欲望的产生,从而让学生积极思考,增加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知识的主动性。
总之,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只有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才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敢于通过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更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都会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良.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中学生阅读,2013,(09).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探究式教学模式 实践
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投入到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中,作为理论性学科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理论对学生的培养有所变化,过去很多定论需要不断学习、深入探索,寻找新途径。因此,应将探究精神与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理论教学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不能“满堂灌”,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从情境中提出引起学生求知欲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
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在学生接受范围内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提出不仅是为了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激烈讨论,确立学生的主体性,确认其个体价值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从多角度切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热情。良好情境的创设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更好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增强提问效果,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算进入“探究”领域,才能提高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不断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教材寻求理解,再感知教材重点,寻求发现和质疑,然后共同释疑、探究,获取新知。教师要不断探讨文学理论教学实践规律与方法,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文学理论这门课的重要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习文学理论成为一种享受。
二、问题主导,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在强行灌输的过程中被迫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探究式教学理论改变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它主张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知理论的深度,拓展自己的认知。问题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求知欲。有了问题才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突破事物的表层与形式。
在文学理论教学实际中,因为理论自身深度和难度需要老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而且,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这个过程需要贯穿整个课堂始终,在积极思考过程中,结合具体文本、具体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逐步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慢慢内化成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学现象的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深入的理性思考。
问题主导式教学均是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关注热点、关注理论前沿与文学理论教学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不可等同。现实中,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文学理论未来发展如何?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不是理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学理论教学如何通过可操作性的实践设计,将貌似枯燥、教条的理论和生活中的文艺现象联系起来,恢复其本有生命力。要求学生把讨论中的理论要点、基本观点形成文字,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论证结构,并学会对自己的论证进行概括和总结。
主动思考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寻找和发现知识。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扭转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真正训练学生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从而使文学理论教学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与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是一种行为,同学之间需要展开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和态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既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能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发展的人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文学理论教学不单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更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理论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逐渐进入到自主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尽力为学生营造深入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的功能在于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依赖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理论分析作品,或者就文学现象对文学的普遍规律进行归纳,如讲授文学活动时,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具体关系,需要学生在具体作品中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这个认识是在就这个问题具体文本讨论过程中清晰起来的。就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及读者的关系同样需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思考的多维度,让学生对问题中彼此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就读者和世界的关系,在读者接受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接受者,就这个问题谈自己在阅读中的切身体会,在阐释与批评中理解和诠释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学生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论学习,不仅是对以往文学认识的梳理和修正,更是对理论思维方式的切身感知,与此同时强化学生对文学理论本身的理解。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课下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学习团队,针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仅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且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引导探究,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设计
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需要系统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规律和理论,但是文学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文学理论在理论指向和诠释方面具有多功能性,必须让学生清楚明晓文学理论的理论指向和最为合理、最适合的诠释方法。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在理论视域方面认识到其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相浃相洽的思维脉路。文学理论具有广且厚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的界域极宽的潜在理论因素。
要顺利展开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探究”活动,仅靠课堂上三言两语的思考讨论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往往只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能将理论深化。因此,注重课外资料收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思考是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术前沿,并及时把相关学术观点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理论应有的语境中审视文学现象,如果不站在当下文学发展语境下,那么学生始终都会把自己当做理论的外人,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发展状况。所有在探究理论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调整教学内容,灵活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文学理论认知的相关问题进行讲授,层层深入,理解理论精髓所在。
大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知体验和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概念的接受、学科视角的形成、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类型的再生产等。这些方面都建立在教学个体之间的感知和互动过程中。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推动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逆向体验,增强学生解读文学与理解文学现象的能力。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治 国内外时*** 课堂教育
【中***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08-01
一、国内外时***材料的选取
要将国内外时***材料引入思想***治课堂,就要做好时***材料的选取。什么样材料进课堂及如何进课堂,这是在选取材料前首先要思考的。时***材料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要依据教材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时***材料
时***材料的引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不能随意地将时***引入课堂,不能完全以活跃教学气氛和满足学生的新鲜感为目的,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合理运用时***材料。比如,在讲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课题时,笔者首先导入了2014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少年的新闻材料,通过讲解相关新闻材料,让学生正确理解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讲解培养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国际意识时,笔者首先导入了国外媒体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报道,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文明意识和国际意识的必要性,让大学生体会到文明不仅是思想文化的体现,还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取生动有趣的时***材料
教学过程中,教材和学生的矛盾是教师解决的主要矛盾,引入时***材料实际上是对教材的生动化和形象化,是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教材所传授的知识和理论。因此,时***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佐证,一定要坚持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原则。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选取那些理论性不是很强、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时***材料。比如,我们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时,可以选取2015年1月13日云南网微博“云南一‘诚信小店’无人看守,三年没丢一件商品”这一新闻材料,通过对这个新闻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掌握诚信的重要性,并践行诚信。
二、思想***治课堂教育引入国内时***的途径
(一)声、影并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思想***治课,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抽象难懂,但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所选的相关国内外时***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声音和画面来理解时***,理解课堂内容,这不仅能让书本知识生动活跃起来,还能拓宽学生视野,从而将思想***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起来。
(二)联系时***,通过启发和引导来实现教学目标
对于课堂教学,关键是以怎样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把授课内容和国内外时***知识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正确的消费观时,紧密结合光盘行动的时***资料。先从光盘行动的发起、原因和迅速传播,告诉学生应该珍惜食物,就餐时不要浪费,点餐要适度,实在吃不完了也要打包带走。然后又将光盘行动的消费与时***相结合,设置了相关教学问题:我们的消费观念中与光盘行动相似的还有哪些?
(三)运用互动点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时***资料
思想***治教育中要引入国内外时***教育,也要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要采用教师点拨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互动教学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对国内外时***有更多的了解和分析,还要求学生去关心世界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主动去查阅相关时***资料,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缺憾。
例如,在讲授“依法治国的概念、内容和意义”时,教师提前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并将收集到的资料按教学内容分类整理,形成本组的观点,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展示过程中,如果出现对问题的认识不足、观点不太正确时,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总结,还要将依法治国这一理论与他们的讨论结合起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来理解依法治国的概念、内容和意义。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时***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分析时***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治课堂教学中国内外时***的引入,已是当代高职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三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有利学生清楚地认识社会和把握时代脉搏。当然,也更能提高思想***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国内外时***内容的课堂融入方式方法,仍需思想***治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和探索。
参考文献: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合作探究;高中英语;阅读能力;交流
中***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71-01
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更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语言表达技能。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运用任务化引导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目标明确和要求具体的探究中主动探知,更能够使得课程教学富有活力。改变传统的依靠学生个体阅读为主的理解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任务化协作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平衡点,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过程中获得深刻感知,更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生成。
一、任务预学引导,了解“主旨”
借助任务预学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利于他们在增强认知感悟的基础上获得更为丰富的感思,能使得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前置性。任务引导预学,使得学生在整体语篇感知中明确阅读理解学习的方向。借助任务预学,让学生在查找阅读学习问题中积累深厚感知。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下同)模块三Unit 3 Back to the past的“Reading Lost civilizations”阅读教学中,不妨要求学生就“The character about lost civilizations”和“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lost civilizations”等从文本中筛选画出相应的词汇短语,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感知印象。基于学生在预学探知中的收获,鼓励他们就“What did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摘录筛选出相应的词汇短语,帮助他们在明确相应的语句中找到足够的证据支撑。任务预学引导,让学生在带着问题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更为明确的学习认知感悟印象,引导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悟体验。预学的任务应该在体现文本素材背景知识、文化氛围、语篇主旨中,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前置性思考话题,让他们有更多的理解感悟。
二、合作探疑深化,增强“感思”
借助合作探究的模式活化理解感知,让学生在不断交流过程中形成富有深度的感思,能够使得课堂教学在合作中获得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合作,让他们在找出相应的探究要点中形成敏锐感知,将实践体验主动转变为知识积累及运用。通过合作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觉探知,更能够使得阅读教学富有趣味性和多样化。例如,在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B Fog”教学中,建议学生在思考“What did happen in the fog”问题基础上,引导他们运用同伴交流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就“If you were Polly,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和“What did we learn from Polly’s action”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让学生在主动强化感思的过程中增强理解。合作探究任务,让英语阅读在明确具体要求和方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激情。合作探究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同伴交流,互通有无,可以是小组讨论,学习借鉴,可以是组间辩论,活跃氛围,等等。多帮助学生归纳合作探究的规律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运用中深化感思,强化理解运用。
三、反思任务探知,升华“运用”
总结学习任务,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补漏机会;反思探究过程,让学生有了更多修正运用机会。多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阅读任务,让他们在主动概括运用的过程中升华语言表达运用。 反思任务探究,使得阅读教学在活化感知中不断强化感知。如,在模块十Unit 1 Building the future 的“Reading Teach a man to fish”总结反思中,要求学生就“Which information do you get from reading the article”和“Why is it better to teach a man to fish than to give him a fish”等进行反思任务探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主动调整相应的策略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感思。多引导学生运用口语表达形式,说出自己的阅读理解感悟,让他们能够积淀深厚感知;运用书面表达的形式来呈现理解内容,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运用敏锐性和灵活性。通过反思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思体验,促进知识技能生成,让他们有更多的自我探究补充机会。总结反思相应的学习任务,能使得学生在不断获得丰富感思的过程中有效强化认知,让他们能形成更多的感悟。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学习过程,让他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感悟,强化综合运用。尊重学生的学习多样化方法,引导他们在主动表达中相互对比借鉴,形成有效感知。
四、结束语
围绕任务探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主动探究与积极合作中找到理解的思维生成点,更利于活跃英语阅读教学情境氛围。注重任务多元化与导向性,引导学生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增强探知运用,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技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辜向东,张正川,肖巍.课改进程中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02).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学生
中***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34-1
一、让阅读成为一种自觉
任何人的社会化都依赖于接触文化,经由一定文化认同而实现,教育主要就是文化传递、文化传播的过程。优秀读物就是优秀的文化资源,优秀读物能让青少年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智慧和良心,感受到不同时代的精神馈赠,可以帮助学生懂得怎样的生活才会有尊严和幸福感,从而更好地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劝人读书的名言太多了,我记忆深刻并会常常向学生提起的两句话是——高尔基说的“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以及余秋雨说的“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学生读一两个美德故事、励志故事或哲理名句,并且不忘把好书推荐给学生。我认为,真正的德育是由内向外的一种修炼。通过读书获得文明教养,通过文学阅读净化心灵世界,是青少年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应当时常充满感动和温情,而能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延续“感动和温情”,善莫大焉。
二、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富兰克林说过:“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我在引导学生热爱阅读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人的自主性,则是一切教育的意义和指向。只有通过自我思考和主动探索而理解到的和学会的东西才能活跃思想,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信念和个性。
能够吸引学生听课的教师,其功力实在不浅。只是再精彩的讲授也取代不了学生自己的认知和思考。于漪老师也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我在课堂上,不会轻易放过一个激发学生思考的机会。一个案例、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一首小诗、学生的一句话,我都会捕捉激发思考的契机,通过有技巧的提问、提示让学生通过思考领悟其中道理,或展开一场讨论、辩论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由此来训练学生的思想,使之有条理有逻辑,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表述成为一种乐趣
教师自己应当是善于表述的模范,这是毫无疑问的。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述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具有逻辑力量和鼓动性,这无疑是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激情活力。假如说我的表述是能引人入胜、循循善诱、令人愉快的,那也是我的骄傲。但“过犹不及”,如果教师自己“过足瘾”,把学生都变成了自己的“忠实听众”,那就是坏事了。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容器”啊!如果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坐着听而缺少站起来说的机会,那么即使教师“说得好听”却也剥夺了学生自己表述的锻炼机会和乐趣,对学生的发展不利。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虽然学习成绩(或者干脆说是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在人前台上讲话时却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甚至颠三倒四,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处败笔。我认为,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凡是听到的和学过的都要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必须要学会井井有条地讲话。其实,看一个人是否掌握了什么东西,最好的试金石就是让他再复述一遍,让他用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方式来讲解一遍。例如,九年级第3课当中的“挫折也是财富”“畅谈我们的学习”等内容,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来谈的,我都会大方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表述。我在课堂上时常会提醒自己“我退一步,学生才能进一步”,所以我有意识地多给学生表述的机会和时间,并且鼓励和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对学生的表述多给积极评价,让学生乐于表述。
四、让讨论成为一种常态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8
导语要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设计。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了?老师对学生这一关心的问题进行精心的提问,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顿已荡然无存,不待外辱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是忧患远虑,还是危言耸听?在那个民族危亡系于一瞬的时代,各种言论滔浪滚滚,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满怀兴趣,有“寻根问底”之效。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导语形式,可以采用提问式、排比式等,吊足学生的胃口。以提问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文,进行文本对话,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以排比的句式导入,感情强烈,让学生还没学习文本就已经感悟到文本的气息,有“立竿见影”之效。再次,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注意语调语速,有情感地讲述“导语”。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南京大屠杀》这一文的时候,老师要以满怀痛恨之情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之情,从而为学习和理解《南京大屠杀》这篇文章作好铺垫,很好地导入新课。
二、善于设置问题,有效“研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首先就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引导的问题设置得好,其功效就如同学生找到解开难题的“路径”,顺藤摸瓜,让学生围绕教材设置的问题,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水到渠成,到达“研习”新课的目的。要善于设置问题,教师就要做到提出“问题”的科学合理,就要把握好四个要点: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要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 而应由易到难,步步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难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同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如在教《捕蛇者说》一文时,我就根据教材的要求,设置了以下“环环相扣”的问题:捕蛇者为什么要选择捕蛇这一行业?他做其他的事不行吗?捕蛇者认为捕蛇的“利”在哪?而赋税的“毒”在哪?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在教学中我围绕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在阅读中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从而掌握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此类问题一旦提出,无须教师费心引导,立即就能引起学生热烈讨论,有彼此对立形成辩论之势的,有互相补充结成合作关系的,观点不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答案或正或反都不重要,关键是论证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思维。教师正确“导”必然会为学生“学”指明了方向,带来好的学习效果。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生 语文思维能力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26-01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也有了一定进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较好转变思想观念,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致使学生语文学习遇到了较大障碍。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意义
我们推崇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彻底摈弃应试教育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思考、探究,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意义重大。
1.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思维能力包含多方面,主要包括记忆力、联想力、观察力等,如果学生具有较好的语文思维能力,就会积极探究各种语文问题,并针对一些复杂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身观点,并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在这样的学习效果下,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能够较好发散学生思维
当教师与学生就某一语文内容进行讨论时,思维能力就会在无形中产生,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讨论结果会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在深化分析的过程中,有些结论会被淘汰,最终致使讨论结果趋于一致。在思维作用下,学生对相应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欲望,所以会深入分析相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散,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治、文化、地理、经济、道德等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须实事求是,合理应用多种学科知识。当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须以教材为指引,以多种学科知识为拓展,让学生能够将多种知识融会贯通,并以此有效解决各种语文问题。因此,在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下,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够得到较好拓展。
4.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课堂往往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语文问题的答案具有多样性,语文内容则具有一定的艺术美观性。语文内容一般包含着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等多种要素,在语文教学中,当教师富有感情地向学生讲解相关内容时,思维情感便逐渐形成,并对学生进行了有效感染,如果教师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进情感教学中,就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触,进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操及思想道德。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在语文教学中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保证语文教学质量。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关键要素,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以此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责任心,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学会自主探究语文问题。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由于文章语言、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美感,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被文章中的情景所吸引,这样学生才会自主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较好提升。
2.转变语文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很多教师都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而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不利。因此,教师必须加快对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注重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离骚》时,由于文章中存在着大量古文,而且语言情感较为充沛,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翻译和解读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教师则加强引导,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3.提供多样阅读形式
语文书中阅读题材是多样的,文言文诗词、小说散文、传记,形式各异的阅读题材仅仅通过书本和文字形式的阅读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也会因为理解不够的原因而大大降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例如在《雷雨》阅读中,因为作品本身年代久远且背景复杂,学生很难读懂。如果教师截取《雷雨》片段,组织学生对这一片断进行表演,学生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也会发挥出最大的动力去了解《雷雨》,学生在这种由被动变主动的态度中也会渐渐对文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4.加强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中具有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内容,如果仅依赖于教材进行讲解,将难以让学生较好理解文章内容及深层含义,给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陶冶情操,能够更好了解生活,开拓自身的思维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并引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学会从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更好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汇总遇到了较大困难,没有较好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因此,基于高中语文特性以及学生差异,教师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优化语文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家强.论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D].河南大学,2013.
[2]赵涛.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科教文汇,2012,(17):94-95.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10
一、鼓励质疑,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教材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师生之间密切配合,教学互动,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在预习每节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提出本节的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根据质量给予不同的评价,由此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开拓思维,积极思考。
第二,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答本组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疑问,让他们去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理解教材和实际问题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空白点,还有某些不能贯通的地方,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设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三,引导全班学生解决带有普遍性的疑问。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争论。不同见解的争论,不仅使参加争论的学生受到启发,还可以使没有参加发言的学生也积极思考。讨论结束,教师适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鼓励质疑,让平常感觉枯燥无味的***治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知识的场所。经过学生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疑问答案,能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不仅能够发现疑问,掌握知识,也能够解决疑问,提高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开拓、去思考,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的状况,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二、贴近生活,将时***内容与***治理论知识相结合
如何更贴近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如何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采取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是***治课改革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让学生掌握、理解时***内容和***治理论知识,也是思想***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把时***内容和***治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之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为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用书面形式收录重要的时***内容,作为思想***治课的作业,并从每天所收录的新闻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设置的“海口要闻”处,再指导学生针对重大的时***内容,运用***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同时,根据学生收录新闻的情况,每周评出最佳收录者并予以表扬、奖励。
这样,将时***内容与***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既能促进学生认真收集新闻,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提高学生摄取知识、重组信息的能力,又能使比较抽象的***治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社会***治现象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了在思想***治课教学中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可以组织、指导学生撰写***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