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院校入选***试点高校。可以说,“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传统及“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行业特色优良传统奠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基础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立足“轻工”,强化特色立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等专业,尤其是获批***“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在河南省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0多年来,面向行业,紧跟时代步伐,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校风,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通过增加见习实习、确保实习时间、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等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积极探索尝试组建本科教学实验班,试行以两大一小为特征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和发扬工科院校面向行业、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不断加强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机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由探索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设有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从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保障
学校非常注重校企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源于轻工、服务轻工的优势,利用与企业长期在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与红塔集团、河南中烟集团、上海中烟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新飞集团、许继集团、宇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并尝试与企业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培养”、“无缝对接”等多种工程教育改革实验,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学校不断完善学科性竞赛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活动,通过资金支持、对获奖师生奖励、开设竞赛选修课等方式激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智能车”、“节能减排”、“广告艺术”、“电子设计”等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实践
自***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卓越计划”的意义、内涵及相关核心问题,从学校和相关专业两个层面派出人员,连续参加***组织召开的三期全国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尤其是在第三期专题研讨会上,学校作为被推荐的3所高校之一,立足于“学校整体工作推进”层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扎实有效推进‘卓越计划’,着力彰显工科教育特色”的主题发言。通过参加部级专题研讨会,学校对“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建设思路、标准体系、整体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及申报程序等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研讨会、汇报会、评审会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学校“卓越计划”的工作思路、进展情况、难点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谋划,对学校相关***策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对“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平台建设方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企业培养方案”、“专业平台建设方案”、“学生遴选方案”和“试点班运行方案”等进行了反复地论证和研讨,为学校“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卓越计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对外出调研工作统筹规划,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分批次安排学校相关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学校获批***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后,学校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负责人,对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就“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当中涉及的校企合作、实验平台建设、试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构架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正式获批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人员,分三批次赴广东、武汉、南昌、西安等地考察,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实践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生遴选方案、课程架构等具体实施问题,对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10多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深入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集中访谈、个别交流、收集材料等多种方法,获得了较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策保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相继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的暂行规定》、《外聘企业教师暂行管理办法》、《本科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从机构设置、平台构建、过程管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映了行业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紧密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在与现有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和延伸合作项目,先后与许继电气集团公司、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许昌帝豪实业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企业正式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2011年,河南省人民***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协议,学校进入了省局共建行列,跃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学校也将在长期致力于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的人才培养、在烟草行业人才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烟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建设,扩大与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全面提高烟草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轻工行业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和***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卓越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1.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无疑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必须增强办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增强观念更新的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工程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打破之前狭隘的工程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向工程实践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必须认真审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卓越计划”本科试点专业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教育“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或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考虑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企业委托定向培养学生、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学生等方式或途径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3.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要使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从布局到使用的设备、提供的场地、加工的材料、指导实训的教师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贴近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讲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设效益。二是要建好学校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建设好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四是要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卓越计划”所提出的工程教育目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培养达到,必须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4.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积累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要构建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集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二是要打造“创意工厂”、“模拟工厂”等亮点。创新能力就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出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
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0.
[2] 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0,(6).
[3]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4]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工程训练教学;实践;创新
1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工程训练教学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校内的工程实践基地。长期的教学经验表明,工程训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们成为工程师应具备的基础和基本技能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的重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工程训练教学为成就卓越,夯实基础。
2 “卓越计划”的内涵
2.1“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2.2“卓越计划”具有的三个特点
(1)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2)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卓越计划”中的“卓越”的含义
(1)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
(2)综合素质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3)工程师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4)培养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5)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应起的作用
3.1工程训练教学的目标
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工程训练教学的内涵
工程训练教学是典型的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基地。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一个直接参与的实践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对学生必备的工程素质进行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体现为:
(1)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
(2)先进的技术技能训练;
(3)综合素质的训练,包括思想作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心理素质、企业管理等。
3.2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
3.2.1为学生提供工程氛围,实现“工程回归”,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素质
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工程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指在解决工程问题是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工程环境的熏陶,并且结合工程实践操作。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其实践性。目前的教育制度决定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高考进入大学的,接触的是同学、教师,与社会脱轨,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还是同学、老师,更加脱离了工程实践。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任务。
在当今各高校实践性教学学时短,而校外寻找实践基地又很困难的情况下,有效地途径之一就是校内的工程训练教学实践环节。工程训练教学作为高等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训练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由课程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全面工程素质教育的极好课堂。以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提高学生们的工程素质。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说得非常贴切:“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工程师亦然,只有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齐斯霍姆教授强调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有一个可以进行工业实践的教学环境,在教室和用粉笔写、或者用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方法是不够的。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可以说是一个模拟的工业环境。或称之为模拟工厂。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工工程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环节不能代替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真刀真***”地干,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3.2.2只有具有工程师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工程训练教学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中要求高校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人才培养的竞争焦点不仅体现在设备的先进性上。这是因为无论多先进的设备,只要投入资金就可以从市场上购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训练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较高的学位层次,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根据工程训练的特点,还要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样,在实践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成为适应工程实践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决非易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前身是苏州大学实验总厂,许多教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具有工程师的技术职务,同时又有教师资格证。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2.3工程训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通过工程训练教学,学生在工业实践的环境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种工艺训练、各种制造工程的参与,不但能够了解工业生产常用的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的入门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工程训练教学,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并实现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为将来从事工程师工作打下基础。工程训练的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以后,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洞察能力。创新不是空穴来风,需要一定的基础训练。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学生创新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改革原有的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基本的技能训练之后,增加了创新设计及制作的项目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分若干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最后,自己动手,多工种的配合,制作一个很有创意的作品。面对学生的作品,老师发出感慨:学生们潜力无穷啊!学生们完成了创新设计的项目训练后,面对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建立了自信,相信自己也能创造,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激发和培养。实践证明,开展这样的创新制作是成功的,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做。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习惯。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
3.2.4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式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中讲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也就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工程训练中心走校企共成长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将校企合作逐步引向深入。通过校企合作: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学生也可到企业实训乃至“带薪实习”,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中要求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要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企业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校企合作,可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可聘请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4)聘请企业家到学校授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5)企业可借助学校的教师进行新项目的开发。
目前,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与苏州市越海拉伸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海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和“越海公司”有了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意向,准备成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越海金属板料成型技术研发基地”,在产品开发、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达成共赢。为了使基地能顺利运营,“越海公司”赠送我校部分设备及相关模具,并为该基地提供初步研发启动资金。
该基地投入实际运营,将会对企业开发新品提供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我校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实践,成为应用型人才带薪实习基地。
3.2.5有利于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也就是说,除了具有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在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耐心、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工程训练教学的项目,同学们都没有经历过,但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劳心又劳力。尤其是同学们在进行创新设计及制作的过程中,此项目有一定的难度。一开始同学们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但经过小组同学之间的思考、沟通、推敲、合作,最终完成了创新设计。在这过程中,同学们的心智得到了锻炼,相比以前、更加自信、坚强。敢于尝试、敢于争先、敢于承担。这样,才能培养出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3.2.6作为开放式的校极创新实践平台
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是综合素质更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创新实验室,配有专职的教师,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成立以来,协助学院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指导和配合学生参加全国、江苏省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机器人大赛、低碳小车、大学生国家实验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个平台,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能力得到体现。经过这样的训练,跨出校园的已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具有了一定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预期实施10年,到2020年,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正如******在近期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关键因素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匮乏。为此,我们必须:
4.1面向世界,放眼国际
美国将“加强科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引领世界创新”的理念提升到国家的高度。奥巴马总统提出让“有数学才能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工程领域,另一些人进入计算机设计领域。”日本***府很早就确立了教育兴国、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发展计划中把发展工程教育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以确保日本的竞争优势。印度在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4.2超越“专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高校的“卓越计划”培养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成为“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培养后备人才。“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应超越专业知识点,而在于培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于综合素质更高。
4.3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创新始于问题,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工程训练教学是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工程训练教学应以“卓越计划”为契机,与时俱进,练好内功,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大胆实践,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实行产学结合,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在高校的“卓越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傅水根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J].金工研究,2000,12.
[2]“真刀真***”培养 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07月09日,1.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给水排水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
[中***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59-03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2010年6月,***在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1003所本科高校中批准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院校,其中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高校共有4所。[1]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现已有10余所大专院校开展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其中除了既包括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老牌重点院校外,也涵盖了诸如山东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新兴力量。可以看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是大势所趋,也是今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办学转变理念和改革教学思路的主导方向。
创办于1952年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着长达60余年的办学历史和较为丰富的培养经验,曾被誉为全国高校给水排水专业中的“老八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全国的排名和影响力已今不如昔。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配合***开展的高等学校“卓越计划”,我们以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力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和壮大我校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卓越计划”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探索,重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2]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3]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是保障和评价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依据。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参考国内已开展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院校的相关有益经验,以及本专业主要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我们主要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等方面,建立兼具工科专业普遍特点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学术性标准
大学教育首先是学术性教育,而“卓越计划”最大的特点则是在学术性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自主性,给予学生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其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保证“学术为本”这一根本价值,建立合理的学术型标准,构建适合的知识结构系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条件。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相关的学术性标准既可包括广泛的通识性知识(诸如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诸如水力学、微生物学等)、专业性知识(诸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也应涵盖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知识(诸如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而如何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将创新能力作为系统的核心,则是构建完善的学术性标准体系的一大难点。
(二)职业性标准
所谓职业性标准,就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岗位适应性程度来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4]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职业性标准制定,应树立服务于市***工程行业、给水排水工程行业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行业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供水、排水)和环境需求(水源保护、水体修复)为导向,以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为补充,以各种实际的给水排水工程实例为依托,以水处理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校企互助,统筹规划学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关键。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已经不能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5]我们以现行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以培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并据此进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巩固培养计划中的多种类基础课程,强化培养计划中的实验类课程,增加培养计划中的创新性课程,注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实训性课程,以此构建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
(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是要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栋梁人才。因此,我们制定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
首先“宽口径”,即不拘泥于给水排水工程行业内的知识,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个专业,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个性突出,具备不同行业发展的潜力。其次“厚基础”,要求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牢固掌握,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重实践”,即对学生进行给水排水工程理论与实践的训练,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的引入,突破以往“填鸭式”课程教学为主的模式,强化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而。最后是“多交叉”,通过对交叉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找寻不同学科的交叉互通点,以引导式思考、案例式教学等为中心的多元培养模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具有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程经济等专业学科背景,满足给水排水工程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相关不同行业需要的基础宽厚、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发展潜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二)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
作为“卓越计划”的培养对象,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不同知识的交叉融合,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因此,构建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经验,以给水与污水处理为核心技术来进行专业定位、专业发展和专业交叉渗透融合,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入手加以优化。在重点介绍基础内容的同时,强调水处理工程的最新进展情况及相关专业的行业动态,如新增设了水环境化学、建筑暖通空调、水工程新技术与新材料、环境监测与评价、给排水工程监理、人工湿地技术等课程,着力改变以往单纯以本学科知识点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要求,以满足学生自身未来发展和行业当前需求为目的,进行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加选修课程、综合性课程的数量,让学生自主选择,引导他们自主地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著名高校的紧密联系,加强外文教材的引进和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国际最新专业进展情况。
四、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讨论稿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6]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实践类教学是大学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加大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类教学的改革力度,以期通过增设“工程实践课群”和建立“1+1+1”培养模式,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程实践课群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设立了以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工程实训为基础的工程实践课群,涵盖与基础理论相关的实验课程(如水处理实验、给水水质检测实验)和课程设计(如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与实际工程相关并到实地参观、亲身参与的实习课程(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实训课程(如给排水基础强化训练、给排水能力拓展训练);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工程实训课程,创建工程实践课群;合理分配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及开设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后,马上通过工程实践课群的锻炼,加深印象,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1+1+1”培养模式
“1+1+1”培养模式即将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企业实训三者有机结合,从这三种不同类型培养方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入手,建立完善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当前实践性教学的结构不完善、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依据培养内容在不同时间点上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层次,我们按照理论学习、动手操作、实践创新层层推进的方式构建“1+1+1”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习―动手―实践层层推进的方式,完善工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培养和训练过程,在理论学习―模拟试验―工程现场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中逐步造就成一名合格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五、结语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如何建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每位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全新的难题。本文针对我校开展的相关教育改革研究工作,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瑕疵及未能深入研究的内容。在此仅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新形势下我国大学工程教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探索新的思路。
[ 注 释 ]
[1] 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3-96.
[2]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C].广西:桂林,2011.
[3] 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A8).
[4] 陈玉强,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203-204.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4
摘 要: 创新人才培养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科竞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
>>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工程应用型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思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几点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竞赛型创新基地建设与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促进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探索 依托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开展卓越工程师能力强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9] 徐辉,郁汉琪,朱***等.校企合作共建的安践与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87-190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以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工作当中。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具备竞争优势,为我国社会化大发展贡献力量。2010年6月,***首先在天津大学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决定了61所高校成为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试点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越来越广泛,全面提高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1]。合肥工业大学在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后,依据本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地区经济建设和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提供支持,将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计划重新修订,改革教育方法,希望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合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为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工科类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国家从战略层面组织实施的创新工程[3]。机械和电子类专业是我国高校中普遍开设的工科专业,也是我国很多工科院校的传统专业之一,素有工科类“第一专业”之称。但是长期以来,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没有将对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其他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培养出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数量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机遇,培养既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工科学生已成为目前工科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启发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想做好创新,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正是有了创新意识的指导,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进行着自觉或不自觉地创新。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强,各个国家都开始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因而高校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4]。在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创新素质教育,起步也较早,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因为西方国家工业***较早,工业***时期科技和知识创新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这使西方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等较早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与培养创新人才密不可分。二是,西方国家教育传统里包涵了对创新教育的重视。根据对国外创新教育的研究,我们应更新教育理念,顺应时展的要求,重点突出创新教育重要性,树立创新观念[5]。
3我国卓越工程师创新培养具体方法
3.1创新观念方面
更新观念、构建创新性教育理念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高校应站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着眼于培养符合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教育观念是影响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核心因素,要做好创新教育,需要实现以下四个教育观念转变:教育目的要向培养创新人才方向转变;教育功能要向个体与社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教育模式要向“主体化教育”方向转变;教育内涵要向文化传承与文化革新并重的方向转变[6]。我们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2课程体系改革方面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课程体系要随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而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全球化和人文化,树立全球化课程理念,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创新来培养创新人才[7]。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增加大学生课外实践环节,通过课外实践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师生一体化学习模式,增强师生沟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改变大学生实习的形式,加强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工作当中,通过实地的工作实习,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3教学方式改革方面
教学方式的改革关键是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学校自身教学特色,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良好的教学团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因此要提高教学老师的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教学团队中教师创新素质、创新意识的高低强弱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8]。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机电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中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五个子计划,每个子计划包含若干项目类,每个项目类由若干具体活动项目组成。同时,针对课外训练效果,制定相关分析和评价指标,为分析评价各类活动执行的效果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而便于进一步的持续改进。
4总结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工程师培养最终关心的问题是人才质量,为确保“卓越计划”能培养出符合目标的人才,需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法。纵观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大学生创新的理论和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与途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我们应制定更加详实的措施与具体化的实施方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全方位多样式的培养机制,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立章,刘光连,宋招权.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计划课程建设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15:2-3.
[2]张彦.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设计课程层次化递进教学模式[J].科技视界,2014.12.25:1-2.
[3]何高法,胡桂川,刘成俊,谭勇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8:4-5.
[4]孔蓉.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6.15:3-4.
[5]李慧勤,郭晓静.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5.09.30:6-8.
[6]贾琼.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学院学报,2009.9.20:3-5.
[7]王发棠,韩晓惠,卢琦.国外创新教育的开展及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7.25:5-7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 创新教育 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探索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事和***治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创新型人才是影响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识淡薄,存在着诸如传统教育模式落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学校缺乏创新氛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人才个性化培养。高等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本科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要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以使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得以提升,而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要想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生资源,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 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由北京市教委批准实施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一项本科生创新教育资助计划,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实施计划,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改变教学方式单一、侧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状,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1 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我校以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为契机,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把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打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课程设置的封闭性,按学科大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加大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校修读课程,克服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状,统筹通修课、通识课等面向全校或跨院系课程,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由辅助地位变为创新素质培养的***环节。构建以平台(大类基础平台和专业主干平台)为背景、以层次(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创新研究层)为基础,以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方法的模块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能训练等实践课,增加实验中心的投入,建立创新实验室,成立电子协会,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研究空间。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加大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2.2 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原则是: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即:要求参与计划的学生对科学研究、创业设计有浓厚兴趣;在导师指导下,能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完成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分析、总结等工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学生自主实践提供条件。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式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等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想象力,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
实行层次化梯度教学,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教育。基础实验层采取教师授课指导的方式,侧重于元器件的选用、测量仪器的使用、各种电参数测量、电路调试与故障检测等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采取开放式自主实验方式,侧重于知识综合、融会贯通和应用设计,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电子系统通常由一些常用单元电路组成,如电源电路、传感器电路、放大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ADC/DAC电路、微控制器电路、微控制器电路和电机控制电路等,对这些基本电路和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制作,为今后自主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行拟订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研究层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针对创新性实验、各类学科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参与开放的科研项目等方式,强调对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性发展,学生需要***完成组队、选题、项目申报、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案拟订、项目实施和成果总结等工作;教师仅仅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2.3 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保证项目研究质量
由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构成校级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管理办法和配套***策,对项目进行规范管理,指导项目的开展,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条件,从制度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教务处负责项目运行状态的监督与管理,如定期检查项目的开展情况,监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组织专家对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完善院系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督导,学院为每个项目配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创新性实验和创业项目,保证项目的研究质量。
学校的示范性实验中心、各类实验室全方位开放,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积极支持参与项目的学生,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训练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从条件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定期组织项目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的机会,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
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参加项目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和成果认定等。完成项目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对参与项目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奖学金、优异生、免试研究生等评选中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研究的积极性。根据项目任务量和完成质量,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激发教师主动开展创新教育的热情。
3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3.1 激发科研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吸引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和项目组,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科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大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通过科研活动认识自己,增强信心。
通过参与项目的方案论证、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等环节,使学生真实体验科学研究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全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时,指导教师只给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引导、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使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养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创新过程,使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的精神,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3.2 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项目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有负责硬件设计的,有负责软件开发的,有负责印刷电路板设计制作的,等等;项目的研究工作需要项目组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相互协作。通过参与计划项目,锻炼了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形成了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学风、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知识、智能、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是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创造力的机会,对于进一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温喜宝.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6-8.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动物科学类专业
根据21世纪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点,培养具备农业领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能够面向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站在农业科技前沿的领***人物,能够推进农业推广、提升农业管理水平,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层次领导人才。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技术人才,***在2010年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这给当前具有农学背景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作为培养具备解决动物科学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来说,随着社会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动物科学类专业中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势在必行。
一、动物科学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要。 需要动物科学类人才的主要是养殖场、家畜家禽育种公司、饲料公司和一些科研机构,他们大多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畜禽饲养管理、饲料销售、营养配方设计或者畜禽育种等方面的工作。养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于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例如,除了原来已经发展很大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83年,公司从当初的七户八股8000元资本起家,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养牛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的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目前已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建成140多家一体化公司),跨国公司正大集团(其由农牧业起家,业务涉及饲料、水产、食品等),这些大型企业外,各地方拥有很多中小型企业涉及养殖领域。可以预见,动物科学类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具有广阔的需要市场。
长期以来动物科学类专业教育不仅包括培养畜牧师,还涵盖培养畜牧相关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动物科学”背景下相关人才的育成能接受多方良性影响;不同学科之间有互补性。保持其完整性正是顺应动物科学教育的自身规律与模式改变的需要。在中国,动物科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例如,动物科学教育一直限定在畜牧和兽医方面的职业教育,“全科畜牧师成长”薄弱,课堂和书本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农业大学的牧场教学实践基地单一、小而数量不足,有的还沿用着改革开放初期牧场间隙方式等。所以卓越畜牧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培养目标的制定是迫切需要的。
二、 “卓越计划”给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卓越计划的培养***策上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校合作、行业参与,实施中强调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更侧重于实践,突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学生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力***打造应用性、职业型的技术人才和创造性人才。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主动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同时,通过卓越人才培养试点,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动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具有如下方面的能力:1、具有扎实的理、工、医、商等多学科的基础和专业知识;2、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深入理解并掌握养殖企业需要的技术原理和管理理念;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4、具有***工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5、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知识。
三、卓越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我校属于地方高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仅靠大学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大量生产实践。通过高等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将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为培养以知识储备为主体、以素质提高为指向、以能力突破为先导的应用型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一方面教授学生动物科学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阅历,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的目标[3]。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培养造就一大批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我校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设置了“通识+核心+拓展”课程体系,倡导基于研究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形成性考核方式,制定了“基础+提高+综合设计”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第二课堂一起构成贯穿人才培养全程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为基本模式框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统一,知识面宽、基础厚、能力强,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有理想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制定的卓越计划内容总结成六点:
1、“围绕主线”是指紧紧抓住具扬州大学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主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国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大特色”指进一步强化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传统特色。第二课堂包含的内容,①读书计划,文、史、哲、艺、综合等方面,学校推荐读书目录,学生结合实际,参考导师和相关学者专家(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组老师)意见,制定读书计划,撰写读书笔记,定期组织圆桌交流、读书报告活动,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和表达能力。② 学术沙龙,学生定期参与研讨和学术报告活动,有条件的可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积极争取会议报告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③社会实践,本科阶段至少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面向“三农”的社会调研、科技咨询服务、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④科技创新,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的创新实验教学项目、神农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优先向实验班倾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⑤生产实践,学生基于共同兴趣或某个发现组建团队自主到生产单位开展科学研究和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⑥顶峰体验,学科培养末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对先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研究或实践进行总结,拓展、深化和整合整个大学学习内容,达到基于问题学习的顶点,以发现自己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潜能,巩固做好这项工作的热情。⑦领导者塑造计划,学生自主组建团队以学习共同体形式进行封闭训练,通过小组构建领导者塑造计划远景、制定实现远景的计划、与行业人士座谈、修订计划并实施等过程,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领导才能。与此同时,在校内实施3线联动:通过“教学—科研—学科”、“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联动,营造和谐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3、“改革”即是通过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专业改革等措施,切实探索、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①“通识+核心+拓展”的课程体系建立。通过对畜牧科学、生命科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组建系列化、交叉性、综合性的课程群,构建“通识+核心+拓展”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宽、专、交”。“宽”,即通识课程覆盖面要宽,立足文理基础学科知识,着眼于提高整体素质;“专”,即对畜牧科领域某一方面有独到见解;“交”,即无论是文理基础课程、生命科学基础课程,还是畜牧课程及拓展课程等,尽可能交叉渗透。“实践教学”则将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②“基础+综合设计+研究创新”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按照“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建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循序渐进、有机衔接实验教学体系。基础性实验以基本实验操作为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选设综合集成现代科技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验项目,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从教学环节、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中寻求研究课题,自主设计、自主试验、自主总结,以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群知识的能力。③基于“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体系。推行课堂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学科及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用PBL(以问题为导向)、CBL(以案例为导向)、TBL(以团队协作为导向)、RBL(以探究为导向)等教学方法。同时大力提倡和推广网络教学、CAI技术等手段,创造生动、直观、活泼的教学情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倡导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实行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的教与学模式。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推进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合作式及基于网络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索热情;二是在实践教学中以单纯知识应用为主向以项目研究为主要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转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在考试方法上重在过程考核,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④师资队伍建设、学风与人文环境建设、教学软件载体建设、教学硬件载体建设和质量保证系统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⑤涵盖卓越生源行动计划、卓越师资行动计划、卓越环境行动计划、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卓越实践行动计划和卓越管理行动计划,确保实现各项改革和建设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动物科学专业是需求非常旺盛的学科专业之一。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作为培养具备解决畜牧生产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动物科学专业来说,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制定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充分考虑了学生选择的多样性,为学生基于兴趣和特长发展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预留了必要空间,符合拔尖创新性人才成长规律;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精英人才培养最新优秀成果,兼顾了农业领域人才特点,能有效克服我国农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符合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方向;能很好地体现人才培养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在畜牧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畜牧学教育模式,实现动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的精细化培养。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 2010.
[2]陈洪波,罗梅兰, 陈真诚.“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7:88-89.
[3] 严宽荣, 张晓明. 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 旅游众览(行业版), 2012, 6:31-32.
[4] 王利明.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3.12: 27-30.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8
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大多数的培养模式是高中和大学合作培养,由于高中学校单独培养势单力薄,部分城市通过***府的大力支持推行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这些学校大部分是***府牵头,调动区域内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由高中和大学、研究所合作培养的方式,并且获得大学的师资、实验室、场地等资源的支持。《***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以下简称《通知》)关于大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有两项:第一项是在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第二项是在17所大学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珠峰计划”)。这两项任务都涉及创新人才的大中学衔接培养。
这些创新人才以不同的培养形式主要分布在“三省三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陕西省、四川省)其中代表有:
北京的“翱翔计划”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组织者是北京市教委和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此项目的参与单位包括多所中学、20多个学科基地,26所大学及科研研究所的900个重点实验室。此项目的宗旨是“在科学家身边成长”。项目学员的选拔方式是全市选拨学员,由生源所在学校、学科基地学校,大学和科研研究所的实验室共同培养。可谓是规模庞大,系统完善。规模较大的还有上海市的“创新素养培养项目”,但培养模式是组建创新班。培养宗旨是培养每位学生的创新素养,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创造潜力特长突出的学生有更好的探究实践舞台。还有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也是主要以创新班的形式存在。比如:天津市的“朝阳计划”,陕西省的“春笋计划”都是以类似的形式,由当地***门、高校以及科学研究所实验室联合当地中学合作教学的培养模式。
二、“民间型”高中创新班
所谓民间型创新班是指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设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多数以创新班的形式存在。在“民间”创新班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有:南京金陵中学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系列计划”上海七宝中学的“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院士支撑计划”、北京四中的“道远培养计划”等。这些学校的培养理念与“联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相似,多数采用高中与大学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比如: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合作,上海七宝中学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合作。
三、高中创新班的受众人群
无论是由***府推动的庞大的“联动型”创新教育系统,还由学校自发的“民间型”创新班创新探索过程中主要包括两类人群:一种是面相全体同学的创新素养教育,重点在于通过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营造一种创新文化,通过大型的专家讲座、参观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学科竞赛等方式吸引学生的创造兴趣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潜能。另一种,是针对创造潜力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重点培养的学生多数是学有余力的,这类模式主要以高中创新班、实验班的形式存在。大学的专家教授,也会针对此类学生开设专门课程,学校也会研发校本课程为这些学生提供新的教学安排。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实现了大学中学的有效连接。
四、开设高中创新班的必要性
开设高中创新班是我国在追求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个新进展。目前教育界对高中开设创新班的态度有赞成也有反对,很多学者认为创新班的开设,并不能覆盖所有高中生,收益人群有限,有失教育公平,且认为高中时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不能对学生进行筛选,笔者认为,高中建立重新班是我国在探索创新人才教育模式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9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高校;效率;公平;速度
2011年***颁布《***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开始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实施拉开了高校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的序幕,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本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相关专业建设陆续展开。2010年6月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61所高校获批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1年9月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代表的133所高校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截止目前已有194所高校入选“卓越计划”,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7.79%(以2010年***公布中国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本科院校1090所计算),近五分之一的普通本科院校参与了“卓越计划”,而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申请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也越来越多。
卓越计划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改革,必将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一项***策的实施,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注重它的实施过程,理顺其中的几个关系。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自1999年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告别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与相对滞后的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矛盾越来越突出。精英教育下的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在当前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很难很好地做到。而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则要求高等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就是高等教育在当前大众化教育初级阶段实施的一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和国家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就产生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当前实施“卓越计划”就是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下优先培养卓越创新人才。高校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是效率优先但一定要兼顾公平的原则,“优先”也应当“适度”,“兼顾”而不是不顾,效率优先要兼顾公平。要根据进程及时调整***策,***策调整不仅是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而且是为了寻求更高层次上的公平。
在具体的操作中,在参加“卓越计划”学生的选拔、培养上,要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实现机会均等,避免在高校中出现像中学的“火箭班、尖子班”现象;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和参加的学生在整个学校中毕竟还是少数,虽然***策上有倾斜,但不能搞“一边倒”,要尽量公平,又不搞“平均主义”;在改革成果的转化上要及时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卓越计划毕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必将产生一些良好的经验和成果,要及时总结和凝练,并大面积推广,让大众学生受益。
二、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比较快,发展不均衡,与之相配套的***府、社会、企业等大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其是基础性、普通性和理论性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社会功能具有明显迟效性。办教育绝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是不符合教育社会功能特点的。在追求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国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发展也不均衡,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国外先进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经验可以借鉴,但简单的“拿来主义”和“全盘西化”未必适合我国的高等教育国情。教育和人才培养改革要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实际制订适合自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中,首先要打破高校“重申报,轻建设”的思想,把紧审批申请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专业关,加强实施高校的检查和监督,杜绝盲目的求大求快,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尽量减少“卓越计划”试点实施过程中的损失和不足;其次,在教学的设计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中,知识课程的设置、实践能力的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内容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不能搞简单的“加减法”,要严格区分本科“3+1”模式(即3年的学校学习、1年的企业毕业设计)与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内涵;再次,实施高校要量力而行,防止步子迈得过快,摊子铺得过大。“卓越计划”毕竟是一项新的改革,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尚处在试点阶段,要以慎重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改革,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
三、特色与水平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之间“趋同化”趋势的矛盾更加突出,“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校发展定位的困惑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优化的问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高等学校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具有鲜明的优势,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得到繁荣。
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特色发展的理念是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发展个性是人才辈出的基础。保护学生的个性并挖掘、发扬是教育者的责任,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创造性寓于个性之中,保护和发扬个性是引向创造性的必由之路。学校办出特色是个性成才的关键,也是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卓越计划”的实施就是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协同创新;“本硕博”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6-0020-04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人们逐渐意识到自主创新才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81%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立刻胜任工作,中国则只有10%[1]。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也成为高校乃至全体国民共同关注的问题。钱学森先生曾强调“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美国提出“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的公告,致力于造就创新型人才;日本***府提出“创造力的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把培养全球性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我国200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两个文件中,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摆在了极为突出的位置。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真正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根本目的所在。高校应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源”动力[1]!
一、 “本硕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学科专业的规划设置与优化调整、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优化等各方面的系统改革。近年来,国内少数高校采取的“本硕博”连读[ 23]或直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所谓“本硕博”连读就是在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不间断地学完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并完成学位论文,最终获得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成为通用模式,并得到国际上较为普遍的认同和借鉴[46]。或者说,攻读硕士学位就是为了攻读博士学位,部分研究生最终只获得硕士学位是淘汰机制下的无奈选择。而我国的学位制度中,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阶段基本是分离的,不适于快速培养创新型的精英人才[78]。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被分成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教育阶段,经过20多年的高等教育实践,这种阶段划分在实际运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弹性化处理。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对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有很强的连续性要求的基础学科[9],于是,理科和医科开始采用“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对此类学科的学生择优进行“本硕博”贯通的改革,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办学效益及学位论文水平,而且大大缩短了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所需的时间。2011年,四川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推行覆盖全专业的“3+2+3”“本硕博”连读计划。每个专业的优秀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就争取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用8年时间完成所有学业。2011年12月1日,四川大学举行该计划的启动仪式,首批选拔100名学生进行试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本硕博”贯通的培养尝试[10]。
“本硕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优势,这种新型培养模式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既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高知识层次和高科学研究连续性的要求,又有利于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办学质量的提高;缩短了学生获取博士学位的周期;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另外,连续的时间安排,有利于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培养博士生,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供了可能,也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博士生国内外访学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1112]。然而,“本硕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存在不少缺点,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5,11]:选拔方式不科学;培养环境的封闭;有些人迫于就业压力,想以最短的时间取得博士学位,这有悖于“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初衷,没有达到真正培养人才的目的,甚至造成真正人才的流失等。
协同创新机制缺失是制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为此,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成为必须。协同创新思想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创新研究领域出现的协同理论,它强调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连接和集体创新,以协同创新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思想多用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或者产业发展、经济发展领域,主要方式为形成分享机制,主要特点为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创新动力、沟通机制,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交流协作。协同创新思想突破了传统线性、链式创新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开放性的多元主体互动协同特征[13]。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协同创新概念,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离不开协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二、 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重点高校,2007年6月,学校印发《合肥工业大学教改试验班实施方案》,开展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2010年9月,创新学院成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从培养理念到培养模式,从制度建设到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人才培养新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 2012年,学校实施“英才计划”,“英才计划”是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拓展和提升,是学校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尝试。为了更好更多地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 明确指导思想
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培养模式,是值得认真思考和谨慎实践的问题。既要发挥这种模式的强基础、重能力、促创新的优势,又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需要在模式构建、贯通培养计划、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及科学管理等方面做艰苦细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之路。
合肥工业大学探索并实践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协同创新意识,提升协同创新素质,强化协同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这里的协同创新意识包括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交流意识;协同创新素质包括协同创新心理、协同创新才智和协同创新毅力;协同创新能力涵盖创新能力、角色定位能力以及协调沟通能力。协同创新素质是协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也是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生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协同创新能力是完成创新活动的保障;而协同创新意识是完成协同创新活动的关键,决定了学习工作的目的、态度与标准。
(二) 制定培养目标,优化协同创新培养机制
“英才计划”培养基础宽厚,适应能力强,科学、人文素养高,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其相关领域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破除阻碍人才成长的条条框框,探索符合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14]。
1. 校院协同。“英才计划”中的“英才班”由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同培养,注重学生宽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训练。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拥有优秀的科研资源和创新团队,科研项目均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以及重大科技计划等。学校依托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学术前沿等优势,整合师资队伍和科技资源,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共同构建培养平台,建立协同创新培养机制。“英才班”学生实行学业导师制,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专业选择、创新实践、科研训练等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制
定符合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
2. 校企协同。合肥工业大学一直倡导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具有明显的行业优势与特色。长期以来,学校与机械制造装备行业、汽车行业、土木建筑行业、化工行业等相关行业保持有很好的全面合作关系。学校与各地方***府和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基地200多个,如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奇瑞汽车集团、中铁四局、安徽省建工集团等国内著名企业。还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安徽建工集团、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3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在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构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机制,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英才计划”中的“博雅班”就由学校与杰事杰新材料集团、兴韦学院等共同培养,而“卓越班”学生的培养更处处体现校企协同。
3. 校地协同。合肥工业大学坐落地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我国第一台窗式空调、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世界第一台vcd和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第一台变容式冰箱等均诞生于合肥。合肥的新定位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2012年5月,英国《自然》杂志了《〈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对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城市按照论文质量标准,进行了基础研究实力排名。结果显示,合肥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超过了南京和香港,合肥是“二线的城市,一流的科研”。结合合肥、安徽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合肥工业大学与坐落地的***府机构、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共建科学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行业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优势互补、相互辐射,既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更多地创新实践机会,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4. 国际协同。学校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国外先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际性企业实习培训、国际交换生、联合培养学位项目、短期国际社会实践项目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英才计划”中的“博雅班”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完全在全英语环境下学习,授课教师80%来自美国知名大学,他们全部拥有博士学位,20%为海内外知名华人学者。实行师生比仅为1∶8的“小班”教学,再辅之以独一无二的“师生住宿制”和“成长导师制”等培养模式。“英才班”和“卓越班”的学生也不定期地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2009级、2010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全部赴香港大学等高校进行过访问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 高靓,柯 进,张 婷.高校应成为创新型国家“源”动力[n].中国教育报,20130309(01).
[2] 颜进,张 兵,张 蕾.研究型大学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6(4):6870.
[3] 柳进,刘明珠.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9):3538.
[4]王希.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培养制度[eb/ol].[20130320].http://.
[5] 雷彦兴,王德林.美国当代学位制度的特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09):3841.
[6] snejana i 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chelormaster doctor degree system in bulgarian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d].amherst: electronic doctoral dissertations for umass,2000:1920.
[7] 骆四铭.中国学位制度——问题与对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32.
[8]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216217.
[9] ***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博士生培养纵横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351.
[10] 川大全国首创8年本硕博连读[eb/ol].[20130321].http://.
[11] 尤小立.“本硕博连读”是又一个“大师班”?[n].科学时报,20090901(b1).
[12] 吴琼华.“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建设与优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12):187190.
[13] 饶扬德.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