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校论文篇1
(一)给大学生思想带来冲击,造成其思想的复杂化,给高校学生***建工作带来挑战,传统的工作方式难以解决现实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各种文化通过互联网得到广泛传播。其中一些消极、不健康的思想弱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对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严重影响。大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但他们的辨别能力还稍显不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还不稳定,极易受到不健康网络文化的冲击,造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多样化、复杂化的局面,高校的思想工作者和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其产生的问题,给高校学生***建工作带来困难。探究一种新型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具备甄别网络优劣文化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二)部分高校专门从事学生***建工作的师资力量不足,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亟须高校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高校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员人数也相应增加,需要学校投入的***建工作力量也在加大,高校学生***建工作越来越繁重,而部分高校并没有因此而加强***建师资队伍建设。仅有的师资队伍中,了解和熟悉网络技术的师资更是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生***建工作的开展。
(三)网络发展的虚拟性限制了部分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
网络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在网络上可以通过各种聊天软件跟原本陌生的人随意交流,并且在网络环境中交往双方完全是隐蔽的、平等的,很多学生因此通过网络找到了“倾诉”的对象,长此以往,对网络有了极大的依赖性,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远,整天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除此以外,有的学生还沉醉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
二、网络文化发展给高校学生***建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文化的发展是柄双刃剑,合理利用网络文化发展的优势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建工作的新发展,为提高学生***员的思想先进性提供帮助。网络文化的发展为高校学生***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网络文化进行***建工作是信息化时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建工作搭建了新的学习平台,高校学生***建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员进行思想教育。
传统的***建工作大多是通过会议学习、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方法比较单一枯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网络发展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可以改变传统的学生***建工作开展方式,打破传统***建教育的时空限制,为***建工作者和学生***员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建工作的开展更加方便、高效。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生***建工作构建了新的管理平台。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员的人数也呈递增的趋势。加之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较多,学生***员在管理上面临着一盘散沙的困境。网络的发展可以将在不同地点的学生***员联系在一起,高校***建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科学管理,实行远程遥控。例如,通过建立网络***支部对***员学生进行管理,定期在网络上进行***员思想汇报交流、开展网络***支部会议等,这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员尤其是流动***员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空白,为他们接受***的理论和教育创造环境。
(三)网络的资源共享性有利于促进高校校园德育文化环境的形成。
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高校学生***建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上有针对性地***员教育内容,营造网络德育环境,及时将***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通过网络共享让学生学习、吸收,用正确的理论和信息来引导学生,使其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道德观念,提高青年学生***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觉悟。
三、利用网络文化发展促进高校学生***建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校园网络监管,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教育环境。
对高校校园网络进行有力的监管,杜绝不良信息,如黄、***势力宣传、思想等在网络上的传播,避免学生***员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干扰,是营造健康校园网络教育环境的基础。加强校园网络监督,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恶势力进行严厉打击。学校也要定期对网络运行环境进行排查,排除网络文化中存在的隐性污染。
(二)建立一支高水平、熟悉网络技术的高校学生***建管理团队。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一些高校工作者来说却是陌生的,难以跟上网络发展的脚步,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也不关注学生在网上干什么。这在无形之中就给***建工作带来了障碍,要适应网络信息化时展的需要,高校必须要建立熟悉网络技术的专业队伍,与学生可以进行“平等沟通”。“通过对思想***治队伍的网络培训、技术讲座和研究讨论,使德育教师了解网络发展动态、软件最新版本、网上交流技巧和教育经验,提高教育工作者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出网络的优势。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建工作的时效性。
辅导员是与学生***员接触最多、最直接的人,对学生***建工作的帮助是最大的。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建工作的成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是要提高辅导员对学生***建工作的重视,切实为提高学生***员素质服务。同时,辅导员也要加强学习,注重自身***性觉悟的提高,注重***的理论的学习和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四、结语
网络学校论文篇2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9]这是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精髓和核心,为高校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方***[10]。所谓“时”,就是要切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既不超前也不滞后;所谓“度”,就是要把握舆论引导的分寸、火候,处理好各种关系,协调好各种矛盾;所谓“效”,就是要力求舆论引导的实效质量,善于因势利导,引导受众正确认识事物真相,确保取得最佳舆论引导效果[11]。
(一)“时”即时间维度,就是要切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适时开展相应的工作。切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就是要适时、择时。要准确掌握大学生网民的关注点、网络舆情的转折点和峰值点,抢占舆论引导时机的制高点,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从网络舆情生成演变的阶段性理论来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特点,网络舆论引导的起效阶段在于发展与消退阶段,但如果能在舆论形成阶段尽早介入,从理论上讲效果应当更为理想[12]。就网络舆论的形成模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类:(1)沉默螺旋模式。舆论形成是因为一些人表达的意见很快成为优势意见,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些人为了避免被孤立而保持沉默[13]。引导网络舆论关键是要在舆论旋涡形成过程中,通过不断表达不同的意见,形成多种并存意见,并通过不断强化正面舆论改变意见气候。(2)瞬发型模式。网络舆论随着校园热点形成或突发事件发生而产生,大学生网民通过论坛跟贴、微博、QQ群和社交网络媒介等,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言论,造成短时间内发帖数、跟帖数急速增加,形成网络舆论。引导的关键是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公布事实真相,制止谣言的形成和传播。(3)累积性模式。该类舆论往往起因于现实生活中久拖不决的问题或学生的利益诉求未得到及时引导,导致矛盾不断积累,当意见积累到一定程度或意见群体形成一定规模,便爆发出来,往往同时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舆论迅速达到峰值点。引导该类舆论的关键是在事件累积前期妥善化解矛盾,或者权威信息进行引导,否则会导致舆论爆发。
(二)“度”即尺寸维度,就是要把握舆论引导的分寸、火候,保证舆论引导适度而不过度。要做到舆论引导适度而不过度,就要把握舆情传播的特点、规律,了解舆论引导的阶段性特征,处理好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矛盾。主要有:(1)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对于因现实利益引发的情绪和不满,要及时疏导,化解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避免积少成多,酿成突发事件或瞬发型网络舆论。(2)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对于出现的苗头性信息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深入、全面了解情况,防止处理问题简单化、绝对化、片面化。但同时也要防止把点上的问题说成是面上的问题,把个别问题说成是整体问题,把局部问题说成是全局问题,把偶然问题说成是普遍问题。(3)强化与淡化的关系。“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倾向于对既有意见、态度的强化,而非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因此,对于正面舆论要不断强化、巩固,使既有态度得到不断加强,使意见未明、态度未定者态度明确起来,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对于负面舆论要通过发表更多的舆论观点来制造多元的舆论环境,稀释意见,淡化负面舆论。
(三)“效”即效果维度,就是要力求舆论引导的实效质量,不断增强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效果类型主要有五类,即无变化、小变化、结晶、强化和改变[14]。大众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强化,也体现在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更加明确,但要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是不明显的。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强化”和“结晶”类型的传播效果上。因此,引导网络舆论就是要主动出击,抢占先机,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并通过正面舆论不断强化,巩固受众既有态度,同时使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逐渐从众、趋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在说服人们改变态度方面,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更为有效。“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要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通过控制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同时使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因此,对于舆论中出现的噪音、杂音,要通过人际传播形式说服和改变。
二、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把握时、度、效的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舆论模式和组织动员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采用传统的舆论引导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要求,需要我们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网络舆论引导策略,以提高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和质量。
(一)引导时机:抢抓“第一时间”,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信息的及时与否决定舆论事件不同的走向。传播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效果来源于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并不断强化既有意见。只有通过***媒体不断准确、透明、权威的信息,才能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和网络舆论的引导权[15]。传统观点认为,处理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即在事发24小时内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16]。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处置“黄金四小时”原则,就是要求第一时间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这也正符合心理学中“首因效应”和“加倍效应”。高校在利用校园媒体引导网络舆论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规律:(1)要掌握舆论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时适度引导。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发生后2-3小时就会出现在网上,6小时后就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上的跟帖和转载量达到高潮,因此要把握好舆论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时间节点,增强引导工作的时效性。(2)要以理性的态度及时报道事件真相。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要注意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可能“第一时间”权威信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以满足受众知情权。(3)第一时间让事实说话,能有效避免谣言的传播。实践证明,压制和封锁负面消息,反而会导致谣言盛行,舆论引导难度加大,造成被动局面,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二)设置议程:把握“热点话题”的引导权,掌控校园热点的舆论导向。“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或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左右公众关注哪些事实和话题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17]。高校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中议程设置,就是要使校园***媒介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公众对周围大事重要程度的判断,引导网络舆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18]。使用议程设置方式引导高校网络舆论,要注意准确把握引导的时机和度,并以适当的方式展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高校要做好议程设置,尤其要掌控校园热点问题的舆论导向。其一,要积极引导校园热点话题的构建,通过为大学生的网络言论设置一定的“议程”,把网民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营造积极稳定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其二,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导向性,让他们参与校园网络热点话题的建构,通过他们的教育力量提高网络话题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9]。其三,要主动引导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议题互动。传统媒体引用网络媒体的信息,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的内容,在媒体互动中共同设置议题,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三)控制舆论:培育网络“意见领袖”,有效引领校园舆论场风向。“两级传播理论”认为,“意见领袖”在信息交流和人际传播过程中通过提供息、观点或建议,影响他人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人的行为,对舆论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应积极培育代表***声音的“意见领袖”,正面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尤其要在校园敏感话题、事件中发挥出个人影响力,通过发表观点、评论来影响大学生网民的看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要在特定人群、论坛中培养意见领袖,提高他们对该类论坛讨论话题的熟悉程度、兴趣爱好,提高他们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成为特定群体中的意见领袖[20]。高校网络“意见领袖”主要有以下三类:(1)论坛版主。论坛版主在议题设置和信息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个人权限和影响。他们在论坛中经常发表个人见解,而且对网站信息具有置顶、加精、加荐、删帖等权限,具有较高的威信。(2)强势话语者。常常活跃在网络社区,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分析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影响和控制论坛的舆论走向。(3)权威人士。如学校领导、知名教授、公众人物、网络评论员等,他们通过发表讲话、接受采访、撰写文章、新闻时评等,发表观点,解答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导向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等特点。
网络学校论文篇3
论文摘要:网络化趋势是必然的客观进程,它对社会各领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刹析网络特征及网络化趋势,从校园文化的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等几个方面初步分析了网络的负面彩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从美国arpanet建设的未雨绸缪到现今“信息高速公路”初具雏形,互联网络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它触及到经济、***治、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网络浪潮。不同于一般性的社会思潮,网络化趋势不仅深刻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诸方面发生了变化;不仅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网络化趋势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任何一种亚文化都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是对社会文化的投影,同时也彰显着其独有的特征。大学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底蕴,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规范准则以及校园物质基础的总和。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是这种特殊文化的特征所在。我们可以将大学校园文化分为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面。从文化传播学角度来看,文化接触是影响固有文化模式的重要诱因,其表现为“人员的接触,货物的接触和信息的交流”三种形式。网络化趋势下,这种接变得深刻具体,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及对物的接触(尽管
是虚拟的)更为容易,而且信息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网络化趋势势必要对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大学道德精神的永恒性遇到挑战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永恒的道德精神”是大学精神的要义所在,是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亚文化,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德性以社会道德为底蕴,与大学理性相凝结,无声无息地滋养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大学正是在道德“永恒”的文化氛围下,才造就了至高至远的大学精神。愈是时代变迁这种道德精神就愈发清晰可见。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在抗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过,“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是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然而网络化趋势下,网络为人类开拓了另一个道德空间。网络“无中心”的设计思想与其虚拟性和平等性的运作方式为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大学的道德永恒性对学生群体行为选择的规范效力和促进效力,以及其所起到的精神支撑与解释依据正日趋式微。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道德相对主义已成了诸多上网大学生默认的道德准则。网络名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淋漓尽致地描述了道德相对主义蔓延的态势。
互联网络所构建的公共平台与上网者个人的行为隐秘性构成了既公开又私密的复合情景。在这种没有“熟人”虚拟交往的网络社会中,学生可以不受社会他律的约束,“想怎样就怎样”,心理回归到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状态,大学“永恒的道德精神”会逐渐消解。网络社会中,学生以不固定的身份,在“不在场”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寻呼(oicq )、网络论坛(bbs)、电子邮件(e-mail )等间接途径与假定的对象进行虚拟交往,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至于聊天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传递的可靠性、网络爱情的纯洁性他们是很少问津的。这也就使得大学道德的约束力日益单薄,网上信用危机频频泛起。同时网络上空间的虚拟性、上网者身份的不确定性为上网者构造了一个所谓言论“自由”,行为“自主”的“完全的自由”世界,其聊天话语和言论发表充斥着大量肮脏的内容,各种无聊的信息垃圾和***、暴力信息泛滥为患,弹指一挥间进行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通过对网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拼凑或全盘“拷贝”的学术刹窃行为,也正在站污着大学“自觉的学术精神”的学术道德。学生如果长期沉酒于这种网络环境而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引导,困惑于虚拟道德的相对性与现实道德的稳定性的比较,必然导致人格的迷失和双重人格的出现,对大学“永恒的道德精神”提出了新的挑战。
2.校园行为文化发生异化
行为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中对精神文化的反映。绚丽多彩、独具韵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动态中展示了校园文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拓展、充实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行为文化犹如一只触摸不到的手拉近了学生彼此间心灵上、空间上的距离,恰到好处地强化了个体对群体依赖、归属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与生活对话,以坚实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精神对话,可以加强修养、开阔视野、维护心理健康,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世界中虽未应有尽有却也是面面俱到,网络新闻组、网络论坛、电子邮局、电子商务、娱乐频道、个人主页等等构建了一个新的行为空间。网络的超时间、超空间特质,以及受众百分之百的主体选择性,必然引发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
网络浪潮下,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有了深刻的变化,“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受到了触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休憩方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一种“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的平面化、虚拟化特征充斥着校园交往方式的主流。网络的跨地域性、即时性在为学生交往提供有效途径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隔阂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情感交流的屏障,出现了人情淡薄,人际关系疏离的迹象;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心游万切,“逐万物而不返”,使得学生热衷于对个人心理的休戚,情感的宣泄,享受优劣的计较和关切,淡化了对群体和个人生命意义的关怀,身心游离于校园文化活动之外,减少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自锁、自我至上、群体意识淡薄的情况。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进行文化传递,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现,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是和谐人际交往和高品位文化活动的融和,对校园文化的“传递”起到了促进和调适的功效,促使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校园文化的濡染和熏陶。网络对大学生行为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待生活群体归属和对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的程度,深刻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质量。
3.校园文化的物质层与制度层变得模糊
同行为文化一样,载刻着校园变迁,蕴涵着校园文化价值的物质文化和在长期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文化都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能够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而制度文化的规定性给学生提供了行为模式,为校园正常的生活、学习、科研诸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网络化趋势在对上述校园文化的几个层面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正逐渐染指校园文化的物质根基和制度规范。
在物质层上,随着三维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网络在不断地刻画出引人人胜的虚拟现实,对这种虚拟现实的过度迷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校园环境文化意义上的关怀。另外,由专家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界面模块所构建的“虚拟大学”在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的同时,也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分界。正是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在一部分学生眼里校园建筑变成了冷冰冰的存在,弱化了大学校园的物质现实性及其所体现的文化价值,骤降了人文氛围的温和。在制度层上,网络的信息架构及创新对现存的制度规范或制度存量的渗透将日益深人,既存的制度必然要有所变动去适应网络化趋势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要求。制度的规定性仅是制度文化的一个表层体现,其深层次的涵义是人与制度的结合情况,即制度的运作状况。虽然网络也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和所谓的“游戏规则”,但是在开放共享、时空超越的网络空间里以及虚拟交互的运作方式下,网络的制度又是无秩序的、不确定的,对大学生的规范效力是微不足道的。在网络上随便惯了的大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对校园规章制度的抵触心理,模糊了校园制度的规定性,导致各种违规现象(如利用上课时间上网,上网“包宿”)的发生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校园制度文化。尽管网络化趋势对校园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影响还不是十分明显,但从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发展角度而言,对此我们的确应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二、面对网络冲击的对策初探
网络浪潮作为一种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是不可避免且无法扭转的,我们绝不能回避或等闲对待这个既存的事实。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校园文化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益处。我们要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网络浪潮对校园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细致、具体的工作,建设好网络化趋势下的大学校园文化。
1.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和教育,维护大学道德精神的永恒性
道德一向都是评定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重要尺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学术道德、生活道德的规范和教育,不仅符合优秀传统道德的民族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和大学道德精神先导性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网络道德、信息管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大学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素质状况,网络普及情况以及周边网络环境的影响情况,制定出与学生德育评定相挂钩,切实可行且具有较高约束效力的网络规范,在硬性规定及学生监督等层面加强对上网学生的他律;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和老师教育、学生互助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虚拟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慎独”,自觉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要求,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的学术精神和责任与义务观念。
2.网上网下联动,营造校园文化新氛围
网络化趋势下,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文化活动与丰富现实校园文化相结合,来消除校园行为文化异化的不良倾向。其一,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以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以网页制作、网上创意大赛、网络班级创建、网上社团建设、网上学术论坛等形式铺展开一个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科学创新能力,也拉近了学生在物理上和心灵上的距离,强化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其二,学校有关部门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把关工作,应统揽全局,合理规划,既要创造出高品味、高档次的“名牌”活动,又要注意到参与者的层次性,适宜地举办一些大众化、轻松型的娱乐性活动,如舞会、联谊活动、文艺汇演等。以人文与科技相结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交融的理念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文化传递”陶冶人格和灵魂的育人作用。其三,利用网上***交流,开发心理咨询系统软件和现实解惑等方式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人情冷落,人际关系疏离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矫正。
网络学校论文篇4
关键词:学校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创新发展
学校是一个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绝大部分人员年轻、思想比较活跃、文化层次和数字化信息水平相对较高、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对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比较大的特殊社会板块。在学校开展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运用,有着优良的社会基础和重要的特殊意义。虽然在一些条件优越的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但绝大部分学校档案室仍然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与学校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开展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对学校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具有启迪和推进作用。
一、学校档案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现状
学校档案门类较多,除文书、人事、基建、会计、声像档案外,还有教学、学籍、科研成果等档案。在档案行***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绝大部分学校领导都比较重视,都建立的自己的档案室,配各有专兼职档案员,档案都进行了规范整理。部分学校大部分为可对相关人员开放查阅的非机要保密档案,服务对象广泛,是建立两个体系实行两个转化的重点领域。而且学校档案利用率和实用性都比较高,特别是学籍档案,在为毕业生就业就学报考、出国深造提供学历证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依据和凭证作用,查阅利用者很多。在一些大的院校,每年都在1000人次以上。但由于大部分学籍档案在形成制作过程中,因填制和书写不规范或打印不清楚,造成字迹模糊,无法为师生和社会提供利用。档案数字化和网络化在省级以上条件较好的高校有所发展,一些学校还利用自身优势研发了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并在各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可以在网上进行立卷归档,有的还进行了数字化全文扫描。但地州市级以下包括高校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学校,档案的归档整理和查阅利用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的状况。
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一是学校领导认为资金的投入应该放到教学上,只有把教学质量搞上去,把生源数量搞上去,学校才能做大做强。档案的投入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没有数字化照样查档案。对手工传统的档案管理也是现状,很难有资金投入,至于数字化和网络化,在领导的思想意识中还没有这个概念;二是一些学校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资金本身有限;三是很多学校档案员缺乏计算机基本技能、更没有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和经验,因循守旧不积极主动争取和创新发展。
要实现学校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除了针对以上来提高学校领导的档案意识,增加档案的投入资金,提高档案员的素质这些常规方法外,学校还可以从以下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数字化和网络化。
二、与教学设备相配套,解决学校档案数字化设备
学校开展计算机技术教学和科研,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在条件较好的小学,都设置有计算机或多媒体教室,而在条件较好的中等以上的学校,大部分部门都配备了计算机,条件更好的则组织了校园网络。但是,很多这样的学校的档案室却没有配备一台电脑。而这些没有电脑的档案室,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进行资源共享,从事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数字化的设备,除了计算机,还需要有扫描仪,而一般学校因以计算机为教学重点很少购置。但用其作为数字化的重要工具对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也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其价格也不高,如果建议学校购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共享这些设备资源的办法,首先是向学校领导提出共享方案,与教学部门达成协作共识,在把档案数字化的数据库建立在教学用的主机或服务器上,档案室可配备一台低造价的终端。如果这还办不到,则可与教学用电脑分时段使用,档案室可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时候由档案员上机使用。也可把档案的数字化与教学内容结合到一起,在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教学设备对档案进行数字化。
三、与教学对象相结合,发动师生动手建立档案数据库
在一般学校,档案员并不是专职而是兼职人员,除了档案工作还有其他很多工作,而学校档案数字化的任务比较大,仅靠档案员是很难完成的;其次绝大部分档案员不具备电脑技术,开展数字化和网络化有很大的困难。与此相反,担任电脑教学任务的老师,都是具备较高计算机技能水平的人员,他不仅可以当作档案数字化网络化的指导老师,在教学任务不太紧张的情况下,还可以亲自动手参与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更重要的是,他还可以指导学生,来在课堂或课外建立包括自己的档案在内的数字化档案,形成一个数字化档案制作的强大队伍。以解决学校档案数字化巨量工程的人员投入问题。在具体的数字化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利用为本,常用先上”的思路,首先在档案的年度上由近及远地进行,从当年的档案开始,然后向上推进;在内容上首先对学校利用率最高的文书档案、然后对利用率较高的教学档案和学籍档案、最后对利用率一般的教师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进行目录的录入和全文扫描,对全部室藏档案实行数字化,建成完整、系统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四、与校园网络相链接,有效开展数字化档案利用
在很多学校,已经建立了从校园网络到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网络平台,学校的各种管理,也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师生们在网络上建立论坛、博客、个人网页、聊天交友,交流学习等各种信息,即便是在还没有建立校园网络的学校也是一样,人们已经利用互联网建立起班级同学会,校友会,利用QQ等网络工具进行无缝的信息交流,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师生们特别是学生们的生活的一部分。这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社会物质和文化基础。我们只须把数字化的档案信息链接到学校网站、论坛等网络相应页面上,有条件的还可以制作出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就可以实现学校数字化档案的网络化。
网络学校论文篇5
这时教师就可以尝试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去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视频、***像资料要比单纯的文字来的直接、易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知识。通过形象、直观、多彩的材料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感悟出矛盾的实质,从而达到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2.利用网络信息的迅速性,帮助学生学会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德育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会觉得学习德育没有用,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将理论与现实接轨。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来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使学生迅速了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时事新闻。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德育理论与网络提供的大量材料结合起来,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其信息素质与协作精神。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一书中,教师在讲述《有德幸福常伴》一课时,学生可能会反映现在社会中的一些消极的道德现象。那么这时教师不仅不必回避这种现象,而且可以利用网络中的一些社会热议的时事现象,引发学生的讨论,巧妙引导他们,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
3.运用网络技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很多学生浪费时间在网络娱乐中,甚至沉迷于此。针对这点,作为德育教师不如就发挥学生的爱好,并作以适当地干预和引导,变不良嗜好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布置一些有趣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运用他们喜欢并擅长的网络技术,在网络中搜集材料完成作业。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片、视频、幻灯片等形式展示他们搜集的材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
4.引导学生科学运用网络技术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再加上现今的网络管理和网络规范体系还未完善,这就导致了网络中讯息有真实的、正面的,当然也有虚假的、负面的。而处于成长阶段的中职学生,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再加上他们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偏低,使得他们极易受网络中消极、不良信息的误导。教师可以合理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来学习、加深德育知识。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
网络学校论文篇6
论文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进入了人们生活,并以惊人的速度普及,成为当今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必定受其影响而发生深刻变化。
校园文化包含学校各类成员所具有的价值取向、信念态度、行为方式和学校的教育目标、校风学风、文化生活及传统习惯的总和。网络文学作为崭新文学样式,通过校园文化的各方面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和巨大冲击,也为校园文化阵地的构筑指明了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一、对个体价值观念的渗透
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情感多样、诱惑泛滥的空间,它可以引领校园文化向高品位的审美方向发展,也可能导致学生迷失在低俗、重复的文字、情节当中,对生活失去兴趣。特别是网络文学弥漫着边缘人类的灰***调,充斥着不少描写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这使得众多正值豆蔻年华的学生蠢蠢欲动。不过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本可陶醉人、感染人,但网络文学中爱情故事却掺杂了太多消极情节,例如所谓浪漫的一夜情、性欲、暴力,甚至是自杀、死亡等,还带有一种似乎看透一切的悲伤、绝望、颓废的堕落感。这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很大部分学生尚未成熟的爱情观、生活观,也不利于校园精神风貌的健康发展。此外,网络文学年轻性、小资性话题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校园生活方式,促使了校园消费的提高,有些学生沉醉于物质追求而忽略荒废了学业。
二、对个体思维方式的***
长期生活在校园的青年学生,由于受到固有教育理念的引导,思维长期处于定势,以致面对文学时,脑中容易呈现畸形的理解,对创作形成某种固有形式,失去原创力。但网络文学的出现使禁锢思想的链条打开了缺口,学生可以操控文学来表现自我,而不再遭受固定化、程式化的写作束缚。并且网络文学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也使交往变得自由而充满创造性,极大地拓展青年学生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你一直都在做一个与他人分享、合作的梦……说到底,它把你的想象呈现出来,而且你的想象将与其他人的想象汇合在一起,然后你使得这个世界完全成为一种交往的形式。"[1]网络文学赋予校园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自主活动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思维禁锢。
三、对个体创作方式的冲击
网络文学颠覆了"爬格子"式的手写创作方式,采用一种更简易、更方便的"打印"方式。在键盘上,轻巧灵动的手指可以在瞬间将内心潜在的意识迅速具象化,从而弥补某些技术上的缺陷,人人是书法家,人人是平等的。当然,这也为书法的重视程度敲响了警钟。同时,网络为文学带来了全新传播情境,文学***象化、符号化、情趣化、简单化的特征也随之日渐突现,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算是文学母体的颠覆与重构。网络文学的语言浮动于规范之上,在开放、互动的网络海洋中得予创新和发展,更加贴近校园口语表达习惯,或者说与年轻好标新立异的校园文化有着更强大的亲和力。在网络的平台上,创作人边缘化、业余化、多样化,给社会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信息,难免良莠共存,从而形成信息流放的状态。
四、对个体传统阅读的弱化
海口市曾做过一份对全市青少年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阅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其中,问卷"上网时经常选择的活动"显示,有36.73%的学生选择社会新闻的阅读,选择经典文学作品的只占13.96%,而同比选择网络文学的几乎为其2倍。可见,在青少年有限的文学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减少,流行性的文学阅读猛增。而流行性的文学阅读作为一种时尚性和消费性阅读,很大程度上只是满足他们的消遣和娱乐之需。在进行"阅读外国和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你喜欢哪种版本"调查时,结果显示:***画版、网络版、电视影碟版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阅读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时,有不少人还是愿意选择传统的文字读本,但上网读文学作品时,则更愿意阅读网络原创文学。可见,在极为有限的经典作品阅读中,传统纸媒介阅读渐次减少。虽然调查仅限于海口市,但其反映的现象应该是校园文化中普遍存在的。 转贴于
五、对文学创作方式的释放
张抗抗曾经对网络文学创作可能会产生哪些冲击表示茫然:"网络文学会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2]而只有将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当下存在的意义、价值,才能拨开迷雾,真正追寻到界定网络文学的价值所在。在网络文学向校园个体打开思维自由的大门后,网络文学的创作者获得了一种发展、创作的自由权利,也获得了自主权利。网络文学拥有了一种"叙事自主权",不必像传统文学,尤其是现实注意创作那样摆出一种直面日常生活的姿态,也不会因为违反一种"接受定位"而受到了排斥。随心所欲的突破尽管看上去盲目冲动,却体现了精神的***,更近似文学的纯真状态。在这方面,网络文学不断泛化文学驰骋的空间,大量意识流、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更加深了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普遍化。
六、对文学传统语言的异化
网络语言相对于书面语言,短促简捷代替了冗长晦涩,词汇量少、用词简单成了造句的基本规则,这蕴藏着对现代汉语的巨大冲击。徐坤说自己越来越习惯于大量运用网络符号写作和交谈:"网络***书写就是越简洁越好,越出其不意越好,写出来的话,越不像个话的样子越好。"[3]此外,网络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包罗万象,低俗的语言、庸俗文字,以及充斥于网络中的"聊天式"的流行语言、"流氓气"浓重的口语、黑话以及无厘头话语……无不对传统语言产生影响。如随处可听到的诸如"屎""屁话""***"等评语,这些对语言审美化表达和年轻一代汉语修养造成了伤害,反映了网络文学形式本身的一些缺陷。当然,并不是说网络文学是必须扼杀的,正因为这些流毒降低了文学的思想性、艺术性,才必须提倡"文质兼美"。
七、对文学传统符号的工具化
目前校园个体大量使用符号化的文字,陈村认为这是网络写作的必然后果:"工具的变化会带来文风文体的变化。"虽然不规范的文字符号对"正确使用汉语简化字"的***策有冲突,但类似于"哭脸"、"呕吐"、"大笑"等的符号是对自身感觉和周围环境最直接、最敏锐的感知与表现。而一个作家、作品最应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敏锐度,由于大多数传统作家、作品往往后知后觉,因而网络文学的符号化文字的特殊价值得到彰显,所以不可否认网络文学通过新兴的"网络语言"道出的是一种新的语言环境的存在。
八、对整个校园文学的影响
校园是当代流行文化最活跃的城堡,自然吸收了网络文学的高速度、快节奏、逆传统、求时尚、追前卫的理念。一方面在题材的选择上贴近现实生活,叙述的是"平民式"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采取的是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者以冷淡、不干预作品思想走向的态度写作,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校园受众群体的分享、阅读需求,在交流中开阔思维视野,权衡价值取向,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一种活跃流动的状态。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文学机械移植与重建,创作思维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买弄颓废的倾向,读者进入低层信息的阅读,树不起精神风骨,唤不起远大理想,不利于审美情趣的提高,使文学失去了引导航向的作用及为人文建设服务的底蕴。
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伴随产生的网络文学给校园文化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下,只有很好的将传统校园文化与新型的网络文学有机结合,形成新的校园文化,才能开启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使校园文化朝正确、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伯凡.狐独的狂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网络学校论文篇7
论文摘要: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报意识、获取文献信息能力的课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及结构模型阐述,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改革创新的内容及策略。
文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能方法课,其教学内容是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及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的技能,运用各种手段从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快速检索到所需文献。因此,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的教学资源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学资源是文献检索课课程建设的重点。职称网
1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及结构模型
1.1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
按照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界定,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涉及到各类网络媒休素材、网络题库、试卷、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以及文献资料等。
(1)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信息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音频类、***形***像类、动画类和视频类。
(2)网络题库。题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测试题目的集合,是在教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因而所有学科的网络题库都应遵循经典测量理论,都要严格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教学模型开发题库管理系统、组织试题。
(3)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 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运用媒体信息的整合技术,对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的、应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软件。根据运行平台的不同,课件可划分为网络课件和单机运行课件。网络课件应该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够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实现共享:单机运行课件可通过网络***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呈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通过网络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既要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又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整个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区别于其他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网络课程主要应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计算机网络支撑环境。
(6)教学案例库。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案例库中的案例至少应包含实事描述、相关背景资料、分析与评价、相关应用领域、教学建议等组成部分。
(7)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以及记录重大事件的文章、书籍等。
1.2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资源的结构模型
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储和传播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具体地说,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的声音、文本、***形、***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因此,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概念则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硬件资源主要有卫星接收设备、宽带校园网、***平台、计算机设备和多媒体教室等;软件资源范围就更宽泛主要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网络课堂、VBI数据广播、IP课件、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类别。同时,还应包括上述资源应用与技术服务等工作。结构模型如***1;
2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创新意义及内容
2.1理论意义
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教学资源进行研究,丰富了文检课教学的内涵,使单一以教材为主的教学过程变得多样化、多元化,是文检课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该课程发展方向的探讨,同时为我国文检课向信息素质教育转变奠定理论基础。
2.2实践意义
对网络环境下文检课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有利于文检课的教学实践,使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开展研究,有利于使教学课件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克服传统教材的局限,更好的改进教学效果;对网络课堂的研究可以增进同行学术交流,扩大教学资源共享的规模。
2.3网络时代文检课教学资源的改革内容职称网
随着现代技术引人教学实践,资源共享己逐步实现,为文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空间。教学资源作为文检课课程建设的基础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是教材由传统的印刷型教材逐渐向新型立体化发展,出现网络教材:另外,由于本门课的新颖性使得电子型教学资源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作为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资源,己成为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广为使用的工具。
3文检课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子文献资源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己成为现代教育重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报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检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方法课”,更适于引人多媒体课件教学。采用文献检索课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如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文检课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氛围、教学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文声像并茂的表现形式、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把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与认知潜力,突破传统教学单一模式,达到教学双方知识与信息“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媒体教学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和指导者的角色更加突出;而学生在学习中也有了一定的主动权,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研制促进学生提高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必将给现有的文检课教学注人新的活力。
(3)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文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要求教师不仅熟练掌握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而且要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实施教学、科学的选择和编制教学软件、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专业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对文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人的思考研究、选择和调整、补充和更新,针对特定的教学目的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制作出符合教学实践需要、受学生欢迎的课件,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文检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4)有利于扩大文检课的教学范围。职称网
文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基于Web-based多媒体远程教学的结构特点,支持TCP/IP协议,可运用于多媒体综合教室、用HTML语言建立一个Web界面的“文检课教学系统”,并将系统挂在本馆的主页上,学生或其他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随时上网查阅信息,而不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这无疑会扩大当前有限的文检课教学范围,有效实现文检课的远程教学,提高文检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想及基本结构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流程:策划阶段、素材收集、整理阶段、制作阶段、调试应用阶段。流程结构***见***2。
4.1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
(1)文检课要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目前,大多数课件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制作 Pow-erPoint幻灯片,将***片、网页以及文字添加到幻灯片中,授课中只能前进,难以后退,更不能实现跳跃交互,极大的制约了教师授课的灵活性。由于这些课件不能逼真的连续演示整个检索过程,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文检课课件制作软件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标准,要尽量采用高级多媒体技术、先进教学设备制作的课件。Au-thorware是目前最流行的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用它制作的课件交互性好,画面精美。
(2)优质的文检课课件要做到通用共享。
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技术含量高,制作难度大,令广大文检课教师望而却步,掌握高难度多媒休制作技术的***书馆,应该研制通用型文检课多媒体课件,供广大文检课教师使用,既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便于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还能增强课程的竞争力。
(3)常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
目前,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工具非常丰富,如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 , Flash , Direetor,微软公司的 VisualBasie, powerpoint, FrontPage,以及国内的方正奥思、易思等多媒体编著系统和一些高级语言,都可以用来进行课件开发。
5文检课网络课堂改革创新策略
5.1网络课堂的定义
***高等教育司颁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中指出,网络课堂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其中网络教学环境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5.2网络课堂的特征
(1)开放性。
网络课堂基于网络教学,其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更新,特别是多媒体素材库的更新,使教师能方便地调整和更换网络课堂的体系和内容,这是传统课堂教学和单纯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无法实现的。
(2)交互性。
网络课堂的交互性不仅有传统的人、机交互性,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人与人在网络上的交互性,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网上教学的交互,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如电子邮件、BBS、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交谈等等。
(3)共享性。职称网
网络课堂已不是一种单机学习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共享教师的授课内容或是串联多个教室或实验室的授课学习共享模式。网络课堂可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引人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从而实行远程教育,使多个地区、多所学校之间学习资源得到共享。
(4)协作性。
网络课堂的学习具有单点和多点学习的特性。通过网络课堂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协作形式完成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
(5)自主性。
网络课堂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实现了学习的异步性和自主性。这也是终身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6)评价的及时性。
在传统的远距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上的电子题库和自动评价系统,可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5.3文检课网络课堂改革创新
5.3.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1)开发的文检课网站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交互性上加强,创建轻松的学习、交流环境,真正成为师生进行交流的平台,该平台既可以单独作为***的模块使用,也可以作为系统使用。
(2)有经验的高校应编写网站的制作思想、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其他高校起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可以将这些制作经验应用于其他学科,增进网络课堂的实际价值。
(3)将教师需要重复完成的工作通过网络的形式加以简化,如可以通过“作业平台系统”、“***测试系统”等功能将提交作业和考试考核等工序通过网络完成,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除此之外,为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网站还需要在艺术性、知识性等方面下工夫。
5.3.2制定网络课堂评价原则
教学网站的评价与教学不可分,同时也不能与计算机技术相脱离,所以其评价有一些特殊性,其原则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原则:指网站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即使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也要给予公平、公正的反映和评述。
(2)教育性原则:指网站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任务。也就是说,一个网站是为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设计,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制作。
(3)教学性原则:指网站要有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方法、方式上,能够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4)技术性原则:指网站在其制作和编辑技巧上要达到特定的标准,满足运行流畅、跳转灵活等计算机软件的标准。职称网
网络学校论文篇8
1、申请域名
域名是一个网站特有的名称或标志,比如就是新浪网的一个域名,因此,我们在建立一个学校网站时首先要为学校申请一个网站的域名,只有有了域名,我们才能通过这个域名来访问学校的网站信息。申请域名的公司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中国万网,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万网的网站()去申请一个域名。
2、安装好一台网站服务器域名
申请好了以后,我们就必须要在学校内安装好一台学校网站的服务器,在服务器的选择与安装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选择一台专业的服务器作为网站的服务器,因为网站服务器一般情况下是全天后24小时开机的,而且通常几个月才会关机一次,所以必须选择专业服务器,而一般的计算机无法达到服务器的要求,几天或几周连续工作就可能会出现死机等情况。
2)在网站服务器上必须安装服务器版本的操作系统,如可以安装windows2003server,而如windowsxp这样的操作系统是无法实现服务器功能的。
3)在安装操作系统时,必须把服务器的C盘的文件格式设置成为NTFS格式,计算机的硬盘格式一般有NTFS和FAT32,NTFS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文件格式,而如果要作为网站服务器,必须将C盘的文件格式设置成为NTFS格式,否则在网站建设的过程中将出现错误。
4)网站服务器操作系统安装时,必须安装好组件中的IIS服务器,IIS(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互联网信息服务)是一种Web(网页)服务组件,其中包括Web服务器、FTP服务器、NNTP服务器和***TP服务器,分别用于网页浏览、文件传输、新闻服务和邮件发送等方面,它使得在网络(包括互联网和局域网)上信息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必须安装好IIS,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还会介绍到IIS是如何设置的。
3、学校网站框架的设置
基于动易网络的学校网站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收费的网站系统,也可以***免费的用于研究学习的免费版本。我们可以到动易网络的网站/***一个免费的版本,然后***到服务器上。***解压后会有一个“源文件”的文件夹。我们可以将“源文件”这个文件夹复制作服务器的D盘上,今后在学校网站的建设中所有内容都在D盘的“源文件”文件夹中。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登陆我们的网站了,登陆我们的网站方法如下,假如我们的服务器的IP地址为192.168.1.2,那么我们只要在我们的IE浏览器中输入192.168.1.2/install.asp就可以进入我们的网站开始设置我们的学校网站了。在进入我们网站进行设置时,有可能会出现错误,主要是因为服务器的IIS中我们还有一些选项没有设置正确,可能出现的问题是IIS设置错误,首先要将服务器的D盘下“源文件”文件夹作为我们的访问内容,必须在IIS中把WEB服务器的默认路径设置为D:/源文件/,再要把访问的文件设置成为index.asp。如果还是有错误无法登陆的话,我们可以按下面的方法设置IIS中的两个选项,设置一:IIS中属性-主目录-配置-选项中把“启动父路径”前面打上勾,设置二:IIS中-web服务扩展-activeserverpage–设置成为“允许”。
4、学校网站的日常管理
基于动易网络的网站,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后台管理系统,大大方便了我们在学校网站上信息与日常管理学校网站。
4.1网站的日常管理刚建设好的学校网站中网站栏目可能和我们学校所需要的栏目不一样,那我们就应该把网站的栏目设置成为符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刚刚建设好的网站上有“新闻中心”、“***片中心”、“***中心”、“雁过留声”四个栏目,显然是不符合我们学校的情况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后台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设置>-<网站频道管理>将网站的栏目设置成为我们所需要的栏目。
4.2网站的日常信息刚建设好的学校网站是没有任何内容的,下面我们就要向网站里添加新闻等内容,基于动易网络的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可以让我们设置不同的用户,不同的用户可以为不同的栏目添加内容,大大降低了单个人员的工作量,可以达到网页内容分配管理的目的。例如:我们学校栏目中有“教务处”、“德育处”两个栏目,我们就可以分别设置两个用户名,让两个用户名另负责“教务处”、“德育处”中的一个栏目的信息。
5、学校网站完全配置
网络学校论文篇9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对高校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还应在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发展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教育理论的研究总是与教育实践相距甚远。我们可以在高校大学生的身上明显地看到传统教育理念与方式的烙印。高校教育以教学活动的实施为基础,培养学生从事各项工作基本能力,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的专业才能具有重要作用。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专业才能的过程中,身为担任学生教育工作的学科老师如何在网络技术大背景下彻底地扭转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因此,如何有效应用网路信息技术到教学活动中去,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是给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了一个新平台,针对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不足,从事高校教育事业的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一系列优点来进行全新的高校教育,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校和学生共同发展。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从内容入手进行教学模式革新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单调、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并对此感到厌倦,长期下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超限抑制。从当前教学模式的不足出发,实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从教学内容入手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在准备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收集教学资料,放到班级交流网站,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班级交流网站学习相关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带动下,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知识进行学习,能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厚此薄彼现象的出现。如: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讲解《网页设计》当中的“CSS排版”一节时,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层次不同,而且CSS当中的很多知识点光靠教师在课堂时的讲授是不全面的,把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网络课件,放到班级交流网站,并制定不同的任务,能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利用网络信息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校教学中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做到从内心出发的“爱专业”。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热爱。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明确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满堂灌”教学模式为启发式教学,把学生潜在的主观能动性意识激发出来。在当今的网络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多媒体视频教学方式,不失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探索。情境创设教学法是在教学中被广为应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网络信息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有效利用各种网络信息教学资源创设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情境,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处于具有真实感的情境中,从而激发探求欲望。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在学习“市场理论”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法,模拟制作出每一个市场结果的动画片,使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老师在学生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加以适当的提醒点拨。
(三)网络信息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有着信息储存量大、信息形式多样化、搜索使用信息极为方便等优势,学生很容易就能在网上查到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在“信息传递”阶段,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完成的,知识内化则是在“吸收内化”阶段,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完成,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通过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慕课”的应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完成的,老师不仅提供了微课视频,还可以***为学生进行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这种网络信息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变成了辅导员、助学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者。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完毕后,能紧跟视频后面所给出的教学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对自己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同时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教学计划的合理调整。因此,教师应在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各种网络信息教学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课程进行深入学习,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网络学校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SSL;SSL***;远程接入
1引言
打造远程安全接入平台,一直是网络远程访问的迫切需求。当前,众多的安全协议(如PPTP.L2TP.IPSec和MPLS)各具特色并侧重于不同的方面,但能同时结合简易、安全两项特性的则非SSL莫属,SSL***是平衡访问自由度和安全性的出色解决方案。
2SSL
安全套接层(SecureSocketsLayer,SSL)是Netscape于1994年提出的基于Web应用的安全协议,它介于HTTP及TCP之间,高层协议可以透明地运行在该协议之上,它指定了一种在应用程序协议和丁CP/IP协议之间提供数据安全性分层的机制,能为丁CP/IP连接提供数据加密、服务器认证、消息完整性以及可选的客户机认证。其安全连接基于握手协议、记录协议和警告协议来完成。
3SSL***主要特点
(1)高安全性:SSL安全通道可确保端到端真正安全可靠的连接,能有效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2)高易用性:无需客户端的安装和配置,对终端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3)高性价比:不需要配置,易于部署及管理,可有效降低网络配置成本。
(4)高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可随时添加需要***保护的服务器,并适用于大多数设备。
(5)高效的资源控制能力:可区分用户设置访问权限,实现区分对待的资源控制策略。
4SSL***应用优势
随着***队院校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实际应用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跨地域、跨部门的数据传递,以及大量的远程访问内网的需求。例如跨地域的会商研讨、数据采集、资料检索、分支部门和下属机构的机要信息交换等。根据这些需求和实际情况,下面主要从SSL***和IPSec***对比出发,全面衡量SSL***的优势。
(1)谨慎灵活的接入认证策略。在远程接入过程中,用户身份验证是整个过程的第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不能有效识别用户的身份,使得非法用户接入,将给内部网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SSL***提供对所传送数据的加密、认证和发送源的身份认证,支持将多种身份识别方式进行组合,一般包括USB-Key、硬件特征码、数字证书、动态令牌、短信认证等,而且可以对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的等级划分,实现不同用户对于不同应用程序的控制。
(2)稳妥有效的数据保护策略。因为SSL***接入的是内部网络的应用,而不是整个网络,并限制了非Web端口的访问,使得部分文件操作功能不易实现,这实际上也起到了相应的保护功能。同时,SSL网关隔离了内部服务器和客户端,客户端的大多数病毒木马感染不到内网服务器。而IPSec***实现的是IP级别的访问,使得局域网能够传播的病毒,通过***也能够传播,极易导致内部网络的防病毒策略形同虚设。一旦恶意IPSec***用户获得权限通过了网关,无疑会给内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SSL***大大减弱了类似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