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论文第1篇
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就是活动的内容与方式,选择正确,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使活动更有效,选择失误,会使活动低效甚至无效,同时又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我们在设计活动内容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有趣的、热门的事件。比如,3.15之前,我们组织了关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超市、商场进行调查、采访,并且与当地的文化、司法部门挂勾,建立固定的活动课基地,共同开展好活动课。根据当地的环境、文化传统等条件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使活动课与国情、区情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从中得到更深的感悟。
二、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实践
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一点: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时,开展正确行使“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批评建议权”教学探究活动。对于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有言论自由等***治权利,学生已经理解,但是让他们对国家事务进行批评与建议,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力不从心。我为他们设计的活动内容是“给校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以网名给校长信箱投信,谈谈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看法,提出批评与建议。学生有感而发,针对学校的食堂管理、伙食状况、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和老师评价纷纷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尽管意见不是很成熟,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都体会到了“主人翁意识”——公民可以依法通过合法的途径有序参与***治文明建设。
三、灵活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
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很多老师会说,“现在学习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组织实践活动啊!”并以此为借口不去开展实践活动。其实,实践活动不一定非要在课上腾出时间进行,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或者在寒暑假的时候,或者选择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正轨的时候,这样灵活组织安排,就会使时间比较充裕,也会使学生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比如,学习完《珍爱生命》以后,了解长假,我就要求学生在假期时学校的安全教育,观看安全教育视频,并根据自己长假期间的经历来制作手抄报,题材可以是防火、防触电、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制作完成之后,等到开学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次活动,既让大家互相学习安全知识,又寓教于乐,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体现了学生独特的视觉和个性。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改变了其原来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灌输道理的错误认知。
四、结语
初中社会论文第2篇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一轮新的课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有效的推动了中学***治课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并获得理想的成绩。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教法长期以来较为单一,一些教师仍坚持“注入式”或“满堂灌”的教法。所以,形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主观认为***治课学习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时间来读读、背背、考试前临阵突击即可过关的错误认识;少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学习***治课,对教师单元复习时划出的学习范围或归纳的不同类型的习题也抱着应付的态度。
二、关注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治课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选用相关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
***治课和时***是密切相关的,若***治课堂脱离了时***,单纯的进行思想理论的教授就失去了***治教学的意义,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选用相关的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无疑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授《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节时,教师可选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时***来引发学生对这类信息的关注,从而对本课产生期待和兴趣。与社会现实题材相关的视频短片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在瞬间巧妙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关注现实,重视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增加***治学习的亲切感
***治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程度,促进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为此,有效的手段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将道德知识理论转化为道德实践,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如在《改革开放成果辉煌》这一节教学时,可实现设计改革前后社会在***治经济文化或衣食住行等项目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走访周围的亲戚好友,在他们具体的生活经历的前后变化的记录整理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丰富其社会生活的经验,促进其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更新充实思想***治教学内容
要将***治课和社会的现实生活向结合,教师就要增强二者的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来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乐观心态。社会现实的问题中其实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和知识,教师要对其挖掘利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就有了更主动和深刻的理解。
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投以关注,将初中的***治课上好,要求学生从教材章节的主题着手,亲自访谈、调查、搜集相关数据、***文资料和事例等,在此基础上,使活动更加富有意义、更加充实。此外,要求教师精心备课,从内容到活动、从活动的过程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注意事项等,均需做到胸有成竹。
(二)确保形式灵活,切忌死板教条
***治教学实践活动要有创意、灵活多变,切记墨守成规、在教室或学校内搞“闭门造车”。可选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也可组织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的那个,重要的是能被学生喜闻乐见,调动其参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认识。
(三)倡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投以关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利用它来开展初中的***治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有理有据有度地对其进行适时总结,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了主体。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应及时总结,严禁走马观花、难以深入,特别是三分钟的热度更要严防。还可在活动展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收获、说感想、讲打算,将“明理导行”落到实处。
四、结论
初中社会论文第3篇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博
士后科学基金第60批面上资助“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1917-1927)”(项目编号:2016M601073),中央编译局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以武汉为例”(项目编号:15C07),湖北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本研究”(项目编号:BSQD14069)和湖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委托课题“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1917-1927)”(项目编号:2016SW02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曾银慧(1980-),
女,湖北荆门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研究;张艳丽(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摘 要] 由***编辑于1922年9月新青年社出版的《社会主义讨论集》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结合的最初文本。文集浓缩了马克思主义与无***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论争的精华,一度使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达到高潮,因而使这次论争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该书亦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关键词] ***;《社会主义讨论集》;马列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114-04
众所周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一开始就不是学理上的研究,而是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求爱国救亡的思想武器。那么,一旦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的传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便立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具体认识中国国情、指导中国***实践,客观上开启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之旅,即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其结果是产生了一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初步理论成果,彰显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雏形。《社会主义讨论集》(以下简称《讨论集》),可谓第一代中国***人应用马列主义与中国***结合的最初经典。《讨论集》是***编辑于1922年9月由新青年社出版的“新青年丛书”第2种,共510页,定价大洋7角,多次翻印。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与各种社会主义进行论争,坚定马克思主义***道路。《讨论集》收录了25篇论文,是与中国无***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进行论争,聚焦在取何种主义作为救国方案,走什么道路以振兴中华。
首先,与无***府主义的论争。1920年9月***在《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上发表《谈***治》,揭开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无***府主义进行批判的序幕。故***把该文作为《讨论集》的首篇收录其中。其争论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关于“反对一切强权”的问题。以区声白、郑贤宗、郑太朴等为代表的无***府主义者“反对***治,反对法律,反对国家,反对强权,理论自成一系统”[1] 3。***则批驳到,“强权所以可恶,是他的用法,并不是他本身……不问强权底用法如何,闭起眼睛反对一切强权,像这种因噎废食的办法,实在是笼统的武断的,绝不是科学的。……若不问强权底用法如何,但只为强权而反对强权,或者只为强权而赞成强权,也未免陷于同一谬误。”[1] 6-7 二是关于无产阶级的问题。无***府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认为“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热莸墓家,***府――中央集权都不合理”[1] 231。李达则正面批驳道,“这种议论都是从大小的矛盾的前提出发而得(出)的矛盾的结论,纵使劳农俄国的独裁***治不是多数派的独裁而为劳动者的独裁,他也是要反对的”[1] 23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指出无***府主义者是因为反对一切强权而反对资产阶级,因而缺乏科学的逻辑。三是关于斗争手段问题。无***府主义者试***用“少数人的***”和“教育”手段来获得***成功,这遭到以李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他指出,“***权必须用武装方能夺得到手,既用武装就不能不有严密的组织,什么劳动者自由的结合,完全没有用处。阶级争斗,就是战争,一切作战计画(划),全靠参谋部筹画(划)出来,方可以操胜算。这参谋部就是***” [1] 242。可见,***成功是靠阶级斗争取得的,而不能依靠教育救国,这与无***府主义观点截然相反,泾渭分明。同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指出了***的领导力量即***,只有在***的带领下才能取得真正成功,这对中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争。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张东荪、梁启超等与中国***的代表人物李汉俊、***等在围绕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复兴国家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企***将资本主义与工人阶级调和起来使国家复兴,即成立“盖协社(引者注:工会、合作社)即以资本主义之方法而贯彻社会主义之精神者也”[1] 56。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则旗帜鲜明地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方能使国家复兴,即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主张联合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增加作战的势力,为突发的猛烈的普遍的群众运动,夺取国家的权力”[1] 217。实行走完全不同的道路。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中国的乱源上,基尔特社会主义认为中国的主要问题是贫乏,贫乏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李汉俊在《中国底乱源及其归宿》中却驳斥道,中国的乱源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因为中国这社会各局部相互间的进化程度不太一致,而发生的剧烈的同化和淘汰作用底表现。二,是因为中国与世界底进化程度间隔太远,而发生的剧烈的同化和淘汰作用底表现。三,是因为中国底资本阶级与世界底资本阶级争夺中国这市场的表现。”[1] 330-331二是在发展中国的道路上,基尔特社会主义主张发展实业与教育,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则批判了发展实业的错误想法,认为在中国走改良方案行不通。“这种慢性的改造(即改良),乃是一件太不经济,并且是很难能的改造……实是痴想”[1] 462。因此,在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治中国。“在中国的现在情形之下,尤其不能不赶快的改造。***阀的敲剥,外国资本家的侵略,如不赶快改造,恐中国就要处于外国资本的公共掠夺***权之下了,那时候,想***,一定势比登天还难”[1] 465。所以,只有无产阶级暴力***是最适合当下中国国情的。
第二,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更好厘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有意识地把《马克思学说》编入其中,让读者一目了然。他从“剩余价值”“唯物史观”“阶级争斗”和“劳工”4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他首谈“剩余价值”,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其他旧经济学说的根本区别,在于“说明剩余价值之如何成立及实现”[1] 156。同时介绍了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成立以及其实现与分配三个方面内容,以此来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利用机器对手工业起了产业***”“夺取剩余价值集中资本”“同时便造成了大规模的无产阶级,又造成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之危机,这种种历史上经济制度之必然的变化”[1] 163-164。再谈“唯物史观”。***开宗明义道,介绍这个理论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所以成立所以发达所以崩坏,都是经济发展之自然结果,是能够在客观上说明必然的因果,这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别家空想的社会主义不同之要点”[1] 165。最后谈阶级争斗和劳工,以此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即通过阶级斗争来达到社会***,并把劳工作为“一个***治的过渡时期”[1] 172,以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第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具体剖析中国国情及社会问题。早期中共***人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作为考察中国命运的工具,初步运用到中国***的实践,产生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雏形。《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运用》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运用于中国***的理论成果,代表了***内当时最高的理论水平。文章的主旨就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1] 430-431,其中最大的一个理论亮点就是探讨出中国***分两步走的***策略。论文指出:“在这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筑成以前,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决不能完全实现。因此,在这里就要有一个过渡期,这过渡期,就从资本主义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 [1] 434因此,中国***需完成民主***第一步之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第二步***,以实现共产主x的最高纲领。从中早期中共***人得出的结论就是,“要改造中国社会,只有实行社会主义;要实行社会主义,只有遵守唯物史观” [1] 435。
《讨论集》浓缩了马克思主义与无***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论争的精华,一度使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达到高潮,因而使这次论争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通过论争揭露了无***府主义的本质,促进了一部分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其次,通过论争进一步分清改良与***的区别,确定用阶级斗争手段彻底改造社会的复兴中华的道路;再次,通过论争,加速了无***府主义队伍内部的解体;最后,早期中共***人在论争中探寻到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元素,基本掌握到马列主义同中国***相结合的最初理论形态。因此,《讨论集》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经典文本,自然是早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读书目之一。《新青年》季刊第1期曾刊登广告:“此书是***先生年来和国内的学者,讨论关于社会主义的;内中:各派社会主义之精髓,及其组织方法;叙论綦[甚]详。各派社会主义之争点,及其排挤;例证繁多。他如马克斯(思)社会主义,安那其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及其附带问题――无不讨论备至;足为研究社会主义者之参考。总发行所广州昌兴马路新青年社。”[2]同期,封底刊登“新青年社――举行大廉价”广告中,再次对该书进行了重点推荐。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讨论集[M].北京:新青年社,1922-09.
初中社会论文第4篇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社会教学应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结合相关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感悟社会,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譬如,面对危机,面对南海危机以及菲律宾越南等国的挑衅,中国***府应该如何来应对,中国***府所作出的决策体现了中国睦邻友好的态度,同时也表明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科技和现代化的发明创造,自然就会了解中国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人对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横向相比,中国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轻武器,超级计算机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到,成为世界上最成熟的、发展速度最快的高铁。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中国的社会发展,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合
教无定法,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很好地培养。尤其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防止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学无定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基础,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比如在通过主持人法、放风筝法、捉迷藏法、参赛法等具体学习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探究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灵活组织教学形式,提高其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社会论文第5篇
(一)很多学校没有有效地将社会责任感培养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很多学校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是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很好地付诸实践。历史课上,教师只是单纯讲解历史知识,而且关注点放在新课程标准上,忽略了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结合起来讲解,导致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优势无法发挥。
(二)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
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课时,应该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学习在面对社会责任的问题时,应该如何做,促进自身修养和行为的进步。然而现实生活中,为了节省时间,历史教师只是讲解历史知识,忽略将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二、如何加强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总的来说,历史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言语引导、典型示范和制度规范。言语引导。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讲道理引导学生,使学生明辨是非黑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当然,历史教师需要结合时展、学生需求,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言语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唤起他们善良的本性,从根本上认识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典型示范。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剖析历史人物内心情感、优秀品质,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教师的有力引导是关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树立一个高素质、高社会责任感的形象,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制度规范。有纪律,才能有标准,才能有保障。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一方面是强制性地约束学生行为,但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深刻认识社会责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自觉性不强,自主性缺乏,科学合理地行为规范能够给他们帮助。
(二)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的情感波动比较大,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让他们牢记在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可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要利用现有资源,并不断寻找新资源。传统的课本、习题册是基础,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影音,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其次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来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让学生***思考,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促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推荐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片或是书籍,让学生有选择地了解,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观。有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自学空间,反倒会促使他们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理解更透彻。
(三)培养学生社会行为能力
对社会责任感有了充分认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将理论付诸实践。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志愿活动,像在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向路人或是小学生宣传纪念日的由来和故事;每个人轮流做值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集体荣誉;参观***陵园或是历史博物馆。把学生从课堂上带进社会,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社会责任,从而学习并践行。
三、结语
初中社会论文第6篇
人类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社会,就是由于人能够不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社会是最基本的前提。所以为了建设更好的社会,正确的认识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对社会的认识,源于对社会的感官认识,我们看到的以及听到的,在脑海中形成对社会的感官认识,这种认识是基础,也是片面的,必须通过感官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对社会做出贡献。这就是培育社会认知能力的意义所在。
二、在***治教学中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思维培养。
当前的初中***治教学仍然采用考试对学生***治方面的知识进行考核,这种方式使得老师在进行教学时,着重以应试作为教学的目的,导致***治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在针对应试教育的***治教学开展过程中,老师传授的仅是应试技巧,并注重学生的习题演练过程,对学生的要求仅限于背诵知识点,为考试取得不错的分数做充足的准备。这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治的重要性仅限于考试,而忽视了***治学习中自我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所接受的有关思想品德的教育,本身就具有实用性,不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社会,并能使学生培养出很好的为人处世能力,在待人接物方面能处理得更加得当。因此***治教学要潜移默化将社会认知思维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使得学生将书中的正确且符合道德的行为付诸于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情形,为以后遇事能做出明智的举动打下基础,为以后很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二)延伸教学内容,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社会判断力和社会认知力的培育,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为此,老师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只是对于社会骨架的概括,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宏观认识,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社会进一步认识的需求,因此需要大量的课外材料。老师应该通过课外教材补足课本所具有的缺陷,引领学生学习课本以外的资源,让学生在这些资源中吸收更多的养料。从而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和善待人;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对教材进行的补充教授,应该从两个方向开始,第一个由课本的知识开始,进行对课本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本,充分吸收课本带来的养分,从而更为全面的理解思想***治;第二个方向是由身边发生的每件代表事件和时事开始,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本质,让学生养成分析事件的习惯,同时又能使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大事,从而具有更强的社会认知能力。
(三)运用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治教学不能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需要转向一个更广阔而空间,即课堂教学不能很好的达到***治教学的目的,需要在课堂外挖掘更好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就是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这个大课堂,进行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社会会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教导,这种方式贴近生活,易于接受。例如历史纪念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铭记历史。影像资料馆,以放映影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治相关事件。这些都能有助于***治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真实的体验过程,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知思维将会不断地在其脑海中出现。比如去历史纪念馆,可以让学生根据纪念品和纪念碑来深刻记忆历史事件,这些记忆和体会都能强烈的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对爱国教育更加深刻。
三、结语
初中社会论文第7篇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社会教学应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结合相关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感悟社会,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譬如,面对危机,面对南海危机以及菲律宾越南等国的挑衅,中国***府应该如何来应对,中国***府所作出的决策体现了中国睦邻友好的态度,同时也表明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科技和现代化的发明创造,自然就会了解中国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人对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横向相比,中国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轻武器,超级计算机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到,成为世界上最成熟的、发展速度最快的高铁。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中国的社会发展,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合
教无定法,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很好地培养。尤其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防止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学无定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基础,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比如在通过主持人法、放风筝法、捉迷藏法、参赛法等具体学习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探究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四、灵活组织教学形式,提高其课堂教学效率初中社会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单一、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章节编写和年级进度,也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制以及班级授课制,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现实,通过社会实践和调研,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结合基础逐步提升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学习“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这一章,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从一些身边的琐事谈起,帮助学生在辩论中更好地加深认识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和调研的形式够更好地去从社会中认识知识,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让社会成为课堂,让群众成为老师。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让学生的综合理论得到很好的锻炼,也让学生成为我们社会主义良好风气的宣传大使。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