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本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本质;返璞归真
教师的教学在于能够“授人以业”、“授人以法”、“授人以道”。从所授知识要求的角度来看,“授人以业”要求所授知识“准确”;“授人以法”要求所授知识“深刻”,而“授人以道”则更多地要求所授知识“本质”。显然,一堂高效的数学课教学必须呈现“数学本质”。对于“数学本质”本身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视角,我们在课堂中要追求的“数学本质”,一般其内涵包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这种认识为理性认识。重视理性认识活动,以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的体验等方面。
基于对“数学本质”内涵的认识,本人认为要在课堂中呈现“数学本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要深透领悟教材内容
数学的教学,最终要教师本人落实到课堂中去,要做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凡是你教的东西,就要教的透彻”。为求透彻,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沉下去”,理清知识发生的本原,把握教材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回顾自己上过的许多的课,总感到有些许的憾意:课堂缺少耐人回味的东西,缺少引起学生思考的部分,对教材内容的领悟浅薄,缺少厚重感。本人认为要弥补这些憾意,教师对教材的领悟必须有自己的眼光,目光要深邃,看到的不能只是文字、***表和各种数学公式定理,而应是书中跳跃着的真实而鲜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这种思想就是“不在书里,就在书里”,这种思想能让所有教材内容融入到教师的思维中,成为教学的能力源泉。“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教师只有不断揣摩教材,才能对教材有独到的体悟,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
二、教师要真正做到把数学知识“返璞归真”
对许多初中学生来说,学数学难,但又必须学。在学生眼里,数学是一个又一个公式、符号、定理、习题的堆积,它们是如此的抽象、散乱、遥远、不可琢磨,它们就象石塑一般------充满着理性精神的美却显得冰冷和生硬。数学本来是这样,还是我们的数学教学的原因?翻看人类的数学思想史,在数学“冰冷的逻辑推理之中有一大堆生动的故事”,其“冰冷美丽”的外表下存在着“朴素而火热的思考”。数学教师的教学,就应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火热,享受数学中生动的故事。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做到返璞归真。
毋庸置疑,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大多是形式地摆在那儿的,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一个字一个字地印在纸上。这种形式地、演绎地呈现出来的数学,看上去确实是冷冰冰的,我们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很难进行“火热的思考”和主动地建构,也就难以欣赏“冰冷的美丽”,从而也就难以领会数学的本质。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接受知识的已有基础本质
“万丈高楼起于平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能接受新知识是建立在其原有的基础水平之上。教师应该以学生现有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达到对新知识的相应理解和主动建构。
高中数学课本篇2
一、挖掘课本隐含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平行向量的定义中就隐含两个零向量不是平行向量这一知识点。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剖析课本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例题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横向剖析
即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
2、纵向剖析
即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我们以新教材第一册第62页例5为例: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而且在(0,+∞)上是增函数,求证:f(x)在(-∞,0)上也是增函数。这个例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其解法的。本例涉及的知识点有区间概念,不等式性质,函数奇偶性,函数单调性;本例重点是比较大小,难点是区间转化,疑点是变量代换;本例所用数学方法是定义法,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本例的成败关键,也就是防止学生犯错误的是如何突破难点和疑点。因为转化思想和变量代换是高中数学的一个质的飞跃,对于高一学生是很陌生和不习惯的。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课本中例题剖析得透一些,讲解得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领悟,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3、“变题”剖析
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称之为“变题”。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变题”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这种“似曾相识题”实际上就是“变题”。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如果也能象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在研究“变题”时,除了上面所述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分;(2)要变化有度。即注意审时度势,适可而止,防止枯蔓过多,画蛇添足;(3)要因材而异,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防止任意拔高,乱加扩充。
三、归纳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高中数学课本篇3
【关键词】高中;学生发展为本;数学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教育是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这就决定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过程,更多的是文化传承、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下面谈谈怎样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教学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要让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为主,教为辅。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努力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在教学中我积极赋予学生自我探索的权利,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动了脑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促进思维发展,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识。
例如:在讲线性规划问题前,先创设以下问题:兄弟两人配制两种食品出售,哥哥的食品每块分别用添加剂8毫克、面粉50克;弟弟的食品每块分别用添加剂7克、面粉9克。已知每天原料的使用限额为:添加剂2000克,面粉3000克,如果哥哥的食品每块能获利0.55元,弟弟的食品每块能获利0.60元,每天配制的食品能全部售出,兄弟俩每天各配制多少这样的食品,可使所获得的利益最多?
学生对此问题既觉得新鲜,又贴近生活,但却不知如何下手。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三、互动合作,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条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增加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要引导学生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交流探究方法。三是向学生传授合作的技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四是要突破传统学科教学中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思考数学、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是多维的,评价方法应是多样的,尤其要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互动创新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高中数学课本篇4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教学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②基本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数形转换能力和简化运算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 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高中数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以上六项基本要求,体现了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实施这六条基本要求,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提高数学记忆效果十法
许多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记住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效果呢?下面介绍十种方法。
(一)归类记忆法
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以便帮助学生记忆。比如,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四种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四种二次曲线,空间几何性质与平面几何性质。
(二)谐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即是利用某些识记材料的谐音来进行记忆,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比较记忆法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是很容易混淆的,可以应用一些概念的对立关系,抓住概念中关键地方进行比较,便可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认识不等式证明的两种方法,就可编出这样二句歌诀:“综合法是由因导果顺藤摸瓜,分析法是执果索因逆推破案。”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容易记,而且记得牢。
(五)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丰富的数学知识,靠死记硬背是容易忘记的,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记牢。因此,对概念、性质的概括、法则的得出、公式的推导等过程都必须一清二楚。比如,判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可简记为:直线定界,原点定域,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
(六)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判定线线、面面平行或垂直,进行线线、线面、面面平行或垂直关系的相互转换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七)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要识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八)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学生要想全面记住,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记忆重点内容,学生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这样去记,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九)联想记忆法
就是通过一件熟悉的事物想到与它有联系的另一件事物来进行记忆。比如,从复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到实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可以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高中数学课本篇5
一、 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这除了数学难以读懂外,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的写,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闭着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外或课内阅读,教师还可以列出读书提纲,以便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高一下期平面向量中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一节,笔者拟了以下读书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是怎样进行的?
起点在原点的向量、起点不在原点的向量、相等的向量,它们在坐标系中是怎样表示的?
两向量平行时,它的坐标表示是什么?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挖掘课本隐含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 。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f(x)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
又如学习数列通项公式时,就应注意(1)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2)同一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一定唯一;(3)仅由前几项可以归纳出无限多个“通项公式”;(4)对某些数列,通项公式可以用分段表示。
再比如平行向量的定义中就隐含两个零向量不是平行向量这一知识点。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 剖析课本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例题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横向剖析
即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
2、纵向剖析
即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我们以新教材第一册第62页例5为例: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而且在(0,+∞)上是增函数,求证:f(x)在(-∞,0)上也是增函数。这个例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其解法的。本例涉及的知识点有区间概念,不等式性质,函数奇偶性,函数单调性;本例重点是比较大小,难点是区间转化,疑点是变量代换;本例所用数学方法是定义法,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本例的成败关键,也就是防止学生犯错误的是如何突破难点和疑点。因为转化思想和变量代换是高中数学的一个质的飞跃,对于高一学生是很陌生和不习惯的。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课本中例题剖析得透一些,讲解得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领悟,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3、“变题”剖析
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称之为“变题”。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变题”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这种“似曾相识题”实际上就是“变题”。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如果也能象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在研究“变题”时,除了上面所述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分;(2)要变化有度。即注意审时度势,适可而止,防止枯蔓过多,画蛇添足;(3)要因材而异,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防止任意拔高,乱加扩充。
四、 归纳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高中数学课本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本教学;模式构架;实践措施
传统题海战术似的数学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新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生本教学”就是一种适应现代教学的新型模式,它强调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内在情感。下文就具体探讨“生本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的模式构建和实践经验。
一、“生本教学”模式构架
首先,“生本教学”要求教师创建一种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教学活动中,在课后师生之间多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多质疑提问。肯定学生的勇于提问行为,这样提高了学生课堂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生本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数学教学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就是一门生活性学科,在高中的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通过模型和多媒体教学很难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这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观察正方体、长方体、椎体、球体等各种实物。如学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章内容时,可以先给出几何体的概念,再观察长方体、七棱柱和五棱柱这三者之间的共性,学生会①发现有两个面是互相平行的,②他们的其他面都是四边形, ③相邻的四边形公共边都是相互平行的,拥有这三个特征的多面体就叫棱柱。
(二)利用反面论证的方式熟记、理解概念
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容易忽略公式、法则成立时的关键性条件和范围,这样课堂效果和教育目标往往很难达到,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反面例子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的错误性,并及时的改正,还能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点的印象。例如,已知,,求k的值。学生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依据等比定律求值,但往往会忽略等比定律成立的条件。就会得出这种结论:
这时教师可以提出“当a=4,b=c=-2时,k=-1”。学生这时就会反思分析自己思考问题过程中的不全面,认识到“等比定律成立的条件必须是在分母不为零”的情况下才成立。
(三)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对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都紧密衔接着,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那些公式定理后,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模式来解决和研究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形成系统的解题框架。例如:在函数中使用类比推理。函数已知是f(x)=,g(x)=。分别求f(16)-4f(4)g(4)以及f(25)-4f(5)g(5)这两者的值。由此可知,实数x不等于零时,函数f(x)和g(x)是什么条件下都能成立的个等式,可以通过证明得到。f(16)-4f(4)g(4)以及f(25)-4f(5)g(5)求得的值均为零,因此不等于零的实数x的通式就是f(x2)-4f(x)g(x)=0将通式中的4改为λ且λ≠0,即f(x2)-λf(x)・g(x)=0可以作为该函数的一种通式。这样就可以从一个较小的式子发展到一个较大的集合,归纳出该题型的类似规律,为今后的解题减少了大量的时间。
三、结束语
“生本教学”模式的开展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优化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果,这种教学模式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讨论探究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就是及时引导和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让学生在数学解题能力提高的同时,培养其数学思维,发展自我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波.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生本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11)
[2]吴茹.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生本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12)
高中数学课本篇7
关键词: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公共数学;衔接
一、前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要求贯通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到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这样可以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形式有: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中高职“3+2”连读及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2”分段培养,以及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等。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是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转变过程中,对一线操作专业人员的要求由单项技能要求上升为复合技能或更高要求,再加上学习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自我提升需求等因素,都推动了高等教育逐步向更高层次迈进。据统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 ,以及职业教育发达的瑞士、德国,本科层次教育均占主要地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无论教育机构数还是毕业生人数比例都是最大的。由此可见, 我国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是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中职,高职公共数学课程现状分析
(1)课时缩减,相互衔接的课程目标难以完成
在中高职教育中,按其性质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职业素质、 能力为根本组织课程内容体系,对于数学课的安排遵循了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对有些内容降低了要求,有些与高职、本科数学密切相连的内容被砍掉了。职业教育中基础课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教学课时不断压缩, 甚至被取消。有的学校学生对这些基础课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 导致基础课出现了 “学生不爱学、 领导少关心” 的尴尬局面。因此中高职教育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必备的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基本的数学能力的课程目标基本上还没有达到。
(2)中职学校开设的数学课程内容不统一与高职不衔接
中职数学是高职数学的基础,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数学课时缩减, 学习的内容也仅仅是高职高考要求的内容,大部分中职学校在校生只上一学年数学课,后两年基本不再学习数学,有的学校甚至只开设一个学期的数学课程, 致使中职学生数学知识面窄, 基础薄弱, 造成了中职、 高职数学课程内容的脱节。例如高职数学中经常涉及到三角函数求极限、 求导及求积分的运算, 因为中职学生没有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以及积化和差等恒等变形, 没有学习余切、 正割、 余割和反三角函数等知识, 很难熟练运用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以及积化和差等函数知识来求函数极限、 求导或求积分。参数方程、 极坐标等内容中职没有介绍, 而这些内容在积分中则是常用到的。中职和高职的数学课程衔接问题成为了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数学课困难的问题,也说明了中 、 高职数学课程衔接出现了问题。
(3)高职院校开设公共数学课程内容不统一与本科不衔接
高职理工和经济管理类学科开设的公共数学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只完成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和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和反常积分,这些模块。还有部分学校加上了多元函数微分及应用、重积分、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这些模块,课时量更充足的部分学校则在上述这些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线性代数初步或概率统计初步模块。由于没有一体化的课程标准,高职的公共数学开设的内容与学时的不一致,造成这些学生升入本科后公共数学课程很难进行有效衔接。要么出现重复要么出现断层,要么课程目标要求不一致。
(4)对公共数学课程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形成应用能力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公共数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属于文化基础课,反映的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是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及其它学科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各学科和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公共数学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专业支撑所需的数学知识、提供就业上岗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的数学基础。
而现今,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高职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实践, 突出了职业特色,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教育中学校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各项实训上,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同时, 在基础理论课程的顶层设计上“重专业、 轻基础” 的现象较为严重,大幅压缩基础理论课的课时, 有的专业甚至取消了数学课的开设,成为中高职继续发展和与高职以及本科衔接的障碍 。中、高职对数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而导致对数学课程不重视 以及中、高职数学课程课时设置不利于与高职、本科的衔接。
(5)中、高职学生生源质量在下降
中职入口标准的降低(初中毕业生只要是愿意升学,不论分数多少,都可以升入中职) ,使得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中职学生对口考入高职院校 ,文化课基础较差,不适应高职数学学习的要求。经过全国统一高考选拔后,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将高职院校放在最后一批,使得招收的学生文化课分数较低 ,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普高升入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比中职升入高职的数学基础稍好,但是也不容乐观。同样高职生和普高生进入应用型本科统一编班后 ,文化课基础的差异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学教学也增加了难度。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在本科院校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以及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学习,在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上 ,尤其是数学课的学习上比较困难 , 数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目前中高职学生生源数学基础知识还普遍薄弱,这样的生源质量与课时安排在中高职阶段是不能很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升入高职或本科后,基本上不能适应高职或本科阶段的数学课的教学。
三、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公共数学有效衔接策略
(1)制定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 是中高本教育有效衔接、 协调发展的关键。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我们应从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出发, 分别设定三个学段不同的培养目标,既明确区分出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不同层次,又做到在统一系统思维下的一体化设计。 三个层次的明确定位, 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制度保障的可能性。
中职主要培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也就是中初级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专科层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和技能型的混合人才也就是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则培养专家级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工科为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 为技术工人-技 术 员-应用工 程 师,随着培养目标的升高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在下降,而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在升高,也就是技术工人对操作技能要求高于理论知识;应用工程师对理论知识要求略高于操作技能;而对于这两种人才类型之间的技术员,则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等要求。目前, 我国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各自为营, 同类专业的中、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没能建立在高职的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应用型本科有着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其高等性就是要加强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其职业性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一线问题的能力。传统本科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并重,懂理论会操作。传统本科教育,教的理论多,但真正到工作上,动手能力不强;而应用型本科,目的就是教出来理论与动手能力俱佳的人才,教出更加实用的应用技术人才而非理论人才。
公共数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的。随着培养目标的递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在升高自然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要求在升高。基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层次型,数学知识的呈现也出现了层次型。数学知识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转变。数学定义由描述性定性定义到定量的严格定义转变。数学由具体到抽象转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要求在提高。
(2)制定统一的一体化的兼顾就业与升学的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范, 包括课程性质、 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课程的目标、 课程的内容框架和课程实施建议等内容。尽管国内外各种衔接模式的实现过程和方式各不相同,但其有效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目前我国中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外延式的学制上的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还很薄弱, 成为中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三个不同层次,应用型本科和普通本科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中、高职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 直接关系到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三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 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 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感到特别吃力,这表明了中高职教育在理论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许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了断层, 到目前为止中高职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标准没有统一,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对接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程的教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要能满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要求, 同时要兼顾学生升学将来能掌握更高层次知识和发展更高层次能力的要求。因为公共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原则“ 必需、够用” 的模糊性,导致了部分中高职院校制定了典型的“ 实用主义”的数学课程标准,这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短视的数学课程标准。“ 实用主义”影响下的中高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就业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养, 出现了轻文化基础、 重专业知识, 轻基础理论、重操作实践, 轻深层次理解、重机械操作的现象, 学生升入本科后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更广、 更深的理论学习, 达不到更高层次技术学习的基本要求。
四、结束语
一体化的数学课程标准不仅要做到纵向: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贯通,而且应该做到:横向中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公共数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融合,即一体化的数学课程标准上下贯通、左右融合。由于每个学段课时量有限,为了使中职至应用型本科公共数学内容上下贯通不出现断层或重复,可以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采取降低例、习题计算难度,注重思想方法的传授。
参考文献:
[1]曾庆柏.高职应用数学课程系统设计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5):58-61.
[2]潘建辉.大学数学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脱节问题与衔接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 2008, 17(2):67-69.
[3]张玲.中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4,16(2):21-23.
[4]汤琼, 刘罗华, 邓胜岳,等. 新课标下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脱节内容的衔接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6):58-59.
高中数学课本篇8
一、 转变理念,为“生本”奠基。
要实行生本,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本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直认为学生是“教”会的,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新教材设立的许多探究问题,往往没有被学生很好的探究,就让教师点破了。农村普高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数学缺少兴趣和信心。教师更不放心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讨论去“生产”知识。这样学生把握不了数学的本质,难以喜欢上数学,难以在日益灵活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了辅助和服务的作用。在方法上要求教少学多,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知识与方法的产生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些思想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二、改变学生,为“生本”护航。
(一)相信学生。
老师们也许担心:农村普高学生十几年来一直是被动听课的,而且基础那么差,又没有学习数学兴趣,现在要他自主学习,这能行吗?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实际。我们的学生数学知识少,但是对现实中的数学现象有大量的感受,思维能力也不弱。只要是学生愿意做的事情,高兴做的事情,学生就不再感觉到辛苦。“师本教育”模式下学数学,学生感受到的辛苦,更多的是“心苦”。 那些上课最认真的,成绩往往很一般;相反的,有些上课不大听的学生,数学却学得最好。难怪我们常感叹“好学生不是自己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
(二)引导学生。
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接受并乐于“生本教育”。
1、亲其师,信其道。
我在课内课外与学生亲切互动,与学生做真心朋友。课外参与到学生的文体活动中,如和学生打羽毛球,培养亦师亦友的感情。第一天上课就告诉学生,我们合作目标一致。告诉学生学习辛苦是客观存在。学数学就是练脑力,学了做啥事都用得上。“满堂灌”的教育,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己不会自主学习,毫无创新能力。
2、尝甜头,变主动。
要让学生尝到“生本教育”的甜头。由于学生的现实基础问题,教学上要控制难度,不拘泥规定的进度。先选较容易的模块开始,让他们自主的学,当然还要加上一定的监督,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能学,能学会。组建学习小组,使讨论成为上课的重要形式;采用分层教学(适当调控)——使基础好、差学生都有成功发言机会,获得成就感,并统计个人上课参与讨论次数等形式,作为平时成绩,迫使其去尝试;当堂、客观、真诚的表扬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经过一个月的磨合,通过学生上课反馈和问卷调查,学生大都适应了“生本”教学模式。
三、层层推进,让“生本”开花。
(一)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老师要备课、备学生。先彻底弄清学科知识、方法核心、本节课的内容,搞清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原有基础掌握情况,习题做的情况、典型错误,以及上课的行为倾向,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备《课前学案》,让学生先学先做:如 “椭圆”的第一节定义与标准方程的教学,课前学案: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椭圆”?如何画椭圆?《课前学案》做到简单又关乎课堂核心,学生能通过教材阅读和简单思考在很短时间内解答,心里也有底。
(二)先做后学,尊重主体体会
全身心的投入“做”, 就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的、综合的把握学习对象的内外部联系和本质。以教学“椭圆”的定义为例,教师一上课就指导学生***画椭圆。在学生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对细节进行辅导。学生在画***过程中,会真切的体会到“定点”、“定长”、“和”这些关键词。通过对比、讨论,他不但学会了***的画椭圆,还知道怎样画得圆些、扁些,还有极端情况。及时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那些认真的和画的好的学生。引导学生对画***进行深入的讨论。因为有真实的体验,学生会有话可讲。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定义,再对比书上的表述,这样,学生带着成就感学会了定义。
(三)先学后教,注重内核生成
高中数学课本篇9
【关键词】数学 阅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明阅读的重要性,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既符合现代“终身学习”的要求,又有助于个别化学习,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数学阅读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通过数学***形、数学语言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不仅提升了阅读能力,也培养了***钻研的精神。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怎样去阅读数学课本,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呢?
一、在阅读中思考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在阅读中思考时,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局限于表面的东西,不善于分析、类比、转化、联想。常常因某一知识点未考虑到,而出现思维受阻,失去思考的兴趣,挫伤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导致读而不思,严重制约着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中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阅读数学课本时,应当边读边思,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和题中已知、未知及其相互关系。阅读时应当每一句话都进行推敲,看它想告诉什么?从中能得出什么?边读边画边思考。在题读完之后,再联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出相互间的联系,或通过类比、回忆、猜想以便问题解决。
2.理清思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意思是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在阅读中将所谓分散、凌乱的各个知识点集合成一个问题板块,使之思路清晰,易于解决。
⒊找出问题。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四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或不完整,提出异议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存在不懂的问题;一类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去认真思考或探究,而只是提出问题不去分析问题;一类是提出的问题根本就不可能(不存在)或无法解决,只是随便想想而已。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走向正确的学习轨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学起来就不会枯燥乏味。
二、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1.要掌握常用的名词和概念。阅读数学教科书就是通过阅读,在有关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相关的问题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相关的信息,那么阅读数学课本就变成了“走马观花”一无所获。有的学生之所以数学差,其原因多数是阅读能力差,没有掌握常见的数学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而这些概念又是组成数学问题的“细胞”,也是解决问题的阶梯。在阅读中,如果只读不思,那么其效等于零;如果只读不回忆,那么将糊涂一片。在阅读中不仅要掌握相关概念,还要掌握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读得进,探得明。
2.要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形语言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读题)后,除了认真梳理有效信息、理解关键词语、分析题意外,还要重视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形语言间的互译。在平时学习中要关注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形语言间的互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学会相互转换。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养成向问题中找信息的习惯;在信息的处理中收集经验;在信息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充实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要重视概念的回收和利用。所谓的回收,就是对以前学过的概念进行回忆和收集,起到巩固所学,促进自觉应用的目的。在阅读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理解或模糊不清的概念,其中有的是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对概念的回收就特别重要,收集和回忆时,可借助于数学课本或笔记本来查找,或借助于数学词典,或请教他人帮助解决。真正达到不会就找、不会就查、不会就问的自主学习精神状态。
三、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高中数学课本篇10
在数学与物理教材内容尚无法恰当衔接的时候,希望不能只寄托在数学教师身上,物理教师应积极想办法解决。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要清楚教学中每部分内容需要使用到什么数学知识,提前做好补充的准备。先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不但能够提高学习成绩,还在解题的思维和方法的掌握上有促进作用。具体到高一物理的教学,需要的数学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1. 加强思想认识的教育
高一物理从一开始就是矢量与变化率的学习,对于之前九年义务教育中几乎只接触标量的学生来说,从前天经地义的1+1=2,-2
教师需要给学生从认识上进行从标量思维跃迁到矢量思维的思想教育,向学生强调:从高中开始矢量普遍运用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与计算中。每一个公式都要弄清楚其中各物理量的矢量意义,在应用的时候避免出现只代入数值计算的错误。
2. 突出正负号的物理含义
正负号的使用是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时的一大干扰。在矢量教学前应简要介绍一维矢量运算方法,使其对课本中出现的正负号物理意义有大致的认识,知道正负号既可以表示大小,也可以只表示方向。解题强调统一规范,例如使用库仑定律F=k时只代入数值,计算加速度a=或电场力做功WAB=qUAB时则应带正负号。
3. 讲练结合,熟悉三角函数的运用
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二维矢量运算中,要较多地用到正弦、余弦等基本三角函数知识,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正余弦函数的知识,但并未过多涉及,学生平时很少用到,因此很不熟练。教师对该部分内容教学时应进行三角函数知识的补充和强化,不要怕烦,要耐心示范反复训练,有效降低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数学知识上的解题难度。否则到了高三仍会有部分学生解题时弄错sinθ、cosθ,混淆tanθ与cotθ。
4. 掌握求函数极值的方法
求物理量的最大、最小值是常见的物理问题,例如追赶问题中的最远与最近距离、等量电荷连线及其中垂线的场强变化、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等,除了就其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外,教师还应使用简捷的数学方法比如配方法、判别式法或求导等演算极值严密的求解过程,所以相关数学知识也需要提前介绍。
5. 循序渐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重难点知识应循序渐进而不一步到位,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6. 多循环,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