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篇1
从“***魂”,到“路魂”镌刻建设丰碑
从1948年第一支铁道部队在炮火纷飞的东北战场诞生,1950年9月在北京圆恩寺火神庙创建铁道兵学校,到现在的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整整57年的办学历史。
第一代铁道兵发出“大***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铿锵誓言;抗美援朝时期,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赞誉铁道兵为“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和平建设时期,“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打通万重山”,是铁道兵战士在不同恶劣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豪言壮语。一代伟人元帅在庆祝铁道兵成立三十周年时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对铁道兵给予崇高赞誉。1984年,铁道兵告别***旗,脱下***装,并入铁道部,改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改革开放时期,不断发展壮大,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成为国家直属的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名列中国企业500强,并入选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也伴随着这支队伍,改革创新,发展壮大。
从1954到1983年,在先后修建的黎湛、鹰厦、包兰、贵昆、成昆、襄渝等52条铁路干线中,战斗在铁路建设一线的技术人才有三分之二来自于铁道兵学校的“***校学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承建和修建了沈大、济青、太旧、宣大、成渝、京珠、京沪、京福、京深、京承、赣粤等上百条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工程,累计18000公里;参加建设的机场26个,水利电力工程132项,地下铁路和轨道交通50项;房屋建筑面积3541万平方米。在火热的施工工地活跃着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莘莘学子,被中国铁建工程局称为“新时代筑路先锋”。
34年的铁道兵***旅生涯,16年的铁路行业办学,注解着“***魂”塑造的刚毅挺拔,传承着“路魂”堆砌的“中国铁***”作风,延续着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战斗精神和“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优良传统。3次迁址、6次更名、4次改制,2000年改制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院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得到长足发展,“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一路诠释着从铁道兵到铁路职工,从“***校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削“***工”,增“土建”建设需求学科
1999年以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只有铁道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财务会计、物资管理四个专业。应该说,这些专业适应了由“兵”到“工”的转换,也适应了当时的经济体制,其办学规模、培养模式、教学手段等也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环境。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随着由行业经济到区域经济的服务面向转换,这些专业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消费的需要。经过调查研究和论证,从2000年开始逐步增加了一些市场急需的专业,比如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增加了楼宇智能化技术、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增加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还增加了企业现代物流、企业施工会计、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
在整体专业设计上,学院按照专业口径扁平化和专业群建设的思路,根据交通土建大类的专业优势,将每个工科专业都要讲授的测量课,单独划出并整合成“工程测量”专业,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大量招生,重点建设。到目前为止,学院形成了以测绘工程类为龙头、以交通土建类为主干、以机电信息类为两翼、以人文财经类为支撑的专业格局。
在每个大类下,学院对专业又进行细分,形成专业群。比如土建大类以建筑工程技术为龙头,建设工程测量技术、铁道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等10个专业,形成了土建专业群。又如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龙头,整合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形成电子电工自动化专业群。还比如现代物流专业,整合物流管理、商业自动化、市场营销等专业形成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
戒“赵括”,效“廉颇”打造善道师资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现代工科“教书先生”,只满足于“书斋论道”是不行的,必须“贴近一线”,到火热的施工现场去,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按照这种思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致力打造一支“三技复合、三级火箭”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三技复合”就是要求教师,在掌握教育教学技术基础上,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还能够进行社会服务。走上讲台是教师,拿起课题做学问,来到工地又能“开山凿路”,集教师、科技工作者、现场技术服务于一身。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冲刺技术服务、科技研究的更高等级,“长江后浪推前浪,为师善道传后人”,形成了一支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人才团队。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机电工程、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计算机软件等研究所的优势,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形式,瞄准企业所急,直接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与企业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在打造既有学术理论造诣、又有工程技术专长的应用型师资专业队伍的同时,为施工一线服务,形成了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三维一体、服务基层”的科技服务特色。在渝怀、青藏、京沪、洛三等铁路施工现场,在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高层建筑等施工项目技术服务中,运用了“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支架技术”、“大跨度隧道支护技术”、“连续梁桥快速施工技术”、“隧道快速掘进技术”、“空间预应力索桥建造技术”、“悬索桥架设与安装技术”、“预应力锚索桩板墙锚固技术”等,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施工质量,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科技服务中,教师下基层、跑工地,与施工技术人员服务在一线,吃住在工地,研究在现场,经常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回到学院后,整理施工资料,充实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赶写论文报告。在现有的300名专任教师中,领***人物有全国詹天佑人才奖2人,***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5人,全国交通土木工程委员会成员1人,铁道部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自动化协会成员1人,河北省高职高专评估委员会人员3人,河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河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院长胡振文教授,在教学上从教师到教授,在管理上从处长到院长、***书记,学术上从“灾变理论”到“智能园区建设”,一直到“智能交通控制理论”,为智能化专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土木系主任隋修志教授以工程教学擅长,以“大跨度”的桥梁支架、隧道支护为关键技术,成为铁道工程、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学院现有技术服务级教师136名,全部有在研课题,在科研全时率不到40%的情况下,经常牺牲节假日、星期天跑现场、做实验,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为企业积极解决施工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至今,学院有50多人经常活跃在火热的施工工地,把先进的工艺、工法传播到施工现场,也把现场新鲜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教室,充实教材,丰富课堂。
扶“儒生”,驭“战车”培养实用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发展,社会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学院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睿智的眼光审时度势,及时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发展重点,调整工作思路,坚持“高等职业教育不动摇,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松懈”,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致力建设区域引领、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力争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研中心、新技艺促进中心、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由于定位准确,教学措施得力,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现在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已成为中国铁建、河北路桥集团等大型建筑企业的生力***,河北测绘大队、石家庄市***公司等大中型施工企业以及交通、房地产、电机、电器等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大多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在前不久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部分铁路施工企业对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评价为“能征善战”,这是对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办学历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肯定。近几年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各条战线输送了6000多名毕业生,其中90奔赴铁路施工第一线。他们把知识才华和艰苦创业的作风带到了工地,成为青藏铁路、高速铁路、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骨干,做出了贡献,赢得了荣誉,有的被评为国家、省、部劳动模范,“共和国青年建设功臣”。
毕业生能够在铁路施工第一线安家落户,建功立业,主要得益于“***魂”“路魂”的传统教育,得益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和坚持了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与国家铁路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灌输与自我教学紧密结合,把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教育、热爱铁路建设事业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使其在大学阶段牢固树立为祖国铁路建设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思想。学院还建立了以铁路各工程局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基地,结合课程进展、毕业设计、毕业实习,适时地组织学生到火热到铁路建设工地同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钻隧道、架桥梁。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使大学生感情发生变化,并且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铁路 专用通信实训平台 建设
【中***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79-02
近年来,随着铁路的发展,铁路通信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设备在不断更新。而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应用,铁路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逐渐凸显。为了应对铁路的大发展及铁路设备升级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全国原有的铁路院校积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提前谋划,及早准备,以抢占先机。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深厚的轨道交通行业背景,为广西铁路建设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西南地区轨道交通类专业实力最强的高职学院,为铁路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8万余名高技能人才,学院与全国30余家铁路局、工程局以及广西沿海铁路公司、广梅汕铁路总公司等地方铁路公司合作展开人才订单培养。
铁路通信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除了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的调整与改革,相应的实验教学、实践环节等也必须与之相一致,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目标,并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品牌与特色。但是,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自1998年调整培养人才方案方向后,就没有铁路设备的引进,为了适应铁路通信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很有必要加强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基地建设,为柳州和广西乃至全国培养铁路专用通信用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定位及就业需要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铁路、轨道交通运输等特色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是西南区域唯一一所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学校培养的学生很多就业于铁路等轨道交通系统,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大多为铁路局、工程局以及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系统。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建设一套铁路通信实训系统十分必要。通过铁路通信实训平台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铁路通信的原理、业务流程、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等,有利于自己就业。
(二)铁路专用通信技术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
铁路专用通信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且发展迅猛的学科,实践环节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铁路专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来说,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教学实验、软硬件设计与开发实践,才能较好地掌握学习铁路专用通信技术的方法和技巧,加深对铁路专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相关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把握铁路专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前沿热点。
(三)优化现有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投入较多资金建设了固网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实验室,包括光传输实验平台、程控交换实验平台、三网融合实验平台及G***无线、3G无线实验室等,但是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原有实验室已经不能满足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建设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以改善铁路通信专业实验教学环境,整合现有实验设备资源,优化组合和充分共享,实施实验室时间上的真正开放和实验内容(项目)的真正开放,全面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建设目标和内容
(一)整体建设目标
按照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应把铁道通信实验室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和实训平台。该实训室应满足开放性实验室要求,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保障和设备支持,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学校应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出“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善应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通信技术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为出发点,依托现有的教学及实验实训设备,构建通信技术综合实践平台,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建设内容
第一,根据铁路信息化规划和新业务要求,按照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原则,对现有的实验实训室设备进行优化综合,建立一个综合数据通信网;第二,完善接入网系统;第三,建立一个与铁路系统相同的供行车调度员与其所管辖的指挥区段内各车站值班员之间进行业务联系的数字化与业务综合化的专用调度通信系统;第四,建立一个供教学使用的铁路无线列调系统;第五,建立一个供教学使用的G***-R移动通信网;第六,建立一个供教学使用的会议视频系统;第七,预留建立一个供教学使用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第八,预留建立一个供教学使用的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第九;配备完善的实验实训仪表,供教学使用;第十,配备完善的指导资料及实验教材,供教学使用。
三、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建设思路与措施
(一)建设基本思路
与南宁铁路局电务处、通信段合作,企业在建设的技术上提出要求、提供部分设备,以学院通信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作为基础,建设成具有企业参与、最具行业特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兼顾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的铁路专用通信高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满足学院教学的同时为铁路通信、地铁通信部门、铁路通信工程施工员工以及社会下岗职工在就业提供技能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利用先进的铁路专用通信设备、设施为南宁铁路局在广西境内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用线的通信系统集成、调试、故障分析提供试验手段;为列控关键技术应用提供试验验证环境。以综合数据通信网作为基本平台作为网关,引入铁路专用通信设备,建成具有综合数据通信网、数字化与业务综合化的调度通信系统、无线列调系统、G***-R移动通信网、会议视频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教学实验实训系统。
(二)建设措施
第一,整个实训平台规划建设周期2013年1月~2014年8月,学院投入设备采购资金500万。到2014年秋季入学完成铁路专用通信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为广西地区培养中、高级铁路专用通信技能人才,使之成为集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第二,为保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包括教务处、设备处、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和信息工程系等系部在内的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予以保证。
四、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建设的预期效果
(一)对实践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的专业培训,可以提高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将课本上的基本理论与当今广泛应用的专业技术、前沿技术接轨,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完成简单的工程实践,从而成为通、专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目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软件工程、通信等部分专业课程主要以课程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保障,缺少团队合作素质培养,不仅难以增强对相关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更难以激发主动创新的精神,铁路专用通信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需要在实践中体会。而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的建设就是更多更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终生求知的能力上,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素质。
3.深入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能力。铁路专用通信技术是一门实践技术,校企合作教学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来学习,通过铁路专用通信技术实训平台的建设,让学生生活在一种准社会的实践环境之中,互相接触、互相交往、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思想的火花不断并发,不断碰撞,不断整合,从而为开发人的潜能和实施个性化培养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了解、接触到最新的知识、技术,活跃学习气氛,开阔学生的眼界,刺激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就业率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当中,真正掌握好企业所需的各种本领,为就业打好基础。
(二)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1.目前铁路通信行业高速发展,对高素质的通信工程技术人员需求量很大,有巨大的缺口。通过铁路专用通信实训平台的专业培训,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动手能力得到增强,自己可凭借着良好的技术条件在就业市场中取得优势。
2.高校的投资能够得到较好的回报,实验中心的运作能够步入良性循环;因为实验室是基于开放平台的,提供硬件、软件的接口,学院还可基于此实训平台开展一些软件、应用、实验、开发、认证、培训等的增值服务。
3.使实验室成为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演示平台、实训基地,向当地社会提供技术交流、课题研究支撑,成为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龙头。
【参考文献】
[1]及德增.现代通信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2]刘功民.通信线路[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3]李旭.铁路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4]黄欣萍.列车无线调度通信[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5]蓝茜英.铁路专用通信[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6]王.数字调度通信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1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篇3
2008年京津城际开通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至此,中国高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短短几年间,我国高铁里程已达1.6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1.2万公里。伴随着铁路的快速扩张发展,铁路员工也随之大量补充,自2008年以来,铁路累计招收员工约几十万名,对新入路员工的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实施新入路员工素质工程迫在眉睫。
实施新入路员工素质工程的意义
推进实施新入路员工的素质工程,不仅关系着新员工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需要。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是运输生产永恒的主题。抓好新入路员工培训,提升广大员工安全操作技能,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根本保障。随着铁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装备的大量运用,运输生产一线的维修维护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因此,现场急需文化水平高,技术业务强,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去保障铁路快速、高效、畅通无阻。由于铁路行业机、车、工、电、辆等专业众多,工种繁杂,专业性强,技术技能要求高,新入路的新职工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运输一线维修维护的需求。因此,加强新入路人员技术技能培训是非常必要和重要。
推进铁路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国家高度关注铁路发展。今年人代会上,******在***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15年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到2015年底,我国将提前五年实现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的目标。伴随着国家三大战略实施,高铁走出去步伐加快,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铁路建设仍将高位运行。铁路改革发展急需经营、管理、技术等各类人才。因此,抓好新入路员工培训,实施新入路员工素质工程,加快各类人才培养,是适应铁路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
加快铁路技术创新的需要。技术创新是铁路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需要各个专业的技术专家,也需要大批业务精湛、技术过硬、有创新精神的基层操作人员。因为,各项铁路技术成果,都需要他们在实践中去检验、总结、改进、完善。因此,加强对新入路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素质,不仅是上岗前必修课,从某种程度上看,更是增强铁路技术创新后劲,完善铁路技术创新体系的需要。
对新入路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从大学毕业生和复转***人中招聘的人员加入铁路队伍,解决了现场维修人员年龄偏大的问题,为铁路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他们对铁路企业缺乏全面的了解,职业安全意识不强,现场工作经验少,专业技术技能很难满足铁路运输现场设备维护、维修的要求。目前,铁路培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培训定位不准确。在培训内容上没有完全按照个别特殊群体进行针对性培训;没有根据不同群体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例如:复转***人和铁路相关的专业院校的人员,由于其经历及素质情况不同,文化基础层次差别很大。复转***人大多是高中文化程度,也有一部分是初中毕业,基础知识薄弱,对高新技术、高科技知识的原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有相当的难度。从大专院校的铁路主专业毕业生中招聘入路的人员,总体文化基础水平较高,接受领悟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强。
培训内容不完善。培训内容往往是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的内容进行培训,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和设计,系统性不强,虽有一定针对性,但内容较为片面,知识基础没有打牢,应知应会的技能不能全面掌握。
培训方式不灵活。培训方式往往采取课堂宣教式,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缺乏互动。另外,培训基地缺乏机、车、工、电、辆等专业的演练设备、器材,达不到与铁路运输现场技术设备同步的演练场所,不能满足学员培训演练的需求。
有效开展新入路员工教育培训工作
以确保运输安全为重点,着力加强铁路安全培训。铁路企业安全培训,既包括保护职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即无损、无害、不伤、不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也包括职工对安全的意识、信念、价值观、经营思想、道德规范、企业安全激励机制等安全的精神因素。铁路运输企业安全与其他企业相比,内部多工种存在,机、车、工、电、辆各站段密切配合,大联动机式的全天候作业,风雨无阻;外部与旅客、货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融为一体、直接关联。对新入路的员工进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安全规章》、《设备维护规章》、《防止机车车辆伤害》、《防止触电伤害》、《防止高处坠落伤害》、《铁路电气化作业安全》等与专业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还要以安全教育为前提,使学员树立“安全第一,生命为本”的价值理念,强化安全意识,使员工在自觉地、良好的、安全的工作环境中,不发生违章行为。
以提升职业技能为重点,着力加强铁路技术培训。一是加强铁路专业技术培训。铁路行业机、车、工、电、辆等专业众多,工种繁杂,专业性强,技术技能要求高,要加强对新入路的员工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技术现状,国内外的专业技术发展情况。了解本专业的设备情况,理解设备的技术要求、功能及作用,掌握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各种设备之间的相互联系。设备的运用情况,设备故障的分析、查找、处理等。
二是加强专业技术理论培训。对新入路的人员要进行专业技术理论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理论水平,使他们不仅知道干什么,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他们今后不断提高维修、维护技能奠定理论基础。当然,技术理论的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由浅入深逐步进行。
三是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培训。随着铁路高速、重载技术的成熟,对铁路职工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加强对培训基地实习演练设备的投入,结合运输现场的设备运用情况,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维护、维修设备的能力,提高他们准确、及时发现隐患,处理故障的能力。以铁道信号专业为例,要使学员力争具有按配线***对各种信号设备进行配线施工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维护的能力;具有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具有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表进行测量的能力;具有排除各种信号设备常见故障的能力。
以树立职业道德为重点,着力加强铁路文化培训。一是加强职业态度养成培训。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在对新入路的员工培训中要弘扬社会正能量,培养阳光积极的心态,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铁路运输生产中。
二是加强职业礼仪培训。铁路运输的一线站段,客运、货运单位是铁路的“窗口”单位,文明礼仪运用尤为重要。由此,对新入路员工进行职业礼仪的培训,有助于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充满自信,它能够帮助铁路员工规范与客户、服务对象间的交际活动,更好的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更好的为旅客与客户服务。
三是加强情商管理的培训。情商是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
铁路企业本来就是一个多工种、多专业、点多线长、工作量大、技术、工艺性强、安全要求高的行业。职工的个人情绪对工作质量、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情商管理的培训,使员工能够敏锐了解他人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的好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工作更可能取得成功。
四是加强有效沟通的培训。沟通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还是一种技能;是对个人自身知识能力、表达能力、行为能力的表现。企业管理者也好、普通员工也好,做好沟通工作,是保障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铁路企业本来就是一个大型企业,各个专业站段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铁路员工与客户之间,铁路员工与旅客及服务对象之间,都需要有效沟通。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篇4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1)
摘要:我国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培养观念落后、师资不足、管理方法不当、管理力度不足、注重技术培训轻视人文教育等。要完善我国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全面树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念,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好“进口关”和“出口关”,坚守高等教育的理想。
关键词 :高职院校;城轨专业;订单式培养;实践探索
中***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72-04
我国高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以下简称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双方共同进行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学习效果的考核,最后按照协议,共同完成“订单”就业的模式。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多赢,改变了高职院校的传统办学模式,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借鉴,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突破学校招生瓶颈的有效举措。
一、我国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观念落后
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兴起的。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一些院校的领导者和管理层受到传统管理方式思维定势的影响,对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充分,还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组织教师授课,侧重于课堂讲授,忽略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授课,甚至片面地认为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只是就业上有保障,在班级教育和管理上与其他班级无异。
(二)人才培养的师资不足
近年来,各个城市地铁项目纷纷开建或立项,对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激增,考生纷纷报考高职城轨专业,学校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纷纷扩招。城轨专业“订单”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原有的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师数量相对不足,而引进教师又要增加学校的引进及培养成本,学校一般无意于此。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本科院校纷纷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职城轨专业教师无法抵挡本科院校学校层次、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诱惑,导致高职院校的城轨专业教师更加不足。
(三)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管理方法和力度
首先,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形式较为传统,没有突出特色。虽然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即“订单”),根据协议,校企双方负有共同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的责任,但在现实中,主要还是以学校为主,学校不论在教学还是课外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的管理上,与非城轨专业“订单班”并无差别。尤其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中,由于实践课需要繁琐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且要考虑到学生在现场的安全,费时费力,授课成本较高,所以大多数学校习惯于采取传统的授课方法,偏重课堂的理论课程。在教学管理上,学校没有对城轨专业“订单班”与非“订单班”加以区别。这就明显地从外部抹煞了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的自我区分度,不利于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其次,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施教的配合不够密切。校企双方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对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实施教学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校企双方建立教学团队还只停留于各个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协议”上,与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开展教学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再次,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不顺。学校和企业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沟通互动的体制机制不顺畅。根据相关信息来看,当前只有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地铁公司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了“地铁学院”,通过“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进行了实践探索。实践证明,要使城轨专业“订单培养”成为校企双方事业发展的平台,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层面的精心设计和谋划,从宏观上搭建保障体系。目前,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重协议(也即“订单”)、轻过程落实,校企双方完成“订单式”培养的协议签订后,简单地交由双方的二级部门具体操作实施,缺乏一个跨部门的权威牵头机构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协调和问题解决,这必然会导致双方在互动运作中出现扯皮现象。
(四)人才培养注重技术培训、轻视人文教育
一是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导向出现偏差。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实用型人才”。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企业的需求影响了学校办学的方向和导向,使得学校片面理解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性、实用型人才”的涵义,降低了对“高素质”的要求,刺激了各高职院校盲目扩招,而由于师资力量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以及对自身办学宗旨和功能的认识模糊,在与地铁企业合作设计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时偏向了“技术指标”,淡化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大量删减了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替换为与企业生产岗位联系紧密的侧重于动手操作的技能培训方面的课程,致使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不够牢固。
二是高职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技术立命”的功利思想严重。与本科院校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为目的不同,高职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以技术技能的掌握为培养的第一要务,以就业为根本目的。虽然城轨专业“订单班”里不乏高考成绩达到本二层次的学生,但他们就读高职,最务实的目的就是为了顺利进入地铁企业就业。入学进入城轨专业“订单班”之后,只专注于将来面向的工作岗位的技能学习,而对于专业技能之外的内容却无太多的兴趣,表现出了突出的“技术立命”的功利思想。
(五)“订单班”学生综合能力弱、知识面狭窄
一是高职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综合能力不强。“订单班”培养的学生由于被定位于针对地铁企业的相关特定岗位,岗位针对性极强,并且按照企业的要求尽量压缩了基础理论课程,最大限度地实施特定岗位的技能培训,这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功底薄弱,与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不符。
二是高职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窄,职业迁移能力不足。“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传授,为学生的上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被压缩和删减了,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在岗位实践操作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可满足企业快速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也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职业面向的幅度不宽,不但对相关职业的适应性、触类旁通的敏锐性减弱,而且对本职业群内其他相关专业的接受能力也不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领域内求生存,职业迁移能力不足,一旦遇到不可测的变故,转向其他职业以规避职业风险的能力较差。
二、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铁学院”的运作模式
(一)“地铁学院”的来历和组织架构
南京地铁公司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2年初就开设了3个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人数一百多人,主要是为2005年南京地铁开通运营储备员工,此阶段的城轨专业“订单班”的数量较少,专业教学方案完全由学校制定并实施,学生毕业后经南京地铁公司考核后录用,南京地铁公司基本上不参与人才培养。
2005年9月,南京地铁正式投入运营,为了适应各个岗位对专业人才新的要求,公司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2006年正式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向学校提出了设立“冠名班”的要求,同时要求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享实训资源。4年来,先后成立了各专业的南京地铁“冠名班”18个,学生达千余人。办学主体慢慢过渡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办学的体制雏形初现。
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在即,南京地铁建设提速,对地铁城轨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经多方努力和协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南京地铁公司两千七百多个城轨专业“订单”的培养任务。如此巨大的育人工程,仅靠原有的合作办学规模和体制已不能满足需求,校企双方从各自的发展需要出发,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地铁学院”,这标志着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超越了“单主体”、“双主体”阶段,过渡到了“订单培养”的深度合作阶段。
地铁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负责地铁学院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决策,由双方派员协商组成,院长由理事长提名,经理事会讨论后聘任,负责实施理事会决定,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理事长和副理事长,随着地铁学院的发展,将吸纳其他城市的地铁企业加盟,为更多城市的地铁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逐步形成“1(南铁职院)+1(南京地铁公司)+N(若干城市地铁公司)”的理事会结构,如***1所示。
(二)“地铁学院”的运作实践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铁学院的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与地铁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方面。
一是校企双方共同搭建新平台,推进合作办学。校企双方于2009年组建地铁学院理事会,同时成立了地铁学院,南京地铁公司总经理任理事会理事长,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副理事长,双方主要部门负责人任理事,地铁学院还吸收了其他地铁企业加盟,形成了“1(南铁职院)+1(南京地铁公司)+N(若干城市地铁公司)”的理事会结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地铁公司领导担任地铁学院院长,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领导担任执行院长,专业委员会、办公室、各专业教学团队、职业素质训练项目组等机构是地铁学院的下属机构。地铁学院整合了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组建了6个专业的混编教学团队,共享实训资源,融合校企双方文化。
二是校企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作育人。首先,“订单班”学生每个学期至少深入地铁现场一次,或听一次地铁工程师及工人师傅的专业讲座,让学生了解地铁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这是“走入地铁,感知职业”;另外,将学生将来的工作内容分解到课程中去,帮助学生逐渐熟悉岗位的工作程序和内容,这是“深入地铁,熟悉工作”;学生三年级时,通过实习和定岗工作,开始自己的地铁职业生涯,这是“融入地铁,胜任岗位”。其次,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根据校企间的合作协议,各订单专业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兼职教师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同时,成立由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学业评价小组,校企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制定考核标准,实行年度学业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再次,教学过程实行三个一体化,即: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校企共同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做中学,学中做;实行校内和现场一体化,城轨专业课程现场教学与校内课堂教学相结合,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让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交替学习;实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一体化,在技能教学中,将责任、态度、精神等融入其中,将职业素质作为考核内容,实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综合考核。
三是校企共同推进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地铁公司共同进行城轨专业“订单班”的招生,在招生章程中共同约定招生岗位、区域人数、男女比例和身体条件等,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以扩大社会影响,校企双方共同坚持“一年打牢基础,二年熟悉岗位,三年强化岗位”,实现了城轨专业“订单班”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就业。
三、完善我国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全面树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念
在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正确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理念,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就在于高度紧贴企业,依靠企业,不论是招生、教学,还是考核、就业,都需要与企业同步配合,学校不能撇开合作企业“自说自话”。另外,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摆脱传统办学模式的思维定势,规划好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的时间分配比例,最大限度地避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代替或简化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
(二)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必须积极改革传统的办学体制,调整校企合作体系,理顺人才培养机制,从原来的以学校为主的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校企双主体,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并在体制上做出调整,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通过理事会这个校企合作的平台,将企业吸纳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使得企业能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建设,并且应通过理事会建立有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架构真正的开放式的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育人机制上实现突破,将学校的优质资源与企业自身的培训需求相结合,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以一定的用人标准和用人规格向学院提交人才培养“订单”,引进学院的智力资源参与到企业职工培训之中。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把好“进口关”和“出口关”
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进口关”就是学校生源的选拔。生源选拔关系到学校招生的公平、公正、公开,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口关”就是毕业生的就业,要把好“出口关”,就要严格进行毕业生的毕业资格审定,要不断提高合作企业对毕业生和学校的满意度,从而确保合作基础的牢固性和长期性,同时,严格把好“出口关”也是确保城轨专业“订单班”优良的学风和班风的重要举措。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要坚守高等教育的理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责任,但“以就业为导向”不能理解为“以就业为目标”,否则就是对高等教育宗旨的偏离。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策略,是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法,是为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因此,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完全听任企业有时基于功利主义和短期效应所提出的“技术挂帅”和“重技能轻素质”的培养要求,必须将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同等看待,严格坚守高等教育的理想。
[1]刘明浚.大学教育环境论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126.
[2]穆晓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6.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篇5
铁路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铁路院校高等教育的目标[1]。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铁路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现场工程实际问题,提高专业素质,成为特色创新型人才。我国高速、重载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3,4],拓宽了铁道工程学科的市场需求,专业教学方法[5-7]成为铁道工程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促使各铁路学校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和建设。
“工务管理及检测技术”是北京交通大学铁道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改革,将最新研究成果充分纳入课程教学、优化教学内容,采用最高效的授课技巧开展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式,使土木工程及铁道工程专业学生充分掌握铁路工务管理中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促进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该课程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工作,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及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教学目标及对象
1.教学目标。“工务管理及检测技术”是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具有鲜明的铁路行业特色。课程着眼于本科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立足铁路工务设备的运营维护,使学生系统学习铁路线路养护维修、质量评定、养路机械、工务安全及信息化、测试方法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对象。本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主要教学对象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方向、铁道工程方向、城市轨道工程方向的学生。除此之外,交通运输工程(铁路相关方向)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修本课程。从往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跨专业考入我校铁道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也前来听课。
3.教材建设。为满足教学的要求,教研室2009年申请了普通高等教育铁道部特色教材立项项目,编写了《铁路工务管理》一书并已正式出版[8],内容包括工务设备检测与管理标准、修程修制、养护维修、大型养路机械、工务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等方面,最大特点是在系统介绍工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入了最新的方法、设备和技术等介绍。
本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以《铁路工务管理》为主,部分轨道测试方面的内容参考《铁路工务检测技术》、《铁路轨道动力测试技术》。此外,还向学生推荐《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工程》、《无缝线路研究与应用》等相关书籍和资料。
二、教学改革方式
1.教学内容。以前内容多围绕普通铁路开展,本课程结合当前高速、重载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拓展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平时需查阅大量有关铁路发展和铁路运营的文献,向学生讲授国内外铁路最新技术和问题。针对高速铁路,新增加了无砟轨道、高速道岔等新型结构病害及其维护方法等内容,并讲授***监测方法、综合检测车等内容;针对重载铁路,新增介绍重载铁路轨道的受力特点、破坏形式及养护维修要求,重点讲授重载铁路道砟磨损的成因、测试方法和处理措施;补充了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内容,包括地铁及轻轨线路的主要病害特点、工务设备的养护维修方法、轨道检测及钢轨异常磨耗的整治方法等内容。
2.教学方式。“工务管理及检测技术”课程是学生了解铁路现场作业内容的第一门课,前期所学“铁道概论”、“轨道工程”等仅从结构特征、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课程在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增加了学生动手环节的内容。①使课件更有吸引力。本课程信息量大,采用多媒体教学,更为形象和直观,如轨道结构病害形式、大型养路机械等用***片展示;一些结构非常复杂又抽象的关系,如测试系统间数据传输关系、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采用流程等表达。课件中所包含的大量的国内外文字资料和***片,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使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很好的感性认识。②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们积极开展问题讨论。采用的方法是:提前2周布置思考题或讨论题,课堂预留半节课进行讨论,一组选派3~4名同学进行介绍、阐述,其余同学进行补充、提问、质疑,教师鼓励并引导同学们充分参与、发表自己意见。课题讨论会一般开展4~5次,讨论主题多样、内容涉及面也往往较广,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了解即可,避免对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③注重课堂提问和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堂中,教师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对前面内容的主动复习;课间休息时,教师与学生们交流讨论,积极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后,教师布置作业,加深学生对本章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l次考前复习课,对课程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作一个全面的回顾。这一反复学习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课程内容。④增加学生动手环节。工务管理与检测技术具有较强实践性,参观实习是课程学习的重要一环。工务作业和检测中有很多小型仪器设备,如钢轨探伤仪、钢轨轮廓仪、道尺和钢轨平直尺等。利用课外时间,在实验室室外线路上进行模拟测试,教师先介绍演示,然后同学们分组亲自动手进行轨距测量、钢轨轮廓测量,体验测量工作的不易性。此外,针对轨道动力测试,指导学生***路上粘贴应变片、安装加速度和位移传感器等,利用IMC动态数据采集仪对结构振动进行测试。增加学生的动手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现场测试检测的认知。
3.考核方式。参照原有的考核方式和其他选修课的考核方式,考虑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增加本科生对铁路工务和检测的认识和了解,加大课程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增加到现在的40%,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降低,仅占总成绩的60%。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试卷注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围绕教学大纲和课后习题进行出题,主要包含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讨论分析题3种形式。简答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讨论分析题则需要学生结合现状进行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四个方面,分别占总成绩的10%、15%、10%和5%。课堂表现主要为课堂讨论表现、回答问题表现等;课后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课外实践部分主要为课外动手环节成绩。
三、课程教学实践效果
1.教学评估。“工务管理与检测技术”课程开设已近10年,本科生的选课对象主要为保研生、考研生(铁道工程方向)和想进入铁路相关单位的毕业生。老师通过讲授丰富的专业内容、积极开展课堂讨论、注重课堂提问和复习、增加动手实践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学期结束都会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考评,包括教师态度、授课效果、辅导答疑、实验、作业等方面。近几年来,本课程综合得分较高,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是认可的,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是成功的。
2.后期评估。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与现场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学生后期的反映更能说明课程的成败。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对本课程中的无缝线路管理、无砟轨道病害及维护、轨道不平顺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要求;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增加了对现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自己对铁道工程专业的认识,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进入社会工作的同学,掌握了现场维护和检测的基本知识,为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理论依据,特别是进入各铁路局工作的同学,熟悉了线路、桥梁、隧道的养护维修方法,工作后可以快速进入角色。
四、结语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实训工区建设
在***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职培训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培养出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在高职教育中,实训工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实训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操作技能,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一、实训工区建设的特色
在进行实训工区建设时我们要遵循一些原则,例如借鉴同类院校实训工区建设经验,参考企业建设方案等。在这些原则基础上我们结合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轨道工程的特点提出以下三点建设意见:
首先,实训设备与企业实际一致,源于现场、虚实结合。
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工区采用仿真设备,无法模拟真实的现场运营情况,达不到实训目的,这是因为某些专业设备往往比较昂贵,高校没有那么多资金预算完成工区建设。由于资金问题的制约,我们提出以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训工区建设。“实”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硬件方面我们可以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多买真实设备,例如轨道断面检测设备、轨道小车设备以及轨道、路基、桥梁等的实体断面等。软件方面包括内业整理软件、概预算软件等。“虚”指的是当我们进行拆装实训时为了避免对硬件设备造成破坏以及一些大型设备尺寸过大无法实现安置等情况可以考虑其他办法,如引进相应的模拟操作软件或等比例缩小等措施,例如高铁自动售检票系统内部构造极为复杂,设备零件也容易因学生操作不当而受p,因此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中进行模拟拆装。这种虚实结合的实训方式既解决了实训工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满足了学生实训目的需求,成为我们构建实训工区的基本原则之一。
其次,实训工区按照“灵活施教、教学做一体”的原则合理布局,互相间不干扰、且能互为补充。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实训工区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因为此专业涉及的专业课非常多,这也导致了实训基地要满足学生不同学科的实训需求。在进行工区建设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科学规划实训室功能和数量,合理安排实训项目。各实训室功能应互为补充,争取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另外,由于有些院校资金不足,在进行实训工区建设时采用分步分期建设的方案,这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的出现,即在一个培训期内有些学生已经毕业却没有完成整个实训过程,那些来不及建设的实训室只能留给下一批或下几批的学生实训。学生实训知识体系残缺,无法尽快融入市场,失去市场核心竞争力。基于高速铁道工程各学科关联性强的特点,我们建议在进行实训工区建设时应一次完成,理论教学完毕后立刻进入实训阶段,便于学生理论转换为实践能力的培养,便于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最后,实训工区建设重视文化渗透,注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企业有企业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学科有学科文化,实训工区也有其独特的实训文化。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立刻融入到企业当中,体现自身价值。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都需要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在毕业之前除了要培养专业技能以外,也要在实训过程中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在进行实训工区建设时必须要将文化熏陶这种软实训贯穿进去。例如诸如将高铁车站服务工作通用标准、铁路企业员工职业素质要求、世界著名铁路企业介绍,施工员造价员的岗位职责等宣传材料张贴于实训工区,让学生在实训的间歇浏览这些资料,既能放松自己又能感受到浓郁的高铁企业文化。
二、实训工区建设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整个实训工区实训项目较多,满足了高铁专业全部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容纳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虚拟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熟悉专业设备,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内业软件,造价软件等实训课程的学习,既提升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实训效果非常好。此外,通过桥梁隧道等认识实习实训项目的开展,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加深,掌握更加牢固,也领会到了作为高速铁路建设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同时提升了个人综合素质。
(二)提高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高速铁道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专业建设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教师少,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经验不足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力度不够,无法实现教师“从学校到企业”的培训过程。高速铁道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在实训工区建设过程中从实际出发,由企业指导教师编写实训手册和实训项目,全程跟随进行现场指导,使高职教师尽快掌握专业核心技术,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三)拓宽了校企合作道路
良好的校内实训条件是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前提条件。实训工区建设通过软件与硬件的集成实现对铁路企业环境全方位的真实模拟,为学生提供了“零距离”上岗的实训平台,使学生“人在校园、做在企业”,极大地缩短了学生入职前培训时间,节约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铁路企业根据情况,往往主动需要我们的学生发挥志愿者作用,以解决企业员工阶段性临时不足问题。有时候,铁路企业还会把员工培训放在我们这里。校企合作模式由此前的学校热企业冷的“一头热”变为双方互为需要的紧密合作,有效地拓宽了校企合作道路。
三、结语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实训工区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铁技术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平台,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训工区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共同参与,进行精心调研,获取大量的资料。同时还要根据专业情况合理安排实训空间,做到不同实训室不干扰、互为配合。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实训工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工区资源完成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国清.基于实习、培训、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5-56.
[2]郑兆志,何钦波.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1-34.
[3]陈爱群.综合实训课程与高职教学改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50-52.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篇7
Wang Chunhui
(Qiqihar Railway Engineering School,Qiqihar 161000,China)
摘要: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实践教学对培养、提升学生技能有其独特的、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技能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Abstract: Go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applied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actical teaching play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and enhancing students' skill. Therefore, my school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actively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skills.
关键词: 中职 注重实践教学 探索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mphasizing on practical teaching; exploration
中***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63-02
0引言
***在今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是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职业教育能否凸显职教新特色,造就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为确保实践教学收到实效,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完善实践教学设施 ,为提升学生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在职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先进、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以建设国家中职示范校为契机,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先后申请和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近1500万元和自筹资金上百万元,加大了对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是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了土木工程实训基地、铁道工程实训基地、道路与桥梁实训基地、数控实训演练基地、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钳工焊工演练场。在去年学校新建一栋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综合实训大楼在基础上,今年还将与中铁二十三局二公司合作新建一个集南北方两种施工方法的高速铁路实训基地。准备筹建测量综合实训大楼(涵盖风雨教室、楼宇智能化实训室等实训基地)。一个结构合理、设施先进、门类齐全、工位充足的实践教学基地已初具规模。二是加大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力度。学校先后在北京南口、本省碾子山、五大连池、加格达奇等地建立了测量实训基地和地质参观等实习基地。并与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铁路工务段、中铁23局等多家本地相关对口专业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在实习过程中掌握最新生产装备的操作、维护和检修技能。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对应。三是更新并完善了实验用的各种配套设备。今年学校还将重点对涉及汽车应用检修、焊接、机电、电子、测量等专业所需用的设备按轻重缓急逐步进行更新和维护,使设备长期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保证教学所需。这些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验设备的完善,充分满足了我校所有专业在校生的实习、实训需求,为提升学生的技能创造了良好条件。
2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为提升学生技能优化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离开实践教学,理论只是空洞的道理,不能转化成学生的能力,而理论又是实践实训的基础,对实践实训起着指导提升的作用。离开了理论的实践实训,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手工劳动,不可能有持续性的发展,因此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基于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迫切需要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一是采取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常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须通过实物在实训室进行拆卸、观察、组装后,才能更直观的了解和掌握。因而要充分利用实训室,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出结果后,加以简单的理论分析讲授,来完成理论教学。例如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的讲解在实训室来完成,即直观易懂、效果好,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充分利用演示教学的方法。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来播放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有关的实训教学演练场景和实际现场的工作背景,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下按照未来职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基本的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收到了在课堂上讲解无法比拟的实训教学效果。三是建立评价过程考核的方法。改变以往评价学生成绩通常关注结果的做法,而注重对学生的整体性评价,比如对一个机械零件制作的过程,从知识的预习、程序的编制、工艺流程的掌握、加工后产品的质量、实训操作的表现等过程,都要详细记载,最后还要笔试。这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考核,既考查了对知识储备和理解的深度,又考查了以掌握技能为主的操作能力。使学生远离了期末搞突击的应付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
3探索新型培养方式,为提升学生技能拓宽训练渠道
实践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对学生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对过去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广开门路,拓宽学生训练渠道。一是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密切与中铁二十三局二公司、二十二局六公司、长春铁路客车厂、齐齐哈尔和平厂、大庆华拓等企业和行业及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3122“(就是四年制专业的,在校采取学习3学期,到企业实践1学期,再返校两学期,再顶岗实习两学期)和“2121” (三年制专业的,在校采取学习两学期,到企业实践1学期,再返校学习两学期,再顶岗实习1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今年学校拟投入不少于200万元用于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二是探索课程设置的改革,为了一些通用专业学生的就业需要,探索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前置,文化课后移的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既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前置、部分文化课后移的课程设置体系改革。例如学习数控专业的,到校后首先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电工基础和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然后在实训中心进行为期二周时间的不同于中学实验课的技能训练,使新入学的学生马上融入中职教育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感受中职学校的学习特点和氛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即将就业时,有的部分专业课还没学到的问题。三是探索校企联合办学。在数控实训方面我们进行了新的尝试。学校与和平厂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生产产品,签定了承揽加工任务协议,为其生产加工零配件,同时厂方派质量检查员在现场进行验收是否合格。实训老师通过产品的合格与否,从程序设计的修改到工艺流程的编制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答,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体验。在实训中能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这既为学校节约了实训成本,也为我校数控专业的持久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升学生技能提供重要保证
要提升学生技能,必须有一支数量充足、技术精良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作保障。职业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懂得教学规律,是教学的行家;又要懂得行业技术,是专业操作的能手。因此,要从培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入手,从多种渠道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①选派专业教师进入对口企业实践。只有到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了解企业的需求,切实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新的实践教学能力。我们先后派教师到中铁九局、十三局、十九局等多家单位下设的铁道、桥梁、公路、房建等施工现场进行实践锻炼,充实现场实践经验,很多教师经过实践和参加专业技能考试获得了工程师、工程监理等资格证书。②加大对专业教师使用和培养力度。近年来,学校选送了部分专业教师到北大、南开、同济等高校进修第二学历。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工程设计、工程预算等,在实践中使教师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这些年,先后为省内外、路内外勘测设计铁道线路1500多公里,完成了80余项近10万平方的商场、学校、铁路站舍及民用住宅的设计任务。使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③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先后开展了工程测量、数控加工等教师技能竞赛,通过竞赛促进了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对实践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在去年举办的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我校派6名选手参加,有5人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在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上,获教师组二、三等奖各1名。④建立对专业教师的激励考核机制。学校专门出台了《优秀学科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对评选出的学科人才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以便促进更多的教师脱颖而出。在铁道施工与养护、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机电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学校已有省级优秀学科人才11名。他们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件开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壮大,为培养更多的实践能力强,职业技术高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近年来,由于我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设施,积极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有力的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4.1 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经过系统的实践教学, 学生的技能基础面更宽了,专业技能更精了。几年来的实践显示,我校的学生在历次技能等级鉴定中,初级合格率、中级达标率不断提高。学生在毕业时,基本上都能取得两个以上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铁路选线;BIM技术;GIS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带动了新一轮对铁道工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推动了中国新时期高速铁路设计施工领域人才的需求变革。当前,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主要目标,而毕业设计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铁路线路设计融合选线、测量、轨道、路基、地质等专业课程知识,集总体决策性、实践性和知识性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综合运用铁道工程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毕业设计案例。目前,传统的铁路选线课程设计已经难以适应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铁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需要,将智能新技术等作为支撑,深入推进工程理论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目前高校铁路选线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设计特点,积极探索实用创新性方法,构建互动、平等教学平台,培养学生***思考、质疑思辨、求实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课程设计质量,推进方法改革。
二、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的现状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是运用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训练,熟悉选线设计理论,多次进行实地定线或纸上定线实践是掌握铁路选线课程的重要方法。然而,多数传统的课程设计过程难以达到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设计选题与工程实际联系不紧密。铁路选线课程设计内容涉及铁路能力计算和铁路设计及方案技术经济比选三部分。毕业课程设计选题需合理考虑以上三部分因素,结合可靠的工程背景、工程资料及课程培养目标,综合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能力。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缺乏系统性的工程数据支撑,涉及实际工程问题较少,缺乏工程真实感,更多的停留于理论计算,而忽视应用性,偏离工程实践能力导向。
2.深入现场踏勘实训困难,质量难以保证。铁路选线设计深入现场实地踏勘,通过学生在现场的观察、思考学习和专业技术人员及教师的指导,能够强化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知。但现实操作过程中,由于实地考察的场址选择需综合考虑学生的安全、吃住行等因素,实地培训的顺利开展困难重重。同时,现场指导过程中教师及技术人员讲解难以保证面面俱到,且大多数学生被动的“走马观花”式学习难以保证学习质量。甚至,许多高校出于安全因素取消现场实习机会。总体而言,目前高校铁路选线课程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使得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创新能力未得到有效训练。
三、基于BIM及GIS技术的铁路选线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建筑信息化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BIM)是一个四维管理系统,即三维实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工程资料建立相应数字模型,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可视化、造价分析、碰撞检测、结构计算和运营维护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为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平台,提供了研究一切地理实体要素的手段和方案。随着土木信息智能化建设的发展,BIM及GIS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线路、路基、高架桥等铁路工程设计当中,不仅提供了高品质项目设计成型方案,更为业主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交付体验。本文基于国内外BIM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将铁路选线课程设计与BIM优势进行整合研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建立工程数据库及与GIS的有效融合。BIM技术的核心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建模技术,为实现铁路选线设计,前期则需确定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随后基于选线设计理论规划线路并进行空间摆放。为此,需首先基于参数化控制进行三维元库的建立。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导入相应元件三维数据信息,初步构建后期线路设计中必须的轨道、桥隧等三维模型,建立工程数据库。其次,铁路是一种线状结构,地理空间跨度大线路所在区域变化多样,不仅包含城镇乡村,仍可能穿越河流及山区丘陵等路段。实地定线往往由于实际条件限制难以达成,纸上定线往往不够直观。GIS能够直观描述区域内线路设计地形地貌,确定线路起讫点工程水文地质概况,并通过三维形式展现出来。有效融合BIM及GIS可满足不同对象尺度之间的相互协调,合理地做到局部控制设计的精度又兼顾全局协调的一致性,便于教师课程设计指导及学生快速消化理解。
2.虚拟环境下铁路选线设计。虚拟环境选线设计主要包含铁路定线、平纵断面设计两个阶段。首先学生可通过GIS技术,直观的确定线路走向控制点及接轨点布置;同时,通过GIS可较为直观的获取城乡整体布局,考虑拆迁工程并满足客货运输要求,进而合理布置车站位置;最后结合BIM技术设计线路平纵断面,并融合GIS数据信息,结合紧坡地段和缓坡地段定线方法对线路平纵断面进行改善,联动交互设计达到合理阈值,提升学生对选线设计的认知和理解。此外,铁路线路通常分布大量的桥梁、涵洞及隧道建筑物。线路与建筑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特大桥及长隧道往往影响线路的局部走向,而桥涵、隧道数量设置的多少往往决定线路的安全及经济合理性,必须在选线设计中体现。传统的CAD设计存在***纸协同设计较差、精细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采用BIM技术开展桥隧设计可显著弥补二维设计的缺陷,通过建立三维模型,结合GIS技术可对桥涵、隧道局部位置进行调整,提升工作效率,快速优化建筑物定线设计方法。
3.方案技术经济比选。铁路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以较低的投资实现所要求的运输能力,同时创造良好的运营条件降低运营费用。通常实际工程中,在满足“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融合”条件下,需给出多种方案进行比选。结合BIM及GIS技术可快速直观地进行方案比选,比如线路途经的经济据点、填挖方工程及桥隧数量等。学生可通过该技术直观感受铁路选线方案的动态优化过程,并高效地提出具有比较价值的方案,积累初期的工程经济投资计算比选经验。
4.课程设计考核及综合效果评价。通过以上铁路选线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可基本完成并掌握整个铁路选线设计的过程。进一步,可依托智能技术平台,组织学生小组对提出的选线设计方案进行整体互相评价。学生通过可视化的3D模型学习、对比训练并解决工程具体问题,实时感受线路设计过程及成果,极大地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分析均是以基于设计主导模式进行的,实际选线设计中仍可通过BIM技术在设计同时直观立体地展现施工过程,控制施工进度及施工运营成本,减少设计变更,同时确保施工质量等。学生在开放的BIM平台环境中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锻炼发展,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施工企业;科技管理
1围绕一个中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工作坚持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着力发挥科技对施工生产和管理的护航作用。几年来,共承担集团公司级以上课题1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认可社会力量科技进步奖9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61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工法13项。编制地方标准和规范2项。应用《津秦客专特殊桥梁结构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施工的津秦客运专线跨京哈铁路特大桥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铁路斜拉桥双向非对称拆除》施工技术通过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搭建3组平台,激发创新内升动力
2.1健全创新体系,搭建体制机制平台。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管理的组织保障,而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是科技管理的***策保障。建立了以总经理为核心的科技进步领导小组,负责科技创新的总指挥和领导;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引领,科技部、工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等业务部门为首,各项目部总工程师为成员的组织实施体系(技术中心)。坚持以工程项目、业务管理、企业发展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立足点,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完善,构建起了以公司为核心、以项目部为主体、以工程为依托的上下三层次、纵向多条线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几年来,在科技进步领导小组及技术中心的带领下,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对科研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范,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的制度基础,形成了体系规范化、覆盖全面化、流程清晰化、职责明确化的动态科研机制。2.2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搭建奖励促进平台。为调动广大员工科技创新积极性,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科技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以及科技奖励力度,“十二五”期间,共计发放科技奖励121万元,有效激发了广大员工参与和投身科技创新的动力和热情,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2.3强化内外科研资源,营造创新氛围平台。对内,为进一步发挥技能人才示范作用,为技能人才开展管理手段创新、业务营销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搭建平台,工会、工程技术部、科技部、安全质量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创新工作室,组织引导了广大员工岗位成才,促进了员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新工作室针对钻孔桩桩头控制、循环吊筋、桩头凿除等施工技术开展了立项研究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推进了施工现场创新创效的实施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升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对外,通过多渠道筹集课题经费等方式深入推动科技研发。坚持加大对外联络力度,积极与天津市科委、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等上级单位之间构建交流互通渠道,为科研课题的申报提供了条件。几年来,先后立项研究各类课题23项,争取外部资金支持232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发的进展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同时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培训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先后与市科委、市建委、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区科委、区知识产权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培训联系,积累了一大批客座专家资源。围绕科研课题立项申请、科技进步奖申报、科技创新点提炼、工法编写及修改、专利写作与申报、论文撰写及发表等方面,邀请多领域、多专业的客座专家为广大技术人员进行了数十次培训讲座。也通过考核选拔等方式,积极选派精干技术人员参加由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建委等部门组织的课题、专利、工法专题学习,有效保证了随时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施工技术。
3夯实六大技术领域,提炼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3.1铁路既有线施工及高速铁路、重载铁路修建技术。一是依托重点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既有线施工、大型铁路枢纽建造等传统优势施工技术领域实现再创新和再突破,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二是重载铁路、既有铁路运维综合技术实现新提升。开展重载铁路研究及营业线养护维修技术研究。参与研究探索30t以上轴重重载铁路建造技术和技术标准的研究。三是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实现新跨越,同时进行高速铁路维修改造技术研究。开展350km/h有砟轨道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研究;开展400km/h及以上高速铁路成套建造综合技术及400km/h高速铁路道岔施工技术研究,不断加强复杂环境及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研究。3.2特殊桥梁结构修建技术。一是开展3.0m超大直径钻孔桩施工技术、潮汐河流下水中墩基础施工技术以及柔性拱钢桁梁成套制造安装施工技术研究,其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钢桁梁厚板整体节点制造、钢桁梁大悬臂拼装、台风环境下拼装安全、钢桁梁线性与应力监控、梁上柔性拱竖转合龙安装技术。二是开展临近铁路既有线大吨位转体斜拉桥大型铰座安装技术、多点转体施工技术、斜拉桥既有线旁基础施工技术、超薄主梁施工技术、主梁线型和精度控制技术等研究。3.3隧道、地下工程修建技术。以在建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新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知识产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的技术和工艺。一是围绕复杂环境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山岭隧道、城市地铁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根据所承建工程情况,针对天津地铁软弱地层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施工难题,开展滨海软土地区地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加快提升隧道施工机械化水平。依托在建重点隧道工程,大力推广隧道机械化配套施工技术,以提高隧道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障项目工期和效益安全。三是超前探索城市地下管廊施工技术。通过参与建设地下管廊,掌握修建技术,提升在地下管廊建设方面的竞争力。3.4工程测量技术。一是确保测量人员持证上岗数量满足现场需求,严格落实“三级管理,三级测设、三级复核”的测量管理制度。二是以掌握行业内先进技术为目标定期对测量人员进行集训或轮训,确保培训率达到100%。同时针对股份公司技能大赛考试重点开展专题培训,力争在该项大赛中进入前五名。三是加快推进测量工作信息化,实现内业外业数据超限开启报预警功能,避免测量事故发生。四是开展工程测量数据库课题研发,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监控量测、工程测绘、变形监测、GIS技术进行统一整合,保证内外业技术安全。五是逐步开展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等业务板块的研究,推动工程测量资质升级。3.5绿色低碳技术。一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推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实现节能减排与企业管理的充分融合。二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作用。坚持以科技促进节能减排理念,推动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导项目通过优化施组和施工方案促进降耗增效,实现“四节一环保”。三是持续深化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和绿色示范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四是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月活动及日常宣传工作,以加强业务培训为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3.6BIM技术以地铁Z4线为依托,将BIM技术进行推广应用,BIM技术所需的2台工作站、4台移动客户端配置齐全,相关配套软件已调试完毕,配备的3名专职BIM人员均已到位。BIM模型将与设计***纸同步发送到项目技术人员,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经业主批准后,根据施组编制的施工进度,按照进度要求逐项分拆模型,匹配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报验采用移动端上传报验过程,与BIM模型匹配。检验批、试验报告也需与BIM模型进行关联。在进行方案汇报时,将施工方案过程进行建模模拟,验证施工方案可行性,寻求最优的方案。同时在汇报时,将模拟的施工动画作为汇报素材,形成一个施工方案的全过程的动画演示,真正意义做到结构物的三维空间展示。
4构筑两条通道,点燃科技引擎
4.1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厚植核心优势。几年来,以承建的既有线改造工程、客运专线工程、城市轨道工程及桥梁工程等为依托,围绕完善专利布局的核心出发点,结合科研课题立项,深入挖掘了施工技术,在现有施工工艺上进行了再创新,并及时提炼总结,撰写申报了一大批科研专利,为各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归集转化提供了条件。同时,根据科研课题的实施周期,提前规划和拟定了专利的研究方向,实现了关键技术专利组合的加速构建、实现了专利申请数量、质量的“双升双提”。在日常的专利管理实施中,紧密围绕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建立了专利信息数据库,在框架桥顶进施工领域形成了专利集群。这些成果的取得也为日后各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总结提炼的《一种非爆破拆除桥墩使梁落地的施工方法》、《公铁两用车》、《箱体顶进过程中止水带设置方法》、《斜交顶进过程中在偏转端利用顶镐进行纠偏的箱体顶进法》、《一种先顶进后加固线路的框架桥顶进施工方法》、《一种普速铁路下地道改造及新建高速铁路联合施工方法》等专利成果保护了核心施工技术,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4.2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为辅,发挥创新作用。以技术中心为依托,加强了对外研发交流,与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传统专业院校建立了交流渠道,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津秦客专戴河大桥工程、大里营斜拉桥非对称拆除工程,津保高铁引入天津西站三线矮塔斜拉桥工程、13孔道岔连续梁工程、滦县福州路框架桥顶进等工程中,积极加强与各高校的沟通、技术交流,充分引入了各大高校的技术支持,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5拓实三种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1狠抓科技先导促进,助推经营增量。几年来,先后获得市专利试点企业、区创新团队、区知识产权先进单位、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顺利成为集团公司范围内首个省部级专利试点企业;获得省部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格,为下一步冲击市***工程特级资质申报奠定了基础;丰硕的科技成果在市诚信企业评比、投标活动中为企业做出了加分的贡献;此外,以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为有力支撑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部级高新企业的申报工作。5.2狠抓科研成果落地,助推生产增质。针对承担的重难点工程,如津秦客运专线大里营斜拉桥拆除工程、津保铁路13孔道岔连续梁工程,积极成立科研课题组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专家论证,方案研讨,确定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现场监测点布置,通过理论计算、受力分析、线性、应力控制及施工工况模拟等方法总结出相关参考数据,进一步指导了现场施工,确保了工程的安全顺利完工。5.3加快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一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上下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科研成果开发,绝不仅仅是为了成果数量的增长、资质维护及扩展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加快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健全机制,加快实施。相关管理系统要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办法,加强引导,重点扶持,尽快形成良性推进局面。要对近年来取得的各类科技成果进行梳理,明确转换指标、责任主体和应用流程,抓好新技术、新工法、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真正把科技创新成果落实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精于借鉴,善于吸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内部科研成果为生产服务,实现内部共享;另一方面要善于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内成熟的技术成果,使其为我所用,避免盲目立项和重复研发。
6注重培养,强化使用,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引进、交流、激励机制,及时发现和大胆使用优秀人才,加快建立创新人才梯队,使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后继有人。一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健全内部评价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各级专家选拔培养力度,大力加快专家梯队建设;通过***策引导、待遇激励和条件创造,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取证,以满足企业产品实现和发展的需要;瞄准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从适应发展向努力赶超转变,大力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再创新培训和技术研发攻关项目的专题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层次的技术专家人才队伍。二是做好人才使用工作。引导各级专家加强技术指导和推广,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积极参与培训教材编写和各类培训授课,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各类专家后备人才和技术骨干。把技术创新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才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中的积极作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技术人才到重点工程、主要科研项目挑重担、长才干,使其成为优秀的技术拔尖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7结语
本文从围绕一个中心、搭建三组平台、夯实六大技术领域、构筑两条通道、拓实三种能力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对施工企业科技管理的意识形态以及方式方法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可以为同行业相关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张志伟 单位:中铁六局集团天津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篇10
【关键词】高职 通信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中***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86-03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有效平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于2008年获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基地、2010年获中央财***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自立项建设以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对外积极寻求企业参与,充分引入企业力量参与基地的各个环节建设;对内通过引进人才、培养骨干等途径锻炼培养“双师”队伍,在不断地探索改革过程中切实改善实训环境,提高管理质量,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一、高职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由学院牵头、在自治区和柳州市***府的统筹规划下,依托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和现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府、学校投入为主并会同企业共同建设,力争将基地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的资源共享型基地,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服务,为社会企业及用人单位生产、科研和培训服务,建设成为集下岗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服务于一体的通信类专业的综合实训基地。因此,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在内涵上需要充分彰显以下方面:
(一)面向通信岗位群,夯实学生专业技能。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以学生职业准备为目标,突出工作岗位需求,以具体的行动导向、职业领域、实际情境为基础,通过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工作过程模拟模式,突出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类专业主要有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以及铁道通信信号等,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企业、铁路企业通信部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通信建设施工单位,以及其他从事通信设备的运营管理、通信机务和线务的维护、通信市场营销和通信设备的建设施工的企业。其岗位群主要有线务员、电信机务员、通信终端维修员、电信营销员以及铁路特有工种通信工、工程施工概预算等岗位。因此,在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之初,即应充分考虑前述专业或专业方向所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
(二)面向专业教学需求,促进专业课程改革。近年来,为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乃至基于工作过程的各种课程改革建设模式层出不穷,各模式虽然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分析其共性最终都集中到了“教学做一体”或“理实一体”上,这类课程的实施对教学场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采取课程内容导向模式,即根据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来确定实训基地的功能与装备配置标准,并且从教学环境或学习环境理论出发,结合通信行业和专业的特点,提出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人文环境这一“软环境”建设的要求。同时,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的不断完善,又反过来促进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专业教师可以不断更新、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就新的实训设备开发出新课程,即实训基地的建设又反过来带动专业建设、促进课程改革。
(三)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开放互助合作共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在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继续深化“工学结合、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产学合作理念下展开。与广西通信管理局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将通信实训基地建设成区内首家符合通信鉴定场地要求的场所,满足行业开展技能鉴定的需要;与运营商和工程施工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为企业员工、社会下岗职工以及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
二、高职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与举措
(一)待解决的问题。与所有工科类实训基地一样,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投入问题。从前述分析可知,为有效地面向通信专业岗位群,需要提供整体的系统解决方案即搭建完整的通信网络,而哪怕是最小规模的通信网络,其资金投入也是千万级的。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开辟多种基地建设模式,为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特别是在充分引入企业力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具体方式和途径体现在以下三种模式中:一是***府投入模式。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获2010年中央财***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按照《******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中央财***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地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以此获得建设资金150万,同时还得到了柳州市地方财***的支持。二是校企合作企业投入模式。本着“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思路,寻求企业设备支持或用冠名的方式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室)。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柳州电信公司签订校企联盟共建协议,合作共建通信技术实训基地;与柳州联通公司签订联合组建“联通沃精彩”通信教学实训室协议,由企业提供通信专业教学用传输、程控交换、基站、电源和数据等设备,仅近3年来企业累计投入教学用设备金额达400多万元。三是“筑巢引凤”模式。学校有偿或无偿提供场地,整合三大运营商在学院的生产性在网运营移动基站设备、传输设备、数据通信设备等,作为通信专业学生现场实践教学场地,将运营商最先进的在网运营设备引入通信专业实训基地,确保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另外,利用学校的电信市场,与企业建设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指导、学生参与经营管理的生产性电信营销实训营业厅等。
此外,建设贴近职场氛围的“软环境”、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和熏陶其职业素养,成为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又一难题。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积累了如下经验:其一,基地建设过程中,在引进企业设备和技术的同时,引进其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如在3G基站实训室、网络规划优化实训室、传输实训室、交换实训室、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室、电信营销实训营业厅等实训场所开展教学时,从工作任务的下发到执行到最后的评价考核,全程参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程序流程和管理机制展开,从而使得专业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并严格执行行业规范或职业标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其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养成。其二,依托实训基地、参照企业模式,与企业合作、定期开展以企业冠名的技能大比武。如“联通杯”营销技能大赛,大赛成绩评定的唯一标准是实际的营销业绩即参赛团队在赛程规定期限内所发展的手机用户数和宽带用户数。此种类型的技能大比武是一次完整的实战,较之模拟环境下的技能竞赛,彰显的是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效结合的综合势力,对学生的培养也是技能与素养并举,更加贴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其三,拓展实训基地的技术服务输出能力,在专业教师的带来下承接实际工程项目,使专业学生提前接受工作中实际工程项目的洗礼与锤炼。其四,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进行职业道德和企业素质培养。
(二)举措。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映射到通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就是要求基地能实时同步于企业现场的生产设施和设备。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用了以下举措以保持基地的先进性、保障其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
第一,在基地规划建设之初,即将其定位在高起点和高水平之上,以确保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同步于现行通信技术的发展。如铁路专业通信实训的建设,其起步就以现行主流的G***-R(G*** for Railways,铁路专用G***)为核心。再如,核心网拟采用目前比较超前的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技术架构。
第二,校企共建的各实训室,其设备本身就是企业运营用的在网设备,即其为实训基地的同时还是各电信运营商所运营网络的组成部分,其更新换代和升级将由电信运营商主导和负责,毫无疑问将与主体网络保持实时同步。
第三,各实训室在建设规划初期即考虑了技术上的后向兼容性,为系统的平滑升级提供了保障。如目前的传输实训室,就已经集成了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准同步数字体系)、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等各阶段传输技术的设备,现正准备进一步加入目前传输新技术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的设备。
三、高职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一)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集“教学、培训、生产”于一体的通信专业综合实训基地。通过多年的积累以及在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和中央财***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已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集“教学、培训、生产”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基地中通信网络的组织结构、主要实训室的设置及其对考证培训的支撑如***1所示。依托基地,基于“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全面铺开,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工作全面展开,以承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的技术输出取得突破性进展。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通信行业主管部门自治区通信管理局认定批准的区内唯一一所进行通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高职院校。学院依托通信专业实训基地中的软硬件平台,已与区通信管理局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开展线务员、移动通信终端维修员、电信业务营销员和机务员等通信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同时,积极拓展职业资格(技能)证的种类以应对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多样性,与广西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开展与网络设备调试员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与中望公司合作开展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通信勘察设计师》专项技能证培训和认证。近年来,该专业学生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获证率保持在95%以上。另外,还积极组织开展面向社会和行业的培训认证工作,充分发挥基地的服务输出功能。
(二)深化校企合作内涵、畅通校企合作渠道,形成“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如前所述,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引入了企业的设备、技术以及管理和文化以充实其基地建设;然而,该举措更大的收获在于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畅通了校企合作渠道,促使校企“开放互助、合作共赢”良好局面的形成,主要表现为:
首先,在企业协助建设某个实训室特别是共同建设某个实训室时,企业的惯性思维是生产过程的需要,学校的惯性思维则是教学环节的需要,这种差异之间的碰撞正是专业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以此为契机,将企业力量引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乃至课程教学的实施均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和介入。这对学校和企业而言是“双赢”,该机制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贴合企业的要求与需求,近年来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广东怡创公司、广西润建公司、多地铁路局以及青岛地铁公司等合作企业均提前录取毕业生入“订单班”以抢占先机,很大程度缘于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高贴合度。
其次,密切了校企联系,在校企共同承接实际工程项目、解决现场应用型技术问题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全面展开。近3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迈联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完成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学生宿舍楼网络工程测试项目、柳州市***大楼网络系统尾纤熔接项目;与广西中汇通信工程公司等公司合作,主持参与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柳州公司、中国移动柳州公司等企业的网络改造施工项目10余项;同时专业教师还与桂林铁通公司合作改造电话机、与柳州联通公司合作研发基站告警信息管理系统。这对企业而言解决的是生产实际中的难题,对学校而言,锻炼师资队伍的同时,使专业学生提前接受了实际工程项目的培养和锻炼。
(三)推动专业优化、促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如前所述,以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类专业加紧调整和完善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通过将通信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构建出“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依托基地软硬件环境的支撑,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始终坚持“教学做一体”,现已在交换技术与设备、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基站技术与设备、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电信市场营销与业务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了基于行动导向、项目和任务驱动等模式的“教学做一体”改革与实践;2011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入围广西第一批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充分彰显了其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成果和效果。
同时,专业学生成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最直观的指标就是专业学生的专业功底深厚、专业技能过硬,自2010年以来专业学生先后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已有12人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参加工信部和自治区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刚毕业不久的3位2011届毕业生,在2012年度广铁集团(公司)职业技能大比武通信光缆竞赛中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七名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简婕,解月光.试论学习环境及其数字化水——一种教学论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