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想方法 理念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抽象、归纳、演绎、模型化、分类、化归、对应、数形结合、极限等等。下面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谈谈这些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体现。
一、抽象的思想方法
抽象的思想方法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规律,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方法。“人类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及其众多的分支。”学生认识自然数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感悟抽象思想的过程。1、2、3等较小的自然数是建立在对于真实事物的直接抽象之上的,而那些较大的自然数,因为已经超出了小学生的经验范围,则不是直接抽象的结果,学生只有从较小数的概念中抽象出数概念“序”的特性――一个自然数加1就可以得到下一个比它大1的数,才可能构建较大的数的概念。例如,小学一年级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指导学生读数、写数。在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的意义及有关数的顺序的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接触抽象的思想。
二、归纳的思想方法
归纳是指通过研究一些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思维方式。它包括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运算定律、基本性质、法则等基本是运用不完全归纳得出的。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三、演绎的思想方法
演绎与归纳相反,是一种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进行推理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只要原理正确,运用演绎法就一定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小学数学教材通常是在得出运算定律、基本性质、法则、公式后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计算或解决问题。例如:在通过抽象、归纳、概况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要求学生比较和的大小,学生利用已经得出的科学前提“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大”进行推理,将和进行通分,从而推理出
四、模型化的思想方法
模型思想是指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原型出发,运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将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的一种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中通常表现为“建模”和“用模”两个方面。“建模”就是把生活原型提炼为数学模型的过程。“用模”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五、分类的思想方法
分类是指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些共同性和差异性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种类的思想方法。将研究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必须遵循分类标准的科学性原则和每次分类标准的唯一性原则,方能保证分类结果的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让学生对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分类的思想是“由抽象的思想派生出的。”它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多有渗透。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是对问题直接求解,而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归结为在已有知识的范围内可解决的问题。其基本形式有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未知为已知、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数量关系复杂、隐蔽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先转化,使生疏复杂的问题熟悉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七、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基本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数形结合思想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将数量关系与几何***形有机结合,使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在数和形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的思路开阔,使所要解决的问题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篇2
⒈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1)从低年段开始培养儿童阅读课本的兴趣,初步了解课本的用途,如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美丽的主题画,把***画上的内容讲给同学或爸爸妈妈听,猜一猜编书的阿姨让我们干什么?读一读书上告诉我们什么?不会的或忘记了的知识查一查课本上的内容……让儿童与课本交朋友。
(2)教学生认识课本上的符号,抓住重点读书。如新概念一般都用不同色的字标出,非常醒目。重要的数量关系、计算法则、公式、性质等,课本上都用方框框起来,学生逐渐明了这些内容是理解、记忆、运用的重点。
(3)帮助学生了解课本的编排结构,学会使用课本。如在新学期伊始时,让学生通过目录了解本学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学会看目录查找内容的方法;在概念、计算、应用题等不同类型的课上,通过指导性看书,逐步使他们认识每小节或例题组的编排结构。如讲计算法则一般是按照“准备题、例题、旁注说明算理和算法、试一试、总结计算方法或法则、练一练” ,应用题也是从准备题开始,然后到例题、数量关系的分析、线段***、列式解答等。学生了解了课本内容结构的安排,就能掌握阅读的层次,把握住每个层次的要点,由浅入深地学会知识。
⒉“钻进课本”把书读“透”
教学不仅仅读懂课本的字面的含义,而要抓住文字中的关键词语。教学新知或指导学生预习,都要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字斟句酌地认真读书,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如,“商不变规律”课本上是这样写的:“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抓住“同时”“相同”“零除外”,这几个关键词语,提出问题:什么叫“同时”乘或除以?为什么要“同时”?如果“不同时”会出现什么结果?什么叫“相同”的数?如果乘或除以“不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为什么“零除外”?这样学生把书读“厚”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也就更“透”了。
⒊“跳出课本”把书读“精”
书读到一定阶段,教给学生把课本前后相关联的内容,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在学生学习了比、百分数内容后,可以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桃树的颗数和犁树的棵比是4∶5看到这个比,你可联想到什么?学生可以答出梨树与桃树的棵数是5∶4;梨树与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5∶9;桃树与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4∶9;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1■倍;桃树棵数是梨树的4/5;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125%;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80%;梨树比桃树多1/4,桃树比梨树少1/5……这样的训练可以沟通比、除法、倍数、分数、百分数的联系。
⒋课堂上用好教材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教师一堂课下来,学生的书本都没有打开来,只有在作业时才翻开抄写习题,这样的做法是严重地削弱了教材的功能,倒不如学生都不用书,只要在作业时发下一张印有题目的练习纸就足够了。我们现行的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个特点就是便于学生自学,教者要引导学生用好课本。但数学课本的运用有其特殊性,需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时候用课本?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强调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一些探究性的知识,书本上已经呈现了结果,如果让学生去阅读课本,那就谈不上探究了,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意义。所以我主张数学教学学生不需预习。一节课下来,往往有较多的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梳理的话,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构建知识结构,所以课堂必须进行小结,对本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延伸等。课堂小结一般是由教师与个别学生完成,全面性还不够,所以还需要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适时的小结,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教材。我在每节课小结后,都安排一至二分钟让学生去阅读课本,让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去梳理自己的知识。
(2)怎样应用好课本?有些知识是不适于阅读的,如探究规律的;有些知识则完全可以放手,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来获取知识。如简单的迁移知识、生活中常接触到的知识等。如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因为已经有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这里的运算顺序也就十分简单了,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课本来理解,把重点放在计算能力、技巧的指导上面去,解决计算错误这个难点问题。在学生自学课本后还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深化认识。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篇3
关键词:数轴;计算;认识时间
数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用于有理数的加减法、比较大小以及计算时间等,简单直观易操作;数轴以其优越的数形结合思想成为学生在学习探索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时最受欢迎的工具。纵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并没有明确提出数轴的概念,但是数轴却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北师大版教科书从一年级开始就引入数线,出现类似尺子的实物***,这实际上是数轴的“雏形”,利用数线既可以体会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又可以进行计算。
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时,又出现了数线,数线上相同的长度描述了等差数列,提示了乘法口诀之间内在的关系。三年级判断较复杂的两数的相差关系,都需要借助于数线。四年级求近似数、五年级认识分数、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等,都需要用到数显,数线的出现为分数的标记做出了区间定位。所以数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数轴为认识数提供了直观展示平台
数轴的出现使数与直线上的点建立起对应关系,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成为“数形结合”的基础,使抽象的数变得有“形”可依,为学生数感的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数轴上的数包含单位长度的数量和排列的方向,提示了数的大小,为学生思考夯实了基础。
第二,数轴上同一个点可以分别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不同分数单位的分数来表示,反映出不同数的数值相等关系,便于学生发现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提示了一些数的互换。
二、数轴为数的计算提供了思维载体
1.数轴将抽象的“数”直观形象化,也有助于理解运算
借助数轴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需要将计数与***像联系起来,如“加1个”就是与数序中的后一个数相关联,在数轴上表现为向右数;“减1个”则反之。乘法就是在数轴上从原点开始几个几个地向右数,数到几,积就是几;除法则反之。这种在数轴上的移动形式为计算策略提供了依据。
北师大教材把表示乘法的几个几个地数形象化为小动物均匀跳格,这样的“等距离连续跳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连加的乘法本质,启发学生用运动、发展、联系的观点建立一个整体的大数轴概念。
2.数线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精确计算的能力
四年级学***似数时,让学生在数线上标出接近某数的位置,能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法练习中,有许多在数轴上标出计算结果大概位置的题目。做这种题型时学生的思维经过了三个步骤:先估出计算结果,再找到数线上比较接近计算结果的点,最后思考在该点的左边还是右边,即比该数大还是小。借助数线来完成估算,有利于学生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为判断计算器、心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从而使学生体会数之间的规律,提高判断、选择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
3.利用数线将数量关系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类题目“差倍问题”,即已知两数之差和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出两数。教师都比较喜欢使用两条线段***对比获得数量关系,诚然倍数关系很明了,但是差往往隐藏其中。
例如:甲乙两筐苹果质量相等,从甲筐拿出12千克放入乙筐,结果乙筐苹果的重量是甲筐的4倍,求甲乙两筐原来各有多少千克苹果?
本题难点在于学生找到了倍数关系却找不到对应的差,即不知道乙筐比甲筐多多少千克。为此只需要绘制一条带有正方向的数线来解决问题:根据题意在数线上首先用同一个的点表示原来甲乙的数值,“从甲筐拿出12千克放入乙筐”则表示甲向左返回一段距离即减去12千克,乙向右前进相同的长度即加上12千克。那么很容易看出此时甲乙相差两个12千克,列式为:
(12×2)÷(4-1)=8(千克)
8+12=20(千克)
答:原来各有20千克。
利用数线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直观、清晰地将数量关系展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很快解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数感和结题思维。
三、数轴为认识时间扫清了障碍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开始计算经过的时间,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却又极易混淆的概念:“时刻”与“时间”。如果教师借助数轴来表示就简单多了:“时刻”是数轴线上的某一个点,而“时间”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这使复杂的关系变得简捷明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只需要用数轴上右边点对应的时刻减去左边点对应的时刻即可计算经过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篇4
关键词:高职师范教育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课程 教材内容 建议
一、小学数学师资培训课程教材的
目前,用做小学师资培训课程的教材名目繁多、版本各异,有《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材与教法》、《小学数学教学手册》等,但大多为本科教育编写,刚刚由中师转型的高职师范教育专业一直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供师生直接使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我们只好选其一个版本作为教学参考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增减。这样做的结果,给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诸多不便。于是我们就动起了编写校本教材的念头,写作本文的意义便由此而生。
当前高职学院的学制不外乎两类,或者是初中起点的五年制,或者是高中起点的三年制。但无论是五年制学生,还是三年制学生,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小学算数基础理论,更没有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概念,因此对高职学生使用的《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材,老师必须安排对这两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现行的此类教材可能由于编者的侧重点的原因,适用对象或者是本科学生,或者是已有教学经验的在职小学教师,在内容安排上往往只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在叙述上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就使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材基本不适合高职学院师生们使用。不光如此,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实践也证实,忽略小学数学基础理论的教材是不完备的教材。用这种课本培养的师范类专业学生一定存在严重的知识缺陷,在校内实训阶段就明显地暴露出这一硬伤而常出现知识性错误,相信同行们对此都有共识。《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材必须重视并尽快纠正这一做法。为此,我就高职学院《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课程教材内容编排的建议
我以为,适合21世纪高职学院师范类专业使用的《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材,其内容应由两大模块知识构成,一个模块是小学数学基础理论模块,另一模块是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模块。基本设想是将原中等师范学校教材《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第一、二册内容进行删减,整合取名为《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将第一册第一章部分节内容和第二章“整数的性质”全章内容归并入《初等整数论》一书。
如果再细分的话,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块应以算数基础理论为主体展开,适当安排以下内容:(1)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法(主要涵盖:自然数和自然数列、十进制计数法);(2)分数的知识(主要涉及分数概念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3)小数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小数的概念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和分数、百分数和近似计算);(4)量的计量的知识(包含量的概念和计量、名数)等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块宜安排以下内容:(1)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这门课程的意义(也就是对课程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给出学习方法引导);(2)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含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3)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含小学数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配合、小学数学课本的使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的使用);(4)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这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类型、备课、上课、小学数学的课外活动、数学成绩差的学生的转化工作、小学生成绩的考查和评定、数学教学的研究活动等);(5)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教学的意义及内容编排、整数认识的教学、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数的整除性的教学等);(6)问题解决的教学(问题解决的意义和内容编排、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复合应用题的教学等);(7)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教学(包含小数分数百分数教学的意义和内容编排、小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的教学、分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教学、分数小数和四则运算的教学、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百分数的教学);(8)量的计量的教学(教学意义、和内容安排、计量单位的认识的教学、名数的化法聚法和简单计算的教学);(9)比和比例的教学(教学的意义和内容安排、比和比例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和比例的应用题教学);(10)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涵盖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意义和内容编排、平面几何***形的教学、立体几何***形的教学等);(11)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涵盖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的意义和内容安排、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简易方程的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等);(12)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涵盖统计初步知识教学的意义和内容安排、简单的统计***表的教学等);(13)说课知识及小论文写作训练;(14)简单教具制作与使用技能训练;(15)教学艺术概论。
之所以安排上述两个模块的内容,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考虑。
1.《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课程是高职学院师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兼有理论和实践的功能,师范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算数基础理论,以及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必需的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评价理论和技能,并通过毕业前的校内实训,能基本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所以需要加强小学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小学数学教学的常规教学理论为实践指导。
2.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见识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的特点与趋势。理解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理解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了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方法、规律和手段,熟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评价,掌握小学数学具体内容的分析方法和教学策略。
3.高职学院师范类专业学生要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课程的学习,迷上小学数学教师这样一份伟大的工作,并为干好这份工作尽早储备能量。
按照上述内容编排实施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大约为84课时,一般安排一个学年的教学时间就足够了。这个安排基本符合高职院校技能课程教学设计的“适度”和“够用”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我使用这个方案进行了三轮教学实践,检验证实,此方案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上易操作,建议推广使用。不仅如此,在我系刚刚举行的本地实习生顶岗实习信息反馈座谈会上,该方案得到了与会师生代表们的一致好评,建议我院继续坚持这一方案。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教授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各科实验教材从2001年9月开始在国内部分省市进行实验。小学数学教材先后进行过多次改革,从编译、移植外国教材到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在内容选取、知识编排体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研究是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前提,摸索教材的发展规律,对今后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质量,探索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材概念的界定
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设算术,我国算术的名称由此开始,沿用了七十多年,直到1978年才因教学内容的扩展,在小学算术科增加了一些代数、几何和现代数学的内容,由“小学算术”改名为“小学数学”,《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也随之更名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966年下半年至1978年,各地使用自编算术课本,1978年以后全国改用小学数学课本。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打破通用教材“统一天下”的“一纲一本”的局面。二十一世纪初的新课程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开始了“一标多本”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教材改革新时期。
中小学教材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具有特定结构、可供学生和教师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一种媒体,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目标所设计的课程方案的具体依据,它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师手册、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软件等,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狭义的教材指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的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
二、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的研究
(一)学者探讨教材发展的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材研究者开始注重继承已有的课程教材改革经验,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新的课程教材总是在旧有课程教材基础上产生的,不同时期的课程教材的发展始终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
江苏常州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邱学华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史的基础上,对建国五十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教材内容的改革做了简单的概括,认为教材内容经历了“1952-1959年”“1960-1966年”“1968-1976年”“1977-1989年”“1990-1997年”五次大的改革。他在《中国小学数学四十年》一书中回顾了建国四十年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其中,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材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刘意竹在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较以往的全国通用教材的变化:(1)教材内容的更新;(2)体现教学方法的改革;(3)改进教材的结构和编排体系;(4)注意发展学生认识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及其发展
小学算术改称小学数学之前,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名数及其运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题等;1961年开始,教材还增加了比例分配的内容;1963年及以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均安排了比和比例的教学内容。1978年,小数数学教材在传统算术知识基础上增加了代数初步知识,加强了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还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九年义务教育小数数学教材内容则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题”“比和比例”七大部分。二十一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把教学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
“1963年教材”把口算、笔算结合来编排,“1963年大纲”明确指出:“笔算和口算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978年大纲”增加了估算的内容,大大降低了笔算的实用价值。“1978年教材”较好地处理笔算、口算和珠算,珠算只学加减法和乘数是一、两位数的乘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1992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珠算只学加减法,删去了珠算乘法。“2000年大纲”只要求介绍算盘知识。
“1978年教材”删去了棱锥、棱柱及其体积计算,增加了轴对称***形、三角形内角和、扇形等知识,加强了***形的拼摆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从“求积”转化为以认识***形为主。“1992年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小学几何的性质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突出了培养空间观念的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主。二十一世纪新课程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克服传统小学数学几何教材侧重常见***形的认识和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的不足,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探索空间。
三、小学数学教材的思考
高科技的应用把数学以技术形式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数学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数学素养进而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得数学教材内容的选取,呈现形式等不得不以改革来适应社会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要求。
数学作为科学,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使得数学的性质和应用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应用数学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使得一些数学知识变得微不足道,而另一些数学知识却显得更加重要,数学内容的更新势在必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要删去教材中“重复”率较高的计算训练和一些不符合现实生活需要的内容,给现代数学的进入留下空间。“吐故纳新”,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传统内容和现代化内容的关系,是今后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应该关注的。小学数学教材应编写出具有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多个版本的教材,以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根据需要作出选择。
教材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立在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事关一代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一项需要不断进行变化改革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广大教师、教研人员、编者、专家、数学家等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编写出具有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特点、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好教材。
参考文献:
[1]吕建生.“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介绍[J].山西教育.2002.(10):35-39.
[2]曹飞羽、李润泉.小学数学教材简介[J].宁夏教育,1990.(12).
[3]李润泉、夏有霹、曹飞羽.新编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材介绍[J].江西教育.1980.(1):50-53.
[4]陈宏伯.新编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简介[J].江西教育,1984.(9):23-26.
[5]顾汝佐,谢鹃等.《小学数学试用教材》简介[J],上海教育,1987.(12).
[6]周玉仁.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简介[J].浙江教育.1988.(5).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篇6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 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 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如何有意向小学生渗透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并且让小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呢?现结合笔者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感悟,来谈谈如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
1.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学内容,感悟数学思想,注重教材的整体性
钻研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师形成数学教学能力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只有通过钻研小学数学教材,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特点,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了解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和内容,娴熟地运用和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会形成成熟的小学数学思想和方法。各年级的数学教材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精心钻研教材时,发现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从中领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及魅力。
小学数学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备课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教好课,必须研究教材、掌握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1.1 要了解小学数学各册教材的内容及其编排意***,知道教材的前后联系,避免教学时的前后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
1.2 要深入分析研究自己当前所教的一册教材,着重弄清全册的基础知识和注意培养的基本技能,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编排顺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每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配合情况。
1.3 对准备教的一节或一段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包括掌握教学目标,明确所教教材的地位、重点、难点和关键,研究练习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一些低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关,由于教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钻研不够,不能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理解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导致许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注重教材的整体性,更加有利于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2.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注重教材的结构性,将数学思想合理有效地渗透在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要做课堂的有心人,抓住契机,在不显山不露水的状态下有意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能对数学思想有所感,有所悟,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2.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知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一些简单、直观、形象的***形使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如教学《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组表示分数的***形,让学生观察、比较每个***形所表示的分数,比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在学生给出得数后,教师可追问:"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 小?为什么?"运用直观***形和分数结合,就可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建构数学概念的含义。
2.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五年级数学教师都清楚《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是向学生渗透转化与化归思想的绝佳时机,而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中,又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转化最重要。只要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已经会算的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后面再学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就可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爷爷有两个儿子和两块地,一块地为长方形,一块地为平行四边形,一天他把这两块地分给两个儿子。可是两个儿子看到地后都觉得父亲不公平,都认为对方的地比自己的大。你有什么办法帮帮爷爷吗?学生听完故事后兴趣高涨,有的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还有的说两个一样大。此时我发给学生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能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能算面积的***形。学生思考后很快就想到把平行四边形通过一剪一拼转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时我再让学生拿出另一个平行四边形和剪拼后的长方形比一比,学生很快得出剪拼后两个***形的面积不变,而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剪拼后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剪拼转化和教师小结性的板书,转化思想已深深烙在脑海中。再学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来学习新知。
2.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类比思想。在教学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首先出示"1÷2=? 2÷4=?4÷8=",然后向学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发现得数都是0.5;有的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出商不变。此时教师让学生采用折纸、涂色的操作活动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再次让学生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呢?"从而让学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在内容上、在语言描述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篇7
一、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简单回顾
教材结构新问题可以说从有教材时就提出了。人们对教材结构的探究是随着教材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早期的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后来人们逐渐熟悉到,按照成人的学习顺序编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和儿童的年龄阶段相适应,于是就出现了圆周式(或称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随着学习心理学探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20世纪初,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喜好出发,课程应该心理化。随后有人倡导“单元教学”,即把算术内容分别组织在各个生活单元之内。这种教育和心理相结合的编排,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以后的小学教育改革有很大影响,但不足的是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算术知识。以后,有人提出“程序教学”的思想,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进度。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对以后的学习过程的探究也有很大启示。但由于学生的差异很大,因而程序教学不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写也比较繁琐。
针对上述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60年代兴起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简称:新数运动),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要注重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材改为主要按数学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由于这种编排过多地强调了数学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新数运动”后,各国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80年代后期,各国都相继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案。这些方案不是对“新数运动”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努力克服以往的缺点,使之更适合儿童学习的特征。
二、教材结构内涵的探究
什么是教材结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熟悉,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材结构要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按他的说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轻易理解;懂得基本原理、观念有助于长期记忆,就是在部分知识遗忘的时候,也能得以重新构建起来;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练习迁移”的大道;领会结构能够缩小“高级”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他的这些观点的主要意思就是,学生懂得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可以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并能够促进迁移。基于以上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新数”教材有很大影响,就是在现在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教材中仍有它的影响。
2.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和编写形式
叶立群先生认为“教材的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另外,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谈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结构时,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本文、作业、***表和附录构成,这种观点侧重于教材的编写体例。
3.从学科内容和儿童年龄特征两方面综合构建教材
周玉仁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谈到教材体系和结构时,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熟悉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再如,曹飞羽先生认为“一个学科的教材结构必须是能反映这个学科的各要素、各成份(包括知识、技能、智能、思想观点等)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方法,便于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材结构的这几种观点中,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因为它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本身的联系,又考虑了学科知识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假如一个教材结构把这些新问题都处理得很好,就可以使学生比较轻易地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的认知结构。
三、建立合理教材结构的几点熟悉
从前面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变革的中心新问题,都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数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对于这个新问题,笔者想谈几点学习心得。
1.应认真探究每部分知识的特征,以及它对培养能力的功能
数学知识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对某些能力培养的优势,只有对此有比较明确的熟悉和理解,才能较好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还需要认真总结提炼,把经验性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此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
2.应深入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有共性,这从大多数国家编写的教材就能反映出来。但是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因此我们在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时,不能总是引用外国心理学家的理论。这是因为任何探究都是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的,人的熟悉也因此受到制约。学生年龄特征和熟悉规律在总体上是由低向高发展的。但在具体年龄段的划分上有很大的差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按照我国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来编写数学教材。否则,老走别人的老路,就不可能编出有中国特色的教材。
3.要精心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的建立必须经过大量探究,认真策划,教材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精心设计。教材和一般的书不同,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经得起反复推敲。否则,教材就会显得深一脚浅一脚,这个矛盾不解决很难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4.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个合理的教材结构,其知识间纵横联系必然是比较紧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结构就不太合理。如义务教材在纵横联系方面就有不足。第三册教材基本上是表内乘、除法,加减法和其他内容很少,而第四册教材基本上是加减法。这种搭配就不能说合理。学生在一学期接触的总是类似的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不利。
四、我国教材的结构及其特征
要探究教材结构,除了探究外国的教材外,还应对本国的教材有所熟悉,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及特征。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和计算、量的计量、几何、代数、统计知识等几部分知识。
1.数的熟悉
数的熟悉小学阶段主要教学整数、分数、小数及其相关的一些知识。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征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分五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分数、小数各分两段: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初步熟悉一般布置在三年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数基础时教学,并且先教学分数再教学小数。系统学习一般布置在四、五年级,先教学小数,再教学分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分数的书写形式和运算法则跟整数都不一样,并且需要有整除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小数的写法和运算法则和整数的基本相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易,因此先教学分数后教学小数。由于前面已经布置了分数的初步熟悉,为小数的教学作好了预备,所以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又不违反数学的逻辑顺序。
2.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计算的编排是配合着数的熟悉进行的,数的熟悉每扩展一次,就配合有相应的计算。例如,整数的熟悉分为五段,每一段都布置有计算的相关内容。在“20以内”学习一位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在“100以内”重点学习两位数加减法,在“万以内”重点学习三、四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在“亿以内”,重点学习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算法。在“亿以上”,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篇8
教师备课,要读透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读透教材是备课的核心环节。
一、理清脉络,用好教材
(一)整体研读,抓住联系
从整体上掌握教材,做到正确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把握住知识的贯通和延伸。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的观察物体这一课时,学生上课前就大声嚷嚷,幼儿园,和二年级就学过了,还学。没错是学了,但不同的年级学的深度不一样,探究的广度不一样,五年级的孩子不仅要知道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物体的面不同,有时也相同,还要让孩子知道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一个位置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教师还要组织孩子更加深入的探究,是不是从一个位置观察所有物体都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呢?注重培养孩子通过看到的面,去推理,想象看不到的面有几个,通过观察物体上面的形状想到物体下面的形状。通过左面想到右面。通过前想到后。通过训练孩子观察一个物体的能力,提升到观察一组物体的能力。同时这一教学又为学习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埋下伏笔。这就是要求老师要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在每一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孩子没有意识到,但作为教师应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二)课时分析,突出重点
从数学发展史来看,人类对数学的认识,存在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些质变,在教材中就是重点。所以数学知识中的飞跃,学生认识的转折,就是教材的重点。在分析教材时,必须明确教材重点,教学时必须突出重点,以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就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第一课时,书中有一道看***连线题。给3个长方形,和一个普通长方体。问这3个长方形分别是长方体的正面,左面,前面哪个位置观察到的。大多学生都会连。但有部分学生连错。我很纳闷,于是,我把教材中的情境***又看了一遍,我获取到一个信息。我不能把这道题简单的就让孩子连一连就过去,而应该在他们做此题之前加上这么一句话“要想只看到第1个长方形,你应该站在这个长方体的哪个位置观察”这么一说,孩子们起码会在脑中停顿一下,进行思考,进行想象,进行推理,自己到底应该处于哪个位置观察,就只能看到这个长方形,而就不会出现在一个位置看到3个长方形,或2个长方形的错误思维。第二次在上这一课时,所有的孩子都连对了,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犯错了。反思这一教学过程,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解读分析教材时,必须明确教材的重点,教学时必须突出重点,设计多种策略,做到重点之处细细描绘,指令明确。备课,是教师时时刻刻的反思和一生的准备。
二、化静为动,激活教材
就数学而言,它有两个侧面:一个是形式层面的数学,及静态的知识;一个是发现层面的数学,及动态的思维。一般来说,作为呈现给学生学习的材料,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静态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产生和形成时艰难的探索历程、丰富的思维过程、精彩动人的故事等数学文化和数学背景,是很难一一列入教材的。教学时,我们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产生数学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如我在上最大公因数一课时,课前通过看教材情景***,和例题。从教材中我获取到的教学信息,应让孩子充分体验在方格纸上铺地砖的过程,教师设计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如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32厘米,宽24厘米的方格纸等,在这些纸上铺正方形的地砖(要求整数)。这样静态动教学变活了,所有的孩子都爱画,都爱想,都在比谁设计的正方形刚刚好,为什么?谁设计的地砖,铺得最快,为什么?最后通过多次的实验,寻找到公因数,最小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问题上,如果要铺得快,就用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为边长的地砖,如果只要铺满,就用16和12的公因数1或2为边长的地砖铺。然后在进入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上的探究活动,寻找出最优化和最喜欢的方法,最后能应用这些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教师在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目标下,引导孩子参与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明白我为何而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的探索历程。
三、联系实际,活用教材
教材只能作为上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活”用教材。如“方程的意义”教材用天平做实验,引出方程的意义。但此实验操作实施却有难度。一学校天平少无法做到人人亲自动手操作。二实验操作时,天平很难平衡,虽然反复调试,有时仍有误差,浪费时间,学生在下面心系操作无心观察。鉴于此,我们提供一组式子:(1)12×5; (2)63÷7=9 ; (3)40a=100; (4)b+7=23; (5) 45-6 ;(6)c+10.根据分类思想让学生分类,使学生在分类的探究活动中归纳出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区别与联系。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合理从组,优化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篇9
一、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简单回顾
教材结构新问题可以说从有教材时就提出了。人们对教材结构的探究是随着教材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早期的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后来人们逐渐熟悉到,按照成人的学习顺序编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和儿童的年龄阶段相适应,于是就出现了圆周式(或称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随着学习心理学探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20世纪初,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喜好出发,课程应该心理化。随后有人倡导“单元教学”,即把算术内容分别组织在各个生活单元之内。这种教育和心理相结合的编排,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以后的小学教育改革有很大影响,但不足的是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算术知识。以后,有人提出“程序教学”的思想,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进度。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对以后的学习过程的探究也有很大启示。但由于学生的差异很大,因而程序教学不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写也比较繁琐。
针对上述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60年代兴起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简称:新数运动),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要注重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材改为主要按数学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由于这种编排过多地强调了数学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新数运动”后,各国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80年代后期,各国都相继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案。这些方案不是对“新数运动”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努力克服以往的缺点,使之更适合儿童学习的特征。
二、教材结构内涵的探究
什么是教材结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熟悉,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材结构要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按他的说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轻易理解;懂得基本原理、观念有助于长期记忆,就是在部分知识遗忘的时候,也能得以重新构建起来;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练习迁移”的大道;领会结构能够缩小“高级”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他的这些观点的主要意思就是,学生懂得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可以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并能够促进迁移。基于以上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新数”教材有很大影响,就是在现在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教材中仍有它的影响。
2.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和编写形式
叶立群先生认为“教材的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另外,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谈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结构时,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本文、作业、***表和附录构成,这种观点侧重于教材的编写体例。
3.从学科内容和儿童年龄特征两方面综合构建教材
周玉仁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谈到教材体系和结构时,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熟悉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再如,曹飞羽先生认为“一个学科的教材结构必须是能反映这个学科的各要素、各成份(包括知识、技能、智能、思想观点等)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方法,便于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材结构的这几种观点中,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因为它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本身的联系,又考虑了学科知识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假如一个教材结构把这些新问题都处理得很好,就可以使学生比较轻易地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的认知结构。
三、建立合理教材结构的几点熟悉
从前面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变革的中心新问题,都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数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对于这个新问题,笔者想谈几点学习心得。
1.应认真探究每部分知识的特征,以及它对培养能力的功能
数学知识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对某些能力培养的优势,只有对此有比较明确的熟悉和理解,才能较好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还需要认真总结提炼,把经验性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此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
2.应深入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有共性,这从大多数国家编写的教材就能反映出来。但是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因此我们在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时,不能总是引用外国心理学家的理论。这是因为任何探究都是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的,人的熟悉也因此受到制约。学生年龄特征和熟悉规律在总体上是由低向高发展的。但在具体年龄段的划分上有很大的差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按照我国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来编写数学教材。否则,老走别人的老路,就不可能编出有中国特色的教材。
3.要精心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的建立必须经过大量探究,认真策划,教材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精心设计。教材和一般的书不同,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经得起反复推敲。否则,教材就会显得深一脚浅一脚,这个矛盾不解决很难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4.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个合理的教材结构,其知识间纵横联系必然是比较紧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结构就不太合理。如义务教材在纵横联系方面就有不足。第三册教材基本上是表内乘、除法,加减法和其他内容很少,而第四册教材基本上是加减法。这种搭配就不能说合理。学生在一学期接触的总是类似的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不利。
四、我国教材的结构及其特征
要探究教材结构,除了探究外国的教材外,还应对本国的教材有所熟悉,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及特征。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和计算、量的计量、几何、代数、统计知识等几部分知识。
1.数的熟悉
数的熟悉小学阶段主要教学整数、分数、小数及其相关的一些知识。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征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分五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分数、小数各分两段: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初步熟悉一般布置在三年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数基础时教学,并且先教学分数再教学小数。系统学习一般布置在四、五年级,先教学小数,再教学分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分数的书写形式和运算法则跟整数都不一样,并且需要有整除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小数的写法和运算法则和整数的基本相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易,因此先教学分数后教学小数。由于前面已经布置了分数的初步熟悉,为小数的教学作好了预备,所以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又不违反数学的逻辑顺序。
2.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计算的编排是配合着数的熟悉进行的,数的熟悉每扩展一次,就配合有相应的计算。例如,整数的熟悉分为五段,每一段都布置有计算的相关内容。在“20以内”学习一位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在“100以内”重点学习两位数加减法,在“万以内”重点学习三、四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在“亿以内”,重点学习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算法。在“亿以上”,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
计算内容的编排有这样几个特征。
(1)加强算理的教学。通过操作直观加强算理教学,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一方面从已学的口算引入,帮助理解笔算除法的过程,另一方面结合直观,说明每次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2)注重各种计算方法的适当配合。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简算几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相辅相成的功能。其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也是学习估算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因此把一般它布置在每种运算教学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教学笔算。把握一定的笔算之后,又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珠算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位、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的理解,一般把它布置在加、减法笔算之前。估算布置在笔算之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检验笔算的能力。同时在估算时,又要用到一些口算,又有助于提高口算能力。简便算法对一般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来说,属于非凡情况,需要根据某些运算定律采取非凡的计算方法。简便运算需要一定的口算和笔算基础,因此放在每种运算最后教学。教材就是根据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合理地加以布置,使其相互配合。
3.量和计量
小学数学中量和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计量单位比较抽象,而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熟悉比较贫乏。因此,这方面的内容采取分散编排的原则。
(1)由具体到抽象编排。在上面的几种计量单位中,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比较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把握起来比较轻易,所以先进行教学。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且进率又是60进制。所以后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累了一些量和计量的学***验基础上来学习,这样编排比较符合儿童的学习特征。
(2)注重和认数、计算和几何知识的配合。由于学习计量知识需要有数和形的知识作基础,因此编排时,教材注重和相关知识的配合。如,米和厘米布置在100以内数的循环圈内,毫米、分米、千米布置在万以内数的循环圈内。而面积、体积单位和几何***形的面积、体积计算联系紧密,所以布置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
4.几何知识
几何知识从一年级起有计划地分散在各册教学,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步熟悉。这一阶段,一方面出现一些常见的几何形体,把它们作为教具帮助学生认数和理解计算法则。另一方面教学一些几何形体的初步熟悉,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形、圆柱、球。通过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熟悉这些***形的特征,并能够区分它们。
(2)平面***形特征的熟悉。这一阶段,是在前面初步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形的特征,并教学相应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熟悉,一年级已初步熟悉,到这一阶段,就要进一步熟悉它们的特征:它们都有四条边,都是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并教学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3)立体***形的熟悉。这一阶段主要教学一些立体***形的特征和相应的表面积、体积计算。
5.代数知识
小学数学的代数知识一般都是在算术知识基本结束,在比、比例知识之前进行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分三个阶段。
(1)渗透孕伏阶段。从一年级开始通过布置一些用括号或其他符号表示数的练习,如,出现3+=9,16-=8,6×()=30等算式。这里的和()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数。这种练习形式多次重复出现后,学生对用符号表示数就比较轻易理解了。
(2)用字母表示数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几何***形的面积、体积计算,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使学生心得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比较简明的优越性。然后再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功能。
(3)简易方程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出现求未知数x,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简单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再正式教学简易方程。
6.统计知识
统计知识教材是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并注重和计算、应用题的联系。为了加强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熟悉,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义务教材在编排上,做了两点改革。
(1)把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思想方法进行介绍,不再作为一种应用题。
(2)统计初步知识分散编排。在低年级渗透了一些简单的统计***表,中年级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高年级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表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
五、对教材内容及其结构进一步的探究和思索
虽然我们的教材改革取得到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材中已有一些内容和方法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材结构应贴近时代要求。在教材结构方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新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
教材结构体现时代特征的新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国力竞争的增强,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应该对此作出及时的反映,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征。
(1)估算新问题。
随着先进而简单的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降低了。同时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变化的信息,对口算、估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是目前我们的教材,估算仅作为选学内容,且呈现的形式比较单调,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完整意***。因此,要加强估算,应首先把它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并且渗透到各个年级。不仅有计算的内容要布置相应的估算,而且还要配合几何、量的计量、应用题等内容进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培养,使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去观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引进计算器的新问题。
随着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逐步普及,在小学数学中引入计算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代替机械性的计算,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理解数学、探索数学和应用数学上去。因此,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年级(如中、高年级)引入计算器,答应学生在验算、面积和体积计算以及统计数据等时使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正确率及学生的学习喜好。
(3)加强统计知识的新问题。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去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统计的思想、方法在各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应该把这些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渗透、教学。因此,我们应该把统计知识分散在各年级教学,从一年级开始结合数的熟悉、计算、几何知识等内容教学。并且还要加强实际活动,提出一些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新问题,让学生寻找条件,收集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出有用的数据,选取合适的条件来解决这些新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喜好,又可以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成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4)应用题改革的新问题
应用题在我国小学数学中是份量比较重的一个内容,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改革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我国的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是有其独到的功能,但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可以借鉴一些“解决新问题”的思想,从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应用题的教学更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喜好,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为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段新问题
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矛盾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经历多种水平或阶段的渐近过程。因此布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分量、难易的程度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划分阶段。如,分数的概念比较难建立,需要在不同层次上有适当的重复。目前教材一般都是分两段编排: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这种编排比较符合数学的逻辑顺序,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不仅使学生看到了数的扩展,而且把握起来也比一开始就学轻易。但不足的是由于分段较少,两段内容的差异较大,且相距的时间较长,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分数教学的分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在探究时,一方面要注重各阶段应有不同的重点,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防止把知识分得过细,或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这一原则不但适用于分数,也适用于其他的内容。
3.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关系新问题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材应不应该体现教学过程?从目前我国的师资水平考虑还是应该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又可以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虽然这样编排可能显得比较死板,但对教师把握教学要求还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不限制好教师的正常发挥。因此,在考虑教材的编排时,要认真探究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
4.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配合新问题
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一方面要注重适应别的学科的需要,如,学习常识、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计量,数学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提前布置。另一方面,数学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如,应用题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因此在布置应用题时,除了要考虑应用题本身的系统和难易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进度,要在语文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基础之后,再布置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科书使用;期望;现实;对策
2001年6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志着新一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标准》提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1]这意味着教师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材观将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教师将成为教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至今,新课改已走过十年之久,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对小学数学教科书的认识和使用取得了诸多进步,但距离新课程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科学、理性地审视期望与现实,填补两者之间的鸿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科书使用的期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2] 可见,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使用教科书,已经在国家层面上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也为教师再创造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尽快从学科本位、书本至上的传统观念中彻底解脱出来,重建符合教学规律、适应时代要求的“用教材教”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适当整合内容
在本次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生了重大改革,抛弃了划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在对传统内容进行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按学段分别阐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跟据自身对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原有水平,从整体的高度去分析和组织小学数学教科书,对整个单元、整册教科书等进行内容的整合,从而达到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学的目的。
此外,从“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为小学数学教师选择和使用小学数学教科书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各有特色,它们在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为教师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提供了可能。
2.恰当取舍与调整内容
《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1]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在不影响教科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情况下,不被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自主地取舍教科书内容,尤其是在一些容易使小学生产生错误的地方进行适度调整,灵活、创造性地把握,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有效。
3.补充开发课程资源
在新的理念下,教科书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以《标准》为依据,以小学数学教科书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补充开发其它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对数学课程核心资源——教科书的放弃。首先,教师要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科书资源,尤其是那些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内容,更要给与充分的重视,以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课程资源,既包括显性的课程资源,如计算机网络等,又包括隐性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既有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又有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小学数学教师要走出个人经验化、习惯化的封闭视野,善于发现并挖掘数学课程资源的价值,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
4.以恰当方式呈现
小学数学教科书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无论是所设计的“主题***”还是所选取的素材等,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谓***文并茂、形象生动,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时代气息。这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要仔细揣摩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如主题***,***中提供了许多相关的问题信息,教师应利用它创设系列的学习情境,形成“情境链”,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激活已有的经验,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从而形成“问题串”。对于教材中所提供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和交流空间,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使用的现实
在实践中发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虽然有新的理念作为指导,但是在操作中仍然跳不出旧框框,与新课程的期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全照搬
长期以来,在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头脑中始终有这样一个观念:小学数学教科书是课程专家编制的课程“产品”,是小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教师从事数学教学的“范本”,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种在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它所呈现的每一个知识、每一种解答方法都是最准确的,具有示范作用。于是,在实践中就出现了所谓的“教书匠”照本宣科、完全照搬的现象。#p#分页标题#e#
例如,教材中有些习题所选取的情境或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商不变的规律》一课[3]为例。教材中的练习是让学生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来估测一捆铁丝的长度,但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几乎没有亲身体验,于是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就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凭直觉估测一捆铁丝的长度,直接用卷尺先测出一圈的长度,再数一数一捆有多少圈就行了,而没有必要通过称质量来测出。
“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没有更改的权利”,诸多实践表明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仍然沉浸在“圣经式”教材观的笼罩下,对待教科书就像西方人对待《圣经》一样虔诚,即使是接受了新课程理念的洗礼,可是面对理念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时,往往重蹈覆辙。
2.另起炉灶
新课改让教材走下了神坛,教材不再“神圣”而不可侵犯,教师的义务也不再是机械地照搬教材。然而,一些教师刚刚摆脱了“圣经式”教材观影响的同时,又不免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简单地认为新课改***了教师的手脚,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教材进行盲目地改编,出现了“非此即彼”的倾向,导致预定目标无法实现,甚至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相背离。
一些小学数学教师错误地认为只有提供丰富的生活背景,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否则数学材料就缺乏真实感和亲切感。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退位减法教学时创设了以下情景:今天是张小***同学的生日,妈妈到商店给他买生日礼物,她选了一台93元的复读机,妈妈给了售货员185元,请问应该找回多少元?该情景看似贴近学生生活,但是不符合实际。因为现实中我们不会用185元去支付93元,这样的情景创设是无现实意义的。
一味地追求改动教材,以至于舍本逐末,往往会把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的支离破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仔细钻研课标,认真审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既尊重、理解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根据学生、教材、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有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错解教材
小学数学教科书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其中设置了多种各具特色、功能各异的栏目,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缺乏对教材的研读,就可能限制教材作用的发挥。
例如,小学数学教科书取消了复习环节,而是以主题***、情境***、表格、***片等形式出现,直接从问题开始进入新知识探究。一些教师就认为复习环节不重要了,忽略了该环节,殊不知教科书编写者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观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大思维空间,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再如,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如何整合三维目标使其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实现?这也是值得小学数学教师去思考的问题。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一课为例。该课主题***的内容是三位小朋友在公园收集塑料瓶的情境,承载在这幅主题***中的目标,如果教师仅仅将其理解为显性的目标——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那就严重地误解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教材编写者这样精心设计,除了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何以此为契机进行环保教育实现情感与态度目标,更多地还需要教师自己去深刻体悟。
三、小学数学教科书使用的对策
1.深刻领会课改精神,转变教材观念
伴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启动,教材制度随从“一纲一本”转向 “一标多本”,为打破“教师教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的传统模式铺平了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1]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及时转变教材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数学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程度,可大致划分为三种情况:“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这三种情况实际上折射了教材使用的三种取向——“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生取向”[4]。忠实取向的小学数学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材观的影响,以学生掌握教科书知识为目标导向,把教学视为线性地传递知识的过程,认为教学等于教教材;相互调适取向的教师能在充分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科书给予充分理解、尊重的同时,对教科书进行重组、创造,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教科书的超越;缔造取向是具有浓厚理想色彩的教材观,认为教科书的内容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教师和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形成于个体的建构过程中。
忠实取向的教材观因其过于机械化已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而缔造取向的教材观由于它十分倚重教师的专业技能,追求新的具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创生过程,就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来看,在实践中还难以推行,只有相互调适取向的教材观兼容了前两者的合理因素,不仅要实施预定的目标和内容,同时也考虑到教育教学情景的复杂性。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个带有折衷色彩的教材选用取向成为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要从 “忠实取向”的教材观转变为“相互调适取向”的教材观,不再以教材束缚学生和禁锢自身,在教学过程适当整合教材内容、取舍或补充教学内容、更换呈现方式,同时自主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行动的力度取决于认识的深度,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课程,正确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用教材教”。
2.提高数学素养,整体把握教材
数学素养是数学学科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品质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5]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素养,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教材,把握其重难点,挖掘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文化价值。#p#分页标题#e#
为了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首先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既要了解小学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地位与作用,从更高的观点把握小学数学内容的系统结构;同时,又要对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思想方法、人文观点、辨正规律、美学内涵有深刻的体会;此外,还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补偿教育,查缺补漏,不仅要重视以往尚未系统学习过的数学内容,更要重视曾经系统学过、而当前变化较大的小学数学内容。
其次,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灵魂、精髓和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它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学会数学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课改已经明确把数学思想方法列入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小学阶段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类比思想、统计思想、符号思想、模型化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等)有深刻地理解,同时还要对更高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予以了解,这样才能使得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目标中明晰,在知识形成中落实,在训练中巩固,在概括总结中升华。
再次,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具备突出的数学能力,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与判断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等。这样,才能够灵活地驾驭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使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学”而不是“适合教师教”的场所。
3.提升科研能力,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改赋予小学数学教师新的使命,这意味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转变教材观,正确使用教材,小学数学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促进者、由课程的实施者向课程的开发者、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6]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模式,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对象,协调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情感之间的关系,通过补充丰富的课程资源及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促进者的转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帮助学生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加强相互合作与交流,体验成功。
其次,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被动地讲授教材内容,而应在领会教材编写者意***的基础上,在教材和教育情景之间进行协调,谋求教材和教师、学生、情景的互适,进行适当的整合、取舍或调整,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最后,“教书匠”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动,以一个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去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即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研究,以此入手,把握教材内容体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情批判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修整教材内容,反思教学过程,进一步改善教学实践。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身份关注课堂实践,以批判反思的眼光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课程的革新。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陈莹.新课程改革下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愈红珍.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