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篇1
就在心理师受到追捧的这种时候,《GRACE》专门采访了国家职业一级(高级)心理咨询师、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成员马艺月,问问她女心理师在风光背后的真相。
一纸证书不好拿
必须承认,女性对这个专业的喜爱多数源自于它能够助人自助的技术原因。然而,在听到身边许多有意愿学习心理学,并希望成为女心理师朋友们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后,我开始反思。或许许多朋友对这个职业还不够了解,在你们做决定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职业的几点认识。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一纸证书不好拿。
国家每年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及考试。而随着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考试的规范,对于这个职业的认证也日趋规范。2006年开始,将采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新标准进行资格考试。新标准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分三个等级,分别为: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一级。其中,心理咨询师三级为心理咨询师的入门级别。至少要拿到心理咨询师三级的资格证,才可以说是跨入了心理咨询师行业的门槛。
心理咨询师三级的报考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如果真的想在心理咨询师行业有一定的发展,而且真正成为被大家认可的心理咨询师,那么拿到心理咨询师三级的资格证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要坚持学习,努力培养咨询经验,争取考取更高的二级甚至一级证书。
就算成功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也并不代表说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由于心理咨询师行业所服务的对象几乎涵盖整个正常人群,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生活背景。要想很好的为每一位咨客提供合格的咨询服务,就需要咨询师在心理学知识外还拥有更多更丰富的其它行业知识。尽管你可能在其它行业不是专家,但起码的了解肯定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快的与你的咨客之间建立其良好的沟通关系。
证书之外,还要什么才够?
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有能从事这个行业的能力才行。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样的特殊能力呢?
1,作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有时会遇到咨客的问题,同样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如何能够职业、理性地处理好自己的角色问题,就需要咨询师拥有极强的心理调控能力。有时,工作中还会遇到有强烈心理抗阻的咨客,如何和他们消除抗阻,建立良好沟通,也需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知识。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失败案例,每个心理咨询师都并非所有个案都适合。遇到困难,心理咨询师就需要本着对咨客负责的态度,诚恳地告知咨客,并为其介绍适合的咨询师。这一点,需要心理咨询师拥有极其优秀的职业态度,诚实面对资格和自己的心理素质。
2,我们不是说心理咨询师就永远不能感伤、哭泣,当然可以,但不是在工作时。工作的时候,无论你是在灾区还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你都是在工作,没有地域之分;工作的时候无论你是男女,你都是心理咨询师,没有性别之分,不能因为你是女性心理咨询师,你就理所当然的可以比其他人更有理由放声大哭。这就是职业需求,也就需要更强的心理素质。
3,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以其相对感性的生物本能而获得大众地爱护。女性心理咨询师,也似乎更容易给咨客以亲切感,在咨询沟通中更容易被咨客所接受。但作为心理咨询师,不论男女,在职业上是没有性别之分的。面对问题,客观冷静地态度,理性的判断是必须的。而在这一点上,往往是说着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
3,在日常工作中,心理咨询师往往需要聆听许多的个案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汇集到心理咨询师一个人的心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树洞问题”。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如何处理心理垃圾,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就需要利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理性的判断标准来进行处理。那么是不是说,敏感、善良、心软的人就不能做心理咨询师呢?不是的。心理咨询课程中,除了有培养你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一课之外,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会有一位自己信任的同行做督导,当你自己已经感觉无力自救的时候,可以让督导来帮助你走出心理沉重,因此,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压力和情绪,也是有办法,有方式可以顺利排解的。
所以,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能够用客观理性,职业化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建议想做心理医生的女性,可以先将这些作为你是否具有做心理咨询师素质的自我考察。
链接:
作为女性心理咨询师在职业上除了要具备和男性心理咨询师同样的职业素养之外,还需要面对更多其它的风险和压力。
1.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能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做自己的朋友,因为希望自己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更便利一些。但部分男性在选择自己的伴侣时,却排斥心理咨询师,原因可能只是因为担心你将他看得太透,而使他没有安全感。不能不说这种想法带有某些误解,但社会种很多现象往往却不由得你解释,只能由我们自己面对。
女心理师篇2
[关键词]研一女师范生 心理困惑 心理咨询 咨询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师范院校研究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女学生人数占了较大比例。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加上女生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不少研一女师范生往往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困惑。
心理困惑,是指个体在工作、学习、交际以及自我等方面遇到的不解、迷惑,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心理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一些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但还未到心理障碍的程度。笔者有机会与不少的研一女师范生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和一些面谈咨询,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这些心理困惑进行了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咨询策略。
二、主要心理困惑及其成因
1.路在何方——研一女师范生的专业方向的选择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对师范类的研究生而言,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也从通识教育转向注重专业研究的导师制。同时,这也要求研究生对自身特点、能力意愿、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做出适当的评估,以便于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研究方向。这种转变对不少新生来说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即便对曾经工作过又重返校园的老生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研究生们来说,往往会经历“激动—迷茫—了解—评估—定位”的过程,甚至是往复的过程。由于女师范生自身的一些特点,譬如,入校的年龄一般为22岁以上,毕业时基本到了晚婚晚育的年龄;毕业后是继续读博还是就业,亦或是结婚生子,这些情况也是女研究生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情归何处——研一女师范生的情感世界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女研究生是受教育较高的一个群体,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上也会有其独特的一面。女研究生的爱情状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正在寻觅型和正在维持型。前者主要指那些“懵懵懂懂”读完本科又继续读研的女生,有一天猛然发现“岁月不饶人”,加上周围“出双入对”的触动,才意识到该抓紧找自己的“另一半”了。然而,她们所处的是师范院校,显然这些院校的男女生的比例是严重不平衡的,女生占了大多数。这无疑给意欲寻觅意中人的女生设置了很大的障碍。维持原来爱情的女生同样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校园里的“执子之手”是让人羡慕的,可惜大部分女生的爱并不在身边,另一半可能在别的城市甚至国外。女生相对男生而言,依恋性较强,不见面的日子里,盼望重逢那一天;好不容易见了面又却常因现实中不顺心的琐事引发矛盾。
3.沧海一粟——研一女师范生的人生定位
女研究生在当今社会中也算高素质的知识群体,在社会的关注下,女研究生们是带着某种荣耀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学校大门的。一般说来,人在得意时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产生较高的期望值。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生活以后,发现现实情况并不像她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无处不在,城市消费又是如此高,原先的理想就象空中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大让她们不免产生心理落差,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忍不住追问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人生价值又在哪里。
三、心理咨询策略初探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心理咨询者通过和来访者的商谈、讨论、劝告、启发和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以便他们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心理咨询的形式多样,笔者常用的咨询方式主要是个别面谈咨询的形式,个别面谈咨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遵循一定的步骤或维度,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开始会谈,建立和谐关系。(2)收集信息,引出故事、忧虑、问题、话题等。(3)制定共同目标。(4)工作。探讨不同的方法,找出来访者的矛盾及冲突。(5)结束面谈,并把所获付诸于实践。在这五个阶段中,各种咨询策略和技巧要灵活运用,才有利于推进咨询的进展,达到一定的效果。针对文中女师范生遇到的一些具有共性的心理困惑,笔者根据所学的心理知识及经验积累,相应地提出了如下心理咨询策略。
1.决策咨询
决策咨询(decisional counseling)(也称问题解决方法)。其理论源于本杰明•弗兰克林的系统决策模型和弗兰克•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前提是来访者需要做一些决定,譬如决定选择一种职业,决定选择一个伴侣或关于选择如何生活等。决策咨询通过了解来访者的相关信息,找出其问题所在,同时综合考虑来访者自身的特质、能力、技能、兴趣以及相关的环境条件,与来访者一起商讨可行的解决方法,促进来访者的决策过程。
[案例]雯是研一女学生,本科所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抱着对教育的热情考进某师范院校教育系。入学半年了,她阅读了不少教育名著,也听了一些有关教育的讲座,却仍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也无从确定以后的研究方向,她至今仍很迷茫,“我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有时觉得我喜欢某个研究领域,可是学一段时间还是找不到感觉,又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发展,不久就被我否定了”。
随着面谈的深入,在了解了雯现在的心理烦恼之后,在笔者的引导下,她讲述了她的兴趣及学习倾向性方面的具体例子,她说“开始我以为我喜欢教育哲学,可半年下来还是找不到感觉,发现哲学理论‘晦涩难懂’。后来,我阅读了有关文化方面的书籍,并参加有关这方面的讲座,才找到了一点舒畅的感觉。但我现在学的是教育专业,真拿不定主意该如何选择以后的研究方向。”
雯存在选择困惑,她原本学的是文学,结果却选择了教育专业,教育门类繁多,雯陷入了无从选择的矛盾之中。针对雯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咨询过程中主要运用“决策咨询”的策略:一方面倾听她现在的故事——忧虑及内心的矛盾,另一方面详细听取她对自身特点的描述,并让其做了关于职业兴趣、能力倾向方面的心理测试。另外,还询问了雯现在的学习条件,譬如她所在院系的师资、课程设置等情况。综合以上因素,与雯共同探讨、分析,最终达成共识,即:雯尝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教育的某一方面,如课程文化、教学文化以及教师文化等。
2.共情
共情(empathy),是指一个人能够象另外一个人那样看待和经历这个世界。共情是人本主义者卡尔•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咨询”(person-center counseling)中所体现的一种理念。罗杰斯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干扰,但人自身的生命成长的进程不会因此而停止或毁灭。因此,当来访在成长过程中受困或受挫时,咨询师只要在咨询过程中以来访者为中心,聚焦于他或她的意义和情感,像来访者那样看待事物,尊重和理解来访者的感受,与其一起寻找潜在的意义和力量,让来访者更好的认识自己,重获生命的力量。
[案例]梅是一个聪慧的女生,在班里表现突出,常受到周围人们的羡慕。然而,有段时间她情绪低落,来找笔者咨询。在学校咖啡屋安静一隅,她对笔者诉说了自己的苦恼——爱情和友情都不顺。爱情方面,她和她男朋友是本科同学,现在身处两地,几个月见不到一面,常因一些误会而引发不快,委屈和怨恨越积越多,这种状况让梅感到痛苦。“我们两个都是很要强的人,总是不能容忍一些事情,有时也想过分手,可再去哪里找合适的男友呢,师范院校的情况是女生多男生少,这让我很矛盾。这阶段跟室友关系相处也不好,我习惯晚睡,晚上可以静下心来写点东西;而室友喜欢早睡,并且不能有声响。我也尽量注意,可是,难免会有不小心的时候,她一睡不好,就埋怨个没完没了。现在的日子真是糟透了。”梅一脸的苦闷。
在与梅会谈的过程中,发现她具有较强的***能力,只是由于与男朋友的关系紧张,再加上与室友之间的摩擦,造成了梅心理上的失落和委屈,这些消极因素滞留在心中,无法排解和宣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觉得梅现在最需要的是倾诉——一种能够被倾听者接纳的倾诉。因此,在会谈中,笔者主要侧重运用“以人为中心”的共情策略,大多时间里认真倾听,尊重梅的看法和情感,以非判断的态度与她一起感受。同时,并非一味的“共情”,还需要适时地从共情中发现梅的“正面优点”,帮她恢复自信。在咨询过程中,笔者发现梅是一位具有“自我”倾向的女生,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情感出发,而较少去关注他人的感受,因此笔者试着从“共情”的另一角度,鼓励她与他人“共情”,即“换位思考”。笔者提了两点:(1)在和男友相处中,遇到问题时是否会积极沟通并一起解决。(2)如果你喜欢早睡,而你的舍友习惯晚睡,你希望你的舍友如何做呢。……过了一周后,笔者在校园里又见到了重新充满活力的梅。
3.意义反映
意义反映(reflection of meaning),其理论源于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对于个体而言,人都生活在行为、情感、思想和意义的四个维度之中,并且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一旦某一维度有了困惑,其他三个也受到影响,进而又影响到有困惑的维度,因而影响到人的整体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些实体当中,譬如家庭、文化、个人经历等,我们同时给予这些实体赋予意义。同时,这些意义又会体现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是为着某种意义而思考着,体验着,行动着,一旦意义出了问题,这些人往往会产生心理上以及行为上的改变。在面对这些人的咨询时,笔者常使用“意义反映”作为主要的咨询策略。在来访者的故事中帮助其寻找到一个“为什么”,也就是来访者的生活驱动力,帮助他们从“意义过轻或过重”或“意义丧失”的困挠中解脱,重拾生活的意义或重构新的价值体系。
[案例]娟子是一个勤奋的学生,考进某重点师范大学时,娟子曾暗暗立志,在教育领域要有所作,要成为教育家。可入学一段时间后,她的心灵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同学们大多都出类拔萃,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而教育现状又犹如滚动着的巨大车轮在负重前行。自己站在这巨轮旁边,却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她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理想,“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真的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即使我通过努力实现了理想,又能为教育做出什么来呢。”娟子突然觉得奋斗失去意义,学习一下子变得无所谓起来。可是,勤奋进取的个性却又不允许她这样“无所谓”,因此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挣扎之中。
在对娟子进行咨询中,笔者侧重使用了“意义反映”策略。娟子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她生活意义的丧失,从而导致情绪波动。因此,需要帮娟子重新搭建起她的人生价值的架构。在咨询过程中,笔者建议娟子用历史的眼光来辨证看待目前的教育现状,经过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一个人的力量看似是微乎其微,但凝聚起来力量是巨大的,犹如水滴汇集成小溪,无数小溪汇集成江河,最终形成浩瀚的海洋一样。然后又与娟子一起分析了她平时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例子,并指出蕴涵其中的意义。通过谈话,娟子的脸色渐渐明朗开来。
以上的这些心理咨询策略分开来叙述,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孤立的,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各种策略、技巧常常会融合使用。当然,不同案例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本文之所以分开论述,一方面是文章写作的需要,另方面也是想强调在实践中,要根据不同来访者的情况灵活选用咨询策略。
四、结语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女研究生们,尤其研一的女师范生们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借以提高她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希望家庭、学校、社会多关注女研究生的种种心理困惑,共同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式,促进她们更好生活和学习,以期在教育等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1.文中提到的虽是研一女师范生,但由于女研究生群体的生活和学习具有许多共同点,即正处于恋爱、结婚的阶段,所以本文提到的案例对其他专业和年级的女研究生们也有借鉴意义。?2.来访者,指前来咨询的人,不同的理论流派对这称呼不一,如“以人为中心疗法”称“当事人”,本文统一称“来访者”。?3.本文案例已经得到以上来访者的同意,为尊重来访者,文中案例做了适当调整,人名皆用化名。?4.纳粹期间,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德集中营中,通过寻找个人意义而存活下来,并且创造了意义疗法。?
参考文献:?
[1]张小乔主编.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
女心理师篇3
关键词:高职;女教师;心理困惑;自我调适
高职女教师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着与男性教师并不逊色的素质水平。然而,由于高职女教师具有多重的社会角色与身份,家庭观念较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等,以至于一些高职女教师在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中失去了和谐,发展的链条出现了断裂。导致发展链条出现断裂与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高职女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
高职女教师心理困惑的表现
压力大高职女教师的心理状况比男教师较差,这可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女教师承受着比男教师更为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她们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妇;既要干好本职工作,又要面临较多的家庭问题;既要赡养老人,又担心孩子的升学和就业问题;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应付家中的琐碎事务。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的机会较多,诸如失眠、焦虑、抑郁、暴躁等,失去了高校女教师应有的从容与优雅、热情与聪慧。
矛盾多知识女性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诸多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想成为贤妻良母,另一方面又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她们要上很多课,要进行教育管理与科研,要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要具备“双师型”的素质……繁重的工作任务使高职女教师既想发展,又不堪重负。一方面想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充电”,为自己的发展寻找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摆脱家庭、子女等问题的困扰,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上,放弃任何一方就意味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割舍不下、犹豫不决中错过了再发展的机遇;一方面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有个性,想***,希望摆脱自己在社会中的劣势位置,另一方面又对事业、命运缺乏一种主动挑战的精神,而是寄希望于他人,等等。
焦虑深高职女教师绝大部分都存在好胜、攀比、希望完美、希望成功的心理需求,总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希望自己会更好,但当与别人进行横向比较时,心理的天平就会失衡、倾斜。比如,与在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读研、读博、任教的同学相比,觉得不如别人,自惭形秽,拒绝交流,封闭自己,心理失衡,工作上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极强的焦虑心理,埋怨自己的运气不好。特别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师,从教中专改为教大专,心理上缺乏充分的准备,学问上缺乏坚实的基础,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恐惧,害怕见学生,害怕学生提问。由此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对生活感到疲惫与无奈,无法享受教育生活的快乐与意义,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另外,高职女教师与男教师在职称评定、提高学历上处在同一条起跑线,当男教师轻松地完成学历提高、职称晋升时,被事业、家庭、子女、老人等问题搞得精疲力竭的高职女教师心中的焦虑感就会像腐蚀剂一样,影响到高职女教师的身心健康。
狭隘重中国的女性长期处于被支配、被关照的地位,长期的被动地位和封闭的狭小生活空间,使得她们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于狭小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较为明显的狭隘心理。面对别人的成功,特别是同性的成功,常常会表现出冷漠甚至是嫉妒,自己不能取得成功,也不希望别人成功,别人成功了就表现出狭隘心理;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不知所措,对别人的冷淡不能察觉,对别人的热情心存猜忌;面对有矛盾、有分歧的同事,嫉恨心理强,往往抓住一件小事不放,缺乏宽广的胸怀与包容的气度,等等。
高职女教师心理困惑的自我调适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的总合,e指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我国学者申荷永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公式: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压力﹢身心疾病)/(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尽管这两个公式均不能完善解释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给我们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即一个人的心理困惑是多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勇于直面心理压力,学会自我调节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教师播种着人类的文明火种,可谓责任重于泰山。这当中少不了激烈的竞争,激烈竞争最明显的后果便是压力,压力已经渗透到高职女教师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压力可以带来负面影响,但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人总是要有压力的,但压力过大就会走到反面。《礼记·杂记下》中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弗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也应劳逸结合,张弛有道。心理学研究表明,持续处于兴奋状态不仅会伤害脑细胞,且易超越大脑皮层的临界值,出现效率曲线的低谷。超重的工作,繁重的家务,琐碎的管理,无休止的备课、大量的作业批改,永无止境的竞争,使得高职女教师气喘心虚,甚至引发职业倦怠心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工作的变化,便是休息。”高职女教师应该正确地面对压力,做自身心理调节的心理医生和营养保健师。首先,要学会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应有清醒的认识,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树立较为客观的自我意识。其次,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清贫、清高概括了教师的形象,但当教师走出“象牙塔”,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心理不平衡,这些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势必会给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伤害。实践证明,自我调节是改善心境最好的方法。再次,要善于交往。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吾师焉。”教师的社交范围普遍狭窄,人际互动非常有限。高职女教师应该利用身边现有的教育资源,广交朋友,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认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可以扩大视野,满足归属感,有时也可将自己的压力和烦恼向朋友宣泄,这些不失为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最后,要树立压力承受观。压力既然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压力过大又无法抗拒时,不妨抱着“豁出去”的态度,把压力变为动力,也许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局面。
寻找自己的坐标,学会自我定位大多数女教师心胸不够开阔,缺乏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怀,往往在事业上对待同性竞争意识十足,这种竞争会使自己失去已有的优势。一些女教师自身的不足与病态般的嫉妒,使她们不善于运用自身的有利因素,盲目地与不应与之竞争的对象竞争,最后损人不利己。所以,高职女教师必须克服视野不开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多注意小节等不足。要在坚持自己做人原则的基础上讲团结,讲理解,要豁达大度,不要小肚鸡肠。要有超常的胸襟和魄力,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听得进逆耳之言、非难之言,咽得下酸甜苦辣。正如陶铸同志所言:“心底无私天地宽。”不斤斤计较,不为区区小事所烦恼,有容人、容事、容言之量,用宽宏的气度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高职女教师在激烈竞争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的不可缺少的心理调适方式。高职女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女教师并不比男教师差,在某些方面女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女教师要想在事业上与男教师齐头并进,或者获得发展的机会,要付出比男教师更大的牺牲。因此,高职女教师应该解决好自身多重角色之间的不协调,事业与家庭并不矛盾,丈夫、子女并不是自己事业的绊脚石,高职女教师也可以在事业、家庭中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前提是要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平衡好自己的感情砝码,使事业成功成为家庭幸福的基石,使家庭美满成为成就事业的坚强后盾,取得事业家庭双丰收。高职女教师应该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为自己制定出新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提升教师德性,体验教育喜悦罗素讲过:“一个教育者应该爱年轻人,但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具有对人类优秀品质的正确理解。”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提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我们也常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知名学者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三只足是:思想——真,情感——善,品德——美。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因此,高职女教师要注意修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的品格,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任何利益的驱使、诱惑下都能洁身自爱,把握自己,决不能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样随波逐流,滑入平庸和世俗之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垂范;禁止学生做的,自己要身体力行。要使高职女教师的精神之美成为教育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充满人文和人性色彩,沐浴在这样阳光下的学生一定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全面的。这样做会获得学生的敬重,教师也会得到快乐。高职女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作为教育者认同受教育者的理解力。理解力是一种发生在主体间的双向的整体影响,教师的理解能带来学生对教师的亲近、理解、共鸣,学生的理解也会成为教师感受自身价值的力量源泉。提升教师的理解力应侧重于体验学生生活学习的情境意义,对学生进行意义的指导,使学生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理解精神的价值所在,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情感得到升华。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理解必须“先行”,学生才会将教师视为可信赖的人对之倾诉,师生之间的理解才会发生,道德教育的效果才会自然提升。教师被比喻成“人才母机”,女教师更是如此。既然是“母机”,就要有“母爱”。西方社会的“博爱”,中国人心中的“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思想都是教师德性不断提升的表现。当教师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学生时,学生会以自己特有的敏感,经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领悟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产生亲近感。反之,学生对教师的厌恶会成为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
更新教育观念,学会自我设计女性成才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内在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高职女教师还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应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时代早已过去,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女人和男人可以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高职女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旧观念,克服依赖男人的思想观念,根据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兴趣特长,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育教学模式,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卑自弃。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可以使高职女教师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兴奋、喜悦、成功的感受以及所谓“高峰体验”。其次,高职女教师要勇于参与竞争,在职称晋升、竞聘上岗、教学竞赛等活动中要勇于参加,通过参与,不仅有机会获得成功,更可以使高职女教师在各种活动中成熟、成长、坚强起来。机会转瞬即逝,有志于发展的高职女教师不必作谦谦君子,应大胆地展示自己,让所有的人了解自己的才干,相信机遇一定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再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职女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一代的高职女教师应成为品性高尚的人,不辱使命的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
高职教育是一个鲜花盛开,芳香四溢的百花园,高职女教师是百花园中最亮丽的风景。高职女教师应带着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优雅、冬天的从容走入高职教育,走入高职学生当中,熏陶和影响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改革开放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素质、高品位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友荣.教师心理保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女心理师篇4
[关键词]研一女师范生心理困惑心理咨询咨询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师范院校研究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女学生人数占了较大比例。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加上女生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不少研一女师范生往往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困惑。
心理困惑,是指个体在工作、学习、交际以及自我等方面遇到的不解、迷惑,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心理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一些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但还未到心理障碍的程度。笔者有机会与不少的研一女师范生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和一些面谈咨询,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这些心理困惑进行了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咨询策略。
二、主要心理困惑及其成因
1.路在何方——研一女师范生的专业方向的选择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对师范类的研究生而言,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也从通识教育转向注重专业研究的导师制。同时,这也要求研究生对自身特点、能力意愿、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做出适当的评估,以便于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研究方向。这种转变对不少新生来说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即便对曾经工作过又重返校园的老生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研究生们来说,往往会经历“激动—迷茫—了解—评估—定位”的过程,甚至是往复的过程。由于女师范生自身的一些特点,譬如,入校的年龄一般为22岁以上,毕业时基本到了晚婚晚育的年龄;毕业后是继续读博还是就业,亦或是结婚生子,这些情况也是女研究生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情归何处——研一女师范生的情感世界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女研究生是受教育较高的一个群体,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上也会有其独特的一面。女研究生的爱情状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正在寻觅型和正在维持型。前者主要指那些“懵懵懂懂”读完本科又继续读研的女生,有一天猛然发现“岁月不饶人”,加上周围“出双入对”的触动,才意识到该抓紧找自己的“另一半”了。然而,她们所处的是师范院校,显然这些院校的男女生的比例是严重不平衡的,女生占了大多数。这无疑给意欲寻觅意中人的女生设置了很大的障碍。维持原来爱情的女生同样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校园里的“执子之手”是让人羡慕的,可惜大部分女生的爱并不在身边,另一半可能在别的城市甚至国外。女生相对男生而言,依恋性较强,不见面的日子里,盼望重逢那一天;好不容易见了面又却常因现实中不顺心的琐事引发矛盾。
3.沧海一粟——研一女师范生的人生定位
女研究生在当今社会中也算高素质的知识群体,在社会的关注下,女研究生们是带着某种荣耀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学校大门的。一般说来,人在得意时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产生较高的期望值。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生活以后,发现现实情况并不像她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无处不在,城市消费又是如此高,原先的理想就象空中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大让她们不免产生心理落差,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忍不住追问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人生价值又在哪里。
三、心理咨询策略初探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counseling)是心理咨询者通过和来访者的商谈、讨论、劝告、启发和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以便他们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心理咨询的形式多样,笔者常用的咨询方式主要是个别面谈咨询的形式,个别面谈咨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遵循一定的步骤或维度,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开始会谈,建立和谐关系。(2)收集信息,引出故事、忧虑、问题、话题等。(3)制定共同目标。(4)工作。探讨不同的方法,找出来访者的矛盾及冲突。(5)结束面谈,并把所获付诸于实践。在这五个阶段中,各种咨询策略和技巧要灵活运用,才有利于推进咨询的进展,达到一定的效果。针对文中女师范生遇到的一些具有共性的心理困惑,笔者根据所学的心理知识及经验积累,相应地提出了如下心理咨询策略。
1.决策咨询
决策咨询(decisionalcounseling)(也称问题解决方法)。其理论源于本杰明•弗兰克林的系统决策模型和弗兰克•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前提是来访者需要做一些决定,譬如决定选择一种职业,决定选择一个伴侣或关于选择如何生活等。决策咨询通过了解来访者的相关信息,找出其问题所在,同时综合考虑来访者自身的特质、能力、技能、兴趣以及相关的环境条件,与来访者一起商讨可行的解决方法,促进来访者的决策过程。
[案例]雯是研一女学生,本科所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抱着对教育的热情考进某师范院校教育系。入学半年了,她阅读了不少教育名著,也听了一些有关教育的讲座,却仍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也无从确定以后的研究方向,她至今仍很迷茫,“我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有时觉得我喜欢某个研究领域,可是学一段时间还是找不到感觉,又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发展,不久就被我否定了”。
随着面谈的深入,在了解了雯现在的心理烦恼之后,在笔者的引导下,她讲述了她的兴趣及学习倾向性方面的具体例子,她说“开始我以为我喜欢教育哲学,可半年下来还是找不到感觉,发现哲学理论‘晦涩难懂’。后来,我阅读了有关文化方面的书籍,并参加有关这方面的讲座,才找到了一点舒畅的感觉。但我现在学的是教育专业,真拿不定主意该如何选择以后的研究方向。”
雯存在选择困惑,她原本学的是文学,结果却选择了教育专业,教育门类繁多,雯陷入了无从选择的矛盾之中。针对雯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咨询过程中主要运用“决策咨询”的策略:一方面倾听她现在的故事——忧虑及内心的矛盾,另一方面详细听取她对自身特点的描述,并让其做了关于职业兴趣、能力倾向方面的心理测试。另外,还询问了雯现在的学习条件,譬如她所在院系的师资、课程设置等情况。综合以上因素,与雯共同探讨、分析,最终达成共识,即:雯尝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教育的某一方面,如课程文化、教学文化以及教师文化等。
2.共情
共情(empathy),是指一个人能够象另外一个人那样看待和经历这个世界。共情是人本主义者卡尔•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咨询”(person-centercounseling)中所体现的一种理念。罗杰斯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干扰,但人自身的生命成长的进程不会因此而停止或毁灭。因此,当来访在成长过程中受困或受挫时,咨询师只要在咨询过程中以来访者为中心,聚焦于他或她的意义和情感,像来访者那样看待事物,尊重和理解来访者的感受,与其一起寻找潜在的意义和力量,让来访者更好的认识自己,重获生命的力量。
[案例]梅是一个聪慧的女生,在班里表现突出,常受到周围人们的羡慕。然而,有段时间她情绪低落,来找笔者咨询。在学校咖啡屋安静一隅,她对笔者诉说了自己的苦恼——爱情和友情都不顺。爱情方面,她和她男朋友是本科同学,现在身处两地,几个月见不到一面,常因一些误会而引发不快,委屈和怨恨越积越多,这种状况让梅感到痛苦。“我们两个都是很要强的人,总是不能容忍一些事情,有时也想过分手,可再去哪里找合适的男友呢,师范院校的情况是女生多男生少,这让我很矛盾。这阶段跟室友关系相处也不好,我习惯晚睡,晚上可以静下心来写点东西;而室友喜欢早睡,并且不能有声响。我也尽量注意,可是,难免会有不小心的时候,她一睡不好,就埋怨个没完没了。现在的日子真是糟透了。”梅一脸的苦闷。
在与梅会谈的过程中,发现她具有较强的***能力,只是由于与男朋友的关系紧张,再加上与室友之间的摩擦,造成了梅心理上的失落和委屈,这些消极因素滞留在心中,无法排解和宣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觉得梅现在最需要的是倾诉——一种能够被倾听者接纳的倾诉。因此,在会谈中,笔者主要侧重运用“以人为中心”的共情策略,大多时间里认真倾听,尊重梅的看法和情感,以非判断的态度与她一起感受。同时,并非一味的“共情”,还需要适时地从共情中发现梅的“正面优点”,帮她恢复自信。在咨询过程中,笔者发现梅是一位具有“自我”倾向的女生,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情感出发,而较少去关注他人的感受,因此笔者试着从“共情”的另一角度,鼓励她与他人“共情”,即“换位思考”。笔者提了两点:(1)在和男友相处中,遇到问题时是否会积极沟通并一起解决。(2)如果你喜欢早睡,而你的舍友习惯晚睡,你希望你的舍友如何做呢。……过了一周后,笔者在校园里又见到了重新充满活力的梅。
3.意义反映
意义反映(reflectionofmeaning),其理论源于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对于个体而言,人都生活在行为、情感、思想和意义的四个维度之中,并且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一旦某一维度有了困惑,其他三个也受到影响,进而又影响到有困惑的维度,因而影响到人的整体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些实体当中,譬如家庭、文化、个人经历等,我们同时给予这些实体赋予意义。同时,这些意义又会体现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是为着某种意义而思考着,体验着,行动着,一旦意义出了问题,这些人往往会产生心理上以及行为上的改变。在面对这些人的咨询时,笔者常使用“意义反映”作为主要的咨询策略。在来访者的故事中帮助其寻找到一个“为什么”,也就是来访者的生活驱动力,帮助他们从“意义过轻或过重”或“意义丧失”的困挠中解脱,重拾生活的意义或重构新的价值体系。
[案例]娟子是一个勤奋的学生,考进某重点师范大学时,娟子曾暗暗立志,在教育领域要有所作,要成为教育家。可入学一段时间后,她的心灵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同学们大多都出类拔萃,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而教育现状又犹如滚动着的巨大车轮在负重前行。自己站在这巨轮旁边,却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她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理想,“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真的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即使我通过努力实现了理想,又能为教育做出什么来呢。”娟子突然觉得奋斗失去意义,学习一下子变得无所谓起来。可是,勤奋进取的个性却又不允许她这样“无所谓”,因此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挣扎之中。
在对娟子进行咨询中,笔者侧重使用了“意义反映”策略。娟子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她生活意义的丧失,从而导致情绪波动。因此,需要帮娟子重新搭建起她的人生价值的架构。在咨询过程中,笔者建议娟子用历史的眼光来辨证看待目前的教育现状,经过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一个人的力量看似是微乎其微,但凝聚起来力量是巨大的,犹如水滴汇集成小溪,无数小溪汇集成江河,最终形成浩瀚的海洋一样。然后又与娟子一起分析了她平时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例子,并指出蕴涵其中的意义。通过谈话,娟子的脸色渐渐明朗开来。
以上的这些心理咨询策略分开来叙述,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孤立的,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各种策略、技巧常常会融合使用。当然,不同案例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本文之所以分开论述,一方面是文章写作的需要,另方面也是想强调在实践中,要根据不同来访者的情况灵活选用咨询策略。
四、结语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女研究生们,尤其研一的女师范生们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借以提高她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希望家庭、学校、社会多关注女研究生的种种心理困惑,共同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式,促进她们更好生活和学习,以期在教育等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1.文中提到的虽是研一女师范生,但由于女研究生群体的生活和学习具有许多共同点,即正处于恋爱、结婚的阶段,所以本文提到的案例对其他专业和年级的女研究生们也有借鉴意义。2.来访者,指前来咨询的人,不同的理论流派对这称呼不一,如“以人为中心疗法”称“当事人”,本文统一称“来访者”。3.本文案例已经得到以上来访者的同意,为尊重来访者,文中案例做了适当调整,人名皆用化名。4.纳粹期间,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德集中营中,通过寻找个人意义而存活下来,并且创造了意义疗法。
参考文献:
[1]张小乔主编.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
女心理师篇5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思考
21世纪,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已被广泛承认并有了新的诠释,女性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成为影响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而高校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得高校女教师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心理。因此,如何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在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有心理问题者占被调查者29.1%,调查表中的scl 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教师,故应引起重视。综合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常产生矛盾,比较难照顾到大体;且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
其二,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
其三,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35岁以下女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岁以上女教师。
其四,高学历女教师和具有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及中级及其以下职称女教师。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女教师受过多年的教育,事业心较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社会也要求高校女教师在女性中扮演“强者”、“成功者”形象。高校女教师又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在高校女教师的思想中仍占一席之地。当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时,大多数高校女教师表示如果自己因工作而减少了对家庭的照顾甚至牺牲家庭,会感到内疚并自责。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表现出当其抱负得不到顺利实现时就感到前途渺茫,安于现状、不愿或不敢改变现实,因而心理负荷比较沉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女教师受过较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或减少女性性格中的常见的不良特征,如被动、消极自卑、目光短浅、虚荣心和嫉妒心强等特征。也有部分高校女教师忽视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使自己性格中存在一些不良特征,构成了阻碍自己成功的因素,也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2、女性生理特点和心理成熟度的制约。目前,我国知识女性一般在30岁左右生育,此时正是为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多数女性为了生育和家庭而不得不暂时停止事业的进程,从而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已婚已育的高校女教师,其大部分时间被紧张的工作、家务劳动占用,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时间实在是很少,使她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矛盾导致了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另外,由于年轻女教师涉世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的认识较为单纯,挫折耐受力差,容易受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和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困扰,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业绩的显现,年轻女教师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提高,使其能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心理水平不断提高。
3、高校女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和职称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信息源,传统上的教师权威意识下降,教师在社会上及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女教师在完成当前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并获得高一级学位。这就给本来就承受着高负荷的女教师又增添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在高校,职称代表着教师的专业水平,代表着社会对教师的认可水平,代表着教师可以获得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高职称就成为高校教师关心、渴望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师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由于中级职称女教师对高级职称的渴求更直接、更现实,也更为迫切,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
4、高校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高校女教师带来的压力。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日益加大。这样使高校教师没有工作与休息、上班与下班的严格界限,一直处于几乎没有放松状况的紧张之中。同时,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太注意解决教师心理问题,而且多用机械的数字化指标来评价和看待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女教师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还要为生计、前程奔忙,久而久之,便在内心积存下难以排解的心结。
5、高校女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带来的压力。高校女教师的知识丰富,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社交范围以校园师生为主.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重视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当也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对解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的优秀分子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试和缓解,势必会阻碍自身乃至高校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代女性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因素的困扰和制约也必须承认,适合女性发展的公正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因而职业女性在工作中的成就往往被贬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允许女性在很好地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去追求社会目标,否则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女性的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夫妻感情恶化,使女性在事业上增加沉重的额外心理负担。
高校女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新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人类生息繁衍的双重使命,她们在教育及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培养、育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府应制定各种***策在社会上加强现代性别意识的宣传,转变陈旧的性别观念,使机械论的男女平等观向人性化的男女平等观转变,不断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各级领导各级妇联应为高校女教师创造良好的***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高校女教师,使高校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2、高等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及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的生理和社会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且切实可行,从而激发女教师的成就动机,而不能简单地用冷冰冰的数字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扩大女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积极听取她们的意见,让她们真正感觉到地位的提高.使她们身心愉悦;同时,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压力;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理解和尊重女教师,尤其要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家庭困难,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3、高校女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高校女教师要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高校女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合理宣泄情绪,适时释放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而目前高校女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运动,在《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地位研究》中调查表明:有57.7%的人每月锻炼身体不到1次。
(2)高校女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取决于女性自身。高校女教师要想在教师职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的优势,融人到集体中,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理解的愉悦,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
(3)高校女教师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中获得有效帮助。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高校女教师要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要走出家门,走出家庭圈,走出校门,走出同事圈,加强横向纵向联系,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问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
(4)高校女教师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在遇到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高校女教师要及时向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寻找心理学帮助和指导,以便使心理问题尽早得到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伊丽 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 武警学院学报,20xx,19(15)
2李常健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xx,7(3)
3赵艳丽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xx,(18).4
女心理师篇6
[关键词]高校 未婚女教师 择偶困难 心理分析
[中***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27-02
一、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困难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对女性择偶困难问题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事实上,“剩女”概念已在社会各层面普及,而作为“剩女”的特殊代表高校未婚女教师群体,她们的婚恋状况也开始进入各学科的研究视野。高校女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典型代表,作为素质高、职业声望高、社会地位高的女性群体,她们接受了中西方多元文化的洗礼,她们经济***、人格***、追求两性平等,同时也遵循社会传统角色规范,以贤妻良母为自我行为准则。有研究显示教师职业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在婚配市场中也很受欢迎,然而事实上平均年龄在27岁以上的高校女教师群体已经错过了最佳婚配年龄(23.19―27.85岁),传统的“男大女小”“男高女低”婚配模式造成高校女教师婚配资源匮乏,出现“结构性剩余”现象。
二、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困难心理行为分析
中国传统社会的婚配制度向来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制。随着改革开放***策的不断深化,人们选择配偶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择偶自由度的扩大在给女性带来自主利益的同时,也会使人陷入择偶两难的心理冲突中。择偶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够自由择偶。高校女教师择偶标准与婚配市场资源不匹配,也会导致择偶困难。
(一)被动保守的择偶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早有规范,“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阁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礼记》)。女子被禁足于闺阁之中,传统性别角色要求女性应该是柔弱的、温顺的、含蓄的、内向的,男性在两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在当今时代,高学历女性择偶行动上依然习惯于被动和等待,传统性别角色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已内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形态,当然这与男性性别角色期待也有很大相关,“温柔”特质依然是男性对女性的首要期待,女性也会潜意识不自觉地迎合男性标准,形成温和被动而带有防御性的择偶心理机制。高校女教师成了高岭之花,可望不可及,在婚配市场上往往有价无市,谨慎与内敛的行为方式,加之人际工作关系圈狭窄,将高校女教师束之高阁,导致不同程度择偶困难。
(二)绝对理性的择偶观
无论是婚姻市场理论、资源交换理论还是需要互补理论都将人类前提假设为理性人,认为两性在选择配偶时是绝对理性的。伯杰也曾表示,即便是爱情也是有理性权衡在内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关系也要受到家庭、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现论话语推崇人类理性,甚至将理性视为科技文化和社会前进的源泉,摒弃感性与直觉判断。现代女性受此影响,普遍以理性价值观标榜自身,部分高校女教师深受现代女权主义影响,将理性视作自身发展成长的最大动力,她们深信通过理性权衡,最为适合的配偶自然会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这种追求绝对理性的态度在择偶时往往显得过于死板而不近人情,使得女性的婚恋情感生活被囿于高阁摇摇欲坠,绝对理性婚配的后果终将演变为乏善可陈的情感过程和触之即碎的婚姻表象。理性的前提假设得出量化的择偶标准,原本情感体验深刻而细腻的女性天性被强加遏制,选择的程式化加之婚配空间的狭窄,高学历女性择偶更加困难。
(三)过于理想化的择偶标准
李银河的研究证明,年轻者更重视浪漫爱情,而年长者更重视实际;教育程度高者更富浪漫气质,而教育程度低者在配偶身上更重视那些实际的因素,生活环境越是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作为相对年长者,高校女教师择偶普遍表现出务实化倾向,在受教育程度、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显得挑剔和严苛;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知女性,浪漫的爱情也成为婚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在2011年腾讯网络一项关于择偶标准的调查中,“相爱”已上升为男女择偶时首要线索。当然,女性在择偶方面的高度谨慎也是有据可循的,主要是因为失恋或离婚为女性带来的社会和心理成本都较男性要高,即便是经济***拥有一定社会资源的高校女教师在择偶中也同样是不安全的、寻求依赖的。
第一,作茧自缚的“男高女低模式”。高校女教师明确而实惠化的择偶标准暗合“择偶梯度”模式,即男性普遍倾向于选择更年轻、学历较低、职业声望和收入较差的女性为配偶,而与此相反,女性往往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年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高于自己。这样的择偶梯度效应造成处于大龄的、高学历的、高收入的“三高女”高校女教师群体和处于社会下层的男性被“剩”下来,而这两类人却是无法匹配的。
第二,宁缺毋滥的爱情准则。马建青实证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知女性择偶态度诚恳,择偶需求迫切,择偶动机明确务实,以婚姻为最终归属。她们在学历与经济上不过高要求,但是非常看重双方品性是否相合。最重要的是,高校女教师坚持将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但是在象牙塔中的单纯生活工作状态与人际交往的狭隘造成高校女教师群体缺乏实际恋爱经验,有调查显示没有恋爱经验的女研究生不在少数,她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往往受到诗词歌赋、小说戏曲以及媒体网络的影响显得过于理想化,选择配偶时往往过于浪漫化,从而加大择偶难度。
三、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困难原因分析
(一)两性择偶认知偏差
角色冲突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演化出自我角色丛,每一种角色都暗含特定角色期待,当多种角色期待相互冲突或个体感觉难以应对时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心理状态。中国传统文化将褒扬女性“无才便是德”,对女性的最高赞扬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郎才女貌是最佳的择偶范本,虽然此种社会规范对女性多有不公,但在《女戒》等传统行为规范的教化下,女性也将相夫教子视为本分,“男尊女卑”是社会共识,两性对女性角色期待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专制,社会鼓励女性走出家门,奉献社会,一批“李双双式”的无私奉献勤劳勇敢的女强人形象受到社会舆论的热烈追捧,女性角色期待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是整个社会变革下女性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性别***,心理机制可以完成新的平衡。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激烈碰撞,逐渐形成多元价值观文化体系,此时女性角色要求再次发生变化,女性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可以走入职场与男性共同竞争,要求女性能够独当一面获得经济***,同时又要求她们能够照顾家庭,保持温顺贤良的女性品德。社会对高校女教师群体的角色期待有着更加严苛的规范,她们应该具有普通女性应有的温柔、善良、敏感、体贴等传统女性特质,还要求她们有博才多学、***自主、精明干练等高级知识分子优秀品质。根据女权主义的观点,女性人格***来自于职业声望与经济自主,高校女教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也普遍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但受传统男权社会的影响,她们在择偶时依旧是寻求男性依附的。高校女教作为新时代女性杰出代表,在反抗传统束缚的同时又在不自觉的遵循传统择偶观。根据霍斯曼最小利益原则,家庭权力取决于提供报酬的多少,当男性无法在婚姻两性关系中占有较为雄厚的资源,将失去对家庭掌控的权力,这是男性所恐惧且无法忍受的,高校女教师自身的资源优势并不能为男性所认可,反而增加了依附困难,异性往往敬而远之。两性对女性性别角色期望冲突也给女性自我形象的塑造与认同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使得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端徘徊、困惑。
(二)经济***导致情感隔阂
每个社会群体,尤其是家庭依然需要专门的人完成两种功能:一个引导决策和任务完成的工具性领袖及一个聚合群体和引导情感的表情性领袖。男性作为家庭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获得家庭权力;女性作为服从者,没有经济来源,提供肉体和家庭服务,以细腻体贴的感性特质维持家庭稳定。高校女教师拥有较高的知识涵养和***的经济收入,她们不需要依赖男性也不愿依附,男性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开始丧失,失去家庭权力的把握。男女两性经济上相互***,缺少相互依赖关系,造成社会成员的家庭责任感、义务感和婚姻道德观念日趋淡化,家庭的凝聚力和支持作用明显减弱,部分女性甚至保持单身主义,择偶需求减弱。
(三)社会文化变革
中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进入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西方思想文化不可避免的深入中国传统的各个层面,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甚至流行服饰、音乐、现代哲学等等如洪水一般泄闸而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女性择偶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于择偶观的混乱。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择偶观念被摒弃,失去自身文化内核,对西方文化“男女平等”“女权主义”等理念又囫囵吞枣,食不下咽,使得两种文化观念无法有效整合。受女权主义观念影响,女性追求社会成就努力争取两性关系中的话语权,事实上这并不能给她们带来婚姻的幸福。在这个多元价值观念混杂交融的环境中,原有认知经验不能帮助高校女教师选择一种合理而准确的择偶观系统,从而陷入无参照、无归属的境地。
【参考文献】
[1]马建青,严立芬.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及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02):59-63.
[2]左雪松,夏道玉.“剩女”婚配困境的生成、限度及突破:一种博弈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32-37.
[3](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01):45.
[4]张思嘉.择偶历程与婚前关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华心理卫生期刊,2001,4:1-29.
[5]E.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01):98.
[6]朱松.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7(04):223-227.
女心理师篇7
关键词:女教师 心理压力 幼儿园工会
0 引言
幼儿园女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女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其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人们往往在强调女教师奉献精神与责任感的同时,却忽视女教师作为正常人,也有情绪上的喜怒哀乐,也有难以承受心理压力的一面。该幼儿园工会,作为女教师的“心灵港湾”,一直坚持注重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把化解女教师心理压力作为幼儿园工会工作的新热点,与各部门积极配合,使女教师克服心理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育工作中。
1 营造温馨的幼儿园环境,松弛女教师紧张的工作神经
当了幼儿园教师,就要时刻与孩子们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每时每刻都要面对他们的调皮、哭闹、嬉戏……幼儿园是她们工作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工会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努力营造温馨的校园环境,使女教师紧张的情绪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松弛。
关注女教师工作与生活的物质环境。园工会十分关注幼儿园的环境建设,使女教师在环境整洁、干净、舒心,充分体现出温馨的生活气息中工作。办公室是女教师活动最多的地方,幼儿园工会就十分关注。为她们配置电脑、互联网、更换办公桌椅、添置绿色植物、壁画等,为女教师创建一个干净、整洁、高雅的工作环境,使女教师在繁杂的工作中感到精神的愉悦和情绪的放松。
关注女教师工作生活的人际环境。女教师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任何有伤他们尊严举动都会激起她们内心的波澜。因此,幼儿园工会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理念,注重情感投资,努力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使女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
创造条件使每个女教师都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从而有效地释放女教师的心理压力。首先,合理安排工作量,使女教师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和积极性,满足她们希望得到领导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肯定和认可的向上心里需求。其次,在评优、考核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另外,工作中要少一点行***命令,多一些情感投入。设身处地替女教师着想,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女教师,不以制度代替思想工作,及时沟通与女教师的感情,多听听女教师有什么需要、意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众所周知,多交往、多谈心是心理保健的一个积极行动。日常生活中,很多女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心里不痛快时总想找知心朋友谈谈,倾吐内心的一切苦衷。因此,幼儿园工会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座谈会、茶话会,让女教师畅所欲言。这种和睦、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女教师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投入工作,保持心情舒畅。
主动关心女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让女教师有家的感觉。平时,院工会经常深入到教职工中,聊聊家常,说说工作上的困难,以心换心,了解女教师的喜怒哀乐,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关心女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如工资待遇、孩子教育、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等,为女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对生病、喜丧等女职工家庭,幼儿园工会都第一时间前去探望;每逢三八妇女节或教师节等幼儿园都会组织大家参加活动。让女教师们充分感受到工会这个大“家”的温馨。
2 帮助女教师改善认知倾向,避免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近年来,社会对幼儿园女教师的重视度已经下降,甚至出现职业歧视。超负荷的工作量、强大的压力、社会地位的变化等影响了女教师对本职业的喜爱程度,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感到心力焦瘁,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
因此,幼儿园工会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女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愉快接受女教师角色,调适好自己的心态,找回女教师的职业尊严,努力提高生命和自己从事工作的价值感。
幼儿园工会帮助女教师完善自我人格,引导女教师遇到问题换个角度思考,正确认识和评价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对已有的不合理的甚至极端的主张自我辨析,减轻情绪上的困扰。帮助女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幼儿观,努力塑造具有豁达开放的胸襟、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健全人格的现代师表形象。
优秀女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会对其他女教师产生辐射效应,是其他女教师模仿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典型范例。幼儿园工会充分利用“女教师节”、年终考评等契机,开展设立“园级优秀女教师”等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女教师形象。通过树立一批家长满意、幼儿欢迎的有人格魅力的女教师来影响周围的女教师,使其他女教师通过对照、比较不断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克服心理疾病最好的药方,幼儿园工会积极引导女教师不断发展提高自己。青年女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就联合主管部门认真组织岗前培训,帮助新女教师度过适应期。初出茅庐的女教师,通常是只有工作热情却不知工作方法,这就需要有经验女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可以通过以老带新、师徒帮教带动青年女教师,帮助她们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新上岗的焦虑感和不安定感,鼓励他们不断进修提高,促进自我成长,提高工作效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
工作与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主要来源。对于经验型的女教师,幼儿园向他们明确提出争取成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目标,不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拓展培训、培养的渠道,开展教学观摩、技能竞赛,加强教科研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幼儿园的教学、教改再上一个新台阶,多出名师,增强幼儿园知名度。
3 加强女教师心理辅导,提高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从根本上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得由女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女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女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幼儿园工会努力帮助女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女教师通过学习来完善心理品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女教师,要在竞争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同时,也要重视自我心理调适和心理保健,培养乐观的性情,努力减轻不必要的压力感和没有价值的焦虑。幼儿园工会积极适应形势,成立心理辅导站等部门,向女教师推荐有关教育教学、心理辅导方面的书籍及文章,为女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让女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完善心理品质。
4 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缓解女教师心理压力
女心理师篇8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 生活满意度 心理授权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幸福感、满意感、主观福利等,生活满意度作为评价生活质量的指标越来越被广大学者所关注。21世纪初以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关注,作为教育的传承者――教师也备受关注。教师作为知识精英, 肩负着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和创新思想的重要使命, 是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团结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对高校教师群体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她们的生活满意度现状如何呢?她们的心理状态和其对自己的工作角色定位对她们的生活质量有何影响呢?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高校女教师心理授权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从而提出提高高校女教师提升其对生活满意度水平和工作角色积极定位的对策,最终为更好地进行高校女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华北理工大学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09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9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67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9.33%,其中高校女教师年龄分布:30岁以下94人,31~40岁339人,41~50岁172人,51~60岁65人;教龄分布:5年教龄下171人,5~10年教龄203人,11~20年教龄155人,21年以上教龄141人。
1.2研究工具
1.2.1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爱德华.迪纳于1985年发表的题,选择“不是”一记1―3分,选择“一般、还可以”记4分,选择“是的”记5―7分。五个问题的总分作为评价生活满意度状况的标准,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量表在国内有较好的信效度。
1.2.2心理授权量表
心理授权量表(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Scale, PES)[2-4]由Spreitzer编制,国内学者李超平、时堪进行修订的中文稿,分为4个维度:自我效能、影响力、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每个部分3道题,共12道题。该问卷采用利克特5分等级量表。
1.3 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查阅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由调查者将调查量表发给教师,用统一的指导语介绍填表的方法,要求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回收后检查、整理所有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
1.4 统计方法
将收集到的样本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高校女教师心理授权和生活满意度相关关系
将高校女教师心理授权各维度和生活满意度总分相关关系,结果见表1。
表1高校女教师心理授权和生活满意度相关关系(r)
心理授权总分 工作意义 自我效能 工作自主性 工作影响
生活满意度总分 0.484** 0.372** 0.393** 0.407** 0.313**
注:**P
结果表明:高校女教师的心理授权得分与生活满意度得分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2.2高校女教师心理授权各维度总分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女教师心理授权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生活满意度总分为因变量,以心理授权因子各维度总分作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心理授权各维度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2。
表2高校女教师心理授权各维度总分对生活满意度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因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Beta F值
生活满意度
总分 常数项 0.489 0.234 5.434 51.822
工作意义
自我效能
工作自主性
工作影响 0.460
0.483
0.437
0.259
注:**P
结果显示,工作意义总分、自我效能总分、工作自主性总分和工作影响总分进入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方程,可以解释生活满意度23.4%的变异量,得到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方程为:高校女教师生活满意度=5.434+0.460×工作意义+0.483×自我效能+0.437×工作自主性+0.259×工作影响,说明心理授权总分对生活满意度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女教师的心理授权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心理授权各维度也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高校女教师心理授权越大,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就越高。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心理授权对高校教师生活满意度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在提高高校女教师生活满意度工作中,调整女教师心理状态和提高其对工作角色积极定位,是提升高校女教师的生活满意度指数的有效手段。因此,要解决高校女教师的生活满意度问题,提升高校教师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增加心理授权水平是重要途径之一。从高校女教师心理授权各个不同的维度来说,自我效能感、工作意义和工作自主性对高校女教师生活满意度状况都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工作自主性对高校女教师生活满意度水平的影响最大,这与学者张海芹[5]的研究结果相似。工作自主性反映了高校女教师在完成高校教育工作的时候有多大程度上的***性和自,学者彭代彦的研究表明高校女教师可能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以被动努力工作的方式换取物质享受即追求生活满意水平[6],这说明高校女教师的工作自主性受到阻碍,针对这种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科研创新缺乏活力和浮躁风气现象,应改变对高校教师的考核方式,让教师团体在自主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适当的可以采取弹性工作制,以增加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自主性和对工作的积极定位,从而提高其生活满意水平。适当增加高校女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可以增加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具体包括适当的外部强化、积极的自我强化、加强归因训练、培养学习策略等,这与学者吴增强[7]的研究结果相似。自我效能感是反应高校教师对自身技能、能力及干好一份工作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授权的一个维度提升高校女教师自我效能感水平有利于增加高校女教师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改变女教师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有利于其更好的投身于工作中,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激励斗志和提高自身能力,最终提高生活满意水平。
参考文献:
[1]Ed Diener E, Emmons RA, Larsen RJ, etal.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5,49:71-75.
[2]Spreitzer,G.M.,(1995).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 Construct definition,
measurement,and valid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38(5):1442-1465.
[3]李超平,李晓轩,时勘,陈雪峰.授权的测量及其与员工工作态度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8(1):99-106.
[4]李超平.变革型领导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D].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
[5]张海芹.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155-156.
[6]吴增强.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J].心理科学.2001,24(4).
[7]彭代彦.学术兴趣与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J].上海管理科学.2008(2).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联合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编号:X2014085;2012年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编号:SD122011。
女心理师篇9
序号
工作单位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申报资格名称
申报专业
1
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
赵红宾
女
汉
1966.07
主任护师
护理学
2
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
郭瑞清
女
汉
1966.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3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崔玲玲
女
汉
1965.05
主任护师
护理学
4
包头市第三医院
张美茹
女
汉
1972.06
主任护师
护理学
5
包头市第四医院
王晓英
女
汉
1965.02
主任护师
护理学
6
包头市第四医院
刘改祥
女
汉
1971.11
主任护师
内科护理
7
包头市肿瘤医院
刘润娥
女
汉
1963.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8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医院
刘改云
女
汉
1977.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9
包钢医院
姚翠玲
女
汉
1971.09
主任护师
内科护理
10
包钢医院
刘健萍
女
汉
1966.05
主任护师
护理学
11
包钢医院
马向鹰
女
汉
1972.08
主任护师
护理学
12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刘艳
女
回
1961.03
主任护师
护理学
13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罗秀娟
女
汉
1969.09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14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曲凌云
女
蒙古
1969.10
主任护师
内科护理
15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胡金凌
女
汉
1971.11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16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明慧专
女
汉
1968.11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17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张秀玲
女
汉
1969.11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18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张录艳
女
汉
1970.10
主任护师
妇产科护理
19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郭玉男
女
蒙古
1965.11
主任护师
护理学
20
呼伦贝尔市传染病医院
郭长菊
女
汉
1968.04
主任护师
内科护理
21
呼伦贝尔市传染病医院
李恩辉
女
汉
1969.11
主任护师
护理学
22
海拉尔农垦总医院
包冬梅
女
蒙古
1969.09
主任护师
妇产科护理
23
满洲里市妇幼保健所
孙丽霞
女
汉
1970.12
主任护师
内科护理
24
兴安盟人民医院
金力枝
女
蒙古
1966.08
主任护师
护理学
25
兴安盟人民医院
陈春凤
女
汉
1968.02
主任护师
护理学
26
兴安盟人民医院
王金娥
女
蒙古
1965.05
主任护师
护理学
27
兴安盟人民医院
崔丽伟
女
汉
1969.12
主任护师
护理学
28
兴安盟人民医院
王秀艳
女
汉
1969.11
主任护师
护理学
29
兴安盟人民医院
马桂玲
女
汉
1964.10
主任护师
护理学
30
兴安盟人民医院
包通拉嘎
女
蒙古
1968.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31
兴安盟人民医院
郑喜景
女
朝鲜
1962.05
主任护师
护理学
32
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
陈凤芝
女
蒙古
1966.10
主任护师
护理学
33
通辽市传染病医院
何玉芳
女
汉
1968.10
主任护师
妇产科护理
34
通辽市医院
邵立萍
女
汉
1970.11
主任护师
儿科护理
35
通辽市医院
汤玉红
女
汉
1967.06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36
通辽市精神卫生中心
屈福平
女
汉
1962.12
主任护师
护理学
37
奈曼旗人民医院
于瑞丽
女
汉
1970.11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38
奈曼旗人民医院
刘玉华
女
蒙古
1970.09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39
奈曼旗人民医院
陈丽华
女
蒙古
1963.12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40
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
张剑虹
女
汉
1971.11
主任护师
内科护理
41
赤峰宝山医院
李子玲
女
汉
1965.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42
赤峰市第二医院
部凤英
女
蒙古
1966.10
主任护师
护理学
43
赤峰平煤投资公司总医院
谷中笑
女
汉
1967.08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44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陈艳梅
女
汉
1968.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45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贾丽琴
女
汉
1974.08
主任护师
护理学
46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邹红丽
女
汉
1970.07
主任护师
护理学
47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赵淑兰
女
汉
1964.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48
锡林郭勒盟医院
张旭霞
女
汉
1970.12
主任护师
妇产科护理
49
锡林郭勒盟医院
曹萍
女
汉
1968.04
主任护师
妇产科护理
50
锡林郭勒盟医院
高润琴
女
汉
1966.08
主任护师
妇产科护理
51
锡林郭勒盟医院
张瑞枝
女
蒙古
1966.11
主任护师
护理学
52
锡林郭勒盟医院
李冬梅
女
汉
1966.11
主任护师
护理学
53
锡林郭勒盟医院
樊晶
女
汉
1966.02
主任护师
护理学
54
锡林郭勒盟妇幼保健院
乌仁高娃
女
蒙古
1971.02
主任护师
妇产科护理
55
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
于秀伟
女
汉
1966.05
主任护师
内科护理
56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
车根利
女
汉
1969.12
主任护师
护理学
57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
秦素珍
女
汉
1968.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58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
郭爱
女
汉
1970.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59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
翟风英
女
汉
1966.07
主任护师
护理学
60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
孙林英
女
汉
1963.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61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
冯利霞
女
汉
1966.12
主任护师
护理学
62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
张美英
女
汉
1966.07
主任护师
内科护理
63
乌兰察布市第二医院
李茹慧
女
汉
1972.12
主任护师
护理学
64
乌兰察布第三医院
贾岚
女
汉
1969.01
主任护师
护理学
65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赵改梅
女
汉
1978.08
主任护师
内科护理
66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杜娟
女
汉
1966.10
主任护师
护理学
67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刁淑琴
女
汉
1963.04
主任护师
护理学
68
鄂尔多斯市卫校附属医院
邓俊芬
女
汉
1973.10
主任护师
内科护理
69
巴彦淖尔市医院
高倩
女
汉
1971.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70
巴彦淖尔市医院
贾柠
女
汉
1974.11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71
巴彦淖尔市医院
冯永贤
女
蒙古
1969.09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72
巴彦淖尔市中医医院
薛秀萍
女
汉
1965.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73
乌海市人民医院
闫坤宁
女
汉
1972.01
主任护师
护理学
74
乌海市人民医院
林婕
女
汉
1973.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75
乌海市人民医院
马燕
女
汉
1972.11
主任护师
护理学
76
乌海市人民医院
陈秀英
女
汉
1972.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77
乌海市人民医院
赵萍
女
汉
1971.07
主任护师
护理学
78
乌海市人民医院
尉煜
女
汉
1975.08
主任护师
护理学
79
乌海市人民医院
赵艳
女
汉
1973.03
主任护师
护理学
80
乌海市职业病防治院
张晓燕
女
汉
1972.06
主任护师
内科护理
81
阿拉善盟中心医院
吴兰芳
女
汉
1969.11
主任护师
护理学
82
阿拉善盟中心医院
王丽芳
女
汉
1970.03
主任护师
护理学
83
阿拉善盟中心医院
吴雪梅
女
汉
1966.08
主任护师
护理学
84
阿拉善盟中心医院
付咏梅
女
汉
1972.07
主任护师
护理学
85
包钢三医院
吕再林
女
汉
1967.03
主任护师
妇产科护理
86
包钢三医院
张翼凤
女
蒙古
1969.12
主任护师
妇产科护理
87
包钢三医院
李俊峰
女
汉
1967.12
主任护师
妇产科护理
88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马丽波
女
汉
1966.02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89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张玉莲
女
蒙古
1963.10
主任护师
护理学
90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付繁荣
女
汉
1968.10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91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徐丽红
女
汉
1970.04
主任护师
护理学
92
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
梁秀华
女
汉
1966.09
主任护师
护理学
93
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
冀雪蕊
女
汉
1965.05
主任护师
护理学
94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
赵桂珍
女
汉
1969.07
主任护师
外科护理
95
内蒙古自治区血液中心
乌兰
女
蒙古
1969.11
女心理师篇10
一、影响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
(一)我国传统观念和社会刻板的性别角色定位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将女性定位于“孝妇、贤妻、良母”的模式中,男性被认为是社会的主宰,女性则被认为是支持丈夫、照顾孩子的“贤内助”,女性自身的发展永远排在家庭之后。有调查显示,72.8%的人认为“丈夫的成功就是妻子的成功,妻子要全力支持丈夫”;51.1%的人赞同“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评价一名女性时,只要是“贤妻良母”就是“好女人”,而不论其事业是否有成。女性的成功被限定于家庭而非事业。人们认为男性具有理智、坚强、有力的特性,女性具有重情、脆弱、细腻的特性。社会更倾向于认同男性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女性一旦取得成功则有可能被视为缺少“女性气质”,在社会舆论上也将面临比男性更大的压力。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小学女教师虽然是知识女性,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因此人们潜意识里往往把中小学女教师视为母亲替代者和孩子的监护者,而把男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播者。为获得与男教师同样的地位,女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家庭生活的束缚
美国心理学家迪拉斯和盖俄曾提出现代女性角色扮演的“三择一”模式:①传统女性角色和社会塑型,即贤妻良母;②新型女性角色,与男性一样在社会上追逐功成名就;③双重角色扮演,兼顾家庭和事业双重责任。许多中小学女教师就是双重角色的扮演者,然而事业与家庭往往难以协调。女教师身为职业女性,学校领导、学生家长要求她们承担与男教师同样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希望她们工作出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家庭成员又要求女教师能够做一个好女儿、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在社会上,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男性应以事业为中心,女性应以家庭为中心,女教师因此背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结果导致女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她们经常一边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绞尽脑汁,一边挂念着父母和孩子的身体,同时还要操心家里的柴米油盐。她们终日游走于这种双重角色中,顾此失彼,不堪重负。此外,在人们眼里教师子女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多女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也有着较高的教育期望。而一旦孩子的成绩落后,她们就会觉得这既是作为家长的失败,也是作为教师的失败,是一种双重失败。因此,作为母亲,她们比一般家长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
(三)女教师个性特征的限制
女性情感比较细腻,也比较敏感,容易在方方面面产生挫折感。中小学女教师通常比普通女性有着更强的自尊心,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既期望所教学科成绩名列前茅,又要求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出类拔萃等,这都使得她们不断自我加压,身心疲惫。在性格方面,女教师也和大多数女性一样,具有顾虑多、心胸狭窄等弱点,这些都束缚了女教师们的创造力,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排解压力方面,女教师往往缺乏一定的应对技能,如遇到困扰时,男性一般采取独自思考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而女性一般采取情绪发泄策略,找朋友倾吐心事。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她们又会不自觉地把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转嫁给学生,结果造成对学生要求过高、缺乏耐心,在课堂上制造“情绪污染”。
此外,一些中小学女教师主观能动性较弱,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刚参加工作时,她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理想,随着目标的不断达成,便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尤其是一些女教师在经历结婚、生子之后,逐渐丧失了斗志,缺乏竞争意识,不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论,导致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跟不上时展的潮流,难以在教学中有所创新。这些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将走向平庸,个人发展也将在此停滞。
(四)女性特有生理特点的影响
女教师一般都要经历每月的生理期以及怀孕、生育、更年期等,这些生理现象造成的内分泌变化会给她们的身体和情绪带来不适,甚至因此烦躁不安,导致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下降。例如,女教师在生育之后可能会将更多精力用于照顾孩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教学工作,虽然这不是她们的本意,但这种情况却在所难免。在休完产假、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时,也可能会在工作和照顾孩子的问题上矛盾重重。对于年龄较大的女教师而言则面临进入更年期的问题。女性进入更年期之后,雌性激素水平的降低导致这个阶段生理、心理功能失调,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症状。另外,有研究表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更年期症状就越严重。因此,处于更年期的女教师们会感到工作、生活压力巨大,她们极易处于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中,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二、促进女教师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重视中小学女教师的成长
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是中小学女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首先,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重新认识女性的价值,引导女性自立、自信、自强。其次,***府部门应积极宣传女教师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宣扬女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强调女教师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女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女教师,使其个人和事业得以健康发展。要制定法律法规维护女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女教师待遇,减少她们心理上的不平衡感。此外,社会还要大力发展服务产业,建立完善的家***服务系统,开办全托幼儿园,使女教师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出来,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二)学校与家庭要关心、支持女教师的工作
学校要尽可能为女教师减压,在安排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女教师的特点。如对怀孕的教师要区别对待,保证她们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在考核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建立人性化的管理系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要建立起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聘请专家为教师进行心理咨询,以便她们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
家庭是影响女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女教师的家属应尽可能为她们分担家庭责任。丈夫要转变传统性别观念,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支持妻子在事业上的发展,给予妻子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
(三)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升职业能力
女教师具有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心和热情、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情感比较细腻、容易与学生沟通等优势,女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优势,克服盲从、依附心理,勇于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善待自己,做一个自立、自强的新女性。
具有真才实学是女教师立足之本。当今的社会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在这种环境下,女教师要常常进行反思,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只有熟悉各种教育理论并应用于实践,才能轻松驾驭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具有充分自信和教学技巧的女教师,才能从容应对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四)科学安排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