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咨询篇1
传统的儿童心理咨询认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中,个性、认知和领悟能力还很不成熟。年龄越小,其在物质上、精神上对家长和环境的依赖就越大,心理、行为受家长和环境的影响也就越明显。许多时候,咨询主要是对儿童的家长、教师、看护者等的咨询。咨询师往往相信只有父母、成人才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儿童是不懂事、未成年的小孩,成人不应该将解决问题的负担放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理念也许是好的,是出于对儿童的保护,但是却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开发自身的潜能,进而学习如何自己解决成长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在儿童心理咨询工作中,尝试运用具有积极心理学倾向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T)代替传统的儿童心理咨询模式是有意义的。本文试探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理论、技术以及将咨询理论运用在儿童心理咨询中,以期为家庭教育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方法与思路。
一、 基本理论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是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于1980年从美国的短期家庭咨询中发展出来的。De Shazer的工作团队开始聚焦于来访者想要如何改变自己,而不是来访者进入***所带来的问题与抱怨。其相信多数来访者来到咨询室中是已准备好且有能力要做改变的 [1]。
焦点解决取向咨询的积极风格与传统***的做法迥异,它并不强调问题的原因,因为过分讨论起因有时只会让个体陷于无力的状态中,其主要是彰显来访者本身的能力,并针对个体的问题进行解决。Walter和Peller(1992) [2] 提出了十二个假设来说明其基本理念。
1. 正向思考
一个人的思考会影响到其后续的行动抉择以及面对情境时的态度,若个体对自己和事情进行负面思考,便易陷入问题中而难以自拔,故焦点***可以引导来访者进行正向思考,并进行目标导向的谈话。
2. 问题的例外
问题并非随时都会出现,通常来访者容易将自己的问题过度扩张,而致使其感到困扰时时刻刻在整个生活中压迫他。焦点***教导来访者找出问题没发生时的状态,促使个体跳脱无力感,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3. 改变在不断发生
世界是不断在改变的,人也是如此。来访者通常会受僵固的语言限制致使思考受到局限,如“我是个没有用的人”,而忽略自己并非永远都是如此。故引导来访者发现改变的可能,能够激发其动力。
4. 小改变导致大改变
重视来访者所产生的小改变,不断鼓励他看到自身的改变能力,透过一次次微小的转变,累积来访者对自我的信心,引导出大改变。
5. 合作是必然的
咨询的变化并非依照咨询师的目标,而是根据来访者本身的意愿进行的。当来访者透露其想法和意见时,便是咨询合作的开始。而焦点***强调没有抗拒的案主,即便来访者是被强制来咨询的,但他仍有想要改变的目标。
6. 个体本身即具有资源
焦点***相信,人都是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能的,问题缠身的来访者并非无能力,而是未发现自己拥有的资源,故咨询师的责任便是帮助其看到自己的潜能。
7. 意义和经验是交互建构的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世界作解释,并形成事件的意义,这种意义会成为个体的经验,意义和经验是相互形成的。
8. 经验的描述与行动是循环的
个体对事件的描述会引导其后续的行动,例如对事件的描述为“我没有能力,所以才找不到工作”便会影响到其后来的行动抉择“放弃找工作”。同样,行动也会影响到对事件的描述。
9. 意义在反应中产生
信息的意义要视反应而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受自我觉知的影响,当他人所表达的信息没有被接收者正确解读时便会产生误会,故在咨询中咨询师应不断修正自己的解读方式,以便能与来访者所表达的意义相符。
10. 个体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个体对自己的问题最为清楚了解,焦点***在咨询中强调个体的主体性,由个体决定他所想要改变的地方,并设定目标。
11. 整体性
个体对问题的陈述会影响其后来的行动,而任何改变都会影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故个体在咨询中的改变也会影响到他周遭的人。
12. 训练团体成员
在团体咨询中,成员会彼此分享目标和想法,大家的观点也许都不相同,故咨询员不需帮成员做诊断、决定目标,而是要协调成员彼此可接受的目标并形成计划。
此外,Berg和Miller(1992)提出了八点焦点解决***的原则,后来Osborn(1996)又扩增了五点原则,包括:(1)视来访者为心理健康的个体,去病理化;(2)利用来访者的资源和优势;(3)来访者自决,他们才是本身的问题专家;(4)优先选择限制最小但最易达成的解决方法;(5)改变是必然的;(6)重视现在和未来,不探讨问题的过去成因;(7) 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合作同盟关系;(8)中心哲理,如果行为无法打断就不要再执意去修改,行为若无效就不要再继续,行为若有效就做得更多;(9)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来访者与咨询师一同建构,并非等待来访者去发现;(10) 来访者的成功经验是其解决问题的基础;(11)目标取向;(12)意义及真实是在互动中建构出来的;(13) 咨询是短暂的 [1]。
二、常用技术
SFBT的一大特色即:使用提问技术和正向鼓励,协助个体跳脱旧有的思考架构,能以崭新、正向的态度面对本身的问题。以下将以Webb(1999) [3]所提出的会谈四个阶段来探讨SFBT主要使用的技术和问句:
1. 设定正向目标
个体多半是带着问题来到咨询室的,故使用外在化的问句,例如“请你为自己的问题命名,你会如何称呼它?”“当你战胜问题时,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有没有较好的方式来描述你的问题?”何等,让个体了解问题本身才是问题。通过问题外在化,不但可以确认个体的问题,也可增强个体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4]。Selekman(1997) [5]认为外在化问句可使个体以正向、可解决的观点重新描述问题,带给个体希望感。对于目标不清楚,或难以拟定具体正向目标的个体,SFBT则通过奇迹式问句,例如“如果有一天,奇迹发生,你的问题已消失,那会是怎样的情况?”带着个体去描述当问题解决后,事情会有什么不同,帮助个体以建设性方式去思考自己的改变目标。
2. 挖掘潜能
意即强调当问题较少发生或没发生时的状况。当个体思考到这些部分,不但能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希望感,也能通过这些成功经验提升自我价值感。咨询师也能从这些成功经验中收集到个体过去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5]。Walter和Peller(1992) [2]认为潜能问句包含两个优点:可将过去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带入此时;透过例外经验,可帮助个体从小改变增进自己的信心及能力,从而慢慢引导出大改变。潜能问句包括:过去的例外问句“过去什么时候是问题没发生的?你做了什么事?”现在潜能问句“今天你最喜欢的事是什么?”假设潜能问句“当问题不在时,你会是怎样?”人们潜能问句“有哪些人可以为你提供帮助?”等。
3. 拟定计划
个体可能面临拟定计划步骤、预演计划及执行计划等状况,在不同状况中咨询师运用的问句会有所不同。在拟定计划时,咨询师会鼓励个体以正向的态度来面对问题“要怎么做才能达到你所要的情况?”“你觉得做些什么会让事情变得较好?”找出个体可以做的事,再逐步作规划。而当个体已拟定计划,咨询师则要协助做预演,通过“你可以想想你要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会先从哪个部分开始?”让个体试着以想象的方式,预先演练问题解决流程。当个体要去执行计划时,以“你会如何去做这件事?”“在执行计划时会有什么阻碍?”进行式问句,让个体将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1]。
4. 追踪
追踪主要是让个体评估自己目前的进步程度。在SFBT中会使用评分问句,如“从1到10,1是最糟糕的状况,10是最好的结果,你现在位于哪个位置” [3]。评分问句可帮助个体聚焦自己的改变,增强再投入的动机,也能协助个体去评估计划是否适当 [6]。此外,也可透过振奋性的问句来增加个体的控制感和成就感,“说说你这个礼拜中感到最快乐的事?”“有哪些事变得更好,当时你是如何达到的?”Walter和Peller(1992) [2]提出的振奋性语句是借由兴奋的语句、态度、动作等表达出咨询师的鼓励与支持,可在个体执行计划或产生改变时使用。
5. 家庭作业
根据Walter和Peller(1992) [2]提出的SFBT***流程,在正向回馈阶段包括赞美个体投入以及指派家庭作业。许维素(1988) [7]提出在SFBT中,每当咨询结束时要依个体的类型及状况指派家庭作业,帮助个体扩大改变,林怡光(2004) [8]也认为指派家庭作业能延续咨询效果,且家庭作业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意即重视个体因想到作业而做出的改变,而个体是否达到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家庭作业的类型包括四种 [2、7]。
(1)正向观察:让未形成目标的个体,去观察生活中想要学习改变的目标;而已有目标但未产生行动者,从生活中去观察想要学习的行为。
(2)尝试去做正向或例外的行为:让案主从事力所能及的正向行为,以小改变增强自信心,引发涟漪效应,带来大改变。
(3)寻找例外事件:鼓励个体寻找过去在问题没发生时的例外经验,去看自己当时做了什么,或假设自己正在做这些例外行为,从例外中帮助个体去行动。
(4)尝试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个体去体会当问题不在时,或问题被解决时的状况,这能让个体从新的体验中获得创意,激发其去从事小改变。
三、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运用于儿童中
与传统***模式相同,焦点解决短期***取向也常被认为面对儿童个体会有限制,因为此种模式重视谈话性***,所以对欠缺表达能力的儿童较难进行 [5];另外,孩子的认知有限,语言使用能力未成熟也会限制咨询者的技术运用 [8]。但实际上焦点解决取向因强调短期、重视个体的正向力量,而常被运用到学校辅导中。许维素(2003) [9]认为焦点解决取向因重视儿童所拥有的能力,认为儿童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以及鼓励儿童用行动来解决问题,增加了其自我控制感,这种赋能模式能够协助儿童看到改变的光景。
1. 与儿童建立合作关系
在形成***计划或问题解决过程中,因儿童是自己问题的专家[5],***师要运用同理、真诚、尊重与个体建立正向同盟关系,从而与儿童讨论出***的正向目标。与儿童建立关系时,***师可多运用赞美技术,对儿童所表现出的任何正向力量都给予鼓励,让儿童了解***师是真心想与他们合作并解决问题的,可降低儿童的防卫,赢得他们的配合;或在***初期运用游戏***或木偶等道具,藉由游戏解除他们对大人的防卫,增进彼此的信任,也可收集到重要讯息[11]。
2. 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及语言限制
由于SFBT必须通过与个体不断互动来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师在与儿童互动时更需注意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语言的使用能力。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7~12岁)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将慢慢发展出逻辑思考能力,但对抽象概念还是难以理解[12],所以可利用具体事物的操作来帮助儿童理解。***师可将SFBT的问句转化为可操作的事件,如奇迹式问句可利用仙女棒等玩具进行,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儿童陈述问题并找到资源;评分问句可使用脸部表情***形来替代[13],也可使用关系问句取代例外架构问句,如“什么时候你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
总之,虽然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及语言发展可能对此模式有所限制,但仍可配合儿童本身的特色,运用媒介工具或转换语句形式,使之更符合儿童的实际需求,让***产生效果。
参考文献:
[1] Gingerich, W.J. & Wabeke, T.. A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to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in School Setting[J]. Children & Schools, 2001,23(1):33-47.
[2] Walter, J.L. &Peller, J.E..Becoming solution-Focused in brief therapy [M]. New York:Brunner/Mazel Publishers. 1992.
[3] Webb,W.H..Solution:Solution-Focused interven- tions for counselors[M].New York:W.W.Norton. 1999.
[4] 简正镒.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于咨询实务工作之运用[J].咨询与辅导. 2003,205:2-10.
[5] Selekman, M.D..Solution-Focused Therapy with Children:harnessing family strengths for systemic change[M]. New York:Guilford Press. 1997.
[6] O’Hanlon, W. &Weiner-Davis M..In search of solution:A new direction inpsychotherapy[M]. New York:W.W.Norton.1993.
[7] 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M]. 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8] 林怡光.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儿童辅导上的应用[J].辅导季刊. 2004,40(3):49-54.
[9] 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运用[M]台北:天马出版社.2003.
[10] Davis T.E. &Osborn C.J..The Solution-Focused School Counselor Shap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M].New York:Accelerated Development. 2000.
[11] 陈意文.使用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FBT)与儿童工作之感想[J].咨询与辅导, 2005,234:36-39.
[12] David R.S..发展心理学[M].林翠湄、黄俊豪等译.台北:学富文化. 2003.
[13] 康馨如.儿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初探[J].咨询与辅导.2005,234:36-39.
儿童心理咨询篇2
人们在画画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或某些片断,并把这些情绪、感受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在***画中,这时***画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画的象征性使其成为距离潜意识更近的一种工具。把***画心理学应用到心理咨询中就形成了绘画心理疗法。
二、绘画疗法的研究、应用现状
现有不少研究表明, 由于人脑左半球的语言 或言语功用有限, 因此对于情绪冲突、感情创伤等心理问题就需要用右半球的艺术方式来处置。这是因为情绪和艺术( 绘画、 音乐等) 都同时由右半球所控制。近十年西方不少研究证明, 绘画心理***在处理情绪障碍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尽管国外对绘画疗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太少。把绘画疗法与听障儿童的心理咨询联系起来的研究更是没有。所以,这方面的使用技术还不成熟,我想我们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研究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
1、绘画是一定文化下的产物,绘画疗法是在西方和北美发展起来的,缺乏本土的研究数据。研究者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在***分析过程中,要结合东方文化的背景。
2、绘画心理分析对咨询师要求过高,不仅要具备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需要对绘画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必须是经过专业的绘画心理分析训练。否则不能开展绘画心理***。
3、咨询师进行绘画心理分析时会受到自己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的影响,使得诊断结果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咨询师在进行***时,要谨慎细心,必要时要采用其他心理***的方法辅助进行。尤其团体培训时,我们只能从积极正向地角度去引导。绝对不能给于定量、定性判断。初学者只能组织探讨、趋势分析。
4、力求系统化,综合化。在时间、内容上力求系统安排,还要力求配合其他手段形成综合***能力。
5、增加绘画欣赏的运用。已有的关于绘画***的研究大多是通过绘画达到诊断和***的效果。广义的绘画***还应该包括赏画。心理研究也表明,观画是欣赏艺术,也是审美活动,赏画悦心,它必然要引起患者的想象,而想象则能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直接促进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增强免***机能的作用,进而促进病体痊愈。要重视赏画的作用,把赏画纳入到绘画***的研究中去,以真正有效地使心理***平民化、自助化。
三、绘画疗法对听障儿童的适用性
1.表达的便利性补偿语言的缺憾
由于听障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他们不像普通人那样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仅仅通过手语、文字,是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沟通交流状态。这时,孩子们情感的困扰就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将其赋予可见的形式。绘画对于儿童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一笔一画,任一种颜色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把内心深处无法言语的焦虑、喜悦、愤怒、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把隐藏或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自然的释放出来。
2.可丰富听障儿童的感知觉
研究还发现绘画心理***能够促进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因为绘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 它包括大脑若干区域协同工作的过程。神经学家F irt h 和艺术家 L aw 合作, 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发现绘画激活了与物体识别( 与语言 有关) 和物置有关( 与空间方位有关) 的大脑区域, 即使是最简单的画***活动也依赖左右大脑多个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而完成。
绘画疗法是一种集认知、情绪表达、感觉统合、心理动力等于一体的心理临床方法。画画其实是儿童通过回忆、想象,然后运用手中的笔把所见的、所想的、所感受到的事物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进行认知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充分地运用了他们的感知觉能力。
3.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空间鉴别能力,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
大脑偏侧化理论认为,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优势分工。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 右半球则是***像性的, 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 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表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同属右半球掌控。所以说画画可以带动右脑的发展。其次,画画本身也是一个空间结构的安排整合过程,从而提高儿童的空间协调能力,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4.绘画疗法自由、开放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的表达
首先,艺术提供了特有表达的可能,可以在一幅作品或系列作品上表现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事件,可以把不可调和的情感合成在一起。其次,绘画***是灵活的、多面性的,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学生,它不受学生语言、年龄、认知能力及绘画技巧的限制,可以在不同地点实施。再次,绘画疗法可以使心理咨询常态化,即可以在人们的所有日常生活情境中开展。
艺术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学生不会感觉被攻击,阻抗较小,容易接受,有利于真实信息得收集。
5.帮助听障儿童宣泄情绪,激活其自身的心理治愈力
画画本身是轻松愉快的,给听障儿童提供了一个具体可感的、表达内心世界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了一套自我表现的象征语言。在这种气氛中,可以缓解听障儿童的焦虑、恐惧、不满,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听障儿童也可以较自由地借助象征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尝试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
儿童心理咨询篇3
【关键词】 儿保门诊;心理卫生问题;儿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拆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结果
2.1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198人,其中男童106人、女童92人,男女各占为53%、47%。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6岁组、612岁组、>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6岁组的43.0%下降到612岁组的29.7%和13岁组的26.3%,<6岁组儿童咨询率明显高于大年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15.48,p<0.001)。
3讨论
3.1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3.2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门诊儿童各个年龄段中,咨询均占绝大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有关。因6岁以下儿童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象,必须经常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体检,与义务人员交流较多,经常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宣教。这提示儿童心理问题。
早期发现、早期就诊,首先必须解决儿童家长的认识问题。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服务面,把宣教阵地延伸到小学、初中。利用书刊、电视、广播、橱窗、讲座及儿科临床、保健门诊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出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匡桂芳,辛晓显,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53-155.
[3]关念红,张晋磅,唐济相,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客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2-204.
儿童心理咨询篇4
背景;研究
【中***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2―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2005年深圳市在广东省率先创办了“福田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由专业心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值班接听热线电话,开展心理咨询,义务为有心理需求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现将来中心电话咨询和面谈咨询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试***寻求求助学生的基本特征、他们在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从而使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也使心理研究工作更有方向性。
一、基本情况
1.咨询人数年级统计情况。共计1634人在中心进行过咨询,其中学前儿童占1.3%,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占62.9%,29.7%和6.2%,且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人数最多,分别占21.2%和14.3.%。这与学生进入新学校,适应新学习有很大关系。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小学低年级人数最多,这并不一定表示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多,可能反映了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家长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咨询人数性别统计情况。在所咨询人数中,男性1111人,女性523人。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接近于女性的两倍。这可能与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关。通常,男孩子比女孩子调皮、叛逆,更容易受到父母的管制,从而也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3.求助方式分类统计情况。在求助方式上,电话咨询1104人,面谈咨询530人,这主要源于电话咨询简单,对于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孩子或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家长或学生本人通常采取这种方式。对于比较复杂,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咨询人员会建议家长进行面谈咨询,或建议去专门的精神医院进行***。
4.求助者分类统计情况。“中心”的咨询对象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当学生有各种问题和不适应时,由谁来进行求助?统计结果表明,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他人(父母或亲戚)求助的比例分别为93.3%、76%和61.8%。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增强,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逐渐由他人求助转向本人亲自求助。
二、咨询内容的分类统计情况
根据咨询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咨询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学业问题、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其他问题(如神经衰弱、强迫症、自闭症等)。统计结果反映出,学习问占49.4%,行为问题占35.2%,个性、情绪问题占23.8%,人际关系问题占15.3%,其他问题占13.1%(统计结果中包含咨询多项的内容),其中其他问题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约占到了10%。从咨询内容分布情况看,以学习问题为首要问题的求助者最多,这说明学生及家长对学习问题的极大关注;其他依次为学生的行为问题、个性与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
三、家庭背景因素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只注重子女身体的生长,关注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工作忙碌,忽视儿童正常的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和相互理解,教育不当,过分保护或过分要求、严厉惩罚都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因素与孩子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求助者的家庭背景因素与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了X2检验。结果反映出,家庭中父母离异或重组家庭、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与孩子的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四、讨论与分析
1.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本研究揭示,中心咨询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总体上,从年级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咨询人数最多;从性别看,男生的咨询人数多于女生,接近于女生的2倍;从咨询方式上看,以电话咨询为主,面谈咨询为辅;从求助者来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家长来求助,高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学生本人来求助。
2.儿童、青少年主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是学龄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很多儿童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厌学等。本研究中,在所有咨询的问题中,学习问题占到了49.4%,男性的人数接近女性的两倍。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这两个年级,对学生进行入学后的正确引导,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2)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多动症是儿童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障碍之一。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中,在求助者中,儿童多动症的比例约为10%,这些儿童多数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不良。因此,对这部分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干预是今后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3)行为问题。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偷窃、经常性打架、说谎、骂人、扰乱课堂秩序、多次离家出走、逃学、任性、攻击和破坏行为、网瘾等。行为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中年龄段,这一阶段,主要由于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在生理方面的巨大变化,使他们情绪较为敏感,行为上易冲动,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过度反应。因此应重视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4)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孤僻、不良行为习惯,如啃咬指甲、遗尿、口吃、偏食等问题。情绪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易产生心身疾病。情绪问题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因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外界的影响,如家长和教师的忽视、压抑和不公平、学习考试压力以及由交友引起的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和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不少见。
3.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中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以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早期母子情感关系建立不当,或早期母子情感剥夺等,易导致儿童日后的心理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或离异、父母责任角色担当不良等都会给儿童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另外,稳定单亲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比那些在不稳定单亲家庭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更少患行为问题。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很多务工人员将子女接到深圳上学,这些孩子来深圳后,缺乏熟悉的伙伴,加之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及教学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家长应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将子女心理健康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五、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1.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家庭因素的作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儿童的行为模式受父母、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影响,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素质、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创设和谐的学校环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本研究表明,首先,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这两个年级,因孩子面临对新学校的适应问题,这是孩子心理行为问题表现集中的两个年级,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这两个年级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男孩的心理行为问题接近女孩的两倍,我们应重视对男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帮他们解决各种困扰,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儿童心理咨询篇5
情境呈现:我不是留守儿童
二(1)班的班主任李老师把小强和小明带到了办公室,问他们为什么要打架。小明委屈地说道:“我就跟小强说了句‘你是留守儿童’,结果他就打我,一边打我还一边说‘我不是留守儿童,我不是留守儿童’。”
班主任说:“小强,这是当时的情况吗?”
小强倔强地看了一眼小明,再次对李老师说:“我不是留守儿童。”
李老师让小明先离开办公室,温和地问小强:“小强,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为什么觉得自己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好吗?”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小强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小强平时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在外省打工,大约半年可以回家一次。每当听到有同学说自己是留守儿童时,他就很难过,因为小强认为留守儿童都是父母不要的孩子。说到这里,小强忍不住哭了,哽咽地对李老师说:“我想爸爸妈妈,我不要当留守儿童。”
冰山探索,了解小强的内在需求
帮助小强,首要的是调适他的情绪,然后才谈得上行为的改变。那么小强到底需要什么呢?冰山理论让我们展开从上到下的分析,科学地解读小强的内心,有效地支持他的成长。让我们来看看小强与同学争吵这一压力事件的冰山解读。
冰上上面的言行——小强与小明争吵甚至打架,大声申辩“我不是留守儿童”。
冰上下面的内心——小强觉得委屈、难过,还伴随着深深的恐惧、担心,以及这些感受汇集起来形成的被压抑的愤怒。
小强的需要——他期待自己被爸爸妈妈喜欢,期待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能被大家平等对待。
聚焦在观点上的沟通最有效
小强认为留守儿童这个词是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标签,不是个好词,贴上留守儿童标签的孩子就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丧失了面子和平等感。这些观点是导致小强冲突行为很重要的认知原因。这个部分认知的改变可以直接改善冲突行为。
咨询老师:“你听到有些同学说留守儿童就是父母不要的孩子,所以心里就开始反感留守儿童这个词了,是吗?”
小强:“是的,我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但就是知道这个词不好。”
咨询老师:“留守儿童是指因为一些原因而暂时留在老家、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你觉得这个词不好在哪里?”
小强:“他们这样说,会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所以爸爸妈妈不要我。”
咨询老师:“这些是他们说的,还是你自己想的?”
小强沉默了一会儿:“都有。”
咨询老师:“我记得你刚才说爸爸妈妈回家时,会买好吃的东西带给你,是吗?”
小强:“对,他们只要有空都会给我打电话。”
咨询老师:“他们常给你打电话,那么你能感受到父母对你的关心和爱吗?”
小强点点头。
咨询老师:“你还会和爸爸妈妈在电话里聊些什么?”
小强:“他们很关心我的学习,妈妈还在电话里帮助我背诵课文呢!”
咨询老师:“听你说了,我感觉到你的父母很爱你,很关心你,很牵挂你。你觉得呢?”
小强:“是的,爸爸妈妈都牵挂着我。”
……
谈话中,小强的情绪越来越稳定,他不再那么激动和难过了。咨询老师只是帮助他放大了父母关爱自己的那些内容,而且指导小强自己概括和总结出来,用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小强看到自己的担心是不存在。
在李老师充满关爱、科学有效的帮助下,小强不再排斥别人说自己是留守儿童,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明白了,无论父母在不在家,都不会改变他们爱自己的事实。
注重表达爱的质量
小强的故事有一定的代表性。留守儿童对父母总是很依恋的,想获得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这也是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工作等多重原因,选择把孩子放在祖辈身边,这时打电话变成了最常见的亲子沟通方式。
电话沟通内容要注意满足留守儿童被爱的需求,不要只谈学习。有过相关调查,工作在外的父母给留守在家的学龄儿童打电话,父母最常说的话是:“学习如何?”而孩子最想听到的却是:“爸爸妈妈想你了。”父母内心就是因为想孩子才打的电话,但传递给孩子的却是父母想知道学习情况才打电话。
儿童心理咨询篇6
关键词:儿童;药物咨询;合理用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儿童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问题的关注,患者家长在窗口取药时也需要得到详尽的用药信息,但由于我院门诊量较大,窗口发药人员在短暂时间内的发药交代往往不能满足家属要求。于是我院开展了药咨询服务,设立了专门的药物咨询窗口【1】。而开展药物咨询服务之后,患者用药中的疑问,可直接向药师咨询,药师可根据患者的提问,有计划地给予详细指导,从而使患者得到在医师那里难以得到的药物知识。
1资料与方法
从开展药物咨询工作以来,我院门诊药房设立了药物咨询专窗及24h咨询专线,并记录所有与药物有关的咨询问题。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3月具有完整记录的300份门诊用药咨询记录,按照门诊患者咨询情况、咨询者身份、咨询内容咨询药物分布等项目填入调查表中,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咨询内容分布
关于咨询药物的用法用量占了35.7%,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很多【2-3】。我们分析认为原因为:一是药品说明书中对于儿童的用法、用量写的不够清楚具体;二是个别家长对孩子的健康过分关心和担心,过量使用微量元素和抗生素;三是一些药品的说明书与病情不符,家长不能理解,实际上这是因为一些药品可以老药新用。例如,羧甲淀粉钠是提高免***力方面的药物,为什么用在便秘上,因为它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增加大便的次数。
2.2咨询药物类别
在咨询问题中所涉及的药物主要有:消化、呼吸系统用药,抗菌药物,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激素,维生素与营养药物等。例如,在儿童发热未达到38.5摄氏度时,许多家长因为过于担心已经开始给予布洛芬,而且在连续发烧的情况下不断给药,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药一天是不能超过四次的。
2.3咨询者身份与方式
表 门诊咨询者身份构成比
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新药层出不穷,用药复杂性越来越高,用药引起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患者家属咨询的比例占到87.7%,咨询方式均以电话咨询为主,说明患儿家长是我们咨询服务的主要对象。由于家长对药品知识相对缺乏,对医生和药师交代可能记忆不清或混淆,往往需要依赖医药工作者重新给予解答。
3结语
药物咨询是药学的又一发展方向,药师对咨询者做好了咨询登记表,通过咨询服务,患者对一些常用药物知识有所了解,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同时,此项工作也就是展示药师专业水平的平台,药师不仅要掌握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学心理学【4】,基层医院要加强药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及时更新相应的硬件设施,真正关注、重视药学工作的开展,使药学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临床、患者服务。这种药师面对面的交谈,普及了药学知识,提高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丰富了药师专促进了业知识促进了药师的知识更新及素质的自身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晋红.全程化药学服务【M】.上海.第二***医出版社,2001:91
【2】 季波,赵树进,唐镜波.4 510例合理用药咨询的调查总结.广东医学,200223(12):94-95
儿童心理咨询篇7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亚专科越分越细,专业新药层出不穷。临床医师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所用药物的相关信息,临床药师也不可能熟悉每一种药品。作为国内最大的集医、教、研、防于一体的儿科医学基地,我院现有30个儿科专业,35个病房,1000张病床,承担着全国各类疾病的患儿,特别是疑难杂症患儿的诊疗任务,年门急诊及住院病人300余万人次。因此,细化专业,培养更多的专科儿科临床药师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需求。我国各大儿童医院诊疗范围为18岁以下特殊人群,不仅具备成人内外科几乎所有的亚专业,还包括成人所没有的新生儿专业。因此,我院儿科临床药师在完成儿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后,进一步“分科室、细化专业”轮转实践。每人选择3-4个专业科室,在指定的临床药师与医师共同带教下,以参与临床实践为主,专业课程教育为辅,分别培训和实践3-6个月。期间要熟悉所在专科的主要病种的病生理指标及***原则;掌握该专科常用药品及与同类药比较的特点,特别是儿童用药相关信息、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然后根据临床需求及个人兴趣选定自己的专业,进入专科阶段实践。目前,我院已有专职及兼职临床药师的科室有: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科、感染科、肿瘤科、血液病科、新生儿科、急诊科、变态反应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等。
2通过寻找药学服务的切入点,培养儿科临床药师参与药物***的能力
2.1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静脉注射是儿童药物***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明显的优势,但同时存在不良反应增加,发生输液反应及药物滥用等问题。我院1996~2010年门急诊输液比率接近30%,2006年-2009年临床药学组监测与上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高于0.13%,其中80%以上与输液相关。感染性疾病是我国小儿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抗菌药物作为抗感染的首选药物,已成为儿科***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但抗菌药物在儿科的滥用已带来许多不良后果,特别是一些药源性疾病的出现,给患儿带来严重和不可逆转的伤害。2010年以前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接近40%和70%,其中70%为输液用药,住院病人则更高。自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医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输液及抗菌药物管控的措施,要求临床药师发挥专业特长,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全部环节。每周组织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特别是输液处方进行初步点评。对于筛出的疑问处方及医嘱,联合感染、呼吸、ICU、感控、微生物等相关科室专家集中点评并反馈临床科室;临床药师还参与了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医嘱审核与点评工作。利用医院大查房、义诊、药物咨询等开展针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公众的输液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宣传和教育活动,促进了抗菌药物规范使用。2012年以来我院门急诊、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比率全部达标;输液比率逐年下降,控制在10%以下,因输液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随之降至0.05%。
2.2促进医生规范用药行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儿童1型糖尿病(T1DM)最常见的急性合并症,初次诊断就合并DKA的情况约占50%。若合并有严重感染,在纠正DKA时就会更加凶险。因此,临床习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我院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在儿童T1DM***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DKA合并感染时的抗感染用药是否规范尚无调查和评判。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及合并用药介入该专业疾病的用药***。首先回顾性调查并分析了2009年12月-2010年11月期间收治的53例DKA合并感染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T1DM患儿初诊时抗菌药物使用过于积极,缺乏病原学依据或实验室检查结果支持而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较普遍,且使用级别偏高,换药过于频繁,联合用药较多。据此,专业医师与临床药师讨论制定了新方案,即在DKA患儿急诊住院的当日,若缺乏用药指征,则采取观察和延迟使用的原则,24小时后复查原指标,无好转再考虑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两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从25%降为0;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比例从73.6%降至3.4%;应用过两种以上抗菌药物的比例由49.1%降至2.1%。临床药师的参与改变了以往医师经验用药的习惯,减少了医药资源的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获得临床医师认可的同时,临床药师的临床思维得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锻炼,参与用药热情和职业自豪感因此提升。如今,作为***团队一员,参与查房、审核医嘱、会诊、特殊病例用药方案的制定与药学监护、监测***药物毒性、承担出院带药教育,提供药学情报等,临床药师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
2.3规范哮喘患儿用药
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性和慢性持续性的临床特点,若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规范的药物***是控制哮喘的重要手段,而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的首选给药途径,但影响因素较多。2009年临床药师对我院101例门诊未控制和部分控制的哮喘患儿的调查显示:仅4.0%患儿和/或其家长认识到哮喘需要长期规范地控制***。完全遵医嘱用药、偶尔不遵医嘱用药和经常不遵医嘱用药各36.6%、27.7%和35.7%。75%的调查者不能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不能定时定量给药。担心不良反应,不能坚持用药;不能定期复诊;依从性差,导致哮喘得不到有效控制。据此,药剂科与呼吸科、哮喘中心合作探索医护药一体的哮喘综合***和教育模式。2010年以来临床药师加入***团队,承担管理和规范哮喘患儿的药学服务。在调配发药窗口和用药咨询室,药师向患者演示吸入装置的用法,告知哮喘长期规范***的必要性、正确区分和使用缓解药和控制药、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参加义诊及世界哮喘日活动,制作专业药师指导吸入装置用法的视频,宣传哮喘和***药物相关知识,解答用药咨询问题,促进了哮喘患儿用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抽查显示,30%患儿和/或其家长认识到应长期规范地控制***,并能遵医嘱用药。
2.4儿科***药物监测(TDM)
儿童的生理状况及生化指标具有明显的年龄相关性,特别是新生儿、婴儿,改变显著而快速,从而导致其药动学及药效学参数与成人明显差异。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对药物的药动学行为也存在差异,因此相对于成人其TDM的临床指导价值更大。我院常规开展监测的药品有:万古霉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环孢素、FK506、地高辛、氨茶碱等。在观察患儿临床疗效的同时,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参考TDM结果,临床药师与医师讨论进行剂量调整,优化***效果和减少毒副作用。针对特殊药品和患者开展了2项相应研究,并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的前瞻性研究了解患者的代谢类型。
2.5促进儿童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健康幸福,儿童用药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临床药师在急诊开展药学服务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因中毒来急救的患儿,据统计每年约200例是因误服药物而中毒。由临床药师与急诊科医护人员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儿童误服药频发的原因在于监护人随意加大给药剂量或者使用成人药及剂量;孩子自己误服家中大人药品;更多的是因家中老人或保姆错误的给孩子服用了家庭药箱中的药品,多发生在远郊区县,或者民工家庭。为了减少因家庭误服药对孩子的伤害,我院临床药师正在与中国OTC协会联合开展“中国家庭药箱调查———儿童安全用药调查”。除了在本院,临床药师还走到基层医院、学校、幼儿园宣传安全用药知识,提升家长和儿童的用药安全意识,指导合理安全用药。3.6创建儿科特色用药咨询中心随着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我院药物咨询从窗口式、柜台式、咨询室到现在的用药咨询中心,配备了自助用药查询设备等硬件及合作研发的适合儿童用药咨询服务的软件系统。培训上岗的临床药师们,通过面谈、电话、微博、微信、邮件、多媒体、网站、电视、广播电台及报刊杂志、手机软件等多种途径提供儿科用药咨询服务,宣传儿童合理用药!根据儿童性格特点设计了涂鸦墙和患者联系卡,编写、制作、发放宣传册和《儿童合理用药早知道》系列期刊,设计和制作合理用药视频短片,提供更专业的用药指导。每天平均接待咨询40人次,微博粉丝一万多,儿科特色的用药咨询越来越专业,十多家医院药师前来参观学习。儿科用药咨询工作极具挑战性,临床药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儿科医学、药学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应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及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人的需求。为做好儿科用药咨询工作,科室定期组织咨询药师培训与考核,鼓励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考核。
3其他能力的培养
作为***团队一员,儿科临床药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有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临床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需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用患儿及其家长能够理解的语言沟通交流,以便融入临床一线,赢得信任,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文献显示,目前儿科临床使用的50%药品说明书缺乏儿童用药的科学依据或实验数据;儿童临床试验标识率仅为2.1%,儿童药代动力学标识率仅为17.3%。儿科临床药师有责任有义务参加相关科学研究,补充儿童用药信息,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近年来,我院临床药师参加了科技部重大专项,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课题,中国-WHO合作课题等10项,今年又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府出台和落实儿童用药***策提供了详实数据和资料,同时培养了自身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了综合素质,成为儿科药学后备***。
4结语
儿童心理咨询篇8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通过诊断、干预和***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儿童心理咨询篇9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教育 智能水平 门诊
中***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87-02
为了探讨教育和干预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从2008年11月开始,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开设了开始婴幼儿早期教育咨询服务,通过对100名婴幼儿提供早教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建档的婴幼儿共计546名,其中接受早教咨询的共计100名,我们在同期未接受早教咨询的436名婴幼儿中选取100名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出生评分、父母文化程度等情况和接受早教咨询婴幼儿组相近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接受早教的婴幼儿作为观察组。
1.2方法
12.1 对照组婴幼儿保健方法:按照我院对儿童保健的规定,所有建档儿童每3个月进行一次儿保,监测体格发育状况并评价、营养指导及疾病预防,同时增加每三个月一次的智能评分监测。
1.2.2 观察组婴幼儿保健方法:在对照组婴幼儿保健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早期教育,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2.2.1建档婴幼儿均进行首次行为神经测试:这一测试结果是为门诊医生和家长了解幼儿的行为能力,门诊医生并根据测查结果制定婴幼儿所需相关训练计划,并指导家长按照计划对新生儿实施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训练。
1.2.2.2 1个月后,建档婴幼儿通过基本的试听刺激训练后,由早教医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服务,给家长示范一些对应有大运动和惊喜运动的训练方法,指导家长对孩子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训练,并根据每名儿童的自身特点,向家长提供详细的智能训练指导意见和计划,指导家长实施家庭训练。
1.2.2.3门诊配备适量适宜的适龄的书刊、益智玩具、画报,交会家长使用这些玩具以及介绍家长阅读相关的书刊,使家长的家庭训练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受到练好的训练效果。
1.2.2.4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大部分内容是由家长来实施的,因此,家长对早教内容的理解,对早教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孩子参加早教咨询的家长每周进行一次讲座,主要内容涉及智能发育规律与如何开发小儿潜能等知识。
1.3评价标准:
所有婴幼儿均每三个月测试一次智能,连续观察一年时间。测试方法和标准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制定的标准化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测试婴幼儿的观察智力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1]。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心理运动发育指数统计
组别 N 第3个月 第12个月
MDI PDI MDI PDI
观察组 100 105.21±4.33 102.21±4.33 110.32±5.17 105.21±4.33
对照组 100 101.24±5.01 98.44±4.23 105.56±4.45 102.09±4.20
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儿童的MDI和PDI在经过三个月和12个月的保健指导后,均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两组比较,观察组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较对照组更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各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发育水平成了衡量人的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整个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0-3岁是其脑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个期间,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代偿功能[2],如果在此期按照科学的方法给予良好的刺激,不仅对其大脑和神经的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加快其大脑和神经的成熟,且还会对儿童以后的成长产生持久的良好影响[3]。早期教育是基于对大脑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对0-3岁儿童进行大脑发育和神经发育科学促进新兴技术[4]。因此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科学方法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婴儿脑潜能得到及时、全面、健康正向的发展。对婴幼儿自身、家庭、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在所有儿保门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范存仁. CDcc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手册[Z]. 北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98: 1-50.
[2] 王桂香, 刘晓红. 婴儿早期实验研究[J]. 中国优生优育杂志, 2004, (10): 4.
儿童心理咨询篇10
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今天我们XX市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班正式开班,首先,我代表教育局对此表示祝贺,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授课的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种崇高,不单单体现为一种知识上的无私付出,更体现为一种对年幼心灵的呵护和导引。为此,我们教育局和市妇联联合举办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班。两个部门的领导都非常重视这次培训,下发了专门的文件,各学校也给予积极配合,派出了素质好、责任心强的骨干心理辅导老师参加培训,确保了培训班顺利举办。
担任此次培训任务的老师是X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资质的心理学专家、教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并长期从事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工作。相信通过他们的授课,对提高我们教师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技能水平、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社会大有好处。
本次培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充电、交流、提升的机会。希望大家好好珍惜。为了圆满完成这次培训任务,我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培训目的。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关心和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举办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班,可以进一步加强我市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中小学义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和主体作用,促进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他们幸福健康成长。举办培训班,不只是各位心理辅导老师的福音,更是莘莘学子的福音,同时也是每一位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福音。
二、要认识到位。关注留守儿童是一直当今社会热点话题。***门及广大教职员工在培养、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承担重要责任。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比如我们创建的文化宫,社会反响很好。但是,我们的工作仍然有许多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今年4月,我市被列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这又给我们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切实加强我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我市教育行业掌握心理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更好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及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顺应时代要求和我们大家职责所在,也是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我们每一位参训教师在思想上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要以严肃的姿态看待这次培训。在整个培训期间,希望大家做到尊重老师,虚心求教;严格遵守培训纪律要求,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认真听讲,积极做好笔记;要认真听从组织人员的安排,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
三、要认真学习。这次培训内容丰富。课程是按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要求精心设置,包括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也包括操作技能,如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学习这些知识,能有效提高我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水平。同时,还有试题分析、应试指导、模拟考试等,以便大家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时能顺利通过。我们的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诚望大家尽可能安排好工作上和家庭方面的事务,克服炎热天气,牺牲点假期时间,静下心来,集中精力,专心听讲,认真学习,既向老师学习,又要互相学习,学有所获。培训结束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给大家颁发心理咨询师培训证,XX大学颁发培训证书。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合格者,将获得国家人社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