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第1篇

浙江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一些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尤其是生态环境恶化、区域水资源不足等问题已充分暴露,今后的经济发展,将与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方向紧密结合。在这种新形势下,以生态资源资本化为路径,促进生态资源与服务业对接,或许是下一阶段最具开发潜力的转型选项之一。

2.生态资源资本化有利于生态资源经济价值的实现。

浙江位于东海之滨,素有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之说,山水资源得天独厚,但由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大多散落在乡村深处,交通不便,设施缺乏,生态资源事实上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就要促进生态资源资本化,以生态价值创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

3.生态资源资本化契合绿色消费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自然而然更多地关注健康养身,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的概念不断扩大,无害食品、有机面料、绿色建材、生态旅游等等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生态资源资本化无疑顺应了绿色消费的潮流,无论是清新的空气、澄净的湖水,还是农家果蔬、民族工艺品,都可以成为绿色生活的宠儿。

4.生态资源资本化在经济转型阶段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农民致富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市场为引导,加快生态资源资本化,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

5.生态旅游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重要途径。

生态旅游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在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需求的同时,有效改变了生态资源闲置的窘境,也为当地居民创造经济收益提供了可能。在开化、云和、安吉等地,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开发观光、休假、养生胜地,生态旅游正在成为投资热点。这不仅实现了生态资源资本化,更重要的是为当地经济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一个佐证是丽水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9.4%上升至2013年的27.1%。

6.现代农业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现实支撑。

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是必然趋势。庆元山区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大棚农业一片连着一片,食用菌、高山蔬菜、茶叶等特色农业已成为庆元的一大亮点。较之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在经营规模、组织形式、专业技术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加之庆元生态环境优良,农产品附加值呈倍式增长,如庆元百山祖有机香菇每斤可达200多元,几乎是普通香菇批发格的4倍。

7.山林产品提升发展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潜力所在。

浙江蕴藏着丰富的山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0.8%,提升发展山林产品是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凭借竹产业的深加工,竹乡安吉以不到全国2%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产值,从挖竹卖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竹业王国。山林产品深加工是林业提升附加值的关键,直接出售原料和经过精细化加工获得的产品效益,往往相差几倍,甚至数十倍。

8.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生态资源资本化的重要举措。

生态资源第2篇

高吉喜,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人,全国***协委员,致公***中央委员,现任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主持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我国生态保护、管理、决策以及相关***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大背景下,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产,其对社会经济的支撑力在逐步下降。如今,生态资产的经济价值越来越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我们想知道,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如何实现生态资产的资本化,实现生态资产的良性运营?

对话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

采访人:李苑

生态资源丰富地区为什么会出现生态贫困现象?

■关键是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资本的研究不够。

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有何不同?

■两者的实体对象是一致的,但只有将生态资产盘活,才能成为生态资本。

记者: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开展了研究,有的学者侧重生态资产的价值体现形式,有的学者强调生态资产即生态服务价值。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您认为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这两个概念如何定义才更为准确?

高吉喜:生态资产指自然环境中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一切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化石能源、水、大气、土地以及由基本生态要素形成的各种生态系统,其价值表现形态包括生态服务价值和资源、能源自身价值以及通过人类活动所提供的资源产品价值。

生态资本的概念源于国际上的自然资本(nature capital)。1948年美国学者Vogt在讨论美国国家债务的时候第一次提出自然资本,他指出自然资源资本的耗竭会降低美国偿还债务的能力。Vogt在这里所讲的自然资本是指自然资源的价值。随着这一概念的拓展,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价值,也包含生态服务价值。1996年Daly将自然资本定义为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及环境资产的存量。R?Costanza在1997年明确提出了自然资本的概念,认为资本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物资或信息的存量,每一种资本存量形式自主地或与其它资本存量一起产生一种服务流,这种服务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福利。

我国对于生态资本概念的研究主要是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当前很多研究混淆了生态资产与资本的概念,但事实上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别。

生态资本是能产生未来现金流的生态资产,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即增值性。生态资本通过循环来实现自身的不断增值,而生态资产则更多地以形态转换来体现其价值并实现价值的增值。简单来讲,生态资产与生态资本的实体对象是一致的,但需强调的是,只有将生态资产盘活,成为能保值或增值的资产,才能成为生态资本,经过资本运营实现其价值,这一过程就是生态资产资本化。

生态资产转变为生态资本需要有一个资本化的过程。生态资产通过人为开发和投资盘活资产转为生态资本,运营形成生态产品,最终通过生态市场实现其价值。生态资产形态和价值的不断变化致使生态资产不断增值,整个过程称为生态资产资本化。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能否实现区域生态资产存量转变为资本增量,完成生态资产的质变过程,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态资源通过资本化实现经济价值的途径有哪些?

■直接利用、间接利用、使用权交易、生态服务交易、产业化等。

记者:生态资源要成为生态资产,最终转化为生态资本,实现它的经济价值可能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既坚持保护原则,又能够合理开发利用,最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格局,是比较关键的问题。据您了解,目前生态资产资本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实现?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高吉喜:目前生态资产资本化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利用、间接利用、使用权交易、生态服务交易、发展权交易、产业化等方式。

直接利用就是对生态资产直接加以利用,或者对某个生态生产要素进行深度开发,生产出生态产品,将使用价值转换为交换价值,进入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以经济利益带动生态资产的保护,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浙江省安吉县对竹子的深度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浙江20个贫困县之一的安吉,大力发展工业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发源于安吉县的西苕溪是太湖上游的重要支流,其上游发展的33家排污企业,每年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水是1200万吨,COD排放量达3万吨,西苕溪的水变成了V类甚至劣V类。安吉因此被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1998年受到了***发出的“黄牌警告”。

2001年安吉确立生态立县以来,依托“中国竹乡”这一品牌,突出全竹利用、高效利用的战略,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丰富生态产品的形态,形成了特有的5代竹业开发模式。第一代开发竹工艺品,比如笔筒、竹扇,第二代开发竹画、竹窗帘、竹地板,第三代开发竹饮料、啤酒,第四代开发竹碳沙发、竹碳坐垫,第五代开发竹被单、竹背心。

如今,安吉以全国 1.8%的竹资源创造了全国20%的竹产值,产品主要销往港、澳、台和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地区。这个仅有46万人口的县,108万亩竹林和10多万亩白茶成为全县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分别占人均收入的60%和27%,此外,2012年吸引游客870万,旅游收入达60多亿元。

竹资源的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保护和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环境。安吉县目前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不仅荣获生态经济示范县称号,而且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一个科学发展的鲜活样本。

间接利用是通过对生态资产共生功能的开发,在开发中推进生态治理,提升区域价值,以开发收益反哺生态建设,形成更优的生态环境。比如生态资产与房地产的整合一体化,让房地产因为生态而增值,随后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生态保护。

在中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很多地方***府积极强化“生态就是资本”理念, 通过生态资产的资本化运作, 形成一定的房地产产业,把土地资产变成太湖治污工程的重要资金来源,最终形成了用生态资产筹措治理资金—用于治污工程—通过环境改善使生态资本增值—筹措更多资金用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使用权交易是通过生态资产的使用权交易,将资产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实现增值目的,从而带动生态资产保护。近年来,通过林权制度、草权制度与山权制度等改革,我国完善和建立了生态资产交易制度与市场,让生态资产所有者能够通过转让、租赁、承包、抵押、入股等形式交易生态资产使用权,盘活既有资产,实现生态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南方集体林权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就是很好的例子。

怎样完善生态资产资本化的转化机制?

■加强理论研究,健全市场环境机制,完善法律体系。

记者:生态资产资本化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面临不少问题。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完善生态资产资本化的转化机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高吉喜: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目前,生态资产评估是主要的热点,但并未形成多数人认可并且较为完善的统一评估标准。如何管理和进一步发展生态资产,需要明确的理论基础。因此,应该在学术研究上加强生态资产的各方面研究,为生态资产资本化奠定明确的理论基础。

二是要健全市场环境机制。生态市场环境的改善,首先需要加强对生态资产所有权管理,维护所有者权益,这是建设生态市场的前提条件;其次,提高公众环保消费意识,推动生态市场的运行。

三是要完善法律体系。由于全国生态资产分布不均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生态资产资本化的途径、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在保证资本最大化的法律框架下,必须加强各区域环境保护立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区域保护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四是***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府的配套***策是生态资产资本化的出路。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但是***府能够通过强有力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手段抵制资本逻辑的无限扩张,逐渐使经济和社会朝着有利于生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要通过制订详细的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管理办法,加强市场监督检查,建立生态市场管理行为规范,培育公平的市场,制定有效的***策。 同时,转变投资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拓宽环保投资渠道,推动生态资产资本化的发展。此外,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生态资产转向社会化和市场化,促进生态资本化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研究生态资产资本化,是落实***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对我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二是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一定要避免过度的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记者:很多生态资产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却远远落后,甚至陷入贫困,随之带来生态资产的过度开发破坏。关注生态资源的保护,结果却形成了生态脆弱—贫困—保护—掠夺资源—生态退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您觉得,出现生态贫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高吉喜:不同地区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对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资本的研究不够。为此,导致很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贫困化现象普遍。

生态资源第3篇

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大背景下,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产,其对社会经济的支撑力在逐步下降。如今,生态资产的经济价值越来越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我们想知道,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如何实现生态资产的资本化,实现生态资产的良性运营?

对话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

采访人:李苑

生态资源丰富地区为什么会出现生态贫困现象?

■关键是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资本的研究不够。

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有何不同?

■两者的实体对象是一致的,但只有将生态资产盘活,才能成为生态资本。

记者: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开展了研究,有的学者侧重生态资产的价值体现形式,有的学者强调生态资产即生态服务价值。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您认为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这两个概念如何定义才更为准确?

高吉喜:生态资产指自然环境中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一切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化石能源、水、大气、土地以及由基本生态要素形成的各种生态系统,其价值表现形态包括生态服务价值和资源、能源自身价值以及通过人类活动所提供的资源产品价值。

生态资本的概念源于国际上的自然资本(nature capital)。1948年美国学者Vogt在讨论美国国家债务的时候第一次提出自然资本,他指出自然资源资本的耗竭会降低美国偿还债务的能力。Vogt在这里所讲的自然资本是指自然资源的价值。随着这一概念的拓展,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价值,也包含生态服务价值。1996年Daly将自然资本定义为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及环境资产的存量。R・ Costanza在1997年明确提出了自然资本的概念,认为资本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物资或信息的存量,每一种资本存量形式自主地或与其它资本存量一起产生一种服务流,这种服务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福利。

我国对于生态资本概念的研究主要是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当前很多研究混淆了生态资产与资本的概念,但事实上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别。

生态资本是能产生未来现金流的生态资产,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即增值性。生态资本通过循环来实现自身的不断增值,而生态资产则更多地以形态转换来体现其价值并实现价值的增值。简单来讲,生态资产与生态资本的实体对象是一致的,但需强调的是,只有将生态资产盘活,成为能保值或增值的资产,才能成为生态资本,经过资本运营实现其价值,这一过程就是生态资产资本化。

生态资产转变为生态资本需要有一个资本化的过程。生态资产通过人为开发和投资盘活资产转为生态资本,运营形成生态产品,最终通过生态市场实现其价值。生态资产形态和价值的不断变化致使生态资产不断增值,整个过程称为生态资产资本化。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能否实现区域生态资产存量转变为资本增量,完成生态资产的质变过程,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态资源通过资本化实现经济价值的途径有哪些?

■直接利用、间接利用、使用权交易、生态服务交易、产业化等。

记者:生态资源要成为生态资产,最终转化为生态资本,实现它的经济价值可能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既坚持保护原则,又能够合理开发利用,最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格局,是比较关键的问题。据您了解,目前生态资产资本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实现?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高吉喜:目前生态资产资本化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利用、间接利用、使用权交易、生态服务交易、发展权交易、产业化等方式。

直接利用就是对生态资产直接加以利用,或者对某个生态生产要素进行深度开发,生产出生态产品,将使用价值转换为交换价值,进入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以经济利益带动生态资产的保护,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浙江省安吉县对竹子的深度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浙江20个贫困县之一的安吉,大力发展工业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发源于安吉县的西苕溪是太湖上游的重要支流,其上游发展的33家排污企业,每年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水是1200万吨,COD排放量达3万吨,西苕溪的水变成了V类甚至劣V类。安吉因此被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1998年受到了***发出的“黄牌警告”。

2001年安吉确立生态立县以来,依托“中国竹乡”这一品牌,突出全竹利用、高效利用的战略,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丰富生态产品的形态,形成了特有的5代竹业开发模式。第一代开发竹工艺品,比如笔筒、竹扇,第二代开发竹画、竹窗帘、竹地板,第三代开发竹饮料、啤酒,第四代开发竹碳沙发、竹碳坐垫,第五代开发竹被单、竹背心。

如今,安吉以全国 1.8%的竹资源创造了全国20%的竹产值,产品主要销往港、澳、台和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地区。这个仅有46万人口的县,108万亩竹林和10多万亩白茶成为全县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分别占人均收入的60%和27%,此外,2012年吸引游客870万,旅游收入达60多亿元。

竹资源的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保护和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环境。安吉县目前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不仅荣获生态经济示范县称号,而且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一个科学发展的鲜活样本。

间接利用是通过对生态资产共生功能的开发,在开发中推进生态治理,提升区域价值,以开发收益反哺生态建设,形成更优的生态环境。比如生态资产与房地产的整合一体化,让房地产因为生态而增值,随后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生态保护。

在中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很多地方***府积极强化“生态就是资本”理念, 通过生态资产的资本化运作, 形成一定的房地产产业,把土地资产变成太湖治污工程的重要资金来源,最终形成了用生态资产筹措治理资金―用于治污工程―通过环境改善使生态资本增值―筹措更多资金用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使用权交易是通过生态资产的使用权交易,将资产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实现增值目的,从而带动生态资产保护。近年来,通过林权制度、草权制度与山权制度等改革,我国完善和建立了生态资产交易制度与市场,让生态资产所有者能够通过转让、租赁、承包、抵押、入股等形式交易生态资产使用权,盘活既有资产,实现生态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南方集体林权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就是很好的例子。

怎样完善生态资产资本化的转化机制?

■加强理论研究,健全市场环境机制,完善法律体系。

记者:生态资产资本化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面临不少问题。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完善生态资产资本化的转化机制,逐步解决这些 问题?

高吉喜: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目前,生态资产评估是主要的热点,但并未形成多数人认可并且较为完善的统一评估标准。如何管理和进一步发展生态资产,需要明确的理论基础。因此,应该在学术研究上加强生态资产的各方面研究,为生态资产资本化奠定明确的理论基础。

二是要健全市场环境机制。生态市场环境的改善,首先需要加强对生态资产所有权管理,维护所有者权益,这是建设生态市场的前提条件;其次,提高公众环保消费意识,推动生态市场的运行。

三是要完善法律体系。由于全国生态资产分布不均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生态资产资本化的途径、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在保证资本最大化的法律框架下,必须加强各区域环境保护立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区域保护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四是***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府的配套***策是生态资产资本化的出路。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但是***府能够通过强有力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手段抵制资本逻辑的无限扩张,逐渐使经济和社会朝着有利于生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要通过制订详细的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管理办法,加强市场监督检查,建立生态市场管理行为规范,培育公平的市场,制定有效的***策。 同时,转变投资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拓宽环保投资渠道,推动生态资产资本化的发展。此外,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生态资产转向社会化和市场化,促进生态资本化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研究生态资产资本化,是落实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对我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二是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一定要避免过度的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才是我们追求的 目标。

记者:很多生态资产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却远远落后,甚至陷入贫困,随之带来生态资产的过度开发破坏。关注生态资源的保护,结果却形成了生态脆弱―贫困―保护―掠夺资源―生态退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您觉得,出现生态贫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高吉喜:不同地区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对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资本的研究不够。为此,导致很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贫困化现象普遍。

生态资源第4篇

生态旅游是生态学向纵深层次推进而拓展的新领域, 亦旅游活动多样化、高级化而萌生的新兴旅游体系, 不仅开拓了新的旅游领域,也使得一些传统旅游项目得到质的升华。生态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的绿色产业,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淳厚的人文风俗为特色,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度假娱乐及提供各种商业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生态旅游不仅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主要的度假方式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一个产业。

一、生态旅游资源潜力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高高的青藏高原到茫茫的内蒙古草原,从塔克拉玛干美妙的沙漠到桂林秀丽的山水,无不充满自然的神奇,令人向往,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天然基础。所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动物园、植物园、野生动物繁殖中心、野生植物保存基地、生态研究站网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和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具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风俗民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1.自然保护区

中国地域辽阔,纬向跨越近50°,经向跨越超过60°, 地域特征明显、地貌类型多样,背靠世界欧亚大陆、面临太平洋,在不同程度上受世界四大洋气流的影响,形成了世界最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为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的生存和自然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在960多万陆地国土和300多万海洋国土上生栖着占世界10%以上的动植物区系,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的。高等植物有3万多种,其中裸子植物300多种,被子植物25000多种,蕨类植物2600多种,苔藓植物2100多种。动物资源中,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有2100多种,鱼类约2100多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则种类更多,而且绝大部分尚未被人类所认识,有的专家估计总数约有100万种之多,为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了广阔前景。

建国以来对自然保护的认识逐步深化,相应建立了一套自然保护法规,参加了一些国际公约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以及“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等。我国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 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部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在不妨碍自然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推行以“游”养“保”应被视为自然保护区得以持续发展的成功之道。

2.海洋自然保护区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地域类型,由于行***体制的分割,而***划分设置(郭来喜,1997)。海洋自然保护区设置较晚,***于1990年批准设置首批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至1995年底,共设置1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其中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7个,县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个。这15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包括海岛生态型(4个)、海岸滩涂型(4个)、红树林型(2个)、珊瑚礁型(1个)、自然历史遗迹型(2个)、历史文化遗迹型(1个)、珍稀濒危物种型(1个),保护总面积21km2,其中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0.1×104km2。

3.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鉴于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不过却忽视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促进人类作用的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71年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MAB”),它强调运用跨学科方法综合研究生态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强调科学家、决策人员、管理人员及当地民众的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生物圈保护区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陆地和沿海环境受保护的区域。鼓励科学家、决策者、规划人员和当地人民之间的创造性合作,共同管理好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的建立首先要使当地人民受益,并保存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物圈保护区组成国际保护网络。

我国非常重视人与生物圈计划,从1978年以来,我国有12个自然保护区纳入国际网络。1993年7月成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制定了行动计划及章程,建立了网络,开展培训,进行交流,创办了出版物。第一批保护区成员有45个, 至1996年已扩展至61个成员(包括12个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上述61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中,有44个属部级自然保护区,其余17个分属省区级自然保护区。

4.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是山、水、土及植物、动物“资源链”的完美组合。其环境优美、景观诱人,空气清新, 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场所;同时也可作为环保教育的“大课堂”,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奇特的物种形态、群落结构,呼吸清新空气、饮用洁净的泉水,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程与循环,认识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中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条小溪,都是极具雄辩力的环保“活”教材。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是开展森林旅游最佳场所之一。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相继又开辟了浙江千岛湖、天童,河南嵩山,安徽黄山、琅∩,广东流溪河、梧桐山等, 至1996年初森林公园已达313处,预计到2000年可达400处左右。许多国家森林公园均成功地开展“以林兴游 以游保林”的旅游活动。现有的森林公园有天然原始型、天然次生型、天然次生与人工复合型、人工型四类森林公园。就森林景观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型、草原森林型、荒漠森林型、水域森林型、海域森林型、热带雨林型、人工林型等多种类型。因此,我国有多姿多彩的森林景观和旅游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也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前景。而自古以来国人就有传统的春游、秋游、重阳登高等森林旅游风俗,还有我国众多的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我国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国森林公园创建不过15年历史,但却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奠定森林公园基础,1995年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即超过6亿多元,为以游养林开辟了一条新路。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以林兴游、以游兴市的典型。但从总体上说来,森林公园数量偏少,省区间不平衡,质量不高,法制不健全,土地权属纠纷不断发生,尚用城市公园的模式套用于森林公园,规划与管理水平不适应发展需要(郭来喜,1997)。

5.国家风景名胜区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实质上也就是中国的国家公园。中国国家公园建立比美国晚一个多世纪,1982年11月8日***审定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40处, 至1996年底,全国设置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共512处,总面积达9.6×104km2,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其中部级的风景名胜区就有119处,其中有16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是八达岭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敦煌、武当山、黄山、布达拉宫、避暑山庄与外八庙、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九寨沟、黄龙、峨眉―乐山、泰山、庐山、武陵源、周口店等。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最具美感的国土资源,最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最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荟萃之地,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国家风景名胜区类型众多,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价值珍贵,无论是开展自然生态旅游,或在从事文化生态旅游,均为理想的佳丽地。

二、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并已经成为一些旅游景点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不仅是游客的生态意识淡薄,而且无论是旅游经营部门,开发部门还是管理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期经济行为,旅游项目的评估、开发及规划缺乏科学论证,过度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旅游资源过度损耗和生态环境系统失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急功近利,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这种盲目地进行探索式和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必然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

(1)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2)我国对旅游洞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化。

(3)多数旅游地往往是贪大求快,经济目标第一,去年游客 200 万,明年 300 万,若干年后突破 500 万,而不是真正科学地基于生态承载量制定经济目标和限制游客数量,没有一个游客容量的上限。游客大量涌入对保护区的过量践踏、排放的生活垃圾及污物,都在改变并侵蚀着保护区的原貌。由此产生的“商机”引发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的建设更是给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画上了大量有形或无形的伤痕。

2.游客生态意识淡薄、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们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为基础的。旅游者应该觉醒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自发地宣传普及生态知识,自觉地参与环保,使得生态旅游发展成为较高层次的旅游。目前尚有不少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对生态旅游缺少真正理解,有的仅是为到山林里走一趟,赶一回时髦;有的直奔山珍野味而来,不到口誓不罢休;有的在享受大自然之余,破坏大自然,乱涂乱丢,惊得鸟也飞,兽也走,他们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已有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 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旅游景点生态环境系统失调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生态资源第5篇

    在相生相克律的基础上生态资源的分配,既要注重人和其他物种的在生存发展上的相生相克而追求的各个物种公平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也不能忽视人类自身繁衍所需要的生态资源分配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进行生态资源分配的过程和最终结果是要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生态资源的分配如若违背了这一规律,必然引起生态系统的紊乱,人类和其他物种如若失去了生态资源这一生命源泉,生态资源分配正义的问题就变得毫无意义。能流物复律能流物复律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并在流动过程中递减,有一部分转化为热能逸散入环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能量,不使它简单地逸散入环境。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不仅仅是简单资源的分配问题,同时也是生态系统自我保护和调节的过程,将生态资源分配给人类和其他物种的时候,也要使其获得的能量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能量资源,防止过多热能散入生态系统本身。这里探讨的是在生态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分配的额度的问题,也就是人和其他物种获得多少生态资源,既能够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也不会由于得到的资源过多而损伤生态系统本身。也是对于生态系统本身循环发展的正义问题。负载定额律负载定额律是指,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承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一方面使它供养的生物的数量不超过它生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还需确保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不超它的自净能力以及使冲击周期长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所以在生态资源的分配中必然要以产定供;要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和限制冲击周期。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就是生态资源分配正义的前提,对于人类和其他物种而言,在保证各自的生存机会的基础上,还要在排放废物的时候防止污染给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带来的压力,以及防止冲击周期超过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上文中讨论的主要是生态资源的分配额度,在此主要研究生态系统自身可承载的额度。如果超过这个额度,对于各个物种来说都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发生。以我国的内蒙古地区的人造沙漠为例,我国有12大沙漠,其中“人造沙漠”有8个。内蒙古境内有8大沙漠。内蒙古的8大沙漠中,只有巴丹吉林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其他的都是“人造沙漠”。因此,内蒙古是“人造沙漠”最多的省区。内蒙古“人造沙漠”特别多,既有自然的原因,又有社会的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沙漠化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适于放牧,不适于农耕。在草场上开荒耕种,不仅造成了草场的破坏,也造成了地表土层的破坏,使地下的伏沙出露,在大风的作用下会出现流沙扩散,形成流动沙丘。内蒙古的草原垦荒出现很早,从秦汉以来到清代,一直没有间断。草原垦荒虽曾取得了一定的粮食,巩固了边防,但是垦后都变成了“人造沙漠”。到了20世纪后半叶,内蒙古草原沙漠化进一步加剧,这是由两次草原大开荒造成的。1958年“***”中,内蒙古提出了要实现饲料、粮食、蔬菜三自给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粮食、蔬菜的自给,就必须开荒种地。没过多久,在“***”中更片面搞“以粮为纲”。这两次草原大开荒所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加剧了草原沙漠化。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的过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沙漠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对于草原的利用,超过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负载额度,极大地伤害了草原本身的生产能力,人类对于草原的冲击周期也远远超过了草原的恢复周期,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是,人类将有可能失去草原这一生态资源。没有了草原这一生态资源,我们也没有理由再继续研究分配正义的问题了。因此,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内蒙古草原本是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如果它从北方的大地上消失了,那么,沙尘暴就会加剧,整个华北平原都会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因此,保护内蒙古草原,就是保证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也是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协调稳定律协调稳定律是指,只有在结构和功能保持功能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为了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协调状态,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化,尽量减少外来干扰;同时鼓励人们去创造结构和功能相对协调、生物生产能力高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生态资源分配过程中,为了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协调状态,就需要给予各个物种分配生态资源时公平的生存机会,保障各个物种在生态资源分配中的正义。而这种公平生存的机会,不仅仅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协调,人类作为对生态系统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物种,也有义务协助生态系统实现这种生存机会的公平。这也是生态系统资源分配正义实现的有效手段。这里所说的生存机会的公平,不是生存机会的均等,是在符合相生相克规律的基础上的,生存机会平衡。时空有宜律时空有宜律是指,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每个地方的特定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使得生态资源的分布呈现各自的不同的特征,因此生态资源的分配往往体现出地区特点,比如水资源丰富的地方,生态资源的分配就主要体现为水资源的分配,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就主要体现为水资源的分配正义;草地资源富饶的地方,生态资源的分配就主要体现为草地资源的分配,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就主要体现为草地资源的分配正义;矿产资源储备量大的地方,生态资源的分配就主要体现为矿产资源的分配,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就主要体现为矿产资源的分配正义;森林资源广阔的地方,生态资源的分配就主要体现为森林资源的分配,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就主要体现为森林资源的分配正义,等等。当然每个地方生态资源的分配,并不是单一的,往往体现为多种生态资源混杂的分配,但是仍然无法摆脱生态资源的时空特色。那么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也更是映射出生态资源分配的时空有宜的身影。

    生态资源分配正义的物质基础:共享资源与人类补偿

    大多数生态资源例如水资源、空气资源等,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同时也是其他许许多多物种维系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人类向生态系统过度地索取资源,甚至破坏这些资源,必然会导致其他物种无法生存,最终导致人类本身走向灭亡的命运。于是,共享生态资源,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成为生态资源分配正义的重要内容。而以共享资源为分配原则,也是实现生态分配正义的前提。如前文所述,倡导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就是要建立一种人对生态系统的回报体制。为了实现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人类的社会体制需要以清偿债务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补偿的制度,比如国家税收的方式限制那些过度开采生态资源的产业的发展,设立生态保护基金用以清偿对于生态系统的“债务”,引导和鼓励社会中间力量参与到对于生态系统的补偿和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维护工作中,等等。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补偿,其最终目的是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这种以人为本的生态资源分配正义,也许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认为以人为本的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的价值取向,仍然没有减小目前人类侵犯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侵害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可能性。然而,本文探讨的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生态资源分配正义,正是在充分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和生态系统本身的基础上提出的分配正义的问题,虽然最后的落脚点在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的目标上,却不容否认它对于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的肯定和保障,以及对于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扞卫和尊崇。

    生态资源分配正义的反思与实现

    世界各国的环境法都是以约束人类的行为目的,以维护生态平衡为终极目标。而立法者在制定环境法律的时候,所遵循的价值观是以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为价值评判标准的,而这种评判标准本身对于生态系统本身就有失公允,反思这类的价值评价系统,对于生态系统而言如何实现它的公平公正,就需要人类去聆听生态系统的声音。生态系统的声音,我认为就是人类发现的自然规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不应该只关照人类的生存,更应该关注生态平衡,并且这种生态平衡是真正的之于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不是人类自我观念中的平衡。生态系统本身是非理性的,但生态系统却能用自己方式与人类和其他所有元素对话,用洪水、泥石流来告诉人类,滥砍滥伐的行为已对他造成严重的伤害,并且它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愤怒的同时,也惩罚了人类。既然人类自己制定的价值评判标准不能代言生态系统所有元素和生态系统自身的价值诉求,能否用自然法则来替代人类社会的实在法呢?怎样才能做到聆听自然?如何实现生态资源分配正义?目前对于生态系统的保障主要是各类的环境法律法规来实现的,因而对于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也是通过环境法律法规来伸张的。首先,“环境法”这一部门法从其名称上,不难发现立法者在立法时是将人类与生态系统作为两个对立面的痕迹,仍然采用的是人类驾驭自然的思考方式,所以叫“环境法”,而不是把人类内化于生态系统,作为生态要素的“生态法”,因此,已经有学者对于这一问题提出应该将“环境法”改称为“生态法”,基于生态哲学的角度,本文支持这一观点。其次,“环境法”是以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若改为“生态法”则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而实现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价值目标的。可以说,前者以人为本,后者以生态为本。人作为理性的人,与生态系统其他物种的本质区别,在于在谋求各自的生存发展的道路上,人类可以也可能采取积极的手段和方式来向生态系统索取资源,也可以并可能将这种索取用积极的办法限制在合理的额度内。人类不是被动地等待生态系统的资源分配,也不是消极地祈求生态系统在资源分配时能够给予正义。人类虽然是自以为是地制造了“正义”的概念,并在不断的繁衍发展中不断充实“正义”的内涵,并在这个时代把生态资源分配的正义扩充到“正义”的范畴之内,仿佛这里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仅仅是就人类本身发展的追求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自私的繁衍需要。然而,不同于以往的自私自利,此时人类已经开始谋求与其他物种的共同发展,希望与其他物种共享生态资源,开始在意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恢复期限,进一步意识到没有其他物种的繁衍生息,人类也不能独存于世。再次,相比较而言,其他物种,在生态系统分配资源的时候只是被动的接受,他们的正义不能自己伸张,只能依靠人类这种理性的物种来自己诉求。这就更加需要人类自我发展和完善,需要人类提高道德水平,需要构建生态资源分配正义的诉求体制,来实现真正的人与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资源分配的正义。生态系统既然是非理性的,那么关于自然法则和实在法的价值冲突的问题,实际上还是人类对于生态价值实现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冲突。人类无法摆脱对自我生存繁衍的诉求,这是人的本性,然而当践行实现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观的时候,前提性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元素的生态系统的生存发展。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包括其他元素的繁衍生息。无视这个前提,将导致人的自我价值的诉求毫无意义。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结合生态系统六大规律的价值评判是要结合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的目标追求,并不是抹杀人类的切身利益,是人类把生态平衡作为自身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有些人倡导回归到工业***以前的市民社会的状态,追逐纯粹的自在无为的,男耕女织的生产形态。可以看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人类在反思其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人类社会的进步除了思想、文化的进步,还应该包括物质的进步,人类不能在享受这种物质进步的成果之后,又彻底批判带来物质进步的工业***。就像有人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在讨伐公司的原罪一样无耻。正确的办法是,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分享自然资源,实现人的生存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科学哲学讲,生态的发展路径是不可逆的。

生态资源第6篇

在相生相克律的基础上生态资源的分配,既要注重人和其他物种的在生存发展上的相生相克而追求的各个物种公平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也不能忽视人类自身繁衍所需要的生态资源分配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进行生态资源分配的过程和最终结果是要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生态资源的分配如若违背了这一规律,必然引起生态系统的紊乱,人类和其他物种如若失去了生态资源这一生命源泉,生态资源分配正义的问题就变得毫无意义。能流物复律能流物复律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并在流动过程中递减,有一部分转化为热能逸散入环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能量,不使它简单地逸散入环境。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不仅仅是简单资源的分配问题,同时也是生态系统自我保护和调节的过程,将生态资源分配给人类和其他物种的时候,也要使其获得的能量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能量资源,防止过多热能散入生态系统本身。这里探讨的是在生态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分配的额度的问题,也就是人和其他物种获得多少生态资源,既能够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也不会由于得到的资源过多而损伤生态系统本身。也是对于生态系统本身循环发展的正义问题。负载定额律负载定额律是指,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承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一方面使它供养的生物的数量不超过它生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还需确保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不超它的自净能力以及使冲击周期长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所以在生态资源的分配中必然要以产定供;要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和限制冲击周期。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就是生态资源分配正义的前提,对于人类和其他物种而言,在保证各自的生存机会的基础上,还要在排放废物的时候防止污染给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带来的压力,以及防止冲击周期超过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上文中讨论的主要是生态资源的分配额度,在此主要研究生态系统自身可承载的额度。如果超过这个额度,对于各个物种来说都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发生。以我国的内蒙古地区的人造沙漠为例,我国有12大沙漠,其中“人造沙漠”有8个。内蒙古境内有8大沙漠。内蒙古的8大沙漠中,只有巴丹吉林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其他的都是“人造沙漠”。因此,内蒙古是“人造沙漠”最多的省区。内蒙古“人造沙漠”特别多,既有自然的原因,又有社会的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沙漠化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适于放牧,不适于农耕。在草场上开荒耕种,不仅造成了草场的破坏,也造成了地表土层的破坏,使地下的伏沙出露,在大风的作用下会出现流沙扩散,形成流动沙丘。内蒙古的草原垦荒出现很早,从秦汉以来到清代,一直没有间断。草原垦荒虽曾取得了一定的粮食,巩固了边防,但是垦后都变成了“人造沙漠”。到了20世纪后半叶,内蒙古草原沙漠化进一步加剧,这是由两次草原大开荒造成的。1958年“”中,内蒙古提出了要实现饲料、粮食、蔬菜三自给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粮食、蔬菜的自给,就必须开荒种地。没过多久,在“”中更片面搞“以粮为纲”。这两次草原大开荒所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加剧了草原沙漠化。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的过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沙漠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对于草原的利用,超过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负载额度,极大地伤害了草原本身的生产能力,人类对于草原的冲击周期也远远超过了草原的恢复周期,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是,人类将有可能失去草原这一生态资源。没有了草原这一生态资源,我们也没有理由再继续研究分配正义的问题了。因此,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内蒙古草原本是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如果它从北方的大地上消失了,那么,沙尘暴就会加剧,整个华北平原都会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因此,保护内蒙古草原,就是保证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也是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协调稳定律协调稳定律是指,只有在结构和功能保持功能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为了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协调状态,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化,尽量减少外来干扰;同时鼓励人们去创造结构和功能相对协调、生物生产能力高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生态资源分配过程中,为了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协调状态,就需要给予各个物种分配生态资源时公平的生存机会,保障各个物种在生态资源分配中的正义。而这种公平生存的机会,不仅仅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协调,人类作为对生态系统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物种,也有义务协助生态系统实现这种生存机会的公平。这也是生态系统资源分配正义实现的有效手段。这里所说的生存机会的公平,不是生存机会的均等,是在符合相生相克规律的基础上的,生存机会平衡。时空有宜律时空有宜律是指,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每个地方的特定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使得生态资源的分布呈现各自的不同的特征,因此生态资源的分配往往体现出地区特点,比如水资源丰富的地方,生态资源的分配就主要体现为水资源的分配,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就主要体现为水资源的分配正义;草地资源富饶的地方,生态资源的分配就主要体现为草地资源的分配,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就主要体现为草地资源的分配正义;矿产资源储备量大的地方,生态资源的分配就主要体现为矿产资源的分配,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就主要体现为矿产资源的分配正义;森林资源广阔的地方,生态资源的分配就主要体现为森林资源的分配,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就主要体现为森林资源的分配正义,等等。当然每个地方生态资源的分配,并不是单一的,往往体现为多种生态资源混杂的分配,但是仍然无法摆脱生态资源的时空特色。那么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也更是映射出生态资源分配的时空有宜的身影。

生态资源分配正义的物质基础:共享资源与人类补偿

大多数生态资源例如水资源、空气资源等,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同时也是其他许许多多物种维系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人类向生态系统过度地索取资源,甚至破坏这些资源,必然会导致其他物种无法生存,最终导致人类本身走向灭亡的命运。于是,共享生态资源,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成为生态资源分配正义的重要内容。而以共享资源为分配原则,也是实现生态分配正义的前提。如前文所述,倡导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就是要建立一种人对生态系统的回报体制。为了实现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人类的社会体制需要以清偿债务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补偿的制度,比如国家税收的方式限制那些过度开采生态资源的产业的发展,设立生态保护基金用以清偿对于生态系统的“债务”,引导和鼓励社会中间力量参与到对于生态系统的补偿和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维护工作中,等等。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补偿,其最终目的是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这种以人为本的生态资源分配正义,也许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认为以人为本的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的价值取向,仍然没有减小目前人类侵犯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侵害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可能性。然而,本文探讨的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生态资源分配正义,正是在充分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和生态系统本身的基础上提出的分配正义的问题,虽然最后的落脚点在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的目标上,却不容否认它对于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的肯定和保障,以及对于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捍卫和尊崇。

生态资源第7篇

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下游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呈总体的退化趋势,特别是近50年来,其退化速度进一步加快,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盐化现象加速,使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问题日趋突出;下游地表水量剧减,地下水潜水面下降,造成了土地全面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下游绿洲大面积退化,植被体系衰退:植物种群向极端的方向(耐旱、耐盐)发展,植物群落总体上呈负向演替,向低级化、简单化趋势发展,群落景观呈现出碎片化、岛屿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抗干扰性更小,极易失衡向盐碱化、沙漠化方向发展。

这些问题在***、青海、甘肃、内蒙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仅以黑河下游弱水三角洲地区为例。50年代以前,该地区曾分布连片茂密的沙枣、胡杨、红柳、梭梭、芦苇、芨芨草等灌丛草甸,到70年代末,沙枣、胡杨林减少了5.76万hm[2],植被覆盖率大于30%的灌丛草场减少了327.18万hm[2]。三角洲内的以红柳、梭梭、芦苇及芨芨草为主的灌丛草甸也大面积退化并逐渐被枸杞、骆驼刺及红砂等旱生或超旱生荒漠草甸所取代。与此同时,土壤盐碱化和沙漠化在黑河流域也迅速发展,下游地区有35.09万hm[2]的水域、森林草场变成盐碱地和沙漠,土地年退化面积1.1~1.3万hm[2]。

2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1西北地区的长期干旱化趋势是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正处于干旱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将来还会向持续干旱化方向发展。而造成这种长期持续干旱化的原因则是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它使中国宏观气候由纬向分带变为经向分带为主,从而使现代四大水文循环系统,即太平洋水文循环系统、印度洋水文循环系统、北冰洋水文循环系统与鄂霍次克海水文循环系统,成为控制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因素,中国西北地区正好处于四大水文循环的空缺带,其地理位置决定了西北内陆河流域内近地表大气层水分含量少,降水稀缺,水分收支失衡,地下水位下降,气候长期向干旱化方向发展,且主要靠封闭性流域水文循环系统和水分垂直循环系统维护其生态系统的水分均衡。流域内蒸发力大的气候条件和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则决定了流域水文循环系统中水分的最终去向只能以蒸发输出方式为主,由于基本没有盐分排泄去路,流域将始终处于盐分积累过程中,尤其是在局部流动系统和区域流动系统的汇区,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中的含盐量不断增高。

由于西北地区土壤的水、盐背景值及其分布是决定植物生态种群自然选择的关键因子,因此总体上的水资源极端匮乏造成了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2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2.1水资源系统性的认识不足导致过度开采

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一般都与其他表流域系统的范围相一致,跨越不同的行***区划,且在系统内水资源量的分布极不均匀;地表水系统与地下水系统间转化频繁,水力联系密切,相互影响与制约作用强烈,牵动系统中的一个环节,都可能对其它环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导致其空缺。而在以往的水资源开发中,缺少对水资源的系统特点的认识,对其采取上、中、下游分段评价与开采,导致了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中上游地表水和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下游河道断流,下游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本就极不均衡的水资源在人为作用下分布更趋于极端化,最终导致了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失稳,使下游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2.2水资源分配中没有考虑自然生态用水

在部分地区,虽然认识到了水资源的系统性,对其使用进行了统筹规划,但只考虑到人工生态用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没有考虑自然生态用水,所以现有的流域水资源分配一般是在中游大量引用地表水或提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而对下游则只考虑分配其生活用水,没有为其自然生态用水预留配额,导致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至生态水位以下,地表植被迅速恶化。

2.2.3对自然生态用水机理不清而导致配水有效性低

一些地区虽然定期为流域下游分送一定水量,但由于对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不清,尤其是对下游植被年内需水量的动态规律不清,导致配水多集中在下半年,对下游地表生态的保护和恢复作用不大,并易加剧盐碱化。另外,年度配水量也不足以使下游地下水达到生态水位,难以为地表植被利用,因此大部分为无效水。

3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面向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模式

3.1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与分配必须要面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必须要求有足够的水量来维系。鉴于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点及生态环境特点,在进行水资源开发时,必须考虑其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确定面向生态环境的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和分配方案,即将水资源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考虑其时空分布及内部各种水资源间的相互转化,在维护现有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宏观稳定态及流域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确定水资源的开发方案,对开发出的水资源也要进行统筹安排、系统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益。

3.2面向生态环境的流域水资源开发与分配的基本模式

为了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科学分配以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分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建立其耦合模型,进行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其基本思路是:建立流域水资源系统模型和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模型,将水资源的开发作为水资源系统的输入,由水资源系统模型得到其输出,该输出同时是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入,再由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模型得到其输出,即流域生态环境可能的变化。其过程见***1。通过上述耦合关系的分析,继而可以对流域水资源开发方案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为此,需要开展的研究如下:

3.2.1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系统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流域内现有植被的种类、分布、生长状况及其所对应的水、盐等对植被影响较大、易受外界干扰的浅地表地质环境因子。根据植物在不同的地质环境因子下的生长状况,分析不同植物的生存域,即植物对水、盐等地质环境因子组合的适应范围。从而确定地质环境因子的变化对植被演替的作用,以及地质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地下水位这一受水资源开发影响最大的地质环境因子对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建立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模型,模拟各种输入对其产生的影响及其相应输出。

3.2.2流域水资源系统分析

将整个流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其结构特点和环境特点,分析其动力学机制,建立系统模型,研究各种输入下水资源系统的输出。

3.2.3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耦合模型

附***

***1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将水资源的开发作为水资源系统的输入,由其内部结构分析该输入对水资源系统的作用,预测其输出,如地下水位及地表径流的变化等。并将其作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入,通过分析地下水位对其它各地质因子的作用以及它们一起对植被的作用,确定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并以此作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出。

3.2.4流域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效应预测

利用上述耦合关系,对流域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预测性评价,为确定合理的流域水资源开发方案提供生态环境方面的依据。

3.3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3.3.1水资源系统的滞后与延迟效应

水资源的开发所造成的水资源系统的改变并不能立即反映在它的输出中,而是有一个滞后,因此中上游的水资源开采并不能立即反映为下游地下水位的变化。不同的流域水资源系统,甚至同一流域水资源系统在不同的开发方案下,其输出的滞后也有长有短。而西北干旱区植被的需水量在年内差异较大,所以在进行分析时必须考虑这个滞后时间。水资源的开发对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影响还具有延迟效应,在常年开发的情况下必须考虑各个阶段水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系统的累计影响。因此,正确的考虑水资源系统的滞后效应与延迟效应,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3.2水因子的涨落特点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的植被系统所具有的宏观稳定态较少,但作为一般系统,它也具有多态性。当水因子缓慢涨落时,植被系统产生适应,通过自组织保持当前稳定态或从某一稳定态向其它稳定态演替。但当水因子涨落幅度及速度较大,超过植被系统的适应范围和适应速度时,它来不及适应,现有稳定态难以保持,而新的稳定态也难以形成或保持,可能直接向其终态(沙漠化)方向演替。因此在水资源开发时,应保持水因子的正常涨落幅度和速度。另外,还要注意水因子与其它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在某些地区,水因子的涨落可能会对风因子和土壤因子等产生放大效应,对植被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作用。

3.3.3植被的生活习性

在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分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被的生活习性。不同植被对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依赖程度不同,其年内的需水量也有变化,这对流域内自然生态配水的有效性有特殊意义。以胡树为例,其繁殖期主要是在春季,而这个季节下游正处于干旱少雨期,降水不足以使小胡杨萌芽成活,此时地表水的配给对胡杨的繁殖就十分重要。如果河道来水仍集中在中游农作物成熟后的九月份,其有效性显然不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态资源

学习

歌唱比赛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歌唱比赛10篇,内容包括歌唱比赛决赛的推文,歌唱大赛推文标题。

学习

教师年度考核表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年度考核表10篇,内容包括教师年度考核表范文大全,教师年度考核表。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忙忙碌碌中悄悄地过去了,转眼即将迎来新的一年,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情况,有得也有失,现作如下总结:一、思想职业道德方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x

学习

翻译句子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翻译句子10篇,内容包括翻译短文100篇,翻译句子大全100句。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四时之景不同,而

学习

电子技能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技能论文,内容包括电子论文完整版,电子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2在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阵列、控制器、蓄电池、逆变器、用户即照明负载等组成。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和蓄电池为电源系统,

学习

数学学习方法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学习方法10篇,内容包括数学学习方法归纳14篇,数学学习方法初中。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听、思、记、写。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学习

苹果树上的外婆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苹果树上的外婆10篇,内容包括苹果树上的外婆推荐及理由,苹果树上的外婆哪篇最好。看看别人,再看看自己,才知道,自己是有多么幸福。好好珍惜吧,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正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的:“晚秋季节还能找到春天和夏天错过的

学习

人生的选择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人生的选择10篇,内容包括关于人生选择的精彩文章,人生的选择的心得。

学习

幼儿园考核汇报材料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考核汇报材料,内容包括幼儿园期末考核材料怎么写,幼儿园考核汇报总结怎么写。2.应届毕业生:需具有全日制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师范类大专及以上学历,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在校期间三好生、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同等条件优先。

学习

博物馆观后感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博物馆观后感10篇,内容包括博物馆观后感图文并茂,参观博物馆观后感。4、在参观主要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复兴之路的序厅,序厅紧扣“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主题思想,彰显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伟大壮举和辉煌成就,体现自强不息、

学习

大超市保洁工作计划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超市保洁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大超市保洁流程,商场保洁工作计划7篇。二、2019年工作推进情况(一)明确责任,强化组织领导我市高度重视清洁取暖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市***府常务副市长xxx为组长,市***府副市长xx、xx为副组长,各有

学习

世界气象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气象日10篇,内容包括世界气象日的内容10个字,世界气象日简介20到40字。为纪念世界气象组织成立(1950年3月23日)这一特殊日子,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气象日围绕一个主

学习

春雨贵如油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春雨贵如油10篇,内容包括春雨贵如油原唱,春雨贵如油词句。雨哗哗地下着``````它正在给大树洗澡,不信,你看看。大树一会儿让雨洗洗手,一会儿又让雨洗洗树根,一会儿又让雨冲洗全身,直到满意了,才让雨停下。长出了嫩春雨贵如油俗话说

学习

鲁迅杂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杂文10篇,内容包括鲁迅杂文精选100个,鲁迅最短10篇杂文。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

学习

员工离职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员工离职10篇,内容包括员工离职报告10篇,员工简短离职书。无论员工主动离职抑或被动离职,往往发生很多“秋后算账”的事情,之前双方劳动关系履行期间的种种问题此时开始浮出水面,“辞职门”事件一旦处理不好,公司通常陷入无休止

学习

生态农业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农业10篇,内容包括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的文章。生态农业向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是农业产业的重要发展与升级,整个产业链的多个环节都要作出调整与改变,这才能够有效适应产业链的发展需求。生态农

学习

农业资源与环境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资源与环境10篇,内容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张雪峰,农业资源与环境就业前景。电话:136********(手机)E-mail:最近工作[2年]公司:XXX环境与能源学院行业:学术/科研职位:科研人员最高学历学历:本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校:扬州大学自我

学习

教育资源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资源论文,内容包括学校教育资源整合论文,中国教育资源论文。根据教学中的双核思想,在设计课程资源的时候要注重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实现资源间的互补效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向宽带,多媒体

学习

教学资源网站设计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资源网站设计10篇,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网站资源,好的教学资源网站。CMS;教学资源;系统设计;管理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对教育的冲击不断扩大。为适应社会需求,各高校也不断推出自己的数字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

学习

生态学基础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学基础10篇,内容包括生态学基础知识点汇总,生态学基础的资料。2.植物群落特征调查在确定最小取样面积的基础上,调查不同林带的植被特征。具体如下:调查农林过渡区植被结构特征、组成(海拔500m~800m);调查栎类林带植被结构特征

学习

企业人力资源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人力资源10篇,内容包括大企业人力资源案例及心得,人力资源设计论文十篇。一、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一)适应发展要求与队伍素质现状的差距较大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相对封闭的企业环境的影响,石油企业的观念相对落后,尤其是

学习

整合资源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整合资源10篇,内容包括整合资源真实例子,100个整合资源方法。以竞争为主轴。21世纪的中国电视市场,其竞争强度更为激烈,竞争内容更为丰富。从频道落地到电视剧场,从广告商到节目资源,从节目主持人到频道受众,竞争充斥着当今的电

学习

高校档案资源整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档案资源整合10篇,内容包括高校档案数字化整理流程,高校档案资源管理工作办法。高校档案管理资源;优化整合;开发;教育信息化档案资源是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实记载,档案具有丰富知识资源,记录了人类历史。档案资源与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