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篇1
绿色农业是广义的“大农业”,包括: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在具体应用上我们一般将“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为绿色农业。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的要求,中国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人类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使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切实与世界农业的发展接轨,用符合经济和环境发展的绿色农业提升中国农业的优势。
我国农业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优势,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化特点:自北至南跨越九个热量带,地域辽阔、多山多草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绿色资源多,为发展各类特色绿色农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农业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点:中国农民经过几千年积累,具有丰富的精耕细作技术和绿色农业的传统基础;中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且价格低廉,可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价值大的绿色农产品;大部分地区虽遭破坏,但处于低工业污染或未达到难以逆转的化学中毒地步;中国有数千年食品烹饪史、中医药史、保健史及传统绿色食品的多样性。
中西部地区绿色农业也在迅速崛起,绿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环保生态产业等二、三产业正迅速发展。东部地区技术、人才、资金与西部绿色资源相结合,将迅速发展出口创汇绿色农业与农产品的农工商一体化基地。国家在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开发绿色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绿色农业篇2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策性建议
3.1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财******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扶持***策,在充分发挥财***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策上的鼓励和财***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绿色农业篇3
关键词:土地流转 绿色农业 萧县
一、问题提出
为调查城市居民对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笔者于安徽省淮北市周边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8份,以下是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参与调查的208人中,参与者100%表示想吃到绿色农副产品,说明城市居民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绿色农副产品在城市中具有广阔市场。而受访人对现在市场上售卖的农产品安全状况的担心程度,96%表示对市场上售卖的农产品安全状况有着不同程度担心,且家中有未成年儿童的家庭担心程度普遍偏高。当问及如果在城市周边有农业采摘示范园可以购买绿色农产品是否愿意前往时,9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前往。在问及愿意购买何种绿色农副产品时,在208个受访人中有192人表示愿意购买绿色蔬菜,168人表示愿意购买绿色水果,132人表示愿意购买鸡鸭等家禽,132人表示愿意购买猪牛羊等家畜,说明不论何种农副产品,在城市中的绿色消费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人都表示对现在市场上售卖的绿色农产品仍然存在疑虑,136人在担心部分商家滥竽充数将普通农产品掺杂在绿色农产品中售出的“搭便车”行为,72人表示现在售卖的绿色农产品价格仍然比较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我问到大家能接受的绿色农产品的心理价格,104人表示愿意接受普通农产品的1.5倍价格,45人愿意接受两倍价格,分别各有4人愿意接受三倍和四倍价格,另外51人表示只愿意接受普通农产品价格。
二、现存问题
(一)市场上绿色产品销售状况不佳
既然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相比,给消费者带来安全、健康、优质的体验,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生产绿色农产品能产生品牌效应和规模经济,有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由此看来,绿色农产品的供求曲线均衡点应该在右上方的高水平状态,经过多年发展,应该是广大中产阶级可以接受的日常消费。但是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与普通农产品相比,绿色农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还是很小,尽管大家都有购买绿色农产品的意愿,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从供给方面来看,生产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绿色农产品的市场规模有限和产品品种简单、结构单一。
(二)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现在已经流转出用于绿色农副产品生产的土地,大多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生产成本高且产量低。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地区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灌溉方式落后等问题,还有部分地区缺少灌溉设施,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而且几乎所有农业企业都是简单种养、销售,缺少将生产出的绿色产品进一步加工的能力。
(三)产业发展良莠不齐
由于高端农产品产业附加值较高,产生高利润,再加之***府大力支持,所以在萧县境内很快形成多家农业发展公司。在实际走访中发现,有些公司会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和普通农作物混合售卖以赚取高额利润。而且每家公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虽然都号称为“绿色”农产品,但是鱼龙混杂难以辨别真假。
三、***策建议
(一)***府完善“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现在城市中的消费者之所以对“绿色食品”持有怀疑态度,是因为没有一套完整的认证标准,同时***府的监管力度也不够。所以***府应该制定绿色农产品检查标准、健全和强化产品质量认证、组织相关信息,加强对绿色农产品市场监管。由***府颁布标准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稳定性,便于各方面市场主体掌握农产品信息,是克服信息不对称、传递绿色农产品隐性质量特征的重要手段。而严格的质量认证,能有效地表达绿色农产品质量信息,给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保证,让消费者消除对购买绿色食品的疑虑。公开绿色信息可以从声誉角度影响生产企业,使企业不敢掺假,培养出社会性的制衡力量。实行强制性标签制度和原产地制度可部分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将所购买商品的详细信息提供给消费者。***府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真实和可靠的绿色农产品消费信息,以克服市场失灵,节约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和***力度,严厉查处假冒绿色农产品行为,减少绿色农产品市场中“搭便车”现象,净化市场环境,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可信度,从而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绿色农产品的市场打开之后,绿色食品高附加值和高利润会吸引大量城市资本注入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土地流转稳健进行。
(二)企业健全农产品产业化机制
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产业化机制,对某一品牌要实现种养、产销、服务一体化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做到每个环节、每个细节的专业化、产业化。一方面,要延长加粗产业链,推进精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园的建设,产业链条从单一向多元拓展,呈网状式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把原来的小农户组织起来,成为产业链的有机体,最终提高竞争力并且Ф当地农户致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利用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将农业合作社附近的农户的相关农产品纳入其品牌,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在生产上的容量。***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积极发展“公司+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经营。龙头企业发展起来可以带动当地农户就业,为当地农户谋取福利。
参考文献:
[1]温铁***.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M].东方出版社,2013.
[2]韦云凤.基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关于广西富川农村土地流转实践的调查[J].农村经济,2009(8).
绿色农业篇4
关键词:环境绿色农业意义途径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
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力度。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生产环节,必须从生产者的教育、引导入手,使他们能自觉保护农业环境,实行科学种养,提高产品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氛围。
绿色农业篇5
关键词:绿色农业;模式;保定市
Abstract:Thegreenagricultureisthe21stcenturyagriculturaldevelopmentdirection,isonekindofecologyperfectly,thetechnologicaladvance,theeconomyreasonable,socialequityagriculturaldevelopmentpattern.Currentmoreandmoreshowsolicitudeforproductionenvironmentoftheagriculturalproductandinherentinternationalmarketmass,agriculturalexportsofourcountryenterprisehasacceptedgreenbarriereffecttovaryingdegrees,thishasgivenChinaasuchagricultureGreatPowertohaverungenvironmentproblemalarmbelloncemore.Thisarticleintheresearchgreenagriculturesignificanceandinthepresentsituationfoundation,proposedthedevelopmentgreenagriculturepattern.Includingindustrialproductionmanagementleadingpattern;Circulationagriculturaldevelopmentpattern;Sightseeingleisureagriculturepattern;Facilityagriculturepattern.
Keywords:Greenagriculture;Pattern;BaoDingCity
近几年,中央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放在一切工作之首,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从2004年到2006年,连续三个一号文件都事关三农,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发展“绿色农业”,意义十分重大。
一、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
(一)是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和稳定发展,那些看似光鲜的食品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疾病疯牛病、禽流感已经让人类领教了大自然的惩罚。
(二)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是保障人类消费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体现
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生产流通及加工等环节监控不力等原因,我国部分食品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较突出,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是提高我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保证
当前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内在质量,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绿色壁垒的影响,这给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再一次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
(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只有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村绿色生态建设,整治农村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农村人居与生产环境水平,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新农村,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五)是保定市成为京南近海强市名城的必由之路
保定市作为北京肉菜放心工程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有着“北方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美誉,已形成小麦、玉米、油料为主体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大枣、核桃、草莓等十大林果基地。一批如涿州的贡米,定州的蔬菜,满城的草莓,望都的辣椒等名优特色产品畅销国内外,全市有“中国特产之乡”11个,“河北特产之乡”15个,培育了龙飞集团、天香***业等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拥有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近年来,随着“大北京经济圈”的提出,保定应主动融入北京、服务北京,努力建成面向北京、天津的绿色农副产品“大市场”。
二、保定市绿色农业的现状
(一)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形成
截至2007年7月底,全市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125.7万亩,无公害环评面积累计达210.38万亩,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个,89家企业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企业,5家企业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51个。全市果品面积252万亩均通过环境评价,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果品面积85万亩。全市畜牧业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企业达到122家,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的企业6家。
(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全市两个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和16个县级检测站全部投入运行,基本形成了全市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日趋规范,定州市按照《北京市蔬菜安全卫生要求》出台了《无公害蔬菜产地编码管理办法》,对生产实行一户一码、微机管理。该市的蔬菜通过检验都达到无公害标准,30%左右的蔬菜达到绿色标准。安国市与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等3家科研单位协作,建立了科技示范园13个,发展GAP标准化种植5万亩,提升了中药材品质。
(三)农业龙头企业具有一定规模
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达140家,农产品加工比重达到25%;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1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37.3%;全市拥有各类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592个,其农产品贩销量占全市销售总量的70%以上。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8个,其中市级园区35个,带动生产基地53.3万亩,向社会提供优质种苗2800万株,科技园区已经成新技术辐射推广的源头。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达714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32个,保定市工农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定州市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模式
(一)产业化经营主导型模式
1.市场启动型
市场启动型是指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着力培育产品专业市场,通过市场带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同时诱发贮藏、运输、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市场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2.农业专业协会型
农业专业协会型是指在绿色农产品规模生产过程中,根据自愿原则,组建农业专业协会,协会根据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要求,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统一质检、统一销售,甚至可以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从而很好地推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
3.农业龙头企业型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在生产、加工、质检、销售等环节,按照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实行全程管理。基地可由龙头企业出资申报、建设,产品由龙头企业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分装、统一使用绿色农产品标志,统一销售,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顺利进行。
(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物质循环利用型绿色农业模式是一种在物质循环链条中适用的模式,它是应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农业生产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常见的模式有:
1.平原“猪—沼—作物”循环模式
“猪—沼—作物”模式是通过种植面积、养猪规模、沼气池容积合理组合,以沼气为能源,沼液和沼渣为肥源,开发优质有机肥料用于作物生产,实行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有效治理养殖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综合效益明显。
2.丘陵山区“猪—沼—果”循环模式
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无公害水果和有机茶生产,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连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沼液和沼渣主要用于果园施肥,沼气供农户日常烧饭点灯,达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3.生态庭院模式
以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和太阳能热水器利用为主要内容,实行太阳能热水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或户用沼气池)和优质燃气(沼气、石油液化气、秸秆气等)三配套,与农村改厕、改厨、改院相结合,形成农户生态良性循环,有效处理污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营造生态家园,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为农村环境整治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有效途径。
(三)观光休闲农业模式
该模式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利用区域内特有的自然和特色农业优势,经过科学规划和建设,集赏花、垂钓、采摘、餐饮、健身、狩猎、宠物乐园等设施与活动于一体,形成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乃至承办会议等综合功能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该模式的优势是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实现农业发展与休闲娱乐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如保定的昌利农业旅游示范园集农业观光旅游和特色农业、新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分为现代农业示范景点和休闲度假娱乐场所两部分,以面向京津市民“周末游”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将定兴独特的乡土民情和地域文化与园区建设巧妙结合,提高旅游附加值。
(四)设施农业模式
设施农业模式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人为地创造出相对可控制的动、植物生长环境,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促进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农业生产依赖自然环境的一种新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它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其栽培主要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
参考文献:
[1]陈来生,霍学喜.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途径和体系建设探讨——以青海门源盆地为例[J].开发研究,2006,(4).
绿色农业篇6
近几年随着湖南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长株潭一体化以及衡阳承接产业转移区的建设,衡阳市及其周边衡南县、衡阳县、蒸湘区等县区绿色现代农业园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衡阳市充分利用武广、湘桂高铁、在发挥大湘南中心城市优势,整合社会资源,突出发展特色等方面,重点建设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然而,衡阳市现代农业园区也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1、***策扶植力度不强
***府相关配套的***策支持力度还不大。如在现代农业园区企业的税收优惠、三农财***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策仍不够完善。同时,在引导上、下游联动方面,没有形成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且在给予绿色产品的绿色通道方面也没有相关的***策支持。
2、人才储备不足
绿色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园区运作的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不多,经营管理机制滞后。高校、科研机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不多,对农业园区的经济模式、生态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园区的生态链和产业链比较短,也还没有形成相关得理论知识,这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者、农业产业工人、农民、***府公职人员、消费者等都缺乏对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系统学习。
3、没有形成区域特色
衡阳城区、城郊结合部的城中村以及周边衡南、衡阳县等农村地区,***府相关部门没有制定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和目标,园区建设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科学的总体布局,项目建设重复较多,布局的随意性太大,甚至项目因人而定,造成同质产品泛滥,市场差异化程度低,竞争力低下,造成了区域性的优势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优势。
4、服务体系不完善
相关软、硬件服务体系不完善,硬件建设不多,软环境建设较差,招商引资能力不足。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密切的相关产业服务体系还尚未形成,行业间、部门间、企业间的沟通不畅,缺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不长,难以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二、衡阳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衡阳市在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并尝试适合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主要有***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农户主导型等模式。
1、***府主导型
***府在总体规划、发展方向、***策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委托完全市场化的主体开展具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此模式的优点在于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与***府的发展目标相稳合,农业开发区可以摒弃眼前的利益,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例如,衡阳市各县区设立的农业开发区是由有关职能部门利用财***资金设立的市场主体,全面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各项事务。
2、企业主导型
依托由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建立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府部门坚持“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紧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一手抓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一手抓扶持产业化经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如祁东县黄花集团、香芋集团、金鹏草席集团等。此模式是比较适合于资源丰富、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园区。
3、农户主导的合作生产模式
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的主要方式,或者提供自己的劳动力。此模式农户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土地使用费及经营管理,通过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出资,或者把其他周围农户的土地使用权租赁过来,实现规模经营,既保证了农村土地在农民自己手中的流转,又保证了生产效率。例如,衡阳县角山镇的水稻园区生产的水稻,该品牌以水稻农业合作社为依托,将20亩以上的大户和零散的农户相结合,以农业合作社为平台,打造“角山米”这一大米品牌,促进水稻的销售。
三、绿色经济视角下衡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策略
1、完善软环境与硬件设施,搭建现代农业的公共行***信息平台
由***府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利用衡阳市及县市区的绿色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合理规划现代农业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乡一品,一县数品”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格局,避免项目重复、恶性竞争发生。运用***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给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相应的优惠***策,以吸引人才流入,对于区域内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给予重点扶持,完善人才吸收机制。***府、企业搭建现代农业的公共行***信息平台,让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实现全方位、零距离。
2、注重产品多样化,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园区应根据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人力资源、区位优势吸引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农业企业或机构,实现企业规模和种类的多样化;同时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联结机制,以一家核心龙头企业为主体进行产业链设计,带动其上下游产业聚集和发展,不同利益主体通过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将某种环节以某一利益主体,而又不与其他利益主体在某一功能环节以合同契约进行联结。如衡阳市雨母山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区域的整体产业链及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3、加强市区与周边郊县的良性互动
从生态经济角度出发,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市区、城郊、县域地理环境不同的农业区域的比较优势,现代特色农产品在城市的商业规划、行***管理、企业发展、产业一体化中,系统地进行规划,重视市区和周边区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避免基础设施和农业项目的重复建设,以防出现同质产业园,同时避免恶性竞争导致本地区经济利益受损,应当发展本区域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和农业园区的双赢局面。
4、建立“公司+园区+农户”的组织形式
绿色农业篇7
虽然资源优势明显,但在发展典型的同时,忻州市发展生态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土壤肥力水平下降,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品牌产品不多、推广力度不够、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中存在掠夺性经营思想、小农业思想,条条各自为***和短期行为等难题。近年来,忻州市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一直存在着以下几个大的问题:
①广阔的石质山区宜林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到处有山地,就是少林木,而且原有的国有林、集体林也在萎缩。全市山区有宜林地66.7×104hm2以上,但大多数是荒山秃岭及稀疏草灌植被,一直沉睡着、闲置着,基本无人问津,无人去承包、去造林。
②广阔的黄土丘陵宜林、宜果、宜牧地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综合开发利用,反而是农垦过度,致水土流失严重。黄土丘陵包括荒山荒沟面积也在66.7×104hm2以上,但均以农耕为主。虽然酥梨、核桃、红枣、海红果、仁用杏等是这些生态区域的优势品种,但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农林牧综合开发治理也不普遍,只是在退耕还林项目区种植了一些新的树种。
③广阔的盆地平川宜农宜耕区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大、养殖业小,大量的玉米等秸秆资源白白浪费,焚烧成灾。没做到种养结合,使纯农业村农民的收入单一,为了高产高效,便依靠大量投入化学物质,致农业污染日趋严重。
2建设绿色生态忻州应该做好的大文章
2.1围绕生态产品,做好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的大文章
长期以来,忻州市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自然资源的生态性能不仅得不到恢复和提高,为了保持粮食增产,还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激素的投入,导致土地污染日益严重,恶化了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从而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既绿化了荒沟荒坡,保持了水土,又可同时产出果、粮、畜等优质产品。忻州应打破部门分割,大力推广林草、果粮、林药、林菇,或利用各种林地及果园,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等一系列高效的生态农业及循环经济新模式,既能显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又能产出绿色品牌产品。
2.2围绕农业增效,做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大文章
从2006年起,忻州市观光农业点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大大小小77个,观光旅游农业收入超过13亿元。忻州市是旅游区,要借助旅游业,对当地产业转型、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利用蔬菜大棚基地和核桃、杏、枣、梨等干鲜果基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建设特色精品果蔬采摘型农家庄园。建设集蔬菜产业、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学习培训农业示范基地。
2.3围绕农民增收,做好资本发展山地生态经济大文章
绿色农业篇8
陈集镇绿色循环特色农业园位于陈集镇沙集村境内,东临汪营村,西靠苏皖边界,南至铁沙线,北至桥头水库边界,规划占地面积约为3650亩。园区规划区域于2011年实施了万顷良田项目,居民已经整体搬迁,土地全部实施平整,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陈集镇绿色循环特色农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于2019年3月启动,经多轮修改后,正式规划方案已报仪征市农业农村局审核。园区总体建设思路是围绕高质量要求,坚持“绿色循环,深度融合”定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一方面借鉴韩国生态循环体系,以特种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运用精准滴灌、根外施肥、限根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打造绿色循环示范园区;另一方面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和自然田园风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推动现代绿色高效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定位与功能,园区主体规划分为“一园、两廊、六区”,“一园”,即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区,形成集科技展示、产品销售、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园区中心。“两廊”,即依托铁沙线形成现代高效农业生产展示长廊和依托桥头水库形成滨水观光休闲景观长廊。“六区”,即因地制宜,分别建设经济林木栽植区(1300亩)、绿色果品种植区(1000亩)、生态观光旅游区(700亩)、优质稻米种植区(300亩)、特种水产养殖区(200亩)和生猪养殖集聚区(150亩)。
绿色农业篇9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我州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带动为基础,以优势农产品品牌开发认证为重点,加大绿色食品品牌开发力度,着力培养绿色食品销售市场,带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到2010年,全州主要农产品达到无公害化生产,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达到500个,有机食品标志产品数达到200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数达到400个。绿色食品基地达到7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达到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245万亩。总产值达到129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
二、突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点
(一)优先支持重点企业。以部级、省级、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优先扶持有规模、有品牌、有特色、有效益、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部级龙头企业100%产品要开发成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省、州级龙头企业产品80%以上要开发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以上。
(二)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区域。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应以茶叶、水果、蔬菜(山野菜、特色蔬菜、反季节蔬菜)、粮油为重点,把标志产品开发与农业板块基地、畜禽养殖区以及优势产品生产带结合起来,实行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形成大基地、大产业、大龙头、大品牌。以鹤峰县、宣恩县、*市、利川市、咸丰县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巴东、宣恩、来凤绿色食品柑桔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咸丰、宣恩、利川无公害梨生产加工基地。以利川中部盆地、宣恩沙道、高罗、晓关、咸丰清坪、黄金洞、*盛家坝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加工基地;以建始、来凤、巴东、咸丰、*为重点,开发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和加工基地。抓好鹤峰、利川、*、咸丰山野菜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发*、建始、利川、鹤峰、巴东高山蔬菜和名特蔬菜及反季节蔬菜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宣恩、建始、*、巴东为重点,开发小杂粮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利川、宣恩椿木营、*大山顶等地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芸豆生产加工基地。以利川、*、巴东、建始为重点,建设玉米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利川、*、建始、巴东、咸丰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马铃薯、红苕生产加工基地。以建始、*、咸丰、利川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魔芋生产加工基地。以咸丰、建始、宣恩为重点,建设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来凤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生姜、大头菜生产加工基地。
(三)重点开发、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开发山野菜、茶叶、魔芋、蔬菜、小杂粮产品。已开发的企业和产品要提档升级,未开发的或未形成品牌的,要形成品牌,走精品名牌之路。
三、大力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一)加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大力推广经国家认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一是发展绿色食品种子种苗产业,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一批抗病虫害、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种子种苗资源,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二是推广绿色食品肥料,大力推广腐熟无害化的农家肥料、沼肥、微生物肥、绿肥和绿色食品生产准用的化学肥料。三是大力推广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绿色食品生产准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积极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四是以保证环境,保证食品安全为前提,大力推广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
(二)积极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生产新技术。要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开发和推广绿色食品生产的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虫的新品种,大力推广绿色食品的健康栽培、养殖新技术。要在建立比较完善的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的基础上,推广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体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四、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营销体系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要适应绿色食品产业特点及其市场体系功能专业化和流通渠道网络化的要求,在*市建立一个大型的绿色食品综合批发市场,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同时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绿色食品贸易“窗口”。大力建设绿色食品市场营销网络,以绿色食品综合市场为中心,设立绿色食品专柜、专卖店、连锁店和绿色食品配送公司。积极参与绿色食品博览会、展销会,同时,要帮助企业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展销会,扩大我州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份额。通过互联网络,*州农业信息网推介绿色食品产品,构建*州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努力开拓绿色食品国际市场,组织引导企业做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
五、严格绿色食品质量管理
各级***府和行***主管部门要严格贯彻我国关于食品安全和商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的力度,规范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市场行为。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督促企业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落到实处,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绿色食品管理部门要加强生产和市场管理力度,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州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绿色食品管理部门要开展和搞好绿色食品的质量检验检测、抽检和年检工作,加大市场打假力度,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要坚决取消其标志的使用资格,对假冒伪劣产品要坚决查处,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信誉,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六、切实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策扶持力度。对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证书的企业,由所在县市级财***给予一定奖励;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绿色食品营销企业进入市场,有关部门要减免入场费、场租费等费用;对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给予优先自营出口权;对从事绿色食品科技研究开发、生产和营销的企业要按照环保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给予优惠***策。
(二)加大绿色食品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起以***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户和社会共同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各县市***府都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绿色食品开发。充分发挥财***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的方式,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加大对开发绿色食品品牌的投入,扩展绿色食品开发的投资规模,提高财***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确保绿色食品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各县市要迅速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安排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绿色农业篇10
关键词:绿色农业;理论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发展
绿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环境被严重破坏,给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认识到农业环境的重要性,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绿色农业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发展效果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在相关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相关推广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农业理论简述
绿色农业的概念范围相对较广,其中不仅包括了绿色植物业,还有园艺类农业、菌类农业等,这些农业类型的性质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却有一致性。在绿色农业的应用方面,还包括了无公害性质的绿色农业产品,即绿色食品。
传统性质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应用农业技术及如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没有考虑农业生态这一层面。绿色农业理论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对农业技术进行绿色创新,使我国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方向转变,合理应用绿色技术。目前,绿色农业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不仅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合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种植者的经济收入,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其推广策略
(一)主要农业技术的推广
1、粮油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绿色农业的实施、发展,粮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应重视优质粮油技术。优质粮油技术的应用、发展需要合适的环境及自然因素等给予支持,如土壤因素、光照时长等。优质粮油技术的推广需要既满足生长环境的具体需要,又保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对于水稻品种来说,要注重其外观及营养成分,保证水稻的品质较高;对于玉米品种,推广人员应选择蛋白质含量较高、油质丰富的品种;对于小麦品种,推广人员应保证其内部面筋的具体含量及蛋白质成分等。
2、无公害栽培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是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较好,农产品的具体生长过程符合有关标准,毒害物质的残留量在可控范围内,农产品的安全性较高。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目前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栽培技术的推广也变得更为重要。
某地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着重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地时,推广人员主要选择了土壤肥沃且透气性好、水源充足、空气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在确定好栽种区域后,推广人员还采取了“连片种植”的栽种形式,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面积在66hm2以上,便于统一管理。
其次,推广人员还很重视选种工作,主要选择的作物种子都是抗病害能力较强、抗逆性较强、产量较高的品种。在选种后,推广人员还对作物种子进行了高温晾晒,并将其浸泡于药剂水溶液中,以此杀死种子中残留的细菌成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公害农产品受病菌、细菌的侵害。
最后,推广人员还着重对种植工作加以推广、分析。推广人员告诉种植户,在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水旱轮作”,尽量避免同一种作物的连茬种植。此外,推广人员还表示,种植户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自身状况来安排种植时间并选择恰当的种植方式。种植户应当严格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密度,避免农产品在栽种过程中过于紧密,以此确保无公害农产品得到阳光的充足照射。此外,推广人员还指导种植户培育壮苗,合理进行移栽。若种植户种植的是豆类作物,应在作物展开第一片真叶的时候将植株进行移栽;若种植茄果类作物,可以选择9月—11月期间进行作物移栽,这样就可以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生长情况较好。正是由于该地区的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做好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使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当地得以大范围应用,推动了绿色农业在当地的合理、有序发展。
3、农业管理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农业管理技术推广也较为重要。传统模式的农业种植,有时并不关注农业管理技术,造成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户的收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针对绿色农业,其农业管理技术主要可包括灌溉与施肥两个主要方面。在农作物灌溉方面,沙质土壤一般可以进行常量灌溉,黏质土壤应采用深沟排灌形式,地势较为低洼的土壤环境可以选择小水频灌形式。夏季时可以每日进行多次灌溉,但是要控制好灌溉量,且不可在中午时分进行灌溉。在施肥方面,应尽量选择生物肥料,也可选择复合肥及有机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控制相应的施肥量即可。
4、病害防治技术
推广人员可以利用农业措施加强病害防治效果,如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进行灭蛹,以此杀死虫卵,避免农作物遭到害虫侵袭。推广人员应当指导种植户对农作物的病害枝条、腐烂枝叶等进行及时的剪除、杀虫及清理。推广人员还可以指导种植户利用物理措施与生物措施。若采用物理措施,需要种植户使用杀虫灯、诱杀剂、诱杀板等捕杀害虫;若采用生物措施,种植户可以选用合适的生物药剂、或在种植环境中放养鸡鸭、害虫天敌等,以此达到病害防治目标。
(二)具体推广策略
1、加强宣传
若想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此保证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首先就需要农业部门加强宣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户长时间采用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种植,对于绿色农业技术既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应用。因此,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农业技术,让种植户认识到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明确知道绿色农业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其个人收益,也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丰产。农业部门可定期指派推广人员深入基层,到各个乡、镇、村开展宣传,还可以与当地的媒体等展开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2、结合实际
一些地区虽然积极推广了绿色农业技术,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绿色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将其与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环境相结合。因此,农业部门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应先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开展情况、发展趋势、作物生长情况、作物分布情况等加以分析,还要将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纳入考量范围。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门才能选择相应的绿色农业技术加以推广,确保所选择的农业技术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匹配,避免两者存在严重脱节。
结语:
绿色农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种植的效率与产量,还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农业的相关理论体系背景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部门应当大范围、高效率地推广包括粮油技术、农业管理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内的农业技术。与此同时,农业部门还要采取相应的推广策略,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光,李春华,曹凤***.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
[2]何胜娟.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略论[J].南方农业,2014(21).
[3]刘义生,汪德尚,葛自兵.浅论绿色农业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5(11).
[4]王大生.我国绿色食品与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述评[J].科技促进发展,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