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篇1
关键词:陶瓷艺术;理解;认识
陶瓷艺术欣赏从欣赏的过程上来看,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三阶段,即审美感受、联想与想象,以及理想认识,其属于具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之一,并且为审美主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对于陶瓷艺术欣赏而言,欣赏者在进行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中,通常会引起其理智的认识,以及内心情感的活动。陶瓷艺术的欣赏不只是让欣赏者简单接受,更为重要的是使欣赏者对陶瓷作品中所包含的审美情趣进行了挖掘。
一、陶瓷艺术欣赏的审美感受
在陶瓷艺术欣赏中,其审美感受通常情况下可经过视觉的方法,即看的方法。或者经过触和听的方法等实现,即在进行陶瓷艺术欣赏时,对作品的装饰,作品的色彩,以及作品的造型等,通过采用视、听和触等方法,取得陶瓷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如人们在欣赏景德镇瓷器时,通常以白如玉、明如镜,以及薄如纸和声如罄等来进行赞誉。在欣赏陶艺“芦苇深处”时,欣赏者通常会具有湖泊秀丽悠静风光的感受,除此之外,也会感受到激情和遐想。但欣赏者又往往难以说明这种溢出风光的激情,以及心旷神怡的遐想。由此可见,如果将陶瓷艺术的欣赏,限制于欣赏者所认识的艺术形象,则与审美心理活动不符。人们在进行陶瓷艺术作品的欣赏时,通常会先产生视觉印象,进而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注意,从而对陶瓷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因此,对于陶瓷艺术的审美感觉而言,其为一种认知过程,为经艺术形象了解客观,并且由浅至深。
二、陶瓷艺术欣赏的联想与想象
陶瓷艺术作品,以及其所含有的艺术形象,都属于客观社会存在之一。其通常与人们的思维活动无关,不以其变化进行转移。陶瓷艺术欣赏中,如出现不同的作用以及影响,则与人们的联想,以及其想象活动相关。联想和想象非漫无边际,也非自发的。在陶瓷艺术欣赏之中,其所产生的联想以及想象活动,其实是对作品的形象以及作品的内容,进行了再次的创造。陶瓷艺术作品上的内容形象,以及其表现方式等,全部对人们的想象起到了促发作用。由此可见,陶瓷艺术家的想象与艺术的创造息息相关,无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也无陶瓷艺术欣赏。陶瓷艺术的欣赏中,其再创造活动即人们在欣赏陶瓷艺术作品时,通过将其客观内容作为基础,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以艺术观点作为出发点,进行感受和补充,并对陶瓷艺术作品的艺术内涵,加以丰富以及扩大,进而对艺术作品上的思想内容,进行认识和理解。
陶瓷艺术的欣赏中,欣赏者应做到专心致志、浮想联翩,以及心驰神往等,此种欣赏过程即为艺术再创过程。欣赏作品需要丰富的联想,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并且,欣赏者应对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绘画修养进行加强,还应对自身的生活阅历,进行不断的丰富。如欣赏“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件陶瓷艺术作品时,如人们对其并不熟悉,对艺术作品中的内容,以及作品表现时代,全部不了解的时候,欣赏者就很难产生联想与想象。因此,需要人们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学知识,以及历史知识等,并且需要具有广泛的相关知识,以及有关的修养。欣赏陶瓷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欣赏者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并且没有一定的艺术趣味,则其即使面对再好的作品时,也无法产生欣赏欲望,因为其并无艺术思维想象能力,进而无动于衷。因此,艺术欣赏活动也无法顺利构成。如欣赏某件陶瓷艺术作品时,人们可以将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与有关的诗词意境,以及曾经见过的美好景色等产生联想与想象活动。如需做到对陶瓷艺术作品进行真正的欣赏,则不仅应具备联想与想象,人们还应对其进行理性的认识。
三、陶瓷艺术欣赏的理性认识
陶瓷艺术欣赏的阶段中,理性认识即分析,以及选择和鉴别。其为陶瓷艺术欣赏其余两大阶段的深化及继续。对于好的陶瓷艺术作品而言,在对其进行欣赏时,不仅是感性的认识,也不以人们产生感情激动作为欣赏目的,其通常会对新生者引起的感情激动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陶瓷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客观意义进行分析,进而使欣赏者对作品做出自身的评价,以获得精神营养的吸收,并取得美学享受。陶瓷艺术欣赏中,如想获得其深刻的内涵,则需要深入至作品的深入。
四、结语
陶瓷艺术欣赏中,首先欣赏者应对所欣赏的陶瓷艺术作品,进行基础的认识,对作品的装饰艺术,以及其表现形式和装饰工艺等,进行基本的了解。并以此作为基础,对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的意义,做出理性的认识。因陶瓷艺术作品的内容,以及种类都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理性认识中,其所具有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差异。欣赏者则需对陶瓷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进行体会,引起相应的情绪,以及相关的记忆与联想,进而达到心弦共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欧阳景山青花陶瓷艺术欣赏[J].景德镇陶瓷,2012, (2):I0055-I0055.
艺术欣赏篇2
欣赏音乐有三个阶段:1.欣赏。我们的耳朵听到了有组织的音乐在进行,大脑便做出“好听”“不好听”“紧张的”“愉快的”等判断,这是初级的欣赏,是每一个有正常听觉的人都能办到的。2.感情欣赏。这种欣赏比官能欣赏进了一步,即根据音乐的进行,大体上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和情趣,并能随着乐曲的进行发生感情上的变化在脑海里浮现。3.理智欣赏。这是欣赏的深入和高级阶段,这种欣赏可以给人带来完美的艺术享受,但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比如,对作者生平、创作个性的了解,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对创作方法、结构、民族特色以及音乐语言在作品中运用的理解等。当然,欣赏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文化水平、修养、爱好志趣等有密切的关系。
一首乐曲是由个别零散的音乐材料组成的,但材料一旦形成一首整体乐曲以后,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这是由于:一首乐曲的整体性,是一个有深刻意蕴的生命有机体,它蕴含着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切体验,是艺术家生命力的扩展与直观。我们在聆听音乐时,感知的对象正是这一独特的充满着个性的乐曲整体,而不是什么和声、节奏、旋律等材料,重要的是声响的材料在这里升华了,变成了一种新质。
如果我们感知的是材料,从孤立的意义上看,无数音乐中的节奏、和声、音程、音色都是近似或相等的,它们的表现应具有同一性。甚至旋律,在许多乐曲中都有相似的运行轨迹,然而旋律尽管在不同乐曲中相似,一旦构成乐曲独特的整体,欣赏体验就完全不同了。例如,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改编为轻音乐,命运的主导动机由钢琴或电子琴奏出,虽然旋律的音程关系没有改变,但乐曲的整体性体验遭到彻底的破坏,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由此可见,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听到的不是孤立的乐音材料,而是某一乐曲特定的整体,每一首乐曲具有的风格、个性、意蕴。
在音乐欣赏的实际中,欣赏音乐的人大多能够从音乐中汲取营养,在作品中,去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和所表现的内容,去品尝乐曲的真正妙处所在,从而进一步得到美感。在标题音乐中,描写大自然的作品是很多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描写,是和他个人的理解、认识以及感情分不开的。例如在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中,我们似乎看到维也纳人民欢呼的喜悦;在格里格的《致春天》中,却呈现为早春解冻,万物复苏,象征着挪威民族的***。我国民族乐曲中的春天又是另一番景象,丝竹齐奏《春江花月夜》是一片江南春色,月光如水……从这些乐曲中我们不仅看到春天的多种面貌,同时也能使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个人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对大众音乐欣赏者来说,是以娱乐或调剂精神生活,追求一时愉快为目的来欣赏音乐的,因此,不可能像专业音乐工作者在听音乐之前,先研究乐曲的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只要大致上知道标题内容后,在具体听到音响时,因标题的启示,会使你得到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假如是声乐曲,因有具体歌词做媒介,就会得到更明确的内容,并随着音响的起伏、浓淡疏密以及音乐的变化,欣赏者的情感也会得到某些感受:或喜,或怒,或乐,或哀,去产生美感或痛感。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民歌《兰花花》,反映的是美丽善良的姑娘对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坚决反抗,是一个敢于对旧社会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英勇女性,同时也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无限忠诚。因此,人民给予她无限同情,为她编了这样美丽的颂歌,同时也歌颂千千万万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妇女。处在今天幸福社会中的很多年轻同志,假如他们不了解封建社会中所给予妇女们的压迫和痛苦,是很难理解这首歌的意义的。
正因为音乐可以激起人们深深隐藏着的感情,打动人们的灵魂。所以,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影响比其他艺术更为直接和深刻,如《义勇***进行曲》不但使东北的抗日将士斗志倍增,也使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战。今天,我们听到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仍然热血沸腾,仿佛又一次见到了黄河两岸的***民战士,正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
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阶段,是由联想或想象来完成的。联想是指一种特定的情感体验唤起相类似的内心体验,例如我们在某一乐曲的情绪体验中,唤起了童年的感觉等。想象是指欣赏者有一种特定的情感体验依附到任何一个知觉表象中去的心理功能,如在我们上音乐欣赏课时,当第一次聆听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的草原》写下自己的情感体验时,有的同学认为是“类似一种朦胧的初恋的情绪”。但我们很难评价这位同学的体验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事实上他们通过想象的功能把特定的情绪体验依附到“初恋”这样一个知觉表象中去了。
艺术欣赏篇3
关键词:艺术欣赏;教育观念;情感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形势喜人,加大了艺术欣赏内容的幅度,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增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长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把艺术欣赏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前锋,担负着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的重责,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欣赏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充满种种矛盾的艺术欣赏教学现状,找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来改变它,使我们的学校艺术欣赏教育真正短时高效,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讨能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艺术欣赏教育观念。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旧的艺术形式不断翻新,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涌现的今天,只有以情调动学生的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领悟各种艺术形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皮格马利翁”的心理效应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你挺有创意”、“你的观点不错”、“你的想法有意思”……,这种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回报的是他们信心百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每一次的美术欣赏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体会美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中。
艺术欣赏篇4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特殊性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形中。”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艺术欣赏篇5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代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正如电脑和算盘同在,洗衣机和搓板并存,试管婴儿和恐龙蛋化石共生一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精神并非同代。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比如60年代,卢卡斯萨马拉斯主要探讨的是人的亲妮行为和暴力。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炽热的和***主义。似乎全部的作品都被梦魇困扰着,镶饰着欲望,渴望者心醉神迷。
尽管一些现代主义艺术也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某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确不适合一个中学生。敏感的学生面对着万花筒般的多元观念,往往不知所措,分不清美丑。况且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国家的美育也曾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把美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在十年内乱期间,美育更受到毁灭性的催残,真假不分,善恶颠倒,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心灵,带来愚昧,粗野,庸俗等不良后果。
同时,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难免出现许多不良因素,商潮汹涌,文化兵败,伪劣走俏,真金蒙尘。今天,似乎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扑溯迷离和令人费解的时代。
哲学家不再尊重笛卡儿,黑格尔;文学家不再推崇莎士比亚,鲁迅;艺术家也不再欣赏达芬奇,拉非尔和贝多芬。一台部级水平的交响乐演出,听众寥若星辰,而一位怀抱吉他,声嘶力竭,似唱非唱的"歌星"却吸引数以万计的歌迷。同样,在美术市场,一些利令智昏的画店,画商更是不吝出资,成批伪造画和名家字画。同时,在我们今天的艺术殿堂中,也似乎愈来愈难以看到人类古代所创造的各种美丽的神话,圣洁的传说,优美的音乐和令人心醉神迷的绘画。而更多的是邪恶,荒谬,仇恨,丑陋。
莎士比亚在《风月通鉴》中曾经写道:人们齐心赞赏新玩具,不理会他们是用旧物捏成,宁愿歌颂镀金的劣货,不愿欣赏盖了灰的金泊。
因此,做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在我任教的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罗丹的助手葛赛尔写下了《沉思》这座雕像给他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的张弛,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入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
而在现实当中,罗丹对艺术的执著使他自己认为是"教徒",他在遗嘱中对青年谆谆教导: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象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一个朦胧中的少女有着自己的梦想,这与中学生多梦的性格是如此的接近,这种心灵的沟通和激发,如电流通过全身,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忽然间犹如脱胎换骨,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的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不能泯灭的。
又如凡高,他尽管只活了37岁,而且是孤僻,自闭,精神***.真正的去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品格,我想学生会对凡高充满了尊敬。
脾气古怪的凡高从小就不合群,不仅长相难看,有时羞却,有时又冲动粗鲁。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但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他在为古皮尔画店工作时,直截了当地批评顾客的爱好,甚至公开宣称商业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盗贼集团,于是他被解雇了;他在一家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看到了贫苦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在一座煤矿当自食其力的传教士,把财产分给穷人,自己粗茶淡饭,衣裳褴褛,教会认为他布道失当,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满腔热情,一往深情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不是被戏耍,被背离,便是酗酒放浪,于是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的创造绘画作品,却因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于是他又被解雇了。
然而凡高和罗丹一样,对待艺术就象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并且他有着和雷诺阿一样的追求。"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一到信中这样写道。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人们得以窥到凡高的内心:他就象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种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地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其次,在进行欣赏教育时,有必要的让学生允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由于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觉,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
事实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并起并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一,中国的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可惜这些壁画因为建筑物的毁灭都已不存于世,但是从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我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到了战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以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老画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不懂中国绘画而研究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要求。我想,用长流不息来比喻中国的绘画是最合适不过的。"
而欧洲的绘画从时间来看,应该是早早承认,旧石器时代,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品,都是发现于欧洲的西南部与中部。虽然考古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但迄今尚无新证物以前无法动摇上述的观点。
到了中世纪以后,由于基督教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一时代在绘画史上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清前途的障碍,需要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门终于从古人的武器宝库里找到了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从而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号,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地光辉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因此,欧洲的绘画是时而浩瀚,时而干涸,这与中国地绘画地源远流长是不同的。
二、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
他们是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状物画学。
他们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像一位独眼巨人在锁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看得见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的安琪尔要飞,只有实实在在地安上一双翅膀,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还得借助于一支有形的弓箭。
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
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
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是"无翼而翔",一个是"有翼而飞",哪个更高?
难怪毕加索反问:"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您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况且有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进入90年代,伴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和新潮,艺术和非艺术,雅和俗的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他兼容性更强,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是以一种游戏的姿态出观: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一副眼镜,弥勒佛扛起了广告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既保持着自己的"风和雅",同时更大众化。
现代主义重视看得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他从东方神秘主义众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中国早有"玄之又玄,天机不可泄露"之说。这些被某些学者视为不能用精确数值定量定性的落后乃至迷信的中国古老文化,说不定潜藏着科学主义未能认识的领域和未能解读的信息。
正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会就不发达。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出现完善的资本主义,而在后工业社会形态中则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排斥性,而对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
艺术欣赏篇6
[关键词]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艺术欣赏篇7
鉴赏能力是一种经过培训而得到的欣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物的能力,是对一种复杂的视觉或听觉构***以及它们的深奥的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同与艺术创作和表演技能,这是一种审美鉴赏的技能和能力,是一种认识性的能力,是一种通过训练而得到的操作性能力,它与不经意的习惯不同,技能是一种通过培训而获得的智能,最终目的却是要帮助学生获得一种默契的知识和无法说清的诀窍,在各门类艺术的欣赏中,作为一种认知性的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不同艺术样式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规律,进而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去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主要是从绘画、雕塑、书法、舞蹈、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样式的艺术特性、基本表现手段和名作赏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艺术性讲解。艺术的综合主要是从艺术特性、表现手段和名作赏析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不同艺术样式的艺术特性和表现手段。抓住重点、核心,切入关键知识,避免面面俱到的介绍,把具体艺术体裁、历史形态、流派以及象征、变形、夸张等手法放在个部分讲解。
一、在艺术特性上,侧重不同艺术样式在情感意蕴表现、艺术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基本规律,从时间与空间、立体与平面、动态与静态、造型与非造型、具象与抽象、视觉与听觉、实用与审美、单一与综合诸方面进行论述。可分为:1、造型的视觉静态艺术(绘画、雕塑、书法)2、非造型的听觉动态艺术(音乐)3、造型与非造型、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视觉视听综合艺术(舞蹈、戏剧、影视)。
二、在表现手段上,着重讲解不同艺术样式的形式因
其构成的艺术表现性,说明多种艺术手段及其塑造形象、表现情感的功能特性。既强调不同形式因素的基本形式美的要求,又说明不同形式因素与特定情感意味的审美对应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色彩、线条、形体、旋律、节奏、音色等的形式感。注意有层次性、条理性地讲清楚某种艺术手段的多种表现功能。
三、在名作赏析上,侧重艺术性的欣赏,避免过多的讲
述生平事迹,历史背景,艺术主题的说明和故事情节等的描述要简明扼要。着重讲解赏析不同艺术样式的作品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欣赏时按手段形式、表现特色进行有层次的讲解,主要目的是通过作品的赏析进一步掌握特定艺术的表现规律。在作品中将艺术的普遍手法(象征、夸张、变形、抽象等)考虑进去,并注意选择不同时代、流派、风格、体裁的名作进行赏析,强调艺术作品的审美理想的联系。
艺术是人类审美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在艺术理论础上的艺术欣赏主要可以冲两个方面把握:
(一)、情感意蕴的领悟
艺术的情感意蕴是丰富微妙的,既有具体性的情感态度,又有抽象的情感意味。具体性的情感态度是对具体社会、时代、情景、事件、人物的爱与憎、赞扬与批判的道德性、伦理性的情感评价。它主要体现在具象征性、叙事性的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当中。抽象的情感意味主要是情感力度和概括性的审美情调。它主要体现在音乐、舞蹈、书法、抽象绘画、抽象雕塑等艺术样式中。前者相对明确清晰,后者模糊朦胧。
在艺术表现中,苏珊.朗格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就是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一是具体明确的情感(喜、怒、哀、乐、爱怨、希望、嫉妒等),既具体情感。一是抽象、模糊、无名的情感。既抽象情感。
当我们面对几何装饰、建筑、音乐作品时,并不感到有象人一样的叹息,等具体情感,但当把这些看成好象是一些符号,通过它交流心理状态,再同旋律、节奏等结合在一起,这便是抽象的移情。从不同表现情感内容的角度,可以将艺术分为具体情感艺术和抽象情感艺术。前者包括具象绘画、具象雕塑、书法、音乐、表现性舞蹈等。可以通过具体事物、场景的描绘,表现明确的具体审美情感。后者则以色彩、线条、形状、等传达宽泛、朦胧的抽象审美情感。直接表达情感力度,正是音乐、书法等抽象情感的特长。文学在表达情感是只能是说明和描绘,而音乐却能同时表达感情的内容,又能表达感情的强度。
(二)、艺术形式的体味
1.对艺术形象的把握
艺术是审美情感的形象性表现。从题材看,有与主题直接联系的题材,如浪漫主义美术中的海难、战争题材,现实主义中的农村、劳动者题材。有与主题无直接关系的题材,如印象主义绘画中的草垛、教堂、、立体主义美术中的房屋、树木、人体等。
从对形象的理解看,有具体形象,如具体的人物、风景山水、花鸟、静物等。有变形形象——“不象”之象,如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人的绘画、中国写意画等。有抽象形象——“无象”只象,由纯粹的点、线、面构成,如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的抽象绘画等。在非造型性艺术(音乐)的听觉想象形象中,有自然生态的模拟形象,视觉形态的联想形象和心理情态的抽象形象等。
不同艺术样式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有自己的特性和规律。在造型艺术中,绘画的形象更具体丰富,雕塑单纯简单,书法是塑造字形的抽象形象。音乐的听觉形象是联想性、抽象性的。舞蹈以人体自身构成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直接性、强烈性。戏剧在集中的矛盾冲突中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影视是自由调度的镜头来表现各种形象更直接细微。
艺术家为了表现个性化、时代性的情感,而选择恰当的题材,来塑造最具表现力的形象。新古典主义美术崇尚永恒理想的古典美,以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传说和端庄静穆的人物形象为主要题材;而浪漫主义展现放纵的激情,表现海滩、战争、厮杀场面。
在艺术作品中,许多形象塑造是理想化、夸张化、变形化、抽象化。比如梁楷的《泼墨仙人》以夸张变形的造型、奔放的笔势和酣畅淋漓的泼墨刻画一个充满醉意的仙人形象。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中的大卫形象雕塑成一个体格雄健、体现着理想化的男性美的青年巨人。只是用了夸张手法,其大卫只是个牧羊少年。另外,同是女性人体,提香的丰肥亮丽,布歇的娇艳透明,鲁本斯的浑圆健硕,还有安格尔的《大宫女》通过对宫女肌体的变形描绘,表现出舒展流畅、婉转起伏的形式美意味。还有浪漫主义形象塑造更是强调理想化的夸张、变形、虚构,如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国王与王后》是亨利.摩尔的代表作,富有现代意味的,以夸张、变形的造型塑造坐在大自然中的两个人,躯体拉长,结构简练,眼睛被镂空成一个洞,称“摩尔洞”,远看自然而神秘的童话般的灵性感。
2.在表现手段的感受上
不同的艺术样式有其独特的形式因素、表现手段:如绘画的线条、色彩、构***、明暗、笔触、肌理;雕塑的形体、质感、起伏、明暗、材质、环境;书法的笔画、结字、章法、墨色;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和声、音色、调式、调性、曲式;舞蹈姿势、动作、表情、构***、节奏;戏剧的动作、台词、结构、音响、造型因素;影视的画面构***、镜头、蒙太奇、光影、色彩、声音等。
从绘画、雕塑构***来看,可分:三角形、S形、之字形、V形、方形等。例如《掷铁饼者》S形,具有旋转起伏的旋律感。《自由引导人民》三角形,具有稳固坚实之感。舞蹈》卡尔波的作品,将女青年环形的手臂连接与男青年V形手臂伸展结合,既有环绕的律动,又有升腾展放的姿态。水平线构***开阔、平稳;垂直线构***肃穆庄重又有升腾之感;曲线、弧线构***波动舒缓;斜线构***动荡冲击.崇尚和谐静穆的古典主义的绘画大多是水平、垂直线和金字塔形的构***。在突出运动感的巴洛克绘画中,是大斜线、对角线为主的构成线,且给人以有冲出画面的势态。优美秀丽的洛可可美术看重舒缓畅达的曲线弧线。张扬激情的浪漫主义绘画则是对立冲突的斜三角、交错的纵横线为主。
在音乐形式中,音调的连续上行的旋律,给人以激昂、乐观、冲击力;连续下行则是悲观、忧伤、肃穆。比如进行曲多是上行的,例如: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聂耳的《毕业歌》以级进的上行旋律表现热血沸腾的豪迈激情。二拍、三拍、四拍不同的节拍体现或明快或柔和或宽广稳健的情调。就象大调的明快、欢乐气氛,小调的暗淡委婉深沉情绪。复调手段可同时描绘不同的音乐形象,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同一形象的不同侧面和多样情感。冼星海的《怒吼吧,黄河》以其层层迭起的复调来描绘波涛汹涌的黄河景象,表现出激奋的气氛。在音色上,我国的竹笛清脆,二胡温和(例<<二泉映月>>),萧的淳厚而雅,琵琶明亮清新(例<<高山流水>>);西洋乐器中,双簧管纯净,单簧管的开阔,长笛的流畅清润,大管的浑厚沉郁,小号嘹亮高昂,长号圆润辉煌,大号高贵雄伟。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用甜美的小提琴音色和实的大提琴音色来分别表现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形象。比才的〈〈卡门序曲〉〉中各种的乐器,不同的演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它同不同的绘画材料一样,表现的手法不同则效果不同。虚实轻重缓急各不想同。
在舞蹈动作中,双手双臂的交叉是封闭的手势,举手叉腰摆动等是具有自信、喜悦、兴奋情感的意味。在舞蹈构***中,斜线呈有力的推进之势,具有开放性奔腾性的感情,径直向前的竖线,具有强力的动势,有急迫感和压力感,例如: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千手观音》中构***时有直线时有斜线,时缓时急,充分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及内涵。舞剧《红色娘子***》中有一场景是娘子***战士和群众一起排成的队伍,向观众径直走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在综合艺术的戏剧和影视,具有更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力。戏剧以演员的动作,形体、言语、动作等为手段,有充分利用道具、布景、灯光、色彩、音乐、音响等进行多角度的艺术刻画。例如:〈〈中国式离婚〉〉连续剧,在陈道明和蒋雯丽的表演下,使作品充分反映了中国当代婚姻现状,既三种婚姻状况(心的背叛、身的背叛、身心的背叛),通过三个不同家庭的婚姻,来反映现实。在娱乐的同时也很深刻地给现代婚姻状况一个警示。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中的色彩用的非常好(绿黄白蓝)等,加之章子怡的舞蹈表演,再通过开阔的场景和技术摄影,使剧本很有艺术欣赏价值。
色彩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影视中都存在。同样的形式因素在不同艺术家手中有不同的艺术处理,具有了不同的情感表现意义。古典主义绘画、安格尔绘画的白色体现是朴素、淡雅、圣洁;蒙克的白色则弥漫着恐怖、悲哀、死亡。
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风貌。从色彩上看,古希腊单纯静穆的素色无色;中世纪张扬神性光辉的色彩斑斓;文艺复兴色彩写实和谐;巴洛克的运动感的色相明度对比;洛可可的在银白之上的透明鲜丽;新古典主义以素描为主的中间色、调和色;浪漫主义的激情强烈与纷杂;现实主义以描绘劳动人民为主的沉实凝重;印象主义的瞬间的光色明亮跳跃;野兽派表现的装饰情趣的纯粹鲜明;表现主义充满悲情的浓郁狂乱等等,不同时代,不同艺术流派的绘画有多样化的追求。坚持教育创新,坚持创新教育,坚持艺术创新,愿教育充满希望,愿艺术充满生机,愿国家充满希望,未来充满希望!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努力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目前可以用“问题解决法”即是教师为学生装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思路,或是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中艺术欣赏课中,欣赏《蒙娜丽莎》达•芬奇作品和齐白石的《虾》,在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基础上,你又怎样表现它?怎样表现作品内涵,方式方法灵活多变,主要能反映积极向上,生机活力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学生表达方式不一:有画出来的、剪贴的、写诗的、写心得体会的、还有直接说出来的,或是表演形式表达出来的,充分利用自己特长来发挥。另外,还可以用“评论性思维的培养”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大家提出看法,相互间进行不断评论。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校学到的东西,必需与实践结合,才能变得活起来,才有生机,只有经过实践,知识才能变得更丰满,更深刻。也就是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在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上,可以采用一个主题绘画作品,一场特色演唱会,一套优美摄影作品,出版报,设计班徽班歌,和主题班会等,都可以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为等方面能力最好的机会。那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对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最有效果的。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是他们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例如:艺术课上的制作,剪纸,贴画,泥塑,对印画,歌唱中的跑调现象等。让学生大胆去设想,敢于创新,敢于动手动口,鼓励参与,树立信心的勇气,确信那独一无二的作品是自己的佳作,允许失败,敢于面对挫折,勇敢地再去尝试,这对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起到了锻炼。
另外,兴趣是学习首要,实践是掌握知识的关键,交流是激发人的思维和创造的源泉。这三点不可分割。将快乐引人课堂,用心去交流,用愉快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切实为学生搭建合作实践舞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各种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新型课程实验,将大大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例如:把艺术课(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等)综合上,让艺术融为一体,使美术课中输入音乐作品,让音乐与绘画结合起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手、脑、口、四肢等多种感官利用,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高艺术效果,从中更好的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因为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联系的。它比以往传统的授课形式——单纯的美术课或音乐课更有趣,学生感兴趣,有生机活力,还可参照学生多数建议,自编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采用些室外上课,游戏,并把流行音乐现代服饰引入课堂等。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形式灵活多样,充分体现艺术的创造性,更好地把握机会,有利于提高培养学生“艺术感”的都可行。以至于历史地理的综合,双语教程综合等,都是我们教学所要改革实践的课题。
艺术欣赏篇8
一、多视角欣赏,领略美术之美
1.依靠感官直接欣赏。小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美的判断往往直接取决于他们对具体作品的第一感觉。例如,在《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可以通过视觉了解到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自然风光,画了哪些景物,主要的色调是什么等,直接依靠感官欣赏到山水画的基本风貌。比如,展子虔的《游春***》中,以山川树木为主,人物细小以作点缀,运用勾勒填色画出山石。画面大量使用石青、石绿,为我们描绘了在明媚的春天,人们踏青郊游的情景。透过这静态的一山、一石、一树,却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感觉到了作品的立体美感,给人以最真实的感受,使人有亲切的感觉。
2.从作品的风格欣赏。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艺术风格,它与作家的气质、个性、人格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从作品的风格去欣赏,能够体会到不同艺术家在形、光、色、线、点、面、材质、肌理、体、量与空间等艺术语言方面的不同,在均衡、对称、调和、对比等艺术手段上的差异。例如,在《画家介绍》的欣赏课上,我向学生展示了齐白石的《秋色有香》,运笔简练、笔墨沉实、色彩润泽,治印善用直刀,挺劲奇肆,自成一派。而李铁夫暮年所画的《双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即使是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瞬间,也能彰显出自然、真实的美感。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欣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3.从作品相关背景去欣赏。王朝闻曾说过:“对艺术的欣赏和对艺术的创作一样,都是以欣赏者和创作者的生活检验为基础的”。我们必须要联系艺术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艺术家的个人成长过程、艺术创作的发展过程,才能完整地去欣赏作品。例如,在《人的五官》一课,让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可以先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正是因为有和插队生活的经历,才能刻画出这么一个皮肤黝黑、牙齿脱落、满脸皱纹、手掌粗糙的农民形象的父亲。
二、多感官调动.感受作品的人文内涵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美术作品往往也流露着深厚的时代背景。为了深化主题,突出欣赏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个性特征,我们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变成一门“集声音、***像、动画、影视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提高审美实效。例如,在《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中,我借助多媒体设备将这些优秀的书画作品展示在屏幕上,再根据不同画面内容配上不同的音乐,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营造出立体的欣赏氛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更好地融入到对美的感受之中。
2.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山、一水、一树、一草皆是人类生活最真实的反应。要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作品所反映的内涵,教师可以利用与作品有联系的事物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中的技巧和美术美感,以提高欣赏品味。例如,在欣赏马远的《寒江独钓***》时,可结合五绝诗《江雪》相对比,看看诗与画有什么异同。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诗与画的对比和赏析,更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升学生审美鉴美能力
1.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绘画反映的是精神世界,是自然物艺术化、抽象化的表现。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才能真正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例如,在《寒江独钓***》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画家匠心独运地在画面上留下的大量空白进行想象:这空白也许是代表水,也许是代表山,也许只是为了突出“寒”和“独”,也许……让学生在想象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在鉴赏美、品味美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感情。
艺术欣赏篇9
一、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把握学科特征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是美术欣赏的“拐棍”,如果把欣赏当作一把锁的话,那么基础理论知识就是这把锁的钥匙。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就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逐渐深入。如高中教材《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中对什么是形式美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法: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然后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 (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 (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 (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这样从学生兴趣所至的子门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待征,又在欣赏美中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二、欣赏时要有重点,以加深学生对名作的印象
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如:《西方17、18世纪美术》一课中,在近200年的美术史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用大量的名画来有重点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卡拉瓦乔到乌东,分别对其作品题材,艺术处理手法,追求的境界等进行言简意赅的评述,否则学生会因多而乱,互记混淆,出现欣赏中名家名作的张冠李戴。在现阶段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高中美育的目的,使高中美育与教育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并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欣赏课要讲究教学艺术,探索正确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
(一)提升教学理念,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在学习《外国近现代雕塑》这一课时,教师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1.让学生在本课中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作品,然后把他们分成相应的若干组。2.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各组欣赏和讨论。3.请学生表达个人的感受和见解,发表对作品的评价。4.教师作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发表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或改正。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全班进行探讨。6.指导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进行更广泛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要组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又要主动而坦诚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加强情境式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为了深化主题,突出欣赏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个性特征,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影视等方式创设背景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如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我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渲染气氛。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在欣赏过程中,由于音乐和画面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不应该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辩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触类而旁通”,这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丰富教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自主能力
现行的美术教材有一些选学单元,这使我们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验活动。为切实理解和加深兴趣而对一些绘画操作做一简单的接触,注重创造力及想象力,应该适时地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展览及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艺术欣赏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美术欣赏教学;艺术欣赏能力
中***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引言
与美术相关的职业院校不应该仅仅把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而应该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创新能力、想象力、认知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最终的学院目标。美术欣赏课的授课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需要“跳出”书本,合理利用多媒体,适当运用音乐手段,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质,提升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一、传统美术欣赏教W与现代美术欣赏教学的比较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课堂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与活力,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专业知识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讲课步奏,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其次,传统美术欣赏教学课堂一般是应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片展示的效果很差,学生也无法正确地对作品进行认知、解析、鉴赏,这并不利于他们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现代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极有利的。现代美术欣赏教学主要以启发、探讨式教学为主,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欣赏作品的自信心。现代美术欣赏教学一般会引导学生间进行分工合作,这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赏作品,从而领悟到作品背后的故事。其次,老师一般会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与作品密切相关的音乐,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自身置于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鉴赏作品,从而提升他们的艺术欣赏力。
二、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1.合理利用多媒体
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看到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细微的过渡,同时,可以放着缓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天空放飞自我,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力,这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解读。
2.增加互动、讨论环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相关知识的讲解时,一定要做到多向学生发问,不要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进行滔滔不绝地讲解,实际上能够听懂的学生很少。教师一定增加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明白美术欣赏的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舞台,也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
3.适当地运用音乐手段,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美术欣赏教学课堂上播放音乐是为了辅助学生进入欣赏作品的状态,因此,音乐的挑选相当重要,不是任何内容的音乐都可以,而应该是尽量与作品相关的音乐、比较平缓的音乐。音乐的冲击力不要盖过作品本身,它仅仅起着渲染、烘托、润色的作用,不然就舍本逐末了。
4.“跳出”书本,灵活备课
一名合格的美术欣赏教师应该做到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且要注意丰富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应该拓展一定的课外知识。其次,为了不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每堂课原则上应该有不同的美术作品来供学生分析、鉴赏。每个美术作品都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美点,并且它们的美点是不同的,这便要求教师要做到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课前做好教案,定好小的教学目标,备课和授课过程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之,教师做到了灵活备课、授课,学生才能够灵活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的艺术欣赏力。
5.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想象力、认知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激发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创新力、认知力。每个美术作品首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像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宝宝,学生会迫切的想要为美术作品穿上自己觉得好看的衣服,但是可能有些衣服是并适合的,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格外重要。当然,教师的引导也不可太过局限,只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他们才能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自由、欢快翱翔,慢慢地,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才会实现跳跃式的提升。
6.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美术也是一种文化,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多种文化情境下认识美术、感受美术魅力。职业院校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美术欣赏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不仅仅有一双发现美术作品的美点的眼睛,还应该拥有发现生活中美丽人、事、物的睿智双眼。
三、结语
“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仅仅代表着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美”,还象征着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职业院校美术欣赏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完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邹洁.打造有效的美术课堂,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科研论坛,2010(7).
[2]张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范竞.对高职院校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