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看的词语篇1
表示向周围看:巡视
环顾
张望
环视
表示斜着眼看:斜视
瞟
瞥
表示向上看:仰视
仰望
表示愤怒地看:怒视
瞪
怒目
表示向下看:俯瞰
俯视
鸟瞰
表示看全身:打量
表示已看到:看见
看到
见到
表示回过头看: 回眸
回首
表示偷看:窥
窥探
窥视
窥测
表示上级看下级:视察
检阅
表示一般地看:视
见
瞧
睹
表示略微看:浏览
瞄
一瞥
走马观花
表示看不起地看:蔑视
轻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 照看
看护
表示向远处看:眺望
了望
遥望
远望
远眺
极目远眺
表示到处看:瞻前顾后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盼望地看: 望穿秋水
表示亲自看:目击
目睹
目测
表示集中精力看:目不转睛
注视
凝视
凝望
盯
端详
表示仔细看:察看
观察
端详
察
检查
查看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带“观”的:观测
旁观 围观
观察
观览
观望
观光
参观
观摩
观赏
带“望”的:远望
眺望
探望
张望
希望
了望
观望
看望
凝望
仰望
带“视”的:审视
仰视
检视
斜视
窥视
凝视
俯视
巡视
环视
瞰视
注视
察视 扫视
带“览”的:浏览
阅览
展览
表示看的四字成语
察言观行 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 走马观花 察言观色 一望无际 登高望远 一目十行 侏儒观戏
作如是观 掌上观文 东观续史 另眼看戏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袖手旁观 雄伟壮观 仰观俯察
岩居川观 游目骋观 洋洋大观 作壁上观 坐观成败 坐井观天 掌上观纹 东张西望 虎视耽耽
以观后效 粲然可观 察言观色 察颜观色 东观西望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迁延观望
束手旁观 烧犀观火 狗眼看人 看风使船 看风驶船 看风使舵 看风使帆 看家本领 看家本事
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 前俯后仰 左顾右盼 探头探脑 极目远眺 高瞻远瞩 昂首望天 瞻前顾后
拄颊看山 走马看花 矮人观场 矮子观场 傍观冷眼 悲观厌世 傍观者清 傍观者审 当局者迷
比量齐观 炳如观火 炳若观火 从壁上观 迟徊观望 东观之殃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等量齐观
叹观止矣 探观止矣 叹为观止 蔚为大观 兴观群怨 耳听八方 返观内照 探头探脑 举首昂视
观者如堵 观者如垛 观者如市 观者如云 观者如织 观者云集 静观默察 借镜观形 镜里观花
燎若观火 燎如观火 冷眼旁观 矮人看场 旁观者清 跑马观花 凭轼旁观 齐量等观 水月观音
洞若观火 洞如观火 东望西观 大有可观 耳闻是虚 眼观为实 返观内视 望穿秋水 见貌辩色
看景生情 看破红尘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行事 看杀卫d 看朱成碧 冷眼静看 另眼看待
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雾里看花 下马看花 拄笏看山 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眼观六路 眼观四处
一览无余 管中窥豹 面面相觑 坐井观天 侧目而视 见异思迁 迟回观望 侈人观听 迟疑观望
达观知命 矮子看戏 白眼相看 明若观火 东张西望 高瞻远瞩 见风使舵 一览无遗 明察秋毫
鼠目寸光 隔岸观火 观场矮人 观风察俗 观过知仁 观化听风 观机而动 观机而作 观貌察色
观眉说眼 观山玩水 公听并观 观望不前 观往知来 观形察色 观衅伺隙 观隅反三 观者成堵
耳闻目见 左顾右盼
表示看的三字词语
瞧一瞧 看一下 看一看 望一望 瞄一眼 盯一眼 瞧一下 望一会 瞥一瞥 瞟一瞟 探一探
赏一赏 观一观 瞅一瞅 瞧一眼 瞟一眼
表示看的二字词语
看见 欣赏 打量 视察 注视 蔑视 浏览 远望 远眺 俯视 仰望 瞻仰 注视 端详 轻视
瞻仰 俯视 环视 偷窥 窥视 注视 张望 注视 看护 凝视 巡视 照看 怒视 观察 眺望
电眼 观察 浏览 细阅 秋波 偷望 环视 环顾 俯视 回眸 鸟瞰 眺望 顾盼 回首 回眸
审视 探望 僵视 斜视 环视 横目 侧目 游目 纵目 极目 张目 青眼 窥视 白眼 怒眼
表示看的一字词语
瞧 看 盯 瞄 视 瞟 睨 睹 瞅 眺 观 望 睬 瞩 摆 瞥 探 眺 瞄 仰
赏 瞻 瞪
表示看的多字词语
听其言而观其行
坐山观虎斗
表示看的词语篇2
2、远眺。指站在高处往远处望;
3、鸟瞰。从高处往下看,近义词为俯瞰,俯视,反义词是仰望,仰视;
4、东张西望。向四处张望的意思,形容心神不安地到处看;
表示看的词语篇3
饱览:饱,丰富,充足,览,阅读,浏览,观览,词义为尽情地看,充分地看,尽兴地看,看个够;应接不暇: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目不暇接:暇,空闲,接,接收,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出自秦牧《菊花与金鱼》:一切艺术的道理也是这样,单一必然导致枯燥,而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给则是绝大多数人所欢迎的。
(来源:文章屋网 .wzu)
表示看的词语篇4
[关键词] 现代汉语;桂林官话;动词使用;差异
[中***分类号] H1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82-05[ZW(N]
[作者简介]唐磊(1990―),女,广西桂林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一、桂林官话概述
要了解何为桂林官话,首先要明确官话的概念。官话区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个分区。官话区再细分还可以分出八个区,即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1]12。桂林官话属于西南官话区内的一个分支系统。
(一)桂林官话的形成
自秦始皇凿通灵渠,连接湘漓二水之后,桂林便成为中原进入广西乃至岭南和贵州的交通要道;又自宋代以来,桂林长期作为广西的***治文化中心而存在。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行***职能的特殊性,使得桂林历来受中原影响较深,同时也对吸收、保存和传播中原的风俗、雅言提出了必然要求。唐宋时期,桂林城乡之间语言差别不大,都是古平话;到了元明之际,北方话向现代官话演进,再加上地理位置和行***职能等客观因素的要求,桂林城内语言开始与古平话分家;至明清时期,桂林城在***治、经济、文化、***事上与中原交往进一步密切,桂林官话最终确立[2]3289。从地理分区及语音特征上来看,桂林官话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部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桂林话”是城区居民的母语,通行于城区内、郊区及个别下辖县区,是大桂林辖区内各民族的公共交际语言。
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有着共同的历史来源,在语音上有整齐的对应规律,基本词汇和语法体系也大体相同,现代汉语方言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1]10。作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桂林官话亦应具有上述现代汉语方言所具备的特点,但由于历史传承、使用心理、地方事物、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具体的使用方面,桂林官话还是与现代汉语之间呈现出不同之处。
二、桂林官话中动作行为的几种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后可接“着”“了”“过”,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作的已经实现或曾经发生过某种动作等动作行为状态。例如:“走着”,表示动作主体正在进行“走”这一动作;“吃了”,表示动作主体已经完成了“吃”这一动作;“看过”,表示动作主体曾经发生了“看”这一动作。动词后可接“着”“了”“过”,这是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一个显著的语法特征。
而在桂林官话中,动词同样可以通过一定的附加变化来表示多种动作行为状态,而且动词的附加形式更复杂,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状态也更多样,有时一种附加方法可以表示几种动作行为状态,而有时同一类型的动作行为状态又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这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一)实现体
在桂林官话中,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状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在动词后加“着”“到”“起”。
1.着
桂林官话中在动词后加“着”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发生。
例如:作业我还没写完着。
今天好鬼倒霉,走路撞着电线杆了。
第一句话是表示“写完作业”这个动作还未实现,第二句话是表示动作主体发生了“撞”这一动作。
2.到
桂林官话中在动词后加“到”表示动作行为获得某种结果。
例如:隔太远了,根本看不到。
喝汤喝到个虫子。
在河边看到个钓鱼的。
第一句话表示动作主体因客观因素影响,无法获得“看到”这一动作结果;第二句和第三句话的结构都是表示动作主体获得“喝”“看”这样的动作行为结果。这样的用法与上述的在动词后加“着”的肯定形式的用法相同。
3.起
桂林官话中在动词后加“起”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实现或失败。要表达这样的语言效果时,一般在动词之后,“起”字之前加“得”或“不”来实现。
例如:这个项目如果给够我时间,我肯定做得起。
这袋东西这么重,恐怕称不起啵。
第一句话表示的是动作主体能使“做项目”这一动作行为实现,第二句话表示动作主体无法实现“称”这一动作(“啵”为桂林官话中常用的语气词)。
将上述桂林官话中动词附加形式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可以发现,桂林官话中,在动词后附加“到”“起”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动词后加“到”“起”的用法相同,区别不明显。
(二)持续体
桂林官话中,要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一般在动词后加“到”(上声)来实现,这有点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动词加“着”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用法。
例如:我还在吃到饭咧。
他走到路跌一跤。
第一句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说“我还在吃着饭呢”(“咧”为桂林官话中常用的语气词),第二句话表示动作主体在持续“走”这一动作时摔了一跤。
(三)渐进体
桂林官话中常有动词加补语构成动补词组,并通过重叠动补词组以表示动作行为反复进行且动作行为的结果渐趋于补语所要表达的效果的用法。如“把肉剁碎剁碎”表示反复重复“剁”这一动作,并使受事主体渐趋于“碎”的状态;又如“抹干抹干”,即反复进行“抹”这一动作,并使受事主体渐趋于“干”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桂林官话中这种动补词组的重叠形式,看上去有点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动词ABAB式的重叠形式,但仔细分析,这二者是绝对不同的。桂林官话中重叠的是一个动补词组,即一个由单音节动词和一个补语组成的词组,补语和动词之间存在着补充说明的关系,如“剁碎剁碎”等;而现代汉语中动词ABAB式的重叠形式重叠的是一个完整的双音节动词,A与B之间不存在补充说明的关系,A与B不可拆开使用,如“研究研究”“整理整理”等。
(四)暂行体
桂林官话中暂行状态的表现一般用动词加“先”来实现,“先”一般放在动词后或动词所在句子的末尾。
例如:莫管那些,吃饭先。
等他来了先,到时候再讲。
第一句话表示暂时先进行“吃”的动作。这句话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说一般说成:“别管那些,先吃饭。”第二句话表示其他的先不讨论,暂时先进行“等”这一动作。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一般说成:“先等他来了再说吧。”由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表达同样的语言意义,现代汉语和桂林官话的语序是不一样的,桂林官话中“先”一般放在动词后,而现代汉语中“先”一般放在动词之前。这是因为在桂林官话中,“先”的语法作用相当于语气词,语气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后。
(五)尝试体
桂林官话中常使用动词加“(一)下”的结构形式来表示尝试进行某一动作,如“看(一)下”“研究(一)下”等;而在现代汉语中要表示尝试性动作常用动词的重叠形式来实现,如“看看”“研究研究”等。桂林官话中不常使用现代汉语中的重叠形式表尝试动作的用法。
(六)经历体
这种动作行为状态表示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动词加“过”表示经历过或曾经完成过的意义大致相同。桂林官话中常在动词或句子末尾加“来”以表示动作行为依然经历的状态,有些类似于普通话中的“来着”。
例如:我刚逛街来。
你去哪垲来?
第一句话表示“逛街”这一动作已经完成,动作主体已经经历过这种动作行为;第二句话表示动作主体已经完成了“去”这一动作(桂林官话中,“去”,音“克”,去声,调值214;“哪垲”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
以上是桂林官话中,通过动词附加形式的变化所表示的几种动作行为状态。通过对比整理可以发现,在桂林官话中,一种动作行为状态的表示可以通过动词多种附加形式的变化来实现,如表示实现态的三种附加形式:“着”“到”“起”;另外,同一种动词的附加形式又可以表示多种动作行为状态,如动词加“到”既可以表示实现态,又可以表示持续态。因此,要准确地把握桂林官话中动词所表示的状态,就需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免引起歧义。
三、桂林官话中动词的重叠形式
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大多数动词都有重叠形式,且重叠形式不同,动词所表示的语义也有所区别。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几个主要重叠形式有AA式、ABAB式、AAB式,而桂林官话中动词的重叠形式也基本与之相同,示例如下:
(一)AA式
即一个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如“看看”“听听”“想想”等。这种重叠形式又可以有两种变化形式,即“A了A”和“A一A”,比如“看看”又可以说成“看一看”或“看了看”,听听、想想等都可以这样变化。这样的动词重叠形式在语义上表示动作的短暂或委婉。桂林官话中亦存在这样的动词重叠形式,但数量不多且不常用,用法也与现代汉语中AA式动词用法相同。相对于桂林当地语言来说,这样的用法采用了来自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形式[2]3313。
(二)ABAB式
即重叠一个双音节动词,如“学习学习”“研究研究”“打扮打扮”等。这样的动词重叠形式在语义上同样表示动作短暂。桂林官话中ABAB形式的动词重叠同样多采用来自现代汉语中的形式,数量不多,但是有一些以ABAB式重叠的属于本地方言的动词带有贬义,含有反复不断的意思。如“碎哝碎哝”,即表示一个人总是唠唠叨叨、嘟嘟囔囔的,让人反感。
(三)AAB式
现代汉语中,一些述宾式离合词还可以采用AAB的形式重叠。离合词是指结构比较松散,可以拆开使用的词,如“聊天”可以说成“聊聊天”,“洗澡”可以说成“洗洗澡”等。离合词的重叠只重叠第一个音节,在语义上同样表示动作的短暂。在桂林官话中,若要用离合词表示动作短暂,并不常使用重叠第一个音节的形式,而是采用在离合词中间加“(一)下”或“(下)子”的方式来表达,如“聊(一)下天”“看(下)子书”“洗(下)子澡”等。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桂林官话中的动词重叠形式多采用来自现代汉语中的形式[2]3313,使用方式与现代汉语中动词的重叠用法差别不大,重叠形式的动词数量不多且在桂林官话中不常用。
四、桂林官话中常见的一些动词与量词的搭配
现代汉语中,大多数动词可以带动量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动作的量或次数,如“看一下”“走一趟”“打一拳”等。而在桂林官话中,大多数动词同样可以带动量补语,且在现代汉语中通行的量词在桂林官话中同样适用,但在搭配习惯上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差别,不同的动量补语表示的语义不同,所使用的动词也要根据动量补语的语言意义来选择,才能使语句通顺,合乎逻辑。
1.“轮”,用于补充说明一般的动作行为,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次/番”。
例如:打了一轮游戏;
谈了一轮话。
2.“转”,用于表示包括往返运动的动作,一般要与表示进行往返动作的动词搭配。
例如:喊他来一转;
出去打一转;
去那边走一转。
(在上述例子中,“打一转”中的“打”在桂林官话中并不是打人的意思,这是一个固定词组,表示“出去一趟又回来”;“打转”在桂林官话中表示“调转回头,顺原路返回”。)
3.“餐”,一般固定与“吃”“哭”“打”“骂”几个动词搭配,表示“吃”“哭”“打”“骂”的动作行为。
例如:我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餐。
昨天她哭了一餐。
4.“水”,一般与带斗争性质的动词搭配,表示较大规模的或较严重的斗争行为。
例如:他捱人家搞了一水。
“捱”在桂林官话中表被动,这表示受事主体发生了较严重的斗争事件。(“搞”在桂林官话中一般表示“进行大规模或较严重的斗争行为”。)
5.“造”,一般与跟农业活动有关的动词搭配,常用来表示一种农作物在一年中种植和收获的次数,类似于普通话中的“茬”。
例如:一年种两造谷子。
西瓜可以连到种两造。
由此可见,桂林官话中动词和量词的搭配是有自己的搭配原则和特色的,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不常出现甚至是尚未发现的搭配用法,在桂林官话中却是民众日常生活中通用的交际语言。
五、桂林官话中动词的否定形式
现代汉语中,动词能够受副词“不”修饰,这是动词的又一显著的语法特征。在动词前加“不”,可以对某一动词进行否定,如“不吃”“不喝”“不想”等。而在桂林官话中,对动词进行否定的形式更为多样,用法也更为复杂。
1.“没”,去声,可以用来否定动词或形容词,相当于“不”。
例如:没喜欢,即不喜欢;
没看,即不看。
2.“没当(没廊子)”,多用在动词前面作有限的否定,表示没有达到某种要求,有点类似于普通话中的“不怎么”。
例如:没当(没廊子)读书,即不怎么读书;
没当(没廊子)想,即不太想。
3.“没得”,这个词可以否定两种动作状态。一是对事物或动作存在状态的否定,例如:没得卖,即不卖、没有卖或是不存在“卖”这一动作状态;二是对动作发生可能性的否定。
例如:她家里比较困难,没得读书。
(桂林官话中,“读书”在这样的语境里一般表示“上学”的意思。)
这表示的是动作行为主体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读书”这一动作行为。
4.“没曾”,近似于普通话中的“未曾”,用在动作行为发生之前,否定动作行为的发生。
例如:还没曾写作业。
这表示主语还未发生“写作业”这一动作行为。
5.“莫”,多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对整个动作行为的制止或否定,含有“别、不要”的意思。
例如:莫客气,多吃点。
六、桂林官话中的特殊动词“得”
现代汉语中,“得”一般可以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词尾,如“做得好”“红得发紫”等,也可以用作助词,如“看得见”“听得清”等。一般来说,“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以虚词的性质出现。在桂林官话中,“得”作为虚词,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相同;除此之外,“得”在桂林官话中还可以用作动词,以实词的形式存在,可以作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助动词。
(一)作及物动词
“得”作为及物动词,在句子中常作谓语,后面可接宾语,表示得到、具有的意思。
例如:我今天得了好多红包。
我得了两张优惠券,一起去啊。
这些都是表示主语得到了某样物品。在表示这个意义时,还可以在“得”之前加“有”“够”,表示所具有的或所得到的内容数量很多。
例如:这么多任务,有得你做了。
这种东西,大街上到处有得卖。
(二)作不及物动词
“得”作为不及物动词在句中可以作谓语或补语。
1.作谓语
“得”作谓语时,含有能、可以的意思,多用于表示某一动作或事物已经完成或达到某一状态,后面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饭得了,可以来吃了。
衣服已经得了,过来取吧。
第一句话表示“饭”已经达到了“可以吃”的状态,第二句话表示“做衣服”的动作已经完成。
当不及物动词“得”作谓语时,得字前一般不用再加表示动作的动词,如例句中“衣服已经得了”,不必在“得”字面前加“做”字,若加上后,构成的“做得”这个词表示的意义又不相同了。桂林官话中,“动词+得+了”这个结构多表示可以开始进行某种动作了。
例如:作业可以开始写得了。
这与不及物动词“得”作谓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大不相同了。
2.作补语
“得”作补语时,含有可能的意思,包括完成动作的主观可能和客观可能。当它前面与一个及物动词连用,构成“及物动词+得”的结构时,这个结构后面可带宾语。
例如:这个礼堂坐得1000人。
这个结构的否定形式是“及物动词+没得”或“没+及物动词+得”。前者是用否定式补语来否定动作的可能性,后者是用否定词来否定整个动补词组,否定方式不同,但表达的语义效果是一样的。如“坐没得”和“没坐得”均是表示“不能坐”的意思。
(三)作助动词
助动词,也叫能愿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或人的主观意愿。桂林官话中,“得”作助动词可以作谓语或状语。
1.作谓语
助动词“得”作谓语表示能够、可以的意思。
例如:你讲点话得不得?
得,就这样做!
第一句话是询问主体可不可以讲话的意思,第二句话里的“得”即是表示“好、可以”的意思。
2.作状语
助动词“得”作状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相当于“能、可以”,表示客观条件的许可。
例如:下班才得吃饭。
写完作业才得吃饭。
第一句话表示当客观条件满足“下班”时才有可能进行“吃饭”的动作,第二句话同样是表示“吃饭”动作要在“写完作业”这一客观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进行。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桂林官话中动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使用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一定差异性。一般来说,现代汉语中动词的用法、规则在桂林官话中基本都有所体现,但在这些相同点之外,桂林官话的动词用法也有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少有或是没有的规则,在桂林官话中也许就是最常见的用法。这也正体现了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方言同根同源,但现代汉语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又保留了自己的地方特色的特点,这也正是中国语言学极具地域色彩的一种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桂林市志编纂委员会.桂林市志:方言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表示看的词语篇5
关键词:安庆方言;叹词;嗟
中***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98-03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和应答的词。叹词的***性很强,既可以用作感叹语,也可以***成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用的叹词有:啊、唉、哦、嗯、喂等。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安庆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1],有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叹词,如:啊、唉、哦等;还有一些方言所特有的叹词,如:嗟、哎、哎耶、啊西、呵嗨、呵嘿等。本文对安庆方言叹词“嗟”,从其语音、用法、来源、古今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嗟”的语音
安庆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有五个声调,具体为:阴平31、阳平35、上声213、去声53、入声55[2]。因此,安庆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之间有明显的不同。“嗟”的读音在安庆方言中为[t?iε31],属于方言阴平字,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调值。此外,“嗟”的音长和音强,在不同语境中表示不同含义的时候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嗟”的用法
“嗟”在安庆人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一方面,“嗟”作为感叹语,用在句首和句中,但不能用于句末。例如:
(1)嗟,你今天怎么搞的这么漂亮斋!
(2)嗟,你真是越过越年轻!
(3)嗟,你看刚才那个人,长的真丑,还显着要死!
(4)嗟,哪个相信你斋!
(5)你干么事,嗟,烦死着!
(6)――你看我穿这个衣服漂不漂亮斋?
――嗟,臭美死着!
(7)――这太重了,你快过来帮我下子。
――嗟,谬看到人家正在忙啊!
(8)嗟,快来看奈!
(9)嗟,你表讲着一半就不讲了斋,快接着讲!
(10)嗟,嗟,快接着讲下去斋!
依据胡明扬先生在《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一文中认为语气和语气调(包括语气助词和叹词)可以分为三类,即表情语气、表态语气和表意语气[3]。由于安庆方言中“嗟”作为方言叹词时运用频率很高,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如,例(1)―(4)属于“表情叹词”,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赞美或厌恶。其中,例(1)、例(2)表示赞美之意,语音较短。例(3)、例(4)、例(5)则表示厌恶之意,语音较长,并且语音拉的越长表示的厌恶之意越深。例(6)、例(7)属于“表态叹词”,表示应答的含义。其中,例(6)表示对说话人所说的内容含有肯定之意,可以理解为“你穿这件衣服确实很漂亮”。例(7)则表示对说话人所说的内容含有否定之意,意思是“我正忙着,不要打扰我”,也可以理解为“我不能帮你,你自己看着办吧”。例(8)―(10)属于“表意叹词”,表示招呼或追问语气。例(8)表示说话人突然发现某人或某物,并招呼听话人赶快看。例(9)、例(10)表示催促对方接着往下说,有时可以在一句话中用几个叹词“嗟”,表达听话人急迫的心情。
同时,从以上七个例句中可以看出,当“嗟”用于“表情语气”中的赞美之意、“表态语气”中的肯定之意,以及“表意语气”的时候,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而当“嗟”用于“表情语气”中的否定之意的时候,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可以亲密的关系,也可以只是一般的关系,甚至是敌对的关系。如例(3)则是几个关系亲密的人私底下谈论另外一个人,表示一个人、甚至这几个人对于谈论对象的厌恶之情。例(4)、例(5)则表示说话人讨厌、反感听话人,表达出了自己的厌恶之情,要求听话人不要再这样做了。
另一方面,“嗟”还可以作为***语,单独成句。例如:
(11)――你晓不晓得,我可崇拜死你了。
――嗟。
(12)――你老是讲爱我,是不是?现在大伙儿面前,再说一遍唛。
――嗟。
(13)――哈哈,你又输了,今个儿运气不好唛,拿钱拿钱!
――嗟。
当“嗟”用于***语时,属于“表态叹词”,一般表示应答、感叹的语气,表明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话的一种默然的肯定,但又不愿意明确表达出。如,例(11)中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崇拜你”表示十分高兴,但又觉得难以回答或是回答“哪里哪里”有点拉远两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回答“嗟”既有“哪里哪里,我有什么好崇拜的”,又有对说话人所说的“崇拜”感到十分高兴。例(12)中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我爱你”既承认自己经常私下说,同时表示在大家面前不好意思说,用一个“嗟”有效地化解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向大家明确表示了“我的确爱你”的意思。例(13)中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运气不好”表示赞同以及感叹自己“确实运气不好”,同时默认了“输了就要拿钱”的行为。此时,“嗟”用于关系密切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一种幽默的应答、感叹的语言。如果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关系一般,甚至于敌对的关系单独说一个“嗟”,则显得很没有礼貌,会进一步恶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另外,“嗟”也经常出现在黄梅戏语言中。依据鲍红教授在《黄梅戏中安庆方言叹词的运用》一文中提到了“嗟”作为叹词在黄梅戏中的用法,与上述的“嗟”在口语中的用法相同,既可以作为感叹语,又可以***成句,同时指出“‘嗟’为安庆方言所特有,使用频率极高,黄梅戏中也十分常见,但普通话中很少见到[4]”。由于地方戏曲的语言往往是当地地方方言的具体体现,因此,黄梅戏语言就很好地保留并体现了安庆地方方言。由此可见,“嗟”是安庆方言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方言叹词。
三、“嗟”的来源
由于“嗟”是安庆方言叹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与它表示相同的含义。对于“嗟”的来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与古代汉语 “嗟”有一定的联系。“嗟”在古代汉语中用作叹词。《王力古汉语字典》认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并没有收录“嗟”[5]。而杨树达先生则认为,“嗟”做叹词时在《说文》三篇上言部,咨也,一曰:痛惜也[6]。《尔雅・释诂》中则出现了“嗟”,“嗟、咨,也”。从《诗经》、《楚辞》、《尚书》、《战国策》、《荀子》等文献中就有“嗟”来看,“嗟”应当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汉语大词典》中“嗟”有六种具体的用法,均用作叹词。第一,表示呼唤语气。《尚书・甘誓》:“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尚书・秦誓》:“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第二,表示应答语气。《史记・武帝本纪》:“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第三,表示悲伤语气。《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第四,表示叹息语气。韩愈《嗟哉董生行》:“嗟哉! 董生朝出耕。”第五,表示赞美语气。《战国策・齐策六》:“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修。第六,表示感叹语气。《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彼周行。”杜牧《阿房宫赋》:“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抗秦。”同时,用于感叹语气的时候,还可以构成“于嗟”、“嗟夫”、“嗟乎”、“嗟嗟”等形式,其与“嗟”表达的感叹语气相同,但与独用时的“嗟”的发音不同。《字汇补》:“嗟,子夜切。”
同时,《词诠》中收录了“嗟”作为语中助词和叹词的两种用法,并认为“嗟”作为叹词的时候仅有“悲叹”的意思。《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认为“嗟”为叹词,有两种读音,即[t?iε55]和[t?yε55],表示感叹、呼唤和赞叹语气。《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嗟”是由“发声词”演变为“感叹词”,表示招呼、悲叹、叹息语气。可以构成“嗟夫”、“嗟乎”等复合虚词,其中的“嗟”与独用的“嗟”的读音相同,在这一点上与《汉语大词典》不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嗟”的用法表明是“古代汉语叹词”,保存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用法仅用于成语“嗟来之食”中。
四、古代汉语“嗟”与安庆方言“嗟”对比
从以上文献中的实例可以归纳出,古代汉语叹词“嗟”只可以用作句子中的***成分,用在句首和句中,不可以用在句末,这一点和安庆方言叹词“嗟”相同。但古代汉语叹词“嗟”还可以与别的虚词合用,构成“于嗟”、“嗟夫”、“嗟乎”等词语,或两个“嗟”叠用,构成感叹语气,以及“嗟”不可以用作***语,不能单独成句,在这里又与安庆方言叹词“嗟”不同。
从用法来看,“嗟”作为古代汉语叹词的六种用法在安庆方言中有一定的存留。第一,表示悲伤、叹息、赞美、感叹的语气可以归为“表情语气”,表示应答语气可以归为“表态语气”,表示呼唤语气可以归为“表意语气”。“嗟”在安庆方言中表示追问语气在古代汉语中则没有此用此。第二,“嗟”的具体用法以及其表示的语气含义、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古代汉语叹词“嗟”多用于上对下、尊对卑使用,反之则不可以。而安庆方言叹词“嗟”多用于朋友之间,尤其是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少数还可以用在敌对的关系中。第三,用古代汉语叹词“嗟”时可以没有语境的限制,可以是一个人在抒发个人情感的时候使用,此时,根据人物的心情、周围的环境等判断“嗟”的用法,还可以在多人场合使用。而用安庆方言叹词“嗟”时必须有一定的语境,大多用于朋友之间,不用于独自一个人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场合。
从语音来看,在《广韵》中,“嗟”为子邪切,精母、麻韵、开口、三等、平声字。由于《广韵》反映的是汉字在中古时期的读音,因此,从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以及从中古时期到现代,“嗟”声、韵、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从声母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上古到中古,依据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说法,在上古时期是没有精母的,中古声母精母[t?]是由上古声母[?]演变形成的[7]75,而在中古以后,精母又分化为[t?]和[ts][7]122.126,演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t?]和[ts],“嗟”的普通话声母就是[t?]。其次,从韵母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古韵麻韵[Ya]来自上古韵[ia][7]152。王力先生认为,麻韵的主要元音是[a],早在12世纪时就分化为[a]和[ε],即麻韵[Ya]发展演变成为[iε],并基本保留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嗟”的普通话韵母就是[iε]。第三,从声调的角度来看,从上古时期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嗟”的声调变化不大,一直是平声字。因此,“嗟”发展到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嗟”则读为[t?iε55],符合汉语声、韵、调发展变化的规律。安庆方言“嗟[t?iε31]”是方言阴平字,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平声字仅在调值上不同。因此,可以看出,“嗟”的语音发展符合汉语声调发展的一般规律。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推论出安庆方言叹词“嗟”与古代汉语“嗟”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对于安庆方言叹词“嗟”是否真的是古代汉语“嗟”在现代安庆方言口语中的留存,还需要更详细的资料去考证。
参考文献:
〔1〕孙宜志.安庆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J].方言,2006,(2):184-185.
〔2〕鲍红.安徽安庆方言语音系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04-107.
〔3〕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上、下)[J].中国语文,1981,(5),(6).
〔4〕鲍红.黄梅戏中安庆方言叹词的运用[J].池州学院学报,2009,(4):57-61.
〔5〕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5.
〔6〕杨树达.词诠(卷六之三十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表示看的词语篇6
在现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副词的辨析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意义相对的一组词。“就”和“才”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组。他们作为时间副词的时候是不定向的,这个像取决于句子中出现的是时间点还是时间段。在句子中没有出现时间的情况下,它们表示的究竟是早还是晚,取决于说话人的语气或者上下文。
关键词:时间副词;就;才;状态;变化
“就”和“才”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两个副词,都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数量等关系,这里只对它们表示时间的用法做以讨论。
一、“就”和“才”在表示时间意义上的区别
曾经有人认为“才”表示过去,“就”表示将来。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它们都是不定时的时间副词,“就”也能用于过去,“才”也能用于将来[1]。我们举例如下:
(1)a他昨天就来了。b他昨天才来。【过去】
(2)a他今天就来。 b他今天才来。【现在】
(3)a他明天就来。 b他明天才来。【将来】
以上例(1)――例(3)的例子中,a句用了“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主语来的早或者来得快,b句则表示主语来的晚或来得慢。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时间词语出现在“就”和“才”之前的话,“就”和“才”作为状语所修饰的中心语是单个的谓词且处于句末。这时,如果前面是时间点,“就”字句表示这一中心语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得比较早,“才”字句表示这一中心语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的比较晚。如果前面是时间段,“才”字句表示这一中心语的动作状态实现的比较慢,“就”字句则表示这一谓词性词语的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的比较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才”和“就”在表示时间的早晚、快慢、长短方面形成对立,总结说来就是:
“才”表示的是在说话人看来,行为动作或情况发生、进行、完成得晚或慢,慢也就是说花费时间长。
“就”表示的是在说话人看来,行为动作或情况发生、进行、完成得早或快,快也表是说花费时间短。
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证实这一观点:
(4)a八点钟考试,我七点就到考场了。
b八点钟考试,我九点才到考觥
(5)a他1983年就结婚了。
b他1983年才结婚。
例(4)和例(5)的a句都表示动作时间早,b都表示动作时间晚。
(6)a他看这本书,三天就看完了。
b他看这本书,三天才看完。
例(6)中的a表示三天看完很快,b表示三天看完很慢。
(7)a你就到啊?!
b你才到啊?!
在例(7)中,虽然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但我们可以从说话人的语气中看出来用“就”和用“才”的区别。a句表示“你”的“到来”很快很突然,让说话者措手不及,有一种吃惊的语气。而在b句中,说话者实在抱怨“你”来的太晚或太慢,有一种抱怨的语气。这也可以印证我们在前面得出的结论。
二、在特殊句法形中,“就”和“才”的区别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就”和“才”在表示时间意义上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时间段+就/才+动词”的句法形式,来判断一下哪个能说哪个不能说。
(7)a三两分钟就能完成。
b*三两分钟才能完成。
(8)a*好半天就能完成。
b好半天才能完成。
(9)a十分钟就能完成。
b十分钟才能完成。
例(7)当中的“三两分钟”在现在汉语里是一个表示时间很短的习惯用语,所以a句成立,b句不成立。而例(8)中,“好半天”用来表示时间长,所以只能用“才”来表示。我们再看例(9)中的“十分钟”,这个词是来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无所谓长还是短,所以就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我们在上面讨论的是“时间段+就/才+动词”的句法形式,但是如果句式结构反过来,时间词语放在位于后面,意思就会刚好相反。
若时间词语为时间点,“才”字句表述时间早,“就”字句则表述时间晚。
若时间词语为时间段,“才”字句表述时间短,“就”字句则表述时间长。(这种情况比较特殊,稍后详细讨论)
(10)a他到学校才七点钟,老师还没到呢。
b他到学校就七点钟,同学们都到了。
(11)a他回家才一星期,怎么走了?
b他回家就一星期了,怎么还没走?
例(10)中的“七点钟”是时间点,a句表示“他”到学校的时间还很早,b句则表示“他”到学校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例(11)中的“一星期”是时间段,a句中的“才”字句表示“回家”的时间短,b句中的“就”表示回家的时间较长。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特殊情况:
我们认为,“就”和“才”在这种情况下,意思有相同的地方。比如:
(12)a我做完这些工作就用了三天。
b我做完这些工作才用了三天。
其实例(12)中的a、b两句话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都可以表示“做完工作”这一动作完成得快,用时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句有两种意思,要结合上下文来解释。
(13)a我做完这些工作就用了三天,还有好多天闲着没事干。
b我做完这些工作就用了三天,还有好多更难的工作等着我去干。
在例(13)中,a句表示的意思和例(12)a句一样,都是说明“我”的工作完成得快,用时短。而例(13)b句表示的意思则是,完成这些工作都已经花费“我”三天时间了,以后还有更浪费时间的工作,跟我们前面讨论的加粗部分的情况一样,即若时间词语为时间段,“就”字句表述时间长。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14) 他四十岁就当了个局长。
例(14)这句话单独来看有两个意思,一个说“他”年轻有为,别人四十岁的时候可能只是个科长,“他”都已经是个局长了;另一个是说“他”混的不咋地,别人可能都当上厅长了,“他”还只是个局长。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不能以偏概全。
三、“就”和“才”表示状态变化的区别
在表示时间的方面,除了我们已经讨论过的这些问题,“就”和“才”有一个区别:“就”表示某件事的情况先前就是这样,现在依旧是这样。“才”表示某件事的情况以前不是这样,现在变成了这样。即“就”表示一向如此,“才”表示某个时期的新情况,一向并不如此[2]。比如:
(15)十年前这片土地就寸草不生,人们都忍饥挨饿。
(16)他上初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周杰伦。
(17)我连忙过去仔细打量了一番,才认出原来是老同学小明。
(18)我苦口婆心劝了他半天,他才同意不去炒股。
例(15)“这片土地就寸草不生”的意思是“这片土地”不但十年前很荒芜,现在还是一片荒芜,换句话说就是“这片土地”始终都这么贫瘠。例(16)“上初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是说“他”自打上初中的时候就“喜欢”,一直到现在还“喜欢”,也就是说自始至终都“喜欢”。例(17)中“仔细打量了一番”,是说在“打量一番”之前认不出,现在能认出来了。例(18)中“劝了他半天,他才同意”,是说在“劝了半天”之前“他”是不同意,现在“他”终于同意了。
四、结语
“就”与“才”在做时间副词时,用法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才”与“就”都有时间短的意义;不同的是“才”又表示时间晚的意义,而“就”又表示时间早的意义[3]。需要注意的是,在表示时间短的情况下,它们又分为过去和将来。
其实“就”和“才”除了表示时间,还可以表示条件,如“只要……就……”和“只有……才……”;还可以表示数量,如“他吃了两碗饭就不吃了”和“他吃了两碗饭才不吃了”……这些都值得我们来探讨。
[参考文献]
[1]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2.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3.
表示看的词语篇7
关键词:VV看 整体 语法意义 动词重叠
中***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57-0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1D058);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b0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M531062)
作者简介:陈颖(1978―),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语义、语用。
陈一(1960―),黑龙江五常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语义、语用。
学界对“VV看”格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大多是把VV和“看”分开来考察。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VV看”作为一个整体,深入探讨“VV看”的语法意义,同时也要谈到动词重叠和“看”的意义。
一、“VV看”的句法特点
(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我们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谈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张敏(1997)谈到句法结构可以临摹概念结构以及它所代表的外在世界的构造,由于人类面对的外在世界是相同的,作为外在世界在人类认知系统中的投射的概念结构在不同语言中亦必有相似之处。世界上的很多语言中都存在动词重叠的现象,它们大多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复现①。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学者们对世界其他语言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观察是类似的,这也反映了人类在认知上的共性,以及由此决定的语言形式及意义的雷同性。
我们可以从语言相似性的角度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语言结构中的重叠对应于头脑中概念结构的重叠。比如汉语中名词的重叠对应于头脑中每一个事物的依次出现,所以名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就是“每一”。那么动词重叠也可以看成是每一个动作在头脑中的依次出现,动作的“每一”就是强调动作的持续,动作的能动性。所以,对于动词的语法意义,我们同意朱景松(1998)的观点,动词重叠最主要的语法意义是强化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在时间上就是强调动作的持续。
(二)动词V的特点
仅从动词重叠的角度看,能够重叠的动词多为自主动词②。这是由于动词重叠可以表现人们实施行为、动作时的主观态度,而不自主动词不是人们主观上能够控制的动作行为,所以通常不能重叠。通过考察③,我们发现,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大多都是自主动词,但有一部分非自主动词也能重叠。非自主动词能够重叠加“看”与“看”的语法意义有关,我们在后文将谈到这一点。
能够在动词重叠中出现的动词多数是单音节的,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更是如此,几乎全部是单音节的。我们逐一考察了袁毓林(1991)中提及的自主的双音节动词,发现只有六个④能够出现在“VV看”结构中,仅占自主双音节动词的17%。而且,这六个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双音节动词的构词方式都是并列式合成词。这是因为以并列方式构词的合成词动性强,不带有结果义,而以其他方式构成的合成词或者由于带了宾语或修饰语使动性减弱;或者因为带有补语而带有结果义,或不表示动作的延续,这都与“VV看”的语法意义不符,我们在后文将详细谈到这一点。
此外,由于动词重叠在时间上强调的是动作的延续,所以,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也一定要是持续性动词。
总之,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必须满足以下四个特征:1.大多是自主动词;2.多为单音节;3.不包含结果义;4.大多是持续性动词。而这些特征都与“看”的出现,以及“VV看”构式义的制约有关。
(三)“VV看”的同现成分
1.时体成分
“VV看”不能与时体标记“着、了、过”合用。本来动词重叠式与时体成分共现的能力就很弱,加上“看”之后就完全不能与时体成分共现了。
2.后接成分
动词重叠式是能够带名词性宾语的,但动词重叠加上“看”之后不能带名词性宾语。如:
(1)a摇摇头 发发议论 称称重量
欠欠身子
b摇摇看 发发看 称称看
欠欠看
c*摇摇看头 *发发看议论 *称称看重量 *欠欠看身子
在例(1)的三组例子中,a组都是动词重叠带宾语,都可以说;b组是动词重叠加“看”,除了“欠欠看”受限制,其他都能说;而c组是“VV看”带宾语,都不能说。这与“看”的语义及“VV看”的构式义有关。
如果动词在语义上要有一个名词性支配对象,句法上就要有所转换,即这个名词性成分要先行出现,成为话题。如:
(2)a *你试试看这条裙子。
b这条裙子你试试看。
此时的“VV看”必须作为述题存在,评议性强。这种增强的评议性是由“看”提供的。
但“VV看”能够带小句宾语,这个小句宾语不能紧跟在“VV看”的后面,而是要作为一个***小句存在,如:
(3)陈皓若在黄兴安面前走动着,“你说说看,
一个甲种师怎么这样不经打?”
这说明“VV看”与其所带宾语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这个“宾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宾语,往往是一种有待说明的情况。
3.韵律分布
“VV看”跟它的宾语之间可以有语音停顿,如:
(4)想想看吧,等奥运会开幕时,基菲希亚大街一条车道每小时的车流量就将高达1200辆至1400辆。
但是,动词与宾语之间是不应该有语音停顿的。“VV看”在语音上的***性反映了它在句法上的***性⑤, 这也反映了“VV看”动性的减弱,以及与其宾语之间关系的松散。
“VV看”的这些句法上的特点说明,与动词重叠相比,它的动性在减弱。这与“看”的出现密切相关。
方梅(2005)认为认证义动词有明显的去范畴化倾向,表现为部分的失去了作为主句动词所应具备的句法特征。而“看”就是一个典型的“认证义动词”,“VV看”的上述句法特点与认证义动词“看”的句法特点很相像,这可以使我们初步判断,在“VV看”中“看”的“认证义”并没有消失。
(四)句类特点
“VV看”多出现在祈使句当中,也能出现在疑问句和陈述句中,但此时“VV看”出现的小句仍然具有祈使意味。
(5)你吃吃看吧!
(6)你是不是再吃吃看?挺好吃的啊。
(7)你吃吃看,应该挺好吃的。
例(5)本身就是一个祈使句。例(6)虽然是一个疑问句,但实际上并不是要真的发问,而是建议祈使对象发出某种动作或采取某种行动,是一种假疑问真祈使的形式。而例(7)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一个陈述句,但“VV看”所在的小句仍然是祈使,建议听话人去做某事。
即使句子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整个句子仍然具有祈使意味。如:
(8)我们还是吃吃看吧!
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承接性意志句”。
我们发现,带有“VV看”的祈使句不仅仅表示一种主观建议,而且还带有“会得出某种结论”的提示。如:
(9)a你找找!
b你找找看!
(10)a*咱们吃吃,不够再点别的!
b咱们吃吃看,不够再点别的!
例(9)a句仅仅是建议听话人进行尝试,并没有体现出说话人对结论的提示,而b句不仅是说话人提出的一种尝试的建议,而且说话人提示会得出某种结论,即“能够找到”。例(10)b句说话人对结论的提示更加明显,甚至去掉“看”后的a句不再成立。可见,语助词“看”不可能仅仅表示“尝试”。
二、“VV看”的语义特点
(一)“VV看”的后续内容
有时候,虽然“VV看”在形式上并没有宾语出现,但在语义上是有后续内容的。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例子:
(11)真没骗你,这很好吃,不信你吃吃,看味道如何。
(12)真没骗你,这很好吃,不信你吃吃看。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例(12)是例(11)的省略形式。例(12)的“吃吃看”可以是“吃吃看味道如何”。也就是说,语助词“看”出现的时候在语义上是有后续内容的,这个后续内容主要是“待认识的问题”。这是由于语助词“看”是由测试义“看”虚化而来⑥,而测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某种认识或判断。
(二)“看”的语义
很多学者已经论述了语助词“看”是从“测试义”动词演化而来,而“测试义”动词“看”又是从视觉动词“看”演化而来。我们都知道,通过身心隐喻,视觉动词“看”具有了表示主观判断的功能。现代汉语很多格式中的“看”都是这个意义,如“我看”“看来”“看起来”等。“看”的这种身心隐喻可以说是一种认知模式,而由于这种隐喻的模式化程度很高,我们甚至已经不觉得用“看”来表示主观判断是一种隐喻。
语助词“看”来源于表示测试的动词“看”,而测试本身其实就包含着主观判断,即得出某种结论,所以,我们认为语助词“看”的语义应该是“(尝试,)得出某种认识/结论”。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很多语言现象。如为什么“看”总是与“试”同现?因为语助词“看”的语义并不仅仅是“尝试”,语力不足,所以要常常与“试”同现。
(13)我明天找他谈谈。
(14)我明天找他谈谈看。
例(13)仅仅是表示一种尝试,而例(14)则提示尝试后会得出某种结论。
正是由于“看”还保留了其认证义动词主观判断的语义,所以它前面的动词可以是非自主动词。这是由于非自主动词不能重叠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类动词都是有始无终的无界事件,而动词重叠要表示一定范围内的动量⑦,即使这个量也是个模糊量,它们彼此在语义上冲突。而主观愿望给了无界的动作一个终点,就使一些不自主动词能够进入“VV看”格式。主观性的增强削弱了“自主”对句法行为的限制。那些能够进入“VV看”格式的非自主动词去掉“看”后还是不能重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我们的观点。
三、“VV看”的语法化及构式义
前文已经谈到,“看”的语法意义是“(尝试,)得出某种认识结论”。在某些情况下,“看”并不表示“尝试”,而仅仅表示“得出某种结论”。比较下面的两个例子:
(15)巡警:(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16)现在,你说说看,为了他,全家人来冒***杀官员的危险,你说,这又有何益?
在这两个例子中都有“说说看”,但语义并不相同。例(15)中的“说说看”表示的是“尝试”之后会“得出某种结论”。而例(16)中的“说说看”则毫无“尝试”的意味,“你说说看”在这里是提示听话人得出某种结论,更接近于话语标记“你说”,甚至在同一句话的后面就用了“你说”。可见,例(16)中的“你说说看”比例(15)中的更加虚化。这是一种共时平面上的语法化,在现代汉语中“VV看”实虚共存。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VV看”都能发生虚化,“VV看”的虚化与动词V密切相关,只有那些高频使用的感知义动词构成的“VV看”才有可能发生虚化。这与感知义动词大多已经语法化为表达说话人视角和态度的语用标记有关,如说、想等。这也反映出构式与构成构式的词语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VV看”的虚化还与主语人称有关,只有第二人称主语“你/您”后面的“VV看”能够虚化。这与很多话语标记的特点是一致的。
这也提示我们,动词的小类不同,“VV看”的语义也有细微的差别。感知义动词构成的“VV看”的构式义是“V,做一个判断验证一个认识”,而其他动词构成的“VV看”的构式义是“(尝试)V,会得出某种结果/结论”。如:
(17)你说说看,这酸枣和香蕉、橘子比,哪样好吃?
例(17)中的“说说看”就是让听话人做出一个判断。
四、“VV看”的时间性
“VV看”的构式义是“V,做一个判断/验证一个认识”,既然是“要获得某种认识”,就是还不知道结果,因此,语助词“看”出现的语境应该是未然的,下面这样的句子是不成立的:
(18)*他尝尝看这个菜,说挺好吃。
在这个句子中,由于他说“挺好吃”,可见“尝”这个动作已经完成,也就是说已经知道了结果,是已然的,不符合语助词“看”应该出现的语境。
也正由于“VV看”只能出现在未然语境中,所以这个结构不能与动态助词“着”“了”“过”连用,也不能与时间副词连用。
五、结论及余论
对于语助词“看”的来源,以及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里既不是要探讨语助词“看”的来源问题,也不是要讨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而是要对现代汉语中“VV看”构式的用法及功能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强化能动性,而“看”的语法意义是“(尝试,)会得出某种认识/结论”。由此,我们认为,“看”是具有情态意义并与未然体相匹配的语助词。其实,情态和时态有时候是很难区分的。英语中的三种基本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除了表示时间意义外,都带有一定的情态意义。比如,表达将来时间的助动词will和shall都是由带强烈情态意义的动词演变而来的,它们本身又是情态动词。日语中放在动词后边的“-shimauしまう”如果附在自主动词后就强调动作的完成,比如“それを食べてしまいなさい。把它吃掉!”;如果放在非自主动词后就一定表示说话者对事件的一种感叹语气,即“不如意”或“意外”等情态范畴的意义,比如“こわれてしまつた。坏了。”⑧“看”的这种用法也印证了世界语言的共性。
综上所述,整个“VV看”构式根据动词类别的不同,其构式义分别是“V,做一个判断/验证一个认识”,以及“(尝试)V,会得出某种结果/结论”。
注释:
①参见张敏(1997)。
②关于自主动词,参看了订株(1998)。
③我们针对袁毓林(1991)列出的动词词表进行了考察:由这些动词构成的“VV看”构式在“百度”搜索引擎中逐一加以验证。
④它们是:跌、摔、忘、恼、输、死。
⑤参见方梅(2005)。
⑥陆俭明(1959)、劳宁(1962)、蔡镜浩(1990)、吴福祥(1995)等都认为语助词“看”来源于表示“测试义”的动词“看”。
⑦参见刘正光(2011)。
⑧参见柯理思(2005)。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2005,(2).
[2]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中国语文,2005,(6).
[3]柯理思.试论谓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化的关系[A].吴福祥,洪波.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李宇明.说“VP看”[J].汉语学习,1985,(6).
[5]李宇明.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J].中国语文,1998,(2).
[6]马庆株.自助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中国语言学报,1988,(3).
[7]陆俭明.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J].中国语文,1959,(10).
[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潘国英.论VV式动词重叠的源流和形成[J].古汉语研究,2008,(3).
[10]史有为.“来”“看”小补[J].汉语学习,1986,(5).
[11]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J].语言研究,1995,(2).
[12]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91,(1).
表示看的词语篇8
【关键词】动词化语法隐喻
从语义层来看,动词化指的是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作过程来处理(takenon-processasprocess)。从形式层来看,动词化指的是通过用动词替代其他此类来表达一般不是由动词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动词化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小类:(1)把时间关系看作过程;(2)把因果关系看作过程;(3)把条件看作过程;(4)把让步关系看作过程。这些类型的共同之处是把原来一致式的住从句变成了简单句,把原来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致式小句所包含的信息通过“打包”(packing)的方式纳入一个小句,从而夸大了非一致式小句的信息容量。
1.把时间关系看作过程
时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先后关系,一种是同时关系。
表示先后关系,英语一般使用after和before等连词或then和afterwards等副词来表示,但也可以通过动词化变为过程。请比较下列两组例证:
[1a]SheleftbeforeIarrived.
[1b]Herdepartureprecededmyarrival.
[2a]Motorcyclescamefirst.Motorcadeappearedafterwards.
[2b]ThemotorcadefollowedMotorcycles.
表示同时关系,英语通常使用while等连词,meanwhile、concurrently、simultaneously等副词,以及atthesametime等介词短语,但也可以通过动词化变为过程,如:
[3a]ThestriketookplacelastMonday.Thepartyconferencewasheldatthesametime.
[3b]Thestrikewastimedtocoincidewiththepartyconference.
[4a]Therewerestrongwinds.Andinthemeantimetherewasaheavyrain.
[4b]Strongwindswereaccompaniedbyaheavyrain.
无论是先后关系还是同时关系,一致式都倾向于把时间关系看作小句及物结构之外的逻辑成分,如[1a]中的before;或看作环境成分,如[2a]中的afterwards、[3a]中的atthesametime和[4a]中的inthemeantime。而非一致式则把时间关系看作一种动态的过程。
2.把因果关系看作过程
因果关系通常是由because和since等连词体现的,但也可以通过动词化变为过程,如:
[5a]Becausehewascareless,atrafficaccidentoccurred.
[5b]Hiscarelessnesscausedatrafficaccident.
[6a]Werushedandsobecameconfused.
[6b]Ourrushingledtoourconfusion.
在这些例子中,[5a]和[6a]分别使用了连词bacause和so来表示原因,而[5b]和[6b]却分别使用了动词cause和leadto表示同样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因果关系具有动态化的特征。
3.把条件关系看作过程
[7a]Ifyouhavegoodfood,exercisesandenoughsleep,youwillhavegoodhealth.
[7b]Goodhealthdependsongoodfood,exercisesandenoughsleep.
[8a]Isleepwiththewindowopenunlessit’sreallycold.
[8b]WhetherIsleepwiththewindowopenisdeterminedbytheweathercondition.
在这些例子中,[7a]和[8a]分别使用了连词if和unless表示条件关系,而[7b]和[8b]却分别使用动词dependon和determine表示同样的逻辑关系。
4.把让步关系看作过程
让步关系通常是由although和eventhough等连词以及evenso等副词词组来体现,但也可以通过动词化变为过程,如:
[9a]Eventhoughthemotorhousingwasunstable,theresearchstaffcompletedthefieldtrials.
[9b]Theinstabilityofthemotorhousingdidnotprecludethecompletionofthefieldtrials.
[10a]Sheisannoyingattimes.Evenso,Ilikeher.
[10b]Herannoyancedoesnotstopmefromlikingher.
在这些例子中,[9a]、[10a]分别使用了连词eventhough和evenso表示让步关系,而[9b]、[10b]却使用动词否定式didnotpreclude和doesnotstop表示同样的逻辑关系。在这里,隐性的否定性逻辑关系变成了显性的动态过程,使原本静态的意义变成小句的过程,实现了逻辑关系的动态化。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表示看的词语篇9
关键词:语气词“呢”;非疑问用法;语气;功能
一、引言
1.1汉语语气词“呢”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繁,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语气词“呢”,观点也都大相径庭。赵元任、吕叔湘和熙等学者从语法方面探讨语气词“呢”,而曹逢甫、Li&Thompson、等人从语义角度分析。近几年有很多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呢”进行研究。齐沪扬(2002)把语气词“呢”归纳为表义功能、完句功能、篇章功能。方梅(1994)、冉永平(2012)将“呢”归为话语标记。但殷树林(2012)并不认为语气词“呢”是话语标记,不符合话语标记的性质。本文倾向于殷树林的观点,只把“呢”作为语气词进行分析。
本文中没有标记出处的例句皆来源于北京大学语料库(ccl)。
二、“呢”非疑问用法的语气类型
2.1 语气词“呢”位于句末,表示强调
2.1.1 “呢”表示陈述语气。
2.1.1.1构式“正(在)……呢”。本文的构式主要是指在语言使用中某些语言成分常和一些特定的语言成分共现,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表达式。
语气词“呢”用在陈述句句尾,以“正(在)……呢”形式出现时,表示进行体。
例(1)我正在看呢。句末“呢”本身并不表示进行,只是表示陈述的语气。由“正(在)”表示进行的状态。因为例句中的“呢”删除,仍然表示进行。
而例(2)我正看书呢。如果删除句末语气词“呢”,语法上并不成立,不符合韵律。说明“呢”具有完句的功能。这样我们可以把“正/在……呢”当做一个构式,表示进行体。
2.1.1.2 构式“……着呢”。李文浩(2003)把“……着呢”看作固化的构式,并对其进行固化分析。本文采取李文浩的观点,分析“……着呢”中“呢”的语气。
例(3)她待着呢。例句中“着呢”表示进行体。
李文山(2007)对句末助词“着呢”研究,指出“着”表示无界的语义,是夸张的语义基础。那么“呢”就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
例(4)我们关系好着呢。例句中的“着呢”有夸张的含义。而“呢”本身并不具有夸张的语义。
无论是把“着呢”整体看做助词,还是把其看作构式,都认为“……着呢”整体表示进行的状态和夸张的语义。
2.1.2 “呢”表示感叹语气
2.1.2.1 构式“才……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常常和“呢”连用,形成固定结构,如“才……呢”,表示强调。
例(5)有负债谁不会审啊,账里没有记的或有负债你能找出来,才叫本事呢。
例(6)我说我才不信呢,而且我也不怕。构式“才……呢”无论在肯定句还是在否定句中都表示夸张的态度。语气副词“才”有夸张的语义,和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呢”结合表示强调。
2.1.2.2 构式“还……呢”。杨玉玲(2004)分析了“还NP呢”表示“名不副实、有失身份,用于讽刺和指责”的语法意义和该固定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特定。李绍林(2010)从主观性和语用预设方面探讨了“还没有……呢”作为答句的语用格式类型。我们认为语气副词“还”本身有表示强调的功能,和语气词“呢”组合增强了句子的语气。
例(7)现在有全套这些杂志的人并不多,说不定以后还可以拍卖一个高价呢!可惜当初没有这种眼光,现在悔之晚矣。
表示夸张的句末语气“呢”常和语气副词一起表示夸张的语义,用于感叹句中。
2.1.2.3 构式“可……呢”。语气副词“可”和句末语气词“呢”都有夸张的意义。组成构式“可……呢”加重了语句的语气。
例(8)天安门广场可大呢。(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句末语气词“呢”在构式“可……呢”中具有完句功能,省略“呢”句子不符合语法,“呢”表明说话人感叹的态度。
2.2 语气词“呢”位于句中,表示停顿
齐沪扬(2002)指出“停顿也是一种语气表示的需要”。当语气词“呢”位于句中时,用于停顿。
2.2.1 关联标记+呢。殷树林(2012)、姚双云(2012)都把而且、但是、结果等关联词虚化后定义为关联标记。这些关联标记常常后面紧跟语气词“呢”,表示停顿,用来缓和语气。
例(9)后来呢,这个村子慢慢就穷了。
2.2.2副词+呢。一些副词如其实、反正等有情态意义,有主观立场表达,后面紧接着语气词“呢”能够在说话人原本的情感态度上缓解语气。
例(10)其实呢,你可以考虑考虑。
“其实”有主观对比的功能,“呢”位于其后,是表停顿的语气。
2.2.3 VP+呢。VP后与语气词“呢”相连,申莉(2009)归纳出“呢”具有“状态发生、选择”的语义。我们认为“呢”不表示进行体。“呢”用于选择句的前部分也没有“选择”的含义,选择是由选择项所决定的,和语气词“呢”无关。“呢”只是用来舒缓语气,有停顿的作用。
例(11)二十多年前啊,就在这个路东里住,生呢,就在麻刀儿胡同里生的。
2.2.4 NP+呢。“NP+呢”不仅可以用在疑问句,用于省略问句,如“我去***书馆,你呢?”。还可以用在陈述句。
例(12)这家儿,你要是在这住吧,人家要是需要房,就兴撵你。你呢,就可以找房搬家。
语气词“呢”用在代词后,停顿语气,对接下来的话语有缓和的作用。
三、“呢”非疑问用法的语用功能
3.1 话语关联功能。构式“正(在)……呢”经常用于问答语中的答语。这个构式表示强调,能够和问句形成相关性。语气词“呢”虽然表示陈述语气,但含义是语境化的,对话语具有关联作用。
3.2 话语推进功能。语气词“呢”表示感叹语气时,构式“才……呢”、“还……呢”有强调基础上,又增添了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对接下来话轮具有推进推进的功能。
3.3 缓和语气功能。冉永平(2012)提出为了实现交际目的,说话人采取的策略和手段统称为“缓和语”。语气词“呢”位于句中时,用于停顿,能够缓和语气,降低了某一言语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了话语的可接受性。
四、语气词“呢”的教学策略
语气词“呢”非疑问用法有陈述、感叹、停顿三种语气。而“呢”的语义是语境化的,所以教学时要紧密结合具体语境,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
句末语气词“呢”用于构式时,把构式的整体含义教给学生。不宜分开谈具体每个语言项目,整体教学更利用学生的掌握。
句中语气词“呢”表示停顿,教学时说明“呢”缓和语气的功能。
总之,语气词“呢”的非疑问用法虽看似简单,不如疑问用法复杂,但却有重要的语用功能,通过对其进行语气类型的分析能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增加学习者对语气词“呢”的理解。(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4,(2).
[2]李文浩.作为典型构式的***型“X着呢”及其固化分析[J].汉语学习,2013,(4).
表示看的词语篇10
关键词:看来看起来语法化句法位置语义
一、前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词形相近的词常常会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难点,特别是一些词形相近,用法相似的词。母语为汉语者可以凭借熟练的语感,轻而易举地分辨,而第二语习得者则常常会“百思不得其解”。本文讨论的“看来”和“看起来”就是这样的例子。在《汉语八百词》中,“看起来”的解释是“插入语。揣摩、估计。”“看来”的解释是“插入语。依据客观情况估计。”仅仅从解释我们都很难判断出这两个词的区别,更何况是一些第二语言习得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看起来”“看来”的词义、语用区别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仅仅只做一个共时平面的分析,恐怕很难探其根源,历时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共时的差异。
二、“看来”和“看起来”的语法化差异
(一)“看来”的语法化历程
古代汉语中,“看”出现较早,意义实在。唐代,“看”和“来”***性序列上相连出现。这时的“看来”还不是一个词。“看”为动词,表示“观看、查看”义,“来”为事态助词,表示的是事件已经发生过了,动作已经发生过了。如:
(1)崔液《上元夜六首》之一:“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全唐诗》卷五四)
(2)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树深藤老竹回环,石壁重重锦翠斑。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全唐诗》卷四五一)
我们通过对唐代语料的考察,发现“看来”常出现的句法位置是“主语+看来+谓词性成分”,构成连谓结构。在这些语料中,谓词性成分或者小句位于“看来”之后,在功能上充当连谓成分,在语义上是对“看来”动作完成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补充说明。如:
(3)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全唐诗》卷四五一)
(4)顾《感秃鹜潜吟》:“昔日曾看瑞应***,万般祥瑞不如无。摩诃池上分明见,仔细看来是那鹏。”(《全唐诗》卷七六)
一个句子中,如果具有两个谓词性的成分连用,而且语义中心落在后一谓词性成分上,那么前面的谓词性成分就容易虚化。我们认为,在“主语+看来+谓词性短语或小句”的结构中,当主语所陈述的是一个事实或者命题时,其中已无可“看”之物,“看来”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或者小句的语义进一步加强,成为从推导来的结论。这样,从句法结构看,“看来”从“观看”义“看”加体助词“来”的结构已虚化成具有“推测”义的认知动词“看来”。从“看来”本身的词义看,“观察完成而作出判断”其实就是表达观察事物后的一种看法或者观点,并且表达出这种观点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既有事实根据,但又不武断,只是一种委婉的推测。
宋代,“看来”已经完全语法化成一个推度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语法位置也相对固定,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对谓语进行修饰。如:
(5)义刚问:“原壤看来也是学老子。”曰:“他也不似老子,老子却不慈地。”(《朱子语类》卷一二五)
有时,当认知主体在大家普遍都知道的情况下省略,“看来”便会出现在句首位置。如:
(6)温公忠厚,故称荆公“无奸邪,只不晓事”。看来荆公亦有邪心夹杂,他却将周礼来卖弄,有利底事便行之……(《朱子语类》卷七一)
在现代汉语中,“看来”的位置不是很固定,与宋代有了很大的区别。笔者在CCL语料库中随机找到的100条“看来”语料中,“看来”的位置主要出现在四个地方。第一,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位置,这样的语料只有18例,如“这两个看来很普通的日子,却是远古时代每年最后一次报赛天地诸神的丰收祭的遗风”;第二,单独出现在句首,有24例,如“看来,农村的基层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第三,出现在句首,但前面有“由此”“这样”等词或短语修饰,有12例,如“由此看来,希望借地球自转作长途旅行的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第四,出现在“在某人看来”“从某事看来”“照某事看来”等结构中,有44例,如“在他看来,通过各种凹凸透镜观察世界简直是一种享受。”
由此我们发现,在现代汉语中,“看来”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副词了,它已经进一步语法化为一个插入语成分,语法位置已经相当灵活,表示一种揣测语气。
(二)“看起来”的语法化过程
“看起来”是在“起来”先成词的基础上再成词的。在《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解释中,“V起来”中的“起来”表示四种语法意义,分别是:①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下向上(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表示动作完成,兼有聚拢或达到一定的目的、结果的意思(如:他藏了起来);③表示动作开始,并有继续下去的意思(如:欢呼起来);④作插入语或句子前一部分,有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的意思(如:算起来,他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V起来”最初在宋代出现,表示动作的开始和持续。在明清时,“起来”广泛地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开始,并有动作继续进行、性状继续加深的意思。
“看起(来)”最早出现在《朱子语类》中,表示“看”这个动作开始。如:
(7)看近思录,若於第一卷未晓得,且从第二、第三卷看起(《朱子语类》卷一百五)
“看起来”整体最早出现在《老乞大新释》中,也是表示“看”这个动作开始进行。如:
(8)这麽看起来(《老乞大新释》)
当“看”这个动作虚化时,“看起来”就表示推测义了。如:
(9)这等看起来,大略也值些东西,我家老爷才肯写名字在上面。(《二刻拍案惊奇》)
三、“看来”和“看起来”共时平面的差异
(一)使用频率方面
笔者在CCL语料库中对“看来”和“看起来”的相关语料进行了检索,共得到“看来”语料23037例,“看起来”语料5270例。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看来”的成词时间较早,因此使用频率更高,而“看起来”的成词时间较短,介于词与词组之间,使用频率较低。
(二)句法位置方面
已在前文提到,在现代汉语中“看来”主要处于四种句法位置:1.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位置;2.单独出现在句首;3.出现在句首,但前面有“由此”“这样”等词或短语修饰;4.出现在“在某人看来”“从某事看来”“照某事看来”等结构中。其中出现在“在某人看来”等结构中和出现在句首是其重要形式。
“看起来”在现代汉语中也出现在四种句法位置中,我们随机抽取了100例调查了其各自的出现频率:1.单独出现在句首,共6例,如:“看起来,这时候同志还是认真纠正“左”倾错误的。”2.出现在句首,但前面有“这样”“现在”等修饰语,共14例,如:“现在看起来,这个问题多数工厂企业已经解决了,还有少数没有解决。”3.出现在修饰语位置,修饰短语或小句,共5例,如“相反,如果事先并不知道什么是预期的结果,常常会把看起来似是而非的结果当成正确的结果,以致对测试的结果作出错误的判断。”4.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位置,共75例,如:“蔡镇长介绍说,‘农兴’这个名字,看起来振奋人心,但长期以来,它不过是这里农民的一个梦想。”
由此可以看出,“看来”和“看起来”存在句法位置上的差异。“看来”主要出现在“在某人看来”“从某事看来”“照某事看来”等结构中,或者单独出现在句首。“看起来”单独出现句首,用例较少,主要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位置,从句法位置上判断,“看起来”比较像副词。“看起来”和“看来”句法位置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其语法化的程度决定的。“看来”的语法化程度越高,其语法位置就越灵活。而“看起来”的语法化程度则相对较低,故经常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位置。
(三)语义方面
“看起来”和“看来”不但在句法位置上存在不同,而且在语义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
(10)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中华上下五千年》)
*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虽然“看来”也能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位置,但例(10)中的“看起来”不能替换为“看来”。
(11)他们中间,最早的、著名的代表人物看来是杨朱。(《中国哲学简史》)
*他们中间,最早的著名的代表人物看起来是杨朱。
例(11)中的“看来”也不能替换为“看起来”,虽然“看起来”可以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位置。
我们通过对比发现,“看起来”更强调“看”的本义,需要有“看”的对象和“看”的动作,并要有“看”推测出来的结论。而“看来”则直接表推测,多是说话人主观上的判断。
有句子中的“看来”可以替换为“看起来”,在语感上可以接受。如:
(12)看来,这次战争,倒是我们恢复燕国的好机会呢!(《中华上下五千年》)
*看起来,这次战争,倒是我们恢复燕国的好机会呢!
通过上下文语义的考察,我们发现虽然在例(12)中“看来”和“看起来”可以替换,但在语义上仍有细微差别。“看来,这次战争,倒是我们恢复燕国的好机会呢!”中的“看来”前面多有一些条件,帮助说话人得出“现在是恢复燕国的好机会”这个结论。相对来说,前面的条件和后面得出的结论都是可信的。而“看起来”多是由现在得出的表面结论,通常是不可信的。如:
(13)这种果实看起来很平常,但吃了它之后,过些时候不论再吃酸的柠檬还是很苦的橙子。(《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看起来”常引导出一种错误的推测,下文常常会出现一个与之相对的正确结果。
我们通过对比还发现“看起来”和“看来”在表达推测的来源时存在差异。“看起来”只能表示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推测,但“看来”可以借助“在某人看来”等结构表达第三者的主观推测。
四、结语
通过历史考察和共时分析,我们发现虽然“看起来”和“看来”字形很接近,但是语法化的途径却完全不同。正因为语法化途径的不同,两者在共时上也表现出差异。这主要体现在频率、句法位置和语义上。因为成词时间长,“看来”在视同频率上远远超过“看起来”。由于语法化程度较高,“看来”的句法位置相对比较灵活,主要单独出现在句首或出现在“在某人看来”“从某事看来”等结构中。而“看起来”的句法位置则相对固定,主要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中间的位置。在语义上,“看起来”中的“看”的意义更实在,需要有“看”的对象和“看”的动作,由“看”的结果进行推测。“看起来”推测得出的结论通常是不正确的,后文常会出现一个与之相对的正确结论。而“看来”则不强调“看”的实在动作,强调说话人由已知条件,推测结论,结论通常是正确的。另外“看起来”只能表示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推测,而“看来”能借助“在某人看来”等结构表示其他人的主观推测。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李银美.语法化与主观化:“起来”和“起去”的不对称分布[J].社会科学论坛,2007,(2).
[3]贺阳.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J].语言科学,2004,(3).
[4]赵志强,王冬梅.由“起”到“起来”――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方一新,雷冬平.近代汉语“看来”的词汇化和主观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3).
[6]王敏.现代汉语“起来”的句法、语义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