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貌用语篇1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从一入园开始就跨入了一个陌生的集体,认识许多成人和同伴,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交往活动增加,绝大部分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使用礼貌用语,遇到熟人不愿主动打招呼……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小班幼儿文明礼貌教育进行了一些可行性的尝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氛围营造中感悟
《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合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很多的行为表现往往都直接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有文明礼仪的良好环境。
在活动环境的布置中,我们发动家长收集了很多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卡通人物,还在墙壁上粘贴了一些礼貌方面的小***标,以对孩子进行礼貌的暗示。如娃娃家里的“巧虎”“教”会了孩子很多的礼貌用语,巧虎形象可爱、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在他们的眼里巧虎就是他们的好朋友。每天来园、离园时,我会提醒着孩子们和巧虎打招呼,渐渐地,孩子们的文明礼貌意识逐渐增强,如今他们能够主动地和巧虎、小动物们打招呼。如果在游戏时,巧虎不慎被弄到在地,他们还会连忙扶起来,拍拍它说声“对不起”。可见,营造积极、良好的活动氛围,能唤起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的兴趣。
二、在榜样树立中学习
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幼儿园,他们爱模仿老师的言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热情、礼貌、友好的态度去影响幼儿。
早上来园时,我会很热情地接待每一个家长和孩子,主动地和他们打招呼,积极地引导幼儿说甜甜的话“X X早”、“X X好”等。当孩子帮助我做某件小事时,我会有礼貌地说声“谢谢”,让他们体会被尊重的快乐。当班里来了客人老师,我会主动地接待他们,并示范给孩子们看,引导孩子们一起跟客人老师问好。渐渐地,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下,如今当有其他老师或小朋友家长来教室,大部分幼儿便能主动地发自内心地用甜甜的话语跟他们交流。这时,我也会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如:“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宝宝,老师喜欢你!”然后给孩子一个拥抱或一张小贴纸,此时,孩子们是无比的幸福。
三、在游戏创设中渗透
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变化,幼儿的想象会异常活跃,语言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尽量创造条件开展角色游戏。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我们就让孩子学习请进、请坐等一些招待客人的礼貌用语;在阅览吧活动时,我们就让孩子学会用“请”来借书,学习说:“请你给我看一看,好吗?”等请求的礼貌用语。渐渐地,我们发现,通过游戏的点点渗透,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孩子们运用自如了,个个都变得彬彬有礼了。
游戏的创设,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间的言语交流,还可以让幼儿的礼貌行为得到良好的练习。在宽松、愉悦的游戏中,幼儿自然地习得了交往时的礼貌用语,同时又让幼儿获得了同伴间交往的快乐。
四、在生活实践中提升
准确地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对于幼儿来说是需要有一个学习过程的。我们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礼貌用语的巩固渗透到了日常生活活动中,引导他们在使用中渐渐懂得并学会。
一次,小萍萍生日,宝宝妈妈给班上的孩子们每人准备了小礼物“拼***”。于是,我就让小萍萍自己来分发给好朋友。为了拿到好玩的,孩子们一个个都坐得特别神气。萍萍开始发拼***了。只见她走到睿睿前,将拼***送到他手里,睿睿笑开了花,打开拼***就想玩。这时,我引导说:“萍萍送拼***给宝宝玩,小朋友应该说什么甜甜的话呀?”只听一旁能说会道的卉卉大声地说:“谢谢你!”她还对睿睿说:“快说呀!”我马上表扬了卉卉,说:“卉卉真有礼貌!对啦,萍萍给我们送礼物,我们要说声‘谢谢你’。这才是有礼貌的宝宝!”我引导小朋友们一起说了遍“谢谢你!”。这时,睿睿马上走到萍萍身边,说了一声谢谢。我随即表扬了睿睿,并告诉萍萍:当别人说谢谢你的时候,要回应说‘不用谢’。接下来,在萍萍发拼***过程中,孩子们的小嘴巴都变得甜甜的了,轻轻、柔柔的“谢谢你”、“不用谢”、“不客气”在教室里悠悠回荡,每个人心里都倍感温暖。
文明礼貌用语篇2
关键词:礼貌语言 和谐社会 桥梁。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必须与周围的人相互交往才能得以生存。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实现其交际目的,即进行物质交换或信息交流活动,其本身也是同社会规范相适应。礼貌作为人们交际之间和谐关系的润滑剂及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和桥梁,是维持和促进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当今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礼貌语言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运用礼貌语言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基础和必需;礼貌语言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桥梁;礼貌语言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貌是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随中华历史的发展而渊源流长;礼貌用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深食粮,有声的礼貌语言和无声的礼貌语言在我们的交际生活中都是同等重要的。礼貌语言要从小培养,认识礼仪的存在;礼貌语言是一种交际策略,英汉礼貌语言是有差异的,有“礼”才能走天下。
二、中英文化礼貌语言的差异
1.英语文化中的礼貌
英语文化中的礼貌用语与汉语文化中的礼貌用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应引起师生高度的重视,否则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英国人海伦·奥迪认为中西关于礼貌的概念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差异:A.关于个人私事和独处自由的概念。比如,中国人喜欢询问他人的年龄、工资、所购物品的价格等个人情况,西方人对此却很反感。B.关于直率的概念。中国人在寻求帮助、希望别人干什么时,不直接点名,总是委婉暗示或先寒暄几句做一个铺垫,然后再谈正事,尽量减少麻烦、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但是西方人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C.关于谦虚的概念。中国人喜欢做否定的表态。在谈及自己时,喜欢自谦和自贬,这通常让西方人感到迷惑不解。
2.汉文化中的礼貌
汉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在“礼貌” 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的区别:中国人不是把礼貌简单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而是看成做人的道德要求,在人际关系中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的作用。汉文化衡量礼貌的标准不是互不侵犯个人权利以及相互利益的合理调整,而是强调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根据谈话的内容、对象和场合,确定交际双方的损益程序,确定相应的礼貌表达方式,既要礼貌客气,又要恰如其分,要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礼貌用语以及如何使中国学生掌握中英文化礼貌用语差异的转化是我们每一个初中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教育的深远意义就在于播种真善美,激活生命,让文明的胚芽向着阳光攀爬。
三、礼貌的培养
礼貌语言要从小培养,为什么?因为礼貌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礼貌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冈察尔;“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约翰·诺克;“礼貌使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们以礼相待的人喜悦”─—孟德斯***……由此可见,良好的礼貌习惯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也可以使人走向成功。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和言语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
四、有“礼” 才能走天下
礼貌是待人接物的外在表现,通过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等表示对人的尊重,礼貌来自尊重,而尊重是爱的核心。尊重老师的劳动,明白“老师也是一个需要自我完善的人”,是学生对老师的礼貌;而不发号施令、不指手画脚、不抱有成见则是老师对学生的礼貌。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礼貌来自理解,而理解是宽容的体现。体谅父母的苦心,理解并宽容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子女对父母的礼貌;而珍视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多关心、多指导,避免疏远、对立,是父母、老师对子女和学生的礼貌。
总之,礼貌体现了文明与教养,一个文明社会是每个人的文明礼貌组成的,所以说,只有您讲礼貌,您才能走遍世界,让礼貌之花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开遍全球!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礼貌的种子吧,为建设一个平安、和谐的祖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著《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
[2]孙玉梅 著《现代英语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3]王德春 著《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文明礼貌用语篇3
关键词:礼貌语言;礼貌原则;综述
中***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90-03
1967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1913―1988)在哈佛大学讲座上做了三次演讲,讲座的部分内容于1975年发表。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之所以不会说出互不连贯的话语,是因为进行交际的双方有一个共同目的,即“双方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1]。他认为交际双方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目的便会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从而使自己的话语符合各方共同目的的需要,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格赖斯把这些需要共同遵守的原则统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基本解释是:“在交谈中交际者所说的话都符合该交谈的目的[2]。”且“在〔交谈中〕用话语作出某一贡献的特定时刻,按需要作出应有的贡献”[3]。
但是,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没有说明其本身为什么是必要的,为什么说话者会经常不遵守合作原则来进行交际以及听话者如何推导说话者话语的特殊含意等。因此,合作原则需要补充。在此基础上,如Lakoff、Leech、Brown和Levinson等众多学者提出了与合作原则相互补益的礼貌原则。
一、国外礼貌原则研究概况
(一)国外早期礼貌原则研究简述
早期国外礼貌的研究学者主要以言语行为作为理论依据,在语用学范围内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1973年,早期研究礼貌原则的学者Rabin Lakoff在《The logic of politeness; or, minding your P’s and Q’s》一文中努力将礼貌与合作原则结合起来,提出了“语用能力规则”,即“要清楚”(Be clear,等同于Grice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和“要礼貌”。其中“要礼貌”有三条次准则:“别强求对方、给对方留有余地和让对方感觉友好[4]。”她认为,礼貌的本质是不要侵犯他人空间并让听话者自己做出决定,且在任何时候都要避免与听话者的冲突与摩擦。Lakoff首次从会话准则的角度考察了语言交际使用中的礼貌现象,也因此被有的学者誉为“现代礼貌理论之母”。
英国学者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影响较大。1983年,利奇出版了《语用学原则》一书,在书中其效仿格赖斯对合作原则的划分,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大准则,即: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5]。
利奇的各条礼貌准则认为:说话人说话时往往都尽量多的给他人带来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双方都感到受尊重,同时反过来也使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利奇的礼貌准则是人们在交际中一般都遵守的礼貌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说明人们为什么遵守或者违反、利用合作原则。
1978年,英国语言学家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nson)发表题为《语用使用的普遍性:礼貌现象》的文章,后又于1987年出版了名为《礼貌:语言使用中的一些普遍性》的专著。在这些著述中,Brown & Levinson介绍了详细的“面子维护观”,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6]、“礼貌本质上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7]。在布朗和列文森看来,每个人都有“面子”。为了进入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人们必须承认和意识到“面子”,即“听话人的公众形象”或“自我感知”的作用。同时,他们认为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说话人必须尊重听话人的自我形象,考虑到他们的感觉。因此,在交际中人们会寻求一定的方式去避免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行为,即“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简称FTA),这是言语交际的普遍性特点。按照布朗和列文森的观点,礼貌就是“面子”问题,是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听话人和说话人的面子所做的努力。因此,当“面子威胁行为”不可避免发生的时候,说话人可以实施某些策略挽救听话人的面子。布朗和列文森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在此基础上,他们称礼貌为“补救策略”,并提出了“不使用补救策略”、“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和“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五种补救策略。
(二)国外近期礼貌原则研究简述
鉴于早期礼貌原则研究的不足,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更具普遍性和实用性。
Fraser(1990)认为,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一套社会规范,这些规范为人们的行为、事件和思维规定了明示或暗示的规则,礼貌则是遵守社会规范所期待的言语行为。在Fraser看来,“礼貌是遵守期待的社会规约的***过程,而不是‘使听话人感觉友好’等。礼貌被看成一种规约,而不礼貌的行为就是违反了这种规约行为”[8]。
1992年,学者Richard J. Watts等人发表了论文集《语言中的礼貌》。2003年,Watts出版专著《礼貌》。2005年,Watts和Locher共同《礼貌理论与关系工作》。在这些著述中,Watts针对Brown & Levinson 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礼貌观。其认为Brown & Levinson的理论并不是关于礼貌的理论,而仅仅是关于如何减轻面子威胁行为的理论。礼貌并不等同于减轻面子威胁行为,礼貌理论应该注意观察交际者在社会交往中如何感知礼貌。此外,Watts区分了两种礼貌,即第一层次的礼貌和第二层次的礼貌。第一层次的礼貌是任何语言中相互合作的、考虑他人的行为,即“世俗的或外行的礼貌概念”[9],而第二层次的礼貌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文化语言中、不考虑时间和地点因素的、“理想化的、普遍的、科学的礼貌概念”[10]。Watts的理论与以Brown & Levinson为代表的预测性和解释性的礼貌理论背道而驰,其目标是揭示出言语交际者在什么场合下为什么把话语看成是礼貌的。
目前剑桥大学语言中心研究员、英国高等教育投资委员e-China项目英方负责人Spencer-Oatey博士在前人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新颖的礼貌理论,其礼貌理论主要包括礼貌的语用等级观和人际关系管理理论。1992年,Spencer-Oatey在其论文中指出Brown & Levinson的理论存在文化倾向性,为了更加合理地解释跨文化交际,她提出了礼貌的语用等级观,即:1.体谅的需要:自主――强加;2.评价的需要:赞誉――批评/关心――不关心;3.关系身份的需要:包括――在外/平等――统治、从属[11]。2000年,在其论文集《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管理》中,Spencer-Oatey系统论述了“人际关系理论”。她认为没有哪个句子本身就是礼貌或不礼貌的,是话语发生的场合决定了说话人是否礼貌。此外,她还指出:“礼貌的范围不能被随意扩大,而应限制在‘保持和提高和谐的人际关系’范围内”[12],“人际关系管理”就是“使用语言来促进、维护或威胁和谐的社会关系”[13]。
二、国内礼貌原则研究概况
由于语用学的学科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才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因此作为语用学研究对象范围之内的礼貌原则在中国引起关注的时间还并不长。我国学者对礼貌原则的研究主要针对Leech和Brown & Levinson的理论进行论述和评介。
1987年,我国学者刘润清在《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一文中详细介绍了Leech的礼貌原则及其准则。在文中作者认为,Leech的礼貌原则是对语用学的一大贡献,但在某些问题上并没有说清楚。
1988年,何自然在其专著《语用学概论》中详细介绍了礼貌原则的范畴、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礼貌原则的特征。稍后,何兆雄也在《语用学概要》一书中对礼貌原则进行了评介。
1992年,徐盛桓在《礼貌原则新拟》一文中对礼貌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根据宏观现象是其各子系统间关系整合的结果的原理,认为礼貌语言的运用是关系到语言交际可能涉及的自身一方、对方、第三方这三个方面的言语行为,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应被忽略。在Leech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徐盛桓提出了礼貌原则的新构想,即促进各方的关系和运用礼貌策略。其中促进各方的关系包括:1.注意自身一方;2.尊重对方;3.考虑第三方[14]。运用礼貌策略则包括:1.积极策略,即说适度谦让、尊重或客气的话;2.消极策略,即说适度中和的话[15]。同年,顾曰国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阐述了礼貌、语用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仿照Leech礼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汉语言文化特点提出了汉语的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5.德、言、行准则[16]。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使用雅言或委婉语是任何文化中均具有普遍性的礼貌特征,但并没有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顾曰国将文雅准则作为礼貌原则之一提出,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在顾曰国之后,我国众多学者也对礼貌原则进行了修正,具有代表性的是钱冠连与索振羽。
1997年,钱冠连在《汉语文化语用学》一书中认为,仅仅是礼貌原则无法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因此,他根据汉语文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除带全局性的得体策略以外的十一种语用策略:谢绝夸奖、虚抑实扬的恭维、把对方当第三者、把自己当第三者、借第三者的口说出自己的意见、多种言语行为与礼貌策略相伴、运用权威、回避、表面一致而事实否定、以言代行的答复、禅宗公案极端手段[17]。
2001年,索振羽在《语用学教程》一书中指出,应该寻找一个能包容“礼貌原则”以及其他一些可以弥补“合作原则”不足的、高层次的、具有普遍性的原则,这就是“得体原则”。得体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是:分工合作,相互补益。合作原则适用于直截了当的言语交际;得体原则适用于拐弯抹角的言语交际[18]。得体原则包括三个准则,即: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
三、礼貌原则研究存在的问题
纵观礼貌原则的研究状况,以Leech和Brown & Levinson的理论影响最大。不少外国学者都是采取这两种理论对各种文化的言语礼貌进行调查和描述,我国也有学者在这两种理论的框架下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但是,Leech和Brown & Levinson的理论均存在不足。比如就有学者提出Leech的礼貌准则可以视为Lakoff三条礼貌次准则的延展,但是并没有考虑语境的制约因素;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虽然论述详细、清晰,但是他们对礼貌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等。我国学者孙亚在《语用和认知概论》一书中指出,Leech和Brown & Levinson受到的批评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二者都以西方语言文化,尤其是英国语言文化为基础,强调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忽略东方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因此,二者不适用于所有文化中的语言交际……2.二者都以西方语言文化为基础,因此二者的解释力不具备普遍性。但二者试***把‘具有文化偏向性的理论升格为声称礼貌普遍性的理论’”[19]。换言之,Leech和Brown & Levinson的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但由于其依据是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因此对于不同语言背景下的礼貌现象难以进行全面的解释。
除了前面提到的国内外学者对于礼貌原则的研究仍主要以Leech和Brown & Levinson的理论为指导、无***性的突破以外,礼貌原则的研究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礼貌原则的提出是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所概括的仅仅是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言语交际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步骤、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控制,但对于日常生活中诸如不文明话语现象等一些常见的言语现象并没有涉及。第二,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忽略了交际者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体,认为“礼貌只能是有意识或自觉的行为, 而不是无意识的或不自觉的行为”[20]。为了满足自己论证观点的需要,许多学者排除了非理性、无意识的因素,使得研究过于“理想化”了。第三,很多学者对于礼貌语料的收集不足,大多仍是在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下进行收集且数量很少,这使得礼貌原则难以突破地域文化的限制。有的学者在验证礼貌预设时使用的材料甚至是虚构的、非真实的,比如在讨论汉语的礼貌原则时很多国内学者的例证来源于文学作品而不是从日常言语交际中收集的语料。虽然文学作品也是对生活的反映,但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就导致了研究成果可靠性的降低。
四、结语
礼貌原则的研究历经近四十年的探索可谓硕果累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礼貌原则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虽然目前许多与礼貌有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诸如有关礼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等问题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已经开始研究交际者如何运用和调控自己的积极礼貌策略以达到使交际获得成功的目的,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注重语料的搜集并大胆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礼貌原则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朝着动态的、应用的、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参考文献:
〔1〕〔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77,97.
〔2〕左思明.汉语语用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80.
〔3〕Laurence R. Horn.语用学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91(2).
〔4〕〔8〕〔9〕〔10〕〔11〕〔12〕〔13〕〔19〕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8,147, 153,162,163,151.
〔6〕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6.
〔7〕史宝辉,李建,孙亚著.语言交际研究与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2.
〔14〕〔15〕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2(2).
〔16〕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17〕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文明礼貌用语篇4
关键词:实践社区,礼貌,不礼貌
在西方,针对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研究者将语言和性别看成动态的、微观的和在特定场景下的构建,即从传统的变异论者认为的性别差异研究转向语言与性别的后现代社会性别建构主义的研究。而我国在语言与性别的研究方面开展的比较晚, 将实践社区理论应用到言者身份、性别话语的研究还处在初步的阶段, 因此,作者希望通过本文为汉语的语言与性别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博士论文,礼貌。
在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语用学中的礼貌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综合使用为了在具体的,特定的场景中更好的解释言语意义和言者身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在交际中,使用礼貌策略通常可以看做是一种间接指代普遍意义上的具有女性性别特征的交际方式,相反,如果没有遵循礼貌原则或规范,或不礼貌,则可被看做是一种间接指代普遍意义上的具有男性性别特征的交际方式。Mills (2003) 也曾说过礼貌已经是被看成是一种具有女性性别特征的产物了。博士论文,礼貌。
一 实践社区理论
实践社区理论(Community of practice) 是有Lave & Wenger 在1991年作为知识社会理论基础首先提出的,后由Wenger在1998年将其进一步发展。Eckert&McConnell-Ginet 在1992年将实践社区理论应用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从此,实践社区理论在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Holmes & Meyerhoff (1999) 也指出实践社区理论与从社会结构主义角度看待性别的方式更具兼容性。
Wenger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实践社区理论,即相互参与契合,联合的沟通机制,能达成一致的能使自己提高的技能。由于性别不是事先已经存在的,它是人们在实际讲话中所产生的,是人们在参与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建构而成的。性别也不是静态的,它是通过在不同的实践社团中,个体的语言表现不同,性别也随之相对的产生。由于实践社区理论一般采用定性的方式关注某一特定场合的社会实践,从而与早期的变异论研究相区别,形成自己的明确的理论框架和方***。
二 Brown& 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及存在的问题
1礼貌礼貌及其存在问题
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主要基于Goffman(1967)对面子的看法。以前的有关性别与礼貌的研究大多深受Brown& Levinson的礼貌理论的影响。我们知道,礼貌作为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作为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又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具有灵活和多样的特点。
但是,Brown &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中最根本问题之一就是它对于不礼貌的忽视,不礼貌言语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言者所说的话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了听者的面子(包括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而使听者感到尴尬,不快的话语。博士论文,礼貌。而这种忽视是由于该理论对Grice (1975) 合作原则的过分依赖,这使得它把精力都关注在避免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上了。这就导致一方面礼貌理论和合作原则相辅相成的运用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是人们在会话中力求遵守和维持的一种策略。,而另一方面,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却大量的使用被忽视的不礼貌原则来达到个人的目的。徐盛桓(1993)认为该理论未对其准则的具体内容及相互联系,层次做出说明,各次准则的规定均较含糊,笼统(方式准则的各次准则除外),未建立会话含义的推导机制;主要注意了非规约性会话含义的产生和理解,而对规约性现象未给予充分重视;对会话含义的区分有不够严密之处,对含义特征的说明过于一般,个人特征的说明不够恰当。
比如,Holmes于1995年出版的 Women,Men and Politeness 肯定了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及研究成果。而Mills 认为Holmes 没有将其定义的礼貌行为与判断这种行为和人礼貌的社区有机的结合,而导致这一缺陷的原因正是由于Holmes过分依赖Brown& Levinson的礼貌理论,Mullany, Spiers 和Harris 也肯定了Mills的观点。Mullany同样认为在以后的性别与礼貌的研究中,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应适当的调整补充从而关注对言语交际的特定场合进行适当的分析。博士论文,礼貌。
2 实践社区理论能解决这个问题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关于实践社区的特点,许多研究学者,如Culpeper (1996, 2005), Eelen (2001), Mills(2003) and Watts (2003),反复强调礼貌理论只有涵盖不礼貌理论模式的时候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不)礼貌理论。博士论文,礼貌。而实践社区理论在研究性别与礼貌方面是有强大的优势的,因为它为全面的展现言语礼貌与不礼貌提供了平台。
三 通过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理论,优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理论
Mills(2003)认为在实践社区理论看来,礼貌应被看做是在实践社区中发展,认可和竞技的一套实践或策略。同时,她认为在女权主义语言学研究中,对言语礼貌任何方面的研究都应在实践社区的理论框架下解读。Mills (2002) 提到“女权主义语言学应更多的关注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研究性别和言语行为的关系,而不是关注对个体的言语行为的研究。因为从实践社区的角度,不同的群体对礼貌的不同功能和意义有不同的认识。”
2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理论的优势
一般来说,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理论主要有三大优势,第一,是实践社区本身的优势,由于其关注的是微观的,当地的,特定场合的语言与性别,性别与礼貌的关系,这符合当今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趋势。第二, 过去的研究过多的在词,句子等微观层面分析礼貌,通过从实践社区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宏观的话语语篇角度去解释礼貌 (Harris 2001, Mills 2002, 2003)。第三,通过从实践社区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礼貌动态的看成是说者与听者言语交际中制定,产生的行为,而不是像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那样单一的,静态的从说者的角度去阐述。
3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通过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原则时,有一个问题值得考虑, 那就是谁来定义一行为时礼貌或者不礼貌。Mills 认为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的同时,要完全将研究者的在实践社区中的作用最小化,她认为只用属于某实践社区中的群体才有资格和能力去解释发生在这一实践社区中的特定的话语是礼貌的或者不礼貌的。博士论文,礼貌。Mills 主张从实践社区的角度看待(不)礼貌理论的看法,我是支持的,但她过分夸大实践社区中组成群体的作用是值得商榷的,正如Holmes and Schnurr (2005) 和Mullany(2007)所说的那样,由于语言具有多功能性,因此解释某一实践社区中某一段言语交换在一般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仅仅从社区成员的角度去解释,而忽略研究者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与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根本目的相违背的。
参考文献:
Brown, P. and S.Levi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文明礼貌用语篇5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礼貌原则 英汉对比分析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社会风俗、行为准则和言语和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汉英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中西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英汉“礼貌”内涵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礼貌语言和行为只是文化的表层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文化的深层,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理解“礼貌”一词的内涵。中西“礼貌”的概念在内涵和判断标准上都不相同。
中国社会是闻名遐迩的礼仪之邦,“礼”贯穿着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其对社会的维系作用好比西方国家的宗教,已变成了全民族的潜意识和行为的潜规则。现代的“礼貌”概念与古代的“礼”是有历史渊源的。“礼”字的本义据《说文解字》注:“礼,属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就是说,“礼”的本义是“事神致福”,属一种祭礼行为。《荀子・礼论》谈到了礼的起源:“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分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从根本上讲,“礼”是用来制约人的行为的。中华民族重“伦理”道德,本质上就是对“礼”的重视。“伦”就是等级,类别之间的次序。“理”就是这种等级次序遵循的规定。“伦理”就是“礼”之根本。中国的封建社会,本质上是等级社会,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为治世根本,而这些等级秩序本身正是“礼”的本质规范,因此“礼”的本质是“别”,有“别”才有“敬”,“以下敬上,以卑敬尊”,这样人们才不会相争,天下才能太平。因此,从对人的行为的节制来看,“礼”是一种外在的规定,它按着上下等级次序规定人们所应履行的社会义务,限制人们活动的可行范围,即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具体讲,在交际行为的节制方面,“上尊下卑”或“卑己尊人”是中国式“礼”的具体表现。然而这种“上尊下卑”的概念在西方社会却不是判断礼貌与否的标准。因为在主体上,西方是平等取向,人际关系基于平行的关系。这显然与典型的中国式差别格局不同。在人们希望“人各有身,身各自由,为上者不能压抑之束缚之也”的西方,“上尊下卑”的原则自然不适用。另外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以民族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因此它是一个以群体为主要取向的社会。长期以来人们以群体及集体利益为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人们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维系社会关系至高无上。因此“谦卑”、“谦虚”或其衍生物“卑己尊人”的礼貌行为是人人所崇尚的,可谓“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也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对西方来讲,由于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个人隐私;人们强调平等、民主、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中,作为“礼”的衍生物――礼貌原则,肯定与西方的礼貌原则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如同“礼”的基本精神一样,强调“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级差别的标志。在现代社会,即使等级制度没有过去那么森严,“礼”的基本精神还是没太大改变。西方与中国正相反,由于受平行或平等社会格局的影响,对他们来讲礼貌所强调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别”,而是人际间的“同”,即“平等”、“一致”的关系。L.R.Mao在比较了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后指出:东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ideal social identity);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ideal individual autonomy)。这正是中西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
二、英汉礼貌原则理论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Leech于1983年在Gri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管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均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三、礼貌原则英汉对比分析
1.礼貌原则的英汉普遍适用性
虽然礼貌原则的提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上,但是这一理论对于揭示人类言语交际行为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只能说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相对各有侧重的。何自然(2004)提出,礼貌原则同样可以指导汉语的礼貌表达。礼貌原则的各项准则在中国的礼貌传统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名分的分配上,汉文化的要求就是约己利他,多给对方好处,包括物质上的实惠和精神上的喜悦与荣耀,少给自己捞好处。这便体现了得体准则和赞誉准则。在涉及个人的评誉方面,汉文化褒人贬己,符合谦逊准则和赞誉准则。尽量褒扬别人,贬抑自己。对待他人则要尽可能表示赞同和同情。顾曰国(1992)总结出的符合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准则也是根据汉语对准则的不同侧重而提出的。可见,中西文化中的礼貌原则是存在着重叠和相似之处的。根据惠(benefit)和损(cost)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礼貌交际的核心是注意到人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因而交际的总原则或策略就是“投其所好”,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别人胃口。它是达到交际的“社会目的”(social goal)的手段,而这样做恰恰也是为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personal goal)扫除障碍。因此,礼貌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2.礼貌原则的英汉差异性
正如在前面谈到的礼貌原则的普遍性一样,它尽管是在较大程度上对礼貌言语现象的概括,包容了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礼貌共性,但具体到每个不同民族、文化及同一民族,文化中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对礼貌原则认同的差异性,礼貌原则的特殊性便凸显出来了。每一准则融入不同民族、文化氛围及不同的个体又各有其侧重点。如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交际中,就表现出各自的特殊应用方式。西方文化以个人行动自由和自主决定自由为核心。中国文化重视集体观念,不突出个人,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相互依赖(骆卫星,2005)。这些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别导致了两种文化在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上各有侧重。
中国人决定自己的行为时,十分注重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力***保持个人行为于外部期待或社会规范一致,不凸显个人。因此在言语交际中,中国人往往过分强调谦逊准则,而导致严重违反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比如中国人在赠送礼品时,常以贬低所赠之物达到尊人的目的,如:“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在宴请客人时会说:“粗茶淡饭,没什么可口东西,略表心意,不成敬意,请包涵。”之类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限度,以此来表示礼貌。
此外,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中西方对赞誉的反应。在中国,谦虚是一种美德,不主张夸耀个人的荣誉,体现的是谦逊原则,然而由于过分强调,以至于夸大到违背了质量准则。西方人对赞扬所采取的是迎合的反应,因为西方价值观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因而往往采取一致准则,表示接受赞扬。这种对于礼貌原则的不同侧重,倘若发生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如A来自西方,B来自中国,就很容易引起误会与不快。比如中国人请西方人到家里做客吃饭。客人称赞主人的厨艺时,中国人常会表示谦虚而说:“没什么菜招待,请原谅。”客人倘若不了解这种文化上的侧重差异,就会因主人的道歉而百思不得其解。
在对待不同意见方面,中国人也比西方更多地运用一致准则。为了不伤害对方的面子,中国人往往不愿或不直接指出其不足之处,或者拒绝他人的要求,以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中国人即使在商业领域也是如此,正如中国俗语所说:买卖不成仁义在。这种对一致准则的侧重,也曾使得跨文化商业往来中,产生过一些误会。
同情准则方面,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应用。中国人通常对老年人表示同情和尊重。老人被认为经验丰富,德高望重,老年人也会对此表示骄傲。我们坐车时会给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然而,在西方国家,老年意味着青春已逝,是过时和淘汰,因此西方的老年人不愿被称为老人,不愿因为年龄而受到特别的照顾。中国对同情准则的衡量标准不能被迁移到跨文化交际语境下。
3.礼貌原则英汉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得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非常重视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做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意,即“言外之意” (implicature)。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tn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Leech 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需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礼貌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但必须承认,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Leech,G.Principles of Politeness[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3.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3.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6]陈融.共性论与个性论语用学将走向何处[J].现代外语,2005,(2):122-128.
文明礼貌用语篇6
关键词:礼貌用语;交际;对外汉语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治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真正强国的体现不仅仅是在经济、***治上,文化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关注。随着“汉语热”这股热潮不断席卷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据我国***统计,到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8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近2万四千人,增长比例为5.77%(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除此之外,我国每年还还大量派出专业教师和志愿者前往孔子学院等地进行汉语教学。由此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利用汉语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导致误解和冲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外国人进行交际时,要了解其国家的文化,比如,在中国学习汉语,与中国人进行交际时,一些外国人常常会因为在礼貌用语的使用时,对中国人产生误解,因此需要更好的了解中国的礼貌用语,这样才能更好的交际。
一、国内外关于礼貌用语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礼貌用语的研究
郭沫若认为礼是起源于祭祀的,之后逐渐发展。
陈松岑认为礼貌可以分为广义的礼貌和狭义的礼貌,不管是符合礼貌的使用语言的行为以及使用的结果还是特殊的词语都属于礼貌用语。除此之外,陈松岑认为礼貌用语是所在社群经过长时间发展所沉淀下来的产物,所形成的礼貌用语于该社群的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顾曰国通过对文化礼貌语言的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中国文化的礼貌语言原则有五条,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
薛丽山认为礼貌用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习用性,随着我们平时长期以来习惯性地说某个词或是某句话,就像是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很多礼貌语言被大家多次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形式,从而慢慢被固定使用。
毕继万认为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本国的文化特征,比如风俗习惯和交际习惯不是十分的注意,却在与外国人进行交际时,对他国的文化特征十分在意,而且会以本国的文化习俗和行为规则作为衡量标准,从而导致文化冲突与误解。
(二)国外关于礼貌用语的研究
戈夫曼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这一观点,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会涉及到面子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交际时要考虑到彼此是否因为一些言行受到伤害,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布朗和列文森提出“面子”,并将面子威胁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对听话人消极面子的威胁;对听话人积极面子的威胁;对讲话人消极面子的威胁和对讲话人积极面子的威胁。
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并将“合作原则”制定了四个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格赖斯认为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话的双方彼此之间要是进行合作的,就像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及其四个准则一样,要时刻注意会话内容,会话时间及会话方式等。自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之后,其在西方的文化礼貌交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的原则。
利奇提出“礼貌原则”他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说话双方少说对受话人不利的语言,可以多说一些对受话人有利的语言。
二、礼貌用语的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礼貌用语的运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师要时时刻刻牢记,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非目的语的外国学生,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不同,他们的礼貌用语也是不同于我们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礼貌用语的运用。在课堂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应该在向外国学生讲解中外礼貌文化差异的同时,积极适当地运用礼貌用语,遵循汉语的礼貌原则,做到言传身教。
(二)选择适当的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因此教材的选择需要谨慎。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和学习目的等不同的条件,选择与之相应的教材,因此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关于礼貌用语方面的知识,应该做出明确的区分。目前为止,商务汉语、旅游汉语等学科在学校都相应的开设了,也有与之相符的学科教材,但是就目前的教材来看,在教材中礼貌用语方面的知识划分的去不是很明显。例如,在商务汉语教材中就应该是更多地体现与商务会话方面的礼貌用语,旅游汉语教材中更多地体现关于旅游方面的礼貌用语内容,这就要求在选择教材之前,教材的编写必须得到重视,制定与课程相对应的教材。
(三)积极鼓励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大胆使用礼貌用语
一些外国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汉语的礼貌用语,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很少使用,还是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如“你好”等,甚至有的学生还依旧用英语来打招呼。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大胆使用礼貌用语,不要拘泥于几句简单的礼貌用语。
礼貌语言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由于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在礼貌用语的使用时,常常会产生误解,这就需要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注重礼貌用语的教学,让外国学生通过学习来了解汉语礼貌用语与其他民资的礼貌用语之间的不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误解,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汉语礼貌用语,学会使用汉语礼貌用语。
本文是笔者通过国内外学者针对礼貌方面的研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探讨的,希望通过对外汉语礼貌用语的教学研究,能够对实际教学有所帮助。由于笔者的学术能力有限,在本文的写作上留下了不足与遗憾,时间和获取资料途径有限,有些相关内容都是根据一些著作所获得,所以文章的个别内容会有些断章取义。(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2]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C].世界汉语教学,1996(6).
[3]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M].商务印书馆,1989.
[4]樊蓉.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礼貌用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8]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顾曰国.礼貌用语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四期.
[10]姜丽萍.对外汉语教学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1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刘春景.俄汉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影响[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
[13]李苏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礼貌原则的运用[J].教育论丛,2011.
[14]瞿麦生.汉语交际得体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文明礼貌用语篇7
摘 要: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表达与认同礼貌方式不一致,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礼貌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阐述了礼貌原则对跨文化交际的指导意义,加强对文化认同的认识,跨越文化交际障碍,以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关键词:礼貌原则;对比;跨文化交际;差异
中***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36-02
一 、中西方礼貌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家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不同。
(一)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中国特定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但对来自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的人来说,难免会引起误会。比如:在面对别人的恭维与赞扬时,中国人往往会说:“哪里哪里, 做得还很不够”, 或表现得不露声色,主张内敛、谦和。而西方人重个性发展, 强调个人奋斗, 乐于接受恭维与赞扬, 证明自己的努力有成果, 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同时他们会对中国人的反应感到不解,甚至认为中国人不诚实。这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不同在语言上的映射。
(二)中西方持有不同的自我观。西方人持有***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和固定的内核。他们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面子。认为尊重个人自由权利和***是礼貌,反之则是不礼貌。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
为了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中国人在见面时会询问对方的一些自然情况,这在我们看来是拉近彼此距离,是一种亲切和热情的表现,体现了中国文化群体取向,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机制,更是一种礼貌行为。然而西方人则崇尚个人价值,尊重个人自由、权利和***,讲究隐私权。比如,一般初次给留学生辅导汉语课程在彼此做情况介绍时,有些留学生会表现出一种隐私受到侵犯一样的状态。这正是因为西方人更重视个性发展,对汉语文化的集体意识不解,在交际中往往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为礼貌,而中国人重视个体与团体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面子为礼貌。
(三)不同文化有不同礼貌原则,每一种礼貌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特征,礼貌原则规范着人们言行举止,融洽彼此间关系。交往行为的共性使得各民族言语交际规律中存在许多共有原则,但由于交往行为只是与交际文化密切相关,所以各民族非语言行为规律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在见面握手礼节中,中西方之间就存在文化差异:中国人握手时往往以身体微微前倾为礼,西方人很少有这一动作,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于卑贱。中西方握手礼节形式的差异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不同。
因此礼貌体现文化特征。汉文化现代礼貌被认为源于古代汉语中的“礼”,礼的观念在当时对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起到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孔子思想核心,成为中华民族潜意识。现代礼貌虽不是维护社会等级行为法则,但作为不分差别供人们效仿行为规范,它与古代‘礼’有着密切联系。“礼貌”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礼’的一种衍生与扩展。而西方人重视用语言来体现个体、用语言来体现上帝所赋予他这个个体的存在。
二、中西方礼貌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是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是执行礼貌原则的前提。只有寻求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利用礼貌原则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服务。中西方礼貌差异在于双方植根文化沃土不同,汉文化提倡谦虚受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所影响。中国人把礼貌一贯看成是道德修养问题,培养道德人格,强调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认为善于自我修养才能礼貌待人。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自信和实事求是态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概念和语言间接程度上有一定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通常会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往往使用间接隐含语言来沟通,对此西方人迷惑不解。这些不同背景下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二)在礼貌原则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努力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同时还认识其相对性,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和民族,礼貌判断标准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正是这些因素,使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对礼貌原则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三)跨文化交际中有许多潜在障碍。从语用学角度看,遵循礼貌原则是有效推进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然而礼貌原则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如何有效运用礼貌原则达到成功的言语交际和沟通,取决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进而剔除本民族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的精华,促进文化重组。
(四)依据礼貌具有的文化特性,进行文化对比,这样有助于促进对不同文化的正确了解与和平友好交往,排除民族优越感、模式化,排除文化偏见干扰。实事求是地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文化误解的那些因素,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取得文化认同,使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减少摩擦,以求得交际双方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创造进行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不断融合,共同发展,以达到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综上所述对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差异作了初步分析,探讨了中西方礼貌文化特性差异与两种文化价值观差异的问题。为推进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努力达成不同文化的认同,以便跨越文化交流的障碍,增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汉语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文明礼貌用语篇8
[关键词] 《白象似的群山》 礼貌原则 冲突 人物个性
一、引言
礼貌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的一条重要准则。首先,笔者简单介绍海明威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主要情节;其次,将着重介绍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为了更紧密切合海明威的作品,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将分为直言不讳策略(be bald)、消极的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积极的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和隐含策略(off record)。本文的主体部分是运用布朗和莱文森的四个礼貌策略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最后,笔者将对主体部分的分析进行系统总结。
二、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简介
海明威的一生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作品。例如,《永别了,武器》、《太阳依旧升起》、《老人与海》等,这些举世闻名的作品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欢。《白象似的群山》最早出版在1927年《没有女人的男人》一书中,被视为海明威的早期作品。
《白象似的群山》描述的是居住在西班牙埃布罗河边上的一对男女朋友。小说中一共两个主角,男主角和他未婚先孕的女朋友捷歌。男主角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故事就围绕男主角怎么样说服捷歌接受流产而展开的。虽然男主角知道流产会对捷歌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但是他固执地认为只有流产才可以使他们回到以前无拘无束、没有负担的生活。在两者的对话中,至始至终未出现类似于“小孩”、“流产”等词汇,相反,主人公用“白象”象征“小孩”和“流产”。直到小说结束,海明威也没有给读者清晰阐明小说的结局,只留给读者两人在站台上等车的无限背影。
三、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最先是由高夫曼在1967年提出来的。高夫曼将传统的中国人的“面子”思想融入到日常交往中,提出了“面子”理论,即人们在平时与人交往中想要维持的良好自我形象。布朗和莱文森在研究高夫曼“面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完善和详尽的礼貌原则。根据对话双方在权利上、社会地位上和关系相近程度上,可以将礼貌原则划分为:直言不讳策略(be bald)、消极的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积极的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和隐含策略(off record)。
1.直言不讳策略(be bald)
所谓直言不讳策略,就是对话双方直接回答或者争辩,丝毫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是四种礼貌策略中最不礼貌的一种。
2.消极的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布朗和莱文森认为,消极的礼貌策略就是说话者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说话和行为自由,而不受强制。用以下的话语举个例子:“你觉得我今天的发型怎么样?”说话者希望听到的回答是“很漂亮”,也许他的发型十分糟糕。
3.积极的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人们使用积极的礼貌策略是为了满足对方维持其自我形象。米尔斯简单地把这一策略归纳为“说话者说出对方想听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往往把对方当成同一类人甚至是朋友。举个例子来说,“你的发型今天好漂亮啊!”就是积极的礼貌策略。
4.隐含策略(off record)
隐含策略是指说话者使用隐含的语言来避免不礼貌事件的发生。例如,在《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用“白象”来象征“孩子”。
以上四个策略是根据礼貌依次递增的原则排列的。后世的许多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大都建立在这四项策略之上。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也被提出了不少的质疑点。
首先,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没有提供很多关于不礼貌原则的信息。作为礼貌原则的对立面,不礼貌原则必然会对对话的分析和事情的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其次,米尔斯认为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将侧重点关注在人物对话上,而很少将注意力放在例如行为分析和背景介绍等地方,而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对人物的分析。
再次,豪马斯指出,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由于受时代背景和地域的限制,因而将重点放在对欧洲礼貌标准的分析上,而忽略了其他国家的礼貌标准。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礼貌标准,尤其是中西方的礼貌差异是较为明显的。
米尔斯和豪马斯指出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由于时代、地域等原因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他们的理论对后世语言学,尤其是礼貌原则的研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之所以选择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来分析海明威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是因为:(1)海明威的短篇小数《白象似的群山》是有人物间的对话构成的,很少涉及人物行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米尔斯提出的未将重点放在行为上的缺陷;(2)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描述的是发生在美国的故事。美国的礼貌原则与欧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的礼貌原则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因此也可以避免豪马斯提出的以欧洲为重心的礼貌原则。(3)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运用了很多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这将帮助读者更好地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冲突和个性特征,体会隐含在对话中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整篇小说。
四、简析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在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的运用
在小说的开始,海明威描绘了一对坐在火车站等车的美国夫妻。他们的谈话从啤酒开始。经过短暂的寒暄之后,女主角捷歌想和她的男朋友谈一谈他们将要出世的孩子,然而为了不激怒她男朋友,捷歌用“白象(white elephants)”象征“孩子”来逐渐引出这个话题,这就是所谓的隐含策略(off record)。用以下的对话来举个例子:
‘They look like white elephants,’she said.
‘I've never seen one,’the man drank his beer.
‘No, you wouldn't have.’
‘I might have,’the man said.‘Just because you say I wouldn't have doesn't prove anything.’
从以上的对话看出,小说中的男主角是非常不想继续谈论这个话题的,因为他选择了最不礼貌的直言不讳策略(be bald)如“I’ve never seen one”来直接打断捷歌,丝毫不考虑捷歌的感受。从现代礼貌原则来分析,捷歌男朋友的话可以更确切地理解为不礼貌,但由于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理论没有包含不礼貌原则,所以在本篇文章中,将男主角的这种咄咄逼人的说话态度归为最不礼貌的直言不讳策略。相反,女主角捷歌却使用相对礼貌的消极的礼貌策略‘They look like white elephants’来引出对话,并努力来维持两人的对话,但最终因为男主角的“Just because you say I wouldn't have doesn't prove anything.”宣告“白象”话题的结束。
随后,女主角又采用消极的礼貌策略‘It tastes like liquorice’引出了另一个关于酒的话题:
‘It tastes like liquorice,’the girl said and put the glass down.
‘That's the way with everything.’
‘Yes,’said the girl. ‘Everything tastes of liquorice. Especially all the things you've waited so long for, like absinthe.’
‘Oh,cut it out.’
…
‘Should we have another drink?’
‘All right.’
‘The beer's nice and cool,’the man said.
‘It's lovely,’the girl said.
令人惊讶的是,在本段对话的开始,男主角使用积极的礼貌策略来显示他对捷歌的同意――“That's the way with everything”,此时他的态度是友好的,甚至是讨好的,但当他发现捷歌的真实目的是想谈孩子时,他的态度立即转变为恼怒了――“cut it out”,硬生生把孩子的话题再次打住。这个改变证明了男主角先前讨好的态度并不是出于真心,相反,这只是他想说服捷歌接受流产安排的一种手段。由此,可以看出男主角是一个极度自私和善变的男人,他对于女朋友和将要出世的孩子都毫无责任感可言。相比,捷歌经常使用“Yes”, “All right” and “It’s lovely。”等积极的礼貌策略来维持与男人间的对话。
随着双方交谈的继续,男主角开始用甜言蜜语来劝服捷歌流产:
The girl: ‘And you think then we'll be all right and be happy.’
The man: ‘I know we will.’
…
The girl: ‘And you really want to?’
The man: ‘I think it's the best thing to do. But I don't want you to do it if you don't really want to.'
The girl:And if I do it you'll be happy and things will be like they were and you'll love me?'
The girl:If I do it you won't ever worry?'
The man:I won't worry about that because it's perfectly simple.'
The girl:Then I'll do it. Because I don't care about me.'
The man:Well, I care about you.'
捷歌的话语说明,她已然认识到流产的危险性,所以她一直用消极的礼貌策略――提问的形式来尝试让男主角接受他们未来的孩子。然而,男主角用“perfect simple”来形容流产手术,所以在本段对话的结尾,捷歌感觉心灰意冷说出了“I don’t care about me。”但讽刺的是,男主角竟然在此时违心地说“I care about you。”此时此刻,男主角已将自己自私自利、堕落无能的个性暴露无疑。
一旦看清了男主角的本性,捷歌使用了大段的直言不讳策略(be bald):
The man:We can have the whole world.'
The girl:No, we can't.'
The man:We can go everywhere.'
The girl:No, we can't. It isn't ours any more.'
The man:It's ours.'
The girl:No, it isn't. And once they take it away, you never get it back.'
The man:But they haven't taken it away.'
The girl:We'll wait and see.'
在这段对话中,捷歌用“no”,“can’t”,“isn’t”and “never”来直接反对男主角的提议,就如小说刚开始时男主角谈到“白象”时的态度一样。从这些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捷歌已经被男主角的言语激怒了,所以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礼貌了。而此时的男主角却仍用“we can …”“it’s ours.”等虚伪的礼貌策略来表示他对捷歌虚伪的关心。
小说的结尾,两人仍坐在车站,等车……
五、结论
通过利用布朗和莱文森的四个礼貌策略:直言不讳策略(be bald)、消极的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积极的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和隐含策略(off record),分析了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冲突和个性特征:
第一,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中男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历史上“垮掉的一代”。这代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毫无责任感。海明威通过对小说的描写,呼吁“垮掉的一代”应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缺点并及时加以改正。
第二,通过对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的对话分析,男主人公在对话中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小说中一直是男主人公掌控谈话内容的变化,相反,女主角一直努力维持谈话和取悦男主人公。她习惯性用积极的礼貌策略和消极的礼貌策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而导致她一直处于谈话的不利地位。从女主人公的处境分析,小说暗示女性一定要在社会站稳脚,能***的、坚决勇敢地处理事情。女性跟男性一样也是社会的***的个体,并不是男性的附属物。
第三,通过对礼貌原则的分析,小说男女主人公的性格被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从他们话语中的礼貌原则分析,男主角是一个极度自私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哪怕是他的女朋友或者是未出世的孩子。女主角却太过于软弱,虽然个性善良,但遇事缺乏主见,容易受到伤害。
参考文献:
[1]马登阁.从语用学看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及英语礼貌语言的表达方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02).
文明礼貌用语篇9
关键词:礼貌原则;英语写作;语用含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之比较
礼貌原则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标准也各有差异。如leech根据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的言语习惯、会话的文化特点等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即:1、得体准则: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3、赞誉准则: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6、同情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顾日国结合其导师leech的理论,根据汉语的文化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称呼上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慑“礼貌”,“有教养”。4、求同准则:就是注意与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保持相称,说话双方要力求和谐一致。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把顾曰国“礼貌原则”的五条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在语用含义和文化价值上是有差异的。其中的“贬己尊人的准则”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如在指代自己时。中国人常用“鄙人”、“晚生”、“在下”等;而指代他人时。则常用“您”、“贤弟”、“贵公子”等。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特点。称呼方式与礼貌有关。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折射出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思想感情。如亲呢、喜爱、威胁、警告、讽刺、戏谑等。汉语的称呼一般需要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属、同事、师生:上下级之间要体现出职务、头衔。如“二叔”、“李局长”等。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称呼,遇到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称呼。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也用不同的称呼,这充分体现出汉语称呼的礼貌性。再称呼语上,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是“重名分,讲人伦”,所以在称呼上也要遵循“仁”与“礼”的法则。要遵循“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为本”,“名为用”,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提倡自我表现,个性***,所以在称呼上也往往以“先生”、“女士”代替,一般都可以直呼其名。即使儿子称呼老子。下级称呼上级,学生称呼教授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同时也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并以此来提高跨文化的交际意识。
二、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重要性
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而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英语写作中不应该只了解语言写作的知识技巧,还应该学习语用知识。培养语用能力。即语育的得体表达能力。何自然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研究话语的得体性就必然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礼貌原则、幽默原则和克制原则。使用礼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wolfson对外语教学及其运用效果的研究发现。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本族语者比较能够容忍非本族语者(外国人)的语音和语法错误,但对违反说话原则的行为,即文化差异引起的非语言结构上的行为却难以容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那么什么是礼貌呢?根据汉语字典的解释。我们知道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是一种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但礼貌同时又具有其民族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礼貌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又有不同的礼貌规范。一个民族视为礼貌的,另一个民族也许就认为是不礼貌的。礼貌的原则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而为了尊重对方,说话人需要适应语境。采用一些适当的交际策略及礼貌。以求最佳效果
。在实际语言交往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说话者所使用的词语、语法都没有错误,但由于没有适当地运用礼貌原则,结果使交际效果受到影响。打了折扣。有一个例子:一个中国学生和美国指导教授交谈学习情况后,说“我的英语不行,可能没有把观点说清楚”。教授说“yourenglish is very good,much better than my chinese。”这个学生觉得哭笑不得,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甚至是讽刺,因为他知道这位教授对汉语是一窍不通。其实他是在用汉语文化的观点来理解美国人所说的话,不清楚对方是在好心地鼓励他,用令人轻松的“比较”来鼓励。如果这名学生的英语真的不好,中国教授可能会用“暗示差距”来鼓励。说“还行,如再努力几点就更好了”。因此,在英语写作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学习礼貌原则。研究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提倡并遵守礼貌原则。
三、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应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实现。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学习礼貌原则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礼貌有明显的民族性。因此,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了解英语文化的历史、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这样学习者才能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内容采用得体的礼貌交际手段。例如,在给美国籍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有“买东西”一课。教师讲完描述衬衫的颜色、质量、大小、长短后,让学生练习。要求是:“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在购物中心买东西,你的朋友正在选衬衫,请你给她提个建议买什么样的衬衫”。一看到这个题目,一个美国学生就说:“不用做这个练习,不实用,因为我们不可能向朋友提建议买这个,不买那个,买什么样的衬衫完全是她个人的私事儿,我们不会干涉。”这里就存在着文化差异。中国文化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的文化中也许就会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中国人帮朋友买东西,提建议完全是人之常情,也习惯选择“建议”的言语行为。但在西方他不但不会领情,甚至还会认为侵犯了他个人的自主权利。再比如对“恭维”和“间接恭维”的理解。聚会上我们会常听见类似的话:“your hair style is lovely”,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可能会回答:“thank you”。再问“did you do itin park mall?”答“yes”。这个对话说明我们是理解本族语“间接恭维”的言语行为的。所以会回答thank you。但我们也许不知道这种恭维也是表示愿意交谈的一种社交方式。而最后的简单回答yes,会使对方以为这个中国学生不愿意继续交谈。所以文化因素是影响语用理解的最复杂的因素,学习礼貌原则必须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四、在英语写作中遵守“礼貌原则”,避免语用失误
文明礼貌用语篇10
关键词:礼貌原则;英语写作;语用含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之比较
礼貌原则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标准也各有差异。如Leech根据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的言语习惯、会话的文化特点等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即:1、得体准则: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3、赞誉准则: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6、同情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顾日国结合其导师Leech的理论,根据汉语的文化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称呼上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慑“礼貌”,“有教养”。4、求同准则:就是注意与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保持相称,说话双方要力求和谐一致。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把顾曰国“礼貌原则”的五条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在语用含义和文化价值上是有差异的。其中的“贬己尊人的准则”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如在指代自己时。中国人常用“鄙人”、“晚生”、“在下”等;而指代他人时。则常用“您”、“贤弟”、“贵公子”等。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特点。称呼方式与礼貌有关。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折射出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思想感情。如亲呢、喜爱、威胁、警告、讽刺、戏谑等。汉语的称呼一般需要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属、同事、师生:上下级之间要体现出职务、头衔。如“二叔”、“李局长”等。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称呼,遇到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称呼。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也用不同的称呼,这充分体现出汉语称呼的礼貌性。再称呼语上,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是“重名分,讲人伦”,所以在称呼上也要遵循“仁”与“礼”的法则。要遵循“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为本”,“名为用”,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提倡自我表现,个性***,所以在称呼上也往往以“先生”、“女士”代替,一般都可以直呼其名。即使儿子称呼老子。下级称呼上级,学生称呼教授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同时也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并以此来提高跨文化的交际意识。
二、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的重要性
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而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英语写作中不应该只了解语言写作的知识技巧,还应该学习语用知识。培养语用能力。即语育的得体表达能力。何自然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研究话语的得体性就必然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礼貌原则、幽默原则和克制原则。使用礼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Wolfson对外语教学及其运用效果的研究发现。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本族语者比较能够容忍非本族语者(外国人)的语音和语法错误,但对违反说话原则的行为,即文化差异引起的非语言结构上的行为却难以容忍,认为这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那么什么是礼貌呢?根据汉语字典的解释。我们知道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是一种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但礼貌同时又具有其民族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礼貌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又有不同的礼貌规范。一个民族视为礼貌的,另一个民族也许就认为是不礼貌的。礼貌的原则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而为了尊重对方,说话人需要适应语境。采用一些适当的交际策略及礼貌。以求最佳效果。在实际语言交往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说话者所使用的词语、语法都没有错误,但由于没有适当地运用礼貌原则,结果使交际效果受到影响。打了折扣。有一个例子:一个中国学生和美国指导教授交谈学习情况后,说“我的英语不行,可能没有把观点说清楚”。教授说“YourEnglish is very good,much better than my Chinese。”这个学生觉得哭笑不得,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甚至是讽刺,因为他知道这位教授对汉语是一窍不通。其实他是在用汉语文化的观点来理解美国人所说的话,不清楚对方是在好心地鼓励他,用令人轻松的“比较”来鼓励。如果这名学生的英语真的不好,中国教授可能会用“暗示差距”来鼓励。说“还行,如再努力几点就更好了”。因此,在英语写作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学习礼貌原则。研究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提倡并遵守礼貌原则。
三、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应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实现。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学习礼貌原则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礼貌有明显的民族性。因此,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了解英语文化的历史、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这样学习者才能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内容采用得体的礼貌交际手段。例如,在给美国籍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有“买东西”一课。教师讲完描述衬衫的颜色、质量、大小、长短后,让学生练习。要求是:“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在购物中心买东西,你的朋友正在选衬衫,请你给她提个建议买什么样的衬衫”。一看到这个题目,一个美国学生就说:“不用做这个练习,不实用,因为我们不可能向朋友提建议买这个,不买那个,买什么样的衬衫完全是她个人的私事儿,我们不会干涉。”这里就存在着文化差异。中国文化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的文化中也许就会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中国人帮朋友买东西,提建议完全是人之常情,也习惯选择“建议”的言语行为。但在西方他不但不会领情,甚至还会认为侵犯了他个人的自主权利。再比如对“恭维”和“间接恭维”的理解。聚会上我们会常听见类似的话:“Your hair style is lovely”,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可能会回答:“Thank you”。再问“Did you do itin Park Mall?”答“Yes”。这个对话说明我们是理解本族语“间接恭维”的言语行为的。所以会回答Thank you。但我们也许不知道这种恭维也是表示愿意交谈的一种社交方式。而最后的简单回答yes,会使对方以为这个中国学生不愿意继续交谈。所以文化因素是影响语用理解的最复杂的因素,学习礼貌原则必须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