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篇1
河池市金城江区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 牟妍妍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孔子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 他的知识已经很多了,已经是很有名的老师,还要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到洛阳,终于拜了老子为师。老子问孔子:“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
在没有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无论自己有多深的学问,都不要骄傲这个道理。学习《孔子拜师》一文后,我更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的老师,非常佩服孔子的学问,同时也很敬重他的品行.我和孔子一样有同感,学问就象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没有止境,只要我们虚心向别人学习,相信最终总会有收获的。
今后,我要牢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好学,长大要和孔子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孔子拜师篇2
河池市金城江区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牟妍妍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孔子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 他的知识已经很多了,已经是很有名的老师,还要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到洛阳,终于拜了老子为师。老子问孔子:“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
在没有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无论自己有多深的学问,都不要骄傲这个道理。学习《孔子拜师》一文后,我更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的老师,非常佩服孔子的学问,同时也很敬重他的品行.我和孔子一样有同感,学问就象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没有止境,只要我们虚心向别人学习,相信最终总会有收获的。
今后,我要牢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好学,长大要和孔子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孔子拜师篇3
“启蒙礼”是我国古代儿童入学时的启蒙礼仪,今天我们还原咱们古时候的启蒙礼仪式,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让各位同学感受先人留下来的尊师孝亲、崇德立志的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善”、“正”的行为规范,汲取尊师爱学的思想精华。
在启蒙礼开始之前,特别为大家介绍一下孔子学院的老师刘秀龙老师:刘老师退休前是中学高级教师,曾担任古月中学副校长,现在是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平山县西柏坡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平山县国学研究会副会长。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刘老师以及两位助教老师
下面我宣布:孔子学堂启蒙礼仪式正式开始。
一、首先:进行启蒙礼第一项正衣冠
古人云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所谓童蒙之学,始于衣冠;穿戴整齐、洁净,更能展示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有请助教老师)
二、接下来进行启蒙礼第二项“盥洗净手”
这也是古代学童启蒙礼的形式之一,就是各位同学把双手放在水盆中正反面各浸一次,然后擦拭干净。这个礼仪教育我们要从小养成干净、卫生的好习惯,这也是对他人的一份恭敬。接下来请各位同学四人一组,跟随老师进行盥洗礼。
盥洗双手,净手静心,用勤劳的双手推开知识的大门,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立志求学,心无旁骛。
三、启蒙礼作为古时人生的首次大礼
古时候所有的学童都会早早的来到学堂,参拜孔子像,向孔圣人鞠躬行礼,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那接下来进行启蒙礼第三项拜师礼,
动作要点:双脚成八字,站直,女生双手叠放于小腹之上,男生双手紧贴裤缝,行90度礼)有请贾老师和孔老师为我们上台示范
拜师礼开始:一拜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修身治国平天下; 好,接下来请全体同学面向孔子
让我们端身正意 素整衣冠 以一颗至诚感恩之心,向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
一拜----起 再拜----起 三拜---起
再拜老师尊师尚礼,胸怀理想,刻苦学习;拜--起
请左四位、右四位同学向左向右转
三拜同学岁月同窗,挚爱互帮,友谊长青;拜--起
感恩老师,感恩各位同学,其实我们在向老师、向同学鞠躬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例行弟子规,做一个知恩、感恩的人。
四、下面进行启蒙礼第四项朱砂启智
在古代,学童入学读书前,都会有启蒙师长用红色的朱砂 学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称为“开天眼”寓意开启智慧,下面有请刘老师为各位同学开启智慧。
(朱砂启智也称为点聪明,红痣的痣通智慧的智,俗话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好像没有点亮蜡烛的灯笼。所以说啊,开启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朱砂一点红,点亮心中千盏灯,也祝福我们所有的孩子能够从此眼明心亮,发奋读书)
五、下面进行启蒙礼第五项:击鼓鸣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的读书人要到学宫去考取功名,他们进入学宫的时候,往往通过击鼓的方式,表达他们要读书上进和考取功名的愿望。击鼓得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说明志向就越远大,目标就越明确。
下面进行开笔礼第三项:击鼓鸣志。首先有请刘老师击鼓三声,以示学生从今启蒙。掌声感谢。
生:接下来请各位同学击鼓,可以大声、也可以在心里默念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孔子拜师篇4
我读过许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个总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为了拜师,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可见他毫不骄做傲自满、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而老子呢,也为孔子的一片至诚之心所打动,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也为后人所乐道。
是啊,我们应该象孔子那样谦虚好学,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宁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年级:可心榴
孔子拜师篇5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旅之事为***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孔子拜师篇6
咳咳!
一.唉,家门不幸!这孔老头太抠了,心想:吃顿饭太贵了,我是穷人。便“发明”了不耻下问,可以噌饭吃。
二.老师说,如果孔子不耻下问,就发一朵小红花。
三.姐姐答应孔孔,只要孔孔帮她向老师不耻下问,就一个月不揍孔孔,孔孔一百个,一千个愿意。
四.孔孔是一个“反面人物”,别人都死要面子,可孔孔就是不要脸。
五.孔妈说明星都不要脸,孔孔发过誓要当明星过瘾。
六.孔孔要和日本鬼子理论,必备条件“不要脸”。
七.不耻下问已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八.因为孔孔太腼腆,所以被不要脸的揍了一顿。于是孔孔决定以及肯定要做一个不要脸的人。
九.孔孔通过时光机知道自己五千年后“发明”了不耻下问。
孔子拜师篇7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来为我们的小朋友们隆重举行开蒙礼,我有幸作为学生家长能在这里讲几句话,我感到非常荣幸。
所谓开蒙之礼,原为我传统中华人生重要仪礼,古人对之殊为重视。只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此番礼数近代以来衰落渺茫,几近绝迹。
有幸近年来国学又兴,传统文化回到我们身边。我们的某某小学,于今日,在此地,隆重举行这个有益于各位开蒙学子,令我们家长广博见识的开蒙之礼,这真的是学生的荣幸,是我们家长们的福利。我相信,今日之开蒙之礼必能在学子们心中长久留下印记,并约制和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业道路上孜孜以求,有所作为。
《周易》有言:“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言足见世间万事万物开端之重要,教育亦不能例外。
《颜氏家训》上说:“人之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此言足见幼小之时教育的关键。
我们的学子们在开蒙之时有如此隆重的仪式与之匹和,这真是他们的幸事,也尤令我们家长欣慰。
高山流水,源远而流长;千里之行,肇始于当下。有今日肃穆隆重之开蒙之礼,有未来校方必然之悉心培育,有家长及社会诸方面之戮力配合;莘莘学子必能传承我华夏之传统,汲取人类过往之文明成果,最终有益于家国,有功于社会,效命于天下人类。
请允许我用我们陕西人张载的名句来结束讲话,这也算是我对今天参加开蒙礼的所有小朋友的期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谢谢大家。
一年级新生开蒙礼
"开蒙礼"源自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入学的礼教行为,儿童开始入学识字称为"开蒙"。在国学传统中,"开蒙礼"是人生第一礼,是人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标志。2017年8月26日下午,来自浒西辖区内的30位一年级新生,参加了由社区组织的“开蒙礼”活动。
本次活动流程有:
1)师正衣冠
入学拜孔子原是中国传统私塾教育入学的礼教行为,学童入学前要三拜孔圣人,拜老师以示今后尊师孝道,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在拜孔前,由老师帮助孩子整理衣冠。
2)集体拜孔
孔子是我华夏文化的集大成与传承者,对中国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所以每一个华夏孩童都应拜孔子,实质上是拜中华文化,这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源。这一程序寓意着孩童与圣贤为伍,让中华文化的精神从幼年就深植于每个孩童的内心。
3)朱砂开智
老师用毛笔蘸朱砂在学童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即为“聪明记”,又称“开天眼”,让学童记住,用好眼睛和耳朵,专心致志,从此成为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的聪明学童。聪就是会用耳朵,专心听。明,就是会用眼睛,专心看。
4)击鼓明志
孩童击打“鸣志鼓”,击打声音越响亮,说明志向越远大、信心越坚定,越有可能成功。这一程序寓意着孩童“目明耳聪,茅塞顿开,创业建功”。
5)开笔破蒙
“人”字,虽然笔画简单,却意义深远。以此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6)赠智慧笔
赠与小朋友一盒智慧笔,步入一年级有个美好的开端。
7)向父母敬茶
孔子拜师篇8
天子迎冬
立冬是古时的大节。古代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吕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在民间则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农民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时至今日,有的立冬习俗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的沿袭至今。如卜岁,福建霞浦地区也叫“问苗”,这天农民相率到龙首山的舍人宫田祖前卜问来年的丰歉,举行丰收联欢晚宴,有些乡村还要演戏谢神***收。
冬学与拜师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适合的时间。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才;“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冬季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去慰问老师,叫作“拜师”。在立冬或冬至这天,有些老师家里像过大节一样,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在庭房挂孔子像,上书“大哉至圣先师孔子”,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礼,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礼毕,学生分头在老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活。
补冬的习俗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节。按我国传统的民间习惯,“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我国古时是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食补,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人们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要吃饺子呢?因为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恢复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那么,南方的人家在这一天都有什么好吃的呢?
潮汕人自古就有立冬进补的习俗,当地居民认为立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日子。每到这个时节,家家户户要吃甘蔗,据说,这一天吃了甘蔗,可以保护牙齿。俗语曰:“立冬食蔗不会齿痛。”除此之外,他们还会选用人参、当归、枸杞、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等中药,配上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肉类煲出一锅喷香的养生汤,所以这一天市场上的乌鸡、鸟类都会比平时热销。
孔子拜师篇9
1、“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2、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3、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来源:文章屋网 )
孔子拜师篇10
比如,在技艺上,他向师襄子学过琴。学了十天,师襄子要教新的内容,孔子表示还不到时候,直到自己觉得掌握了,再学下去。这样,从曲、数、志,最后得其为人,认为非文王不能作。师襄子避席再拜,说老师当年说过,此曲名《文王操》。从这可以看到,做学生的孔子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思考,富有个性,是个善学而有点咄咄逼人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做老师不容易,要弄得避席再拜。
孔子还从生活中学习。在一些场合“每事问”。而且“三人行,必有我师”,认为别人身上好的可以学习,不好的可引以为戒,从正反两方面借鉴。所以子贡说孔子学无常师。
此外,以贤为师。孔子还“严事”当时的一些前辈,如老子、卫蘧伯玉、齐晏平仲、楚老莱子、郑子产、鲁孟公绰。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这些人,在当时和历史上都是杰出人物。
只不过,孔子所严事的一些老师,对他却持保留、否定甚至打击的态度。在孔子问礼于老子时,老子认为孔子所讲,其人与骨皆朽,希望孔子去掉身上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对孔子的临别赠言是不要好议人和发人恶,因为这会近于死和危其身。而晏平仲,在一次齐王要以田封孔子时反对,致使此事中止。他认为儒者倨傲,孔子繁琐,在齐用孔子,是对百姓不负责。
以孔子的学问修为,受到可称为贤哲的前辈这样的否定,思之令人黯然。这种否定尖锐、不客气,伤自尊心不说,还阻碍抱负实现。这里,根本性的因素是司马迁在分析儒道互贬时所指出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其次,在人相互理解和沟通时,态度十分重要。孔子从小失依,于贫贱中艰苦自强,个性中有倔强的一面,又十分坚持原则,会为原则而奋起,在他“当仁,不让于师”时,对方可能会觉得有点盛气凌人,这容易引起别人产生对立和排斥的心理。此时的孔子,还没到他晚年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