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10篇

民间俗语篇1

腿短身子大,还要小尾巴。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动物的俗语,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动物的俗语1割草三大好:省料,省钱,牲口饱。

上槽下饮水,下槽不打滚。

四蹄不定,必定有病。

豆渣喂猪,越吃越粗。

粗料细调喂得热,猪仔爱吃易长膘。

少泼勤添,吃完再添。

饲料多样,定时定量。

养猪无巧,栏干食饱。

栏中无猪,田中无谷。

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

关于动物的俗语2腿短身子大,还要小尾巴。

前要一个嘴(表示能吃),后要两条腿(表示能跑)。

弯脚黄牛直脚脚猪。

若要猪无病,必须要四净(水、槽、料、身)。

人睡卖屋,猪睡长肉。

大猪要囚,小猪要游。

小猪跑,大猪睡。

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

猪吃百样草,煮熟效更高。

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

有架无膘不发育,有膘无架产仔少(形容猪)

关于动物的俗语3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

蚊子集堂中,明朝带斗篷;蚊子乱咬人,不久雨来临;蚊虫咬得凶,雨在三日中

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

蜘蛛结网准送晴,蜘蛛收网准阴

狗在家门口就成了狮子。

爱叫的狗不咬人。

大猪要囚,小猪要游。

狗见了叫的不一定都是贼。

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凶。

关于动物的俗语4爱叫的狗不咬人。

大猪要囚,小猪要游。

狗见了叫的不一定都是贼。

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凶。

猫儿不在,老鼠成精。

猫有九条命;吉人天相。

莫学狗占马槽不吃草。

鳥鼠食油目前光。

鳥鼠趖竹篙,一目過一目。

青暝貓拄著死鳥鼠。

人睡卖屋,猪睡长肉。

关于动物的俗语5蜘蛛高挂忙结网,连日久雨转晴朗。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鸡不安,爱阴天。

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

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大榕树冬不落叶,兆春寒。

弯脚黄牛直脚脚猪。

东虹日头,西虹雨。

飼鳥鼠咬布袋。

河里鱼跃雨,雨中蝉鸣晴。

民间俗语篇2

1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 民族语言是指各民族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方言和语言习惯。民俗文化是指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以及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并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演化、传递至今的特有的文化类型。民俗文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物质类:与日常起居、劳动生产、衣穿住行、家居等有关内容;社会交际类:与家庭、族群、生活礼仪等有关内容;精神宗教类;与、禁忌、道德伦理、口头文学等有关内容。 2我国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语言民俗文化理论研究的落后 由于我国现代社会一直比较落后,所以对西方科技文明存在着仰慕和向往,再加上民俗文化主要保留在农村或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少的地区,人群也主要集中在农牧民身上,这就导致学术界对民俗文化不够重视和存在偏见,研究不够深入。甚至在某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民俗文化被误解为愚昧、落后、残留的封建思想,如对民俗文化中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的批判与否定。认为民俗文化对现代意义不大,这就造成人们思想意识方面普遍对民俗文化没有好感。这也导致了学术界对民俗文化不会给予过多关注,对其学术研究也相对滞后,限制了民俗文化的抢救和挖掘,导致了一些民俗文化渐渐淹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2.2语言民俗文化的遗失与没落现象严重 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过程中,战乱、迁徙﹑融合、灾难等一直伴随着这个古老的民族。随着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民俗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和环境越来越狭小。大量的民俗文化已经被遗失,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没落。比如在贵州有几万个自然村寨,生活着苗、瑶、布依、侗等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处山区,与外界联系较少,他们很好地保留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但这也仅仅占到30%左右,其余70%的珍贵民俗文化都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在人类的记忆中。再举例,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据相关资料显示,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有80%以上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如语言、神话、传说、礼仪、歌舞等都没有被传承下来。 2.3现实的羁绊束缚了语言民俗文化的发展 (1)由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和保护一直是由***府主导,因此相关管理机构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思路和运作方式等仍停留在原有的计划管理体制层面上。工作中存在着只注重民俗文化展示的功能,对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和传承保护不够,更谈不上什么开发利用了。 (2)从民俗文化发展方面来看,存在着“国家主导,民间配合。国家办什么,老百姓就欣赏什么”的被动接受状态,民间的需求的主动性被压制,语言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3)促进语言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相关***策不配套,相关管理机制也没有理顺和完善。缺乏促进语言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力。 (4)***府在语言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数量有限,民间资本在语言民俗文化建设领域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扶持。同时,在语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经济和文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具备一定文化艺术修养与创新能力人才也比较缺乏。 3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发展思路及对策 3.1发展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 (1)宽容性原则 有关部门应因地制宜的大力宣传当地的语言民俗文化,在社会上树立起对语言民俗文化的宽容、爱护的共识,允许文化的多样性,切实担负起传承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的责任。 (2)选择性原则 在民俗文化中,不可否认会存在一些不健康、封建落后、良莠不齐等问题。因此在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中要进行比较、筛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健康、向上的语言民俗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 (3)创新性原则 时代在进步,语言民俗文化也要创新,可以把语言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通过信息化、电子化促进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3.2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措施 (1)重点引导和培养典型语言民俗文化 可以重点引导和培养典型语言民俗文化,为语言民俗文化走向“前台”创造环境。如一直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东北二人转,通过文化部门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以及民间资本的运作,现在已经在东北人民的精神文化阵地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摆脱了以往“黄”、低俗的代名词。由些看来,***府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放宽文化领域的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本以产业化的模式进行民俗文化市场的开发、利用和发展,给予语言民俗文化产业以同等的文化身份参与到文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中。 (2)组织各方力量联合对语言民俗文化进行发掘保护 语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现阶段,我国的语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工作还需要***府来主导。因此,***府要充分利用行***资源来组织考古、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联合做好语言民俗文化的发掘,宣传,教育等工作。在***策上给予倾斜,在待遇上给予鼓励,认真发掘和保护哪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优秀语言民俗文化,评估它们的文化价值,并进行开发利用。 (3)资金、税收等优惠***策 ***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对前景较好的民俗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同时在涉及到语言民俗文化的税收***策方面给予倾斜。 #p#分页标题#e#

(4)重视语言民俗文化专业人才培养 要重视和加大民俗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鼓励引进各类民俗文化发展管理的专业人才。可尝试在高校中设立语言民俗文化的相关专业,为语言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如在中戏、长春师大等设立二人转专业就是很好的例子。 (5)扶植民间资本开展语言民俗文化产业 鼓励民间企业,以各种形式开展国家允许的民俗文化产业,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策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 4总结 语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坚巨的工作,它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府与社会各界力量要本着对民族、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来做好语言民俗文化保护工作,使语言民俗文化的光芒能够一直闪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民间俗语篇3

关键词:《菽园杂记》民俗语汇民俗文化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风俗和信仰的总体”(萨丕尔,1985:197)。这段话阐释了语言与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民俗语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的综合性载体,它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着文化,其承载的文化是厚重而有底蕴的。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谈到:“民俗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语言承载民俗文化的方式主要有四种:1.语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2.语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3.语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4.语言单位折光反射民俗风貌。”(钟敬文,2002:305~306)据我们分析,《菽园杂记》民俗语汇承载民俗文化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民俗语汇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这种方式是指“语言材料作为民俗事象的名称,专语专用,语俗完全相印”(钟敬文,2002:305~306)。如:

【拜年】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P52,卷五)

“拜年”指在新年时,拜家族中尊长及到亲友处祝贺的风俗。清代允禄《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曰:“岁首,群相庆贺名曰拜年”。此风俗一直沿用至今。民俗语汇“拜年”直接指称民间拜年的民俗活动,语言单位和民俗活动完全相印。

【划龙船】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P1,卷一)

“划龙船”又名“赛龙舟”“龙船赛会”,关于其起源,在民间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指端午以龙舟竞渡的形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此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对于此民俗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土风录・卷一・八》曰:“端午龙舟,端午节有龙舟之戏,相传以三闾大夫。本荆楚岁时记之说,但于吴地无涉。按: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吴越春秋以为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而作(周栎圆书影以为习水报吴托于嬉戏)。宗懔引《曹娥碑》,谓是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闻屈氏。”(长泽规矩也,1989:180)民俗语汇“划龙船”专语专用,概括指称相应的民俗活动。

【斗叶子】斗叶子之戏,吾昆城上自士夫,下至僮坚皆能之。(P173,卷十四)

“斗叶子”又名“斗叶”,是民间一种博戏,纸牌戏的一种。民俗语汇“斗叶子”直接概括指称此种博戏。

《菽园杂记》中,承载民俗文化属于此种方式的民俗语汇还有:祈年、劝酒、祈祷、祈雨、造蛊、嫁、葬、出丧、发孝、求婚、议婚、释菜礼、春祭、殉葬等。

(二)民俗语汇具体陈述民俗事象

这种方式是指“一个词、短语或一两句话,直接道出民俗事象的具体内容”(钟敬文,2002:305~306)。如:

【吃不落夹】然今朝中以四月八日为佛节,赐百官吃不落荚,莫有觉其非者。(P56,卷五)

“不落夹”是以苇叶包糯米或桐叶摊卷白面蒸煮而成的食品。四月初八日用以供佛,朝廷亦以赐百官。明代刘若愚《明宫史・饮食好尚》亦云:“四月初八日,进不落夹。用苇叶方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粽同也。”此民俗语汇直接陈述了民间在四月初八佛节时的民俗事象。

【芦青长一尺,莫与河豚作主客】梅圣俞《河豚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此时,贵不数鱼虾。”而吾乡俗语则云:“芦青长一尺,莫与河豚作主客”。芦青,即荻芽也。荻芽长,河豚已过时矣。(P111,卷九)

“芦青长一尺,莫与河豚作主客”意指河豚的食用有鲜明的季节性,只要到了芦青长一尺之时,河豚就过了最佳食用季节(一说是因为肉质没有之前鲜美,另一说是毒性增加,食用风险随之增加),便不用其招待主客或不用其作为招待客人的主要食物。“河豚”亦名“河”,鱼名,肉味鲜美,但肝脏、生殖腺及血液有剧毒,经处理后方可食用,我国沿海和某些内河有出产。我国从古至今形成了时间久远的食用河豚文化。因为河味、毒皆备,故古人有所谓“舍命吃河豚”一谚。如今,民间仍流传“拼命吃河”这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民俗语汇“芦青长一尺,莫与河豚作主客”直接陈述了民间的饮食习俗。

【种竹无时,雨过便移,多留旧土,记取南枝】/【十人移竹,一年得竹。一人种竹,十年得竹。】种竹无时,雨过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此种竹诀也。……又云:“十人移竹,一年得竹。一人种竹,十年得竹。”盖十人移者,言其根柢之大,即多留旧土之谓也。(P168,卷十四)

前一句农谚直接陈述种植竹子的秘诀:种竹不分时节,下雨后便可移植,尽量留下原来根上带的土,切勿转向,否则树木易枯死。元《农桑辑要》亦云:“谚云‘栽竹无时,下雨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后句农谚陈述了移植竹子的经验:移植竹子要大颗移植,尽量多留原来根上的宿土,不易伤及竹根,竹子便易于成活,反之则不行。其他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明代徐光启《农***全书》卷三十九:“谚曰:‘一人种竹,十年盛;十人种竹,一年盛。’”明代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十:“谚曰:‘十人种竹,一年成林;一人种竹,十年成林。’”我国自古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出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有的就以俗语、谚语的形式流传下来,形成了稳定而悠远的农业生产民俗。

《菽园杂记》中,承载民俗文化属于此种方式的民俗语汇还有:作揖、缠足、雕青、刺花秀、文身、钉官石等。

(三)民俗语汇折光反射民俗

钟敬文(2002:305~306)认为,“民间语言虽不直接陈述民俗事象,但其内容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反映出民众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观念,凝聚着民众的智慧与经验。通过这些内容,可洞见彼时彼地的文化风尚、世俗人情,从而领悟若干民俗的惯制和风采。”如:

【借书一痴,还书一痴】世有“借书一痴,还书一痴”之说,此小人谬言也。痴,本作,贮酒器。言借时以一为贽,还时以一为谢耳。以书借人,是仁贤之德;借书不还,是盗贼之行。岂可但以痴目之哉!(P116,卷九)

《菽园杂记》作者陆容对谚语“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考证极是。“借书一痴,还书一痴”本作“借书一,还书一”,“”又通“鸱”,为贮酒之器。《汉书・陈遵传》载杨雄《酒箴》曰:“鸱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颜师古注:“鸱夷韦囊以盛酒”(张一民,1997)。后人略称为“鸱”,后造“”字以别。《集韵》“”字下注:“古以借书,借书馈酒一,还书亦馈酒一”。“借书一,还书一”反映一种礼俗:早在汉代,借书者和藏书者有着约定俗成之礼仪――借书以一酒相送,还书以一酒相馈,皆表谢意。但此句俗谚在流传的过程中,被讹为“借书一痴,还书一痴”,正常的藏书借书行为却被人耻笑,甚至还有过之而不及的意味,唐人李匡在《资暇集》中称后人更生其辞为:“借一痴,与二痴,索三痴,还四痴”。(张一民,1997)“借书一痴,还书一痴”这句谚语本身虽没有直接陈述民俗,但据讹传考察其本句(“借书一,还书一”)及本义,却可以窥见民间藏书家与借书者之间,因书籍流通而产生以鸱酒相酬谢的遵信守约。

【事要好,问三老】谚云:“事要好,问三老。”(P12,卷二)

“三老”泛指有声望的老人。整句俗谚之意为:想要把事情办好,须向有经验之人请教。这句俗语体现了古代人民群众重视实践经验的观念。

《菽园杂记》属于此种方式的民俗语汇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官生一事不如省一事;媒、薨、避讳、快儿、抹布、兴哥、谢欢喜、圆果、竖笠、昆山、手巾等。

参考文献:

[1][美]萨丕尔.语言论(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3][日]长泽规矩也.明清俗语辞书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民间俗语篇4

民俗是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是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时空,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已公布我国春节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这决定了民俗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构造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传统文化备受关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民俗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中能体现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正如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所述:“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 目前,中学语文课本大部分篇目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传统民俗文化,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渗透。 语文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要深层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一 民俗文化: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

“语文”从前称“国文”、“国学”是汉语文学的总称。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而传统的民俗文化,对广大青少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起着积极作用,所以,要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校本教材来充实语文课程。

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文化之根,也是解读语文课程的必经之路。鲁迅说:“歌、诗、词、曲,我以为民间物,文人取而为已有”。从课程文化角度看,语文课程既是“语文”的,又是“文化”的。文化的源流表明,民俗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的集成,它含盖着***治的、经济的、人文的文化范畴。语文课程作为具体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也浸透着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内涵,语文课程的内涵结构也是民俗文化的集成。因此,语文课程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例如我国古今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老舍的《茶馆》、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涉及大量平凡的民俗生活相描写,要真正读懂这些作品,只有从地域特点的民俗生活相描写中,来分析人物艺术形象,拓展主题思想,从而领会作品的独特风貌。

二 民俗文化:丰富语文课程文化的重要资源

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许多精品篇目能借助民风民俗理解教材内容和经典文本尤为重要。这能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贴近民间生活,从真实的民俗文化氛围中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从中得到知识和教育。在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开掘民俗文化资源,学好有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的精典文本。 鲁迅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授课时不能总是强调其反传统反封建的一面,忽视了民俗文化的一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给“我”讲的关于“美女蛇”的民间故事,是民俗文学中“人・鬼・神”相斗这一典型模式的体现。课本中诸如牛郎织女、宋定伯捉鬼、封神榜、西游记等文学故事最终结果都是人定胜天,真善美战胜假恶丑。又如端午节,形式上是吃棕子、划龙舟,但在本源上却蕴含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的作品,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如老舍作品里北京风味的大杂院、小胡同、铺户、茶馆、戏园、市场、各行各业人员的服饰、四合院的建筑式样;茅盾笔下蚕乡特有的“糊箪纸”“蚕箪”“蚕花”“蚕房”等。以高一语文一册14课《胡同文化》为例,北京胡同是北京建筑的特色,胡同代表着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胡同文化折射出北京人的易于满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心态与思想意识,进而影响到其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就类同于“胡同文化”、民居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习俗、人格及其生活方式。就像北方甘肃等地的窑洞、蒙古包也形成了民居文化。

三 民俗文化:衍化语文校本课程的载体

民间俗语篇5

[关键词] 雅俗词论 俗词 民间俗词 文人俗词

〔中***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2-0134-05

传统词学多以“雅”与“俗”来辨析词的艺术风格,认为俗词主要是指那些语言俚俗的男女艳情词,当代学者对俗词的界定则异见迭出,至今尚无定论。本文试***通过考察词学批评中的雅俗之辨,总结历代学者有关词之雅俗的诸多评论,依据唐宋民间俗词特别是敦煌曲子词的文本内容,结合唐宋文人俗词的创作实际,从语言特征、表达方式及题材取向等方面,为俗词确立一个比较恰当中肯的定义。

一、传统词学对俗词的论述

“雅”与“俗”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对重要审美范畴,雅俗之辨也是词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元人陆辅之《词旨》指出:“凡观词须识古今体制、雅俗,脱出宿生尘腐气。”[1]由此认定读词之第一要义就是先辨雅俗。由于受到崇雅黜俗的传统观念制约,历代词学家对雅词论述较多,而对俗词则论述寥寥,更无明确的界说,我们拟从雅俗鉴照中来考察俗词。

“忌俗”与“尚雅”相对,尚雅是从正面立说,忌俗是从反面立论。词论中所谓“俗”者,大体上是指词作内容平俗,表达直露,语言浅俚。就内容和表达而言,如曾V《乐府雅词序》谈及选词标准,声称“涉谐谑则去之”,而对欧阳修等人所作“艳曲”,也悉删除。[2]可见,曾氏认定谐谑游戏之作及艳情俗曲有违雅正标准,自当归于俗词一类。阳居士编辑《复雅歌词》,特选骚雅之作,也尽将艳情俗曲摒弃不选。赵尊岳《填词丛话》卷二指出:“词之患在浅、俗、佻、薄,……佻者失之不厚,无论批风抹月,均以纤笔写儇姿,在背于温柔之诗教。薄者无含蓄意义,一索便尽,更何能使人三复涵泳。”轻佻言情,为风月所使,表达直露,流于,缺乏含蓄意趣,当属俗艳之词,自然在忌俗之列。张炎《词源》卷下曰:“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将辛、刘豪气词视为“长短句之诗”,一概排斥于雅词之外,显然出于“词别是一家”的传统观念,实属偏颇;但豪气词中一些浅易通俗的俳谐戏谑、闲散自适乃至粗豪旷放之作,往往不讲含蓄,不尚典雅,信笔写来,俚漫不经,也可划归俗词范围。现代词学家赵万里《箕颍词记》指出: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讥评曹组为“滑稽无赖之魁”,原因就在于其人“专工谑词”,而“谑词见于小说平话者居多,当时与雅词相对称,宋世诸帝如徽宗、高宗均喜其体,《宣和遗事》、《岁时广记》载之。此外尚有俳词,亦两宋词体之一,与当时戏剧,实相互为用”。由此看出,俳谐戏谑之词或讥讽嘲笑,或逗趣取乐,往往表达率露,不尚典雅,因而在宋代被作为雅词的对立面而归入俗词。张炎《词源》卷下又曰:“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付之歌喉者,类是率俗”;“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当总此三者而为之,无俗忌之辞,不失其寿可也”。可见,咏节序之词和祝寿之词等在内容与表达上也有尚雅与媚俗的明显区别,不可不辨。

就其语言风格而言,历代词论中对俗词指责非难者甚多。两宋词人以俗受毁者当推柳永、康与之及黄庭坚等人为甚。如李清照《词论》评柳永曰:“始有柳屯田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王灼《碧鸡漫志》亦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胡仔《苕溪渔L丛话》卷三十九亦认为柳永《乐章集》“其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这些都是就其措辞浅俚,不用典故而言。沈义父《乐府指迷》称:“康伯可、柳耆卿音律甚协,句法亦多有好处。然未免有鄙俗语。”彭孙y《金粟词话》评山谷词曰:“山谷‘女边著子,门里安心’,鄙俚不堪入诵。”贺裳《皱水轩词筌》亦称“黄九(庭坚)时出俚语,如‘口不能言,心下快活’,可谓伧父之甚”。贺氏还提出填词三忌:“小词须风流蕴藉,作者当知三忌:一不可入渔鼓中语言,二不可涉演义家腔调,三不可像优伶开场时叙述。偶类一端,即成俗劣。”这些都说明了俗词语言趋于通俗浅俚的一些特点,与雅词的语言典雅是格格不入的。詹傅《笑笑词序》评康与之曰:“近世词人,如康伯可(与之),非不足取,然其失也诙谐。”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称曹组“潦倒无成,作《红窗迥》及杂曲数百解,闻者绝倒,滑稽无赖之魁也”。这又说明诙谐语、滑稽语也是俗词的一种语言,较之雅词语言乃是大相径庭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关于作词忌俗之说更为具体:“无论作诗作词,不可有腐儒气,不可有俗人气,……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腐儒气、俗人气,人犹望而厌之。”强调词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都应力求含蓄蕴藉,避免轻薄、浅露、陈腐、粗俗之弊。赵尊岳《填词丛话》卷二亦指出:“俗有性情之俗,字面之俗。或所引之故实,不登于大雅之林。或所构之情景,无当乎风人之列。”所谓“性情”,是指词人的心性修养,亦即思想个性,俗人写俗词,则词如其人,而所引故实不雅,所写情景不正,既反映在词作“字面之俗”,更反映出词人“性情之俗”。所谓“无当乎风人之列”者,指有失雅正,无补于社会教化。

综上所述,传统词论中的雅俗之辨,主要集中于内容雅正还是平俗,是否有补于社会教化;语言婉雅还是浅俚,是否富有文采;表达含蓄还是直露,是否托兴寄意,耐人品味。我们只要准确把握这三个层面,剔除前人论词有失偏颇与片面之处,突破崇雅黜俗的传统词学观念,就能划清雅词与俗词两者的基本界限,从而在雅俗鉴照中来考辨与认知俗词。

二、当代学者对俗词的界定

近年来,由于俗文学研究逐渐掀起热潮,学者们对俗词也有所关注,但致力于俗词研究者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对俗词内涵和外延的确定这一重要前提仍未妥善解决。当代学者关于俗词的定义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有的对俗词内涵不太明确,往往含糊其辞,甚至将文人俗词与民间俗词混为一谈,对其各自的特点不加分辨;有的对俗词外延的界定有失恰当,不是过宽就是过窄,甚至认为俗词就是那些描写男欢女爱的***辞滥调,更带有极大的片面性。

胡适《国语文学史》一书曾系统讲述中国历代白话文学,其中有“两宋的白话词”专题,列论北宋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黄庭坚、周邦彦,以及南宋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刘过、刘克庄等词人的一些浅显通俗之作,认为白话词大多是“俚语词”,“宋人白话词真可以代表那时代民间文学”。[3](P99-102)但胡适所谓“白话词”,主要着眼于语言的通俗浅近,其划分范围较宽,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讨论的“俗词”。赵义山《论宋金俗词及其对元散曲的影响》一文认为“要论宋、金之俗词,当以语言风格的明白通俗、浅近鄙俚为准”,进而将宋金俗词分为四类:一是柳永等人的恋情一流,二是曹组等人的滑稽一流,三是辛弃疾等人的叹世归隐一流,四是张伯端等人的道教一流。[4] 作者纯粹从语言风格一面来界定俗词,当源出胡适“白话词”之说。李昌集《北宋文人俗词论》一文提出厘定俗词的三个标准是: (1) 把秦楼楚馆如实地引入词作,多把作为词的主角,词中充溢着一股市井气息;(2) 不着意比兴之意,将男女心境真切、率直地表露;(3) 运用世俗的语言词汇。[5] 此说将俗词完全局限于艳俗妓情之类,不免存在将文人俗词单一化的缺失,但从内容、表达方式和语言三个层面来立论,这对研究唐宋文人俗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田耕宇《“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雅化――论苏轼词与“雅词”的关系》一文认为俗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 承继了《花间集》中写艳情、乃至***的传统,但其中市民意识中的糟粕成分更加浓厚,平庸低级比花间有过之而无不及。(2) 所谓谐谑之作,或写市井间的街谈巷闻,或插科打浑,或作文字游戏,无论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还是美学情趣都不足取。(3) 俗词大多是以市井人物的口语写成,其中不乏通晓明白者,但鄙俗无味,缺少文学性,纵然是那些有名文人所写的作品,也难脱此弊。[6] 这种归纳并不全面,认为俗词只包括艳情和谐谑之作,将俗词范围划得过于狭窄,而对其文学价值也大有贬低之嫌。这显然沿袭了崇雅黜俗的传统词学观念,难免有曲解俗词内涵和外延的偏失。

划分俗词的范围,其实并非只是包括“艳情”与“谐谑”(亦称”俳谐”)两类,也非“都不足取”。诸葛忆兵《徽宗词坛研究》论述北宋末年的俗词创作丰富多彩时指出:“徽宗年间俗词创作的作家队伍十分广泛,上至御用词人、皇帝近臣,下至在野士大夫、释道神仙、民间下层。触及的社会面也十分广阔,或感慨个人得失,或针砭社会现实,或矛头直指徽宗君臣,或友人间互相戏谑取乐,或宣扬宗教的出世之情。这一切对南宋形成以俗词讥讽、批判现实的创作传统,有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俗词创作从内部细致分类,又可以从俚俗中***出‘谐谑’一类。这类作品寓庄于谐,生动活泼,更富民歌风味。”[7] (P227) 赵成林《俚词的文学功能和内容特征》论述了俗词题材的世俗化特征,认为:“与主流文学言志载道的功用不一样,俚词主要是用于娱乐消遣的这一特质决定了俚词在题材内容上也与正统诗文有别,即它一般不涉及严肃的、经典的文学题材,而是采用日常世俗的情和事,经典性题材即使进入俚词,也会受到其文体特征的制约而发生变化,即化庄为谐。”[8]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论及辛稼轩俳谐词,认定“抗金英雄辛弃疾在失意隐居的时候写了俳谐体或带有俳谐意味的词大约60来首,占其词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他这类词,真可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举凡揭露官场黑暗、嘲骂士林群丑、斥责衰世末俗、描绘市侩心理、宣泄***治牢骚,以及表现山林隐逸之乐,活跃亲戚朋友关系等内容,在他的俳谐词中几乎应有尽有,其中又以批判社会现实、抒写愤世嫉俗之情的作品最有锋芒,最有特色”。[9] (P307) 葛兆光《论朱敦儒及其词》又标举了表现隐居生活的闲适俗词,认为朱词可分为雅词与俚词两类,其俗词“在内容上固然比较消极,只是他这一时期明哲保身、希求闲适、追悔往日的生活基调的表露,但在艺术风格上却是一个突破”。[10] 赵义山、彭天发生《论稼轩俗词的曲体特征及其意义》专题论述了辛弃疾俗词的生活化与多样化特征,认定“这些俗词,从平俗驳杂的内容、叹世归隐的题材倾向、自然通俗的语言特色、明言直叙的表达方式,以及调侃戏谑、幽默诙谐的趣味等方面来看,都与南宋雅词大异其趣”。[11] 以上诸位学者所论较为中肯,基本符合唐宋俗词创作实际,值得我们在界定俗词的内涵与外延时加以借鉴。

三、唐宋俗词创作的多样化

先就唐宋民间俗词而言,其题材尤为多种多样。(1) 从敦煌曲子词来看,有的描写战争和边塞生活,如《生查子》(三尺龙泉剑)、《望远行》(年少将***佐圣朝)等词,刻画了将士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有的描写征夫与思妇的悲欢离合,如 《凤归云》(征夫数载萍寄他邦)、《破阵子》(年少征夫堪恨) 等词,刻画了征妇独守空闺、魂牵梦绕的思夫心理;有的反映少数民族和边地人民的心声,如 《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望江南》(敦煌郡四面六蕃围) 等词,抒写了敦煌人民不甘屈服狼蕃,期盼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有的反映下层民众的婚恋情爱生活,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抛球乐》(珠泪纷纷湿绮罗) 等词,写出了青年男女爱恋的执着和失恋的痛苦;有的表现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诸如参加起义的农民、为国拓边的将士、刻苦攻读的儒生、孤苦寂寞的思妇、漂泊异乡的游子、垂钓溪上的渔翁、潇洒闲适的隐士、勇猛威武的豪侠,以及工匠、医生、道士、僧徒、商人、旅客、五陵年少、青楼歌妓等等;有的表现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诸如信仰民俗、婚姻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娱乐民俗等等。(2) 从宋代民间俗词来看,其内容更多地反映了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充分地展示了绚丽多彩的市井风情,突出地表现了奢靡享乐的市民意识。有描写市井女性的情感世界者,如《生查子・闺情》(闲倚曲屏风) 写怀春少女的情窦初开,《踏莎行》(酒情怀) 写恋爱女子的复杂心理,《转调贺圣朝》(渐觉一日) 写闺中的相思苦痛,《檐前铁》(悄无人) 写薄命弃妇的血泪诉说,《菩萨蛮》 (昔年曾伴花前醉)写守节寡妇的忠贞不渝等;有描写世俗男性的情感世界者,如《与团圆》(绞绡雾e) 写青年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暗恋心理,《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被) 写多情男子对所恋女子的相思愁绪,《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写漂泊游子的思乡情结,《行香子》(清要无因) 写求宦士子的科场失意,《永遇乐》(功名闲事) 写落第文人的出世思想等;有描写市民阶层的娱乐生活者,如《踏青游》(识个人人) 写市井男子的冶游狎妓,《卜算子令》(我有一枝花) 写市民消闲的猜拳饮酒,《恋绣衾》(元宵三五酒半醺) 写元宵观灯的热闹景象,《阮郎归》(门儿高挂艾人儿) 写端午佳节的民俗风习,《满庭芳》(十二香皮) 写宋代流行的蹴鞠游戏等;有描写市民异类的丑态劣行者,如《减字木兰花》(家门希差) 讥刺皇家宗室赵葫芦,《一剪梅》(宰相巍巍坐庙堂) 抨击南宋朝廷丈量土地,《青玉案》(钉鞋踏破祥符路) 嘲讽热衷科举的寒酸士子,《夜游宫》(因被吾皇手诏) 刻画僧人头戴德士冠的滑稽形象,《行香子》(浙右华亭) 揭露奸商欺骗顾客的丑恶行径等。这些,都凸显出了宋代民间俗词的市民文学特征。

再就唐宋文人俗词而言,其内容虽然不及民间俗词丰富广泛,但也并非全是艳俗题材,仍旧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1) 从唐五代文人俗词来看,有佑酒佐欢的酒令词,如李景伯《回波词》(回波尔时酒卮)、唐玄宗《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等;有写民风土俗的民俗词,如刘禹锡《竹枝词》、皇甫松《采莲子》等;有描绘南国风光的写景词,如白居易《忆江南》、欧阳炯《南乡子》等;有抒写男欢女爱的恋情词,如韦庄《思帝乡》(春日游)、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等;有抒写相思愁苦的伤别词,如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牛峤《感恩多》(两条红粉泪) 等;有关注风尘女子的歌妓词,如尹鹗《清平乐》(芳华妙妓)、孙光宪《浣溪沙》(试问与谁分最多) 等。诸如此类,大多属于俗人俗事,俗情俗调,具有较为浓郁的民歌风味。(2) 从宋代文人俗词来看,其题材内容又有新的开拓。北宋文人俗词主要发展了晚唐五代词中艳情一类题材,诸如“]c从俗”的柳永俗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歌妓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爱情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现出强烈的女性平等意识;“翻旧曲,写新声”的欧阳修俗词,善于描写女性的意态风情和心理感受,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民间女子的形象;“亵诨不可名状”的黄庭坚俗词,多关乎“批风抹月”的男女情事,多叙写狎妓艳遇和离思别恨,体现了“不妨随俗暂婵娟”的创作观;秦观等人的《调笑》转踏词,联章演绎前人小说或民间流传的奇闻轶事,强化了俗词的叙事功能;还有北宋文人的俳谐词,自陈亚发端,苏门词人继有创作,到北宋后期蔚成风气,或逗趣取乐,或自嘲遣兴,或讽谕劝谏,内容广泛,表达自由,打破了文人俗词以艳俗题材为主的狭隘局面,从而增强了俗词的现实性、趣味性与多样性。(3) 南宋文人俗词更加世俗化、平民化、生活化,其内容题材也更加多样化。南宋不仅有以描写传统艳俗题材为主的作家,如赵长卿、石孝友、蔡伸、吕渭老、向椤⒊疼虻龋也有描写退隐闲居生活者,如朱敦儒、周紫芝、辛弃疾等。受南宋祝寿民风的影响,有许多词人创作了浅近通俗的寿词,如魏了翁、郭应祥、刘辰翁等;有宣扬释道思想的俗词,如张抡、沈瀛、葛长庚等人之作;有对日常世俗生活的叙写,如刘过、刘克庄、刘仙伦、戴复古等人之作;有反映遗民生活与特殊心态的俗词,如刘辰翁、蒋捷、仇远等人之作。诸如此类,均是以前文人俗词中没有或少有涉及的内容,这是南宋词人对俗词题材的开拓和创新,其中尤以朱敦儒、辛弃疾的俗词创作成就特别突出。朱敦儒俗词多用浅俗的口语白话与率真直露的表达方式,写诸如吃饭睡觉、饮酒喝茶、种花垂钓、走村串户之类的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世俗情味与平民趣尚,从而拓宽了文人俗词的创作天地。辛弃疾俗词内容繁富,题材广泛,其生活化、浅俗化、多样化的特点最为突出。其中既有对离愁别恨这类传统题材的表达,也有对乡村山居生活的描摹;既有对世间百态的揭露嘲讽,也有对身边琐屑情事的记述。诸如写景、纪游、咏物、怀古、讽世、嘲人、赠别、祝寿、迁居、开池、饮酒、读书,以及乡村习俗、田园风光、儿女家事、朋友交往等等,大凡生活中所有者,稼轩俗词几乎无一不备。辛弃疾以平民的心态来观察自然万物,以浅俗的词笔来描写闲居生活。其山水词,如《丑奴儿近》(千峰云起) 写博山道中所见夏日雨后美景,表达了“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的心愿;其田园词,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 写农家五口的安乐生活,洋溢着浓郁清新的乡土气息;其祝寿词,如《品令》(更休说) 庆贺族姑八十寿诞,以“见底道,才十八”赞颂其青春不老,以“十字上、添一撇”祝愿其千岁长健,语言生动活泼,令人不禁莞尔;其家事词,如《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 向儿女唠叨家常,吩咐缴纳科税、计划收支等家庭琐事,读之亲切有味;其纪游词,如《鹊桥仙》(松冈避暑) 写夏日山行所见怪石飞泉等自然风光和乡村男女丰年婚嫁的热闹场面,将寻常之景物与情事摄入词中,给人以清新质朴之感;其饮酒词,如《沁园春》(杯汝来前) 写词人戒酒,竟然与酒杯对话,取散文句式,以议论入词,写来颇有喜剧色彩;其伤别词,如《鹊桥仙》(轿儿排了) 写送侍妾粉卿远行的离愁别苦,抒发了“莫嫌白发不思量,也须有思量去里”的深切依恋之情;其俳谐词,如《千年调》(卮酒向人时) 运用俳谐戏谑的白话口语,嘲讽那些圆滑狡狯、俯仰随人、巧言令色、八方讨好的卑鄙小人,可谓嘻笑怒骂,涉笔成趣;其感悟词,如《行香子》(归去来兮) 感慨世人争名夺利,贪***富贵荣华,嗟叹人生短暂,莫如及时行乐,表达了老来“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的愤世思想。辛弃疾的俗词创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实绩,足以代表唐宋文人俗词的最高成就。

总而言之,唐宋俗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充分反映了广阔的社会人生与复杂的现实生活,无疑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12]因而俗词之“俗”,并不等于庸俗、粗俗、卑俗、鄙俗;相反,我们应当彻底打破崇雅黜俗的传统词学观念,重新建立一种俗词不俗、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雅俗共赏的新型词学观念。

四、俗词的内涵与外延

至此,我们可以为俗词正式确立一个定义。所谓俗词,是指广大民众(包括一些雅俗共赏的文人)所喜爱的,富有世俗生活气息与平民风味,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无须强求合乎诗教规范,平铺直叙而绝少托兴寄意,通俗浅近而不求典雅精深的词作。它在题材内容上具有适俗性,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直露性,在语言风格上具有浅俗性,在审美功能上具有消遣性。――这就是我们界定俗词内涵所作出的结论。

俗词的范围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民间俗词,即由平民百姓(包括民间文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所创作出来的直言其事、直抒其情的词作,它与《诗经》、汉魏六朝乐府一脉相承,具有典型的民间文学特质,是一种原生性的俗文学;另一类是文人俗词,它是由文人士大夫从民间俗词中吸取养料而仿效创作出来的一种浅俗生动、具有俗文学特征与意蕴的词作,大略类似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拟乐府诗歌,是一种再生性的俗文学。文人俗词的创作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俗为俗,即模仿民间俗词以叙写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完全俗化的特征,如柳永、黄庭坚等人的俗词多属此类;一是以俗为雅,即用俗词的体式来叙写文人士大夫的世俗生活,带有一定的雅化倾向,如朱敦儒、辛弃疾等人的俗词多属此类。――这就是我们界定俗词外延所作出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唐圭璋. 词话从编[Z]. 北京:中华书局,1986.(本文所引词话资料见于此书)

[2]金启华等.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Z].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l990.(本文所引序跋见于此书)

[3]胡适. 国语文学史(两宋的白话文学)[M]. 胡适文集(第8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赵义山. 论宋金俗词及其对元散曲的影响[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5).

[5]李昌集. 北宋文人俗词论[J]. 文学遗产,1987,(3).

[6]田耕宇.“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雅化[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3).

[7]诸葛忆兵. 徽宗词坛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8]赵成林. 俚词的文学功能和内容特征[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9]刘扬忠. 唐宋词流派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0]葛兆光. 论朱敦儒及其词[J]. 文学遗产,1983,(3).

民间俗语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渗透 民俗文化

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曾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简单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不足之处望大家斧正。

一、渗透民俗文化的基本保障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建议,提到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样)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具体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孙犁的《芦花荡》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茶馆》《荷花淀》《胡同文化》《我与地坛》等,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既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基本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虽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并不属于常规的语文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寻找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渗透。1.通过突破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教师如果在讲授过程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解读,那么,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不完整、不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正确的分析,详细地讲解2.通过开拓中学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在借助优质课程资源、开拓中学语文学习新渠道时,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成分的支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素材,可以拓宽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3.通过发现、领悟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4.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期间,教师如果能够紧扣不同的时令节日,对中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5.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民俗内容,能够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切勿盲目的渗透民俗文化

民间俗语篇7

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人们对于汉语的学习,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语言教学了,而是对隐藏在语言文化背后的文化因素的兴趣更加浓厚。这也就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应是仅仅着眼于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更应当是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的教学。而要想进一步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完善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则应首先着眼于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是语言文化构成的基础,而语言又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因此,民俗文化不仅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也是引导汉语学习者融入汉语文化的沟通纽带。

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必须涉及的。而民俗文化,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文化的起点,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难点所在。

二、民俗学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民俗”是一个从日语中借来的词,、在英语中被称为folklore,直译为“人民的知识”、“群众的智慧”。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一个民族最源远流长,最富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这样一种文化交汇的语境中,凸现的便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而民俗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1.民间语言

民间语言,是一个民族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蕴含了大量文化因素的语言。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流行语、吉利语、委婉语、俏皮话、禁忌语、祷词、招呼语和在特殊场合或仪式中使用的行话、黑话、隐语、咒语等。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难点,但也是深入了解汉文化的突破点。

2.节俗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节俗便是其中的典型性的代表。通过节俗文化,学习者们可以了解一些中国特色的词语,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方面的词语等。例如:在教师介绍春节时,会涉及到“过年好”“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等词语。在介绍端午节时,一定会涉及到“粽子”“龙舟”等词语。在介绍元宵节时,一定会涉及到“元宵”“汤圆”“灯谜”等词语。这些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因此,必须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拜年、发红包、吃粽子,赛龙舟、猜灯谜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俗,才能使学生明白并掌握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节俗词语。假若学习者只是简单了解却不理解这些词语和礼仪背后的民俗文化以及这些节日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便更加不可能学习好、利用好汉语了。

3.称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节俗和一些特有的汉语民间语言,还要注意在口语交际中的民俗语言文化。例如:在称谓方面,中国人喜欢称与自己对年龄差不多的男女为大哥、大姐。或者在姓氏后加上哥,姐等,如“张哥”“王姐”等。这事实上是中国人热情、淳朴、豪放的表现,表达了中国人的一种平等意识。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一个陌生人为什么叫自己的哥哥或姐姐,使得他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4.表达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往往偏于谦虚、礼貌、委婉。例如:中国人在面对夸赞时,往往都会回答:“哪里哪里”,而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在面对夸赞时会欣然接受,并表示谢意。因而,在他们热情夸赞中国人,却往往得到一句“哪里哪里”的回复时,可能会不理解,甚至认为中国人虚伪。而此时,单纯的进行交际问题告诫,并不会使留学生完全理解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必须将蕴藏在语言背后的中国民俗文化讲解给汉语学习者,使他们真正明白中国人在称谓中体现的谦逊、热情。

因此,中外文化差异常常造成语言交际上的误解。中国人的含蓄委婉常常时留学生觉得中国人虚伪,不真实。而国外文化的开放直接常常使中国人难以理解。只有使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语言背后的中国民俗文化,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语言交际中做到举一反三。

5.特有的民俗意象

中国的农耕经济使得牛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正面形象,而狗、狼、鼠则常常是奸诈狡猾的反面形象。因此,许多与狗有关的词语,例如: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鸡鸣狗盗、猪狗不如等,往往都带有贬义。而西方文化是在采集狩猎的经济生产模式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采集狩猎过程中需要狗的协助,因此,一些与狗有关的词语,例如:lucky dog,jolly dog,work like a dog等词语中,狗都是表示可爱的,努力的。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面对截然不同的民俗文化学习者,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的将语言的含义教授给学生,必然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再次面对类似的语言现象时,仍旧不能够学会处理,只有我们将民俗文化的内容以及形成的原因告诉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理解,避免闹出笑话并在再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学会***处理这种语言现象。

在颜色方面,中国人一直喜欢喜庆的红色,将白色作为丧葬时使用的颜色。因此会有红红火火、三尺白绫等词语。在学习这些词语时,如果是一个日本学习者,看到这样的词语,一定会将红红火火认定为不好的词语,而将三尺白绫认为是积极向上的词语。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日本的民俗文化对于红白两个颜色所象征的含义是完全相反的,这就需要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各个国家的民俗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化的差异,就必须处处注意带有中国民俗文化特色的词语,这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都能够全面深刻的学习语言知识。

三、民俗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民间俗语篇8

散落性与渗透性是教学过程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最大特征。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一般包括节日、民居、服饰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再现了民风民俗,蕴含着为人处事的准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传递着人们朴实的审美观念,彰显着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无不渗透着民俗教育的意义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实施民俗文化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民俗文化教育实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民俗文化意识,切实提高对民俗文化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缩影,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人受西方思潮影响,社会责任感缺失,文明礼貌失范,这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遗失了自身优秀文化的DNA,造成“民族记忆”的断裂,便会丧失自己民族历史的根脉,“这个民族很可能就会逐渐演化为无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民俗教育的特殊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受到民俗文化教育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民族文化。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1.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存在具有零散性,而且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在考虑每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兼顾文本中有关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如《刷子李》一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均需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析方可获得。《刷子李》语言朴素,使用天津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具有浓郁的“天津”单口相声的风味,冯冀才在塑造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时,充分利用“天津味”的语言来显现人物的形象与技艺的高超。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的关键,是要寻找到教学主要内容与民俗文化结合点,这需要教师对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筛选、组合、归类,并非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内容都要讲解,应根据课文实际内容,参照课堂教学任务,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安排,把握全局,恰到好处地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2.抓住时机讲解民俗知识,切身感受民俗文化。中国的节日大多都有来历,遇上民俗节日的日子,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民俗知识讲解的时间。这样不仅抓住了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良好时机,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还可以根据节日和学生开设民俗活动,如举办民俗主题班会课、民俗欣赏课等。节日习俗非常贴近生活,可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节庆活动事项,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深的民俗认识。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又充分体会到了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智慧,切身感受到了百姓执着追求平安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厚情感。尽管这些制作工艺有难度,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乐于相互切磋手艺。

3.作文教学中,书写民俗。在小学语文的三套版本教材中,都有一两次习作课是关于书写民俗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向学生展示多彩的民俗。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抒写民俗。如在上《说说端午节》这一习作时,可先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看***片等手段来激趣导入话题。也可让学生说见闻、讲风俗、谈过节感受等手段,激趣,引发想写动机。然后阅读课文素材,自选资料构思起草。本课没有“例文”,可以准备“下水文”,读议后把握基本写法:如何筛选需要的资料,怎样做到有重点,有条理地介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说写法,议写法,明写法,接着让学生仿照,或是模仿,对照、修改、加工。最后,反馈、评价,鼓励那些灵活模仿有创意、内容条理清楚、文从字顺的习作。这样既有效地完成了本次教学目标,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民俗。

三、在课外教学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

课外教学主要是在延伸性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延伸性阅读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读基础上的迁移,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这些作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关的知识等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①《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和“风俗宝鉴”,其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包括游戏、酒茶、婚俗、丧葬、节庆、戏剧、建筑与园林等,内容之丰富堪称社会百科全书。学习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可鼓励学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去阅读《红楼梦》,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人物及表达内容的理解。在汉文化中,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生,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每逢此日,民间有登高的风俗,又称“登高节”,是我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主要有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登高等活动。如今,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历来被称为是吟唱重阳节最脍炙人口的诗章。学完此诗后,可让学生课后收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或文章,也可参加登高望远活动,既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印象,又受到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使学生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此外,学校还可适当布置一些关于民俗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民间,收集、调查民风民俗,把调查到的结果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探究式学习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四、开发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②它是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立民俗校本课程意义重大。小学语文课包罗万象,涉及知识多,根据小学生心理的特点,所能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材不能花太多篇幅来宣传民俗文化,所以各个小学应根据地方特点,开发有关民俗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在教师方面,校本课程民俗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可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加深教师对民族文化、文化认同等的理解,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生方面,可让学生在民俗选修课的学习与实践中,拓宽民俗文化知识,更深切地体悟民俗文化的魅力,感悟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使其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学校方面,立足于当地资源的校本课程民俗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有助于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式,促进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民间俗语篇9

6月2日,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的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召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座谈会上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官员、城管、专家、医生、警察成为所谓的互联网“黑五类”,在历次公共事件中常常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此外,“尼玛、潘俊⒍罕取⒔惺蕖钡却视铮在2014年网络低俗词语的使用中位居前四位。

2014网络低俗词语排行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截取日期:2014年月1日-12月31日(数据来源:微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文报刊系统)

此次座谈会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5月20日至6月7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护苗2015・网上行动”的一部分,“护苗2015”是《国家网信办2015年网上“扫黄打非”实施方案》今年新增的专项行动,旨在对***、暴力、恐怖、迷信等有害信息进行清理,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人民网舆情检测室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在座谈会上介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根据网民用到的低俗词语,进行简要的筛选统计,选取25个(组)网络词语进行信息检索后发现,2014年全年,12个(组)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组)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2014网络低俗词语排行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截取日期:2014年月1日-12月31日(数据来源:微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文报刊系统)

《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显示,媒体在标题中使用最多的三个用词是“潘俊薄“逗比”、“叫兽”。网络低俗用词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尼玛”“你妹”“蛋疼”,以及“绿茶***”“碧池”“小***砸”有明显的网民搜索相关。

单学刚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一些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例如“尼玛”、“”等词语的同音利用。其次,有一些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作。再次,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也使得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如“碧池”、“逼格”、“zhuangbility”、“滚粗”等。此外,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今年也有增多,例如“潘俊薄“土肥圆”、“矮穷矬”、“绿茶***”等。

“网络空间就像每个人居住的小区一样,网络低俗语言就像充斥在小区内的垃圾,网络低俗语言是一种语言‘雾霾’。”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指出,出现网络低俗语言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络发言呈现匿名性、个人可自由发言、传播广、发表网络低俗词不好追究等特点。

《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网络低俗个人可自由发言、传播广、发表网络低俗词不好追究等特点。

《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表现为,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

面对碎片化的互联网信息,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于公共空间,报告指出,官员、城管、专家、医生、警察成为所谓的互联网“黑五类”,在历次公共事件中成为口诛笔伐的常见对象。

民间俗语篇10

关键词:乡土民俗文化;初中语文教学;运用

乡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承载乡土民俗文化,乡土民俗文化又促进着语文教学。一方水土一方人,这水土滋养的不仅仅是这一方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滋养着一方人的精神生活。任何一个地域或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因地制宜,根据所授内容,随时把本地的民俗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本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通渭历史悠久,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今通渭城区治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是为通渭治县之始,由此可知通渭治县距今两千一百余年。通渭自古崇尚教育,民风淳厚,人才辈出。远在东汉,秦嘉、徐淑因五言诗的巨大成就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夫妻诗人”。清代李南晖不仅因***绩名播蜀地,更是以博览群书、著述颇丰而称“陇右真儒”。通渭又处在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所以早在宋代有江南***人携眷属而居于此,而且通渭地名中,特别是自然村落命名,最常见的是姓氏加地貌特征,如“张家湾”“李家沟”之类,还有许多少数民族音译地名,如“榜罗”“漆麻”“鸡川”“氆氇川(现在误为‘步路川’)”等。地名这一活化石也许正好说明了通渭迁徙定居的人口发展史。通渭民谚说“十里一喘言,五里一土俗”,更加说明通渭人居中迁徙地源之广泛,所以其文化就会表现出交叉融合的特点。所以通渭的民间乡土艺术就体现着融合发展、广交杂成的艺术趣味和风格。语文教学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乡土民俗文化教育,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开阔语文教学视野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试以通渭本土民俗文化为例,谈谈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

加强乡土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伦理道德和礼仪文化教育。如通渭的传统宴席文化,从对座位的安排到菜肴以及上菜的顺序的安排,敬酒的顺序和动作的要求,祝福语的使用,都体现了宴席文化对礼仪的崇尚。通过介绍这一民俗,可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尊长”美德,从而树立以礼待人,做到尊老爱幼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二、利用知识追踪,挖掘民俗

我在教学九年级(下)《关雎》一诗时,结合当地历史上出现的著名爱情(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诗句入手,让学生课前通过去通渭的秦嘉徐淑公园采风,搜集二人的爱情诗句,引起学生了解认识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赞美,因势利导地讲解《诗经》中第一首爱情诗《关雎》,让学生便于接受和理解,并且感受爱情的伟大和圣洁,同时能从正面的角度体会真正的爱情的内涵。这样,便把当地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起来,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对本地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明白在通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曾名人辈出。

三、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民俗

生活处处有语文,民俗也存在于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只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会更深刻。因而适当安排一些富有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去参与,是学生对民俗的认识由课内走向课外。如在元宵节让学生积极参加当地的社火,让学生感受通渭小曲的艺术魅力;在端午节让学生根据自家过端午的情景,调查当地端午的风俗习惯和来历,了解当地端午节清早绑花线,门上屋檐上插柳条等活动的文化内涵,引出自己对端午的认识和其他各地过端午的风俗,从而明白屈原这位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同时,很自然的引起对沈从文著名课外《端午的鸭蛋》的学习,感受沈从文笔下,对当地端午民俗的介绍和认识,在对比中很自然的了解到当地的民俗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民间俗语10篇

学习

文明礼貌用语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礼貌用语10篇,内容包括文明礼貌用语海报,文明礼貌用语展示。《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合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很多的行为表现往往都直接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为

学习

也许有一天10篇

阅读(31)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在人海中相遇,然后擦肩而过;也许有一天,我会独自一人出发寻找灵感;也许有一天,许多放不下的都已经放下;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再走一次那条巷子;也许有一天,我可以变成安静的女子;也许有一天,你我都已经放下了面子;也许有一...

学习

孔子拜师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孔子拜师10篇,内容包括孔子拜师深度解析,孔子拜师的简要故事。在没有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无论自己有多深的学问,都不要骄傲这个道理。学习《孔子拜师》一文后,我更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的老师,非常佩服孔子的学问

学习

教研室申报材料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教研室申报材料模板,内容包括申请加入教研室申请书,优秀教研室申报表模板。二、招生人数2014年北京邮电大学直接攻博拟招生30人。三、招生专业2014年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中所有专业均可接收直接攻博申请。四、提

学习

可爱小孩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可爱小孩10篇,内容包括可爱僵尸小孩,小孩可爱头像。还记得有一次,他对正在说他的爷爷说了一句影响不好的台词:“你这个老不死的。”不过从他嘴力说出来后就完全变味了,根本就是在讲幽默故事。小孩子的不懂事是常有的,但是正是因

学习

智能家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智能家庭10篇,内容包括智能家庭方案大全,智能家庭全套方案。0引言1家庭智能控制系统概述1.1概念、目标和组成家庭智能系统是一个完整的集家庭通信、家庭设备自动控制以及家庭安全防范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控制系统。以现场总

学习

大学教师个人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教师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大学教师个人总结,大学教师个人总结怎么写范文。大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工作总结开头以及结尾范文教师学期末工作总结最新版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大学教师个人业绩总结范文一大学新学期开学已有

学习

上林湖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上林湖10篇,内容包括上林县的大龙湖散文,上林湖游玩日记怎么写。上林湖真好,我为家乡有个上林湖而感到自豪!

学习

旅游销售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销售10篇,内容包括旅游销售知识大全,旅游销售总结心得。二、岗位概述:负责分管地区的市场调研、销售,掌握市场动态,完成片区销售指标。三、工作内容:第一阶段:1、参加公司新员工培训,了解、熟悉、掌握《员工手册》内容、公司

学习

关于朋友的句子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朋友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调侃朋友的幽默句子,开导朋友的暖心句子。3、真挚的友谊,犹如和煦的春风,在寒潮尚未退尽的时刻吹送这丝丝暖意,犹如炎夏的清风,在骄阳如火的季节,送来阵阵清凉。4、真诚浓情,朋友,听我喧嚣,慰我郁闷,解我

学习

大灰兔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大灰兔10篇,内容包括大灰兔的真实故事,大灰兔故事。聪明的小兔子用智慧逃过被大灰狼吃掉的危险!指导老师:天天向上包老师出处

学习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数学学习方法10篇,内容包括来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川哥。一、高中数学难学的原因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提高,有少部分高一新生一时无法适应。具体表现为:上课都听懂,作业不会做;或即使做出来,也有多处错

学习

汽修学习计划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汽修学习计划,内容包括汽修学习计划范文,汽修专业实习计划。一、完成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1、开学初完成两项计划的制定工作,分别为日常教学计划、实训教学计划。2、为完善汽修实验室,学校几位老师配合实训室多次到永联汽修厂考

学习

幼儿心理健康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心理健康10篇,内容包括幼儿心理健康的10要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100篇。新入园幼儿情绪波动突出,特别是接送的时候更为突出。分离焦虑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于对自身保护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们提到分离焦虑的时

学习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民间艺术欣赏论文,内容包括中国民间艺术欣赏,关于学习民间艺术欣赏的论文。二、刷选民间艺术资源,使欣赏内容更适宜幼儿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在挖掘有价值的民间美术欣赏内容时,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也不是拿来就用,而是

学习

民间故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民间故事10篇,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十篇免费阅读,民间故事十篇有哪些。(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民间音乐文化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民间音乐文化论文,内容包括弘扬中国民间音乐文化论文,中国民间音乐概述论文范文。千百年来,安徽民间音乐文化陶冶着安徽各族人民的性情,孕育着安徽各族人民的民族心理,调适着各族人民的社会制度、生活秩序,丰富着各族人民的情感

学习

民间借贷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民间借贷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民间借贷论文1000字,民间借贷的发展讨论论文。一、民间借贷的现状及特点1.数量多,额度大。在抽样调查的207家小型企业中,共有115家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占抽样企业的55.6%,其中:借贷余额在10万元

学习

利用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歌曲创作的探索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利用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歌曲创作的探索,内容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有哪些,中国民族民间歌曲作品的艺术特色。创造了无数的民歌传唱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财富。虽说他们没有学过作曲法,但在民间音乐中,却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技巧和

学习

在粘土玩偶设计中融入中国民间泥塑艺术元素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在粘土玩偶设计中融入中国民间泥塑艺术元素,内容包括关于中国的粘土泥塑,粘土泥塑。[摘要]粘土玩偶、中国民间泥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手工泥塑类别,却又有着许多共通点,中国民间泥塑艺术元素运用于粘土玩偶设计是传统艺术与现代

学习

黑龙江省朝鲜族民间音乐浅论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黑龙江省朝鲜族民间音乐浅论,内容包括朝鲜族民间民族音乐,朝鲜族的音乐特征。朝鲜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器乐、说唱、戏曲五类体裁。由于迁来我国的历史不长,民间音乐尚未形成有别于朝鲜的独特风格。民歌称为“民谣”'

学习

论凤翔民间剪纸艺术的精神性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论凤翔民间剪纸艺术的精神性,内容包括浅谈中阳剪纸的民间艺术特点,凤翔剪纸艺术传承人。凤翔古称雍州,位于关中西部,北枕千山,西扼秦陇。这里曾是周室发祥之地,赢秦创霸之域,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民间工艺闻名遐迩。剪纸、刺绣、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