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篇1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2、[出处]1:《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出处]2: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民之失德,乾糇以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其他山上的石头多又多,可以为玉顺琢磨。
(来源:文章屋网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篇2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艺术光辉灿烂,而诗歌教学也历史悠久。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带来了审美的快感。诗歌作为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更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智慧。然而,当今高中语文对诗歌教学还停留在浅层次,就平常课来说,一般就是先翻译诗歌,接着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诗歌当成文言文来教。有些教师更是急功近利,直接将译文、手法、情感等内容用投影仪直接显示在黑板上,学生当成背诵材料全部背下来。从考试分数上看,这种手法貌似很有效。然而诗歌的美感、诗歌的意蕴早已荡然无存。公开课则大多重视诵读,老师抛弃了各种手法,着重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情感、主旨。追求“热闹”、“好看”。在个人读、教师指导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基础之上,有能力的教师再范读之后,课堂也推向了高潮。可是当热闹冷却、繁华落尽之后,反思本课学生到底收获多少呢?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吗?
二、学生写作现状
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作文的分值不断提高。许多语文老师都认为“得作文者得天下”,语文的“半壁江山”一倒则全盘皆输。可实际情况是,如今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低,学生害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黔驴技穷,翻来各种作文书,东拼一句,西凑一句,凑足800字则满心欢喜。可文章读来是味同嚼蜡:写记叙文则内容空洞,毫无真情实感,不是把他人的父母当做自己的父母,就是爷爷奶奶广场舞,不论什么题目,他写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议论文所举事例不是李白、杜甫就是屈原、韩信。空话连篇,毫无深度可言,更无技法可谈。当今高考偏重考察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个人认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应该有机结合,所以在阅读鉴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具体操作
(一)细致观察,发现美
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总是为没有素材发愁。其实在诗歌的国度里有很多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是雨后山间清幽静谧的美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的是庐山瀑布奇伟壮丽的美景,这些都是风景美。而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写的是元日人们辞旧岁,迎新年的场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则是写苏轼在中秋佳节对着明月许下的美好祝愿,这些都是风俗美。孟郊的“谁言寸草,报得三春晖”写出了母亲对游子深沉的爱,作为儿子真的无法报答这种无私的母爱;“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是白居易希望人怀有恻隐之心,慈悲为怀,这些都是人性美。江山如此多娇,实际上这些美都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其实,美无处不在,当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悟时还愁文章没有好的素材吗?还用得着七拼八凑地写文章?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生活犹源泉,文章犹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兽都会诱发你创作的灵感,生活中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情相助、父母的无私奉献,哪怕是陌生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你创作的源泉。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深情的祝福是否会让你心中涌起一阵感动,一个新闻、一句诗句同样也能让你产生共鸣。把这些作为文章的素材,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下笔有神了。所以在诗歌教学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问学生,你们见到过这样的美景吗?能用优美的语言把这美景描绘出来吗?你生活中还就见过哪些美景?你能把这些美景灵活运用到你的作文中吗?鉴赏风俗美和人性美的诗歌也这样操作。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增加文章的美感,可以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作为文章一大亮点从而为文章增分。
(二)训练思维,挖掘美
学生的作文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低幼化,思维不够成熟,不能够深入挖掘。其实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尝试这方面的训练。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只有全面地看待问题,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教师在诗歌教学时也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思想更趋成熟。在讲解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笔者特意将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王安石的“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一起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针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碰撞,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思维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分析更有广度和深度,这不失为解决作文低幼化问题的好方法。
(三)巧思妙想,布局美
作文的谋篇布局也是一个关键,在诗歌的国度里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借鉴,比如李白的《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声衬情,言虽尽而离别之情却未尽。王勃的《滕王阁》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以景结情,以大自然的无穷无尽反衬人生的短暂,这些作为文章的结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信作文的等级也会有所提高。而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教会学生写作中不能平铺直叙,这里运用倒叙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又让我们体会到游子漂泊的艰辛,更能感受到作者作为长辈对他的怜惜之情。其实在写作时也不妨尝试这样做,避免文章平铺直叙,使行文富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美感,掌握好诗歌谋篇布局的方法,在写作中,把古人写作的方法灵活运用,做到巧思妙想,收放自如,作文一定能够出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篇3
万花齐放,鲜花的海洋如狂潮般席卷而来。上千万亩的花海,山环水绕的花园,还有那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梅,近的就在家门口,远的也无需飘洋到外国。为你推荐国内几大赏花胜地,百忙之中抽空赏花去吧!
高山上的油菜花
从化石门公园 高山上的油菜花
赏花佳期: 3月――4月
赏花攻略:
在海拔1000米的石灶天池上的石门国家森林公园里,有着被誉为广东第一高山的油菜花海。上百亩的油菜花田,绵延了将近两公里。微风吹来,漫山遍野的金黄色如波浪翻涌,在茂密森林和天然河谷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如今公园更新设了独特的“梯田油菜花”,站在顶端之上,一级级交错的油菜花海就在脚下,仿如一本立体的烫金画册。
每年这里都会举行高山油菜花节,到处可见摄影发烧友举起长***短炮拍个不停。除了金黄花海外,公园更于天池花海分别种植了上千平方米的荷兰郁金香和冰岛国花三色堇,与石门的千株古桃花林以及广州花王红花荷同步怒放。
北京 探百年玉兰
赏花佳期:3月――4月
赏花攻略:
白玉兰为我国最名贵珍稀的花木之一,而遍布北京城内的,恰好正是白玉兰。老北京喜欢把它叫做“望春树”――白玉兰开了,春也就到了。春节赏花赏得还不够过瘾的你们,大可在这阳春三月一游京城,看白玉兰竞相怒放。
欣赏京城玉兰,潭柘寺、大觉寺和颐和园都是经典。在潭柘寺,寺内古木挺拔遒劲,腊梅、探春花相继盛开,如众星捧月般衬托出白玉兰的清秀美丽。大觉寺内,还有树龄近350年的古玉兰。随着寺内的玉兰花开,大觉寺每年的“玉兰品茗节”也如约而至,不妨在树下花间品茶赏花。
至于颐和园,那更是看白玉兰的最佳场所。清纯的玉兰与古皇家园林建筑相映成趣,花团锦簇。乐寿堂殿后的那株百年紫娇玉兰树,是乾隆皇帝在修建颐和园时种植的。200多年过去了,时移世易,白玉兰依旧笑春风。透过那树那花,你能看到盎然春意,还有那真切的历史故事。
武汉东湖 古梅飘香
赏花佳期:3月――4月
赏花攻略:
在武汉东湖举办的梅花节,来自全国各地的2万余株珍贵梅花在园中迎风而立,宛如一场梅花盛宴。
在古梅园中能见识堪称“花中梅魂”,已有800岁高龄的古梅。沿着“梅花香径”,可以畅游古梅园中清灵毓秀的“美人谷”和“浣花溪”,或者到中国梅文化馆欣赏名人字画,瞻仰著名的梅友雕像。在园中展览的生动形象的盆景盆栽和一幅幅大师级书画,更像是在上一堂梅花艺术品鉴课。
若爱热闹,同样有好去处。以盛开的梅花为背景的梅园大舞台,每天都会定时举行各类演出活动,充满浓厚的荆楚民俗风格。小孩子还可以到兔园中和上百只的小兔子一起玩耍,喂食小兔子。而最吸引单身男男女女的,莫过于在磨山景区举办的“以梅为媒”的大型相亲活动了。在梅花树下见证的浪漫邂逅,必会让人毕生难忘。
联游:东湖除了梅园闻名,樱园也不容小觑。在日式风格的园林中,映入眼帘的均是粉嫩的樱花。风景区内的名胜古迹也是不少,如古卓刀泉寺等,值得参观。
余杭鸬鸟镇 千树梨花开
赏花佳期:3月――4月
赏花攻略:
阳春三月,梨花盛放。四面环山的余杭鸬鸟镇,便是著名的“蜜梨之乡”。八千多棵蜜梨树连成一片花海,春风吹起,连片的梨花洁白如雪,宛如塞北的雪树。散落在山脚地边、穿插在村前屋后的百岁沙梨树,它们都高大无比,几人合抱方仅仅能抱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篇4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观后感
一部《西游记纸大闹天宫》看得我热血沸腾,感慨万千。那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影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神魔两族为争夺统领三界的权利而争夺不休。一次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玉皇大帝统领的神界再次击退了牛魔王率领的魔族,女娲为避免再生战事化身晶石筑起南天门保卫天庭,而其中一块晶石陨落凡间聚天地之灵气幻化成为灵猴——孙悟空。孙悟空拜入菩提祖师门下,在学得了许多本领之后,重新回到花果山,闹龙宫豪取金箍棒后立足花果山占山为王。另一边,魔族首领牛魔王得知孙悟空可以帮他攻下天庭,便杀死了孙悟空小时候的朋友九尾狐,并嫁祸给天庭,让孙悟空对天庭产生憎恨,攻破南天门,杀死了十万天兵天将,与牛魔王合打败了玉帝。就在牛魔王即将统领天庭的时候,悟空终于恍然大悟,并在观音菩萨的指引下击败牛魔王,夺回了天庭。最后,他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反省自己,等待有缘人的到来……
故事讲完了,可我还沉浸在那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影片中牛魔王的邪恶和玉帝的宽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当今的社会,有几个杀人犯不是因为仇恨而犯下了命案的呢?如果人们都能像玉帝那样宽容,那那些命案不就没有了吗?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部电影给了我很深的人生启示:仇恨是最可怕的,它可以让天使变成魔鬼;宽容是最美好的,它可以把魔鬼净化成天使。每个人一开始都是善良的,但因为后来的种种原因而改变了人性。有的成为了天使,有的成为了魔鬼。如果我们都能放下自己的仇恨,多一点宽容,那战争不就没有了吗?人与人之间不就更和谐了吗?世界不就更美好了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篇5
在昆仑山中,狼并不是兽中之王,无论棕熊还是野牦牛,狼都会退避三舍,但狼仍是这山中嗜杀成性的凶猛动物,在上个世纪雪豹消失踪迹后,狼就成了山中的主宰者。
狼道的终端有一处孤零零的岩石,岩台上有一具动物的骸骨,据说,在二十世纪初期,每到秋末冬初季节,常发生驮队受狼群袭击的情形,于是,有人将射杀的狼尸拖到隘口醒目的地方,用以恫吓狼群。
不过今天,情况已经不同。我们驮队经过的山地间,海拔3000~4000米的荒漠草原,野生动物旱獭出没频繁,草丛中时而可见灰尾兔,还有结群活动的雪鸡、野雉等野禽,至于孤狼只是偶尔会发现一只,只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会相安无事,即使是一头掉队的驴,狼也不会轻易地攻击,在狭窄的狼道上,一头驴为了求生,本能的自卫都会让狼掉下百丈悬崖。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昆仑山区狼只锐减,已经无法形成群落了。
但狼道依然险峻无比。采玉人选择这条只有野生动物才敢行走的通道,是因为只有它可以直接攀登阿拉玛斯矿,但谈起这条狼道上采玉人伤亡的情况,驮工们个个噤若寒蝉。
狼道是一条单行线,脚下的每一个落点都是采玉人磨出来的,岩面上的挠痕和深浅不一的石窝则是野兽和毛驴踩踏出来的,在不足尺宽的狼道上,千百年来不知过往了多少的生灵。
每头毛驴都是在驮工连拉带推逼上狼道的,几乎在同一时刻,毛驴安静了下来。不再像山谷间那样行为散漫,毛驴在狼道上都没有了倔脾气,在生死关头,我看到了它们沉稳、冷静的一面。手搭在毛驴身上能感觉到收紧的肌腱在弹跳,毛驴的四肢在打颤,眼睛望着险峻的崖壁,躯体紧贴着山石,缓慢地向前挪动四肢。只有那头13岁的“懒汉”显得比较从容,步距如常,轻提缓落,毕竟,这条生死之路它已经走了12年。当我走过只容一人侧身面壁的几米险境后,冰冷平滑的岩壁给我的感觉,像是亲吻一具僵死万千年的玉人的面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篇6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宅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篇7
2009年,河南安阳的一处考古工地上,考古工作者正在清理一座新发现的古代墓葬,墓葬的主人是3000年前的一位商代贵族。而墓葬内部却只有寥寥数件被压毁的青铜器,但是考古人员并没有失望,因为他们发现了更为重要的东西,在墓坑底部的一个土包中,显露出一片柔和的青白色,这是一块随葬的玉器,考古人员并没有把玉器取出,而是将玉器连同周围的土壤一起密封起来,这些玉器或许能够解开一个争议已久的秘密。
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河南南阳,考古学家们先后发现一座商王朝的王室大墓。商王朝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逐渐向人们展现出了它真实的面容。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这些铭刻着精美***案和文字的青铜器证明三千年前,当世界文明史先后进入青铜时代时,在中国的黄河下游曾经仔在过一个强盛的青铜王朝。但是巨大疑惑始终闲扰着人们,在十一座曾经被历代盗墓贼光顾过的墓葬里,考古学家先后发现了玉器一千五百多件。玉器在世界文明史中无疑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器物。在新石器时代,除了中国之外,新西兰的毛利人和中美洲的玛雅人,曾经有过佩戴玉器的短暂历史。只有在中国,玉器几乎贯穿了整个文明史的进程,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
人们意识到,玉石这个在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的器物极有可能是解读中华文明史的一把钥匙,那么玉石对中国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却永远找不到终极的答案,而如今面对这些来自三千年前文明初始时代的玉器,人们同样产生了一系列的困惑,在人类文明史的青铜时代,为什么只有中国的商王朝拥有玉器呢?对于三千年前生活在中国黄河流域的先民们来说,玉石拥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含义。作为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古老王朝,玉石是否已经作为独特的文化基因,进入了中华名族的血液并以此影响此后长达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要解答这所有的疑惑,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玉石是什么?它来自哪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学家迎来了解答这个问题的绝妙机会,一九六七年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商代墓穴,令人兴奋的是,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的商代王室墓葬。这座华丽的墓葬的主人是商代最为成功的王――武丁的妻子,她的名字叫妇好,就在这座被青铜器包围的皇后墓葬中,先后出土玉器七百五十五件,这些玉器包括大量的装饰品、祭祀礼器以及雕工精细的动物和人物形象。就在商代皇后妇好墓发掘工作刚刚结束不久,发掘者郑振香就得到了令人震惊的消息。郑振香(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它们刚刚发掘出来以后,安阳玉雕厂工人师傅,就想看看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他们来了以后,给我们讲了一些琢玉的知识,另外就是有师傅提出来,这玉就是***玉。”***以青玉为主,白玉很少,此后许多玉器专家在看过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后都认同了这个惊人的说法,妇好墓中玉器很多玉料是来自于昆仑山的和田青玉。古方(中国文物学会预期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说:“在妇好墓里发现的这些青玉,我认为大部分也是来自于和田,就是白玉河或者墨玉河河里的籽料。”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专家认为,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唐际根(中国社科院考古研所)研究员说:“所有关于商玉的来源,我们现在不能简单地说,它从哪里来,而是要做很复杂的分析,就是要一批玉料而谈一批玉料,就一件玉器来说一件玉器的来源。”
三千年前来自***昆仑山的玉料是否真的已经到达黄河下游的上都城之中呢?自从妇好墓被挖掘后的三十多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人们任然希望通过出土玉器的材料分析能够解开这个未解之谜。
二九年十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实验室里,来自商代国主墓穴中的玉器样本即将受到现代科学仪器的检测,唐际根和他的同事,运用精密仪器把这些来自远古时代的玉器彻底分解为一个个复杂而理性的化学元素,但是真正解答这些玉器的产地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采样和比对。这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因为在中国***的和田显然不是唯一的玉石产地。《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书中记载了一百三十多座产玉的名山,但这些记录大多已经无从考证。流传到今天的玉产地,主要有四个,他们分别是辽宁的岩玉、河南的南阳玉、陕西的蓝田玉以及新辐的和田玉。在遥远的公元前一千多年,生活在黄河下游的商王,他使用的玉料又究竟会是其中的哪一种呢?两片甲骨碎片的发现,使得埘于商王朝玉料来源的追溯有了新的线索。二十世纪初,一种刻在甲骨上的奇异文字出现在了世人眼前,此后的几十年,古文字专家们一直致力于破解这个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并通过这些文字的记载揭开笼罩在那神秘王朝身上的重重迷雾。
王字信(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说:“甲骨文呢是刻在龟甲跟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这个基本上相当于现在三千多年前商朝的文字。”一九八二年出版的《甲骨文全集》收录了阴虚出土的甲骨拓片照片及摹本共达四万多件,在这其中一个,一竖三横或者一竖四横的字经常出现,这个字就是玉字。其中两片甲骨文上的文字引起了考古专家们的高度注意,其中一块上写着征玉两个字,而另外一块上写着取玉两个字。“我就说取玉,取嘛,就是别人给他进贡而来或到那去征取、征收,因为在商代,古代地方有责任给中央进贡、贡纳,有的是进贡而来,有的是你给我送过来,这叫取命令式的。”
中国古文字中征是伐的同义词,而取则是进贡或征收的含义,征玉和取玉显然隐藏着商王朝玉料来源的巨大秘密。难道商王朝曾经令别人进贡玉石甚至为了夺取玉料,发动过战争吗?就在专家们对甲古文中所透露出的信息感到万分困扰时,中国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部奇异典籍《周易》中的一句话成为了打开谜团的线索。“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高宗是商王武丁死后的谥号。这段话讲述了一场发生在武丁时期的战争,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三年,在三千年前,这无疑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对于商王武丁来说,这场战争显得异常重要,那么它会不会与甲古文中所提到有关玉料来源的那场征伐有关联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想的是鬼方是谁?
在二十世纪之前,人们对贵方的含义争议不休,有人指出他是一个部落的名字,但是也有人认为,鬼方不过是当时埘远方的一种说法。直到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才了结了这段公案。就在这此甲骨文上,鬼方这两个字出现了很多次,“鬼方是在甲骨义罩明确地记载若,北方的一个对于商王朝来说的一个周边的民族。”鬼方是商王朝时期中国西北的游牧部 落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北部及昆仑山一带,专家猜测也许在鬼方的统治区域内有着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玉矿产地昆仑山的和田。把甲古史中关于征玉取玉的记载和《周易》中商王朝与鬼方的战争后一个大胆的猜想出现了,那场周武王倾尽了国力穿越重重地理障碍的远征很有可能就是为了昆仑山的玉料。“在甲古文中就记载了商王西征去干什么。取玉,就是当时商王朝不光是争夺铜矿的资源还是争夺玉料的资源,它很多次战争都跟取玉有关系,而且他这个方向就是西北。”商王攻打鬼方的目的是否正的是为了玉料呢?正当专家苦苦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一片甲骨却让人们感到困惑,在甲古文中出现了这样的记载,商王在祈求上苍保佑鬼方。刻下这片甲骨的人在商朝被称作贞人,是商朝对祭祀的特殊称谓,每每当皇室发生大事,作为占卜者,贞人要负责和神明进行沟通。如果鬼方是商朝的敌人,是商王武丁要花费整整三年征伐的对象,为什么商王祭祀反而要占卜鬼方受到神明的保护呢?人们猜想在商王武丁时期,鬼方控制着西北的大部分地区,武王为了获取昆仑山和田玉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事活动。商王的***队越过戈壁沙漠,攻打这个强大的游牧部落。
在殷墟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特殊的头骨,他的身份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士兵,在他的头骨上有很多道刀痕,在他头顶颅骨之内还残留着一截断掉的青铜戈尖,带着戈尖的头骨印证了三千年前一场惨烈的战争。整整三年以后,这场战争终于以商王朝的胜利而告终,那个叫鬼方的游牧部落也许就此向商王朝俯首称臣,他们每年都要进贡数量惊人的和田玉料。古方:“商王朝发动对周边的战争,是一个控制资源的手段,对鬼方的战争并不一定意味着鬼方就产玉或做玉,往往是在他运玉的道路上会形成一个个***权或一个个部落,他要征服这些部落才能保障这个玉石运送路线的畅通。”此时武丁开始让王室的贞人为鬼方占卜祈福,商王武丁隐秘的欲望终于得到满足,从此商王朝再也不用为玉料的来源而每日发愁了。令人奇怪的是,在地理上东北的岫岩玉和陕西的蓝田玉,距离商王统治中心并不算远,那么商王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劳师远袭呢?又为什么要去到万里之遥的西北获取玉料呢?商王朝的子民显然不是最早使用玉器的人。
上个世纪末,中国考古学家先后发现了多个使用玉器的原始聚落,在这此聚落中,既有东北亚草原的红山人,也有长江中游的良渚人,也有黄河中游的齐家人,也有安徽境内的的凌家滩人。时间范围大致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之间,细心的考古学家发现,这些出土于不同地方的史前玉料不仅在玉材使用上呈现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这是距今五千年左右,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玉猪龙,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黄绿色。专家考证玉猪龙和这些同样出自红山文化地区的玉器,拥有共同的玉器来源,那就是辽宁岫岩玉的软玉矿。这是距今四千年前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玉,它的工艺水平大大超出了今天人们的想象,但是这些玉器的玉质较粗,呈现出不均匀的斑点。专家考证良渚玉器绝大部分玉料产自江苏溧阳小梅岭。当矿物学家和古玉专家们将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与一些史前的代表玉器进行比对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在材质上明显优于史前的其他玉器,它们光沽温润、晶莹剔透,可以称得上是玉中的王者,正是这一点让许多专家认定,段墟妇好墓中的玉料来自***和田。
为什么被称为玉中的王者呢?昆仑山横源于***和的交界处,北邻塔里木盆地,南面就是辽阔的藏北高原了,和田玉深深地埋藏在五千米雪线上的岩石之中,和田玉的生命史始于人类远远没有出现的蛮荒时代,大约在七到八亿年前。如今在***南部地区是一片大海,在海底大量沉积了一种叫白云石大理岩的岩层,这便是和田玉最初的胚胎,大约在二点五到三亿年前,这片的地下涌现出了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岩浆悄然地渗入到白云石大理岩的内部,在温度达到四百摄氏度的苛刻条件下,岩石的结构就开始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和田玉也终于完成了这漫长的生命之旅。距今一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运动突然爆发,就在这次翻天覆地地变化中,沧海变换为了巍峨的高山,随着地壳不断地上升,和田玉也有了和人类相遇的微妙契机。让人不解的是,和田玉所经历的这些沧海桑田的地质变换是所有玉矿共同的经历,那么为什么唯独和田玉可以被称得上是和田玉中王者呢?在北京地质实验室里地质专家王时麒正在检测一块来自***和田玉的玉料,他把这块玉料放到了显微镜下面,如果这块玉料的质量足够上乘,那么在显微镜中将看不到玉料表面的颗粒,极品和田玉甚至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的到表面的颗粒。王时麒(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说:“玉的好坏,质量好坏,其中细腻度是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个对各种玉来讲都是如此,就是越细腻越好,也就是它组成的千千万万的颗粒越细,他的质量就越高。”专家检测证明,在所有的玉石中,和田玉无论是他的硬度、洁白度、细腻性,还是油质光泽度全都是最优秀的。“我们现在这么多全国二十几个产地都产透闪玉石,但是就是和田玉从这些评价值上总体来看,它的质量是最好的。”和田玉质地温润莹洁、细密坚韧、色彩夺目,因此在古人心中只有和田玉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美玉。
看来早在三千年前商王武丁就几经认识到和田玉独一无二的优秀品质,也正因此才能不惜发动一场上大三年的远征。但是黄河下游的商王朝都城,距离出产和田玉料的昆仑山有足足上万里,这中间隔着巍峨的高山,宽阔的河流以及漫漫无际的荒漠,在三千前的远古时代,和田玉又是怎么样跨越了重重的地理障碍最终到达了商王的都城呢?
对于昆仑山和田玉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一本偶然发现的史籍中。西晋初年,河南省汲县的荒郊野外,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偷偷地掘开了一座古墓,然而他大失所望了,墓穴被打开后,他并没有发现期待中的金银财宝,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竹片,失望的盗墓贼只好两手空空的离开了,这些竹简辗转被西晋朝廷获得,当时最有学问的大学士对没有烧毁的竹简进行了整理校定,竟是前所未知的典籍,其中一部叫做《穆天子传》。书中记载,战国时代的皇帝周穆王,曾经驾着八百匹千里马拉的车,边打猎边浏览,他们一路西行来到昆仑山的北麓西王母的领地,在这里西王母盛情款待他,即将返程时又送给他八车宝石,沿途几个大规模采玉、琢玉的部落也都纷纷拿出最好的玉石献给周穆王,这趟远行可谓是满载而归。这部战国典籍也许就是最早关于和田玉由西域进至中原的记载。“穆天子西游这个事件应该是存在的,他走的这个路线也是存在的,因为在这部书中提到了他在昆仑山见 到了采玉部落,见到了攻玉部落,这就是第一次反映昆仑山采玉和制玉的情况。”周穆王西巡的路线,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在交通条件极不发达的公元前一千多年,真的就存在这样一条玉石之路吗?
玉门关设立于西汉武帝时期,今天它作为丝绸之路的地理标志闻名于世。人们似乎早已经忘记玉门关,这个古代关口名字的由来。正是因为和田美玉经由此地输人中原,从玉门关往西就是风沙弥漫、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带,这是丝绸之路上最凶险的魔鬼地带,无数古代商人为了穿越这片死亡之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令人好奇的是,如果这里真的存在一条比丝绸之路更古老的玉石运输之路,它最早指向于什么年代,这条玉石之路又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西部沙漠的深处,瑞典探索家文赫定在沙漠中艰难涉足。谁都没有想到,他的发现为玉石之路的起源提供了意外的线索。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古代遗迹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这便是中国古代西部,一个沙漠中的小王国――偻兰的遗址。来自世界各地寻宝者,以考古学家的名义,带着自己的梦想接踵而至。在这个被风沙淹没的遗迹上,他们发现了大量用玉制作的斧头,年代指向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是最早和田玉玉器。根据偻兰遗址的发现,专家推测,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和田玉就已经穿过了茫茫沙漠,从昆仑山来到了沙漠中的这个绿洲部落。“从和田到中原,在古人眼里看来有万里之遥,就是今天说的五千公里差不多,那么这种万里之遥的路程,在当时又有很多部落。就用我今天考古学来说,有很多的考古学文化,它有它的一个个区域。”
一九八四年在甘肃武威境内,考古学家就发现一个四千年前的史前文明――齐家文化,它的地理范围大致以甘肃中部作为中心。精美的玉器是这个史前文明最大的特点,这其中的意一件墨绿色的玉,色度柔和、质地精良,制作这件玉琮的原料只能是来自***和田。
在内蒙古中南部,陕北和晋西北,一个被称为新华文化的用玉部落意外的出现在考古专家面前。新华遗址出土玉器,同样是来自四千年前,有一些经过检验,他们的材质与和田玉极其的相似。在陕西南部的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同佯存在着一个四千年前的用玉部落,这个被考古学者称为陶寺文化的遗址,出土的玉器同样与和田玉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三个文化如果你给它画三个圆是相切的,就可以用接力式把它串联在一块,所以这条线实际上大概就是在距今四千多年左右已经形成了。”把这些点连成一条线,一条四千年前的玉石之路就出现在了我们眼前,它的起点是牛产美玉的昆仑山,然后从甘肃中部向东经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南部来到黄河流域。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和田玉很有可能是通过这些部落的交换和中转才最终到达中原腹地。这条道路比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早两千年,它不仅为中原地区带来了精美的和田玉石,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流的通道,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篇8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水滴石穿——贵在持久;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飞机挂暖瓶——水平高;最爱学习的人 —— 孜孜不倦;卒子过河——勇往直前。
(来源:文章屋网 .wzu)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篇9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国,“传国玉玺”再一次饱经天下之乱。公元936年冬,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围困,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据说,李从珂当时便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此玺的踪影,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此玺的石头也没找到一块。到此,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
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们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未发迹的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入秦为相后也还以报复。但和氏璧终无下落。此案至今无解。
再后,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秦赢***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27),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似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石鉴,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五代会要》)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2传国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宇文氏兵败,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悦鸷罅海?ê筇疲???糇?楹筇啤S质??旰螅??刺烈?醯ぞ?谅逖簦?筇品系劾畲隅妫?氩芴?蟆⒘趸屎笮???耒舻切?渎ァJ?磋┫萋逖簦?畲隅孀苑伲?谑谴??耒羰ё伲?殖删颓Ч乓砂浮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这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 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后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计”,改“金”为“清”国号。
清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此处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日下旧闻考》卷14《国朝宫室》)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篇10
昆仑玉的命名之辩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之称,玉石至少走过了一万年的历程,玉石及玉器的演变记录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发展历程。随着玉石文化的发展,玉石的含义也不断地扩大,如***和田玉、辽宁岫岩玉等。
就职于***宝玉石检测研究中心的地质专家岳蕴辉介绍:“依据国家GB/T-16552标准中有关产地不参与定名的规则,青海玉产山地段属昆仑山脉东沿入青海省部分,西距***若羌县境约300余公里,与东昆仑山沿线,尤其是若羌、且末等地产出的和田玉,在地质构造背景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青海软玉与和田玉在物质组分、产状、结构构造特征上基本相同,只是在产出特征、结构、韧性的某些方面与传统的和田玉略有区别。青海玉在质量上达到和田玉分级分类公认的一般通用要求时,不必也不允许单独分类命名,可以与且末、若羌、喀什、叶城等地的玉石一样,列入和田玉的范畴。”
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业商会副会长、珠宝检测研究中心主任、第29届奥运会特聘玉器专家董振信教授赞成这一说法。他告诉笔者,依据我国《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1997)中规定的“除保留部分传统名称外,产地不参加命名”,用原先的青海玉命名又似有地方之嫌。而昆仑玉这一说法似乎不太怡当,因为和田玉的产地也属于昆仑山,昆仑山产的玉器都属于和田玉的体系。同时他还补充,青海产的昆仑玉也可以命名为“透闪石玉”。
然而,原中国宝玉石协会副会长、亚洲珠宝联合会副***栾秉H为代表的部分地质考古专家,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从矿物学角度来看,虽然昆仑玉和和田玉同处于一个成矿带上,在物质组合、产状、结构构造特征上基本相同。然而毕竟产地不同,应该按照“青海透闪石玉”和“和田透闪石玉”命名,简称“青海玉”和“和田玉”,习惯上考古学家一般约定俗成“青海闪石玉”。
青海昆玉集团北京公司总经理杨志清接受本刊采访时坚持采用“昆仑玉”这一命名。他告诉笔者:“如果都冠名为和田玉显然对我们销售非常有利,系出名门的昆仑玉与和田玉同处于一个成矿带上,昆仑山之东为昆仑玉,山之北为和田玉,两者相距直线距离不过300公里,所以昆仑玉与和田玉在物质组合、产状、结构构造特征上基本相同,可谓大自然中的孪生同胞。有的晶莹圆润、纯洁无瑕,无裂纹、无杂质的上品昆仑玉,甚至还能超过和田玉。青海产的昆仑玉需要有自己的声音和形象,我们公司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要建立自己的品牌,突出青海所产昆仑玉的特色以及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青海昆仑玉。”
昆仑美玉应凸现自身特色
青海昆仑玉属于软玉,具有软玉的特有优势,而且也有自身的特色,青海昆仑玉质地柔润,经过加工后光莹润泽、美观坚固,是国际珠宝界认定的优质级别宝玉石种类。
董振信说,青海昆仑玉有自己的优势:首先,随着***和田玉的开采逐渐枯竭,青海昆仑玉资源丰富的优势体现无疑,并且它的储量较大,大块料多,除了白玉、青玉、青白玉等常规色外,例如青海软玉中的翠绿色,烟灰一灰紫色品种在传统玉品中都是罕见或未见的。特别是昆仑玉“白加翠”,是其独有的一个奇特品种。白中带有碧绿的玉质颜色,纹理细腻独特,色泽美丽丰富,让人觉得神清气爽,美不胜收。其次,昆仑玉借助奥运的东风,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知名度得以急速提高,能够推动市场重新认识、估量它的价值,预计其价格也会逐渐上涨,被市场认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再次,昆仑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逐步的开采并被越多越多的藏家锁入深闺,昆仑玉资源将会逐渐减少,“物以稀为贵”永远适应于任何时代和任何物种,由此可见昆仑玉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和升值潜力。最后,价格低也成为昆仑玉的优势,动辄百万千万元的和田玉让大多藏家和消赞者望而却步,而有自身优势的昆仑玉因价格较低而成为更多藏家的新宠、消费者彰显身份的标志。栾秉H还认为,判断玉器好坏不应该以产地为准,而应以玉的细腻、温润为评划的标准。透闪石玉的成分为纤维交织变晶结构,越是颗粒小、颗粒之间裂缝细密,反映到物体的表面就越温润、细腻,这样的玉器就是上品,昆仑玉也适合这一准则。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