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艺论文第1篇
1.焊接工具的使用
对于焊接工具电烙铁的使用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因此授课中只针对烙铁的种类及辅料进行简单的讲解和认识,用一个课时。那么焊接练习则要进行6—8学时。首先准备较多的电子厂报废的线路板,要求学生用元器件在上面进行焊接练习。例如一次要求40个焊点,之后又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不良之处及发生原因,将统一的不良点进行分类,要求学生辨别。再经行练习,直到完全符合要求。其次,为锻炼学生的维修能力,还进行拆焊练习,将之前的焊接练习的元件再拆除下来。这样还可以下次继续使用。经过这样的练习之后,学生的手工焊接已经基本合格,可以焊接作品。同时拆焊的能力也得到锻炼。第三,经过前面的练习,学生已经没有耐心再练习了,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展一个焊接自创作品的比赛活动。先为学生准备焊接导线,要求学生进行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至少有20个焊点。完成后进行评分,选出有创意的好产品5个,老师进行奖励。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下课之后仍然不离去,甚至晚自习也要制作。课后将作品进行各班级展示,取得很好的效果。可见我们的学生也是有学习热情的,只要找对路,一定有效果。当然学生的奖励是没有经费的,因此就将课程最后学生组装的调频收音机作为奖品。
2.紧固件和紧固工具的学习
上课前将各种常用的紧固工具进行收集,针对实际的使用进行讲解,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特别讲解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例如:针对不同大小的螺钉应使用不同大小的改锥,但是怎样确定螺钉拧紧了没有,如何检验,为什么螺钉有脱扣的现象等等,将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以提高其积极参与的热情。还有要求学生举出在生活中的紧固工具和使用方法。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各种各样的回答都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提高了教学效果。总之学习这些理论性不强的知识时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3.生产工艺的学习
生产工艺论文第2篇
国内外有关膨化大豆生产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文献很多[2]。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膨化大豆生产加工工艺的文献,总结出膨化机在运行过程中的水分、膨化温度、转速、喂料速度、调质时间等都是影响最终膨化产品品质的主要参数[3]。目前关于膨化温度对膨化效果影响的研究较多[4-5]。试验主要考察水分、温度、调质时间3个因素对膨化全脂大豆品质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方法,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膨化全脂大豆以蛋白溶解度、脲酶活性为主要考察指标。膨化全脂大豆试验因素水平见表2。
2结果与分析
膨化全脂大豆最优生产工艺(见表3)以大豆蛋白溶解度75%、脲酶活性<0.2U/g为参考指标,得出调质温度140℃、调质时间10s、水分10%为膨化全脂大豆最佳生产工艺参数。膨化全脂大豆对泌***母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4)由表4经过分析可知:试验1,2,3组在母猪产仔数、仔猪初生重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在仔猪28天断奶重上,试验2组为(8.08±0.31)kg,试验3组为(7.95±0.33)kg,极显著高于对照组(7.41±0.44)kg(P<0.01)。在哺***母猪日采食量方面,试验1,2,3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断奶后母猪时间上,试验2,3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2,3组母猪泌***期体重损失较低,发生便秘猪数少于对照组。试验2组膨化大豆添加比例低于试验3组,但2组间饲喂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且试验2组在各项指标上还优于试验3组;因此,试验2组中用40%膨化大豆代替豆粕饲喂泌***期母猪效果最好。
3讨论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调质温度的升高,大豆蛋白溶解度下降。大量研究表明,大豆蛋白溶解度一般在70%~75%为最佳[6],过高说明大豆过生,容易造成仔猪腹泻;过低说明大豆受热过度,过度熟化,造成大量的氨基酸被破坏,营养价值得不到体现。同时随着膨化温度的升高,大豆脲酶活性逐渐下降,当膨化温度在130℃时脲酶活性在0.4U/g左右。本试验综合蛋白溶解度和脲酶活性指标,得出膨化温度140℃、调质时间10s、水分10%是生产膨化大豆最佳生产工艺参数。膨化全脂大豆不同添加比例对泌***母猪生产性能产生影响。在母猪产仔数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哺***期母猪饲料的采食时间短有关系,因为在母猪怀孕开始至85天一直采食妊娠期饲料,试验期间采食哺***料的效果并没有表现出来。在仔猪初生重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没有表现出差异。从28天仔猪断奶重可以看出,试验组随着膨化大豆添加量的增加仔猪28天断奶重明显增加,试验2,3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1组与对照组没有差异;因此,膨化大豆代替部分豆粕后,日粮中能量水平上升,提高了泌***期母猪的生产性能。泌***期母猪采食量方面,添加膨化大豆后试验1,2,3组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添加膨化大豆后,可以改善日粮的适口性,提高泌***期母猪采食量。唐春艳等[7]报道,日粮能量水平从13.2MJ/kg上升到14.1MJ/kg,哺***母猪与仔猪体况均有良好的改善,同时可提高母猪采食量,降低泌***期母猪体重损失。但是随着能量的继续升高,试验3组采食量开始低于试验2组,这可能是由于日粮能量水平过高,影响了母猪采食量。试验2,3组断奶后到母猪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2,3组体况评分也优于对照组。这是由于添加不同比例的膨化大豆代替豆粕后,日粮中能量水平上升,同时也改善了日粮的适口性,提高了泌***期母猪的采食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泌***期母猪体重的损失,为下一次顺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试验1组与对照组体况评分相同,说明膨化大豆的添加比例过低,日粮的能量水平提高不明显。
4结论
生产工艺论文第3篇
不淘洗米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必进行淘米,就可以直接蒸煮的大米,该种大米即使不经过淘米环节,也能够达到国家卫生监测标准,此种大米与普通实用的大米相比,优势明显,如下:首先,因为不淘洗米预先就已经将表面糠粉去除,因此并不需要经过淘米,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淘米之后,大米吸水过快,而出现的龟裂以及爆腰等,从而大大降低了炊饭时间;其次,不淘洗米市场竞争力更强,因为去除糠粉之后,米粒表面更加亮泽,晶莹、深受消费者喜爱,另外,因为没有经过淘米环节,所以大米的营养不会流失,所以味道更加鲜美;再次,此种大米营养更加丰富,大米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以及烟酸等,其营养价值非常高,如果在后期加工时,能够适当的使用明胶,其白蛋效价也会明显提高,如果将其与赖氨酸含量不高的大米一起食用,其营养价值更高;第四,因为这种大米没有任何糠粉,也就没有细碎米,因为不需要经过淘米环节,因此既节约水资源,同时也免于水源污染,现如今我国的水资源十分短缺,全面推行使用这种米,未尝不是一件有效的措施;第五;因为此种大米,没有糠粉,所以也就没有过多的农药残留,因此大米食用起来更加安全,而且通过有关部门的测定,不淘洗米中并没有任何农药的残留,可以放心食用;第六;此种大米,能够储存非常长的时间,不需要真空包装,即使使用比较普通的包装,也不会使得大米变质,因此也降低了包装费用。
2不淘洗米质量与标准
现阶段,我国广大人们群众对此种大米了解不多,而我国没有大量的进口与加工,因此不淘洗米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基于此,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有关此种大米的国家标准,但是通常情况下,企业生产工艺应该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即大米外观要有明显的光泽,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之后,其表面依然光泽;另外,大米背沟没有皮,米胚去除率要达到90%以上,大米中所含有的水分应该低于14%,其中不饱满颗粒要低于2%,此种卫生标准正好符合我国规定的相关卫生标准。此种大米在日本比较流行,但是尽管如此,日本也没有相关的质量标准,不过,为了保证大米质量,日本有关企业也执行了相关的规范,并且做出了有关的规定。
3不淘洗米生产工艺
不淘洗米的生产工艺相比较普通大米而言,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但是只要按照生产工艺要求规定进行生产加工,几乎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其有三种方法可以进行生产加工。
3.1干法加工
所谓干法加工,就是指在生产加工时并不需要添加任何的水或者只添加非常少部分的水,以用来能够完全的除掉大米表面的糠粉。干法加工可以使用不同的设备,因为设备的不同,也可以选择使用分为不同的加工方法。BG就是英文BranGrind首字缩写,为“糠磨”之意。BG法是利用米粒表面米糠粘着力,在加工时不需添加水等任何物质,使米表面糠粉与高速运转不淘米设备内壁接触相互粘附,并与米粒表面分离,最终除去米糠方法。目前,BG法在国外己被广泛采用,在日本,BG米市场占有率已达七成以上。以该法生产不淘洗米白度可达47%以上,水分含量小于15%,增碎率仅为0.5%~1.4%,胚芽保留率可达6%~12%,浊度在40ppm以下。白度上升1~2个百分点,水分损失小于0.4%,浊度小于90ppm,几乎不产生碎米。而卡比卡装置(卡比卡为新创名词,意为亮晶晶)则由日本山本制作所于1995年研制成功,原理与抛光机相似,该装置不产生碎米,可增加白度、米浊度与里福来装置相当。
3.2湿法加工
3.2.1碾磨法。碾磨法又叫渗水碾磨法,我国早期最常用一种不淘洗米加工法。利用该法生产不淘洗米,具有含糠粉少、米质纯净、米色和光泽度好等优点。渗水法加工不淘洗米是将糙米碾白后(达到一定加工精度),再擦米时,采用渗水碾磨以去净米粒表面附着糠粉方法。渗水碾磨不同于碾米机对米粒碾白作用,仅对米表面进行抛光,作用力极为缓和。碾磨中渗水主要是利用水分子在米粒与碾白室构件之间、米粒与米粒之间形成一层水膜,有利于碾磨使米粒表面光滑和细腻,如同磨刀加水一样。另外,借助水作用对米粒表面进行“水洗”,去净附着米粒表面糠粉。为提高工艺效果,碾磨时一般渗入热水。因热量可加速水分子运动,促使水分子迅速渗透到米粒与碾磨室工作构件间、米粒与米粒间,起到良好碾磨作用。此外,热量有助于水分蒸发,使分布在米粒表面水分迅速蒸发,缩短水分向米粒内部渗透作用时间,以保证大米不因渗水碾磨而增加其水分和破碎率。
3.2.2水洗法。白米经供料装置进入一次洗米机,边搅拌边水洗,然后进入二次洗米机,将米粒表面糠粉洗去,同时进行离心分离、脱水。干燥机呈圆筒状,外界空气经袋式过滤器吸入后,对米粒进行吹干,最终得到不淘洗米产品。洗米后污水经泵送入污水处理装置后可循环使用,沉积物可做肥料。生产不淘洗米出米率随糙米品质、大米精度不同而异,大致在88.5%以上(糙米出米率),加水量为糙米质量15%。成品米品质:白度45%~49%、水分增加0.2%~0.5%、几乎不产生碎米,浊度50ppm以下。
3.3特殊型
膜化法,白米在上光机内,利用碾磨过程产生热湿气流作用,在完全去除粒面糠粉同时将大米表面淀粉颗粒通过预糊化作用转变成包裹米粒表面胶质化淀粉膜(表面α化),使米粒表面光滑洁净,呈现晶莹如珠光泽,这种生产方法称为膜化法。膜化法不淘洗米生产要求加强糙米精选和大米抛光。
4结束语
生产工艺论文第4篇
此处板材一般为长方体,有上下两个大表面和前后左右四个小表面。经过熟化干燥后的珠粒通过真空泵抽至板材成型机型腔里面,通过蒸汽加热、冷却后形成消失模板材,消失模板材的重要质量指标有融合度、强度、密度、水分、变形情况、发气量、燃烧残留量等。其中融合度决定机床加工后模样的表面质量情况及流涂涂料厚度,密度及强度很大程度上决定模样在铸造造型过程中是否会变形,水分、发气量、燃烧残留量决定后序铸件是否有夹渣及气孔等缺陷。板材成型的过程一般包括模具预热、加料、加热、冷却、脱模等几个主要步骤。加热过程有多种工艺。常见的为一次加热蒸汽,由两个板材大表面加入,四个小表面排水;二次加热蒸汽由板材四个小表面加入,两个大平面排水。两种方法分别见***3、***4,***中向内的箭头为蒸汽加热,向外的箭头为冷凝水。冷却过程可分为真空冷却和水冷冷却两种。水冷冷却时,进水阀始终打开,模具冷却孔进水,靠水流带走热量,直接达到板材模具所需的脱模温度;真空冷却是通过真空泵抽真空的形式带走模具型腔内的残余蒸汽、发泡剂,从而带走热量。
2板材生产工艺研究
2.1研究方案对消失模板材生产进行全程跟踪记录,记录过程控制参数;分析生产异常并提出改进措施。找出与板材质量相关的问题点,提出改进措施。本实验采用可发性聚苯乙烯(EPS)珠粒,相应的参数指标如表1。本次研究过程发泡20g/cm³的板材。以板材重要的质量标准融合度来说明生产工艺控制要点。
2.2结果及讨论
2.2.1预发过程预发珠粒质量与后序板材成型质量息息相关。通过预发过程的异常统计与分析,制定相关问题解决措施,为后续板材成形提供合格的珠粒。异常问题及解决措施见表2。
2.2.2熟化过程熟化过程参数与板材质量的对应关系如***5所示。由***可知,随着熟化时间的增长,板材融合度先上升后下降;相同熟化时间不同环境下熟化,板材的融合度不同。长时间熟化导致预发珠粒内的发泡剂挥发严重,后续板材成形不能充分熔接。温度偏低时要达到理想熟化程度需增长熟化时间。要获得优良的熟化珠粒,需制定严格的熟化时间、温度、湿度标准。不同密度的珠粒熟化时间也不相同,一般大密度的熟化时间应当长于小密度的预发珠粒。详细的预发过程问题点及解决措施见表3。
2.2.3板材成型板材融合度与一次加热蒸汽压力(二次加热压力0.8MPa,加热时间5s)关系如***6所示。由***6可以看出,随着蒸汽压力的上升,板材融合度先上升后下降;加热时间对融合度的影响不大,低压加热时间可对融合度起到轻度的修复作用,高压时几乎没有影响。板材成形应遵循“低压大流量原理”,实现瞬间穿透。压力大温度高,板材表面迅速融结,进入板材内部的蒸汽过少导致无法融结,融合度降低且会引起板材过烧(表面烧焦)、粘模。压力适中,如果流量不够,“文火慢攻”同样无法实现瞬间穿透,导致板材融合度过低。可见要生产出高质量的板材,需要严格控制加热蒸汽压力、流量。板材融合度与二次加热蒸汽压力(一次加热压力0.12MPa,时间10s)的关系如***7所示。由***7可以看出,二次加热蒸汽压力及加热时间对板材融合度影响不是很大,随着蒸汽压力的上升板材融合度有轻微的上升趋势。一次加热使板材表面已基本封闭,二次加热只有少量的蒸汽能够进入板材内部,二次加热对板材四个小平面附近的融合度起修复作用。二次加热蒸汽压力过大、时间过长会引起板材表面过烧、粘模。蒸汽压力与时间需要严格控制。
3结语
生产工艺论文第5篇
1.1染整基本工艺流程莨绸的染整完全是手工操作,精练后的白坯绸经过浸莨汁、晒场晒莨、封莨汁、煮绸、过塘泥等繁琐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莨绸独特的色泽、质感主要来源于其特殊而且非常复杂的染整加工工艺。传统的染整工艺流程如下:坯绸精练浸薯莨汁1次晾晒洒莨汁6次封莨汁6次煮练1次封莨汁12次煮练1次封莨汁1次卷绸过乌洗涤晒干摊雾拉幅整装。上述染整工艺中,浸莨汁、洒液、封莨汁、煮绸、过塘泥等操作十分繁复,整个工艺程序中染色过程要历时15d左右才能完成。也可将传统的染整工艺流程划分为6个步骤:坯绸精练洒液浸渍过乌再浸渍定幅。
1.2主要生产原料与条件莨绸的生产体系中,包含蚕丝织物和植物源染色物质薯莨汁、含高价铁离子的塘泥等天然原料,以及阳光等自然元素和晒场等基本生产条件。
1.2.1光照在莨绸生产过程中,光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阳光的照射,莨绸的黑色才更加自然、富有光泽。因晒莨工艺对光照强度要求极为严格,因此,阳光的强弱决定了一年中莨绸生产的时间。通常在一年内只在4月—7月初和8月下旬—10月底开工,只有这2个时期的阳光强度适合晒莨,生产者几乎每天起早贪黑劳作。7月—8月上旬(即农历的小暑节气至立秋节气)由于阳光过于强烈,气温又过高,生产的莨绸会变硬变脆。11月以后,因北方干燥的季风南下,也不宜晒莨。由于适合莨绸生产的工期短,劳动强度大,还要承受强烈的日晒,因此,该项传统生产工艺的传承让现代年轻人望而却步。
1.2.2蚕丝织物莨绸的织物原料采用平纹蚕丝织物,即白坯绸。坯绸必须经过精练,用纯碱水煮泡除去丝胶及坯绸上附着的各种杂质,使坯绸具有较好吸水性和良好的着色性能。这一环节工序要求非常考究,精练所用碱溶液的浓度会影响白坯绸在后续染色工序中的着色效果,因此碱溶液通常是由富有经验的技师调配。
1.2.3薯莨莨绸的染料来源于薯莨的块茎。薯莨又名赭魁、薯良,是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其块茎肉质肥大,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有疣状突起,表面棕黑色,新鲜采割时会流出红色的黏液。薯莨的块茎中富含淀粉、纤维素、单宁等物质[10]。将薯莨汁作为染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使用薯莨液汁对织物染色的记载。《本草纲目》记载了薯莨作为天然染料的功用“赭魁闽人用入染青缸中,云易上色。”已有研究者利用现代分离提取技术对薯莨汁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例如:熊晓燕等[11]采用有机溶剂法从薯莨中提取染色物质单宁,并用正交试验法对其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罗跃中等[12]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的方法提取薯莨色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薯莨样品预先浸泡时间、提取溶剂种类及浓度、料液比、超声波功率以及提取时间和温度等工艺条件。
1.2.4塘泥塘泥也是莨绸生产的关键物质因素之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塘泥都适合用于莨绸生产。广东省顺德地区的灰黑色河泥富含高价铁离子,且未受污染,是莨绸生产过乌的最佳塘泥。纱绸晒莨后过塘泥变成黑色,这是薯莨染料中的单宁与塘泥中的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由此在丝绸织物上形成的单宁酸铁经日光照射,光泽柔和内敛,看上去舒适自然,赏心悦目。
1.2.5晒场晒场是莨绸生产的重要场地。通常一个晒场可容160匹丝绸织物平摊于草地上。晒场要求表面平整,以泥垫底,上面铺一层细沙,再在晒场上种植长1~2cm的青草。要求所种植的草本身不能太软,类似足球场的草坪草最为适宜。
1.3染色机理莨绸的染色是丝绸织物、薯莨汁、塘泥三者之间各种成分的相互结合或发生化学键合的过程。丝绸织物中蚕丝的丝素胶朊多肽键的羰基氧与薯莨汁含有的单宁酚羟基以氢键结合,在丝绸表面形成黄棕色的胶状物;塘泥泥浆中含有的Fe3+与薯莨汁中的单宁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着色物质凝结于丝绸表面[13]。在整个染色过程中,光照起着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薯莨汁、塘泥、晒场、阳光是晒莨工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1.4关键技术环节
1.4.1洒液将用碱溶液浸泡脱胶和除杂精练的丝绸织物置于浸槽浸渍薯莨汁,自然脱水后,纬向绷挺,平放于晒场的草地上,均匀淋洒薯莨汁液,并涂抹均匀。等到丝绸织物晒干后,再次淋洒薯莨汁液,涂匀晒干,重复数次。薯莨汁淋洒的厚薄程度及阳光照射的程度,都会影响到莨绸染色的效果。淋洒薯莨汁液的次数、份量及日光照晒的时间,都需要由经验丰富的晒莨技工指导。
1.4.2浸渍完成洒液工序后,将半成品再次放入薯莨汁液中浸渍,然后平铺在晒场的草地上晾晒。根据实际需要,该工序可重复多次。通常浸渍的薯莨汁液浓度随制作流程逐渐稀释,使丝绸织物表面能够均匀吸附结合鞣质,并富有舒适良好的光泽。莨绸生产前要先榨制出薯莨汁并将其调配到合适的浓度用于浸泡丝绸织物,再将织物放在晒场的草地上进行整理、固定、晾晒,然后再次用薯莨汁浸泡织物后放到草地上整理、固定、晾晒,此工序反复多次。完成上述多次工序的丝绸织物在灼热的日光光照下晾晒后,完全呈现出薯莨汁如火般的赭红色。
1.4.3过乌过乌是整个莨绸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经薯莨汁染色的丝绸织物在这道工序会发生神奇的变化。该工序也称作“过塘泥”,即将选好的塘泥用水稀释成泥浆后,用刷子均匀地涂刷于丝绸织物的正面进行媒染。该工序不能见阳光,必须在日出前完成。因为未经阳光照射,塘泥中的Fe3+与薯莨汁中的单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黑色着色物质只附着在织物过塘泥的一面,不会渗透到织物的另一面[14],即塘泥覆盖的一面呈黑色、褐色,而另一面则是较浅的赭红色。最后将织物再次洗干净,平摊在晒场草地上曝晒。整个过程需要1周左右,丝绸织物逐渐从浅红色变成深红色,再由深红色变成黑色、褐色。
1.4.4再浸渍和定幅将过乌后的丝绸织物再经薯莨汁浸渍后,平摊于草地上进行手工拉幅、晒干,以改善手感,增加透气性。
2莨绸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2.1存在问题莨绸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当前莨绸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衣着价值不断被发掘,消费者对莨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传统的莨绸生产存在的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产品质量难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莨绸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2.1.1对染色机理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薯莨汁和塘泥作为传统的莨绸染色原料,然而对薯莨汁、塘泥与丝绸织物间发生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仅停留在丝素胶朊多肽键和薯莨中所含的单宁酚羟基以氢键结合,塘泥中的铁离子与薯莨中的单宁发生反应这样简单、粗浅的分析水平,而对薯莨汁中除单宁以外的其他成分以及塘泥中除铁离子以外的其他成分或元素在莨绸染色和过乌工序中所起的作用,环境因素光照强度以及温度、湿度对染色效果产生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也不清楚。
2.1.2染色原料的生产尚未规范化莨绸生产所需特殊染色原料的质量标准,是整个莨绸生产工艺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莨绸产品的品质至关重要。薯莨汁是莨绸生产制作过程中的纯天然染色原料,莨绸也因其而得名。目前不仅对于薯莨色素的规范化生产、薯莨中除单宁以外其他成分在莨绸染整工序中的作用缺乏研究,而且对薯莨汁的头过水以及二过水、三过水、四过水浓度也缺乏统一标准。另一种染色原料塘泥的获取也由于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而受到较大影响,无污染的可用于莨绸过乌的优质塘泥越来越稀缺,而目前尚缺乏对可复配的塘泥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开发研究,难以满足莨绸生产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2.1.3生产时节难以确定优质莨绸的生产受光照、风力、温度、湿度等天气条件的影响很大,其中光照的影响最为显著。在莨绸的制作过程中,除过乌工序外,其他工序都离不开阳光,只有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莨绸的黑色才能形成。因而,晒莨工艺对生产时节也有极为严格的要求。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剧,雾霾天气和极端气候增多,严重影响了莨绸生产时节的确定,由此也导致不能达到生产工艺中所需的光照条件,从而影响到莨绸产品的品质。
2.1.4生产工艺技术尚未标准化莨绸生产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坯绸精练、洒液、浸莨、过乌、再浸渍和定幅等6道工序和多个环节,完成这些工序需要长达15d时间。整个染制过程皆是由有历代师承关系的经验丰富的技师操作完成,一些关键环节如第1次浸莨的汁液(头过水)以及之后的洒、封、煮过程中所用薯莨汁(二过水、三过水、四过水)的浓度完全靠技师的经验掌握,并视绸面色泽的深浅进行调整,而晒、封莨水的次数亦不能作绝对定论,也由技师根据气候条件和场地状况决定[15]。这些关键的工艺环节均没有形成可参照的标准化操作,成为莨绸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技术瓶颈之一。
2.1.5产品单一莨绸作为广东省特有的一种双面异色的传统丝绸面料,正面为富有光泽的黑色,底面为咖啡色。尽管生态性、天然性和环保性赋予莨绸独特的魅力,但是由于生产工艺的独特性使其产品颜色过于单一,在消费者对服装和面料多样化选择的今天,如此单一的色调也制约了莨绸产品的市场拓展。
2.2改进措施
2.2.1深化染色机理研究薯莨汁和塘泥是莨绸染色的天然原料,然而薯莨汁的成分复杂,需要研究薯莨汁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以及各种成分在莨绸制作过程中的染色作用和机理。塘泥的取材范围目前仍然局限于顺德地区的部分河涌河道,需要研究这些塘泥的特点及与其他地方塘泥的区别,以及其他地区的塘泥经过改良是否也能用于莨绸的“过乌”染色;研究坯绸中丝素胶朊多肽键与薯莨汁和塘泥中有效成分的微观化学反应模式,以及光照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等,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与传统的技术经验相结合,指导生产工艺的改进。
2.2.2建立染色条件和原料质量的统一标准通过优化试验建立实用化的优质薯莨汁提取工艺技术,研究制定薯莨汁的质量标准;在对塘泥的水分含量,金属离子的种类及价态和含量,不同金属离子与丝绸织物、薯莨汁中的单宁之间的作用原理和作用方式以及成色机理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研发“过乌”专用塘泥的实用化复合配方。力求能够将质量与配方标准化的染料用于莨绸的规模化生产,以使产品具有相同的质量保证和呈现出传统的工艺特色。
2.2.3莨绸产品的多样化为了改变莨绸产品颜色过于单一的状况,首先需要研究莨绸色彩形成的影响因素。陈武勇等[16]研究在不同pH条件下,从厚皮香、橡椀、木麻黄、杨梅、冷杉等5种植物提取的单宁与不同氧化剂、铁盐作用的颜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物中单宁与氧化剂、铁盐反应,颜色向棕黑、蓝绿变化,且随着pH的升高,颜色逐渐加深。何丽清等[4]基于莨绸的染色机制,采用多种还原型与氧化型的拔白剂对莨绸织物进行拔白和色拔试验,分析影响拔白和色拔效果的因素,并测试了织物拔染后的色差变化,结果显示采用氯化亚锡拔白工艺和涂料色拔工艺效果较好,能够进一步丰富莨绸的花色品种。这些研究为丰富莨绸产品的种类提供了思路和基础依据。今后应推进将不同染色原料和拔染工艺应用于莨绸生产的进程,解决实用化的关键技术难题。
生产工艺论文第6篇
从六十年代初日本开始工业化生产冷冻鱼糜以来,冷冻鱼糜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开发研究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三十多年来,虽然其生产工艺未发生重大的变化,然而在生产方法和使用的设备上还是有了不少的改进和完善,具体表现为对采肉方法、漂洗形式和脱水设备等进行了开发研究。根据漂洗和脱水这两个工艺过程中所使用设备的工作原理改用由一次管道式槽和许多U型管道组成的漂洗装置,再用倾析式离心机使鱼肉和水初步分离,达到预脱水的目的。采用这一工艺后,漂洗水中固形物的损失就比较少,从而提高了鱼糜的产量,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使用马鲛鱼为原料,采用去头去内脏后部分,清水洗净,再按下面两种不同的工艺进行处理。
传统工艺:采肉一次漂洗回旋筛脱水二次漂洗回旋筛脱水三次漂洗回旋筛脱水精滤螺旋压榨机压榨脱水。
新工艺:采肉线型混合器漂洗管道式滞留室漂洗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精滤螺旋压榨机压榨脱水。
1.2测定方法
1.2.1固形物含量的测定称取一定量的鱼糜,采用直接干燥法进行测定。
1.2.2凝胶强度的测定将各种鱼糜解冻,加入3.0%食盐,擂溃30min,灌肠后于90℃加热40min使之凝胶化,将样品切成直径2.6cm、高度1.3cm的圆柱体,于NRM-1002A食品流变仪上测定。
1.2.3白度的测定用ZBD型白度仪测定,将工作白度标准板放在试样座上进行白度校正,然后将样品放在试样室测定。
2结果与讨论
2.1漂洗工艺的特点将马鲛鱼用二种不同的工艺处理,比较在不同工艺阶段对漂洗液中固形物回收率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见,在传统工艺中,鱼糜经三次漂洗后固形物损失了29.29%,而经精滤和压榨后,又有16.14%的固形物损失掉,也就是说,总共有45.43%的固形物将在加工中流失掉。其中,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固形物是在漂洗中流失掉的,而漂洗中固形物的流失又集中在回旋筛的预脱水过程中。为进行预脱水以便于下一次漂洗的有效进行,在回旋筛的圆筒中分布大量直径为0.4mm的小孔,这是造成固形物流失的
表1不同工艺对漂洗液中固形物回收率的影响
工艺标准鱼糜重量(kg)固形物重量(kg)固形物含量(%)固形物回收率(%)
传统工艺鱼糜
第一次漂洗
第二次漂洗
第三次漂洗
精滤后
脱水后
鱼糜
50
72.39
72.45
72.02
72.0
33.74
50
8.49
7.65
7.10
6.00
5.33
4.63
8.46
16.97
10.60
9.75
8.33
7.39
13.72
16.92
—
90.12
83.68
70.71
62.78
54.57
—
新工艺一次漂洗
精滤后
脱水后
86.52
81.26
36.14
8.04
7.25
6.06
9.30
8.92
16.77
95.09
85.70
71.63
主要原因。而改用新的漂洗和预脱水设备后就能有效地降低固形物的流失,由于这类漂洗设备的内部是一个线型混合器,鱼肉和水可在混合器内得到充分的搅拌混合,然后直接输入由许多弯管所组成的滞留室,在滞留室内,随着水流的快速运动,鱼肉颗粒周围产生了小的湍流,从而使鱼肉与水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换,可有效地使鱼肉中不需要的水溶性蛋白质和色素等成分溶出。由于这一新工艺中不使用回旋筛预脱水的方法,因而固形物的流失就很少,只有4.91%,比相应的三次漂洗中固形物的损失下降了24.38%。此外,在这一新工艺中,用水量上只比传统的漂洗工艺中一次漂洗用水量稍多一些即可,即鱼肉对水的比例根据不同鱼种控制在1∶6~8范围内,基本上能起到传统工艺中三次漂洗的效果,因而大大减少了用水量,节约了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滞留室的管道还可根据鱼种和漂洗要求的不同而在长度上予以调整,即漂洗白色鱼肉或新鲜鱼可缩短管道,而漂洗血红肉或鲜度稍差的鱼可加长管道,所以这套设备使用方便,尤其适合新鲜原料鱼的加工,因为原料鱼越新鲜,漂洗因素对凝胶强度影响就越小。
2.2倾析式离心机的作用
倾析式离心机的结构如***2所示,用于对漂洗鱼糜进行预脱水,使鱼糜中的固形物与水能有效地分离。
从倾析式离心机的结构来看,它能起到使鱼糜预脱水的作用。固形物在螺杆的转动下被送入狭窄的一端出来,而漂洗水部分则流向相反的一端出来,比较二种不同工艺在精滤后固形物的损失,新工艺中固形物的损失比传统工艺要低22.98%,说明经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比传统工艺中三次回旋得预脱水对固形物的回收率要高。这主要是因为这类离心机使鱼糜中的固液两相分别从二端出来,其液相中虽能带走一部分固形物,但流失量还是较少,而在回旋筛中,则一部分固形物转出水一起从网孔中流失,所以传统工艺中三次漂洗后的预脱水将使固形物的流失大为增加。从数据结果分析看,用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其固形物的损失率仅相当于第一次回旋筛预脱水的结果。所以,倾析式离心机在鱼糜生产工艺中的最大作用就是大大降低了固形物的损失,值得推广应用。
2.3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
将传统的经一、三、五次漂洗和新工艺漂洗后的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列于表2。
表2凝胶强度的比较
样品漂洗一次漂洗二次漂洗三次新工艺漂洗
凝胶强度(g.cm)195115230217
由表2可知,采用新工艺漂洗后鱼糜制品凝胶强度与二次漂洗的效果相同,仅比三次漂洗的结果下降5.6%。因此,新工艺对凝胶强度稍有影响。
2.4鱼糜制品的白度传统漂洗和新工艺制备的鱼糜制品的白度如表3。
表3白度的比较
样品漂洗一次漂洗二次漂洗三次新工艺漂洗
白度50.253.355.252.6
由表3可知,新工艺漂洗样品在白度上仅比三次漂洗低4.7%。因此,对白色肉鱼类更合适些。
3结论
综上所述,新工艺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尤其适合于一些新鲜度较好的白色肉鱼类鱼糜制品。
参考文献
生产工艺论文第7篇
课程要求学生应掌握金属热处理基本的理论知识,了解金属热处理工艺设计的基本依据,熟悉生产中常用的材料及其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与应用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零件技术要求,能正确地选择材料和制订工艺,并初步具备热处理操作的基本能力。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很重要,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高职学生在学习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变为职业素质是我们需要破解的难题。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培养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精品课程建设中,坚持以金属热处理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掌握金属热处理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金属热处理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机械设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在金属热处理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和解决实际操作技术问题,成为高级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主要技能:①掌握常规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能编制钢铁件的典型热处理工艺;②能对热处理设备、常用的工装及辅助设备、热处理炉的温度进行测量与控制;③会典型零件热处理的基本操作;④能进行表面改性热处理的工艺制订;⑤能进行化学热处理的工艺制订;⑥掌握复杂工件的畸变规律与矫正方法,掌握分析判断工件变形的原因及预防工件畸变的方法;⑦能借助金相检验报告判断材料及热处理质量的方法,能分析工件淬火产生常见缺陷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补救的方法;⑧能对金属材料进行常规检验及对常见的热处理缺陷进行分析。
3教学内容的改革
3.1根据热处理典型的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金属热处理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热处理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围绕热处理设备操作、热处理工艺的编制、典型零件热处理的操作技能等典型工作任务,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置了8个学习情景:①热处理工艺准备;②热处理设备与操作;③退火与正火;④淬火与回火;⑤表面改性热处理;⑥化学热处理;⑦复杂工件的畸变规律与矫正方法;⑧质量检验与缺陷分析。通过对8个教学子领域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在金属热处理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并具备编制热处理工艺的能力和热处理操作技能。同时编制实训指导书,完成实训室实训项目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使课程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在本课程8个学习情景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按“理实一体化”展开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讲授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表1列出了8个教学情景所须学习的内容、项目和使用的教学方法。
3.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针对热处理岗位群的职业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以金属材料热处理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以满足就业岗位对所学人才能力的要求为宗旨,进行面向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教学宗旨,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对热处理生产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分析,以学习内容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课程设计创设“三结合”的学习情景: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相结合。按照热处理生产岗位的需求,以热处理工的职业标准为依据,设计了8个学习情景。课程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参考热处理岗位群多工种的职业标准,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情景,每个情景由若干项目任务组成,形成8个教学情景。各情景教学内容以热处理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初级工—高级工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依据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实训项目,进行单元考核。由于教学内容考虑了工种职业资格的需要,不仅适合教学,还可作为企业员工培训教材使用。
3.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如传授的知识系统、严密,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但弊病也十分明显:其一,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其二,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其三,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其四,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动手更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为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既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又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4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4.1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课程实践性强,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突出“练”,边讲基础知识,边应用到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当下发了项目任务书后,学生必须积极学习基础知识,才能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分析、发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系统式学科教学体系,提倡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以“够用”为主,更多突出技能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是要兼顾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合理配置。任务的设计很重要,它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任务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岗位对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4]。通过项目任务和专题设计等自主学习方式,体现学中做、做中学,活学活用,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实训项目的开发应用,解决了困扰热处理技术专业进行生产性实训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通过系统实训,不断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岗位操作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个人竞争学习模式向团队协作学习模式的重要转变,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适应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以“淬火与回火”学习情景为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表2、3所示。
4.2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遵循了职业成长的规律。以学习情景4的淬火与回火为例,设计了2个项目任务,项目8与项目10虽然都是淬火与回火工艺,但前者是试样的淬火与回火,后者是零件的淬火与回火,项目任务书如表4所示。2个项目任务中,1个是实验室试样,1个是轴,在编制淬火工艺时,淬火方法、加热温度、冷却介质、加热设备的选择都有差异。20钢、45钢、T10钢制试样按AC3或AC1±(30~50)℃的原则选择加热温度,按t=αkD选择保温时间,在箱式炉中进行加热后,以水作为介质进行冷却即可获得马氏体组织,硬度达到55~63HRC。对于轴,从技术要求上看,心部和表面硬度不同,在选择淬火方法和加热设备时需要充分考虑。结合材料65Mn淬透性曲线,可采用水-油双液淬火的方法进行处理。操作时掌握好在第一种淬火剂中的停留时间,同时注意上下移动工件。2个项目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工艺编制和操作技能由生疏到熟练,遵循了职业成长的规律。
4.3构建了TEST评价系统
评价的实质在于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评价学生的理论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目标导向[5]。传统课程的考试都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闭卷考试,这对该课程的学习来说是有局限性的,它难以测试学生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故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构建了TEST评价系统。新评价系统构建思路重视考核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及过程的动态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TEST评价系统是指课程总成绩由教师评价(T)、企业工程师评价(E)、学生评价(S)、总评价(T)组成。教师评价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精神、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进行相应的评价。企业工程师评价主要根据项目任务从加热温度、加热设备、保温时间、冷却介质的选择进行考核评价,学生评价是对各组查阅资料、PPT的效果、汇报表现、实训准备和完成情况进行互评,使评价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评价产生教育意义。总评价(T)由项目考核(40%)、期末考核(30%)、过程考核(30%)组成。其中项目考核由教师评价(T)(15%)、工程师评价(E)(15%)、学生评价(S)(10%)3部分组成。为方便不同角色对课程进行评价,开发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以不同角色进行登录,即可完成T、E、S的评价,理论考试课由网络系统根据考试大纲生成不同的试题,可进行***测试,最终由系统按不同角色的权重自动生成总成绩(T)。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资源库社会评价系统中,用人企业登录后可对毕业生进行评价,教师根据企业的评价对教学进行改进,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培养出大批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5教学效果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金属热处理工生产工艺课程于2012年获批云南省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如***1所示。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的教学改革从2010级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开始实施,为了对比教改前后的教学效果,分别对采用传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在试卷难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学生成绩优良率和平均分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不及格率明显下降。通过4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每次课都有不同任务,带着任务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完成项目任务,把任务完成的结果上传到教学网络系统进行评价,得到项目考核的成绩。最终成绩中,项目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30%,过程(作业和考勤)考核占30%。在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动摇,以项目和任务作为载体,运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生,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合理结构,并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