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篇1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翻译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
舍:家。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处子:安顿儿子。乃:于是,就。嬉:游戏,玩耍。贾(gǔ)人:商贩。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徙:迁移。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徙居:搬家。及:等到。大儒:圣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遂:最后。市:集市。居:家。卒:最终,终于。
赏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孟母三迁篇2
1、孟母三迁的主人公是孟母,也就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治家——孟子的母亲。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孟子小时候总是学习周围人的样子,孟母为了给他良好的成长环境,带着他从墓地附近搬到集市周围,最后又搬进学校附近的故事。
2、孟母三迁的主人公是孟母,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治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带着他搬离环境不好的地方的故事。
3、在这则故事中,孟母分别带着孟子在墓地旁边、集市附近以及学校附近居住过。当孟子居住在墓地附近时,他会模仿办丧事的大人跪在地上号啕痛哭。
当孟子居住在集市附近的时候,他又会学习集市中商人和顾客相处的样子。最后当孟子住到学堂附近时,他便开始学习学堂里的学生,变得乖巧、爱学习。
(来源:文章屋网 )
孟母三迁篇3
孟子孩提时代,住所距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明白了环境的重要意义,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人成才。
(来源:文章屋网 .wzu)
孟母三迁篇4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子小时候由贪玩到爱学习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孟子。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和邻居家的小孩子,把学办丧事当做游戏玩。因为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接连搬了两次家,最后搬到学堂附近。
由于在好的环境下受到好的影响,孟子开始注重学习,发奋读书,最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小的时候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只有好的习惯才能成就大事。
辽宁抚顺将***二校一年级:李昊洋
孟母三迁篇5
1、译文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2、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来源:文章屋网 )
孟母三迁篇6
关键词: 创造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 “六W”策略 《孟母三迁》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思考能力是解决问题、美化与转化人生的基本能力,是个人迈向成功的核心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是当前国际教育的趋势。创造思考能力和人的其他各种能力一样,它的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思考能力,教育教学就是激发个人创造思考能力的有效过程与途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主阵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需要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教学创新是不持传统或原来的教学方式,教师因时因地制宜,以新颖或富有变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思考、适应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创造思考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可行、有效的途径。创造思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是主角,教师属于协助指导角色,负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创造思考教学注重生动活泼、自由、安全、无拘无束的气氛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创造思考教学时要注意:第一,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自由、和谐、民主的教学活动氛围;第二,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接纳学生不同的意见;第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习;第四,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允许学生有尝试错误的经验;第五,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采取创造性发问技巧,多提开放式的问题。问题导向就是创造思考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提出创造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就是为学生发展创造思考提供了机会。“六W”发问策略就是一种创造思考发问技巧,“六W”是英语里六个“W”疑问词的缩写,分别是:(1)Who(何人),何人参与活动?(2)What(什么),什么事物?什么事情?什么要求?(3)Where(何地),地点、场合;(4)When(何时),在什么样的时间?(5)Why(为何),为什么要这样?(6)How(如何),怎么做?怎么使用?“六W”提问策略是从六个角度来探讨某一思考问题的合理性,可以有效解决困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发散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思考意识,使其在思维流畅性、变通思考能力、独创思考能力、精进力等方面有所发展。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采用“六W”发问技巧,增强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呢?以《孟母三迁》教学活动为例来说明“六W”提问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第二课时教学活动中发问技巧设计如下。
一、有策略发问,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学习活动开始,在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时采用“六W”中的“什么”策略发问:以文眼“迁”导入,问:这个是什么字?你们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借此可以检查学生自学预习的情况。(教师可以板书:迁=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迁居=搬家)紧接着以“六W”的各种策略结合提问:哪些同学曾经搬过家?并谈谈搬家的经过、理由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并分享各自的经验。其次,采用脑力激荡法逐步揭示课题,问题采用“六W”中的“什么”策略,逐步提问:“迁”是什么意思?“三迁”是什么意思?“孟母三迁”又是指什么?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孟子的有关资料。
设计意***:通过提问学生预习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精进力和知觉敏感力,结合有关学生的搬家感受提问,培养学生创造思考的流畅力和变通力,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二、技巧发问,学习、感悟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采用“六W”中的“何时”“何地”“什么”策略提问:孟子小时候,起初居住在哪里?想想看,孟子住在这里,每天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摸到的及感受到的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边写边画,采用直观表达法,让学生想想、写写、画画,活动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总结。采用“六W”中的“为何”策略老师发问:现在你们知道孟母为什么要搬离坟场附近吗?哪一位同学愿意来给大家说一说呢?老师适时强调孟母认为成长环境的好坏,对孟子将来的前程是影响深远的。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老师与学生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老师以第一自然段(孟母见了很担心,……热闹的街市去往。)开头,学生轮流读(住了没多久……就像个小商人。)边读边想,让学生改变角色,想象自己是孟母,设身处地想想孟母的担忧。小组讨论,想一想,孟母在这样的环境,看到孟子的表现,她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打算?问题采用了“六W”中的“什么”策略,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直观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次……不再搬家了。)边读边想,孟母为什么不再搬家了?问题采用了“六W”策略中的“为何”策略,强调了孟母不再搬迁的原因。
本环节的提问设计抓住关键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并结合动手写写、画画等直观操作,让学生思维清晰,思考进一步发散、精进,学会解决问题,学会思考,思维的敏觉力、流畅力、变通力、精进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
三、设置活动、扩展发问,创造思考情境
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可以设置小记者访问孟母的活动,让班上的小记者,以采访新闻的方式,访问“孟母”,让“孟母”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从哪里看出街市不是一个理想的地方?看到孟子每天玩做买卖的生意,你有什么感想?为什么你不喜欢孟子模仿商人?你今后有什么打算?综合运用“六W”的多种发问技巧,使学生在想、说、演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大意,体会孟母的心意。
“三迁”之后扩展阅读欧阳修和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并比较:孟子、欧阳修、岳飞三人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分组在***表上写出三人生活环境的相同处。教师适时指出,除了环境之外,人的发展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本环节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积极心态在扮演角色中得以调动和培养,在访问和被访问的过程中其独创力得以显现和提升,在故事比较中其思维的严密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在交流中同学们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收获,这些都是培养创造思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总结发问,严密思维方式
在小结第一、第二自然段时,可以抽签方式,抽出一名学生小结第二自然段。教师以“六W”中的“如何”策略提问引导:孟母搬迁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认为的?教师必要时补充: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工人和商人的地位很低,一般人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再次强调成长的环境影响个人发展。
本节课小结时,采用“六W”策略中的“什么”策略,问: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你学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提出给予学生思维自,发散了他们的思维,训练了学生思考全面周密性,体现了个性思维差异,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孟母三迁篇7
因为个人偏好历史知识,所以我常有意无意地给小朋友讲一些历史故事。可现在的小孩儿个个都爱耍宝,我每次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常会有绝妙得让人喷饭的答案。
孟母三迁
我给小朋友们讲《孟母三迁》。当问到他们“孟母三迁”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差点被笑死。小孩儿A:“‘孟母三迁’的意思就是孟子有3000个妈妈!”我正被他的回答笑趴在讲台上的时候,小孩儿B站了起来:“‘孟母三迁’讲的是孟子的妈妈带着孟子搬了三次家!”小孩儿B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我点点头继续问道:“孟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带着孟子搬三次家呢?”小孩儿B说:“因为他们家很有钱吧,先后买了三套房子,所以就搬了三次家。”
萧何月下追韩信
现在的小孩子普遍早熟。有一天,我给孩子们讲《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小孩儿C开口了:“老师,韩信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吧?”我忍住笑反问她:“你怎么觉得韩信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呢?”她把握十足地答道:“如果韩信不是漂亮的女孩子,而是个巨丑的‘恐龙’的话,萧何在月光下玩什么浪漫,还去追求她?”我气也不是,笑也不是,说:“韩信是个大将***,男的!”小孩儿C听了,一脸的吃惊:“原来韩信是个帅哥呀,我知道了,那萧何肯定是个女的了。哇,想不到古代竟然也流行女追男!”
孟母三迁篇8
今天,我看了电影《为了孩子的明天---我的妈妈是富婆》,非常感人。
电影里,由于刘刚长期受到父母溺爱,缺乏管教,不好好学习,沾染上不好的习气,随便去舞厅,***、打架。他的妈妈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孟母三迁的精神,不惜奔波千里,带着儿子外出打工、求学,刘刚逐渐变得勤奋好学,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而他的妈妈因为挣钱养家供孩子上学,得了病,离开了人世。
我看完后,首先查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先后三次搬家,最后,孟子成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告诉人们只有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到好的习惯。
我看完电影后,受益非浅,今后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能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用优异的成绩和本领,来回报他们,做一个懂事、孝敬、好学上进的孩子。
孟母三迁篇9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小朋友们背诵完毕,老师讲解了“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有小朋友问,孟子他爸干啥去了?老师随口答道,下海经商挣钱去了,或者,进城打工去了。小朋友信以为真,大人们不觉莞尔。
孟子他爸到底干吗去了?学者们考证,孟子他爸叫孟激,字公宜,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破落之后迁于驺,孟子三岁时,其父孟激去世。那么,孟子他爸有哪些事儿?他为什么去世这么早呢?
我的老家离孟子故里不远,孟父孟母的故事老人们口口相传,虽然是街谈巷议的传说,不见诸正史经传,但也令人耳目一新。
战国时期,驺地北边的马鞍山西麓有一个小村庄(就是今天的凫村),村中有一仉(zhǎng)姓人家,家中有五个女儿。仉家在小女儿出生不久,男女主人就相继去世了,家中撇下了五个孤女嗷嗷待哺。
天无绝人之路,仉家有一邻居孟激,务农为生,年过不惑而单身,大概是因为家道衰落而无钱成家吧。孟激虽然贫穷,但因为是贵族后裔,又深得孔夫子仁义道德的濡染熏陶,为人忠厚,古道热肠,乐于助人。他看到仉家五个孤女无依无靠,饥寒交迫,便毅然承担起抚养她们的重任,把她们当做自己的亲妹妹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她们。孟激常年栉风沐雨,辛勤劳作,才勉强能维持这个六口之家的温饱。仉氏五姐妹也非常懂事,她们大的照顾小的,农忙时还下地帮助孟大哥干活,他们日子虽然过得贫寒,却充满了温暖。
渐渐地,大姐长大了,孟大哥为她找了一个好婆家,准备了一套嫁妆,打发她体体面面地出嫁了。没过几年,二姐三姐也相继出嫁了。
当四姐长到出嫁的年龄时,懂事儿的五妹对四姐说,孟大哥与咱家非亲非故,却含辛茹苦地抚养咱姐妹五人成人,他的大恩大德咱们永远不可忘记,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婚的年龄,最好你嫁给孟大哥,一来可以照顾孟大哥,二来也了却了咱姐妹几个的报恩之心。四姐生气地说,孟大哥已经六十多岁了,我正值青春妙龄,这怎么行呢?再说,孟大哥对咱姐妹五人有恩,凭什么叫我一人报恩?你想报恩你嫁给他吧,不要拿我做人情。五妹见劝不动四姐,于是说,四姐别生气,既然你不想嫁给他,我一定嫁给他。年龄的差距不是问题,这样的大仁大义之人哪里去找呢?
后来,五妹真的嫁给了孟激。婚后,二人相亲相爱,日子过得美满幸福。一年后,喜得贵子,取名孟轲,夫妻二人视若掌上明珠。孟轲三岁时,孟激一病不起,五妹多方求医问药,无奈孟激年近七十岁,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纵有神医,也回天无术了。
孟母三迁篇10
父母怜惜女儿无房,将自己的房屋赠与了女儿,可又担心赠与房屋后女儿不孝,便让女儿女婿立下字据承诺终身孝顺父母作为赠与的条件。随着父亲去世,母亲年老多病,在赡养问题上母女渐渐发生分歧,终因一件小事导致母女矛盾激化,女儿18天没有在母亲病床边侍奉,母亲便指责女儿对自己不孝,还将官司打到了法院,以女儿不孝为由要求撤销赠与。
父母赠房留后路 附加孝道为条件
现年95岁高龄的林秀敏是江苏省南京市人。其与丈夫孟海涛育有二子三女共五个孩子。五个孩子中,女儿孟晓丽最小。后来,孟晓丽在***成了家,并育有两个女儿。
林秀敏、孟海涛夫妇原居住处为孟家祖产,建筑面积约135平方米。1993年拆迁时,老两口对该房屋的处理作了安排,长子和次子各分配45平方米,剩余45平方米归自己名下。后来林秀敏、孟海涛夫妇通过产权交换,由拆迁办安置建筑面积65.09平方米的房屋一套。该房屋产权交换差价1.45万元,经协商,由女儿孟晓丽拿出1.05万元,林秀敏、孟海涛夫妇拿出4000元。
1996年,孟晓丽与丈夫退休后决定回南京定居。考虑到女儿女婿回宁后无房居住的困难,林秀敏夫妇决定将自己的房屋赠与女儿孟晓丽,并与女儿孟晓丽签订书面赠与合同一份,约定:林秀敏、孟海涛夫妇自愿将建筑面积65.09平方米住房一套赠与小女儿孟晓丽,林秀敏、孟海涛夫妇在该房屋内居住直至过世为止,受赠人孟晓丽表示愿意接受。次日,双方来到了公证处为赠与合同进行了公证。
孟海涛为避免日后子女因房产产生纠葛,还写下书面材料,载明:对于上述剩余45平方米老屋,由长女孟晓梅、次女孟晓琴、三女孟晓丽各得15平方米,考虑到长女孟晓梅、次女孟晓琴已有住房,老人决定将房屋产权全部移交给三女孟晓丽。
就这样,林秀敏、孟海涛夫妇在1997年4月22日,将房屋产权变更登记至孟晓丽名下。两天后,孟晓丽又将拆迁产权交换差价款4000元归还给了父母。
离开母亲十八天 母告女儿撤赠与
刚开始,孟晓丽夫妇感于父母的关照,给予父母精心侍奉,这让林秀敏、孟海涛感到十分的欣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可是,这种和谐的家庭关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祖孙三代蜗居65平方米的小房,生活很不方便,渐渐地产生了一些不和谐音符,孟晓丽夫妇经过慎重考虑,于2000年8月,拿出一生的积蓄,重新购买了一套住房,并搬出单独生活了。
孟晓丽夫妇搬出去之初,林秀敏、孟海涛夫妇对小女儿还有一些怨言,但孟晓丽夫妇常常到父母家看望父母,照料父母的生活起居。父母生病了,做到端茶倒水,侍候左右,与父母的关系还算比较融洽。怎奈父母的年岁已高,体弱多病,2007年3月初,孟海涛去世了。孟海涛去世后,林秀敏承受不住打击,一下子病瘫在床无法行动了,便要求女儿孟晓丽24小时陪护在自己的身边。由于孟晓丽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还有家庭需要自己照料,在护理母亲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几天下来便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于是萌发了将母亲送进医院的念头。可是,林秀敏却对住院十分抵触,总认为自己住院了就很可能回不来了。部分兄姐听说孟晓丽要将母亲送到医院,也一起指责孟晓丽的目的就是想将母亲丢到医院撒手不管,是不孝行为,进而引发了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当月24日,当孟晓丽再次提出将母亲送到医院时,双方矛盾进一步恶化,甚至与部分兄姐发生了口角,孟晓丽一气之下哭着离开了母亲家。
4月10日,林秀敏以自己为原告,以大儿子为人,将小女儿孟晓丽推上了被告席。请求法院依法撤销自己与女儿孟晓丽之间的房屋赠与行为,判令孟晓丽将受赠的房屋的一半返还给自己,或折价返还受赠房屋款人民币12.5万元。这让孟晓丽十分伤心。
孝与不孝成争议法院依律来断明
因身体原因,林秀敏没有出庭,而由大儿子作为人出庭主诉。孟晓丽则亲自出庭应诉。兄妹俩分坐原告席和被告席,手足之情荡然无存,双方围绕孟晓丽对林秀敏是否尽了赡养义务、是否孝顺两大争议焦点,唇***舌战,互不相让。
孟晓丽说:“我获赠房屋以后,不管是对父亲还是母亲,均尽了赡养义务,不仅给予经济上帮助,还给予生活上的照顾。我要将母亲送医院***,但遭到部分兄姐的反对。我自2007年3月24日以后,没有去照顾母亲,是因为我与部分兄姐之间发生矛盾以后受到语言和人身攻击。尽管如此,我在部分兄姐不在时仍偷偷去看望母亲……”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孟晓丽作为女儿,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予了父母一定的帮助和照顾。法院向林秀敏本人调查,林秀敏本人也没有自述孟晓丽对其未尽赡养义务,孟晓丽自2007年3月24日以来,没有去照料林秀敏,是孟晓丽与林秀敏部分子女矛盾激化所导致,而且仅仅18天时间,不能以此认为孟晓丽拒绝赡养林秀敏,且孟晓丽一直表示愿意让林秀敏继续居住赠与房屋直至终年。因此,林秀敏认为孟晓丽未尽赡养义务,证据不足,对该主张法院不予采信。林秀敏要求撤销赠与,因缺乏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法官
说法
有关法律人士指出,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谈论的孝与不孝,主要是从道德层面进行评价的。但道德标准,是一个弹性标准,用道德标准评价孝与不孝,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道德标准只能成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不能成为评判的标准。
我国的法律没有孝与不孝评判的具体的明文规定,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可见,我国法律对于“孝”的认定,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并把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确定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和应尽的社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