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边塞诗10篇

高适边塞诗篇1

1、高适的边塞诗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

2、“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高适的边塞诗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高适边塞诗篇2

关键词:古典文学 盛唐边塞诗 主题 良将

中***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90-03

作者简介:闫国林(1963―),辽宁凌海人,本科学历,海***大连舰艇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写作学、中国传统文化。

盛唐边塞诗,是指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诗人以描写和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为主的诗篇,亦可称为***旅诗。而作为边塞征战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将领,则是边塞诗关注和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有的作品以历史良将为抒情意象,有的作品以将领为构思主线,有些作品以唐朝当代将领名号入标题,并具体描写了相关将领的征战事迹,使之成为重要的诗歌形象。对将领的关注与表现,反映着边塞诗人的理想追求及对边塞征战的思考,表现了盛唐边塞诗“推崇良将”的重要主题取向,从文学视角反映了中国传统***旅文化“推崇良将”的理念与追求。盛唐边塞诗“推崇良将”的主题取向的表现与成因在于:

一、良将是诗人建功立业理想的自期自况

盛唐边塞诗人有着对功名的热烈追求和向往,“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李颀《缓歌行》)而且自信有博取功名的才略,所谓“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高适《别韦参***》)。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在盛唐浓烈的尚武风气激励下,“小来思报国”(岑参《送人赴安西》)的边塞诗人们,把忠君报国的爱国情和责任感凝聚在边塞疆场,把从***边塞、立功疆场视为实现建功立业理想的最佳途径。“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于是,安边保国的良将,就成了边塞诗的抒情意象,成为边塞诗人理想追求的表达载体。

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写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卫霍”,即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朝良将。卫青“七出击匈奴”“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巩固了北部边防;霍去病不仅有“六出击匈奴”“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的辉煌战绩,更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忠贞报国情怀受到人们的推崇。高适对卫青、霍去病的追想,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上良将的推崇。这种推崇,也是诗人的自期自况。“卫霍”的意象,喻示着诗人自己有卫青、霍去病那样的雄才大略,能为国家建立像他们那样的功名;折射了诗人对自己才略的肯定,对自己能像前代良将那样立功边塞以博取功名的自信,对自己忠君爱国、报国的情怀的张扬。

二、良将是诗人建功立业理想的实现依托

“卫霍”自身功名显赫,跟随他们征战的诸多将领亦因***功而封侯。这让追求功名的边塞诗人看到了实现理想的可能性,并把这种可能性寄托在盛唐当代守边将领身上,如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

首先,边塞诗人把他们视为沙场良将,颂扬他们边塞建功的业绩。如高适的《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写道:“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诗中的“副丞相”即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这一胜利,使唐王朝的西北边疆的状况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诗中对战绩的铺陈,刻画了哥舒翰战无不胜的良将形象,而“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的诗句,凸显了哥舒翰的良将色彩和忠贞报国的情怀,体现了边塞诗推崇良将的主题取向。

其次,对他们守边建功博得爵赏的际遇,边塞诗人表达了强烈的羡慕。如岑参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献上》,描述了唐王朝西北边境诸州的最高***事将领封常清的边塞征战功绩及其受到的恩宠。尤其是封常清“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天子日殊宠,朝廷方见推”的“直上排青云”待遇,让诗人有着“傍看疾若飞”的羡慕和向往。在“亚相勤王甘辛苦,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征西》)的赞美与羡慕中,表现了边塞诗推崇良将的主题取向。

再次,也是更为重要的,边塞诗人把他们视为实现建功立业理想的依托与凭借。“幕府为才子,将***作主人。”(高适《送董判官》)这些大将可以自行聘用僚佐,如高适、岑参就先后进入哥舒翰、封常清等人的幕府。这就为诗人们从***边塞以博取功名提供了可能的路径与平台。高适在《蓟门行五首》(其四)中,就直接抒发了依托良将可立功名的期待:“一朝事将***,出入有声名。”而高适在进入哥舒翰的幕府后写的《塞下曲》中,更为具体地展示了这种“有声名”的光明前景:“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麒麟阁,入朝明光宫。”无论诗中的将***是否为哥舒翰,但“画***麒麟阁,入朝明光宫”,无疑是诗人对跟随良将建立功名的展望。对良将的依托感,使边塞诗带有强烈的对良将的颂扬和推崇的取向。

三、良将是诗人眼中保家卫国的中流砥柱

盛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鼎盛时期,但边境却是战争不断。在对边塞征战“破残贼”(高适《燕歌行》)的正义性肯定的基础上,边塞诗人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够成功地抵御外敌,保卫边疆,保卫和平。他们的答案是:良将。

高适在《塞上》中指出:“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和亲”与“转斗”,都不是安定边疆的“长策”,最有效的“长策”是要有像李广那样的良将镇边:“惟昔李将***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汉朝大将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号曰“飞将***”,“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王子怒,复倚将***雄。”(高适《塞下曲》)良将声名显赫,具有高超的指挥才能和***事智慧,使敌方不敢轻举妄动。而敌人胆敢入侵,有良将在,加之士卒用命,定能克敌制胜。正如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边塞诗中多次出现的“李将***”意象,反映了边塞诗人的只有良将,才是成功地抵御外敌、安国保民的中流砥柱的理念。而高、王二人诗中对李广的敬佩与肯定,也突出体现了边塞诗推崇良将的主题取向。

把良将视为边塞征战的关键,有着深远的中国传统兵学文化传统。基于安国保民的价值取向,《孙子兵法》等传统兵学对将高度重视。《孙子兵法》指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吴子》说:“得之国强,去之国亡。是为良将。”而不能履行职责和使命,“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的,《尉缭子》“命曰***”。所以,征战边塞之将,必须是攻必克,守必坚,能承担起安国保民的责任的良将。传统兵学的良将理念,对视边塞征战为“孙吴事”(高适《蓟中作》)的边塞诗人,必然会有认识上的影响,形成推崇良将的主题取向,并将推崇良将这一***事文化观念在诗中加以形象化。

把良将视为边塞征战的关键,也与戍边征战的历史实践有关。自周至唐,中原王朝的边境一直不安宁。而中原王朝在边塞征战中能够取胜,战争实践证明,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用将得其人。如战国时期的李牧,汉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这些良将作为诗歌意象多次出现,说明关注并参与边塞征战的边塞诗人们,在思考如何赢得边塞征战的胜利时,是以戍边征战的历史实践为坐标,形成推崇良将的主题取向的。

四、良将是诗人人文情怀的表现载体

具有文人身份的边塞诗人,深受传统文化“仁”的理念影响,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情怀,在边塞诗中,突出体现为对士卒艰苦戍边的深切人文关怀与同情体恤情怀。基于“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行》)的生活体验,与“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功”(刘湾《出塞曲》)的认识,边塞诗人更推崇体恤士卒的良将。

盛唐王朝的边塞征战也不是每战必捷。原因何在?高适在《赠别王十七管记》中就指出:“归旌告东捷,斗骑转西败”的原因,是领兵之“将骄”。骄则轻敌,轻敌必败。更重要的是,“将骄”轻敌致败,不仅不能履行保家卫国的使命与责任,更给征战的士卒带来无尽的痛苦。正如高适在《燕歌行》中所描写的,由于“汉将”“身当恩遇恒轻敌”,导致“战士***前半死生”“力尽关山未解围”。活着的士卒还要忍受“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之苦,忍受“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的荒凉艰苦,承受战场“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的压力。对轻敌致败后果的描述,特别是“至今犹忆李将***”的结语,是对戍边将领骄傲轻敌的警戒,也是边塞诗人体恤、同情士卒的人文情怀的表达,更是边塞诗人对体恤士卒的良将的期盼与推崇。

中国传统***旅文化有“爱兵”的传统。《孙子兵法》就把“仁”作为将的“五德”之一,其要义之一就是爱护、体恤下属。而让士卒伤亡惨重、难以保全的将领,则是不仁。同样,历史上所推崇的良将,在官兵关系上,也都表现出体恤士卒的优良品质。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北边良将”李牧,“厚遇士卒”;汉朝的李广,更是与士卒同甘共苦,“乏绝之处,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卫青体恤士卒,因而“士以此爱乐为用”。赵括之败,不仅在纸上谈兵,还在不体恤士卒。而“沙场征战苦”,首当其冲的是士卒。要对得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可敬可爱的战士,就需要有与士卒同甘共苦的良将,不仅能体恤部下,更能带领他们沙场建功。只有良将,才能减少甚至免除士兵的征战之苦。正所谓“将***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气粗,***中无事但欢娱。”(岑参《玉门关盖将***歌》)推崇良将,是边塞诗人人文情怀的体现和反映。

盛唐边塞诗凝聚着边塞诗人的理想追求与思考,推崇良将的主题取向与***旅文化理念对于***校学员也有着积极的启示借鉴意义:就是做安国保民的良将。做良将,就要忠贞爱国,以报效国家、热爱人民为使命,有“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的献身使命的精神品质;以“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为荣誉追求,锻炼“解围凭庙算”的高超***事素养与“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的“打得赢”的***事本领;继承和发扬“爱兵”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我***的光荣传统,以与战士同甘共苦的人文情怀营造良好的官兵关系;以“忠诚于***”的坚定***治品质,身先士卒的战斗作风,带领战士履行好自己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顾农,童李君.高适岑参集[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

高适边塞诗篇3

关键词: 李颀 边塞诗 慷慨悲壮

一、李颀生平

李颀(690?—754?),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期居住于颍县(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官新乡尉,不久去官。颀有东川(颍水支流)别业,世称李东川,曾被误为四川人。全唐诗收其诗作3卷124首。新旧唐书均无记载,但在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中有传传世,赞其:“多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李颀少时任侠,出入两京交游权贵,希冀仕途有成,后闭门读书数年方才及第,久未升迁,后归隐于东川,时往来于长安洛阳之间,隐居期间醉心于炼丹求道,学佛诵经。与当时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等均有交往。李颀长于七律七古,诗多歌咏边塞、描绘音乐,赠别友人,咏史怀古之作。

二、李颀边塞诗评析

李颀诗作边塞诗只有五首,然而被予以相当高的评价,亦是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李颀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古从***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行”本为乐府古题。唐诗中写当代之事,常以汉代唐,借古讽今,所以题前着一“古”字。诗开头用互文手法先写紧张单调的***旅生活。日夜警惕着有时爬到山上观望烽火台,有时又在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不论登山或者傍水都要随时准备打仗。三、四句接着描绘:在风沙弥漫的漆黑夜晚,伴着将士的只有***营中巡夜敲击的刁斗和声声幽怨的琵琶。“刁斗”,是古代***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煮饭,晚上用作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前三句实写第四句用典,虚实结合。接着,诗人又着墨于环境的艰苦,营地驻扎之处是绵延的荒漠,没有城池可以依附,雨雪纷纷与大漠连成一片,可见气候酷寒恶劣。接着两句反面烘托,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双双哀伤怨恨啼哭落泪,何况远来戍边的“行人”呢?边陲险恶,班师还朝便是将士的最大希望了。可是“玉门被遮”,归家仍无希望。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时,李广利率***攻大宛求良马,因饥饿攻战不利,请罢兵。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有敢入者辄斩之。”罢兵不能,只好继续跟随将帅拼命战斗,而拼命死战的结果是埋骨荒野。将士们苦寒戍边征战沙场求得的竟是“空见蒲桃入汉家”。“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求天马通西域,轻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最后一句用典故讽喻帝王好大喜功不顾将士性命,既非保国亦非开边无有寸土之功,而只是将胡地植物入了汉宫。先层层推进最后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喻力。本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此诗先用双声“刁斗”和“琵琶”,后用叠字“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不但在语意上起了强调作用,更显音节之美,雄奇悲壮骨气老劲。

另外,李颀其他的边塞诗《古意》、两首《塞下曲》和《古塞下曲》也颇受好评。

从诗歌主题上分析,李颀边塞诗善于塑造不畏生死的英雄形象,表现边关将士的慷慨气概,赞颂他们立功报国的热情。《古意》中的“幽燕客”轻生死,重义气;首先“男儿”两字先树立了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少小幽燕客”,介绍了这位勇敢的男儿来自自古民风尚勇武重豪侠的幽燕之地。他敢在马蹄之下与人赌输赢,从来就不会看中自己的性命,所以在战场上也奋勇作战,使敌人惧怕不敢再向前。接着又抓住主人公的体貌特征,胡鬚来描绘。勇猛刚烈的男子不会蓄着风度翩翩的长须,“鬚如蝟毛磔”五字,写出其鬚短、多、硬,显出杀敌时鬚蝟怒张的神气,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塞上男儿的形象。五律《塞下曲》中有少学骑射“勇冠并州儿”的少年,希冀报国,素怀壮志,要以***功搏出身前程;“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刻画了战士的飒爽英姿和豪迈洒脱气概,声调昂扬,通过渲染边地的荒凉艰苦,有力刻画了戍边将士战士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了盛唐时期人们的昂扬向上乐观豪迈,可谓盛唐之音。五绝《塞下曲》有“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成百上千的将士们着黑貂裘,更显***容整齐肃杀。

在塑造英雄形象之后,抒发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也有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别家思乡的痛楚,蕴含着复杂的感情。五绝《塞下曲》“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作结句写将士们痛饮美酒后抒发其誓欲报国、同仇敌忾的豪情。五律《塞下曲》“膂力今应尽,将***犹未知”的结果与前句“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对比鲜明:原来勇冠以剽悍尚武风气著称的家乡并州儿郎,而今膂力用尽,沙场拼命换来的不是大漠扬名,建不世之功业,而是“将***未知”,强烈的反差中寄寓着战士深沉的愤慨,有志难伸,格调悲壮。“万里别吾乡”、“未得报恩不得归”说明将士虽不免时有思乡归家的情绪,但由于还没有报答国恩,也就不想回去。这句连用两“得”字,都更显出坚定的决心,语意决然,又含雄壮气骨。

从诗歌意象上分析,李颀诗多用“黄云”“风沙”“雨雪”,不论色彩或风景都偏于昏暗,《塞下曲》诗开头“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描绘了风吹沙起,黄云蔽日这样苍凉的边塞景色。《古塞下曲》有“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对着青青翠色胡地春光,士兵却辗转于战场中冲杀,又想到为之效命的汉地家乡的柳树也应绿了。或许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季节离开家乡,亲人们也曾折柳送别,盼望能够早日归来。

从修辞手法上来说,较多对偶句。《古塞下曲》“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以千、百二字言战事频繁,衬托为战事所累的士兵的痛苦。句式中多上下两句相对,结构形式相同,富含音节匀称节奏整齐之美,对照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另外,李颀诗还好用叠字或在一句中重复使用同一个字,起到强调作用。

李颀边塞诗中好以乐声入诗,尤其是琵琶羌笛所奏的出塞曲,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古意》在塑造形神兼备的从***男儿后又描写了年仅十五正直妙龄的“辽东小妇”,从“惯弹琵琶能歌舞”中所显示面貌风姿并不是重点,而是这位芳华女子身处边地同时奏的是幽怨悲壮的“羌笛出塞声”,“羌笛”是边疆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乐调,与前句文“幽燕”、“辽东”相互映照。笛声中透出的幽怨凄凉,勾起从***男儿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听着曲声幽咽,居然“使我三***泪如雨”了。《古塞下曲》以“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为结语,把凄苦思乡之情和幽咽哀怨的出塞琵琶声糅合在一起,愁苦使人柔肠寸断。《塞下曲》中有“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战马嘶叫,金笳奏鸣,铿锵有声,斗志昂扬中透着勃勃生机。

三、李颀诗与高、岑诗比较

盛唐是我国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时期。由于当时唐王朝国力富强,疆域开阔,周围多邻国,同时奉行开土拓边***策使得对外战争连绵不断。知识分子积极入世,都渴望建功立业。边陲塞外的壮丽风景,从***健儿的浴血沙场,将士的艰苦生活渴望归乡,闺中儿女思恋愁肠都囊括在盛唐诗人的笔下成为抒写的对象。边塞诗既是时代的写照,又是盛唐气象的突出表现。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以饱满的热情,深刻的见解,形成了奇伟奔放,刚劲清新风格的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的诗是盛唐边塞诗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从个人经历来说,高适两次北上蓟门曾入河西幕府,岑参也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诗风都雄浑豪放,后人并称他们为“高岑”。热衷功名进取边塞立功的积极入世精神是诗人们的共同主题,高的愿望是“画***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岑则称“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比较之下李颀的同类诗作,功利色彩较为淡薄,蕴含着强烈报国精神,英雄气概突出。不论功名,爱国理想都透着直接单纯,这可能和他生平际遇有关。李颀颇具才华,却不受重用,反映在他的诗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轻功名重气节的精神风貌。

在此将李颀代表作《古从***行》,高适代表作《燕歌行》,岑参代表作“两歌一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进行比较,高适诗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男儿横行天下气概的表彰“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又有战争给百姓带来离乱的同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对边疆战士浴血奋战的赞扬“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对***中苦乐不平将领只顾享乐的批判“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全诗纵横跌宕以浑厚雄健著称。岑参诗奇伟壮丽,有飞沙走石、雪夜风吼的奇景“轮台九月风如吼,一川碎石大如斗”,有雪夜如梨花开的大气意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诗擅长描绘奇景,运用夸张手法“四边伐鼓寻海涌,三***大呼阴山动”进攻的鼓点如海涛从四面八方涌动而来,战士们豪情喷薄大呼的声音使整个阴山也随之震动,既有视觉又有听觉,既是激烈的战况,又有雄奇的想象。描绘边地气候恶劣时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大胆想象而辞章华美。岑诗写景壮阔,篇幅浩大,用一种歌颂的态度将边塞风物异域风光刻画成英雄豪情的衬托。高诗重在叙议,表达复杂的感情。李诗则写艰苦的***旅生活和苍凉的边塞风景用以讽喻,表达苦于边战的愤懑的情绪。可以说,岑参是昂扬的开疆拓土的英雄豪情,高适转而进行冷静的思考,既有豪情又有悲情,至于李颀,则急转直下讽刺统治者好大喜功,轻启战端,蕴含末路狂生的不平之意。很明显,高岑二人的诗作更加丰富直观具体,都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实际感受。与之相比,李颀诗似乎内容稍嫌狭窄单薄,但就各自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来说,可说是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高适边塞诗篇4

关键词:王维 《老将行》 老将

王维,字摩诘。他的生卒时间一直存在异说,两《唐书》本传都载王维享年61岁,《新唐书》云“上元初卒”,《旧唐书》云“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说王维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维研究专家赵殿成的《右丞年谱》即认为王维卒于上元二年七月。本文从赵殿成《右丞年谱》与陈铁民《王维年谱》,定王维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上元二年(761年)。而我们所说的盛唐是指从开元元年到安史之乱之前的近半个世纪的唐朝时期。因此可以说王维的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心态及其有关的诗文当然也会不可避免地打上盛唐士风的烙印。王维博学多才,年少得志,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头名,是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如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说:“唐无李杜,便应首推摩诘。”

《老将行》是王维的一首边塞诗。王维一直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大师,开创了享誉后世的山水田园诗派。其实,他不仅是写作山水田园诗的大师,亦是写作边塞诗的能手。他前期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王维是盛唐时期第一个大力创作边塞诗的诗人”[1],著有四十首边塞诗,创作时间比边塞诗代表高适、岑参早,创作数量则比与他同时期的王翰、王昌龄、崔颢、贾至等要多。《老将行》创作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学者多数认为此诗应是他居河西时所作。王维在开元九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不久就因事受牵连被贬,后辞官归隐,但正当盛年,终不甘寂寞。开元二十年,唐玄宗任张九龄为相,王维想重入仕途,便在第二年的秋天写诗《献始兴公》给张九龄,诗中有对张九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的赞颂,诗末说,“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求张举荐。而他也很幸运,张九龄欣然接纳了他,并举荐他做了右拾遗。然而***治的风向不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接任张九龄为相的是李林甫。张九龄被贬的原因,新唐书上载的是“坐举非人”,也就是说是因为他举荐了不合适的人为官。因此,张九龄被贬后,昔日得到他举荐或重用的官员也被贬或被处死。王维当然也不例外。开元二十六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从凉州出兵大破吐蕃。捷报传到长安,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推荐下,王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前往河西宣慰将士,看似升迁,实际上是被李林甫找机会贬出了***治中心长安。王维这次西行写下了很多边塞诗,《老将行》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首,此诗虽然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响彻古今、家喻户晓,但是如果从以王维为代表的盛唐士人的经历与心态的角度来看,《老将行》也是展现他们心态的冰山一角。下面本文就从“老将”的形象入手,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老将身上所蕴含的王维的思想流程和盛唐文人的心态特点。

一、建功立业、从***入幕的豪情

高适边塞诗篇5

关键词:边塞诗词;爱国情怀;具体表现

在中国诗词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爱国情义始终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我们在很多边塞诗词中,能够看到诗人通过简练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边塞诗概念

边塞诗主要是指将边疆地区汉族***民生活及自然风光为主要题材的诗。边塞诗最早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极具历史意义。高适、王昌龄、李白等诗人都是典型的边塞诗代表人。

二、边塞诗词中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边塞诗词中爱国情怀的表现形式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统一

纵观历史,多少朝代战火纷纷,造成生灵涂炭,使得人们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爱国诗人也同样经历了战争,他们主张和平,并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愿望融入其中。如陆游在《焉耆行二首》中,追怀汉朝统一西域的历史功绩“汉家诏用李轻车、万丈战云来压垒”;耶律楚材在《西域蒲华城增蒲察元帅》中曾立下“万里遐方获此乐、不妨终老在天涯”的誓言均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此外,陈诚等诗人也在诗词中表露出维护祖国统一的心迹。在众多诗词当中,很多诗人借助其他角色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如从思妇角度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困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金昌绪的《春怨》中描写了思妇日日牵挂远在战场中夫君,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承受的痛苦。

(二)守边戍边情怀

反对侵略战争,捍卫国家的守边戍边情怀,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主要内容。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表现了自身的卫国豪情,具有大气磅礴的气势[1]。众所周知,宋代时期是历朝历代,外族侵略较为激烈的阶段,爱国主义诗词成为当时诗词的主要趋势。苏轼的《江城子》中“会挽雕弓如满月...”;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陆游的《示儿》等都表达了重整山河、收复失地的愿望,朗诵诗词时,能够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诗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还体现在自身责任感方面,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并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至诗词当中。如李清照《绝句》中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谭嗣同的《狱中题壁》等诗词中,都是诗人运用笔墨书写自身情感,这些爱国诗人不但是讴歌者,也是实践者,他们壮阔的胸怀至今为人们所传道。

(四)揭露统治阶级罪恶

边塞战争中,有防御性、侵略性,抵抗外族侵略的战争具有正义感,统治者为了满足的奢望而侵略外族同样为人民所不容。诗人从旁观者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以及统治者的阶级罪行。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表达了战争使得战士背井离乡、无数战士战死沙场的悲痛情感。高适在《燕歌行》中,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战士***前半死生...”,一方面是前线战士前途未卜;另一方面是将领们歌舞升平的画面,让人们感知到战争对人们带来的伤害同时,也能够让人们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行为。统治阶级为了达到发动战争的目的,连未成年的男丁都不放过,最终导致“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的局面,造成大片农田荒芜,广大人民劳苦不堪。战士们边疆出生入死,统治阶级坐享其成,充分表达了脱离战争的强烈意识。

(五)讴歌祖国大好河山

面对大好河山,诗人们对养育自己的山河、大地也充满了热爱之情。边塞诗词当中,不乏诗人对山河的描写。王昌龄《从***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范仲淹的《渔家傲》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王维的《陕西行》中“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李白的《塞下曲》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等[2]。诗人们在山水吟诵中,不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寄予自己的爱国品格,同时,山水与祖国的理念同在,也充分表达了诗人们对祖国统一的向往。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古典边塞诗词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风格,但是,爱国主义始终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也是中国文化,成为古典诗词的主流趋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品读诗词,不仅能够领悟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培养爱国主义品质,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高适边塞诗篇6

关键词:意象 情感 情感形成原因 艺术手法

一.导入:

师:同学们,边塞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诗体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盛开在千年诗苑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以高适的《燕歌行》作为导引,从意象、情感、情感形成原因、艺术手法几个角度来系统了解一下边塞诗的有关知识。

二.明确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燕歌行》,大家在听的同时要注意在书上标出诗歌中与战争有关的景、物、人。(学生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熟练,不过“校尉”(xiào wèi)他读成了jiào wèi。

师:听得很仔细。大家还能举出“校”读“xiào”的例子吗?

生(七嘴八舌):上校、少校、学校、校长……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整理一下刚才的问题,等一下我们进行交流。(生思考整理)

师:哪位同学先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

生:我找的是景,有瀚海、萧条的山川、深秋大漠、边塞衰草、孤城、落日。

师:找的很准确,哪位同学再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是“物”,有烟尘、金、鼓、旌旆、羽书、铁衣、刁斗、 白刃、沙场。

生:我不同意,“铁衣”不应是物。

师:“铁衣”是金属铠甲,为何不属于物呢?

生:在这一句中“铁衣”是主语,它应是“远戍辛勤久”动作得发出者,如果指铠甲,又怎么能戍边呢?可见在这里用“铁衣”代之将士们,只有他们才能长期镇守边关。

师:同学们同意这种观点吗?(生表示同意)那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借代这种手法?

生:还有“烟尘”,用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

生:“玉”本指用玉制的筷子,这里的玉实际上是指思妇。就是说,用“玉”比喻思妇的眼泪, 又用眼泪代指思妇。

师:同学们分析很到位。可见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含义很有帮助。那么有哪些“人”呢?哪位来说一下?

生:我来说。有汉将、天子、校尉、单于、胡骑、战士、美人、、征人。

师:除了在《燕歌行》中出现的这些景、物、人外,其他边塞诗中还有哪些常见意象呢?(PPT出示李益《从***北征》)

师:请同学齐读诗歌,找出诗歌中提到的意象。

生:有天山、雪、风、横笛、碛里、 征人、月。

师:哪位同学有补充?(师提示)既然有笛子,就一定要有……

生:音乐。还有《行路难》。

师:许多古代诗歌都是可以用来演唱的,“行路难”是古乐府歌名,许多诗人都曾以它为题写过诗。

生: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师:对诗歌记得很牢呀。大家还记得以此为题的诗歌多用来表达那些情感?

生(七嘴八舌):世路艰难,离别悲伤,不能建功立业……

师:不错,征夫们长期在外戍边,归家无期,看不到希望,吹奏这首曲子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不但高兴了可以唱歌,忧伤时音乐也可以疗伤。这就提示我们,读边塞诗也要注意通过其中的音乐描写来体悟人物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边塞诗中常见意象。(PPT出示意象,包括景、物、人以及常见地名)

三.体悟边塞诗中复杂的情感

师:在《燕歌行》中,高适从朝廷写到边土,从士卒写到将帅,从“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到“死节从来岂顾勋”,整体风格雄浑豪壮,风骨凛然,被称为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确实是实至名归。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诗中的相关语句分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情感。

生:我分析的是“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写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运用对比的手法,讽刺了将领们不爱护士兵,不关心战事。

师:是不是所有的将领都不顾战士死活,只顾自己享乐呢?

生(齐答):不是。

师:从诗歌哪句看出来?

生:“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这句写道爱护士卒的飞将***李广,与那些骄横的将***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确实是这样,李广体恤下属,使士卒“咸乐为之死”,是位名副其实的好将***。在“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中作者对士兵是何种情感呢?

生:充满同情,他们没有一个李广一样的好上司。

师:这句虽无任何议论,但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却表露无遗。作者的同情对象是不是仅限于士兵呢?

生:还有思妇。“玉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都是写思妇思念征人,作者也很同情她们。

师:杜甫《兵车行》里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看来,只要有战争,不论男女,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哪位同学再来交流?

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士兵努力作战,人数逐渐减少,但却不能冲出包围。用边塞阴惨的景色,烘托出战事的惨烈,战士们伤亡惨重。作者对战士们充满了同情。

师:对拼死作战的英雄们只有同情吗?

生:还有赞美。虽然敌人凶猛,但战士们英勇作战到最后一刻。

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对战士们的赞美?

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视死如归,难道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赞美了将士们不顾私利,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

师:“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些将领眼中只有官爵,而真正保家卫国的却是最底层的士兵。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对战士赞美,对思妇同情,对将领批判,都是因为有战争,作者对战争有一种深深的厌恶。

师:那么谁又是战争的发动者呢?

生(齐答):统治者。

师:有人说:“战争是统治者之间的游戏。”而老百姓永远是这场游戏中的炮灰!

师:这样看来《燕歌行》中的情感真是复杂,有对士兵的,对思妇的,对将领的,对统治者的,还有对战争本身的。不过这还不能涵盖所有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我们还学过王维的《使至塞上》,哪两句非常有名呢?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这两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

生:对边塞雄奇景色的赞美。

师:很准确。杨炯《从***行》中哪两句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呢?

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者想建功立业。

师:下面我们结合一首诗歌,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PPT出示严武的《***城早秋》)

三.探讨情感的形成原因

师:讨论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边塞诗人内心的矛盾:他既颂扬士兵浴血奋战,又对战士苦战无限同情;既厌恶战争,又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呢?

生:我觉得和时代有关系。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扩大,***事力量强盛,战事频繁,这样在战场上立功机会多,所以很有吸引力。但战争又很残酷,所以才有种又爱又恨的感觉。

师:你的历史知识不错呀。

生:我们历史正学与此有关的知识呢。

师:事物确实是普遍联系的呀。哪位还有补充?

生:和作家的经历有关系。很多诗人,如高适,也到过边塞,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所以对那里的生活才能做出相对客观的描摹。

师:可见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其实唐代的边塞诗是风格不一的。请大家比较以下两首诗歌,看它们的风格有何不同?(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行》和晚唐陈陶的《陇西行》)

生:第一首意境壮阔,给人以昂扬向上之感。第二首就有一种悲凉之感。

师:从哪里看出悲凉来的?

生:“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这两句写战士都战死了,全***覆没。

师:为何会有此不同呢?

生: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衰落。到了晚唐更是国力衰微,频吃败仗,自然也就没了自信满满的盛唐气象。

师:边塞诗不仅在中晚唐风格大变,到了宋代,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陆游《书愤》的颔联抒发了作者何种情怀?(PPT出示陆游《书愤》)

生(齐答):报国无门的忧愤。

师:为何会有此之愤呢?

生:南宋半壁江山沦落,统治者不思收复山河,诗人热爱祖国,所以才会有这种感情。

师:确实是这样。诗人们虽洋溢着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就像辛弃疾感叹:“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四.明确诗歌中多样的艺术手法

师:文学作品中只有真挚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恰当的艺术手法来为其增姿添彩。请同学们找一找《燕歌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生:对比。

生:借景抒情。

生:用典。

生:对偶。

生:反问,借代。

师:边塞诗歌或慷慨高歌,令人热血沸腾;或低回浅唱,让人愁肠寸断。我们只有对诗歌的字句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诗歌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五.小结:

师:“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这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在《从***行》中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深蓝夜幕之下,一轮圆月高悬,不知何人正站在长城下抬头仰望。可以是他,建功立业,深受皇恩的霍去病;可以是他,虽戎马一生,但却从未封侯的李广;还可以是他们,思乡不得归的普通士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轮明月亘古不变,光照古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照耀边塞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因为边塞更需要它来诉说这撩乱之愁。就让我们齐读王昌龄的这首《从***行》来结束今天的课吧。(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行》)

高适边塞诗篇7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始终占据着文学主流地位。山水旅游诗是古代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以描写自然山水、吟咏田园风光、抒发怀古幽情以及展示民情风俗为主要内容。这些作品有优美的语言、动人的韵律、丰富的心灵感悟,有深刻的思想蕴含,并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具有永恒的美的魅力。[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诗歌门类之一的山水旅游诗,晋初开始创作,经过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到唐宋鼎盛繁荣,直到明清,历史悠远。这期间作家层出不穷、作品更是浩如烟海。诗人不仅在这些山水诗中营造了或空灵澄澈、或淡远秀美、或雄浑阔大的山水意境,更注入了其对自然与人生的热爱和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山水诗繁荣的唐宋时代,咏史怀古、边塞、风俗人情等题材的旅游诗更是得到空前发展。但在唐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旅游诗,无论在边塞诗的气象、旅游诗的题材及审美等方面,均与唐诗存在很大差异。

一、唐宋边塞诗的气象

边塞诗有两类。一类借写与边塞有关的事言志抒怀。这类诗的内容虽也有对边塞风光或战争场景的描写,但主要是为了抒发作者渴望投笔从戎的心愿、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卫国报国的情怀。作者并未亲赴边关,其对边塞风光或战争场景的描写,要么来自前人或他人的体验,要么出自个人的想象。如,杨炯在《从***行》中高唱的“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李白在《塞下曲》中吼出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类边塞诗,作者写作时并未到边关去“旅”去“游”,显而易见,是不宜划入旅游诗范畴的。另一类是记录自己的边塞生活,描写边关风光、战争场景、将帅形象、士卒情怀的诗篇,是货真价实的旅游诗。这类诗的作者,要么本人有过***旅生活,如,骆宾王、陈子昂;要么亲身经历过边关战争或长期戍守边疆,如,岑参、高适、严武;要么有过亲身游历边关的经历,如,王昌龄、李颀;要么奉命出使,亲身到过边关,如王维。

唐代边塞诗与宋代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抒发爱国情怀,但比较唐宋可以归入旅游诗范畴的边塞诗,却发现它们的基调大不一样,唐代边塞诗昂扬,宋代边塞诗凄凉;宋诗如羌笛吹怨,胡笳悲鸣,令人扼腕,催人泪下。唐诗则如黄钟大吕,大气磅礴,使人振作,催人奋进。

(一)唐代边塞诗特点

唐代边塞诗产生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百姓殷实,遇边境祸乱唐王朝多能克敌制胜保住疆土。这一时期,大部分边塞诗都表现出慷慨激昂的基调。

1抒发投笔从戎、边关杀敌、塞上立勋、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如,骆宾王的《夕次蒲类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该诗写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当时,正值吐蕃入侵西北边境,名将薛仁贵任逻娑(今拉萨)道行***大总管出征西域,骆宾王在***中任奉礼郎,用此诗作表明苦战立功、死不降敌之心。又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也是借此抒发塞上立勋的抱负。

2誓死报国、英勇无畏、一往无前、有我无敌的英风胜概

严武在《***城早秋》中描写“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王昌龄在《从***行》中描绘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月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两首诗连在一起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所表达的决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悲从***之多苦”、“久戍之苦”。而是豪气冲天的英雄主义精神。即使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唐王朝的国力已经大降,版***也大幅缩小了,有过在边关从***经历的***旅诗人李益,仍在他的《塞下曲》中一如前辈那样高唱着英雄进行曲:“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诗歌歌颂边防将士决心仿效东汉名将伏波将***马援,决心为保卫祖国而不惜战死沙场,他们要远胜于那个曾经投笔从戎、绝域立功的东汉定远侯班超,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许敌人战车的一个轮子逃回巢穴的决心,同时在把敌人打败后继续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外敌卷土重来。唐代边塞诗中这种英雄主义的主旋律,从初唐一直奏响到中唐。

3对边陲绝域奇特风光的礼赞,对艰苦戍边生活的讴歌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诗人满怀激情对西北边陲大漠雄浑自然风光的绝佳描绘,更是表达对“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为前方打了胜仗而感到欢欣鼓舞的自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描绘的“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同样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乐观豪迈地抒情。风卷草折,八月飞雪,诗人不但不认为边关萧瑟,胡天凄苦,反而视若春风,梨花怒放。平沙入天,夜风如吼,碎石如斗,随风乱滚,诗人不但不以为艰苦,反而认为是杀敌制胜的大好时机。这种壮丽的画面、灿烂的色彩、铿锵的音韵、金声玉振般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代边塞诗人斗志昂扬、气吞风云的胸襟,对边陲绝域奇特风光的礼赞,对艰苦戍边生活的讴歌。

(二)宋代边塞诗的特点

两宋时期,与宋对峙并存的先后有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权。而宋朝统治者,对异族入侵不像唐朝那样予以坚决反击,而是一贯采取赂敌求和的***策。这对于积贫积弱的宋朝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宋朝赂敌愈急,敌人入侵也愈急,这更削弱了宋朝国力,从而也更无力、无胆反击外敌侵略。偶有主战派,在一片求和声中也是孤掌难鸣,甚至惨遭不幸!此时期的边塞诗,也多表现得沉郁、凄凉。[2]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阔大胸怀名垂青史的北宋***治家、***事家范仲淹留下的表现他边塞生活的《渔家傲》一词读来沉郁、悲壮、凄凉。由于宋王朝的一味退让,侵略者得寸进尺,侵扰不已。一心为民的范仲淹一向反对赂敌求和的***策,他虽然率领将士取得了一时一地的胜利,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北宋朝廷的赂敌求和的***策,因而也难以消除边患。在词中,作者把忧愤国事、御侮卫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边防将士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和对当权者赂敌***策的无可奈何,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万千。[2]范仲淹笔底的“塞下”是延安,辛弃疾眼前的边疆是镇江,陆游诗中的边关是瓜洲《楼船夜雪瓜洲渡》,是汉中《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宝鸡。在这些塞诗中,中原腹地,竟是“大”宋的边疆!相对唐代来说,这样一个不景气的王朝,是很难孕育出气吞万里的豪迈的边塞诗。胸怀伟大的范仲淹、文武全才的辛弃疾和亘古男儿陆放翁,其“边塞诗”也只能是赤子血、志士恨、英雄泪、壮士悲。宋代词人们报国无门和 “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与盛唐气象已相去甚远。[2]

造成唐宋边塞诗的巨大差异的原因是: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当时在历史上还具有进步意义的封建制度蓬勃发展的高峰时期。初盛唐尤其如此。当时,整个社会开放进取,生机勃勃。唐王朝在极盛阶段,疆域曾达2307万平方公里,接近我国今天领土面积的25倍。[3]经济总量,更是高达当时全世界的五分之三。[4]而宋朝,则进入了封建社会的下坡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趋严重。整个社会专制封闭,萎靡不振,即使北宋,版***也还不及汉代(汉为600多万平方公里[4])。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只用了陆游一首诗的题目《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便证明了这一点。至于经济,虽说北宋时,其经济总量也占到了世界的一半[5],但由于实行对外妥协投降、用钱财换安宁的国策,每年都要向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大量赔款输银,实际上是很虚弱的,注定了宋代不可能有唐朝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空前绝后,还和唐代文人仕宦之路的多样性与任侠任侠,就是崇尚英雄行为、渴望建功立业、强调个性自由、珍视人生***。的社会风尚有关。唐代文人入仕的途径有多种,除参加科举,还可投笔从戎,幕府效力,由***功而搏仕宦。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就都有过此种经历。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边塞诗的繁荣。而宋代的文人想做官,就只有科举一条路可走。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进取的朝代,思想空前活跃,意识形态相当宽松。这种时代氛围,使任侠思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文人大多崇拜边关杀敌、塞上立功。高适在《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宣称“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即使像初唐王维那样的被人们视为“田园诗人”的人,在《少年行》中也呐喊“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可见,唐人任侠的社会风尚也是边塞诗繁荣的土壤。而宋代却是较为保守封闭的时代。统治阶级的全部心思,从***君主赵匡胤开始,即是“攘外必先安内”。除“杯酒释兵权”防止武将作乱,对文人,在思想上也钳制很严。从歪整苏舜卿的“进奏院事件”开始,到陷害苏轼的“乌台诗案”,再到打击刘克庄的“梅花诗案”,文字狱不断。南宋兴起的理学,更是一门心思只“存”统治阶级的“天理”,而要灭掉人民大众的“人欲”。这种社会风气,使人们变得谨小慎微,怕谈国事,以英雄主义为基调的边塞诗就很难诞生了。

二、唐宋旅游诗题材

[JP2]在题材丰富多样性方面,宋代的旅游诗远逊于唐代。唐代旅游诗中,反映不同地域独特人文景观、民情民俗的风俗诗很多原因是唐代的文人格外喜欢漫游。唐代有一种与科举制度并行的潜规则――“行卷”行卷:即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把自己认为最为得意的诗作编辑成卷,送给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阅读,以换取他们的赞扬、推荐,为随后的参考预造声势,广结人缘,先做铺垫。“行卷”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参试结果。因为唐代的科举试卷是不糊名、不保密的。而且,录取与否,排名高下,还要取决考官及有权力影响考官的大人物或名人的态度。之风。这种做法,一方面滋生了拉关系、搞请托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又迫使文人士子长年累月过州立府,攀结达官贵人、名流耆宿、世上英才,步入大千世界四海为家,漫游天下。唐代李白、杜甫、高适等诗人,都曾有过漫游的经历。唐人的“漫游”,歪打正着地造就了旅游诗的繁荣。比较而言,宋代文人就只需走“书斋――考场――官场”三点一线式的单调的求仕之路。其人生阅历,远不如唐人丰富多彩。下面列举唐代反映不同地域的风俗诗,以尝鼎一脔。[JP]

(一)唐代旅游诗题材

1.反映唐代东北地区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

例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诗人通过对营州少数民族少年独特的服装、豪饮的习俗、高超的骑术的描写,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唐代东北地区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

2.描绘唐代长江流域

(1)长江三峡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风光的传神速写。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诗中,人们住在桃李盛开、云雾缭绕的高山之上。妇女也像男子一样参加劳动,常到江边背水上山。尽管劳动辛苦,妇女们还是很爱美,喜欢佩戴金银饰品。男子则提着长刀,戴着小斗笠,在山坡上刀耕火种,从事近乎原始农业的耕作。

(2)唐代扬州都市的剪影。例如张祜的《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诗中的扬州,有十里长街,繁华市井,醉人月色,卧波长桥,窈窕丽人。尤其是禅智山,风景旖旎,简直使人想要在那里买一块墓地,美死在那个地方。

(3)唐代江南水城苏州的水彩画。例如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越》:“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诗中的“吴”特指苏州,其特点是民房皆是傍水而建,是个典型的水城。这里有悠久的历史,那些今天“闲地”已经很少了的“古宫”,就是城市历史悠久的见证。这座水城河港多,桥梁多,还是著名的丝绸之乡!

3.唐代江浙一带的缩影

杜荀鹤的《送友游吴越》:“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诗中的“吴越”,即今天的江苏、浙江,其特点是盛产柑橘、莲藕,商业繁荣。即使晚上,舟楫往来的桥边,也有灯火辉煌的“夜市”。此外,寺庙也多。而且,此地民风古朴,格外好客。

4.唐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风俗的扫描

(1)张籍描写云南的《蛮中》:“铜柱铜柱,指汉代马援平蛮时与少数民族酋长盟约所立的铜柱,在今湖南西部湘西自治州境内。南边毒草南边毒草,指生长茂密的草木,古人认为南方多瘴疠,原因之一就是草木丛生。生,行人几日到金麟。玉?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自抱琵琶迎海神:句中的“海”当指内陆湖,唐诗中习惯将内陆湖称为“海”。神。” 诗中提到蛮中,这里的“海”边女孩子有爱戴硕大的耳环、很喜欢音乐歌舞的习俗。这与今天生活在苍耳山下、洱海边的云南大理白族姑娘的生活习惯十分神似。

(2)柳宗元记录唐代广西一带人们生活的《柳州峒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鹅毛御腊缝山?,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诗中描写的,是唐代柳州一带居住在山岩洞穴中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他们穿着和汉人完全不一样的服装,有他们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下山是为了买盐,买好盐后,就用青箬竹的叶子把盐包裹好带回山洞。若是去赶集,他们还会用新鲜的荷叶包上饭做干粮,他们用鹅毛缝成毯子御寒。在生产劳动时,他们总爱用鸡骨头求神问卜,祈求水神赐雨。他们喜欢“文身”,为了亲近他们,诗人甚至想脱下官服和他们一道去文身。

5.反映唐代澎湖列岛人们生活状况

例如施肩吾的《题澎湖岛屿》:“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这首诗告诉我们:远在唐代,澎湖和台湾就早在中国的版***之内了。这一带的海水中充满了鱼腥气,海边有一种特殊的夜市场――晚上营业、天亮前收市的“鬼市”。这里的人逐船而居,船走到哪里,家就算是安到哪里,并没有人固定在岸上住。这里阳光强烈,少年人大多晒得黑黑的。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是下海采珍珠,有时晚上还点着火把采集海产品。

(二)宋代旅游诗的题材

宋代类似上述风俗类旅游诗很少。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的《初到黄州》,虽有两句写了黄州的特点:“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亦仅此两句而已,并非通篇描绘。他的《食荔枝》二首之一有两句写到了广东惠州的风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同样也是仅两句。至于其他诗人,则连苏轼这样的诗也少有。

三、唐宋旅游诗的审美

描绘山川河流、自然风光的旅游诗,唐代的大多具有壮丽之美,宋代的却只有小巧之美。

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莫砺锋说唐诗》一书中指出:王维虽然是盛唐山水诗派中成就最高的,但“……用诗歌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我们辽阔的壮丽山河,写出神州大地自然风光的壮美,王维还做得不够。这方面的山水诗有待于胸怀更加宽广、气魄更加雄伟的诗人来完成,那就是李白与杜甫……李、杜的山水诗实在是好,他们以充沛的雄伟笔力描写了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写出了名山大川的壮丽之美而不是局限于狭小的区域、幽僻的境界。”[6]这段话的精神,同样适用于评价唐宋两代模山范水的旅游诗,可用李、杜代表唐朝,用苏轼置换宋代即可。

第一,同样写庐山,唐代李白渲染的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宋代苏轼抓住的却只是“西林壁”(《题西林壁》)一隅。尽管他同样写出了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气势与格局,终逊李白一筹。即使同样只写了庐山一个景点的《望庐山瀑布》,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也是苏轼所不及的。

第二,同样写杭州,气势亦大相径庭。唐代白居易当过杭州刺史,宋代苏轼做过杭州通判、知州,两人都写过不少有关杭州的诗。但白居易的诗,整体上比苏轼视野要开阔,场景要宏大。白居易的《杭州春望》是《清明上河***》式的长卷描绘,是用广角镜拍摄的全景:“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柿蒂,指绫上花纹的形状。,青旗沽酒趁梨花梨花,指赶在梨花盛开时开坛的美酒梨花春。。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而苏轼却没有一首这样描写整个杭州城的诗,而只有分别写西湖、望湖楼、有美堂等单个景点的诗,视野远不如白居易开阔。白居易是把整个杭州都装在心里,如同成竹在胸。苏轼却好像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尽管写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使人拍案叫绝,但总使人觉得精巧有余而恢宏不足。

[JP2]第三,再看一组写洞庭湖的诗。宋代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萧德藻的《登岳阳楼》:“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客,一舵洞庭秋。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黄庭坚的诗颇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大气。面对“满川风雨”,他偏有兴致独自凭栏欣赏。在他看来,君山的十二峰,就像传说中湘水女神头上一个个绾结的发髻。但这还不够。若是能坐上一叶扁舟,冒着漫天风雨驶入湖中,肯定能看到:在千万座银山的山谷间,有一座令人神往的青山。“可惜”二字传达的,不是对风雨的惧怕,而是未能得到征服它的机会的遗憾。萧德藻诗的重点在后四句,中心是强调景色的“奇绝”。但实际却相当平淡,不过是说湖上有白鹭在飞,水天相接处有青山看,仅仅在遣词炼句上,下了点功夫而已。拿这两首诗比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湖醉后三首》中的“?却?却,铲去。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两者之间的距离,就不可以道里计了。[JP]

宋代的旅游诗中,也有气势雄伟具有壮丽之美的作品。比如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苏舜钦的《和淮上遇便风》;“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曾巩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这些诗,就都有股豪气,而且境界也开阔。但是,这类诗只是其中极少的部分,并非宋代旅游诗的主流与基调。

高适边塞诗篇8

2、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3、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4、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对统治者的骄奢***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高适边塞诗篇9

关键词:边塞诗 汉代情结 借古讽今 英雄意识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而且诗中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或者是楼兰,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等等。边塞诗人对汉代英雄更是一往情深,尤为敬佩,他们在诗中屡屡提到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傅介子、李蔡、马援、班超、窦宪等,赞美这些英雄投笔从戎、征战沙场、戍边抗敌乃至马革裹尸等英勇壮举。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也是解读唐代边塞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一、超越时空的联想,借古讽今

以汉代唐可以是一种修辞手法,借用前朝某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隐喻、指代当朝的人事,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诗人基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将非眼前之时空、非现实之事况熔铸于诗作之中。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指代唐朝的人、事、物,还是一种讽喻当今***策之失的好方法。《长恨歌》里“汉皇重色思倾国”[1],《兵车行》里“武皇开边意未已”[2],直白来说都是借汉皇帝的尊臀来打唐天子的脸。

李颀的《古从***行》一诗从头至尾贯穿着这种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时空的联想来创造一种全新的境界。“从***行”是乐府古题,而诗人为了不触犯忌讳,触怒当朝,故而再加一个“古”字,强调所言乃前朝旧事。而诗中讽刺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等等,无不可在当世找到对照。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3]

诗作开篇描写了紧张繁忙的从***生活。白天要登上山头瞭望烽火警报,黄昏时分要匆匆赶到交河驻扎。白天戒备谨然行程匆忙,夜晚一片漆黑的夜色中,凄厉的风声传来的是***中巡夜更声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幽咽琵琶语。琵琶本是***中常见的胡乐,这里用的却是汉典。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为汉武帝遣嫁乌孙,是西汉遣外番和亲的第一位刘姓皇室宗室女,和亲途中她思念故国家乡忍不住潸然泪下,故而弹琵琶以遣悲怀。琵琶之声本已凄凉慷慨,再加以细君公主之典,瀚海阑干,北风卷地,幽怨凄厉,思乡的愁绪,前途未卜的惶恐尽皆托出。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4]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从西北各族人民的切身感受来侧面地反映、揭露战争的非正义性。“胡儿”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只能“泪儿双双落”,连天空的大雁也不堪战争之苦,日夜哀鸣。这样就从战争双方都遭受战争之苦的角度写出了动辄兴兵、妄发战争与民心有悖的客观事实。

既然绝域苍茫,环境艰难,征战痛苦,非正义又非必要,那么班师回乡自然是人心所向。诗歌的最后四句点出了主旨所在: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5]

“玉门被遮”如当头一棒彻底打破了苦戍将士的思归之念。这里依然是用汉典,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将***李广力帅汉***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有敢入者辄斩之!”[6]既然战争不利而皇帝又不准收兵,战士们就只有冒着生命危险继续跟着将帅作战了。“应将”是诗人的激愤之词,天子的举动是不合***心民意的,是属于不“应”的范畴,但他却严令逼迫将士拓边,让士兵冒死“逐轻车”,这就越发显示出他这个战争罪魁的专横跋扈。这里影射的正是喜功好战的唐玄宗,他发动毫无意义的西北征战,致使将士血洒疆场和西北人民流离失所。最后运用鲜明的对比,说明拓边战争所付代价之高而收效之微,富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短兵相接、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只能是“战骨埋荒外”,“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和戍边将士悲剧命运的普遍性。如此费时长久,损失巨大,戍边将士付出高昂代价的拓边战争究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什么呢?“空见蒲桃入汉家”,收获的仅是供帝王们享用的蒲桃而已。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来的仅此而已。

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英雄意识

盛唐边塞诗的汉代情结自然也不止于一种借古讽今的修辞手法,它还是盛唐边塞诗人英雄意识的一种体现。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强盛的朝代。汉唐有许多相似之处:国势强盛,疆域辽阔,都是刚刚结束纷争的局面而定都长安,同时又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威胁。汉代的边疆保卫战和开疆拓土常常被后人传为美谈,一大批优秀的***伍英雄被后人奉为楷模。唐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致使边塞战争不断,社会的尚武氛围相当浓厚。比较而言,唐代诗人比以往朝代诗人要活跃得多。他们关心国事,注目边塞,渴望在盛世做一番事业以建功立勋。在时代的呼唤下,他们摒弃了读经应考入仕的老路,踏上了文人从戎的新路。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7]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8]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9]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10]

火热的激情,异域的风光,战争的场面,渴望与梦想,使他们热血沸腾,豪气冲天。在***伍精神的感召和功名心的驱使下,他们的尚武精神超出了以往任何朝代的诗人。

所以在边塞诗中常常提及汉代名将。譬如王昌龄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1],即以李广来代指能保边卫国的英勇将领;高适《燕歌行》中,则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12]的诗句,借赞叹汉代名将李广以讽刺当时不体恤兵士的唐代将领。王维的《出塞作》中“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姚”[13],以霍去病代谓崔希逸,点出赏功慰***的题旨。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14]甚至反用汉代班超的典故,显示了将士们为了崇高的保家卫国事业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舍身报国的壮志和决不贪生怕死的忘我精神。唐人表现了比汉人更为豪迈的激情,展现了强大民族的超群气魄。至于泛泛地用“汉兵”“汉将”“汉***”等来指称唐代的将士,在唐诗中就更为普遍了。高适《燕歌行》中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15],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16]等等。

盛唐诗人走向边塞诗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是唐代诗人放宽历史视野、开阔胸襟的反映。汉唐相似的时代形势和边塞状况,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几百年前发生在不同时间而相同地域的战事以及那些叱咤风云的汉代英雄。汉代文人出塞者少,而武将又鲜有能吟诗留作之人,但是盛唐诗人既出塞又能写诗,目光和脚步移向了塞外与大漠,浓重的汉代情结在他们的心中萦绕。如果说跃马扬鞭赴边塞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建功的雄心,是与时代相应和的,那么,汉代情结则反映出诗人渴望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已被历史认可的一种价值评判。

唐代边塞诗人凝聚的汉代情结,激发了他们的豪情,使他们在汉唐对比之中找到了人生的希望之路,重新确定了人生价值的坐标,使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受到感染鼓舞,呈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注释:

[1]白居易:《长恨歌》,《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2]杜甫:《兵车行》,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3][4][5]李颀:《古从***行》,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6]司马迁:《史记·大宛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75页。

[7]王维:《少年行》,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8]李贺:《南园》,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9]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岑嘉州诗版本源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孟浩然:《送陈七赴西***》,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1]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2][15]高适:《燕歌行》,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3]王维:《出塞作》,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4]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6]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嘉州诗版本源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参考文献:

[1]林庚.盛唐气象[J].北京大学学报,1958,(2).

[2]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高适边塞诗篇10

唐朝人,唐朝统一不分国家。

王昌龄 ,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来源:文章屋网 )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适边塞诗10篇

学习

校园相声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校园相声10篇,内容包括校园相声剧本完整版,青春校园相声稿子大全。乙:晚上好!今天呀我是第一次在广西财经学院的大理堂演出!心里非常的高兴!甲:没错啊!我给在座的朋友们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大师哥,广西大学著名“笑星”—王群!乙:太客

学习

吸管折星星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吸管折星星10篇,内容包括吸管折星星放大版,100种用吸管折的星星。4、取左右两端各一个三角并在一起,把另外的几个角压一块,这样会有一个正方形。两根吸管先后折向它们对着的那一面(在下方的那根吸管要先折过去),那些压着的角可以

学习

感恩母亲节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母亲节10篇,内容包括感恩母亲节短文,感恩母亲节的歌。母亲这一生艰辛非常!从年轻时就疾病缠身,总是很佩服妈妈的对付病魔的勇气和毅力,几十年来总是每天不间断的大把吃药,却从不向我们诉苦。头几年,我每天晚上会给妈妈按摩,妈

学习

成长手抄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成长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成长手抄报绘画,阅读成长手抄报。4、应在主人的左侧,而撤盘应在主人的侧右。而主人向宾客咸菜时,要注意献菜三不:第一,鸡不献头;第二,鸭不献尾;第三,鱼不献脊。一定要把最好吃的一面献给来宾。5、上最后一道

学习

山村春色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山村春色10篇,内容包括山村春色的诗词,山村春色如画。四月的乡村生机勃勃。冬去春来,泉水叮咚,万物复苏。春雨滋润万物。小草悄悄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世界;小花从梦中惊醒,努力地睁开眼睛,伸了伸懒腰;鸟儿从远方飞来,尽

学习

恒大试用期工作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恒大试用期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恒大试用期结束领导评语,恒大试用期简短自我评述。自加盟恒大以来,我一直从事财务收银工作。我认为收银员是我司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作为收银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耐心细心的品质,全力维护公司

学习

谁说大象不会跳舞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谁说大象不会跳舞10篇,内容包括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内容摘录,谁说大象不能跳舞5分钟读完。

学习

冬天祝福语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冬天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冬天祝福语大全简短10个字,冬天生日祝福语。当凉风与秋雨结伴,当黄叶与晨霜相依,当冷月共霞光一色,保重身体。冬天来了,这一刻什么都可能忘记,唯独忘不了向你送上关怀:寒冷的日子里好好心疼自己。短信来报

学习

中国触动10篇

阅读(27)

5月5日这天,这个在南京留学后留下来实习的洛杉矶年轻人路过麦当劳门口,见到一个赤脚的老太太,就买了两包薯条,一包分给她,两入席地而坐,聊了聊家常。没有人知道他们聊了什么――事实上也没有人关心。当这一幕被南京大学的学生拍下来传到网上后

学习

环保小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环保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环保论文100篇,环保论文。二.植物释放出大量的甲烷的影响当我看到“地球植物所释放出大量的甲烷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比二氧化碳严重的多。这并非人们所了解的树木和植物腐烂后产生出的气体。这种气体源

学习

开学第一课内容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开学第一课内容10篇,内容包括开学第一课十篇范文,开学第一课活动内容怎么写。今年是2021年,也是***成立的一百周年,在这光荣的时刻里,我们心中除了自豪,更多的是为祖国这一路上的成长感到骄傲。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是祖国的

学习

太阳的故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太阳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太阳的故事儿童,太阳的故事传说。江苏如皋市是中国有名的长寿之乡,他们长寿的秘诀很多,其中,冬天多晒晒背让老人受益不浅。如皋人喜爱通过晒太阳来预防疾病,他们晒太阳的重点是晒背,让充足的阳气赶走盘踞

学习

对数函数练习题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对数函数练习题10篇,内容包括对数函数十大经典题,高一数学对数函数练习题和答案。2研究方法关于函数比较研究的文章较多,各有不同的比较维度.如文[2]作者从知识结构、知识的呈现过程与方式、数学文化的传承、数学与现代信息

学习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鲁滨逊漂流记梗概10篇,内容包括鲁滨逊漂流记1-20篇梗概,鲁滨逊漂流记梗概350个字。鲁滨逊并未灰心丧气,首先作了一个木排,将沉船上所有有用的东西运回了小岛,其中有食物、制帆篷的布、***枝弹药、淡水、酒、衣服、工具……。他

学习

唐代边塞诗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唐代边塞诗10篇,内容包括唐代边塞诗十首,唐代边塞诗及赏析。边塞诗在中华民族的文学历史上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就已有之,但是直到唐朝才达到历史的顶峰。唐朝的边塞诗,不仅成为了之前边塞诗的集大成,而且对后世的边塞文学有着深

学习

论唐代西北边塞诗中萧关的意象文化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论唐代西北边塞诗中萧关的意象文化,内容包括唐代边塞诗中玉门关意象分析,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影响。作者简介:郑丽霞,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散文。萧关和陇关是唐代西北边塞诗的代表意象

学习

中唐著名边塞诗人李益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中唐著名边塞诗人李益,内容包括中唐边塞诗人李益,唐代诗人李益简介。唐代是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诗坛文风鼎盛,名家林立,名篇迭出,仅《全唐诗》所收的诗人就有2200余家,诗作达48900余首。在灿若星河的唐代诗人

学习

如何提高适应力等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提高适应力等,内容包括如何提高适应能力的摘要,提高适应力训练。如何提高适应力一个人的身心是否健康,行为表现是否正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呢?面对现实,乐于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