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简介10篇

鲁迅简介篇1

中国电影《鲁迅》由现实与梦境两部分虚实结合而成。 影片选取了鲁迅最后3年的生活,在这3年中,3场死亡成了一个内在结构: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与鲁迅之死,其中夹叙了与瞿秋白交往、参加杨杏佛追悼会、与萧红和萧***会面等事件,这是影片“实”的部分。在这部分中,鲁迅的生活情景以真实为前提,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群众演员的发型,影片均自然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真实情景。

(来源:文章屋网 .wzu)

鲁迅简介篇2

一、“走近”鲁迅,让学生的阅读兴致倍增

鲁迅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应该“走近”鲁迅,即让他及其作品走下圣坛,用通俗的眼光解读鲁迅和他的经典文学。孟子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往往是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工作中的“座右铭”,他们坚持走“知人论世”的传统教学途径,在导入新课时特别注重“作者简介”的环节,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些教学环节是空洞的、“大而化之”的“简介作家”,可能导致学生对鲁迅产生敬畏感;有些教师在介绍作者时,总是喋喋不休地“授予”鲁迅“思想家”“文学家”和“***家”之类的“光环”,其神态与语气恰似孔乙己教店小二写茴香豆的“茴”字一样。显然,这样的“简介作者”对于解读文本的主旨是甚为“渺茫”的。以此,我们必须把鲁迅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介绍,可以适当地补充作者的轶事趣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活着的鲁迅就在身边,并自然的对阅读鲁迅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效减少由于特别的“敬重”而“畏惧”甚至“疏离”鲁迅的现象了。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风筝》一课时,就结合《鲁迅自传》(初中语文所选的范文)介绍鲁迅的童年,特别是其父的早逝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以利学生轻松理解鲁迅为何希望弟弟要有“大出息”,不要“玩风筝”的“本心”了;同时,由于此文所在单元的主题也是“亲情”,我就着重引导学生从这一个“角度”去理解文本主旨,这完全学生的心智的。

二、以生为本,让学生的阅读活色生香

鲁迅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波澜不惊的,既没有莫泊桑小说情节上的波澜起伏,也没有契诃夫小说那种不动声色进行讽刺的冷幽默,鲁迅作品的背景是凝重的、灰色的,语言隽永、凌厉。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时,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沿着学生学习的思路去引导,不仅自身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教学效果会更理想。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首先要求阅读范文至少两遍,并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勾画出来。然后,让他们结合课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讨如下问题:刘和珍到底属于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要称刘和珍为“刘和珍君?”并要求学生从文本中选择相关的词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一一回答上述问题,结果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当然,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小儿科”。但是,我的理由有两个:其一,学生能理解这些足够了,若把那些高深的学术研究成果“告诉”学生则是画蛇添足;其二,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反复阅读,特别是经典作品更需要“重读”。假如大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重读”,或许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得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为个性化。

三、因材施教,让学生的阅读理性攀升

教材是开启学生情感之门的金钥匙,目前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而定鲁迅作品,本身就是思想美、语言美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有比较突出的思想意义导向,即尊重生命、关注自然、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带领学生走入其中,让他们感悟鲁迅对信念的追求、对生命的思索;切身感悟其中的历史的厚重、世事的沧桑,催人泪下的奋争、感天动地的悲壮……师生互动合作,一起吸收仁义、诚信、和谐、自省、谦让等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从而让学生的阅读得到理性攀升。诸如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由之态和自在之趣,能激发他们呵护生命、探索自然的美好感情。

鲁迅简介篇3

一、勿将鲁迅作品的价值与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数量简单挂钩

衡量一个作家作品的价值,有很多的标准与原则,并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具体的甚至巨大的差异。远的不说,仅就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而言,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曾发生多次变迁,从启蒙到救亡,从“人的文学”到工农兵的“大众的文学”,对作家、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大相径庭。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评定是无法把握、漂浮不定的,如真是那样,又何来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事实上,穿透历史、时代的尘埃,衡量文学作品最终的依据还是作品本身是否能传达出先进、深邃的思想,是否具有富于创造力的、优美的语言形式,是否能够打动、震撼作品的接受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正经典优秀的作品正是依靠这些超越时空的特质在读者与批评者中源远流传的。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及入选作品数量多少能否成为衡量鲁迅作品价值依据呢?当然不能。一国之中学语文教育事关国民素质与思想***治导向之基,其教材选择当然要慎之又慎,但其标准却与文学作品流传的价值标准并不相同,而是一种基于“教育功利性”基础上的决定,即要服从于教育的***治目的、思想标准并考虑到教育手段的落实(便于教育)。因而,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应该是兼顾上述原则的典范例文,而若以文学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入选文章也不一定是真正最好的文章,换言之,入选的作品不一定比未入选的作品优秀。事实上,这些年来许多入选中小学教材的作家作品在学界都出现了争议。而具体到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变化,亦是如此,我们不能说鲁迅入选的作品就比鲁迅其他未入选的作品优秀,而要从不同时代的教育背景、教学需要中找原因;我们也不能认为鲁迅作品的优秀与伟大在于其一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且数量多,而只能把这种现象看作鲁迅作品价值的一种体现与参考。同理,我们也没理由把鲁迅作品入选教材的数量看作是时代对鲁迅价值的认定,这不足为定。鲁迅作品的魅力与伟大,在于其对国民性深邃的洞察与表现,在于其“绝望”哲学的现代性思考,在于其语言形式的精炼与探索,这些都不会随一时、一事而改变的。而且,很耐人寻味的是,鲁迅自己认为自己的作品“黑暗”,希望它们“早朽”,更不愿成为教材选文。因此,对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变迁,特别是近年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变少的情况,应该有客观、理性的认知:其一,其中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策与教育情况变化的结果,可以从今天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讨论,数量多不见得就是鲁迅传播的好事,篇目选择得当和教学处理深入才是关键,而且这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问题,而简单地将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等同蓄意降低鲁迅的文学地位、否定鲁迅作品价值,甚至据此大鸣大论,似乎失之偏颇、考虑不周;其二,对于以之为论,借机泼鲁迅脏水的人,则不能不提防其险恶用心,为博出位,抑或是求新立异,先生作品里对此类人等的嘴脸早有摹画。其三,最重要的是,要静下心思琢磨琢磨,在中学教学甚至是大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近鲁迅、读懂鲁迅。

二、改变长期的“神化——异化”的鲁迅传播方式,引导学生以“作者——读者”的平等立场走近鲁迅

鲁迅作品长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而且一直是教学、考试的重点,按理说应该已经形成了相当的教学经验,然而不幸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是经验,而是成见: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批判性强、时代性强,成为相当一部分师生对鲁迅作品的印象,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也苍白地围绕揭露、批判封建主义展开。其结果就是很多的学生甚至老师对学习鲁迅作品都发憷,都不喜欢学习鲁迅作品的课文。产生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样的,这当然与鲁迅作品思想深邃、富于特色的语言有关,但更主要是源于长期以来基于***治原因、教育目的对鲁迅神化而导致对其作品的误读。一方面,主流声音给予鲁迅及其作品高度的评价,诸如“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魂”等等称号不一而足,将其置于中国文学圣坛的位置,鲁迅所批判的必然是腐朽的、***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对鲁迅作品则进行预设的、反封建性的苍白空洞的宣讲,再深入些的是对其进行时代背景下的解读,而缺乏对鲁迅作品深入地真切地阅读体验与***思考,更谈不上对鲁迅作品艺术美及其哲学思想的充分体悟与把握。可以想见,这样处理下的鲁迅作品如何能对青春年少、充满梦想的青少年产生魅力,而且随着近年多元文化语境的建立,人们开始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人与事,一些与鲁迅论战或遭鲁迅抨击的历史人物开始以别样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进入到一个温和、复苏的阶段,这都使得不少人开始有意无意间在只言片语中找寻鲁迅的缺陷与错误,形成对鲁迅其人其作的深一层误读。初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这种误读不仅仅影响他们个人的学业与成长,进而可能改变鲁迅作品在我们整个民族中传播与接受的流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教材在选择与处理鲁迅作品应该更加慎重。首先,应该尽量剔除***治因素与标准,选择那些富于哲思和艺术美的作品,把鲁迅的真正的文学佳作提供给中学课堂,而非简单地看数量的多少,选择不当,数量的多倒会适得其反,加深鲁迅作品与初高中生的隔膜。第二,教师应该有意地排除之前主流声音对鲁迅的评价与认定,把鲁迅 请下神坛,并适当寻找教材之外的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不带任何预设观念的阅读,从一个普通人、一个作家的角度给学生介绍一个全面的、人性的鲁迅,引导学生切身体悟鲁迅作品的深邃与魅力,让学生与鲁迅建立平等的作者与读者关系,使学生能够以自己的第一感觉接触鲁迅、理解鲁迅,这不仅是还学生以读者的权利与自由,也是对鲁迅及其精神真正的尊重与传承。事实上,2010年多地中学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对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进行了删减、调整,但在选读本中大幅增加了鲁迅作品的数量与范围,这种变化正体现和切合了今日鲁迅传播、接受的正确方向。

鲁迅简介篇4

唐弢在致鲁迅博物馆的信中介绍了自己发现这个书目单的经过,并提出了处理意见:

1959年我正式调北京,处理了一些旧书,又从一本线装书内,找到夹在里面的先生于1936年3月17日给我的一封信,书已给蟑螂咬坏,因此信也缺了一角。在这封信内,还夹有《日语学习书目》一纸,也是先生寄给我的。许编《鲁迅书简》第二封(1934年8月9日夜,《全集》未收录)里说:“内山书店的关于日文书籍的目录,今寄上。上用箭头的是书店老板所推举的;我以为可缓买或且不买的,就上面不加圈子。”指的就是这张书目,当时没有找到,这时却发现了,上有先生加的圈,本应作为1934年8月9日夜那封信的附件。(《唐弢文集》第10卷,第806—807页)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唐弢作为收信人指出这张书目单是鲁迅在1934年8月9日致他的那封书信的一个附件。按照唐弢的这一说法,这个书目单也应当和那封信一起被收入《鲁迅全集》之中。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唐弢的意见没有被《鲁迅全集》的编者采纳,造成了现收入《鲁迅全集》之中的那封1934年8月9日鲁迅致唐弢书信实际上是一个残简的失误。

另外,唐弢为了让鲁迅博物馆职工了解这五封书信和一张书目单的详细背景情况,还专门撰写了《鲁迅先生信五封目录一纸说明》,对这张书目单作了如下的说明:

一、《日语学习书目》:

这是我学日本语文,写信向先生请教,先生抱病去向内山书店要来的,于1934年8月9日夜附在信(原信已交许广平同志)的里面寄来,目录上有四本书,由先生用墨加了圈。(《唐弢文集》第10卷,第808页)

关于鲁迅关心并指导唐弢学习日语的情况,唐弢曾在发表于1936年11月15日的《纪念鲁迅先生》一文中也有回忆:

……

两个月后,我的学日文计划失败了,其中的缘故很多,一时说不清。但鲁迅先生仍旧给我鼓励,劝我自修,不要间断。我又终于间断了,而且还索性完全放弃它。所以放弃的缘故也很多,一时说不清。但我得承认一句:艰难犹如钢铁,只有奋斗的火力可以融化它。然而我没有,我因此更其想念鲁迅先生了。(《鲁迅回忆录》(散篇中册),第659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唐弢在这篇纪念鲁迅的文章中碍于当时的社会情况没有说明他为何在得到鲁迅的指点之后又中断学习日语的原因,不过我们可以从1995年出版的《唐弢文集》第9卷附录的“唐弢著作及学术、社会活动年表”中了解一个大概。

(唐弢在1934年1月6日由黎烈文邀请的宴会上和鲁迅初次相见)

7月,唐弢受读书会成员们的委托给鲁迅写信,提出很愿意学习日语,请鲁迅介绍几本社会科学方面的日语学习书。鲁迅几次复信,不但就学习日语方面的情况及学习方法提了意见,而且给唐弢寄去内山书店关于日文书籍的目录;目录上除有内山书店老板推荐的书目外,鲁迅还在他推荐的部分书上画上圈子。

唐弢在鲁迅的教导下,在上海邮局邮务工会酝酿开办了日语学习班,聘请专人讲授,每星期两次。读书会的成员能参加的都参加了,教科书就用鲁迅推荐的《现代日语》上册。当时邮务工会的大权掌握在手里,由于工贼暗中捣乱,学习班不久就宣告结束,停办了。

从上述内容来看,鲁迅对唐弢学习日语的指点,实际上也间接指导了唐弢参加的由进步的邮局工人发起组织的读书会的成员。

鲁迅简介篇5

一、 “作者介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将“知人论世”理论的运用仅仅局限于“介绍作者”这一固定模式,而忽略了“人”和作品、“人”和学生、“人”和教学的联系,从而导致了作者与我们阅读教学之间的“割裂”。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教师们习惯采用的“作者介绍”方式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 程序固定,教学环节被生硬割裂

“作者介绍”环节往往介于课堂导入和研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之间。不少语文教师只是走“作者介绍”的过场,把“作者介绍”作为一个***的知识点(从高考考点看就是“文学常识”),而忽略了“作者介绍”和前后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于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精彩的导入之后,是与导入内容无关的作者介绍,作者似乎是被教师生硬地拉入到课堂的。这种“被拉入”现象,不仅使导入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且使课堂前后环节内容脱节,破坏了教学环节的流畅展开,使得文本学习缺少整体感。

(二) 内容干瘪,作者形象被符号化

通常的“作者介绍”往往是作者信息的罗列,在笔者接触到的很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中,作者介绍的内容一般不外乎作家人生履历、创作概况、***治思想等。这种浅层面和公式化的介绍,忽略了作者应有的才能、志向和情趣,忽略了作为交流对象的作者的血肉,作者被概念化、抽象化,成了远离作品、远离读者的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面对这样的“被符号化”的作者,学生内心恐怕只会产生一种疏离感和陌生感,而很难激起与之对话的意愿,从而也就很可能影响到文本的解读。

(三) 教师把握了话语权,课堂教学主体“错位”

“作者介绍”,调换一下词序就是“介绍作者”,谁在介绍,毋庸置疑就是我们教师,于是,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就是课堂的主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大多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者,或者滔滔不绝,或者一句带过,或者兴之所起,或者凭个人喜恶……学生默默地听讲,机械地接收。教师决定作者介绍的相关内容,却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收,参与度并不高。

笔者以为,这样的“作者介绍”与孟子所言的“知人论世”的出发点其实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目标,还要考虑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生硬的作者介绍虽然可以实现积累文学常识的知识目标,但是通过作者联通“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感受作者的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情感目标则很难达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目标则往往容易落空。

二、 “走近作者”阅读教学的尝试

既然孤立的“作者介绍”不能产生良好效果,那么我们能否采取其他的符合“知人论世”原则的呈现方式来达成阅读教学的多层目标呢?为此,笔者进行了多种尝试,不再是单一地“介绍作者”,而是通过多种手段使得学生“走近作者”。

(一) 调动储备“走近作者”

对于作者的相关信息,学生是有收集整合信息的条件和能力的。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完全不必越俎代庖,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学习,而是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收集资料合作学习。只要给学生机会,学生是完全可以找到作者的相关资料的。

我们可以以鲁迅的教学为例,鲁迅是一个说不完的主题,不同的学生对鲁迅有不同的解读。为了达到“走近鲁迅”的目的,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之前,笔者请学生把原有的关于鲁迅的知识储备作一个整理:(1)列出你读过的鲁迅的文章(包括教材内篇目与课外自读篇目);(2)找出你最喜爱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如果不喜欢,谈谈不喜欢的理由;(3)讲讲你知道的有关鲁迅的故事。

这样的准备过程,可以让学生都动起来,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奋度。学生掌握的各种关于鲁迅的信息在课堂中碰撞融合,从而使得自己可以“遇见”更为熟悉、更感兴趣、更加全面丰满的鲁迅。这时,鲁迅也就不再是远离学生的教学材料里的鲁迅,而是被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激活”了的让人亲近的鲁迅。阅读自己亲近对象的文章,学生会更有兴趣。

在了解了学生对鲁迅相关材料的掌握情况后,笔者根据学生提到的对于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评价,因势利导,请他们根据鲁迅的爱憎看看《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态度,学生自然而然就看到了文中鲁迅对逝者的痛、对卑劣者的恨、对麻木者的批判。这样,笔者就把了解作者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活了学生的个体思维,融合了课堂的有利因素,不仅使学生能走近作者,而且通过走近作者而走进文本,从而实现了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向,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结合文本“走近作者”

鲁迅简介篇6

摘要:艺术在现代生活中意义广泛且涉及的领域多元化。如果一定要给艺术冠以准确的定义是值得商榷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是艺术行为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艺术家通过自身情感的融入,使艺术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艺术作品也承载了许多思想,并将思想传达与大众。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作品;情感

艺术的概念广泛,仅在各类教科书及文献中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定义。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所阐述的艺术的定义是:欧美拉丁语系国家,“art”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蔡元培早期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包括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区分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表达社会意识的一门大学科,广义上包罗文学、音乐学等,也包括建筑和园林等。①

百科全书对艺术的定义即从整体角度出发,艺术包括多个门类。有从专业角度定义它,有从文学角度定义它,也有纯粹从美的角度来解读这个词语。当然,不同的人对于此概念的看法不同,因为他们所处的知识背景与专业方向不同。例如:对于文人来说,他们把艺术体现在文字当中,当其把文字串联成一首首充满灵气的文学著作时会认为自己完成了一件属于自身的“艺术”作品,而这种艺术在文人心中最具价值与意义,是一种在文学领域的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人类最普遍的行为之一,美学家科林武德认为艺术是人类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活动,其他所有的精神活动都得从它的土壤上生长起来,宗教、科学、哲学都不是最原始的形式。艺术比他们更为原始,构成了它们的基础,使它们的发生成为可能。②因此,艺术的起源比较早,譬如人类第一把石斧的出现。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创造物,也是人类根据生活所需创造出来的符合日常劳作需求的鲜活写照,放到现今艺术家眼中即艺术品,即便它既粗糙又简陋。

谈及艺术与艺术品,艺术家是这两者的塑造者。艺术家的心中有一种黑暗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冲动,将这些艺术冲动凭借物质表现出来,就成了一个优美完备的合理想的艺术品。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艺术活动的关键。“艺术的普遍而绝对的需要是由于人是一种能思考的意识,这就是说,他自己而且为自己造成他自己是什么,和一切是什么。”艺术家在其中扮演了“人”的角色,只要其对身边的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或一定的思想观念,它就会去思考它并实现它。

将文学家放到艺术领域创作诗文的过程即艺术创作,相较于文学家,艺术家也具备此能力,仅创造对象不同而已。文学家须通过文字表述个人感受,进而汇字成章。而艺术家先用眼睛观察外部世界,再汇聚成某种或具象或抽象的形式,最后以颜色、造型、笔触将自己搜集到的形象以画面的形式表达。这是对自我的认知,更是对外在事物的亲近。就像黑格尔所说的“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自己。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人这样做,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观察。”③

规律即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例如画家创作一幅作品,其无法从头至尾的将自己关闭在封闭、狭小的空间里独自作画,即使有这个阶段也在其后期创作阶段。因为身为画家首先要对身边事物具有直观感受,譬如孩童在没见过飞机的状况下无法知道飞机的形象。因此画家必须先感知世上存在的事物之后在脑海里形成一定的物象或色彩,最终创作一幅作品。且一副好作品必须充满创作者自身的感情,使这份感情通过艺术作品这个载体传达到观众的眼中。这不仅是画家要表达的,也是所有门类的艺术家共同期许的境界。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能够表达其心境与情感因素,只是传达的媒介、方式不同。在我们看来绘画是通过***画的形式表达思想,音乐是通过旋律表达美感,书法是通过文字与笔触的轻重来表达艺术家的感受而诗人是以诗的韵律表达他的心灵。艺术是共通的,宗白华认为,自先秦以后,“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书法尤为代替音乐的抽象艺术。”④

可见书法与画法能表现艺术家在其作品中的情感寄托。尤其是书法,最能体现个人的气质与韵味。人们通常看某个人的字就能略知其性格与特质,以艺术表现角度来观察,也不无道理。在《中国书法里德美学思想》一文中,宗白华在阐释清代大画家石涛的“一画说”时,就曾指出,“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没有人,就感受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美”。⑤譬如,诗人与诗歌作品之间就是情感与创造美的传递者。诗人作诗即通过自身感受运用文字、押韵及韵律表达切身感受,因此其创作一首诗时会融入丰富的情感在作品当中。当然,与其他艺术家表现方式不同的是通常会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或当事人所处的环境所联系起来。艺术方式表现的共通之处如宗白华所说的“中国画运用笔勾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直接表现生命情调,透人物像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洗尽尘滓,独存孤迥’。”⑥此话表明中国画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中国画以墨为媒介描绘人物或景物,它用墨的浓淡轻重通过艺术家自身感受体现到宣纸上,它表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情调,能够透过此物来感受此人内心,因此其有一种内在精神作支撑。

艺术家从自然提取元素,根据自身情感需求进行艺术活动。每件艺术作品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人们需要通过观察对其进行区别。以绘画作品为例,西方的油画总要比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直接与具象,他们用单纯的甚至浓厚的色彩、精准的形式把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人和物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中国画不同,譬如一位国画画家要表现一望无垠的江水或湖面,他们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将画面展现的淋漓尽致,更甚者只留空白让观者自己意会其中奥妙。

中华艺术从根本上说,不是指向所表现对象的外在真实,而是化景物为情思,“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追求题外的意趣、意味,追求艺术的真实。因此中华艺术,不论是绘画、音乐还是书法都具有追求题外的情愫,这是其特征之一。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古往今来研究艺术、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学者众多,见解独到精准的不乏其人。本文仅就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潜在联系提出拙见,浅显的论述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联。(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2][美]科林武德.艺术哲学论文集[J].美国布卢明顿出版社.1964.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91.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邓福星著.艺术的发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2.

[6]宗白华、王德胜.宗白华评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注解: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12

②[美]科林武德.艺术哲学论文集[M].美国布卢明顿.1964年版.第55页

③[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9页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2页

⑤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美学散步》,14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⑥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6页鲁迅与电影的缘起刘素

摘要:鲁迅的看戏经验和的科学认识使他对电影这一新兴艺术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上海的十年,他跟随社会的潮流,走进影院,借电影来调剂生活,并将电影作为求知的渠道。

关键词:电影;戏剧;科学;生活调剂;求知渠道

在鲁迅的家乡,戏台是必不可少的,对戏迷来说,台上的表演无非是忙碌生活的消遣,但也就是这样的民间艺术,充当了鲁迅与电影间的媒介。鲁迅幼时的观戏经验使他熟知舞台的各种“机关”,数十年后,当他在日本第一次“触电”时,舞台上的演员“转场”到银幕,他也从“乡下看客”变身为“银幕前的观众”,虽然视觉感官和心理接受都有所不同,但他很快适应了这样的角色转变。1927年他来到上海,电影成了生活的唯一娱乐,以往对戏剧的兴趣也逐渐淡了。“电影较之戏剧显得进步许多,它虽是简括,虽是拙劣,但还总靠着纯然的戏剧底公开底开演之际,满足着公众的要求这一点上,牵惹着民众的心。将演剧的意义,解释为公开的东西,则要而言之,在纯然的的戏台兴味的意义上,电影是站在戏剧之上的。”①鲁迅坐在沙发椅上,神经被影片情节一次次挑动着,但他并没有如邻座一样做出即时反应,只是冷峻地继续观看。“去年到上海来,才又得到消遣无聊的处所,那便是看电影。其实电影又何尝不是一样呢,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因为这,所以使戏法长存于天地之间,也所以使暴露幽暗不但为欺人者所深恶,亦且为被欺者所深恶。”②

除了儿时观戏经验的铺垫,对科学本身的认识也使得鲁迅在面对电影狂潮袭来时能够欣然接受。“科学不但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高深,还帮助了中国文化的光大。”③虽然中国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0世纪仅凭口耳相传和执笔书写是无法将中国文化精神发扬广大的。电影作为科学的产物,因其形象的视觉感官和快速的信息传递,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空余生活,鲁迅作为大众的一员,敏锐地指出电影是一种比传统纸媒更加有力的宣传手段,“那活字,并非将概念传给读者,却给以动作和具像。这在直接地是视觉底的这一种意义上,是无上的通俗底的而同时也是感铭的活字,在原则底没有言语这一种意义上,则是国际底活字。作为宣传,煽动手段的电影的效用,就在这一点。”④

一、生活的调剂

电影对鲁迅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它首先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到上海后,电影这顺应主流的媒介很快讨得鲁迅的欢心,一得空,他便会邀上三五好友,携上妻儿,向影院进发。承认电影院的好处在于“你一出影院,至少在所受的美底印象尚未消失的短时期中,觉得自己是善良的人。”这种短暂的净化可以暂时忘记生活的烦忧。

但行乐并不容易,危险时刻潜伏着。一是上海的空袭,1932年1月29日,上海遭遇战事,鲁迅全家逃至英租界内山书店避难,狭小的阁楼上“十人一室,席地而卧。”突然而至的事变让鲁迅身陷火线,目睹血刃塞途,飞丸入室,不禁发出命在旦夕之概。二是当局的白色恐怖,1931年初,柔石被捕,在他的口袋里搜出鲁迅与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当局准备拘捕鲁迅,后被证实“拘捕”一事系谣传,他侥幸逃过一劫。三是小人的攻击,他初到上海遭遇文豪们笔尖的围剿,“创造社,太阳社‘正人君子’们的新月社中人,都说我不好,连并不标榜文派的现在多升为作家或教授的先生们,也得时常暗暗地奚落我几句,以表示他们的高明。”他先是被指责成“封建余孽”、“没落者”,后来竟被判为主张杀青年的棒喝主义者和***了。夹杂战事、通缉、陷害泥淖中的鲁迅傲然地站立着,但经历的越多,难免失落,“为了防后方,我就得横站,不能正对敌人,而且瞻前顾后,格外费力。”他需要调剂,去排泄内心的苦闷,电影院为他提供了暂时放松的场所。

二、求知的渠道

电影是一种异于报刊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介的现代化求知渠道,它将静态的***片、文字变得生动逼真。观众不仅可了解国内的逸闻趣事,还可观赏到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这对从小求“异”的鲁迅是个不小的诱惑。在去南京水师学堂前,他曾骄傲地宣称:“我要到N进K学堂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事实证明,水师学堂四整天的英文课程对他接受外来文化,开拓文艺的境界,大有裨益。

世界的眼光从此养成,借用他为一个青年作者的文学论著写的题记,“纵观古今,横览欧亚,撷华夏之古言,取英美之新说,探其本源,明其族类,解纷挈领,粲然可观……”他不仅求“博”,而且求“通”,通古今、通中外、通子史、通诗文与书画、通书籍与实物。这种眼光还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外人,译经书,子书的是有的,但很少有认真地将现在的文化生活――无论高低,总还是文化生活――绍介给世界。”

电影的出现为鲁迅拓展了新的视野,有一天,在一处筵席上,他便指出“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但话还没说完,同座的人一阵哄笑。鲁迅后来在《“连环***画”辩护》就此问题补充到,“电影教学是埋伏着许多问题的,例如,首先第一,是用的是怎样的电影,倘用美国式的发财结婚故事的影片,那当然不行。但在我自己,却的确另外听过采用影片的细菌学讲义,见过全部照相,只有几句说明的植物学书。所以我深信不但生物学,就是历史地理,也可以这样办。”⑤可见他对将电影运用到教学中是理性的,电影有着它的优势,可以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学生也易于接受,但在选材上仍需把关。

他主要向青年推荐的是一些能够开拓的影片,如《南极探险》、《珍珠岛》、《荒岛历险记》等。“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菲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电影将非洲,北极,南美,南洋的故事搬至银幕,观众可以不出国门就可以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看电影也是引导青年继续战斗,《复仇艳遇》、《铁马》、《十字***英雄记》等就是这一类影片,他是竭力向青年推荐的。同时,他也主张青年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的,“青年为了要看虎狼,赤手空拳的跑到深山里去固然是呆子,但因为虎狼可怕,连用铁栏围起来了的动物园里也不敢去,却也不能不说是一位可笑的愚人。”⑥了解对手,以达到古语所说的“知己知彼”。这也是求知的另一层目的,正如鲁迅认识到的“虽是西洋文化,我们能吸收时,就是西洋文明也变成我们自己的了。”只要对改造中国有用,就应该拿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在上海文坛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他是海上漂流者,更是横站的斗士。为了继续勾勒他完整的生活***像,捕捉他真实的思想感情,我们找到那时非常流行并且受鲁迅喜爱的电影作为切口,经过上文的分析和证明,已基本梳理了电影与鲁迅的缘起和“触电”对他的重要意义。(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鲁迅译:《关于剧本的考察》,王世家,止庵编:《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7页。

②鲁迅:《朋友》,王世家,止庵编:《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5页。

③鲁迅:《偶感》,王世家,止庵编:《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9页。

④鲁迅译:《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王世家,止庵编:《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鲁迅简介篇7

>> 瑞典文学院院士概览(中) 瑞典文学院院士概览(下) 厦门文学院成立 滑铁卢大学文学院 河北文学院、湖北省作协文学院与作家签约 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作家班结业 作家、评论家的摇篮――文学院 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徐根鹏 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婧婷 洛阳文学院“青年作家培养计划”启动 昆山国际学校尔雅文学院简介 洛阳文学院开展文化扶贫活动 鲁迅文学院召开青年作家座谈会 重庆文学院第三届巴蜀青年文学奖颁奖 鲁迅文学院第六届高研班儿童文学论坛启动 文学院举办纪实文学创作研讨活动 鲁迅文学院举办文学对话――作家的期待与批评的功能 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高研班赴塘沽进行社会实践 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高研班赴山东进行社会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简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9-19.

[8]王宁.瑞典皇家文学院院士埃斯帕马克谈诺贝尔文学奖[N].文艺报,1987-07-18第29期(总第545期第6版).

[9]朱安远.有错即改(栏目)[N].南方周末,2013-02-21(总第1514期第A2版).

[10]堵***.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暨演讲文库・演讲辞卷(十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11]朱安远.有错即改(栏目)[N].南方周末,2013-03-21(总第1518期第A2版).

[12]朱又可,姜丰,张洁瑶.这18张椅子,决定着诺贝尔文学奖[N].南方周末,2013-01-24(总第1510期第E28版).

[13]朱安远.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概览(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3,20(25):142-150,152.

[14]朱安远.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概览(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30):172-179.

[15]李曼.获诺贝尔奖的女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鲁迅简介篇8

关键词: 鲁迅翻译观直译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翻译家。翻译在鲁迅的文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活动是以翻译开始又以翻译终结的。他一生译作颇丰,自1903年翻译雨果的随笔《哀尘》开始,到1936年逝世前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为止,共翻译了15个国家110位作家的224部(篇)作品,体裁包括文艺理论、美术、小说、诗歌、童话、杂文等。除大量的翻译实践之外,他还有不少讨论翻译的理论文章。20年代末30年代初,鲁迅对翻译问题作了一系列非常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诸如“直译”、“欧化”、“宁信而不顺”等具有变革性和新颖性的翻译主张。与其他译者相比,鲁迅的翻译思想别具一格,因此曾长期遭到批评和非议,时至今日,仍有人不同程度地附和这些批评和非议。尽管如此,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仍占有重要的位置。

袁锦翔把鲁迅的翻译概括为3个时期:从1903年开始翻译到“五四”运动为第一期。在此期间,鲁迅除科幻小说外还译了一些被压迫民族文学的作品。代表作有《月界旅行》与《域外小说集》。从“五四”到1927年大***失败为第二期。在这个“上下求索”的时期,鲁迅移译了不少东欧、北欧和日本的作品。代表作有《说幽默》、《苦闷的象征》等。从1927年到1936年逝世是第三期。这是他译事的辉煌时期,翻译是为了战斗。代表作有《思想・山水・人物》、《小彼得》、《毁灭》、《艺术论》(卢氏)、《死魂灵》等。[1](P131)

一、鲁迅翻译观的形成

从意译到直译。鲁迅的翻译活动可追溯到1903年。当时,鲁迅受梁启超、林纾等人的影响,走的是“意译”的路线,对翻译没有提出独到见解。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鲁迅的最早的翻译作品是1903年他用文言改写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之后,鲁迅又陆续翻译了几篇小说,像1903年所译雨果的《哀尘》,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稍后则译有美国路易斯・托伦的科幻小说《造人术》,匈牙利籁息的《裴彖飞诗论》。这几篇作品都有明显的晚清痕迹,即翻译手法的意译倾向。鲁迅后来也承认,他早期的几篇译作,“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2]并且还表达了明显的懊悔之情:“年轻时自作聪明,不肯直译,回想起来真是悔之已晚。”[3]1907―1909年,随着《域外小说集》的出版,鲁迅的翻译观开始有了“质”的飞跃。《域外小说集》序言写道:《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译也期弗失文情。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使有士卓特,不为常俗所囿,必当犁然有当于心,按邦国时期,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所在。[4]这篇序言阐述了鲁迅的两点翻译思想:一是鲁迅认为,接受外国文学,就要“读其心声”捕捉其精神实质;翻译外国文学,就要“弗失文情”,即忠实于原文进行直译。二是译者要注重翻译的选材和对原著的把握。鲁迅本人对于译介的作品是有明确选择的,《域外小说集》主要收录的是大量受压迫的北欧弱小民族和苏俄等国的作品。鲁迅的翻译意***在《摩罗诗力说》中说得十分明确:“别求新声于异邦。”――借异邦之新声,唤醒今日之中国,为在中国传播“摩罗”精神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鲁迅“直译”翻译原则的形成

鲁迅的翻译原则可以概括为“直译”、“求信”和“达旨”。早在《域外小说集》的序言中鲁迅就以“词致朴讷”、“移译亦期弗失文情”[5]155表达了自己直译的思想。后来他多次在相关文章中强调过这一观点。鲁迅的翻译观可以说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历代佛经翻译和清末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汉魏以来的译经高僧中,玄奘法师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一个。鲁迅认为,唐译佛经,很多文法、句法、词法是生造的,一经习得就懂得了。同理,对待外国文字时,由于汉字本身存在表达上的缺欠,也需要生造一些词句。在清末翻译家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则是严复。鲁迅强调直译同时赞成兼顾意译的主张与严复“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6]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鲁迅从林纾的翻译中也吸取了很多经验,但他也指出林纾译文中有很多误译,“任情删易,即为不诚”。[7]这些都成为鲁迅翻译原则形成的外界因素。鲁迅不仅继承了旧文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从外国文学中寻找反封建的武器,这便是他的“拿来主义”。因此,他提倡“直译”以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力量”。鲁迅直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改革中国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他把文学看作社会改革、民族***的武器。在1903年的《斯巴达之魂》的《序言》中鲁迅便指出,他所以译述这部历史小说,就是因为感受到“斯巴达之魂”的“懔懔有生气”,想借此激励爱国志士“掷笔而起”。同年,他在《月界旅行》的《辨言》中也明确说明是为让读者“获一斑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8]把翻译当作反封建、求***的思想武器才是鲁迅“直译”的根源。

集翻译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的鲁迅对翻译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其翻译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也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正如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王瑶所指出的:“由‘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就是由鲁迅以自己的介绍翻译和创作实践来奠定了基础的。”[9](P88)鲁迅的创作与其翻译思想和实践密不可分,这份丰厚的遗产有待我们不断地发掘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袁锦翔.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2]熊融.关于《哀尘》《造人术》的说明[J].文学评论,1963,(3):34-36.

[3]鲁迅.致杨霁云[A].鲁迅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鲁迅域外小说集・序言.鲁迅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5.

[5]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严复.严复集(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17.

[7]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鲁迅简介篇9

浓浓的一字胡,深黑的眼珠,一簇一簇直竖起来的黑发,和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他时常拿着烟斗,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1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跟着旅游社去绍兴。经了大约5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绍兴,我们的第一站是鲁迅故居。

一下车,住在绍兴的小林导游来接我们,她把我们带到了游绍兴第一站——鲁迅故居。

进鲁迅故居前,小林导游说:“鲁迅故居有4000多平方,比鲁迅祖居多出1000平方,是周家最大的建筑。”说完,并带我们进了故居。

进去后,我们先看到了迎客的徳寿堂,徳寿堂的上方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画,画下摆着一张张清朝时代的精致凳子,上面刻着龙、凤等吉祥***案。

接着,我们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卧室里有一张精致的木质清代床、刻着动物的木质圆木桌......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木制的。

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书房,书房里放着许许多多放书盒,一张精致的木桌上放着许多毛笔,那是鲁迅先生的阅读桌。

参观完鲁迅故居后,我们去了三味书屋,是鲁迅以前上学的地方。我们看了鲁迅以前坐的椅子和写字用的桌子。我们听小林导游介绍:鲁迅的桌子上刻有一个“早”字,那据说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课迟到了,他感到十分惭愧,所以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每天要早点到学校,不要迟到。

鲁迅不愧是绍兴名人,他的小时候就严格要求自己,我该向鲁迅学习。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2我早就听说鲁迅先生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作家、大文豪。今年寒假有幸来到绍兴,让我看一看鲁迅先生幼时生活、学习的地方。

我们从故居的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白墙黑瓦,显得非常的简陋,正当惊讶时,听到导游介绍说,鲁迅先生在当时也是富豪人家,但为了显示当时鲁迅先生的清廉,就用了白墙黑瓦。随后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客厅、卧室、厨房等地后,便来到了有名的百草园,此园坐落于鲁迅故居的最北面,这里是鲁迅先生儿时与伙伴嬉戏之所,我以为百草园必定是鲜花满地,芳香浓郁,风景别致,谁想只是一个菜园,周围几株百年古树,镌刻着园内的风雨岁月,世间沧桑。

从故居出来,没走几步就到了三味书屋,我想这大家应该都知道的,绍兴旧时耕读之风盛行,家塾私塾星罗棋布,“三味书屋”就是其中之一了。“三味书屋”原名为“三余书屋”,三余取义为“冬着岁之余,夜者日子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来塾师寿镜吾先生儿子将”三余”改为“三味”,取“读经味如稻粮,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此处为鲁迅先生读书之地。三味书屋正门一间房内,正面是一副梅花鹿***,旁边是八张桌椅,乃是学生习文读书场所,鲁迅先生的书桌上还刻了一个早字,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我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大作家,是因为他儿时的努力为他奠定了基础,我们正处于这个黄金时期,一定要以鲁迅先生为先榜,时刻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此次鲁迅故居之行真的是不虚此行,必定铭记在心!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3正月初三,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自驾去绍兴游玩,出发前,外公笑称这可是专门为我设计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我们去了鲁迅故居,在这里,鲁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青瓦粉台,虽然老房子颇有些年纪,但保存得非常好。小堂沿、祖母卧室、鲁迅起居室……看过文字介绍,再看看陈列的一件件旧物件,我仿佛穿越到了鲁迅小时候,那个有长妈妈讲故事、小鲁迅嬉戏玩耍的情境。

从鲁迅故居出来,走不多远便是此行的第二站——鲁迅纪念馆。纪念馆共有二层,一进大门,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半身雕塑,旁边赫然写着“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几个大字,妈妈说,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在纪念馆,我了解到了更多鲁迅的生平轶事,比如家境从富裕到落魄,从被人宠爱的长子长孙到天天跑药铺当铺被人瞧不起……这些都给鲁迅的成长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啊!

三味书屋是我们一行的第三站,据说这是当时绍兴城里比较有名的一个私塾,鲁迅小时候就在这里听寿镜吾先生上课。我看到了当时鲁迅求学时用过的一张硬木书桌,桌角上刻着一个“早”字。原来,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受到寿先生的严厉批评,他很惭愧,就在书桌上刻了“早”字用来告诫自己。可见,偶然犯了错不要紧,顶重要的是要能牢记在心,积极改正!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4鲁迅爷爷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想去看看大作家鲁迅爷爷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还有他念书的地方--三味书屋。暑假的某一个早上,爸爸终于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同意我们一大家子,去鲁迅爷爷的故里游玩,终于亲身经历了一次精彩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烈日炎炎,毒辣的太阳光狠狠的烤着大地,即使隔着鞋底,似乎也能感到大地的滚烫,天地仿佛一个大火炉。首先我们来到充满田园气息的百草园。一进门首先映入我们眼眶的是一大片一大片充满生命气息的绿油油的菜畦,还有一堵其貌不扬,而且长满野草的矮墙,我走到一口井边,心中不免疑问:这就是鲁迅爷爷书中提到的光滑的石井栏吗?我把手轻轻的放上去摸了一下,还真的挺光滑的,百草园中点缀似的,种植着几棵树,只是我也分辨不出来是什么树,其中只有皂荚树我还能勉强认出来,只不过这时已经过了结果期,妈妈帮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松树,桑树上结出的紫红紫红的桑果,鲁迅爷爷书中提及到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单是周围的短短的矮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爷爷笔下的百草园令人神往,可在我亲眼看来却显得有些乏味,有点小小的失落。

在百草园又逗留了一会,我们就进入了三味书屋,这是一座古老但又稍显破旧的旧房子。并不是很白的墙,乌黑的门,石板铺的地,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鲁迅爷爷念书的教室,教室中间的上方挂着块木牌子,上面遒劲有力的写着四个大字:三味书屋。牌子下方是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树下。教室里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左边的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表达了鲁迅的勤奋。

鲁迅儿时无限乐趣的游乐园,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毫无特点的一个菜园子,而他读书的地方只不过是一间简陋的房子,然而正是这样平凡的地方,却走出了一个极其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现在拥有环境优美的公园,设施齐全的学校,还有一流的教学环境,这里会走出什么样的人呢?我真的很期待。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5寒假里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冬令营活动,(华东六日六市游)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是我对参观的各个景点都有印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鲁迅故居了。

鲁迅先生是闻名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家。他是中国***的一颗火种。

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里面挤满了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鲁迅先生的半身铜雕像,他神情严峻,炯炯有神地凝望着远方。雕像两侧刻有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跨过左边那扇门,里面分为三个房间,陈列着鲁迅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

鲁迅简介篇10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说1925年发生的陈年旧案。案件中的两个主角,一个是鲁迅,一个是章士钊。鲁迅不用我介绍了。章士钊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孙中山的广州******府当过秘书长,在段祺瑞的执***府当过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我们在中学课文《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读到的那个“落水狗”,也是他。

鲁迅骂他“落水狗”,是因为章士钊在女师大风潮后被赶下了台,丢了教育总长,也就是***长的位子。女师大风潮,是鲁迅和章士钊对簿公堂的案由所在。

女师大,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简称。女师大的首任校长是鲁迅的好友。1923年,应好友之邀,鲁迅做了女师大的兼职教师,这是鲁迅的第二份兼职。在此之前,他已经兼任了北京大学国文系的讲师。

兼职之外,鲁迅在***有份正式的工作:社会教育司的佥事,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科长。

1924年,***任命杨荫榆出任女师大校长,替代了鲁迅的那个朋友。杨荫榆是个理想主义者,穿梭于世俗***治与教育,很是笨拙。她的侄女,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说她,多年在国外苦读,没看见国内的***浪潮,不了解国内的形势,不清楚自己的处境。她像个婆婆似地强调学风,反对学生涉足***治。然而,那时的女生,比如后来做了鲁迅夫人的许广平,都不是一般的人物,思想活跃,信奉自由,热爱国家,关心世界,岂能如她之愿,一门心思念书。

当年秋天,不识时务的杨荫榆,勒令3个未能按时返校的学生退学,引发了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驱杨运动”,要把她撵走,鲁迅等人参与其中,担心局势失控的***一度表示可以考虑撤换杨荫榆。孰料,匆匆到任的教育总长章士钊,看重杨荫榆,不肯撤换她。

怎奈,世事不洞明,人情不练达的杨荫榆,在与鲁迅这样的教师和许广平之类的学生的对抗中,屡屡败北。章士钊顶了一段日子,只得让杨荫榆卷铺盖走人。章士钊再也看不惯女师大的学生了,认为她们不受检制,啸聚男生,蔑视长上,礼教全荒,在国务会议上主张停办女师大,另外成立国立女子大学。刚刚平静的湖面上又一次波涛汹涌。鲁迅等六名女师大教师反对改组,宣布成立“女子师范大学校务维持委员会”,鲁迅出任校务维持委员会委员兼总务主任。

据说,章士钊派人跟鲁迅交涉,向鲁迅封官许愿说,你别闹,将来让你做校长。又据说,鲁迅断然拒绝了。怎么办呢?

8月12日,章士钊给临时执***段祺瑞呈送了一个免去鲁迅职位的公函,大意是说:做官的应该恪守本分,服从命令。但是,我们***的周树人,在我们***下令停办女师大之后,结合***徒,附和女生,倡设校务维持会,充任委员,违法抗令。我们需要将他免职,以示惩戒,这样做妥不妥当,请您鉴别核查。

在这份公函中,章士钊在“以示惩戒”之后,打了一个括弧,宣称免职鲁迅还缺少“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核议”,他们稍后再补办,以完备法律手续。

按照当时有效的《文官惩戒条例》,文官履职不当,胡作非为,视情况可以给予记过、降职、开除之类的处分。但是,他的上级不能想处分就处分,得草拟一个阐明事实和理由的惩戒文书,按照程序逐级上报,最后由临时执***这个类似于大总统的人物,交给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审查,如果这个委员会说NO,贵为部长的章士钊,面对鲁迅这样的小官,也奈何不得。

毕竟干过司法总长,章士钊知道,把惩戒文书送到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审查是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所以,他在给段祺瑞的公函中,打了这么一个括号,说,将来补办。段祺瑞收到章士钊呈送的公函的当天,毫不犹豫地,就下令照准。这样一来,在***干了14年、多次受到嘉奖的鲁迅,被免职了。

鲁迅不干了。他跑到类似于行***法院的平***院,交了30元诉讼费,跟章士钊打官司。确切地说,不是状告章士钊,而是章士钊领导下的***。至于自己的行为,实质上是否不当,该不该被开除,他避而不谈。他牢牢抓住“补办”这两个字大做文章,指控***“程序违法”,在他看来,“补办”,违反了《文官惩戒条例》的法定程序,未经惩戒法的法定程序就免他的职,是对《文官保障法草案》的亵渎。

章士钊以***的名义,在答辩状中委婉地承认“补办”的确存在“程序违法”的瑕疵,但他辩解说,当时女师大形势危急,不采取处分鲁迅的果断措施,其他人可能跟着起哄,不容易平息。他还在答辩状中详细描述了鲁迅的所作所为,认为鲁迅的言行与***职员的身份严重不合,暗指将鲁迅免职“实体”上是“合法”的。

平***院显然没有理会这一套,大概半年后,一纸坚认程序保障人权的裁决书,判鲁迅胜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鲁迅简介10篇

学习

学武术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学武术10篇,内容包括学武术十招,学武术10条好处。武术之所以有强烈的魅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近代著名太极拳师杨澄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哲理之

学习

幼师顶岗实习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顶岗实习计划,内容包括大专幼师顶岗实习计划,幼师顶岗实习月记录手册。目前,四川省农村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缺乏,学历和素质状况偏低,幼儿教育中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教育观念落后,质量不高等问题,根据“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20

学习

进修申请表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进修申请表10篇,内容包括进修学习申请表范本,进修申请表。专利申请文件修改是指专利申请人向国家专利行***管理机关提出专利申请以后、专利批准以前对专利文件中的有关技术方案、权利要求及其他问题予以修改的专利申请行为

学习

安全教育资料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教育资料10篇,内容包括工地安全教育资料,安全知识教育资料大全。安全常记心中就是要做到“人人事事保安全”。人人事事保安全,关键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事事保安全,重视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只有每个职工的安全意

学习

白帝城在哪里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白帝城在哪里10篇,内容包括白帝城典故在哪,白帝城简介100字。你怎能把天空、大地的温馨买下?我们不懂。我们红人,视大地每一方土地为圣洁。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生命里,每一根晶亮的松木,每一片沙滩,每一撮幽林里的气息,每一种

学习

妇幼工作汇报材料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妇幼工作汇报材料,内容包括县妇幼工作汇报材料,妇幼工作汇报模板。一、实施科学管理,整体运行稳步提升全院职工在县卫计局领导下,围绕“医疗质量安全和护理控感管理、医院学科建设、财务收费管理、人事绩效考核、DRGS支付改革

学习

丰满岳母10篇

阅读(25)

7157***3:可我幻想的是我岳母呀!千爱咨询***:这也没有关系。很多人都有过性幻想。但不要告诉你的亲人,特别是不懂这方面知识的人。千爱咨询***:你多大了?7157***3:34。7157***3:我见过岳母穿裤衩的样子。千爱咨询***:她丰满?7157***3:是...

学习

教师名言警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名言警句10篇,内容包括教师职业名言警句大全,教师的重要性名言警句。3、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要感恩老师,就像小草感恩那博大的土地一样。是他们用纯洁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启迪着我们,一次次给予了我们慰藉和

学习

忘记过去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忘记过去10篇,内容包括忘记过去的日志,忘记过去重新开始的文章。

学习

名词语法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名词语法10篇,内容包括名词语法完整版,名词语法的题目及解析。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与世界上的事物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便形成了对事物的认识。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尝试探究语法结构与人的认知方式及概念结构

学习

经典好书推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好书推荐10篇,内容包括十本经典好书推荐,经典好书推荐排行榜及作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学习主人公,如何在命运的溶炉里百炼成钢。《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看这本书,可以学到一些可以用到生活中策略。(来源:文章屋

学习

急中生智造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急中生智造句10篇,内容包括用急中生智简单造句,急中生智的造句怎么造。3、我看完了诸葛亮智退司马懿后对诸葛亮的急中生智十分佩服,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呀!4、小明昨天做了坏事,回家不知道怎么说,小明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撒谎的好

学习

二年级家长会总结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二年级家长会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二年级家长会记录怎么写,二年级简短的家长会总结心得体会。3、与同学相处。同龄人之间在一起很容易自由交流、无拘无束。学生之间是非常纯洁、正直的友情。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

学习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经济理论论文,内容包括市场经济基础论文题目,市场经济理论论文。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学习

死亡诗社简介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死亡诗社简介10篇,内容包括死亡诗社剧情介绍,死亡诗社英语简介。[4]王澍,段啵升,姚玉香.论成长电影中的人性假设及其对学校教育变革的启示――以《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05).[5]陈燕.《死

学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简介10篇

阅读(72)

本文为您介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简介10篇,内容包括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文主要内容。仿冒好友欺诈:主要基于亲朋好友关系链进行身份的伪造和冒充,通过用户网络沟通的使用习惯,更易降低受害人的警惕性、获得受害人的信

学习

余光中简介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余光中简介10篇,内容包括余光中简介,余光中100字生平简介。项目简介:致发光(EL)材料是将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的一种无机粉末发光材料,其发光颜色主要有蓝、绿、橙,以及上述颜色的过渡色。意义:可广泛应用于EL玻璃屏、EL搪瓷屏、EL

学习

朝花夕拾鲁迅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朝花夕拾鲁迅10篇,内容包括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哪10篇,鲁迅朝花夕拾阅读。

学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优秀范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初读感悟。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经研究后学生认定“为什么伯父会得到各

学习

简介翻译10篇

阅读(81)

本文为您介绍简介翻译10篇,内容包括医院简介翻译,部门简介翻译。一、引言“简介”是以简明的文字向公众介绍有关人物或事物的基本情况和特征的应用文体,主要包括人物、单位、产品、旅游景观和影视作品等的简介。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简

学习

人物简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人物简介10篇,内容包括人物生平介绍顺序,人物简介摘抄及事迹。古力,也是极乐的好朋友,玩世不恭的他,却被极乐给“驯服”了。后来的他时时刻刻地保护着他,让极乐不受到欺负。他小霸王的称号远近闻名,所以在也没有人会那么傻,来自投

学习

公司简介翻译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简介翻译10篇,内容包括公司简介的语言特征及翻译,一百字左右的翻译公司简介范文。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里,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企业在寻求发展机会时,并不会把目标市场集中在国内,跨国战略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