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语法10篇

名词语法篇1

【关键词】认知语法 可数名词 物质名词

一、引言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与世界上的事物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便形成了对事物的认识。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尝试探究语法结构与人的认知方式及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语言背后的认知规律。

在认知英语语法中,把相对稳定地存现于世界上的概念实体称为‘事体’,语法上将其编码为名词。事体主要分为两类:物体和物质,反映到语言学中则为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的区别。不同于汉语,区分英语名词可数性时,我们不能仅根据自己的常识来主观臆断该事物能否从直观上被个体计数来判定。在认知语法学家看来,英语中没有绝对的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之分,在实际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可数名词可用作物质名词,物质名词亦可用作可数名词,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其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二、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的认知区分

在认知语法中,物体和物质的区分有三个标准:界限性、内部构成特点及可数性。这三个标准也同样适用于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的区分。

1.界限性。人们在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倾向于运用空间上的有界和无界来感知事体。英语中可数名词是有界事物,它占有明确的三维空间,有其清晰的边界,构成它的各个部分是一个整体,并且以离散的个体形式存在,如bike;物质名词表示的是无界事物,它没有清晰的轮廓且以连续的形式存在,如water。

2.内部构成特点。事体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同质和异质。物体有独特的内部结构和组织方式,所以物体的各部分是异质的;而物质的内部组成结构相同,所以物质的各部分是同质的。如bus,它是由许多不同的零部件整合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个体,当它被拆卸之后,便不再具有bus的功能了;而pork,无论怎么切分,我们得到的仍旧是原本的pork,只是其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因此,表示切分前后有差别的物体名词为可数名词,表示切分前后没有差别的物质名词为不可数名词。

3.可数性。有些外观相似或者功能相当的事体可以视为同一范畴,它们是可数的。如英语词典、张培基散文集和小王子,它们都是供读者阅读的,所以被归为书籍的范畴。然而,我们不能把不同的事体归为一类,也就是不能把枕头和鼠标归为同一范畴。所以,可数名词指代的就是外观相似或功能相当的同一范畴内的不同事体,它们在概念上是可以被复制和计数的。可复制性是指事物可以累加,得到的是多个***实现功能的事物,例如:一支笔加另一支笔,结果就是两支可供人们使用的写字工具。物质一般是不可以被复制的,正如上面所述,无论多少pork放在一起仍为pork,只是体积增大了,所以物质名词不具有可数性。

事体的这些属性是密切相关的,例如:物体的有界性和异质性为名词的可数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无界性和同质性则在某种程度上对物质名词的不可数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数名词在语法上有复数形式-s,并且可以用基数词来直接修饰(如ten girls);与此相反,物质名词不存在复数形式(如*milks),并且也不能用基数词来直接修饰(如*two teas)。若要表达物质名词“数”的概念则需依靠有形的物量词来为其划界,这些物量词常常是一些表示容器、物质形状的词,如a puddle of water等。

三、可数名词与物质名词间界限的模糊性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本混沌的思想概念需要通过语言将其范畴化,但范畴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清晰分明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范畴化结果截然不同。因此,在区分物体和物质两个范畴时,有界性、内部构成及可数性的标准也不是恒定适用的,仅可作为一个范畴成员归属度的判定依据。那些通常情况下的可数名词亦可用作物质名词,反之亦然。例如:

1.You will get a lot of hotel for your money.

2.hey are excellent Scottish whiskies.

Hotel本是可数名词,但在1中其表示的是旅馆给人带来的舒适感,此时可数名词便用作物质名词。这实际上是一种概念上的转喻思维,hotel是用场所代替场所带来的舒适感。Whisky原本为物质名词,但在2句中显示了可数性特征,此处是用威士忌酒的复数形式来表示不同品牌或种类的威士忌酒。物质名词通过转喻来表示该物质的种类,因此,此时的物质名词表达的是有界的物体概念。

总体来说,英语中的名词可划分为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不可数名词)两类,但名词的可数性会因语境而异,其含义也会随可数性而改变。本文基于英语名词可数与不可数的认知原理,对两者的区别从界限性、内部构成特点及可数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建立英语思维的物质世界观,进而培养运用英语思维来区分英语名词可数性的习惯。

参考文献:

[1]Günter Radden & Rene Dirven.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M].John Benjan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63-73.

名词语法篇2

关键词:界限性;内部构成;可数性;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认知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37-02

奥拓・叶斯帕森(Otto Jesperson)(1909)率先在他的语法著作中提出物质名词和可数名词的区别概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开始研究语言与认知方式、概念结构、语义系统、人类知识、文化规约方之间的密切关系,解释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

在分析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时,首先要清楚名词的分类问题。传统语法中,Quirk将名词分为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普通名词又可再分为个体名词、集体名词、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数名词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包括个体名词和集体名词,而不可数名词不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包括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

将名词根据可数性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是英语中基本的分类方法。然而名词的可数性和不可数性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在某一意义情况下名词是可数名词,而在另一意义情况名词就是不可数名词。所以,在英语中没有纯粹的可数名词和纯粹的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划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在认知语法视角下从三个方面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进行了区分,分别为:1.界限性;2.内部构成;3.可数性。

一、界限性

Langacker (1987:18- 19,25- 31)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在论述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时用到了界性(bounding)一词,认为事物占据一定的空间,在空间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分。可数名词凸现的区域是有界的,要得到更多有界实体的标本,只能靠复制同一范畴,所以,可数名词有复数形式。事物如自行车等有清楚的、可被感知的外在轮廓,所以事物就以离散的、单独个体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事物充当的是物体而非物质,通常我们需要通过最大视觉框架理论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整体。在观察一场景时,可以选择从较远距离或较近距离的位置来观察。从较远距离观察就是最大视觉框架,从较近距离观察就是受限的视觉框架。例如,我们在飞机上观察从哈尔滨驶向北京的火车,我们可以看到两座城市的起点终点和周围的风景,这就是最大视觉框架。相反,如果坐在火车上就只能看到一部分火车行驶路径,这就是受限的视觉框架。通过最大视觉框架,我们就可以辨别物体的界限,可被感知的外在轮廓。界限性这一标准是物体的主要特点,并且以可数名词的形式表示,如汽车、自行车。

物质和物体正相反,如水、牛奶。物质没有固定的界限,物质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个体。当我们下班回到家中发现浴室中漏水时,水就是物质名词。因为水是无界的、无形状的物质。通过受限的视觉框架,我们看到的是无界的物质。如果在下雨天,路面有时会有水坑,水坑是有界限的,这时水就是物体,但是以水坑的形式出现。所以,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内部构成

事物根据其内部构成可以区分为物体和物质。如果事物的内部组成部分是异质的,这时事物就被看成是物体,并以可数名词的形式呈现。自行车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不同的部分构成了自行车这个整体。如果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所有有用的部分都被拿走了,那么自行车的结构就被破坏了,车也就不能骑了,剩下的部分也就不是自行车了,而是自行车的残骸而只能被称为是轮胎、车座等,却再也不是自行车了,也就失去了自行车原有的功能。由于物体的内部构成是异质的,所以各个组成部分是不同的,取出物体的一组成部分,那么物体的内部构成就被破坏了,也就不再是物体,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

如果事物的内部组成部分是同质的,也就是内部一致性,因为它几乎没有内部组成结构,这时事物就被看成是物质,并以物质名词的形式呈现。这同样适用于水、灰尘和碎片等。从物理或化学的角度来看,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离散的,分离的分子的,即使我们能看到,也和我们不相关。物质的一部分是由相同的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或者是灰尘可以被扩大、缩小或者是相分离。与物体不同的是,物质在被扩大、缩小或者是相分离的情况下,其内部构成并没有被破坏。例如水或者是灰尘被扩大、缩小或者是相分离,无论是被扩大、缩小和相分离的部分还是剩下的部分,都还是水或灰尘。所以物质而不是物体,是可以被分成不同的部分的,如一滴水。由于物质的内部构成是同质的,所以各个部分是相同的,取出物质的一部分,物质的内部构成 没有被破坏,无论是取出的那一部分还是剩下的部分都是物质。

三、可数性

物体,如果其外观相似或是其功能相同就可以被归为同一类并且可数。例如,圣经、英汉词典和莎士比亚故事集有相同的功能:它们都可以供读者阅读。这样,它们就可以被归为书这一范畴,而书是可以被计数的,如5本书。然而,我们不能把完全不同的物体归为同一类,也就是不能把电脑、汽车和云朵归为同一个范畴。可数性就是可以把外观相似或其功能相同的不同物体归为同一范畴,所以这些物体可以被复制或是被计数也就是具有可数性,是可数名词。如果只有1个物体,例如1棵树,因为数量单位是1,所以被描述成是单体的。如果是6棵树或是森林及由许多棵树组成,它们就被描述成是多体的。

正如上面我们讨论的,大多数物质都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如果被分离,也是分成同一种类的,物质的内部构成也没有被破坏,因为物质是同质的,而物体是异质的,虽然可以被分为不同的部分,但是物体的内部构成已经被破坏,也不再是原来的物体。例如,水即使被分为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的内部组成还是相同的,都是由同一物质组成的。

通过以上的三个标准:界限性、内部构成和可数性,我们可以把物质和物体相区别开来。

界限性、内部构成和可数性这三个标准可以为我们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进行区分,但同时也应注意,在不同的语境中,名词的可数性是变化的。在语言学习中,具体语境具体分析来判断名词的可数性,这样才会对语言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Alan,K.Nouns and Countability [J].Language,1980.

[2] Gunter Radden&Rene Driven.Cognitive English Grammar.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3] Langacker,R.W.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Stanford,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 李冀宏,杨玉娟.认知域与名词的可数性[J].外语教学,2008,(4).

[5] 曲英梅,杨忠.英语名词数范畴的认知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9,(5).

名词语法篇3

关键词:德语语言;名词的格

一、前言

名词是一种表示生物、事物以及概念的词。在德语中,为了表明一个名词与句中的其他词类的关系,用名词的格的形式加以表达。名词有四个格,每一个格都具有其不同的语法关系,都有其一定的词法意义。同时,在名词格的变化中,还有三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即强变化、弱变化和特殊变化。此外,还有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的变化。

名词第二格可作定语、表语、状语,还可作不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作某些形容词的宾语,补充形容词词义,可与要求二格的介词连用。如:Das Haus seines Vaters父亲的房子(作定语)。Er ist heute guter Laune.他今天情绪好。(作表语)。Eines Abends一天晚上(作时间状语),Schweren Herzens 沉重的心情(作方式状语)Wir gedachten der Toten des Krieges.我们怀念战争中的死者。(作不及物动词的宾语)。Ich bin seiner Hilfe bedürftig.我需要他的帮助。(作形容词的宾语,补充形容词词义)。w?hrend des Studiums学习期间(与要求二格的介词连用)。

二、名词二格中的强变化、弱变化和特殊变化

强变化:德语中大多数阳性名词和几乎全部中性名词是强变化名词,它们的变格的特征是:单数的二格加(e)s,复数第三格加 C(e)n,其他不变。注意以s,-sch,-st,?,-tz,-x,-z,-tsch 结尾的名词以及大多数单音节的阳性和中性名词在单数第二格时需加es.(但以元音或h结尾的例外,只加s,如:des Sees,des Schuhs),以 Cch,-ph结尾的名词和单音节名词在单数的二格时大多也加 Ces.,以 Cnis结尾的名词在单数第二格时需加 Cs,即 Cses(如:das Ergebnis,des Ergebnisses),月份名称以及以 Cismus,-us结尾的外来语名词构成单数第二格时不加词尾(der Mai C des Mai,Anfang Oktober,des Sozialismus)。复数是以Cn或Cs结尾的话,构成第三格不需要再加词尾,如:den Büros。

弱变化:以 Cant,-ar,-at,-ent,-et,-graph,-ist,-nom,-oge,-ot结尾的外来语名词、以 Ce结尾的阳性名词和一些表示人和动物的单音节阳性名词(如 der Mensch,der Herr,der Ahn祖先,der Held,der Bauer,der Prinz,der Graf伯爵,der Ochs公牛等)是弱变化名词,它们的变格的特征是:除单数第一格外均加 C(e)n。

特殊变化:一些阳性名词和中性名词(如der Staat,der Strahl射线,das Ohr,der See,der Stachel刺,der Schmerz,der Rektor大学校长,der Direktor厂长等)在变格时,单数按强变化形式,复数按弱变化形式。单数第二格 C(e)s(如:des Staates),复数各格加 Cen(die,der,den,die Staaten)。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der Friede,der Funke(火花),der Gedanke,der Name,der Wille,der Buchstabe,das Herz等词,它们在单数第二格时加 Cns,单数第三格、四格和复数各格均加 Cn。名词复数第三格词尾最后一个字母不是n的,要加n。如;das Kind,den Kindern。阳性弱变化名词单数在第2,3及4格时词尾要加n或en。如:der Herr,des Herrn。

三、二格中专有名词的变化

人名的变化:人名一般不带冠词(口语中可使用冠词),处于有关名词的前面第二格时加 Cs,第三、四格则不变。如:Haben Sie Goethes”Faust” gelesen? 您读了歌德的“浮士德”了吗?Ich bin oft mit Hans zusammen.我经常同汉斯在一起。若人名前有头衔和亲属名称(除 Herr,以 Ce结尾的弱变化名词和有分词变成的名词外),它们都不变。如:Professor Wangs Vorlesung 王教授的课,Herrn Mülles Versuch 米勒先生的试验。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可以直接在称呼后加 Cs,但 Bruder和Schwester除外。如:Ich gehe jetzt in Vaters Zimmer.我现在进爸爸的房间。Onkels Buch 叔叔的书。以 Cs,?,-x,-z,-tz结尾的人名构成第二格时不加 Cs,二是以省略号 ‘,更为普遍的适用介词von代替,如:Hans ‘ Eltern = die Eltern von Hans汉斯的父母。如果人名有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话,则需把 Cs加在人名的最后一部分的词尾上。如:Albert Einsteins Theorien 爱因斯坦的理论。

地名的变化:国名、城市名和地名可置于被修饰词前或后,在前,不需加冠词,在后要加冠词,第二格加词尾 Cs。如:Deutschlands Hauptstadt,die Hauptstadt Deutschlands 德国的首都。在使用地理名词时,大多数以 Cs,-x,-z结尾的地理名词前用 von。如:Die Strassenbahn von Mainz 美茵兹地铁。带有冠词的国名第二格和一般名词一样变化。(不代冠词的地名都是中性 das),如:Die L?nge des Rheins 莱茵河的长度。如人名、地名前,定冠词和形容词作定语时,名词后的 Cs应去掉。如:die Wirtschaft Deutschlands 德国的经济die Wirtschaft des heutigen Deutschland 现今德国的经济。计时的这一月名词后的月份名词是同位语关系,因此不需变化。W?hrend des Monats Juni war er in Berlin.六月这一月他在柏林。

书籍、电影、报刊、街道、商号等名称:这些名称连同冠词都要变格。如果它们前面有种类名词(如 der Roman,das Drama,der Film,die Zeitung,die Strasse)该种类名词需变格,专有名词则不变。如:Das Magazin ?Der Spiegel“ gef?llt mir nicht schlecht.明镜周刊杂志我感觉不错。

四、结束语

学习德语名词时,因为名词的每个格都有不同的用法,因此,对每个格的理解以及对每个格变化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以上的总结能帮助德语学习者记好德语的名词及其格的用法。

参考文献:

[1]李树山,德语语法讲座与测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名词语法篇4

一、动名词作主语

动名词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动词后有-ing后缀。 动名词作主语表示抽象概念或泛指动作,如某种行为,爱好,活动,职业等,此时谓语动词使用单数形式。

动名词可以直接作主语置于句首,也可以用it作形式主语,而把真正作主语的动名词后置,二者没有太大区别。如:Walking around in a city is rather tiring;It is no good helping him或者说,He does not help himself. 但形容词important和necessary不宜采用形式主语的结构,如It's important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另外,作主语的动名词与不定式是有区别的,作主语的动名词通常指一个抽象的动作,而作主语的不定式通常指某一次具体的动作。例如:It is no use regretting中的regretting指抽象动作。

二、动名词作表语

动名词作表语时,可以和主语互换位置。作表语的动名词可表示职业, 爱好, 活动, 行为。例如:1.My favourite sport is going hiking;2.His job is teaching English in the senior middle school. 这两个句子be动词后面的部分是表语,系动词是is 、am 、are,行为动词是除了be动词之外的动词。动名词就是动词加了ing之后作名词用。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动名词看作进行时态的标志,因为动名词已经转化为名词了,它前面的be 是系动词。如第1例中,不是说“我正在远足”,而是说“远足这项运动是我最喜欢或者爱好的内容”。第2例中teaching说的是一种职业,只有动词才有时态的变化。

三、动名词作定语

动名词作定语时,用来说明被修饰名词的性质,身份,用途等,常有以下几种用法:(1)单独做定语,通常放在所修饰的词前。例如:running car;(2)动名词短语作定语放在所修饰的词的后面,意思和定语从句差不多。例如 :Tell the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not to make too much noise. = Tell the children who are playing outside not to make too much noise.(3)动名词可作为非限制性定语,常用逗号与前后部分隔开。例如:Tom, wearing beautiful clothes, followed me down the hill. = Tom, who is wearing beautiful clothes, followed me down the hill.(4)动名词可以和副词或名词构成复合词作定语。例如:This is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四、动名词作宾语

动名词作宾语时,可作及物动词和介词的宾语。

以下动词后只能接动名词作宾语:

(1)“考虑、建议、盼原谅”:consider;suggest/advise;look forward to;excuse/parden。

(2)“承认、推迟、没的想”:admit;delay/put off;fancy。

(3)“避免、错过、继续练”:avoid;miss;keep/keep on;practise。

(4)“否认、完成、停欣赏”:deny;finish;stop;enjoy/appreciate。

(5)“不禁、介意、准逃亡”:cannot help;mind;allow/permit;escape。

(6)“想象、禁止、去冒险”:imagine;forbid;risk。

以下介词后要接动名词:be used to, lead to , devote to , stick to , object to, get down to, pay attention to , cannot stand, give up , feel like , insist on, thankfor, apologize tofor, be busy in , have difficulty in , have a good time in , depend on , be proud of , think of , hear of , dream of, set about, stop/prevent/keep from。

以下动词后可接动名词和不定式作宾语,两者意义区别不大 attempt, begin/start, continue, like, love , hate , prefer 等。

有些动词后接动名词和接不定式的意义完全不同,如:forget to do/forget doing忘记去做/忘了做过;remember to do /remember doing记住去做/记得做过;regret to do/regret doing 遗憾地做/后悔做过某事;mean to do/mean doing打算做/意味着;stop to do /stop doing停下某一动作去做另一动作/停止做某事;try to do /try doing努力去做/试着做;cannot help to do/cannot help doing不能帮忙做/禁不住做。

五、动名词的否定形式

动名词的否定形式,在其前面加not,句中带有逻辑主语时not加在逻辑主语与v-ing 之间。

Not passing the exam made him upset. 没有通过考试使他难过。

His not coming home on time made his parents worried.他没按时回家使他父母感到担心。

名词语法篇5

关键词:名词移位;疑问词移位;对比

中***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96-02

一、引言

在对转换规则的形式和功能应用进行限制的过程中,“转换”一词逐渐被新的术语“移位”或者“移动”所代替。语法模式中转换部分的规则,可以概括合并为名词词组移位和疑问词移位等主要类别。人们继而将所有的移位规则还原归结为一条规则:移动α(Move α)。用字母α表示任何成分,这一规则的意思是说句子的任何部分可以移动到句子的任何位置。当然移动的过程肯定要受到各种各样的条件的限制。

本文旨在在转换生成语法中对比分析名词词组移位和疑问词的移位,以期将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二、名词词组移位

名词性词组的移位主要发生在被动化和名词性词组提升等情况下。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被动移位

被动移位就是将句子的宾语移至主语位置。比如:The policemen chase the bank robbers. 变成:The bank robbers are chased by the policemen. the bank robbers 和the policemen交换了位置并增加了are, -ed和by. 根据投射原则,chase的词条也投射到句子:chase V, [_NP] . Chase句法选择一个名词性词组并语义选择两个语义角色,一个施事者,一个受施者。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The Normans defeated the Saxons.变成被动句:The Saxons were defeated. 动词defeat 的后面没有名词词组,为了满足这个需要,我们在这个句子的表层结构上加上一个名词词组,就变成了:The Saxons were defeated t.它的深层结构在没有发生移位之前为:were defeated the Saxons.这样它就满足了动词后面有名词性词组的需要,但是还是满足不了扩充的投射原则,它要求每个句子都有主语。那么我们假设主语为空的e, 句子就变成了:e were defeated the Saxons. 其表层结构为The Saxons were defeated t. 把the Saxons移入了空位主语e的位置。把此句补充完整:The Saxons were defeated by the Normans.

(二)名词性词组提升

如下面的句子:They seem to be competent 的深层结构为e seem they to be competent. 在表层结构中,将they移至句子的主语位置,变成:They seem t to be competent. 像被动移位一样,名词性词组移至句子的主语位置。因为在深层结构中,seem 不能分配给句子的外位主语一个施动者语义角色,所以名词性词组可以移动到这个没有语义标记的位置。

分析过被动化和名词性词组提升,下面看一下它们移动的链条,链条是“移动历史”在表层结构上的反映。名词性词组的移动是从一个论元位置移动到另一个空的没有被分配语义角色的论元位置,所以称为论元链条。

三、疑问词移位

Rizzi于1991提出Wh-标准,即所有具有疑问功能的标补语必须具有疑问成分。而疑问词移位就是把一个疑问词移动到CP的specifer位置, 而不是head位置。那么就需要一个原则规定它们之间的一致性。这个原则就是 specifer-head 一致原则,即短语 X的head和 specifer 必须保持一致。Wh-标准的满足是通过CP的中心标补语具有疑问特征或者根据 specifer-head一致原则把具有疑问特征的CP 的specifer 移动到head 位置。那么我们就可以用Wh-标准分析下面句子的不合语法性:Who do you wonder John likes? 因为动词 wonder 决定了它后面的补语具有疑问特征,所以此句不合语法。Wh-标准还有补充原则,即一个[+Wh]成分不能占据 [-Wh] 位置。如:I think who John kissed. 违反了补充原则,不合语法。当然,并非所有的语言都要求把疑问成分移动到CP的specifer位置,如汉语和日语.

疑问词移位也可以应用于关系从句中的wh-成分的移动。在关系从句中像在问句中一样从语义标记的论元位置到一个没有语义标记的位置。如: The student who the examiner failed was Tom. 其深层结构如下:

The student[the examiner failed who]was Tom.

The student[who the examiner failed t]was Tom.

当然,并非所有的疑问词移动都符合以上标准,也有特例。如:

(一)在表层结构中,移出宾语位置的wh-词可以省略。如:

The student the examiner failed was Tom.

(二)关系从句中也可省略。如:

The student that the examiner failed was Tom.

在疑问词的移动中,还要遵循Doubly Filled COMP Filter:标补语系统不可能同时包括显性的疑问成分和显性的标补语。如:The student who that the examiner failed was Tom. 也有些语言允许显性的疑问成分和显性的标补语同时出现,如荷兰语。

Wh-移动可以看作一个链条.如下所示:

Who did he see?

Who did he see t

(who, t)

由此可见,疑问词移位是从论元位置到CP的 specifer 位置, 是一个非论元位置,所以被称为非论元链条。

四、名词词组移位和疑问词移位的对比分析

(一)移位的终点及移位性质的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二者在移位的终点及移位的性质上的不同: 名词词组移位的终点都为主句的主语位置,即论元位置;而疑问词移位的终点都为CP的specifer位置。疑问词移位中只有属于名词性质的疑问词成分才是由论元位置移到非论元位置,而且由于其移动成分属于不同的语类,疑问词移位可以是论元位置至非论元位置的移位也可以是非论元位置至非论元位置的移位。

(二)移位动因的对比分析

从对名词词组移位的分别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名词词组移位的被动化中,是被动语态激发了移动,而名词词组提升中,是句子的动词激发了名词词组移动到句子的主语位置。那么,疑问词移位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呢?Chomsky(1995)提出的特征核查理论(feature checking theory)给出了答案:在疑问句中,中心语C具有很强的疑问特征,而这种语法特征是无法解读的,因此需要被核查并删除;与之对应,疑问词具有疑问特征,所以疑问词移位到此位置,以将其本身的疑问特征与中心语C的疑问特征相核查并将之删除,使句子合法地进人逻辑式。

五、结语

本文分别讨论了名词词组移位和疑问词移位的特点。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名词词组移位和疑问词移位在移位的终点,移位的性质及原因上有所不同。名词词组移位的终点都是论元位置,所以其移动的链条为论元链条,而疑问词移位的终点都是非论元位置,所以其移位的链条是非论元链条。在名词词组移位的被动化中,是被动语态激发了移动,名词词组提升中,是句子的动词激发了名词词组移动到句子的主语位置。而疑问词移位的动因却是Chomsky(1995)提出的特征核查理论。

参考文献:

\[1\]Jamal Ouhalla.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Radford,A.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Vivian Cook and Mark Newson.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李永康.Wh-移动的最简主义解释\[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

名词语法篇6

关键词 CTEPL 名词化 语料库

20世纪初,语言学家便开始关注名词化。Jesperson①研究了名词化的构成及功能。Halliday②认为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最强大的手段之一。此类研究有的从成因角度,有的从构成及功能视角,范围从科技扩展到外贸、法律等。值得一提的是,名词化易被误解成动词或形容词转化派生为名词。事实上名词化不仅包括动词和形容词,还包括短语和小句。戴维③把名词化定义为“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从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本文自建语料库CTEPL,借助Paraconc软件研究法律英译文本的名词化特征,旨在为法律翻译及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1 名词化分类

众多学者曾就名词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类,或从词汇层面,或从句法层面。笔者考察CTEPL发现,法律文体尤其是法律法规由于其客观严谨等特征,形容词或副词的名词化较少见,大多为动词、短语及小句的名词化。本文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名词化作出如下分类:

1.1 动词名词化

动词名词化即汉语动词或短语转化为英语名词或短语。动词名词化又因其结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汉语动词转化为英语名词或动名词。转化后其词缀包括“-ence”“-ion”、“-ing”等,如“现存(presence)”、“授权(authorization)”。这类名词化中有的是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名词,有的则变为动名词,如“保留(banking)”。

(2)汉语动词转化为英语名词后,译者为其新增了动词,构成动词短语。如“模拟(perform simulation)”,译者为其增加了动词“perform”。

(3)汉语动词转化为英语介宾短语,即“名词+ of”,如“实施(implementation of)”“许可(permission of)”。此类名词化在CTEPL中大量出现。

1.2 动词短语名词化

(1)汉语“动词+名词”转化为英语“名词+介词+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如“收购旧车(purchase of older vehicles)”,动词“收购”被名词化了。

(2)汉语动词短语转化为英语“介词+名词”,如:“经认可(after authorization)”。

1.3 其它词类名词化

汉语其它词类转换为英语连词短语,如“因……(as a result of)”“除……之外(with the exception of)”等,译者用其来代替“because”、“except”等。

1.4 小句名词化

汉语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且多小句,重点内容常置句末;而英语以名词为中心,关键信息常置句首以示突出强调。考察CTEPL发现,汉语中诸多小句被压缩为名词化短语并作英语句子的新成分,使其变得简洁,重点信息一目了然。以下例句均摘自CTEPL:

①本法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律之规定。(17字)

译句:The regulations of other laws shall apply to those matters not regulated by this Act.(15字)

汉语第一小句本身含主谓宾,英译后其宾语变为整个英语句的宾语;第二小句“其它法律之规定”本为“适用”的宾语,英译时升级为整个句子的主语,实现级差转移,把重要信息置句首以示突出强调,句子结构也更紧凑。

②既存之固定污染源因采行防制措施致实际削减量较指定为多者,其差额经当地主管机关认可后,得保留、抵换或交易。(52字)

译句:Those existing stationary pollution sources that, as a result of the adoption of control measures, achieve actual emissions reduction quantities greater than designated reduction quantities may bank, offset or trade the difference after authorization by the local competent authority)。(41字)

“因采行防制措施”本为原因状语从句,动词“采行”被名词化为“the adoption of”,成为由“as a result of”引导的插入语;第二分句“经……认可”本为时间状语,英译时压缩为“after authorization by”并置于句末,而“may bank, offset or trade…”才是句子真正的谓语和宾语,其它动词被名词化后减少了英语谓语动词的数量,突出重要信息,句子结构更为紧凑。

2 定量研究

利用Paraconc软件检索发现,在容量超过15万字的CTEPL中,“the”占库容的2.62%,其次“of”占1.53%。这两个看似普通的词,却在名词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上节中指出,汉语中动词、短语或其它词类英译时被名词化为介宾短语“the+名词+of”,可见其重要性。实词中“shall”居首,占0.75%。用Paraconc检索还得出,动词名词化这一类中仅以“-ion”结尾且涉及名词化的词比例达1.59%,超过了频数居第二的“of”;仅仅是单个动词名词化这一类,其总频数达4.13%,大大超过频数第一的“the”。由此可见,CTEPL中大量存在名词化现象。

3 名词化的功能

(1)专业性。名词化过程使语法结构变复杂,这种高度隐喻化的语篇“将专家与外行区分开来”。④(2)客观公正性。名词化把大量动词和小句压缩转化为名词或词组,这种去动词化和去主观性的特征可规避法律制定者的主观意***,使其客观公正。(3)简洁性。名词化过程减少了谓语动词的使用,使句子更加简洁紧凑。(4) 正式性。名词化后单词和句子长度都有所增加,词汇和语法结构变复杂,把专家与外行区别开来的同时,也使其显得更加正式。其它语类如儿童文学等,其名词化则不如法律文本典型。

名词语法篇7

[关键词]词类活用;兼类词;语法智能;语法现象;意动用法;使动用法;辨别方法;临时性

[作者简介]林升华,广西第一工业学校讲师,广西南宁530023

[中***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147-04

关于词类活用,是古汉语法中的一个较重要的问题。词类活用又常常与词的兼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里只讨论名词活用为动词及名词动词的兼类问题。

所谓词类活用,作为一个语法术语,指的是一个词在它所属词类的语法职能之外的一种灵活用法。这种灵活用法,超出了它所属词类固有的语法职能,担当了别的词类的语法职能,临时用如别的词类,因此称为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一种临时性的灵活运用,这种用法是以一定的语言环境作为存在条件的,一旦这种条件消失,它就不再具备这种临时性的语法职能。这是词类活用的第一个特点;某类词在特定环境中活用后的功能,不是它原属词类的本质特征,但却是活用后所属词类的本质特征,这是词类活用的第二个特点。根据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特点,就可以确定哪些语法现象是属于词类活用的现象。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起了动词的作用,担当了只有动词才能具有的职能。既然是活用,它同样具有词类活用的两个特点,即是说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以某特定的语言环境为条件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所具有的临时职能,不是名词的本质特征,但却是动词的本质特征。在过去和当前,学术界对于名词活用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对于名词活用动词和名词动词的兼类的分辨。从马氏文通开始的古代汉语语法书,对于词类活用的限定是比较宽泛的,往往把一些非活用现象也认为是活用,特别是把一些名词动词兼类的词,看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肯定古汉语中词类活用为动词是其特殊的语法现象,但不能随意扩大它的范围,更不能以今天的语法现象去解释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应该客观地、历史地具体分析。下面试看几个例子。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曲肱而枕之。

(3)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

(4)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7)从左右,皆肘之。

(8)左右欲刃相如。

(9)曹子手剑而从之。

(10)秦师遂东。

(11)夫子式而听之。

(12)晋灵公不君。

以上十二例,是大多数古代汉语语***著用来证明名词词类活用为动词的例证。从表面上看,这些例子的性质好像是一样的,但实际却并非如此,若从古代汉语词汇整体去研究,就会发现这些例子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地方。(1)~(6)例的“衣”、“冠”、“妻”、“友”等,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谓语的位置,起着动词的作用,它们本身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类词的基本职能。因此,我们认为它们是兼类词,而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7)~(12)例的“手”、“肘”等加点的词,它们是名词,但在例句中处于动词所处的位置,担负着动词所特有的使命,而这种使命又不是这些词本身所固有的,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才是真正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分辨哪些词是属于兼类、哪些词是活用,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词汇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历史性问题,还涉及到活用与兼类的相互联系问题。词汇的历史演变包括词汇意义的引申、转移和消失等,还包括词的语法功能的转变增减等。词汇的社会历史性,是指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词的特定的音、形、义及语法功能等。要研究这些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词类活用与兼类词有一定联系,活用的经常化,便产生兼类,兼类的形成也就从实质上否定了特定词的活用。我们要具体地分清哪些名词活用为动词、哪些是名词和动词是兼类,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首先可以从它在古书中作名词用和作动词的次数来考虑。例如上面例句中的“雨”、“衣”、“冠”、“妻”等,在先秦时期作动词用就非常频繁。“雨”在《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四部书中单字出现六十五次,作动词用有三十一次,作名词用有三十四次。“冠”字在上述四部书中单字出现三十一次,作动词用有十二次,作名词用有十九次。“友”字在《论语》《孟子》两部书中,作名词用只有十五次,而作动词用却有三十一次之多。可见这一类名词在上古汉语中兼任动词,是名词和动词的兼类词。在这些名词动词兼词中,有些由于历史性演变,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名词动词的兼类了,只保留了其中某一词性,应该注意辨别。其次,看它是否能换一种说法或换一个词,如果不能,这个名词多半是名词动词的兼类词。张志公讲过,“我们现在还常常用现代汉语的观点去解释古代汉语,说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特别多。究竟是活用呢,还是原来就是那个样子呢?‘学而时习之’,‘学然后知不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好学近乎知’……究竟‘学’是动词可以活用为名词,还是‘学’是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好像很难说。柳宗元《黔之驴》中有一句话,说‘驴不胜怒,蹄之。’这里的‘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呢?还是原先就是那么用的?这个‘蹄’字能够用别的动词去替换吗?”这说明有些词本来就是那么用的,不必认为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同时也说明有些地方只能用某个名词动词兼类的词而不能用别的动词去替换。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两个方法对分别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名动兼类,没有很大的意义,但初学者可以采用第三个方法,就是查字典,如果在古汉语有关的辞书上单独列有动词义项的名词,便可以认为是名词动词兼类,而不应认为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分清名词活用与兼类,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规律:一些古代常用的兼类词有语音标志,有关义项又收入了辞书,比较有规律可循;一些名副其实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其用法往往和修辞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动词性和词义有较明显的临时性。

分清了名词活用与名词动词兼类之后,我们来讨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些基本特性、语法职能及类型。

名词用作动词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特殊语法现象。所谓特殊,指的是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并不是指它在古代汉语有特别的地方。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实质,是名词临时担负起动词的基本职能。名词活用作动词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的形成,有它的历史社会因素和语言自身的因素。一方面由于上古时代的文化、经济不很发达,词汇不够丰富,有些意思不得不借助别类词去表达,形成临时性用法;另一方面,是纯粹为了修辞的效果或表达的精炼、生动,从而特意使用别类词。这两个方面因素是造成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主要原因。当然还可能有别的原因,但不会是主要的。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一般地说它临时具有动词的基本职能,这是它的性质。但是它所具有的这种职能是非本质的,并且与动词的本质特征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后的特征。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虽然比较常见,但它不是泛滥无边的,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我们要认识它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下面分条陈述。

(一)代词宾语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3)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14)以其犯禁也,罪之。

(15)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16)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失之也?

这四例中加点的都是名词,但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带有代词宾语“之”,这种用法不是名词的基本职能,是临时具有了动词的职能,离开具体语言环境,这种职能和它相应的意义就不再存在。因此,它们是名词临时活用为动词。

(二)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不存在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及同位关系,而从全句意思上看,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7)性贪而狠,***豺为虐。

(18)尉果笞广。

(19)何以王其国,子万民乎?

(20)宝珠玉者,殊必及身。

(21)一狼洞其中。

(17)~(20)例中,连用的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21)例中连用的两个名词是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地点名词和介词结构作补语时,它前边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

(22)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23)师还,馆于虞。

(24)晋***函陵,秦***南。

(25)布囊其口。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补语前边的名词也有可能不活用为动词。如“亮见权于柴桑”,“短屈平于顷襄王”等,“权”指孙权,没有活用为动词,仍是名词,在句中作宾语,同样“屈平”也仍是名词,作“短”的宾语。原因是:古代汉语中带补语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谓语+补语”,另一是“谓语+宾语+补语”。因此,当补语前面的名词前无一般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四、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特别是有否定副词修饰,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26)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2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8)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之行也,晋不更举矣。”

(29)***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30)再火令药熔。

(31)明君不官无功之臣。古今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修饰的,有副词修饰的名词,多半已经转变了词性,即活用为动词了。但应该注意,有时在副词甚至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并不活用为动词。例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这个“目”在副词“不”之后,并不活用为动词。还有,否定副词“非”是用来否定判断句的主谓关系的,它后面的名词不是它的修饰对象,因此也不活用为动词。如“族秦者,非六国也”,又如“我心匪石”等,不要误认为它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它可以直接带宾语。

(五)名词在能愿动词之后,一般活用为动词。

(3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33)岂吾不当侯耶?

(34)左右欲刃相如。

(35)公子怒,欲鞭之。

能愿动词连同它后面的动词作为谓语,这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律。如果能愿动词后面只有名词,那么这个名词不是作宾语的话,就必然活用为动词了。这里所说的必然,是除了作宾语这种情形之外的。因此,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并非无例外地都活用为动词。如:

(36)孔子不欲中道哉。

(37)知术之士明察,能法之士劲直。

这里加点的名词仍是名词,在能愿动词之后作它的宾语。在古汉语中,能愿动词有时可以单独作谓语,这时它后面的名词就作了宾语而不活用为动词。

(六)如果“而”字连接的两个词中,有一个是动词,有一个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38)夫子轼而听之。

(39)欲过沛,收家室而西。

(40)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

(41)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42)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用“而”连接的一般是两个动词,所以其中有一个名词时,则多半活用为动词。但有例外的情况。例如:

(4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4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5)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这种情况,我们是大可不必认为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上面谈了名词活用作动词一般规律。下面再谈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类型。按一般古汉语语法著作的传统分法,名词活用作动词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二是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三是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最多,也比较容易掌握。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比较少见,下面再举数例。先看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

(46)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47)公曰左之。

(48)故王不如东苏子。

(49)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50)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的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西南其户”就是“使其户面向西南”,“肉骨”就是“使骨头长出肉来”。名词的使动用法较少见,且以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为多。再看名词意动用法的例子:

(5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52)吾不如闻而药之也。

(53)友风而子雨。

(5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夫人之”就是“把她当作夫人看待”,“友风而子雨”就是“把风作为朋友,把雨看作儿子”。其余类推。

以上讲了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性质、特征、规律及其类型,下面再谈如何断定一个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该认准这个名词是否兼有动词职能,如果是动名词兼类的词,就不应该认为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

其次,看名词的意义有无引申和转移,引申转移了,它就可能活用了;

最后,看名词是否具有动词的组合能力,如果有则活用为动词;

另外,更重要的是进入作品,联系前后文意,区别对待,具体分析,有时同一表现形式也会有意义上的差别。例如“汉明帝时,有司马叔持者……手剑父仇”,这里的“手剑”与例(9)的“手剑”不是一回事,例(9)的“手剑”是指手拿着剑,“手”活用为动词。而“手剑父仇”是指“亲自用剑杀死父亲的仇人”。“手”在这里作状语,是“亲手”的意思.“剑”活用为动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同一个名词,且都活用为动词,但由于所处的场合不同而有不同的临时意义。例如:

(55)晋人不得志于郑,以诸侯复伐之。十二目癸亥,门其三门。

名词语法篇8

    一、名词的性质和范围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1953)第一个发现了经典范畴化理论的缺陷。他举了“游戏”一词为例:下棋、玩纸牌、打球、奥运会等都被叫做“game”。它指称的活动有些具有竞争性,有些要论输赢,有些有娱乐的因素,有些靠技巧和运气,但这些特征中没有一条是所有的“game”都共有的。“game”的所有成员在某些特征方面会重叠,在另外一些方面又不重合,它们就像一个家庭成员在一幅照片里看起来都有些相似的地方,维特根斯坦把这种特性称之为家族相似性,这类范畴是无法用经典的范畴化理论进行范畴化的。

    后来,Berlin&Kay(1969)对语言颜色词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家Rosch等对于自然范畴结构的研究和语言学家Labov对英语“杯子”所指范畴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论断。这些研究得出了以下一些基本结论:(1)实体是根据它们的属性(attributes)加以范畴化的。这些属性并非是经典理论中的那种二分的理论结构,经常是连续的标度,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其边缘成员常常混入对方的类别。(2)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exemplar)之上,然后将其他实体根据它们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原型”,是非原型事物的参照点。(3)范畴内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的样本和较差的样本之分。较好的样本,即原型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较差的样本,即非原型成员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较少,而与相邻范畴共有一些属性,这就是原型的范畴化理论。

    国内的一些语言研究者也接受了这种观点,如袁毓林先生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观照汉语的词类问题。他认为词类是基于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语法范畴,某一词类的全体成员往往并不共有一条为其他词类的成员所无的分布特征,所以无法研究者主观上的好恶,而是由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那样:“由于汉语缺少发达的形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态’。词和非词(比词小的,比词大的)界限,词类的界限,各种句子成分的界限,划分起来都难于处处‘一刀切’。这是客观事实,无法排除,也不必掩盖。但是这不等于说一切都是浑然一体,前后左右全然分不清,正如高纬度地方不像赤道地方昼和夜的交替在顷刻之间,而是黎明和黄昏都比较长,但是不能就此说那里没有昼和夜的分别。积累多少个‘大同小异’就会形成一个‘大不一样’”。又说语言现象“是社会现象,跟物理现象不一样,不那么干净整齐”、“有些现象是连续体,从高到低,从东到西,连绵不断,很难划出清楚的段落来。要划就只能带三分武断”。同时,以原型范畴来看待词类问题,并不是要取消句法特征在词类区分中的作用,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原型的概念,使我们对词类将词按语法功能分成非此即彼的分类。因此,将词类范畴处理为原型范畴并不是取决于范畴的认识更加科学和实用。根据上述理论,我们认为名词是原型范畴,有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之分。原型名词的所指是离散的、具体的、占有两维或三维空间的实体,原型名词具有以下句法特征:(1)能够接受物量短语的修饰;(2)不受“不”的修饰;(3)可以自由地作主语和宾语。非原型名词是以原型名词为参照点,按照分布位置的家族相似性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名词性,名词这个语法范畴就是围绕原型名词这个中心,逐渐向外扩展,从而形成边界模糊的名词类。原型名词具有最多的名词性,非原型名词不同程度地具有名词性,表现在形式上,原型名词具有上述所列的全部句法特征,非原型名词具有上述所列的部分句法特征。从原型名词到非原型名词是一个连续统,因此无法严格区分名词与相关词类的界限,对非原型名词也不简单地说它是名词或者不是名词,而是以原型名词为参照点,观照非原型名词,这样也许比硬性区分更有实际意义。

    二、名词的分类

    (一)对名词分类的检讨

    名词并不是一个均质的类,内部成员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些词在语法功能上具有较多的相同点,有些词相同点则相对较少。因此,名词还可以进行次分类。分类的目的是把具有较多语法共同点的词归在一起,以便概括地描述它们特殊的语法属性,更好地描写和解释语法现象,揭示语法规律。在这个问题上,以往的语法研究者进行了一些研究,从分类标准来看,一种是以意义为标准,如马建忠(1898)、黎锦熙(1924)、吕叔湘(1942)、王力(1943)等先生。这种分类背离了语法学的方向,有些学者如吕叔湘先生等后来也放弃了这种以意义为标准的分类。一种是以语法功能为标准。代表人物是赵元任先生(1968)和***熙先生(1982)。如***熙先生根据名词和量词的关系,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和专有名词五类。[2]这显然是受了西方形态语言的影响。在西方形态语言中,名词的数分类对语法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数的形态变化,汉语无法按形态进行次分类,好在汉语有丰富的量词,可以根据量词和名词的关系对名词进行次分类。问题是分出的类是否与西方语言按形态分出来的类相同或比较接近,从分类的结果来看,显然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西方形态语言除专有名词外,均可纳入可数与不可数名下。汉语还要分出集合名词和抽象名词与之并列。可见,汉语中所谓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与西方形态语言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有着很大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直接对应于概念结构。汉民族在语言上不重视事物的单数、复数等概念,非常重视事物的外形空间特征,这种认知方式体现在语言中就是汉语有丰富的量词。量词既是名词空间性的形式标志,又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计量的不同方式。有些名词有自己适用的量词,这是强空间性的表???,强空间性名词本身就是空间,常常表现为三维的、离散的实体,这种实体可以从个体的角度进行计量;有些名词没有自己适用的量词,反映出这些名词的空间性较弱,尽管其所指事物也占据一定的空间,这种空间往往不是三维的、离散的实体,人们从整体上难以把握。因此,这些词就没有相应的个体量词,人们要想把握这些事物,必须进行分割,借助于分割物或分割量使之成为离散的、三维的实体空间,表现为这些名词可以从载体的角度或度量衡单位进行计量;有些名词没有适用的物量词而有适用的动量词、时间量词或种类量词,说明这类名词空间性极弱,它们指称的事物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本身不占据空间,其极弱的空间性是人们语言范畴化的结果,这些词只能从时间、出现频率或类别的角度进行计量;有些名词不能受量词修饰,这类名词不具有空间性,它们也不可计量。跨语言研究的结果证明,数范畴和量词范畴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语言系统之中。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量词并不是单纯用于给事物计量,同时也是一种语法手段,是名词的空间性语法意义的外在形式标志,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对名词次分类。

    (二)现代汉语名词的分类

名词语法篇9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晋***函陵(***,驻扎.驻***)(《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㈢规律总结:

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例1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例2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例3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㈠判断方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1、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屈原列传》)

2、吊有忧,贺有喜。(《勾践灭吴》)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分析:例1中“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是“听力,听觉”的意思。活用为名词。例2中“忧、喜”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动词“有”后作宾语,活用为名词,是“忧愁的事;高兴的事”的意思。例3中“至”本是动词“到”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到的人”。例4中前一个“圣、愚”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是“圣人,愚人”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1、标志: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2、语法分析: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四、名词作状语

(一)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二)活用形式

1.表示比喻

例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谦称)(《报任安书》)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因景从。(《过秦论》)

分析:名词作状语,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含有“象……那样地(似的、一样)”的意思。例1中的“牛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走”作状语,翻译为“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例2中的“云、响、景”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集、应、从”作状语,意思是“象云那样汇集”、“象声响那样应和”、“象影子那样随从”。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例如:(1)倡优蓄之(倡优,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报任安书》)

(2)皆谦而礼交之(礼,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应为“当作……那样”、“象对待……的似的”。例1中“倡优”,就可翻译为“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例2中“礼”可翻译为“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的意思。

3.表示处所

例如:1、而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例1中的廷,表示斥责秦王的处所,“廷斥之”就是“在朝廷上呵斥他”,例2中的“上、下”表示动作的趋向,翻译为“向上,向下”。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1、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分析:这种形式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例1中“厚币”修饰它后面的动词,表示使用的内容,翻译为“用厚币……”。例2中“舟”,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行”,表示“行”的工具“用船行路”“乘船出发”。

5.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

例如:1、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地)(《屈原列传》)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3、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李塑雪夜入蔡州》)

分析: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三中情况,其一,表示时间的阶段性、经常性,含有“每每”的意思;其二,表示时间的持续性、逐渐性,含有“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意思;其三,表示追溯过去,含有“往日”、“从前”、“当时”的意思。例1中“日”属于第二种情况,翻译为“一天天地”;例2中的“日”、“月”属于第一种情况,含有“日日”“月月”的意思,“日削月割”,就是“每天的割地每月的割地”;例3中的“时”,用在句首,来追溯当时的情景,“时大风雪”,就是“当时大风大雪”。

(三)规律总结

名词作状语:

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

五、使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即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就是使动用法了。这种用法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语+动词+兼语+宾语”,现在简化为“主语+动词+宾语”,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要翻译成兼语式。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它异乎常规地带上宾语的时候,往往属于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当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即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过秦论》)

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鸿门宴》)

分析:使动用法的翻译方法有二:一是使令式。格式为:“主语+使(宾语)+谓语”。二是动补式。格式为:“主语+动补词组+宾语”。例1中“归”,即“使之归”,翻译为“使……回去”的意思;例2中“朝”,即”使……朝拜”的意思;例3中的”活”,即“使之活”的意思。

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净;美,使………美)(《勾践灭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分析:例1中的“洁、美”,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洁净;美,使………美”;例2中的“绿”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变绿”的意思。

㈢名词使动用法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分析:例1中的王之,是“使他为王”的意思;例2中的“将孙膑”是“使孙膑为将”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意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㈠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例如1、公子怪之(怪,感到奇怪)(《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例1中的“怪”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感到奇怪”;例2中的“羞”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羞耻”;例3中“私”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美”.

㈡名词意动。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可翻译“把……看作”“把……当作”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廉颇蔺相如列传》

3、粪土当年万户侯.。

分析:例1中的方为名词“先”、“后”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先,以……为先”;“后,以……为后”;例2中的名词“粪土”,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把……当作粪土”。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即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七、动词的为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

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从语法结构上看,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以动宾式来表达状动式的内容。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例如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急,为……着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报任安书》)

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分析例1中的“急”应理解为“为人急”,就是“为他人着想.”。例2中的“死”应理解为“为节死”。例3中的“泣”应理解为“为之泣”,“既泣之三日”,就是“已经为它哭了三天”。

(二)规律总结

动词的为动用法:

1.看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是不是“为动”关系。

名词语法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构成、功能、用法上比较了英汉名词的异同。

虽然英语和汉语的名词的概念基本相同,但是在其构成,功能和用法上仍存在许多差异

1.名词的构成

1.1英语名词的分类

名词根据其构成也可以分为简单词、派生词和复合词。汉语的名词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之分,根据词根以及词根和词缀的结合情况不同,合成词分为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

英语的简单词又叫单词素词,是由单一的自由词素构成,大多是些短小的词,如:hand, foot, joke, man, sky, earth等等。汉语的单纯词是由一个自由语素构成的词,它又可根据音节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如:天、地、人、书)、双音节单纯词,即由两个音节的自由语素构成的名词(如:秋千、橄榄、蟋蟀、蝈蝈),和多音节单纯词(如:巧克力、尼古丁、乌鲁木齐)。

1.2名词的派生词

英语派生词是由词根主要是自由词根加派生词缀构成。词根是派生词的基础,同一词根加不同词缀可表示不同的意义。多数派生名词都是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常用的名词词缀有-ation(如:exploration, simplification), -ment(如:arrangement, movement), -al(如:refusal, proposal), -ee(如:trainee, employee), -er(如:worker, teacher), -age(如:drainage, coverage),-ness(如:happiness, meanness), -ity(如:diversity, acceptability),- ism(如:nationalism, communism) -ist(如:loyalist, racialist)。在汉语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加词缀的方式构成名词。汉语构词法中的附加式就是一个词根粘附一个词缀构成,根据词缀粘附的不同位置,分为前附型(加前缀)和后附型(加后缀)。不同于英语中派生名词的是,汉语中的名词既可以通过加前缀的方式构成,也可以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在数量上后附型的名词比前附型的名词要多得多。常用的几个名词前缀有“老,阿,初”等几个。如:老师,老虎,阿姨,阿婆,初五。常用的名词后缀有“子,头,家,者,员,性,巴”等。如:桌子,剪子,胖子,木头,盼头,甜头,作家,宣传家,读者,强者,会员,演员,歌手,妙手,粘性,感性,嘴巴。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都可以用加词缀的方式构成,不同的是,英语中没有名词前缀,主要是通过加后缀的方式构成;汉语中的名词可以通过加前缀和加后缀的方式构成,但加后缀的方式更常见。

英语的复合词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词素构成。复合名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

1)名词+名词 如:hatchback, boy-friend

2)动词+名词 如:kill-joy(这里名词是动词的直接宾语) dreadnought

3)名词+动词 如:sunshine, nosebleed

4)动词+动词 如:make-believe

5)形容词+名词 如:fast-food hard-stuff software

6)介词+名词 如:afterheat in-crowd

7)动词+介词 如:cop-out put-down

8)由词组转化由来的名词 如:lady-in-waiting, son-in-law

英语中的这种构词法跟汉语的复合式构词法很相似,都是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词素相结合而成。汉语的名词也可以通过将名词与名词结合构成新的名词,如:语言、眉目、笔墨、火车、女儿等,称之为联合型或偏正型。也可以通过名词和动词结合构成新的名词,如: 地震、海啸、霜降、化石、理事、司机,称之为支配型或是陈述型。汉语复合名词还有一类补充型,这类复合名词中前一个词根表示意义为主,后一个词根补充说明前一个词根。如:治安、车辆、人口、花朵。

1.3名词的数

英语名词和汉语名词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数的范畴,很多英语名词有数的曲折变化,这个特点是汉语名词没有的。英语名词的数分为单数和复数,单数指一个,复数指一个以上。英语的复数形式变化比较复杂,通常是在单数形式后加词尾“-s”构成。如:a book-two books 。在以s,x,xh 结尾的词加“-es”如:a class-three classes。辅音字母+y结尾的词变“y”为“i”再加“-es”,如:city-cities 以“o”结尾的多数加“-es”如:hero-heroes。以“f”或“-fe”结尾的多数变“f”为“v”再加“-es”如:wife-wives。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规则变化。

汉语中的名词虽然没有形式变化,但是同样可以体现数的概念。首先,可以通过在名词前冠以数量词来表示数量。如:十匹马。这一点和英语相似。另外,表人的名词可以加“们”来表示多数,如:家长们,同学们,工人们。不过这些名词词组不能用数词来修饰,不能说*三个家长们。但是对于其他不是表人的名词,或是名词前没有数量结构的情况下,其单复数大致可以从其所处句法结构的相关组成成分,语段或语篇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等几个方面来表现(张黎,2005)如:就拿咱们左右的邻居来说,这么多人家里就只有程疯子一个闲人。这里虽然名词前没有数量结构,但是其限定成分中包含着一些描写数量的成分,这些成分起到了数量结构的作用,暗示了其所修饰的名词的数量。再比如说,杨金丽撇撇嘴。这里主语名词和宾语之间是领属关系,前者是人名,所以这里的“嘴”只能是单数。所以,汉语中名词数的范畴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反映的。

2.名词的语法特征

1)汉语名词经常做主语、定语和宾语,例如:

牛吃草(“牛”作主语,“草”作宾语)

柳树梢头(“柳树”作定语修饰另一名词“梢头”)

英语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名词词组的中心词,通过名词词组也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这一点与汉语基本相同,如:

a student helped us(主语)

they elected a student(宾语)

a united states warship(定语)

2)英语名词和汉语名词有时都可以做状语

汉语中可以直接修饰动词词作状语的名词不多,能够被名词修饰的动词数量也很少,名词修饰动词的结构很多都是表示动作方式、手段和状态的,例如:“集体购票、电话购票、笑脸迎人、公费出国留学、现金支付、现场直播、批判继承”等。另外,汉语中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也可作状语,如“我们北京见”(“北京”表示地点的名词作状语),“他昨天走的”(“昨天”表示时间的名词作状语)。除此之外,汉语名词中表示方向或关系位置的方位词也可以做状语。

英语名词一般不能单独做状语,常常是和其他的修饰语一起构成名词词组作句子的状语,如: he entered the room, his nose red with cold(his nose red with cold作状语), wait a moment( a moment为状语),i shall stay another five months( another five months 作状语)。但是也有例外,如: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yesterday”作状语)

3)汉语名词可以作谓语,英语名词没有这种功能,英语中的谓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动词充当。

名词作谓语的句子在汉语中称作名词谓语句。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要受一定条件限制,即限于口语里的肯定句,同时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容貌等等的短句。例如:今天星期六(名词作谓语表时间),昨天国庆节(名词作谓语表节日),昨天晴天(名词作谓语表天气), 二妹子,绍兴人(名词作谓语表籍贯 )。潘老太太五十七岁了(名词作谓语表年龄),米饭一碗,饮料两瓶。(名词作谓语表数量)。她大眼睛,红脸蛋(名词作谓语表容貌)。名词单独做谓语很少见,用名词性短语的情况比较多。

名词性短语作了谓语,就有可能受副词修饰,例如“现在已经九月了/人家都工程师了/山上净石头”。用了副词就加进了说话人的认识和态度。

汉语的名词谓语句一般都可以加“是”,很像英语中的系表结构。如:今天星期三/today is wednesday.“今天星期三”可以加上是构成一个动词谓语句,句子依然成立。而“today is wednesday”不能省略掉“is”,否则就不成其为句子了,因为在英语句子中没有动词的句子极少。

参考文献:

(1)黄伯荣(1991)《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唐朝阔,王群胜(2000)《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章振邦(1999),《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名词语法10篇

学习

忘记过去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忘记过去10篇,内容包括忘记过去的日志,忘记过去重新开始的文章。

学习

教师名言警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名言警句10篇,内容包括教师职业名言警句大全,教师的重要性名言警句。3、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要感恩老师,就像小草感恩那博大的土地一样。是他们用纯洁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启迪着我们,一次次给予了我们慰藉和

学习

鲁迅简介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简介10篇,内容包括鲁迅简介文字版,鲁迅生平十篇。

学习

学武术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学武术10篇,内容包括学武术十招,学武术10条好处。武术之所以有强烈的魅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近代著名太极拳师杨澄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哲理之

学习

幼师顶岗实习计划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顶岗实习计划,内容包括大专幼师顶岗实习计划,幼师顶岗实习月记录手册。目前,四川省农村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缺乏,学历和素质状况偏低,幼儿教育中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教育观念落后,质量不高等问题,根据“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20

学习

进修申请表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进修申请表10篇,内容包括进修学习申请表范本,进修申请表。专利申请文件修改是指专利申请人向国家专利行***管理机关提出专利申请以后、专利批准以前对专利文件中的有关技术方案、权利要求及其他问题予以修改的专利申请行为

学习

安全教育资料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教育资料10篇,内容包括工地安全教育资料,安全知识教育资料大全。安全常记心中就是要做到“人人事事保安全”。人人事事保安全,关键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事事保安全,重视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只有每个职工的安全意

学习

经典好书推荐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好书推荐10篇,内容包括十本经典好书推荐,经典好书推荐排行榜及作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学习主人公,如何在命运的溶炉里百炼成钢。《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看这本书,可以学到一些可以用到生活中策略。(来源:文章屋

学习

急中生智造句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急中生智造句10篇,内容包括用急中生智简单造句,急中生智的造句怎么造。3、我看完了诸葛亮智退司马懿后对诸葛亮的急中生智十分佩服,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呀!4、小明昨天做了坏事,回家不知道怎么说,小明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撒谎的好

学习

二年级家长会总结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二年级家长会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二年级家长会记录怎么写,二年级简短的家长会总结心得体会。3、与同学相处。同龄人之间在一起很容易自由交流、无拘无束。学生之间是非常纯洁、正直的友情。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

学习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经济理论论文,内容包括市场经济基础论文题目,市场经济理论论文。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学习

初一历史必修总结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初一历史必修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初一上册历史总结归纳笔记,初一历史笔记归纳整理。史爱***、知史爱国。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根本指针。***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

学习

水调歌头的意思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水调歌头的意思10篇,内容包括水调歌头的含义和解释,水调歌头红船百年诗歌意思。一、词意悠远,诗境绵长在中国早期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作曲家们在慎密精致的乐思中透露着对古典诗词声韵和意境的深刻揣摩和准确把握,创作别注意诗意

学习

欧阳修蝶恋花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欧阳修蝶恋花10篇,内容包括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度解析,欧阳修《蝶恋花》。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之仪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梁

学习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10篇,内容包括高中英语语法教学,高中英语语法大全精讲教程。英语语法是这门语言的精华部分,是大量的学者在长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中得出的科学的知识,也是英语学习者规范使用英语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的高中英语

学习

高一英语语法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英语语法10篇,内容包括高一英语语法填空10篇,高一英语语法讲解。一、首先要明确几个观点:1、学英语的目的是使用英语,只能在用中体会它的规律,掌握它的方法,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因此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机会用英语。如课程表的

学习

语法教育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语法教育论文,内容包括语法教学有关的论文题目,关于语法学习的论文。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获得成功,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英语语法教学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语法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多年

学习

高二英语语法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高二英语语法10篇,内容包括高二英语语法填空10篇,英语高二语法大全。一、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理论主要包括普遍语法理论(Chomsky,1965)、监察理论(Krashen,1982)、文化适应模式(Schunmann,1978)、适应理论(Giles,1977)、功能理论(Gi

学习

初中英语语法知识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英语语法知识10篇,内容包括初中英语语法全套教程,初中英语语法表完整版。一、加强学生听说训练,增强语法学习效果所谓听说训练是以训练句型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听力能力。英语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点,绝大部分和学生

学习

小学英语语法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英语语法10篇,内容包括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小学英语语法课程。一、情境教学法英语是一门学生极其感兴趣的学科,但英语中的语法则是英语课堂最枯燥乏味的环节。所以,教师应该寻思良好的教学方法去拓展英语语法教学。创设情境

学习

语文语法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语法10篇,内容包括语文语法大全100例,语法语文初中。语言学中,人们按照语言或他们使用的语言分为不同的团体。语言社团是其中的成员都认为讲同一个语言的团体。(胡壮麟等,2005)法律英语是特定范围内使用的,有着区别于其它

学习

汉语法学一词起源及其流变演讲范文

阅读(18)

本文对汉语“法学”一词在古代中国、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国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汉语“法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即已出现,但多用为“律学”,且与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法学”一词有着重大区别;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法学”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