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古诗篇1
1、全诗的意思是: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2、原文内容:朝辞白帝彩云问,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来源:文章屋网 )
早发白帝城古诗篇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前言】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注释】
⑴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⑵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⑶白帝: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⑷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⑸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⑹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⑺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翻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早发白帝城古诗篇3
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 以美激智初探 冯伶萍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下面结合《古诗三首》的教学,谈谈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美激智的尝试。 一、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画,再现美的情境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的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在学习"树阴照水爱晴柔"时,组织语言启发学生想象:"让我们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边,新长成的树叶连成片片树荫,树荫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柔美的风光。"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眼前浮现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领悟初夏生机勃勃的意境。 四、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可指导学生多读,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五、进入角色,体会美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两岸猿的叫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地群山,这时,老师接着说:"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每当听一个学生读完,老师针对情况称赞:"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诗人的气质!"鼓励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自悟地学习。
早发白帝城古诗篇4
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1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吟育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古诗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作为读者则要通过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将这"点"再次还原成"面",甚至可以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在系统性的教学中通过有序、渐进的积累。就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逐步提高。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了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作者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就会自然地把"墙角"、"梅花"看作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自省的,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
2入情入境,体验情感
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獐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獐,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3抓住关键,再现意境
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意)与外界的景物(境)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诗人往往依靠它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教学古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歌的意境是个关键。怎样再现诗歌的意境呢?这应从分析景物入手,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导学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赫,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使形象充满了感情,意境也自然生辉,读来流利酣畅、气势飞动、欢情满纸。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4见缝插针,大量读诵
早发白帝城古诗篇5
长江从起始到结束,一路弯弯折折,行了6300多千米。6300公里中,处处似乎都与诗与文有着联系!长江浩浩荡荡,一奔就是千年,从古代走到现代,步子沉稳有力,丝毫不像千岁老翁。长江还年轻?!汹涌中,似乎也有柔情。李之仪正在门前守候着,看长江之水绵绵尽天。夕阳又落,思念又起,秀口间柔柔地吐出: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的绝唱。
李之仪的思念被长江的大气吸收了。
知了长江的秉性,三峡也就可见一斑了!
正如余秋雨先生说:三峡有个漂亮的开头!顺江而下,便是白帝城。知道白帝城是三峡的起点,一般都是李白的那首《朝发白帝城》,字句不多,但却成了三峡特点的最佳描绘。李白清早便辞别了白帝城,解缆问桨,随波而走!他站在舟头,舟子撑一支长蒿,浅一下深一下,浪有些大,风有些狂,水沾湿了李白的衣角,他却望望天穹,听凄异的猿声。不觉中,早已泊到了万重青山之外!诗人告别了白帝城。
别了白帝城,便进入了长200公里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所会聚的力度和美景,铺排开去,再有2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三峡两岸是绵延高山,似乎没有断开过,这山把长江夹的严严实实,任凭你如何怒吼,忽高忽低的连山对此并不放在眼里;它头上的天空也有些局促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想看看曦月又谈何容易!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这样写到:
自山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的笔不知有没有顿住,这样的气势不知笔有没有颤抖!总之泼毫洒墨间晴初霜但旦,清荣峻茂一下涌入三峡湿湿的空气中,在惊涛地拍打下撞击着。在群群连山地推攘中喧腾着,在两岸古猿地长啸里酝酿着。
李白的轻舟漂过王昭君的家乡,漂过屈原的故里。如果王昭君和屈原都望着李白晃晃悠悠的小舟,不知将是一种怎样的对峙?是曹操与沧海的对峙,还是李之仪与长江的对峙。都不像。屈原握着佩剑离开了;王昭君挽起长袖也走开了,只留下一片安静的三峡给李白。这时,李白的小舟又款款的漂远了。
“噢噢”几声,一只猿猴在三峡连山间荡去,可能想去追早已走远的李白。绝t怪柏悬泉瀑布,踽踽小舟,集成笔墨丹青。
不久李白下了船,诗人行过的路,惊起一片浪花。
早发白帝城古诗篇6
404600 奉节县辽宁小学五(6)班
王奉霞
“奉节的脐橙果中王,赞美的歌声传四方。薄薄的果皮厚厚的瓣,香甜甜的果汁在流淌……家乡的美味甜蜜蜜,勤劳换得果飘香,金色的果子金色的路,幸福的日子万年长。”朋友,当你听到奉节作者高大才作词,王中久谱曲的这首描写赞美我们家乡奉节72-1脐橙的歌曲时,是否想到我们诗城奉节??新夔州呢?啊,我们夔州真是果甜、景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的心灵更美好哟!
现在,我们夔州大地的山山岭岭上,盛产脐橙,脐橙个儿大,甜润可口,早已在全国获得金奖。每逢金秋时节,果农们便把脐橙运销祖国四面八方。诗城的夔柚味甜皮薄果香,是诗圣杜甫在1700多年前就喜爱的果品,还有家乡的名特产品??杜甫晒枣,更是人见人爱,吃了还想吃,特别是21世纪初崛起的汪丽平汀来乡坛子牌系列佐餐食品早已打入我国北京、上海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等国内外市场,“汀来”“乡坛子”牌系列佐餐食品,选料于我们奉节的大山深处。三峡地区独特的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两千多年的传统工艺,与当今汀来公司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质量管理相得溢彰。其乡坛子泡菜、盐渍菜、调味品、脱水蔬菜四大系列产品,符合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酸甜麻辣咸,五味俱全,鲜香脆嫩,南北皆宜,老少可口。先后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等9项荣誉称号。她早已与驰名中外的乌江榨菜、涪陵榨菜、忠县豆腐***齐名媲美,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丽平乡坛子品牌系列产品,都是南来北往客人争相购买的奉节名优土特产。
家乡不仅果香味甜,乡坛子闻名,夔州大桥更美。近两年来,夔州长江大桥,早已连接大江南北两岸。夔门大桥,气势雄伟。主桥长一千多米,桥面真宽啊!有两个车道,两边分别有宽阔的人行道。大桥真奇啊!它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横卧在长江上,任大大小小的船只在她脚下来回穿梭。大桥既雄伟又壮观。每当夜幕降临,大桥两边的几十根灯柱上的彩灯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昼,桥上灯光闪烁,桥下碧波荡漾,这真是高峡平湖的一道亮丽景观!每逢春秋时节,桥上清风习习,天空星光闪烁,江面轮船快艇来往穿梭,这里就成了夔州父老乡亲乘凉散步观景的好去处。
夔州桥美,人文景观更美。我心中的夔州是一座古朴幽静、飘满诗书气息的县城。两千多年以来,诗人们把成千上万首诗篇撒向生我养我的夔州大地。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和现代诗人郭沫若《再出夔门》等诗篇,为家乡奉节赢得了“诗城”美名。前些年,更有美籍加拿大人柯克伦和我国的阿迪力踩钢丝横跨长江夔门瞿塘峡,创造了人间奇迹。历代诗人在奉节留下足迹,当今的奉节白帝诗社成就了一批批当代夔门诗人和文学诗词爱好者,现代元帅***1906年考入夔州府中学堂(奉节中学)求学,为他走上***生涯奠定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总之,奉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夔州境内更有绝世奇观??小寨天坑,最长的地缝??天井峡地缝,世界级的暗河??龙桥河,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的瞿塘峡。更有刘备托孤的永安宫名扬天下。闻名于世的白帝城位于家乡瞿塘峡口,她东依夔门,西傍八阵***,现已四面环水,雄居白帝山上。
五、六年前低矮破旧的古城老屋,被一座座造型大雅的高楼群取而代之。奉节新县城宽阔豪华的人民广场,白天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一路歌声一路笑。每逢周末,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到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到少年宫,到琴行,到亲友等处拜师学外语,学奥数,学阅读与写作,学琴棋书画、学节目主持、学舞蹈的同学来往穿梭。每当夜幕降临时,灯光闪烁,海城集团主办的人民广场大家唱,歌声飞扬。老人、青年、少儿健身队的人群随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地王广场游人如织;诗城广场,彩灯齐放,历代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等欣然会聚在广场上,他们好像正在捕捉夔州夜晚美景,诗兴即将大发,又要泼墨尽书当今夔州胜景了。
夔州人热情善良,各处名胜景点的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更是吸引了千百万中外游人的赞诵。
我的家乡夔州,真是山美、水美、人的心灵更美。我家乡的夔州,早已是我心中的新夔州,同样也是你心中的新夔州,他心中的新夔州,我们大家共同拥有的新夔州啊!
早发白帝城古诗篇7
一、课前引用,增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引用便是一条效果显著的途径。例如,初中语文教材《蜘蛛》一文,以说明的方式介绍了蜘蛛怎样捉飞虫、它吐丝结网的生理机制、蛛丝的用途等。虽然课文中也有描写,但比较平实。怎样导入课文才能自然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呢?周建人在开篇就引用了在民间流传的一则谜语: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帐。
摆开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教学《蜘蛛》时,就可以转引周建人用过的这则谜语。先出示这则谜语,让学生试猜;接着将学生猜得的谜底“蜘蛛”板书在黑板上,自然地出示课题;再启发点拨学生―“诸葛亮”比喻什么?(蜘蛛) “中***帐“比喻什么?(指挥部)“八卦阵”比喻什么?(蛛网)“飞来将”比喻什么?(飞虫);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谜语内容和平时观察,分析蜘蛛的形态、习性―位于蛛网中间,头朝下方,蛛网形状像八卦,有粘性,捉飞虫主要用网粘,当然它有时也会遇上危险。蜘蛛是怎样捉飞虫的?它会遇上什么危险?它为什么会吐丝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情绪,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
二、课中引用,增进理解
有的课文取材古代,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相距很远,给理解增加了困难。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反映了诗人喜悦欢快的思想感情。如果要透彻理解,就必须介绍写作背景,详细讲解,但常常免不了就诗论诗,缺少比较,怎样能让学生真切理解呢?如果翻检李白的诗歌,找出他遇赦前不久写的《上三峡》这首诗,并在讲解时把它引入课堂: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这样,《上三峡》与《早发白帝城》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来上三峡逆水行船,速度缓慢,“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更何况当时地白被流放,心情愁苦,所以三朝三暮,鬓发变白,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行程缓慢,心情愁苦;等到他遇赦而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顺流直下,一泻千里,晚上到达江陵―彩云缭绕,景色怡人,声声猿啼抛于船后,重重青山一掠而过,难道只是行程迅速,更是心情欢快啊!
两相比较,一慢一快,一愁一欢。学生联系背景积极思维,很快就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理想感情。
同时通过“三朝”“三暮”“行太迟”“鬓成丝”与“彩云”“千里”“一日”等的对比,学生对诗歌怎样表现了诗人的心情,体味得更加真切了。
三、课尾引用,余味无穷
古人曾说过:“收篇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文章如此,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授课结尾也要留有余地,使学生寻味不尽。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可以用幻灯打出这样四句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早发白帝城古诗篇8
一、拓宽意境,激趣引情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我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像、***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如古诗《望庐山瀑布》,诗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学生未曾见过的,教学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尤其是一些从未看过瀑布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再现庐山“真面目”,把学生带进庐山瀑布的真实情景中,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于是,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运用多媒体,使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像。课堂上,我只需通过击键的简单操作,便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景象: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壮观。还有那轰隆隆的水声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刺激着他们的视、听觉。这样,诗中的情景全多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从整体上初步体会***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句的联系,激起对学习古诗的兴趣。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绝不能达到的。如有学生需要再看的,只要用鼠标再击键,就可随时欣赏到自己所需的***像。学生可在这些声像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
二、提供感知,启迪思路
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且含蓄,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处处闪耀着美的情趣。要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感情,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顺句子间的关系和词儿的排列顺序;还要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开拓诗的意境,从而准确地领会诗的思想内容。
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诗文,我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运用鼠标灵活地拖动诗句的前后位置,且具有判断功能的。学生在理解诗句时,可以任意调换词儿的顺序,如果拖对了词序,屏幕便会显示一个红通通的苹果和一句“您做对了!奖你一个大苹果!”的鼓励语言;如错了,屏幕也会显示“别灰心,请再来!”的文字。如《早发白帝城》的第一行诗“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倒装句,理解时要适当调换上下词序才容易接受,学生只需通过如此操作,就能理顺句子,较容易地理解它的意思,读懂全诗。
对于诗文的赏析,我也不按照陈旧的教学方法逐句讲解,而是通过电脑荧屏画面上的一个个场景,设计一些有趣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联想。如古诗《早发白帝城》的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观看场景去边思考边品味。
(1)“早发白帝城”和“朝辞白帝”有什么异同?
(2)“彩云间”描绘了什么时刻的景色?
(3)***像中的两岸景色,诗中用什么词语来展现?
(4)第四句中的“轻”明指什么?暗指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电脑荧屏上画面的展现和变换,使他们的感知处在兴奋状态,激发了深入思考的积极性,拓宽了思维的闸门,既抓住了线索,又欣赏了画面,也充分感知了诗所描绘的情景,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以诗句的语言材料为依据,用自己的语言内化诗文,具体描述出诗中的景象,化诗人的思想感情于形象画面的描述之中,进而深刻地领悟诗的意境。
三、充实信息,自主求知
早发白帝城古诗篇9
圣风
一阵布谷声把我从熟睡中喊醒,卧室里散射些白光,刚刚笼明,一看表才四点半,便再也睡不着了,耳边不断响起“拐古”的声音,脑海里也不断翻腾着关于布谷鸟的故事和影像。
布谷鸟在我们当地俗称拐古,学名叫杜鹃,也叫子规,还叫精卫鸟,到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名字叫法。布谷鸟远看比鸽子瘦长,与斑***相仿,尾巴比斑***还长些,毛深灰色,嘴鲜红色,叫四声音节。每年的暮春至初夏季节,就听到它急促而响亮的声音,“拐拐拐古”“快快播谷”“快快收割”,在村庄及田野上空,由远及近,悠忽由近及远,有时在密林中高树顶梢上鸣叫,当想看看它长的怎样,走到树下还没有看清时,“扑棱”一声很快鸣叫远去,警觉性很高。它的叫声入脑入心,不免让人思索。谷雨前后,布谷来到的第一声啼叫开始,它啼叫的频率就逐渐增加,直至昼夜不停,直到芒种后结束。它提醒人们春争日、夏争时,快些播种收割,不误农时。有农谚说,“有庄稼的地方有拐古”,“拐古来的早,糠多粮食少”,人们早已把拐古容进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它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美好生活的希望,不愧是我们农民的吉祥鸟。
布谷鸟还是我儿时的快乐鸟,记得小时候,和玩伴每听到布谷叫,就随着它一问一答地唱和。
我们有的唱和到:
“拐拐拐古,拐古拐古。
你逮哪住?我在家后。
你吃什么?我吃大肉。
大肉香吗?不香不臭。
你有儿吗?绝户绝户。
绝户几辈 绝户八辈。
八辈不够,绝户十六。”
还有的唱和到:
“拐拐拐古,拐古拐古。
光棍受罪,想想寡妇。
寡妇寡妇,寡妇命苦。
寡妇不苦,快回屋去。”
这些儿歌是一辈辈传下来的,说唱第一首儿歌,吃大肉是人人向往的事,可以理解,而传唱布谷绝户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因“***占鹊巢”,咒骂有部分布谷不养子的事,说的是有的布谷把蛋下到鹊鸟的窝巢里,它的幼鸟先孵化,为不被大鹊鸟看出,它会把鹊鸟蛋蹬出窝外,狡猾的很。再说社会舆论也不要很苛刻,毕竟人无完人、鸟无完鸟嘛。唱第二首儿歌,现在想起来,小玩伴们确实调皮捣蛋,有些恶作剧。有时还专门到光棍或寡妇门前唱,当然大人们听到后也真的打屁股。
布谷鸟所以叫杜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古蜀国有个皇帝名叫杜宇,号望帝,字子规,在其百余岁时,楚国荆州有个叫鳖灵的人,死后尸体逆江而上,至蜀复活。望帝立他为宰相。望帝在位期间玉垒山暴发了凶猛的洪水,于是派鳖灵凿山,疏导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望帝自觉功德不如鳖灵,就让位于他,自己到西山隐居修道。他是一个非常负责而且勤勉的君王,他很爱他的百姓。到后来看到有的人们乐而忘忧, 他心急如焚。为了不误农时,每到春播时节,他就四处奔走,催促人们赶快播种,把握春光。杜宇积劳成疾,告别了他的百姓。可是他对百姓还是难以忘怀。他的灵魂便化为一只小鸟,叫杜鹃鸟,望帝去时,正值杜鹃鸟啼鸣季节,所以蜀民每听到杜鹃鸟鸣,就想望帝而感到悲伤,说望帝就是名叫“杜宇”的鸟儿啊!每到春天,杜鹃徘徊翻飞,苦啼不止,象是说“快快布谷,快快布谷”所以叫布谷鸟。又象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如唤子归,故杜鹃又名子规鸟。直叫得嘴里流出鲜血。传说不是历史,但可以说是历史的影子,它承载了人们历史观点和历史情感。布谷鸟的传说承载了人们对杜宇的深情怀念,因为他是一位勤***爱民的明君。
听布谷叫声给人的感受,因人而异,因心情而宜,在诗人的笔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代诗人常借布谷抒怀乡之情。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吟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人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古人还常借布谷以伤春。杜牧《惜春》吟道: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杜甫诗云:“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春夏之交,杜鹃彻夜啼鸣,啼声清促,催人急迫,催促年光。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古人常用布谷抒写谪居的凄苦与幽怨。秦观《踏莎行》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词句,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中有“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的诗句,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古人常用布谷来喻人君或寄兴亡之事。胡曾《成都》吟道: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因此布谷常作怀念故国旧国的主题,这也正是诗人咏史的目的。
以上可见,或有冤屈哀怨、或客居谪居,或是伤春,都因为杜鹃啼至血流还不止,都寄托了诗人的伤感和哀怨,因而强化了杜鹃的悲情感人的意象。中国几千年一代代的文人墨客,已经把布谷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早发白帝城古诗篇10
书法大家米公祠
第二天一早,首站便来到了米公祠(部级文保单位)。米公祠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学习书法就知道米芾的大名,这次终于能够亲临祠堂,真正感受书法名家的文化魅力了。
襄阳米公祠是纪念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祠堂,坐落在樊城柜子城内,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米芾(公元1051~1107年),人称“米襄阳”,擅诗文,工书画,精鉴赏,酷爱收藏,其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博采众长,不守陈规。宋徽宗召其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书家”。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为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四十五碣、其他碑刻一百四十五碣。
米芾有个外号叫“米颠”,这一外号是怎么得来的呢?据传,宋徽宗赵佶非常欣赏米芾的书法,有一次召米芾入宫,令他以屏风作纸,用御砚磨墨表演书法。只见米芾抬腕用墨,一气呵成,顿时龙走屏风,雷鸣电闪。宋徽宗看呆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米芾捧起那方端砚对皇帝说:“此砚经臣法濡染,不堪复以进御,取进止。”胆大的米芾竟敢向皇帝索砚,好在赵佶正在兴头上,便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谁知米芾端起那方砚,竟然“舞蹈以谢之”,余墨洒满官服,赵佶见状道:“颠名不虚也。”于是,这“米颠”的绰号便不胫而走了。
隆中者,空中也
下一站来到了古隆中,作为襄阳市知名度最高(也是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景点之一,古隆中位于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得名。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兴汉蓝***“隆中对策”都发生于此。
当然,最有名的莫过于这里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青年时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双亲,十七岁随叔父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当时三分天下的局势,提出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现在的古隆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二百零九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五大景区。
我们去的时候,除了景区重要古建筑在进行修缮外,隆中的相关硬件设施也在重新改造。“抱膝亭、武侯祠、六角井、三顾堂等建筑都在进行相应的修缮,同时对躬耕田、莲池也在进行改造。”一位工作人员对我说,“年底前景区的大规模工程将陆续完工,全国首家竹木结构的草庐露天剧场将正式对外开放,市民除了能够观看演出,更能在附近的商业区享受其他服务。”
行文至此,我有些遗憾,设计规划者似乎不是在把古隆中修旧入旧,而是修旧如“新”,这不禁让我等旅游者大跌眼镜。
从韩国找回自己的民歌
湖北的音乐家朋友前不久给我传来了一首襄阳当地民歌《襄阳歌》,据说是刚刚从韩国寻
找到的已经失传千年的李白《襄阳歌》原曲。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这首诗是我国著名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在襄阳漫游时所作,曾广泛传唱于湖北大地。诗歌触事遣兴,借景抒情,喻人写己,抒发了蔑视功名富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情怀。
诗中提到的“白铜”是古乐府曲牌名,也是梁武帝萧衍在襄阳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形成的一种歌舞形式。
《襄阳歌》曾一度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后被韩国翻译成韩语,改编为《李朝十二歌》之一,在韩国襄阳郡被传唱,如今它已成为韩国优秀的传统歌曲。
为了重拾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关人员联络到韩国文化界代表,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历经周折找到了《襄阳歌》的原曲,并在当地采集录音传回中国。
对襄阳人来说,梁武帝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襄城十字街正中高高耸立的昭明台,就是为纪念其长子“昭明太子”萧统而建造的。萧衍镇守襄阳期间发生了一件事,促成了萧衍创作后来的乐府――襄阳白铜。当时流传着一首童谣:“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在过去的战争中,很多将帅都十分迷信,在开战前往往都要祭旗祷告,还要找一个借口,萧衍也不例外。听到这首童谣后,萧衍认为时机成熟,便招兵买马,联合义师,起兵征讨当时的昏君萧宝卷,之后一举攻占了建康(今南京),建立帝位,恰好应验了襄阳童谣。
梁武帝是位文学杂家,诗词曲赋、经史子集无不精通,并与谢眺、沈约等人合称“竟陵八友”,特别是在乐府创作上颇有建树。称帝以后,梁武帝时常想起当年镇守襄阳时听到的儿歌,因为这首儿歌为他称帝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便怀着感恩之心,对襄阳儿歌进行了改编,创作了新的乐府《襄阳踏铜蹄歌》。
萧衍创作了三首铜蹄歌后,觉得不足以表达对襄阳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又下令让自己的丞相沈约和诗三首,并制成曲目,配上舞蹈,加以传唱。沈约是南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接旨后,当即奉和了三首《襄阳踏铜蹄歌》。就这样,襄阳白铜从民间走进宫廷,从而传唱天下,襄阳也因此名声大噪。
顾名思义,铜蹄者,原是有钱人为马钉的蹄掌。马蹄踏地“嗒嗒”作响,清脆悦耳,后人歌舞时便踏足而舞,摹仿其形,此种说法也符合梁武帝制作该歌的初衷。但也有人考证,跳舞者身上绑缚铜铃是为了增强节奏感和音律感。
中国最宽的护城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早发白帝城古诗10篇